廖红伟: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移的重要阶段,作为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西部地区积极吸引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已成为该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以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合适的策略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2.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2.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3.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4. 结论和政策建议四、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法:收集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数据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数据2. 问卷调查法:对中西部地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其对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看法3. 实地调研法:对中西部地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五、研究预期成果1. 揭示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2. 探究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及效应3. 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参考六、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季度: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现状及政策背景2. 第二季度:进行问卷调查3. 第三季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地调研4. 第四季度: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为后续研究进行准备。

七、研究实施所需经费本研究需要调查、实地走访、数据处理等费用,预计需要10万元左右。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工业经济增长“黄金三角”,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传统产业在京津冀地区逐渐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出发,探讨产业转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旨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协同发展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一些传统产业在京津冀地区逐渐面临着转移的问题。

一方面,受到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一些传统产业不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和政策调整,产业升级转型面临挑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产业需要进行搬迁和转移。

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需求变化,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1.环保和产业政策的影响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传统产业面临着环保压力,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环保政策的加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压力。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产业需要进行转移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2.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人口集中地和工业区,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产业转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一些地区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和搬迁。

谋战略全局 促协同发展

谋战略全局 促协同发展

谋战略全局促协同发展叶振宇[摘要]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京津冀三地要立足大局,着力解决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深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基础设施网络运营、产业升级转移、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公共服务共投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抓好谋篇布局,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战略机遇;创新思路[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10-0060-04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气污染防治、区域交通一体化等领域实现较大进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①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面临有利的机遇,又面临较多的困难挑战,因而需要贯彻顶层设计,搞好谋篇布局,拓展思维推出创新举措,敢啃“硬骨头”实现新突破,在巩固前期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迎接现实挑战“十四五”时期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大的时期。

京津冀三地要把握好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京津冀三地对外贸易下行压力增大,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将很可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津、冀两地港口城市发展将受到全球贸易萎缩的不利影响。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意愿下降,京津冀三地在利用外资、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等方面将受阻。

北京在继续强化优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将受到来自技术转移、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相对有利的国内环境。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第242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堂林[收稿日期]㊀2023-04-09[作者简介]㊀叶堂林(1972 ),男,江西上饶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KY2023A0029)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及优化路径研究㊂[摘㊀要]㊀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㊂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㊂[关键词]㊀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区域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链[中图分类号]㊀F512.7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3)06-0049-09[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6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㊁亲自部署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㊂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㊂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 指南针 ㊂高质量发展是提质增效㊁创新驱动㊁绿色低碳和协调共享的发展[1],而产业高质量协同则是区域内产业达到的一种更高水平㊁更有效率㊁更加公平㊁更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状态,其不仅关注协同的成效,更加注重协同的方式㊁结构和动力问题㊂产业高质量协同是 十四五 时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突破 滚石上山㊁爬坡过坎㊁攻坚克难关键时期 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㊂㊀㊀二㊁文献述评㊀㊀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现有文献更多聚焦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产业协9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同发展水平的测度㊁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等㊂产业协同可看作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故学者们往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产业协同水平,如魏丽华从协同空间㊁协同成本㊁协同能力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5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标体系[2];翁钢民㊁李慧盈构建了包含投入水平㊁产出效益㊁发展潜力㊁创新能力㊁旅游需求5个方面的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㊂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同构化特别是主导产业趋同分布㊁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等方面㊂[4-5]究其原因,可概括为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㊁资源配置失衡㊁承接地能力不足等历史因素,区域合作动力不足㊁产业协同利益分配不均等动力因素,以及市场活力不足㊁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等外部驱动因素㊂[6-7]因此,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㊁共同发挥作用㊂还有部分学者从某一视角来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如从利益增值与成本分摊的视角[8]㊁非首都功能疏解等视角[9]㊂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完善体制机制,如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㊁优化协调发展机制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10-12],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如加强金融支持㊁交通㊁生态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㊁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㊂考虑到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分化融合和转型升级㊁推动京津冀产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区域全产业链布局㊁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㊂㊀㊀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㊀㊀自习近平总书记 2.26 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9个年头,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协作基础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产业对接政策持续探索㊂京津冀三地已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对接机制及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对口部门保持着常态化沟通㊂2015年财政部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6年工信部编制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构建 一个中心㊁五区五带五链㊁若干特色基地 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办发布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 2+4+46 个产业承接平台;2019年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了‘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2022年工信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等㊂此外,北京市陆续发布更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试行)“㊂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创新㊁产业转移协作等多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布局国家重大项目㊁重大创新平台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部省(市)合作,在资源共享㊁平台共建㊁政策互通㊁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㊂二是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协作积极推进㊂京津冀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从区位熵①指标来看,2020年,北京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962)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124)等高端服务业方面优势0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明显;天津市在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38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515)及批发和零售业(1.5752)㊁金融业(1.3249)等方面最具发展优势;河北则在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49)与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456),以及采矿业(1.3901)㊁教育业(1.3040)等行业具有发展优势(表1)㊂三地陆续举办了京承大数据㊁京津冀国际智能制造㊁京津冀深电子信息㊁京津冀康复辅助器具㊁京津冀应急产业等多场专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并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会㊁京津冀工业园区推介会等,推动三地企业和园区加强合作与精准对接㊂例如,北京㊃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了10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成为 产业承接集聚化㊁园区建设专业化㊁异地监管协同化 的范例㊂三是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㊂三地间产业联系越发紧密,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为例,由2014年的1058.8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51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70%;保定㊁唐山和廊坊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2021年分别获京津企业投资715.20亿元㊁208.20亿元和147.00亿元㊂②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中的分工态势开始显现,北京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32.75%㊁15.39%,处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天津在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22.02%㊁21.79%,处于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河北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18.84%㊁13.53%,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㊂四是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联合创新态势良好㊂从研发投入环节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1㊀2020年京津冀三地各行业区位熵序号行业北京天津河北1农㊁林㊁牧㊁渔业0.35440.19730.9583 2采矿业0.20391.09471.3901 3制造业0.36191.15380.78484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58550.73731.4456 5建筑业0.54630.74970.5768 6批发和零售业 1.54631.57520.8008 7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1.60081.23581.0096 8住宿和餐饮业 1.99021.07430.56229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0.97280.6606 10金融业 1.81231.32491.2497 11房地产业 1.96721.13840.6771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1241.30550.7450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1.75151.052614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8460.90341.147015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6475.38120.855516教育业0.67140.66971.3040 17卫生和社会工作业0.68970.73461.2810 18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 2.79620.77561.0784 19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46920.60191.5249㊀㊀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年)“计算得出㊂分别为3.40万人年㊁3.10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206.10亿元㊁228.10亿元,占比分别为40.78%㊁44.80%㊂而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2020年,两地试验发展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83万人年㊁0.62万人年,占比分别为95.10%㊁54.87%;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352.35亿元㊁562.63亿元,占比分别为1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97.40%㊁88.69%㊂③从研发产出环节看,2020年,京津冀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3266件㊁5262件和6365件,分别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8.86%㊁6.98%和6.90%④,表明北京创新成果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㊂同时,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到11611件,增幅高达121%㊂2018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创新券互通互认的正式开始㊂㊀㊀四㊁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㊀㊀在肯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㊁问题㊂(一)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从发展阶段看,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京津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存在着产业 断层 ,过大的产业落差导致区域内部分产业关联度较低㊂从发展定位看,北京在产业链中位于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主要服务于全国,而对区域关注度不足;天津是大国重器聚集区,企业主要为央企和外资企业的制造和组装环节,在产业链上对北京依赖总体不高,且外溢明显不足;河北重点发展重化工业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㊂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的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存在着 断层 现象,即京津专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进而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㊂(二)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规划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就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不能有效解决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存在的趋同性问题,阻碍产业协同发展进程㊂京津冀三地只做产业发展规划,而不做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规划,且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津冀两地之间㊁河北各地之间主导产业构成㊁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方面趋同化程度较高㊁结构差异较小,由此导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㊂二是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导致京津冀产业链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缺乏龙头企业作为 领头羊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疏解成效及其对承接地的带动作用㊂三是市场力量发育不足,导致区域产业缺乏活力与弹性㊂京津冀地区国企㊁央企等比重较大,以2020年为例,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469家②,三地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分别为156万人㊁61万人和256万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07%㊁23.89%和45.62%⑤,民营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相对不足,导致整个产业链缺乏活力和弹性,很难形成产业配套㊂(三)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㊂京津冀地区内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㊁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㊂以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共拥有国家高新区7个,年末从业人员数为352.97万人,约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22.68%,其中,北京国家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为290.01万人,约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成左右㊂⑥而且,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实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㊂二是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 2+4+46 )总体太多,有限的产业被分散承接㊂以北京大红门地区市场疏解为例,其疏解对接地区包括保定白沟和容城㊁廊坊永清和固安㊁沧州高新区㊁石家庄长2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区㊁唐山㊁邯郸㊁张家口㊁天津西青区等地⑦,产业疏解转移的多而形成协同的少,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㊁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㊂而且,河北承接转移的产业多为钢铁㊁家具㊁服装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作用有限㊂三是没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加以支撑㊂相较于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地区,京津冀地区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支撑,由此导致北京很多创新成果难以高效率㊁低成本地在区域内落地转化㊂四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产业链配套能力弱㊂由于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㊁上下游产业及配套基础薄弱,特别是区域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在京企业不愿意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抑制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在对企业主导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在京津冀区域配套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3.7%的主导产品能实现80%以上关键零部件在区域内配套,26.1%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率不足30%㊂(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㊂京津冀三地间创新能力存在着巨大差距,以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 2021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210件,分别为天津(7376件)㊁河北(8621件)的10.74倍和9.12倍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㊁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㊁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㊂二是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㊂北京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相对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导致河北需要的产业科技而北京储备不足㊂以2020年为例,北京创新成果供给(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前三位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7万件),制造业(1.15万件),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87万件),而河北省创新需求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㊁建筑业,这种研发成果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㊂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㊂区域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育不足,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例,2021年京津冀地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82059.01亿元,仅占全行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的6.56%㊂⑧加之当前主要通过技术转移专员培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需要㊂而且,区域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主要集聚在创新资源供给方(北京),较少布局在创新资源需求方(天津和河北),因而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㊂2021年,北京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65163.51亿元,分别是天津(14366.67亿元)㊁河北(2528.83亿元)的4.54倍和25.77倍㊂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导致项目及人才难以在河北落地㊂区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集聚在京津两地,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在京津冀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布局,也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五)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一是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㊂主要表现为税收分享政策不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税收分享范围及分享比例的划分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津冀在企业用房㊁员工住房政策㊁员工子女教育政策及高端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及产业协同发展㊂二是政策体系不衔接㊂主要表现为资质标准异地互认困难㊁跨地区转移的企业在统计口径上衔接困难等㊂在资质标准异地互认上,企业如果在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采用子公司㊁新设公司形式,原有缴税记录㊁业绩证明㊁专利发3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明㊁认证体系等很难获得迁入地的认可,影响其获得融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若采用分公司形式,则享受不了迁入地的优惠政策等㊂在跨地区转移的企业统计口径上,企业以分公司形式落地,其经济指标无法属地入统,但能耗㊁环保等指标纳入属地统计㊂㊀㊀五㊁未来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的政策建议㊀㊀(一)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应将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目标㊂可将产业链区域布局㊁产业园区共建㊁重点项目推进㊁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㊂二是应将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规划的重要抓手㊂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要尽量规划到细分产业或细化到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强调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精准施策㊂特别需要强调区域未来拟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北京应侧重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应强调其对区域发展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天津应侧重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等中间环节,但要提升其与京冀产业的链接程度,加大外溢效应;河北应侧重加工制造㊁商贸物流等环节,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㊂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㊁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㊁排出任务时间表,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㊁错位发展㊁相融相促㊁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㊂三是应将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㊂首先,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㊂例如,确保对转移企业原有的企业资质㊁产品认证㊁业绩证明㊁缴税记录及其他认证体系等能获得承接地的认可,能耗㊁环保等指标能够跟随转移企业纳入承接地环境容量,企业人才转移中的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住房等政策能够实现相互衔接㊂其次,完善税收分享㊁GDP分计等政绩考核机制㊂借鉴 深汕特别合作区 模式,考虑在河北适当区域,由北京输出科技创新成果㊁高端制造企业和高水平管理模式,由河北提供土地资源,建设特别合作区,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向合作区转移,推动区域内税收分享和GDP分计;可探索研究按要素投入比例分享税收和GDP㊂最后,加强全产业链规划㊁布局㊁建设及评估等工作,京津冀三地政府力争在产业政策上保持一致㊁优化营商环境并实现相关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树立在区域内布局上下游产业链㊁供应链的信心㊂(二)研究布局区域重点产业链,推动实现强链㊁补链和延链一是应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阶段提出需重点协同发展的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衔接㊂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和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通过 走出去 的方式引领和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或依托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产业园区围绕其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质园区运营公司落地,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园区的活力,高水平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产业战略咨询业,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㊂应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㊁新能源新材料㊁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㊂二是应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㊁补链和延链㊂可依托天津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㊁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㊁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㊁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园区,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㊂建议沿着京保石㊁京津塘发展轴,近期可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的河北部分扩大地域范围,京冀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通过完善制造业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45。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多重困局与改革方向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多重困局与改革方向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多重困局与改革方向作者:张杰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5期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协同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协同发展,也就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多,从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合作项目,以及针对打造区域产业链体系和区域创新共同体系等方面的各项努力,支持了河北、天津的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仍存在多重、重大制约因素以及各种突出的机制体制性障碍,导致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转移及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影响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局(一)京津冀新旧动能转换的矛盾和冲突障碍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很大,在整个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的情形下,在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京津冀这三个地区,甚至河北省的不同地区之间,各自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凸显,对推动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造成了障碍。

(二)“软件”一体化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问题“软件”一体化建设,是指市场一体化建设,制度一体化建设,政府的行政能力一体化等方面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多以来,主要是在硬件的方面取得效果,比如道路的建设,很多“断头路”都打通了。

但是在软件一体化建设这个最根本的方面,远远滞后于现实的需求,导致软件一体化方面的建设与推进,既落后于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落后于打造区域创新价值链的要求。

没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的推进和获得的成效,京津冀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协同发展。

目前,京津冀区域间软件方面建设的落差很大,这是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模式问题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主要承载主体是各地的工业园区。

但是京津冀各地现有的工业园区,以及产业转移或者称迁移,采用的都是政府行政权力主导的模式。

从初期建设上看,以政府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模式有利于产业园区的建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区域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发展方向。

包括加强产业合作、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未来展望。

2. 正文2.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构建更加协调高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配置和互补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京津冀地区相邻紧密,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实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的经验。

我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还真不少。

就先说产业转移这一块吧。

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小企业的转移项目,那叫一个头疼。

北京这边有些企业要向河北或者天津转移,可是两边的政策对接总是有缝隙。

企业在原来北京享受的一些政策红利,到了河北或者天津就没了。

这导致很多企业在转移的时候犹豫不决。

这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突然要搬到另一个地方,结果发现搬走之后之前习惯的福利待遇都没了,你说谁愿意轻易搬啊?我觉得这方面各级政府得好好把政策统一一下,或者有个政策平移的过渡机制也好啊,不过我也知道这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总不能一直这么僵持着吧。

哦对了,还有交通一体化的难题。

虽然现在京津冀之间的交通相比以前是好多了,高铁啊高速啊都比以前发达。

但日常生活中还是不方便。

就拿我有一次去天津出差来说,早上坐高铁到天津很快,但是从高铁站到我办事的地方,公共交通不那么顺畅,绕来绕去还费了不少时间。

区域间的交通就应该像在一个城市一样方便。

我感觉在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衔接上还得大大加强。

可以多开设一些从高铁站直接到各个主要地点的公交线路啊。

当然我也知道这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布局调配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但这确实是我们体验到的痛点。

再说人才流动方面。

在河北或者天津的企业有时候就很难吸引到北京的人才。

我之前有朋友在河北一家企业做招聘,想找有北京工作经验的人才,可人家就是不愿意过去。

除了待遇方面有些落差外,就是感觉河北当地的发展机会没有北京多。

这方面我觉得地方政府应该加大特色产业的扶持,把企业发展起来,像河北的雄安新区,这就很有潜力。

如果能把一些创新性产业做好,那人才自然会被吸引过去。

但是具体怎么做呢,还得慢慢摸索。

毕竟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

还有生态环境这块,这是个大事儿。

京津冀协同治理环境,我觉得都是各扫门前雪还不够。

比如说河流治理,一条河可能流经三个地方,河北这边保护了,到了天津要是又有污染源汇进去,那也白搭。

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研究——以界首市为例

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研究——以界首市为例

一、界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一)地理位置优越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能源消费重点区域,储能产业在这里的发展规模庞大,链条完备,发展基础坚实。

近年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向安徽批量转移。

随着高铁的开通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的建设,界首市位于合肥—郑州发展轴上,有条件截留部分沿合肥—郑州通道转移的产业资源,阜阳资源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这里具有后发优势,为承接沪苏浙优质产业资源转移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利好界首作为皖北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带东部门户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助力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基地—集群”梯级推进格局,积极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产业生态发展链条齐全界首市以实现电池资源化绿色循环利用为目标,建成了全国体系最完善、覆盖面最广的资源回收网络,初步构建了以资源回收和报废汽车拆解为基础,以动力蓄电池基础材料为支撑,以动力蓄电池生产制造为引领,以轻型电动车、通讯基站等应用为延伸的全产业链闭环,形成回收网络/汽车拆解—梯次利用—原料回收—产品加工制造—下游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构建起新能源车用电池绿色制造产业生态圈,有基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发挥产业优势,创造符合界首价值的更大优势。

(四)下游终端应用逐步建成界首市华拓新能源科技、天能电池生产的锂电池主要应用于5G 通信后备电源、民用动力电源,同时也正在积极拓展锂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已经与山东豪驰智能汽车以及滴滴、美团等轻型电动车达成合作意向,未来界首将继续拓展锂电池在轨道交通、风能太阳能储能等领域的应用,融入安凯、江淮、奇瑞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形成区域协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作生态。

基于此,界首有产业基础承接长三角转移出来的适配的上下游产业集群,与界首现有产业形成同频共振。

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策略研究

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策略研究

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策略
研究
管军;乔月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4)003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河北省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承接首都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急迫的现实需要,但如何在实践中顺利推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河北省角度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管军;乔月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基于白沟大红门市场的调研[J], 吴宇;刘天泽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张家口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路径 [J], 龚晓菊;王一楠;孙梦雪
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研究 [J], 陈爱丽斯;孙玉娟;
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研究 [J], 陈爱丽斯;孙玉娟
5.金融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研究\r——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沧州市为例 [J], 孙金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三省市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推动了产业转移的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动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协同发展、合作与竞争一、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产业转移是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寻求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目的,企业将其生产要素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行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产业转移背景1.京津冀经济总量大,各自具备不同的产业优势。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天津市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现代制造业基础;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基础产业大省。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产业转移的条件。

2.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域,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

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集中在河北省,而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则集中在北京市和天津市。

这种地域分工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成为调整这种不均衡的重要手段。

三、产业转移的动因1.人口密集的京津地区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京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有限。

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京津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

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

为了解决土地需求的矛盾,企业选择将生产要素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产业转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化视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王 薇 刘 娟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实施对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本文由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入手,着重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四个角度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创业;就业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367-02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首先,京津冀经济圈的建立使得交通便利,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助力河北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京津众多产业向河北迁移,使得对毕业生的接纳量大幅度增加,如众多资源流入第三产业使得河北省第三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岗位,大力缓解了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

最后,河北借力京津人才优势,助推河北高校毕业生的成长,从而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的供给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得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

其次,就政府而言,河北省政府关于就业政策及服务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仍需不断建设。

就高校而言,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用人岗位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的战略环境;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未成体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企业而言,河北的企业的“软”、“硬”环境仍需进一步建设。

就高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多缺乏自身职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无法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时容易眼高手低,不重视基础工作岗位的选择,对创业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更不愿做更多的创业尝试等等。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针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亟待我们去解决。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为标题,文章内容如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交通、信息交流、经济网络逐步发展,京津冀地区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着更加突出的关键角色。

为了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优势,重点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是京津冀地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京津冀地区应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投资。

针对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的财政投资,应该建立中央与地方的结合式计划,调整资源配置,以政府优先投资的形式实施,保证投资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有效提升平台建设的水平。

其次,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市场化机制。

通过强化市场机制,增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竞争力,实现有效的价格管理、资源配置、科技研发等,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入外部资源,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

此外,应落实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产权保护。

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产业转移平台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吸纳投资、激发投资活力,提升企业质量。

最后,应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监管体系。

加强政府对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各方面的监管,完善规范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加大引导和扶持的力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是加强京津冀地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此,应加大投资,完善市场化机制,落实产权保护,加强监管体系,以期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健康发展。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导致了交通拥堵、污染加重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转移政策,其中包括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

本文将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加快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转移接收区域之一,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具有交通便利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近年来,辽西北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吸引了一批制造业企业落户,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

辽西北地区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人才短缺、环保要求严格等,使得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难以在该地区落地生根。

财政支持政策是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特定领域或对象加以支持的一种政策。

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有利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方面,财政支持能够弥补辽西北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环保治理等方面的短板,提高产业转移项目的落地和生产条件;财政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在该地区投资的成本,增强其在辽西北地区发展的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财政支持政策的具体形式在对辽西北地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财政支持时,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形式:1. 财政补贴。

对于引进的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补贴,用以弥补其在辽西北地区生产的成本差距。

2. 税收优惠。

针对符合条件的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政府可以在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 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辽西北地区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孙虎;乔标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产业协同发展既有实践需要,也有理论价值. 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其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感应. 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河北承接转移能力差等困境. 未来在诸多保障措施中,应特别重视京津冀三地增量利益共享机制、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新兴产业培育等. 在未来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能对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度量.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河北的经济主要受自身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影响,北京对其影响非常有限.
【总页数】7页(P68-74)
【作者】孙虎;乔标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北京 100846;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北京 1008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以京津冀智慧旅游创新组织与机制为例[J], 刘邦凡;何太淑;张贝;李艳英
2.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二)——以京津冀智慧旅游创新模式与平台建设为例 [J], 刘邦凡;何太淑;张贝;李艳英
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京津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J], 薛健
4.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探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述评 [J], 肖金成
5.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探索——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J], 杨开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趋势

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趋势

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趋势京津产业转移是指将北京市、天津市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的过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产业转移成为促进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趋势。

一、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京津产业转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化工业转移由于北京市、天津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重化工业产业对土地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将部分重化工业转移到京津地区周边,既能缓解京津地区的资源压力,又能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服务业转移京津地区服务业发达,尤其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

将一部分服务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可以缓解京津地区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制造业转移京津地区制造业发达,但受到土地成本和环境限制,部分制造业可以通过转移来减轻压力。

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既能提高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又能推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

4. 农业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地区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减少、农民就业问题等挑战。

将一部分农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可以缓解土地压力,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京津产业转移的趋势京津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协同发展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京津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求京津地区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京津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产业集聚效应京津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将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增强周边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 创新驱动发展京津产业转移的另一个趋势是创新驱动发展。

京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将一部分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可以推动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中的土地问题研究

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中的土地问题研究

作者: 潘春苗
作者机构: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环渤海经济瞭望
页码: 36-3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0期
主题词: 京津冀 产业转移对接 土地指标
摘要: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目前,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京津产业转移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更好地保障京津产业转移对接中的用地需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效应唐树伶【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6(030)006【摘要】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产业转移升级成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

京津冀地区主要产业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将从根本上推动区域内产业转移,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正效应,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分层次、有重点地提升主要产业的承接效益和质量;二是以科技、金融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创建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三是推动优势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转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大的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四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五是借助京津人才智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The Be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initiative,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akes reducing the noncapital functions in Beijing as the core;and the industrial relocation and upgrade will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sectors. There is grade difference among the main 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which will be used to fundamentally promote industrial relocation in this region.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undertaking the industrial relocation and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Hebei province should,first,gradually improve the effects and quality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of main industries;second,Hebei province should drive the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e with the help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create the community of coordinated innovation;third,Hebei province should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upgrade of industries with advantages,continuously improve industrial level,and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investment and serious pollution;fourth,Hebei province should build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and develop green agriculture,and agriculture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with high efficiency;and fifth,Hebei province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with the help of think tanks in Beijing and Tianjin.【总页数】6页(P40-45)【作者】唐树伶【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秦皇岛产业承接定位 [J], 弓洪玮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 [J], 陈晨;田倩;韦彩霞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承接效应研究 [J], 唐树伶;岳颖;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助力地方产业承接能力的策略研究 [J], 崔冉5.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健美操赛事发展趋势与作用研究 [J], 郝丽娜;袁炜煜;武少北;张曼;李嘉;赵晓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河北经济年鉴 2015 》 》 《北京统计年鉴 2015 《天津统计年鉴 2015 》 。 数据来源
由图 1 可知, 受全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地 GDP 增速走势较为相近, 经历了两位数波动高速增 8. 9% 与 3. 4% , 长后均于 2012 年趋于放缓。2014 年京津冀三地 GDP 增速分别为 7. 7% 、 其中天津 市经济最为活跃, 始终保持远超全国水平的增速前进 , 而河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常态 ” 下, 增 速放缓尤为明显。为进一步衡量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特选取人均 GDP 指标, 天津市人均 GDP 2005 —2014 年京冀 于 2011 年超过北京, 跃居全国第一。河北省人均 GDP 远低于北京、 天津两市, 差距由 3. 14 倍缩小到 2. 50 倍, 津冀差距由 2. 58 倍上升到 2. 63 倍。由此看出, 河北省经济发展水 平与北京、 天津两市一直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虽未明显扩大, 但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三地中的短板 , 经济压力不容小觑。 ( 二)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就三大产业结构来看, 京津冀三地存在明显的研究
二、 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 一)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京津冀三地经济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由于河北与北京、 天津的区域地理面积与人口 近年来, 规模差异较大, 就经济规模总量而言, 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明显高于京津两地 。
图1
京津冀三地人均 GDP 及 GDP 增速变化趋势图
第 26 卷第 3 期 2016 年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6 No. 3 2016
·经济学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廖红伟 张 楠
(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 吉林 长春 130012 ;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
85
济 南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其对于转出地及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 转移可分为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一国内部的产业转移 , 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产业分工合作的原因, 也 为产业转移理论奠定了基础。 赤松要 ( Akamatsu ) 提出了雁行模式, 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经历了 “进口— — —进口替代( 本国生产) — — —出口— — —重新进口” 四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本国的产业等级也 ① 将从简单产品上升到复杂产品 。弗农( 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新产品的市场寿命划分为 创新期、 成熟期、 标准化期三个阶段, 当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时, 发明国将受到模仿国竞争优势的挑 ② 战而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刘易斯( Lewis) 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由于发达国家人 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非熟练劳动力不足,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 ③ 。 ( kojmia ) 家 小岛清 在雁行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的扩张理论 , 将本国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 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 从而回避产业劣势 ④ 。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也展开了相关研究 。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产业重合, 当 技术构成相似时产业便会根据成本优势进行转移 ⑤ 。戴宏伟提出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 成, 各地的产业调整推动了产业区域或国际间转移 , 而产业的转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各地产业结构的 优化 ⑥ 。郑鑫等基于区位论的模型分析指出 , 由于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流动性很高 , 生产成本差异并 ⑦ 不一定导致产业转移,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上集中式转移要优于分散式转移 。 刘红光等通过 四种类型的产业转移模式与机理 , 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梯度模式 , 即低端产业正从东部地区 ⑧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高端产业仍集中在东部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问题, 祝尔娟认为京津 冀三地在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步性, 有明显的梯度落差, 为产业升级与整合提供了 ⑨ 动力 。金浩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度 , 提出河北省要 选择性吸收接纳产业, 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建立完善 、 高效的产业承接机制 ⑩ 。 孙虎等通过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测算, 提出在未来应重视三地增量利益共享机制建设 , 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要
表1
河北省 第一产业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3. 98 12. 75 13. 26 12. 71 12. 81 12. 57 11. 85 11. 99 11. 90 11. 70 第二产业 52. 66 53. 28 52. 93 54. 34 51. 98 52. 50 53. 54 52. 69 52. 00 51. 00 第三产业 33. 36 33. 97 33. 81 32. 95 35. 21 34. 93 34. 61 35. 32 36. 10 37. 30 第一产业 1. 2 1. 1 1. 0 1. 0 1. 0 0. 9 0. 8 0. 8 0. 8 0. 7
一、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一国或地区将其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变化导致的 ,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 表现为产业的空间迁移, 一般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之间 。产业
( 项目编号: [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制度创新研究 ” 基金项目] 15JJD790013 ) ; “中国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研究 ” “985 工程 ” “中 ( 项目编号: 14JJD790036 ) ; 吉林大学 项目 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廖红伟,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区, 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 , 战 略地位十分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由来已久, 早在 1996 年的《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 “ 2 + 7” “首都经济圈 ” , 、 “廊坊共识 ” 告》 中就曾提出建设 模式的 随后的“大北京规划” 被视为京津 。 、 , 冀一体化的开端 然而由于三地政治经济地位悬殊 利益纠葛复杂 京津冀一体化难有实质性进 “一亩三分地” , 展。2014 年 2 月, 习近平指出要打破 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 京津冀协同 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 2015 年 4 月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审议通过, 这一顶层设计绘制了改革蓝图, 明确了京 津冀整体定位及三地分别定位、 协同发展三步走目标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区域一体化 , 基 “大城市病” 。 同时, 本出发点是分散非首都核心功能 、 解决北京 要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 积极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 扩大环境生态容量, 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与公共服务完善 发展, 形成京津冀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目前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态势不同 , 区域差异显著, 必须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 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 其中北京市是核心, 天津市近来经济高速发展, 京津差距日益缩小, 河北省则是短板。承接地要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 这一重要契机, 通过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 探索新的支柱产业, 大力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推动经济增 速提质,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现经济绿色崛起。
: 《河北经济年鉴 2015 》 》 《北京统计年鉴 2015 《天津统计年鉴 2015 》 。 数据来源
87
济 南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比重已超过 77% , 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 北京市第一产业比重不足 1% , 阶段, 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 二、 一” 态势。 天津市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 第二产业比重近年 2014 年已低于 50% , 来不断下降, 与第三产业相差无几, 天津市已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 产业结构 “二、 “三、 呈现出 三、 一” 向 二、 一” 过渡态势。 河北省仍处于以“二、 三、 一” 为标志的工业化阶段, 一产比重逐年降低, 二产比重略有收缩, 三产比重逐年增加, 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仍高于全国水平 , 第 三产业发展依旧滞后,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北京、 天津处于产业高梯度, 河北省处于产业低梯 度, 三地的产业结构差异使得在产业转移上具备了条件 。 ( 三) 京津冀地区产业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是指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在全国总产 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 用于衡量某个地区或者行业在经济中的集中性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 常作为判 断某地区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依据 , 计算公式如下: LQ ij = L ij / ∑ j L ij
[ 摘
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于 2014 年上升至国家战略,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支
撑。津冀拥有资源、 市场优势, 产业结构与京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 , 使其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 然而受区域经济 发展不平衡、 缺乏跨地区协调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 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挑战 。 今后一段时期, 要立 足三地产业分工与定位角度提出的产业转移总体思路 , 着重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加强工业园区承载体建设 、 发挥 市场机制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力度 。 [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协同发展 [ F121. 3 中图分类号] [ A 文献标识码] [ 1671 - 3842 ( 2016 ) 03 - 0085 - 09 文章编号]
2005 —2014 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
北京市 第二产业 28. 9 26. 8 25. 3 23. 3 23. 1 23. 6 22. 6 22. 2 21. 7 21. 4 第三产业 69. 9 72. 1 73. 7 75. 7 75. 9 75. 5 76. 6 77. 0 77. 5 77. 9 第一产业 2. 9 2. 3 2. 1 1. 8 1. 7 1. 6 1. 4 1. 3 1. 3 1. 3 天津市 第二产业 54. 6 55. 1 55. 1 55. 2 53. 0 52. 4 52. 4 51. 7 50. 6 49. 4 第三产业 42. 5 42. 6 42. 8 43. 0 45. 3 46. 0 46. 2 47. 0 48. 1 49.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