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DOC 22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疾病防治一.二.白斑病症病毒(俗称白斑病)[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又称白斑杆状病毒,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等. [流行]本病是自1992年,在我国及东南亚对虾养殖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极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发生在各种对虾,发病规格多在2厘米以上.本病的主要传染原为刚死不久的虾及病虾,其它野生虾,蟹,浮游甲壳动物也携带病毒,是潜在的传染原.其传播途径可以虾苗,水源,带毒虾粪便,甲壳动物等方式传播,有人发现鸟粪也能传播.主要通过摄食宿主或吞食被病毒污染的饵料后感染.池塘清塘彻底可杀死绝大部分病毒,自然海水在阳光照射下病毒可存活3-7天,因而不消毒时水源最好静置7天后使用.生产中虾池发病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虾群被毒力强的病毒传染,进水是主要原因;另一种是带病毒的虾受各种诱因造成虾体抵抗力降低后致病,常见诱因有水质突变,用药及拉网等应激因素.水温18°C以下为隐性传染,20°C以上呈现急性暴发.试验经口摄食感染病毒的对虾,18小时出现空胃和停止摄食,36小时左右出现红体,48小时左右在甲壳上出现白斑,然后开始死亡.另外,台湾部分作者报道,对虾即使有白斑病毒感染,甚至将白斑病病毒以注射法注入虾体,也不会引发白斑病的病症,而引发死亡.提示环境因素及继发感染是出现白斑症的重要原因.自然发病虾池,高温期出现死亡5-7天后,就可达死亡高峰,死亡率高达90%以上.除病毒因素死亡外,缺氧,继发感染细菌,药物刺激及水质恶化因素常是虾加重死亡的重要原因.[症状]病虾首先停止进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慢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变红或暗淡褪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面有白斑,白斑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斑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南美白对虾白斑不明显.病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感染初期,肝胰脏上面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组织均发生病变.[诊断]对虾2厘米以上,数天内出现死亡,高温期发病严重,外观头胸甲上及体表甲壳内有白斑症状,头胸甲易脱落.发病初期,白斑症状不明显时,剥开头胸甲,观察能否看到肝胰脏,若是覆盖一层薄膜而无法看到肝胰脏,则可能已经发病了.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器官混浊,不凝固,淋巴器官肿大,肝胰腺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到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细胞等细胞核肥大.电镜观察病虾的上述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有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成卵形,具囊膜.电镜负染,完整的病毒粒子为375纳米×157纳米,无囊膜的核衣壳为395纳米×83纳米.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查的白斑症病毒呈阳性.注意与弧菌感染引起的白斑症区别.[预防]1.发病期间,不进水,以防带入致病性强的病毒,并赶跑水鸟,以防带毒的粪便落入池塘. 2.发病季节内服"清毒散"5克/公斤料+"低聚糖500"2克/公斤料+"超维C”3-5克/公斤料,有很好的预防效果.3.养殖过程长期内服"利多精",经常用"福地安","底居安"改底,增大充氧等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保持水质稳定,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 4.其它参见《可控生态养殖对虾技术》防治疾病部分.[治疗]1.发病初期(发生期,发展期),减少投铒,内服"清毒散"8-10克/公斤料+"低聚糖500"2克/公斤料+"维西安宁"3克/公斤料,外用"鱼福乐"0.3-0.4克/立方米水(傍晚用)或"底安"(6-8亩/瓶),根据水质情况连用或隔天使用2-3次.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可先用"新威灭"0.15-0.2克/立方米水,第二天再用"底安"或"鱼福乐".2.发病中期(高峰期),停食,外用"鱼福乐"或"底安"(用量同上).3.发病后期(恢复期),逐渐增加投喂,内服"清毒散"8-10克公斤料+"菌毒好迪"3-5克/公斤料+"维西安宁"2-3克/公斤料;外用"新威灭"0.2-0.3克/立方米水,第二天使用"底安"(用量同上),后者连用或隔天使用2-3次.4.恢复期,内服"利多精"2-3克/公斤料+"低聚糖500”1.5-2克/公斤料+"对虾多维"5-10克公斤料,外用"碧水安"+"三环活力源",以恢复虾体质及水体生态. 二桃拉病毒病(俗称红体病)[病原]桃拉病毒(TSV)[流行]桃拉病毒(TSV)主要侵害南美白对虾及蓝对虾(细角对虾),对体重0.1-0.5克,放养2-4星期的幼虾影响最大.这类病毒通常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累积死亡率可达5%-95%,常在对虾大量脱壳期间出现,幼虾感染TSV呈亚急性到急性发作,成虾多为慢性型,死亡率不高于50%,我国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地区都有发病,往往引起对虾死亡.本病传染原,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发病死亡规律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另外,鸟粪已证实可传播TSV.[症状]依发病的情况,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亚急性:病虾机体非常虚弱,活力减退,软壳,消化道无物(空胃,空肠),体表色素扩散,尾部及体表发红,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对虾可见不规则状的黑色素分布在外壳上.幼虾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数天死亡可达高峰.慢性:外壳无黑色素分布,但可见白色斑点.死亡率不高.成虾多呈慢性症状,死亡量较低,发病可持续一月以上.[诊断]根据流行及症状进行初诊.组织切片观察,病虾的鳃,壳下表皮细胞,附肢及肌肉等组织出现弹状的黑色坏死区.此外,可以应用白虾对桃拉病毒敏感进行诊断,其方法是将病虾组织研磨液注入健康白虾的体内,在1-2周后,观察白虾是否有桃拉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或组织病变.确认必须进行病毒检查,常见的应用PCR技术快速诊断.注意与白斑症病毒,细菌及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症区别.白斑症病毒引起的红体多在急性发病初期出现,后期白斑症状不明显,发病死亡快.南美白对虾特别是淡化养殖对虾白斑不明显时,若头胸甲易脱落,壳不发软,且镜检少数虾有白斑时,可暂定为白斑症病毒引起.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引起的红体发病初期体表常有污物或溃烂,红点分布不均匀,发病死亡较低,使用消毒药物效果明显.而水质恶化引起的红体不具有传染性,病程变化不明显,常突然大量发病,水质恶化后常诱发或继发病毒或细菌感染.真正确认必须经过病原检测.难确诊时,可按白斑症病毒病感染治疗.[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三黄头病毒病[病原]黄头病毒(YHV)[流行]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也可以人工感染发病,生产中未见报道病例.此病曾在1991-1993年造成泰国境内养殖班节对虾(草虾)大量死亡.5-15g的对虾易感染.死亡速度快,发病三天即出现大量死亡.病毒在水中可存活72小时以上.养殖池中的杂虾及其它甲壳动物可带病毒.[症状]病虾鳃部及头胸甲发黄.发病前对虾会不正常的大量摄食,而后在一天内完全不进食,此时病虾开始游向养殖池塘的水表面,数小时内即开始死亡.病理切片观察虾体内的淋巴器官,心肌,鳃,造血组织,中肠的结缔组织及肝胰脏的间歇组织出现致密的包涵体,坏死的细胞及肿大细胞的核呈空泡化.淋巴组织,鳃,头部软组织细胞病变严重,提示此三组织可能是黄头病毒首先感染的部位.[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是否含有包涵体.确诊需进行电镜观察或免疫学等技术检测是否感染黄头病毒.[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及可控生态养殖技术预防疾病及治疗疾病部分.四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原]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流行]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也可以被感染,南美白对虾是否被感染未见详细报道.为一种慢性病,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一般在50%-90%.随着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诊断]根据虾病的流行及症状初诊,进一步诊断可将肝胰腺制成涂片用孔雀石绿(0.05%)染色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里有包涵体.[防治]参见白斑症病毒病.五细菌性烂鳃病(俗称黑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病原]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流行]本病常见于各种对虾,水质突变,底泥发臭或纤毛虫感染后易感染.高温及养殖后期易发生.发病率可达30以上,海,淡水均见.[症状]病虾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或黄色,揭开头胸甲鳃丝质地脆弱,肿胀,粘液增多,许多污物粘附于鳃上,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溃烂,有时发生皱缩和脱落.镜检溃烂处有大量的细菌游动,严重时血液中也有细菌.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特别在池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时,病虾首先死亡.[诊断]剪取一小部分鳃丝,用镊子分散后做成水浸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溃烂情况,再用高倍望远镜观察鳃丝内有无细菌即可诊断.注意与纤毛虫,底质恶化等原因引起的黑鳃,黄鳃相区别.有溃烂说明有细菌感染,没有则可能是底质恶化,纤毛虫等引起.[预防]1.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质突变.2.底层充气或用”底安”改变以防止底臭.3.防止纤毛虫发生(见”纤毛虫病”预防).[治疗]内服外用结合.1.轻度感染:内服”清毒散”+”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底安”,根据水质连用或隔天使用1-2次.2. 重度感染:内服”菌毒好迪”+”维西安宁”至痊愈;外用”新威灭”,用后12小时用”底安”改底。
南美白对虾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治疗:①全池泼洒亚硝酸盐降解剂,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 1~2 千克,3 天后亚硝酸盐可绝大部分被降解。②全池泼洒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麦饭石 等,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 30~50 千克,可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 量,同时每亩全池泼洒增氧宁 1~2 千克,增加水中的溶氧,可降低水中有毒因 子的毒性。
治疗:全池泼洒甲壳宁每亩每米水深 200 克,隔天再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每 亩每米水深 200 克一次,病情严重,隔天再用甲壳宁一次。
七、蜕壳综合症 其病因是虾苗放养密度过大,饵料不足,尤其饵料中含 Ca、P 质不均衡及 水体理化因子骤变、水质不稳定等环境变化引起。患病的虾甲壳变软、体色变 红、鳃丝发红或发白,有的还伴有零星黑色斑点,活力减弱。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突然,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全年均可发现,但多 发于雨季及季节交替之际,以 4~10 月份为高发期,对虾不论个体大小均可发 病,但以 3~8 厘米幼虾发病较多。 预防:①经常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 8~1O 千克或强壳宝每亩每米 水深 300~350 克。②稳定水体环境,定期改良底质。每 10~15 天每亩每米水 深 500~1000 克全池泼洒。 治疗:全池泼洒沸石粉每亩每米水深 30~50 千克,一小时后时后全池泼洒 强壳宝每亩每米水深 300 克一次;同时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虾蟹脱壳素 1~2 克 +高稳 Vc2 克+复方恩诺沙星 2 克,连投 7~1O 天为一疗程。 八、亚硝酸盐中毒症
天再全池泼洒活力菌,每亩每米水深 500~1000 克,保持池塘中有益微生物的 优势种群。②外用同时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 FRC 活力源添加剂 8~10 克+复方恩 诺沙星 1 克+Vc2 克+复合免疫多糖 2 克,连续投喂 7~10 天为一疗程。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常见病害防控课件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 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
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
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 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
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
殖地域范围扩大。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 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 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 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 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过程中具有蜕壳的生理特点,蜕壳 前虾停止进食,蜕壳后虾体又很柔软,在此期间虾体 的活动能力减弱,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力差,极易
被病原体感染。由于南美白对虾的器官构造及机能 简单,免疫系统的发育也不成熟,对微生物病害感染 的抵抗主要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还没有南 美白对虾具有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有力证据。因此,在 水产养殖条件下,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应激以及环境污 染损害了南美白对虾的防御系统,增强了南美白对虾 对病害的易感性。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 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 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 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我国 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 供货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 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
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 病。
对虾养殖模式
根据养殖条件的不同,在养殖模式上可采用主养、 混养、套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目的是在不同养殖 环境条件下即不浪费水体资源又能取得更高产量和 效益。
养殖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及其免疫防控措施(1)
抵的主要病毒性疾病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及其免疫防控措施(1)'O张喜贵1孟长明1陈昌福2(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700;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我国是人工养殖虾类的大国,最近数年来的年产量均达到了400万吨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
随着虾类养殖业的发展,危害养殖虾类的各种疫病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几种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由于迄今为止尚没有商品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疾病,对养殖虾类造成的危害巨大,往往绐虾类养殖业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在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虾类病毒病和虾类免疫系统的基础上,叙述如何利用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养殖虾类的免疫系统的措施,防控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供广大的虾类养殖业者参考。
1养殖虾类的几种病毒性疾病1.1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
该病毒大小为(80~120)nmx (250~380)nm,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
养殖水温在20~ 30°C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 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
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
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技术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20期方杨建1998年开始,随着南美白对虾在我省粤西地区,特别是在湛江市遂溪县广泛养殖,养殖密度不断加大,导致种群退化,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对池底的压力不断增加,病害趋于严重。
一、当前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目前,以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和对虾肝胰腺坏死症(HPNS)为代表的病害,是当前养虾业最棘手的问题。
往往表现出“红须、红腿” “肝胰脏肿大,颜色淡白或者淡黄”或“肝胰腺严重萎缩”等典型的“对虾弧菌病”症状,有的也伴有“肌肉发红” “空肠空胃” “消化道发红”等症状。
二、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的原因南美白对虾病害频发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极为困难,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需引起养殖户足够的重视。
1. 虾苗未经检测种质退化,虾苗携带病原数量多,携带白斑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等,导致投放到养殖池的虾苗成活率低,一旦患病,引起急性传染,死亡率高或长不大。
2015年,遂溪县江洪镇当地一何姓养殖户,对虾养殖面积33亩,购买未经检疫的虾苗,连续投放虾苗4个批次,由于养殖效果不佳而排塘。
2. 投饵量过多随着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投喂过多的饲料,造成池塘底部积聚大量的对虾粪便和残饵,造成池塘水体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超标,养殖水环境恶化,导致凡纳滨对虾中毒,随后继发病原性疾病。
3. 天气突变夏季高温常伴有台风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绵阴雨天气,当暴雨过后,池塘水体的理化因子如水温、盐度、pH、溶解氧,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水质变坏,南美白对虾在蜕壳过程需消耗外来环境迫胁,造成免疫系统变弱,缺氧、发病甚至突死。
三、防控措施因此,对南美白对虾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按照严格的措施加强养殖管理,有助于南美白对虾的健康养殖,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针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或海洋水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消费。
然而,和其他生物一样,对虾也有可能患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对虾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不洁水源、饲料及对虾自身携带等渠道感染到对虾,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以下是有关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卫生确保生长环境的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对虾细菌性疾病的首要措施。
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进行换水,并排出污物和废料,以维持养殖水域的良好水质。
2. 对饲料的控制对虾的饲料质量也是引起对虾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用量,保证饲料的卫生和营养。
3. 优化对虾养殖管理加强对虾养殖管理,适时检测对虾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病毒性疾病对虾病毒性疾病是一类危害较大的疾病,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以下是有关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与细菌性疾病一样,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也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建议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滤水设施。
2. 选用优质对虾种苗对虾病毒感染的源头是种苗。
选择病毒抗性较强的对虾种苗,是防治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加强对虾免疫针对不同的对虾病毒,可以进行对虾免疫。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法和免疫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对虾的病毒性感染并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三、真菌性疾病除了细菌和病毒,对虾还可能感染真菌,引起真菌性疾病。
以下是有关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真菌性疾病也是对虾养殖的一大难题。
对虾水质的维护是预防和控制真菌性疾病的关键。
减少对虾养殖的水温变化,加强水质的检测和科学运用清水等保持水体清洁,有助于降低真菌性疾病的发生率。
2. 卫生措施对虾养殖场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归位和消毒,检测池壁和合适的去渣装备等减少病原菌传播。
2015对虾疾病防控技术
病毒与细菌性白斑病的区别与产业意义
二者区别: WSS着色厚重,边缘整齐;显微镜下同心圆内有大量点状褐色物;圆 中央无破损。 BWSS着色模糊、略淡,边缘不整齐;显微镜下有辐射肋,呈花瓣状, 圆中央甲壳侵损、呈深褐色,甲壳通透成洞。 产业意义: 在养殖期间,几乎大多数科研单位或养殖者误认为它是由 WSSV 病毒 引起的白斑综合征,消极采取措施,或者停止养殖管理或者消毒处置, 给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混乱和经济损失。弄清病毒性、细菌性两种白 斑的本质区别,为对虾疾病防控、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
病理:肝胰腺是弧菌感染对虾的其中一个主要器官。哈氏弧菌感染会导致 对虾的肝胰腺细胞坏死和肝管萎缩。
5. 大型藻类
敌害生物: 硬毛藻、刚毛藻、软丝藻、浒苔、水云等 大量的大型藻类耗氧、吸收营养、占据水体空间,高温死亡后臭底, 水质恶化,引发对虾疾病、死亡。 管理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甚微,堪称是对虾养 殖的大害。
2008年以来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主产区频繁
发生,其发病率和排塘率高达 80%以上,部分地区几乎全军覆灭;雨水多、 台风、倒藻后易发病;高位池2000-3000斤/亩,发病后仅几百斤或几十斤。
流行病学特征
患病对虾在水体上层慢游,体色转成暗红色,空肠空胃,白便。发病虾肝胰腺 逐渐变暗红、萎缩、纤维化病变
预防用量:口服使用 ,10~15 克药品 / 公斤饲料, 疾病流行期提前2-3周开始用药;15~20天为一个 疗程,停药7天再喂 - 治疗用量: 15~20 克药品 / 公斤,连续给药直
到痊愈。自制饵料时,将药物掺到饵料原料,挤
压成型晒干即可投喂
6.生物防控 —— 鱼虾混养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 -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摘要:1、目前对虾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几种?如何进行防治?当前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白斑1、目前对虾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几种?如何进行防治?当前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白斑病”及“桃拉症”,防治的方法为: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e;③每5-7天向养殖流水作业本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5-0.6ppm或“二溴海因”0.3ppm1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5ppm;⑤经常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2、对虾附肢发红是何原因?如何进行防治?对虾附肢发红的症状是由弧菌感染造成的,又称为“红腿病”,防治的方法为:①对虾放养前,须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2-5ppm 及10ppm;③全池泼洒“一元clo2”0.8-1.0ppm;④全池泼相当于“二氯海因”0.6ppm或“溴氯海因”0.5ppm;⑤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1%及0.2%。
3、对虾丝状细菌病发生的原因?如何进行防治?丝状细菌病发生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有关,通常当地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发生,防治的方法为①保持水质及底质的清洁,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②放养密度切勿过大,并适当增加换水量;③饲料内应增加特殊的由动植物胆固醇合成的“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④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0-1.5ppm;⑤全池泼洒茶粕,其用量为12ppm,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
4、对虾肠炎病的发病原因?如何进行防治?肠炎病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导致,防治的方法为①首先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ppm,待3天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1.0ppm;②在饲料内添加“肠炎停”,其添加量为1%,连续投喂3-5天即可。
如何预防对虾流行病 - -
如何预防对虾流行病摘要:危害对虾养殖的主要流行病是白斑秆状病毒(WSBV)。
另外还有斑节对虾秆状病毒病(MBV)、对虾中肠腺细小病毒(HPV)、黄头杆状病毒(YBV)及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等引起的疾危害对虾养殖的主要流行病是白斑秆状病毒(WSBV)。
另外还有斑节对虾秆状病毒病(MBV)、对虾中肠腺细小病毒(HPV)、黄头杆状病毒(YBV)及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等引起的疾病。
这些病一旦发生是难以治疗的。
因此,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应是长期的战略方针。
其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健康无病毒虾苗。
选择健壮不带致病病毒的虾苗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其主要的手段是通过肉眼观察虾苗活力状况及利用PCR或核酸控针进行病毒检测。
二、封闭式养殖管理。
放苗前对养成池及养殖用水进行彻底消毒。
在养殖期间,不投喂带有病毒的鲜活饵料,不抽带有病毒的海水,而以谈水作补充水,各池操作工具分开,防止互相传染。
三、优化养殖条件,提高对虾抗病力。
这主要是为对虾创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提供优质饵料,减少刺激因子,避免对虾发病。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即便是对虾受到病毒感染,仍可以不发病而继续生长。
如湛江一高位池养殖场,养殖至五十多天时发现五口池的斑节对虾感染了白斑杆状病毒,但水质好的三口池依然生长正常,直到收虾也没有暴发病,而另外两口池因水质差,连续下刺激性强的消毒剂而迅速发病,导致失收。
四、探索新途径,提倡生态防病。
生态防病就是利用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保持虾池生态系的平衡,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如近年来提倡的鱼虾混养、虾贝混养、虾池投放江篱等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
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
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
对虾常见病毒、细菌性疾病的分类及防控措施
• 严格选择不携带特定病毒的虾苗。购苗时要求虾 苗出具相关证明(检疫合格证、幼体来源及亲本 检疫合格证明等),或也可以自行到有关资质单 位制合适的放养密度
• 放养密度过高,不但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还会因饲料 投喂和养殖代谢产物增多造成水环境污染,致使对虾易 发病,得不偿失。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的放养密度应 控制在每亩10-15万尾,滩涂土池养殖和淡化土池养殖 的放苗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6万尾。
若使用携带某种病毒的亲虾进行繁育生产,其生 产的后代虾苗多将成为病毒携带者。
• 水平传播
• 养殖过程中水环境中的病毒经摄食(经口)感染,侵入 感染(经鳃或虾体创伤部位侵入)等途径入侵对虾机体, 使健康对虾进入潜伏感染或急性感染状态。一般经由水 平传播途径的感染有以下几种情况。
• a.健康对虾摄食携带病毒的甲壳类水生动物(如杂虾、 蟹类等)被感染。
• f. 亚硝酸盐和硫化氢 亚硝酸盐主要影响对虾血 淋巴对氧的亲和性,降低机体的输氧能力,而对 机体产生毒素作用,硫化氢则主要表现为急性毒 性作用,能够作用于蛋白质机构中的巯基基团, 抑制蛋白质的作用。
• (5)水体中微藻与病毒病的关系
• 水体中微藻(尤其是赤潮生物类群)种类和数量 等与养殖对虾的病害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微藻 的多样性指数与虾病程度呈负相关,多样性指数 越低,虾池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水质条件越差, 越容易发生疾病。
• d. 酸碱度 对虾水体pH值低于7.8,对虾抵抗力降低, 会增加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易感性。
对虾病毒病的分类、传播及综合防控措施
• (4)水体环境因子与病毒病的关系
• e. 氨氮 氨氮能从水体进入对虾组织液内,对其 体内酶的催化功能和细胞膜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当氨氮含量高于0.75mg/L时感染对下全部呈现明 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症状并死亡。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对虾是一种常见的养殖生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广泛的市场关注。
然而,在养殖对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对于对虾养殖者来说,了解和掌握对虾的主要疾病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对虾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对虾体表出现白色颗粒状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对虾死亡。
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由白斑病病毒引起的。
一旦对虾群体中有只一只感染了白斑病病毒,整个养殖场都会受影响。
因此,预防和控制白斑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预防和控制白斑病的方法有:1.选择健康的对虾种苗:在购买对虾种苗时,一定要检查种苗是否健康,没有感染白斑病病毒。
2.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对虾的养殖环境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和池底的杂物,并定期更换水源。
3.加强对虾群体的监测:对虾养殖者可以在水体中放置感染白斑病病毒的对虾,定期检查其是否有白斑病发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毒的对虾。
4.适时接种疫苗:对虾养殖者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点给对虾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
二、白点病白点病也是对虾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对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并且对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
引起白点病的原因是由白点病原体引起的。
一旦对虾群体中有感染白点病原体的对虾,会迅速在整个养殖环境中传播,严重时会导致对虾死亡。
预防和控制白点病的方法有:1.维持水体的质量:对虾的水源需要不断更换和加清,维持水质清洁卫生,保证对虾群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之中。
2.做好养殖环境的续养:对虾养殖者可以将池底的泥沙和残饵清理出来,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3.投放药物:对虾养殖者可以适当地投放药物,控制白点病在扩散之中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疫情的危害。
三、指甲癣病指甲癣病是对虾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对虾脚趾部位出现黑斑并且肿胀。
引起指甲癣病的原因是由菌类或者寄生虫引起的,若未及时处理,疾病会快速扩散,对养殖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2015福建闽东区对虾病害状况与防控措施
2015福建闽东区对虾病害状况与防控措施o文/图福建粤海服务部李沅徽一、2015年闽东区域养殖概况福建闽东区对虾养殖成功率逐年下降。
2015年福州整体养殖成功率比2014年更低,产量下降8成以上。
2015年福州区域对虾养殖整体盈利:平本:亏本比例为0.2:0.3:9.5(2014年为0.5:1.0:8.5)。
二、2015年闽东区域虾病流行特点1、区域差异显著▪①高位池:长乐、平潭、莆田、泉州等地高位池,上半造养殖较为成功,下半造基本全部失败;霞浦,福清等地高位池全年养殖失败,亏损惨重;▪②土池:泉州、莆田、福清、宁德、罗源的土池成功率极低,普遍不到半成,很多虾塘抓虾钱甚至不够付电费,亏损十分严重。
2、早晚造发病率差别大从全年看,晚造发病比例明显高于早造,个别地区几乎全部发病,早造发病约7成,晚造9.5成以上,几乎全军覆没。
3、土塘比高位池发病率高尤其是福清、霞浦土塘发病率明显比上述其他地方的高位池高。
4、罗源等地混养模式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①往年土塘中混养模式成功率较高,如罗源的胡子鲶、长乐的草鱼、福清的罗非鱼等混养模式,往年成功率都超过6成。
今年则是基本失败。
▪②随着套养品种的不断更新尝试,开始混养多种鱼类的养殖户开始有所盈利,如黄鳍鲷、鳗鱼、草虾混养模式。
三、2015年闽东区域虾病流行原因分析1 、气候影响今年福州区域全年气候较差,早造养殖期间晴天多,但是基本不下雨,造成土池没水放苗。
晚造虾养殖前期,台风开始连续在福州登陆,雨水增加,几乎没有晴天,4-9月份的气候异常,很多对虾基本处于应激的状态,很多早造虾都开始出现弧菌,白斑现象,大面积偷死,肝脏萎缩更是厉害,失败率极高。
晚造红体白斑病、纤毛虫病发生频繁,发病率达9.5成以上,基本50-60天左右就只能排塘,成功率极低。
2、水质影响▪(1)早造降雨较少,很多虾塘没水放苗,晴天较多,高位池弧菌超标严重,对虾偷死严重,全年水质指标超标严重。
▪(2)新开发区域高位池养殖成功率较高,上半年养殖较为成功,比如平潭、泉州、莆田以及长乐部分区域。
对虾病害的防治
对虾病害的防治对虾的疾病有的发生在幼体阶段,有的发生在养成阶段。
迄今为止,发现对虾养成期疾病有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还有原生动物可寄生生物导致的疾病。
一、病毒病病毒病一般外观上无特有症状,故初期不易发现。
但一旦发现,对虾已大批感染和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对虾所患病毒病的一般症状为虾体虚弱、空胃、甲壳易剥离、甲壳上有白斑、血液不凝结,爆发性死亡。
斑节对虾所患病毒病的一般病症为:活力降低、厌食、生长缓慢、体色发暗、体表污物附着、鳃部发黑、脱壳困难、中肠发白、死亡等。
病毒病主要有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肝胰脏坏死病。
主要症状是病虾离群浮游不摄食,头胸甲的甲壳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呈褐壳色,四周有灰白色的包膜,剥离的头胸甲甲壳上可见白色斑纹状花纹。
被感染的病虾5~7天即死亡。
对于养殖对虾的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以预防为主,主动地采取综合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细菌病细菌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孤菌,故又称孤菌病。
其主要症状: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足、步足发红,有的甲壳也发红;甲壳上有溃疡性斑点;鳃丝肿胀、断裂、脱落,形成烂鳃;眼球干瘪、断落、身体弯曲、腹部变白,对虾游泳能力明显减弱,摄食减少直至停止摄食,蜕壳困难,造成大量死亡。
主要的细菌性疾病有:1.红腿病由孤菌侵入血液引起的一种败血症。
病虾游泳足发红,严重者步足也发红;腹部白浊、背部弯曲、行动缓慢、不能控制方向、常离群独自在水面和池边游动或侧倒。
病虾血液中血球数目减少,凝血时间超过3分钟,甚至不凝结。
红腿病死亡率很高,且易传染。
2.烂眼病病虾行动呆滞,时而浮头或在水面上翻滚也有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一般在1周内死亡。
少数存活者,也往往失去眼球。
3.烂鳃病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后期断裂,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形成烂鳃,出现黑斑。
有时鳃变为白色、桔黄色,最后变为黑色。
鳃上附着物增多,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病害问题,疾病种类多,发病情况复杂,重大疫病等也在流行,不利于水产养殖工作的发展。
养殖人员采取了防治措施,但是轻预防重治疗,研发能力弱,缺乏病害快速诊断的能力。
养殖人员要提高重视程度,灵活地运用病害控制技术,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从而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是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控制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引言:水产养殖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病害,并且病害的情况非常复杂,甚至还会爆发流行病等。
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起来,对病害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收益,养殖人员要采取科学的病害控制技术,在病害风险评估、远程诊断技术、免疫调节剂以及生态防治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避免病害问题的严重化,促进水产养殖的综合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本文主要是从水产养殖病害现状、防治现状以及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展开进一步论述的。
1水产养殖病害现状1.1疾病种类多我国的养殖量远大于捕捞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
水产养殖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了鱼类、贝壳、甲壳类以及水生生物等,我国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养殖,养殖的种类已经达到了60多种,但是几乎所有的水产都会受到病害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知,我国水产养殖中存在的病害高达200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就有几十种,病害产生的根源包括了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等。
在相关疾病源的调查中,细菌性疾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则是寄生虫性疾病以及细菌性疾病,最少的则是真菌性疾病。
病毒的种类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1.2发病情况复杂我国水产养殖的区域较多,跨度相对较大,水域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包括了池塘、水库、海洋以及湖泊等,导致病害的情况也较为复杂。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病害问题,
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下面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白点虾病毒引起。
感染白点病的对虾
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虾体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病情严重时虾体会变黑,体表呈现颗
粒状白色点状。
防治措施:
1. 做好疫苗接种:对虾在养殖初期就要进行疫苗接种,提前防患于未然。
2. 增强对虾的免疫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对虾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
几率。
3. 定期检测病毒:定期对对虾进行病毒检测,早发现病毒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
二、尾部坏死病
尾部坏死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养殖密
度过大、饲料过度投喂等,导致对虾尾部坏死,严重影响对虾生长。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减少对虾之间的争斗和对虾
之间的伤害。
2. 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减少对虾之间的竞争,避免对虾尾部受伤。
3. 控制水温:保持适宜的水温,避免水温过高,减少对虾尾部坏死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尾部坏死病、黏壳病和暴食病等。
合理
的管理和科学的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前预防、提高对虾的
免疫力、定期检测病毒等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持对虾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广东汕尾区域2015年对虾病害情况
广东汕尾区域2015年对虾病害情况o文/图福建粤海服务部张建强广东汕尾地区对虾养殖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对虾养殖面积约8万亩。
2015年对于汕尾对虾养殖来说,养殖情况差。
年初由于季节的延迟,今年的养殖放苗较迟;土塘虾收获产量低(100-400斤/亩)。
7、8月份台风等天气,以及极度反常高温雷阵雨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问题。
倒藻、水质突变、水质恶化等问题很常见。
虾病方面,南美白对虾遭遇了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病害:棉花虾、偷死、肠炎、白便、各种弧菌病、红体、白斑等等以往出现过的病害,今年都有发现。
2015汕尾各地的养虾成功率不足3成。
土塘方面:盈利、平本、亏本比例为1:4:5(2014年为3:5:2)。
虾生长慢、成活率低、养殖成本高等是亏本的主要原因;高位池方面:早造虾成功率约4成,中造虾养殖率不足20%,晚造虾从9月份开始陆续放苗,但至11月中旬,排塘率高达40%以上,冬造虾养殖成功率估计不足3成。
虾苗生长速度慢,3个月虾100条,虾苗质量差、病原病害等是主要原因。
一、2015年虾病流行特点2015年虾病流行特点首先表现在季节性的病害明显,上半年弧菌比较严重,高温季节亚硝酸盐高,端午节的红体等,各种养殖中的问题在全年各个季节中该出现的都出现。
对虾养殖病害生物类疾病为主,其中细菌性疾病最为严重;发病情况、病害种类随着气温、水温的增高而增加,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同比2014年发病率增加10%以上。
其次,2015年的高位池养殖是最差的一年,中造虾发病率高达80%,混养模式发病率较低。
从6-8月份上市的虾规格看,在放苗时间相近、养殖时间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比2014年规格小15-20条/斤。
虾慢大、瘦、吃不上料!虾个体差异大,参差不齐等,是今年最常见的问题。
此外,有养殖户反映出现不少“棉花虾”。
从市场上客户反映上,最多的是虾苗质量差问题,市场上各种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存在。
二、2015年虾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气候早春雨水少,年中台风等天气,及极度反常高温雷阵雨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016年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等造成产业的重大损失。
为了做好2016年对虾重大病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重大病害预防率达到70%以上,养殖前的清池消毒、养殖中的监测防控、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技术的应用面达到60%以上。
二、防控策略以生物安保体系为指导,认识养殖系统中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通过技术、管理和设施上逐步实施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达到病害防控的目的,包括强化种苗培育企业生产及销售中的病原监测,重点面向对虾养殖主产区、高密度精养区和大规模养殖区,优化生产布局和规划,改善进排水和蓄水系统,加强养殖前后池塘整备、清池消毒及水处理工作,提升养殖者对健康种苗的挑选和检测能力,强调根据种苗质量、池塘条件、前期准备和养殖设施合理放苗,提倡鱼虾混养、生物絮团养殖等生态防病模式,掌握精细投喂技术以减少摄食前饲料在养殖环境中的留存,提升养殖中的疫病诊断、环境监测、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的技术运用能力,优先使用健康苗种、测水养虾、生物防治、生物絮团、有益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在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保障养殖对虾的健康、产量、质量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
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
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区防控重点1.华南主产区。
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的对虾种苗培育及高位池、土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2.华东主产区。
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对虾种苗淡化标粗及土池、小棚和高位池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黄头病、桃拉病等。
3.华北主产区。
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对虾种苗培育、淡化标粗和对虾土池、室内工厂化和小棚养殖区,重点预防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黄头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桃拉病、传染性肌坏死病等。
4.内地淡水养殖区。
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土池、精养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根据种苗来源地及当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其他甲壳类传播的病害情况,防控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二)主要技术措施1.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全国性流行病。
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都是易感高发的种类;对虾外观表现包括红体、白斑、游塘、趴边、空肠空胃、急性死亡,生产上被称为“红体病”、“白斑病”,也常有人将白斑综合征引起的非急性发病死亡称为“偷死”;苗种带毒、养殖环境中的小型甲壳类带毒、带毒的病死甲壳类、养殖水环境突变、低溶氧、高氨氮和亚硝氮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防治上,应该搞好清池消毒,清除池塘中的小型甲壳类动物;做好种苗病原检测,避免苗种带毒;推荐进行鱼虾混养,利用鱼类摄食池塘中可能传播病原的小型甲壳类以及发病死虾来降低病原传播风险;保持养殖水体高溶氧、低氨氮和亚硝氮,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饲料中定期适量伴喂免疫多糖、有益微生物等提高对虾抗病免疫能力的绿色安全制剂。
2.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由某些副溶血弧菌菌株产生的一种对甲壳类具有很强致病性的毒力蛋白Pir VP所导致的病害,常引起养殖早期的对虾发生急性死亡,研究表明该蛋白基因已转移到了部分哈维氏弧菌等弧菌菌株;发病对虾肝胰腺白色覆膜消失,肝胰腺颜色变浅至发白,体表色素细胞减少,肌肉轻微浑浊,体色发白或轻微发蓝,肠道内容物不连贯或空肠空胃,放苗后1个月内发病急,死亡率高;苗种带毒、池底污染、饲料残留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盐度低于6及弱酸性环境不利于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繁殖。
该病的防治,一是要对苗种开展Pir VP毒力基因检测或TCBS平板的绿色菌落计数,选择Pir VP基因阴性或绿色菌落少的苗种;二是做好清池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的数量以减少细菌繁殖机会;三是配备好蓄水池,管理好蓄水池水质,保证在病害发生的高风险期也能利用蓄水池进行安全有规律的换水,以保证养殖水质和低水平的副溶血弧菌数量;四是采用“少吃多餐”的投喂方式,保证饲料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严格避免残饵;五是在水体中和饲料中多用和伴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并适当施用蔗糖,避免用葡萄糖;六是混养或套养罗非鱼、梭鱼等能对池底有机质进行清理利用的鱼类。
3.虾肝肠胞虫病。
虾肝肠胞虫是近年来新发现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中寄生的微孢子虫,引起对虾消化吸收障碍,严重影响对虾生长;产业上普遍出现对虾生长缓慢的问题,导致严重损失;苗种带毒、池塘和水体带有虾肝肠胞虫孢子、高密度养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由于较广泛的种苗及环境的带毒率、病原孢子的抗性以及防控药物产业化迟缓,当前进行该病防控的技术难度较大。
推荐的做法包括严格进行亲虾粪便、苗种、活体或冰鲜饲料中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使用不带肠胞虫的亲虾进行繁殖和育苗,选择不带虾肝肠胞虫的苗种进行养殖;对发生过虾肝肠胞虫病的养殖池塘底泥翻耕12—15cm,按400kg/亩或5kg/m3施用生石灰,加少量水漫底熟化浸泡1周,再用水冲刷、曝气恢复中性pH,水泥池则用2.5%氢氧化钠泼淋池壁,3小时后冲刷和中和碱性;水体用20—50ppm漂白粉消毒,曝气1周后,再施肥培水1周以上再放苗,如需换水,应规划蓄水池,水体也按此方式处理;不得不用携带有少量虾肝肠胞虫的对虾放苗时,应降低放苗密度,提高换水量,及时处理对虾粪便,以减少池塘内传播的机会。
4.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
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池底和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藻类毒素以及非特定种类的条件致病菌等的增多,对虾免疫和抗病力下降,引起对虾首先在肝胰腺中表现出累积性中毒、非特定的条件致病菌或未知病原感染而导致的病害;症状表现为肝胰腺肿大或萎缩,颜色异常(变浅、变深或发绿、发红),对虾摄食减少或停食,生长缓慢,累积性死亡等多种多样的症状;池底污染、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饲料残留、粪便累积、有毒藻类繁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防控措施包括做好清池、晒塘、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含量,提高氧化值;根据养殖条件合理放苗,避免过密;精细投喂,避免饲料残存,也避免因投喂不足对虾摄食过多死藻;注意监测水体氨氮、亚硝氮和藻类生长情况,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避免倒藻,防止藻类突发性沉底死亡;经常性使用有益微生物产品,包括根据水色变化经常性施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以及EM混合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定期在对池底进行一定剂量的氧化型消毒剂的消毒,然后补充有益微生物,在对虾饲料中伴喂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抑制水体、底质和对虾肠道中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5.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暂定名)。
偷死野田村病毒主要感染对虾肝胰腺、淋巴器官和肌肉等组织,引起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肌细胞坏死,导致对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肌肉白浊,生长减缓,养殖对虾群体在28℃以上有累积性死亡,也可能与条件性致病微生物、虾肝肠胞虫等联合感染而加重病情。
防控主要从种苗检测、清除池塘甲壳类生物、清池消毒、进水蓄水消毒等措施入手,尽量降低病原的传入风险,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改善池塘微生物生态,降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和致病机会。
6.黄头病。
黄头病毒主要感染对虾淋巴器官、血淋巴细胞、鳃细胞等组织,导致对虾免疫力严重损害,肝胰腺因细菌性二次感染而发黄、萎缩,发病对虾空肠空胃,部分亲虾会出现甲壳溃疡、黑斑等症状,在养殖中后期也能引起对虾大批死亡;应对该病进行早防早控,避免疫情爆发。
防控措施包括筛选严格健康无甲壳溃疡发黑、肝胰腺发黄的亲虾群体,并对亲虾及其饲料进行严格检疫,避免使用有感染的亲虾群体进行繁育;出苗、售苗、跨省运苗或放苗前采用RT-PCR技术或黄头病毒检测试剂盒对苗种进行检验,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早期检出或发病时应该进行全群消毒捕杀,避免排放带毒病死虾,并对发病池塘消毒;建议进行鱼虾混养,让混养的鱼类能通过摄食发病对虾个体而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通过应用有益微生物来保持水体、底质和对虾体表及肠道微生物状况良好,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减轻条件致病微生物二次感染的机会。
7.传染性肌坏死病。
传染性肌坏死病是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感染的加重,对虾从尾节开始出现肌肉不同程度发白,乃至坏死、溃烂等症状,但肌肉发白的症状不具特征性,对虾应激、微孢子虫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感染等也都能引起肌肉发白乃至坏死的现象,传染性肌坏死病的症状出现时,对虾食欲可能不受影响。
目前在我国未见典型的发病,应对该病毒进行早期防控,避免该病蔓延导致大爆发。
对该病的防控可参照黄头病的措施,应采用RT-PCR技术或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和虾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带毒亲虾用于种苗培育,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养殖期池塘出现肌肉坏死症状的发病时,应采用RT-PCR或试剂盒检测进行确诊,对确诊群体应进行捕杀,并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8.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是由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所致。
该病主要危害对虾苗期,导致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以及仔虾发生严重死亡,尤其对蚤状幼体期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产生严重影响,还引起仔虾和养殖前期生长减缓或虾体畸形。
应采用PCR技术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用带毒亲虾进行繁育;用于亲虾培育的群体的养殖池塘应做好清淤消毒,并清除野生甲壳类动物,避免放养带毒虾苗。
9.桃拉病。
桃拉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病,该病毒感染对虾甲壳下上皮组织、胃、鳃等,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能在养殖早中期造成对虾大批死亡,养殖中后期有耐受的对虾体表可能出现不规则黑斑;数年前,“红体病”曾被认为是桃拉病,经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红体病”其实是白斑病。
应严格防控疫病随种苗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