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等级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https://img.taocdn.com/s3/m/ddb875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7.png)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
准乘八人抬绿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锦鸡。
武官补服狮。
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孔雀。
武官补服豹,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雪雀。
武官补服虎,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白鹇。
武官补服熊,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鹭鸶。
武官补服彪,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鸂鶒,武官补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
武官补服犀牛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
武官补服海马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
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
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
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
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
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
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
清朝官服官品
![清朝官服官品](https://img.taocdn.com/s3/m/eff5fa8c6529647d26285201.png)
清朝官服官品官员的服饰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顶戴蟒袍补服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
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
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清代官衔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从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儒林郎七品文林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登佐郎登佐郎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85e9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a.png)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清代(1644年-1912年)官服设计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中比较复杂繁华的时期之一、清代官服设计以继承明代官服为基础,融合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文将主要从官服的种类、设计特点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清代官服设计。
清代官服根据官员的级别和职位分为九品服和五品服两种。
九品服适用于九品官员,五品服适用于五品以上官员。
九品服由束腰、面衣、背着、外篋、表裙、裤子等组成,五品服在九品服的基础上增加了襕衫。
九品服和五品服的颜色根据官员的身份不同而定,从红色、黄色、深蓝色到青色,颜色的深浅随官员级别的高低而变化。
清代官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和细节上。
颜色方面,红色、黄色和青色是官服中的主色调。
红色代表荣华富贵,黄色代表帝王的尊贵,青色代表朝廷的权威。
这些颜色的搭配既体现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谨,也展现了清代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细节方面,清代官服充满了华丽的装饰,如金丝绣、彩线绣、丝带、蟒袍等。
丝带是清代官服中常见的饰物,它可以用来系腰、系衣或打蝴蝶结等。
蟒袍是皇帝和一些高级官员常穿的外袍,用金丝、珠片、玉石等装饰,极富华贵感。
清代官服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
官服的面料主要有细缎、丝绸和锦缎等。
细缎是清代官服的常用面料,柔软光滑,质地轻薄,适合制作夏季官服。
丝绸是官服中的高档面料,光泽度高,质感细腻,适合制作冬季官服。
锦缎是官服中的装饰面料,色彩丰富、花纹精致,可以用来镶边、点缀和刺绣。
官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剪裁、缝制、刺绣和装饰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繁琐的手工操作。
总体而言,清代官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官服的庄严肃穆和华丽豪华的特点。
其设计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官服的传统,又融入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通过颜色和细节的运用,展示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官服的制作工艺精细考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服饰的重视和细致的手工技艺。
清代官服设计风格的独特性和工艺的精湛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
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https://img.taocdn.com/s3/m/5b7f3c1e10a6f524ccbf859e.png)
清朝官服.txt -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
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
公元1644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
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
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代官职: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顶戴蟒袍补服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注释: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
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
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
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
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e8991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3.png)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丰富多样,根据用途、场合以及等级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朝服:主要用于正式的朝廷典礼、祭祀等重要场合,包括皇帝、皇后、皇子、公主及文武百官的服饰。
皇帝朝服中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龙袍,配有冕旒、蔽膝等配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2. 吉服:又称燕居服或常礼服,比朝服略为随意,用于节庆、宴乐等相对轻松的皇家活动。
如皇帝的龙褂、吉服冠、吉服带,皇后的吉服袍、吉服冠等。
3. 常服:又称常朝服,是宫廷日常穿着的服饰,相对于朝服和吉服更为简洁。
如皇帝的常服袍、常服褂,皇后的常服旗袍等。
4. 行服:专指外出巡幸、狩猎等活动时穿着的服装,特点是轻便实用。
如行褂、行袍等。
5. 雨服:顾名思义,是下雨天或湿气较大的环境下穿着的防水服饰,如雨衣、雨帽等。
6. 戎服:即军事装备,是皇室成员在指挥军队或参加军事活动
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铠甲、战袍、战靴等。
7. 便服:指的是非正式场合下的日常休闲服装,包括袍、褂、衫、裤等多种样式。
清代服饰文化
![清代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8e23a9284ac850ad024254.png)
清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几个朝代之一,自1644年清顺治帝福临入关到辛亥革命为止,共经历了268年。
满族统治者初入关时,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硬措施推行剃发,以使全民都剃去额前头发,后面梳成一个大辫,因此遭到汉族人民的坚决抵抗。
康熙帝作为清代第二代皇帝,看到单凭野蛮落后的方式去统治中原,实际上破坏了汉族已经达到的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
于是为缓和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激烈矛盾,下令停止圈地,免除三饷加派,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开博学鸿词科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至乾隆帝时,已开始构成清中期的“乾嘉盛世”。
但由于吏治窳败,统治阶级的生活极端腐化,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封建统治,又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因而日益遭到人民的反抗,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反洋教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国运动的革命热潮风起云涌之中,逐渐衰落,最后在1912年辛亥革命的怒火中消亡。
满族入关后,首先令汉族人民剃发易服,“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一强制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转一年,清廷索性下令:“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
”若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
可是汉族人素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意识,所以在“宁可断头,绝不剃发”的口号下聚集起来,对满族统治者进行多次多处斗争,后来在不成文的“十从十不从”的条例之下,才暂时缓解了这一矛盾。
“十从十不从”内容中多条涉及服饰,而且由于在清代初年约定,因此对清三百年的服饰发展至关重要。
这包括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从”即随满俗,“不从”则是保留汉俗。
传说这是明遗臣金之俊提出,前明总督洪承畴参与并赞同的。
清王朝在非官方场合接受了这个条例。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6e0d3c6b1eb91a37f1115c53.png)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清朝顶戴花翎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
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
颜色为黑色为多。
皮毛之类也有分别。
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
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
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
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如果清朝官员犯法。
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顶戴袍饰补子(文/武)一品红宝石九蟒四爪仙鹤麒麟二品珊瑚九蟒四爪锦鸡雄狮三品蓝宝石九蟒四爪孔雀悍豹四品青金石八蟒四爪雪雁猛虎五品水晶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白鹇棕熊六品砗磲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鸬鹚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八品阴纹缕花金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阳纹镂花金五蟒四爪练雀海马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中国服装史清代
![中国服装史清代](https://img.taocdn.com/s3/m/1000bdf4336c1eb91b375d2c.png)
袍、褂。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 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 于接受的原因。。
帽子。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大致分为: 暖帽、凉帽、便帽和女 子戴的坤秋帽。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 有红缦作为装饰。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 斗篷”。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 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 “算盘结”。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 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
随从官员也都要穿褡忽,下着貂朝裙
• 衮服 皇帝的礼服之一。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 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 吉服。石青色缎。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 花四个。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 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篆文 皇帝的补服以卷龙为章,有名衮服。清代的衮服 是有隋唐以来的章服制度发展完善起来的,等级十 分明确。只有皇帝之御称衮服,皇子所穿称龙褂, 亲王至贝子等宗亲贵族以团莽纹作圆补,镇国公以 下贵族及文武官员皆饰方补,寓“天圆地方”之意。 清代补服自皇帝下至百官均为石青色,等级区别主 要在集中补子的纹饰特征上
• 朝珠.清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冠上饰的佛 头和项间悬的朝珠,都显然是受了佛教的 影响.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 朝服或吉服必须胸前挂朝珠.朝珠是由一 百零八颗东珠串成,还有佛头、纪念、大 小坠等装饰混杂期间.一般是典礼和祭祀 时悬带
• 【皇帝朝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 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 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 珠朝靴。
• 【皇帝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清代皇妃服饰
![清代皇妃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90cd55d455270722182ef789.png)
皇后金约· 金约为后妃及女贵族穿朝服时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饰品, 形似圆形发卡。金约以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 数目以及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区别等级。
【典 制】 皇太后、皇后金约镂金云十三, 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 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 贯珠下垂,五行三就,共珍珠 三百二十四,每行大珍珠一,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 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
吉服冠: 皇后吉服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不缀凤翟,顶用东珠。 皇贵妃、贵妃吉服冠,均与皇后服制同。 妃之吉服冠,冠顶用碧琧弘(王旁),余制同贵妃吉冠。 嫔之吉服冠,与妃之冠制同。 朝褂: 皇贵妃之朝褂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褂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嫔之制同贵妃。 朝袍: 皇贵妃之朝袍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袍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贵妃。 嫔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与妃同。
慈禧翡翠发簪
头花是清宫后妃的主要首饰,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后妃喜戴头花,因 花朵大、覆盖面大,戴在“两把头”正中,显得富丽堂皇。头花有美 饰发髻的用意,亦有显示身份、地位的意思。
皇后领约· 领约为后妃及女贵族穿朝服时佩戴在朝袍披领之上的 饰品,形似项圈。领约以所饰东珠数和两端所垂绦色 区别等级。
【典 制】 皇太后、皇后领约镂金 为之,饰东珠十一,间 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 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 石各二。
皇后彩帨· 彩帨是清代后妃等女性贵族垂戴于胸前的彩色绸带。彩 帨在颜色及纹饰上尊卑有别。
此领约为清代后妃使用, 环形活口开合式。环上镶 嵌长条形青金石四块,红 色料石两块。其上又嵌红 宝石两颗,蓝宝石两颗, 珍珠一粒。活口处为金质 錾花云蝠纹,其上各系明 黄色绦带一条,绦带上缀 红色料石珠和有红色料石 坠角各一,另一绦带仅存 红色料石珠一,坠角已缺 失。
清朝宰相服饰
![清朝宰相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8763913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a.png)
清朝宰相服饰
清朝宰相是清朝政治生活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们身穿华美的朝服
出现在朝廷上,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清朝宰相的服饰非常独特,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朝宰相的
服饰。
首先, 清朝宰相的服饰非常讲究。
他们穿着长袍,袖口留有一定
的筒子,下摆也会留出一定的裙摆,这就是所谓的“补襟大袖长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衣袂上用云龙、麒麟、孔雀、凤凰等图案
绣制,花纹繁复,极具装饰性。
同时,他们还佩戴着帽子,这种帽子
一般是黑色的,帽顶有一个装饰品叫“朝珠”,寓意超然物外,高视
阔步,非常有风范。
其次,清朝宰相的服饰也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一般而言,宰相
身穿三品朝服,朝珠上镶嵌的宝石也根据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别。
如四
品以下官员穿的朝珠上镶嵌的是珍珠、琥珀、玛瑙等石头,到了三品
的宰相则会镶嵌白玉石。
最后,清朝宰相的服饰还包括了许多细致的配件。
例如,龙袍上
面的花纹需要绣制非常细致,这些花纹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有讲究的,
每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此外,他们还会佩戴金属环装,脚上穿
着黑靴,腰间则佩戴五彩绸带。
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清代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清朝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总之,清朝宰相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他们的衣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这些都是历史发展过
程中非常宝贵的遗产。
通过了解清朝宰相的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清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对清代服饰的研究
![对清代服饰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0911a5e2bd960591c67768.png)
本图为低领镶阔边的长 袄及低领镶边的长袄。
(2)斗蓬
无袖、不开衩的长外 衣。
有长短两式;领子有 抽口领、高领和低 领三种,男女都穿。
(3)云肩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 上的装饰物,清代多 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 清末江南女子梳低 垂的发髻,恐衣服肩 部被发髻油腻沾污, 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流变:唐、元、明、 清初
清朝男子服饰特点: 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 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 典礼时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小。 衮服:为皇帝穿着。 龙褂:为皇子所照。 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清朝女子服饰特点: 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 为一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 “巴图鲁看坎肩”( 巴图鲁是
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 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 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 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 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 成为一种半礼服。
(五)领衣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 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 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 缎,冬季用绒或皮, 这种领子,又称“领衣”, 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 “牛舌头”。
2、蟒袍
也称箭衣。
一般官员着蟒袍。 以蟒数和蟒爪数量区分等 级。
皇太子着杏黄色,皇 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 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二)补服 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
比褂长, 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 子比明朝略 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 穿着的场合 和时间也较多。
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 子是区分官 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 为皇亲贵族 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 用。
清代诰命夫人等级及服饰
![清代诰命夫人等级及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2c9346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c.png)
清代诰命夫人等级及服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中,诰命夫人是清代宫廷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的等级和服饰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我们来了解一下清代诰命夫人的等级。
诰命夫人是指皇帝的生母、祖母、外祖母、嫡福晋、嫡夫人、嫡妻、嫡嫔等身份的女性。
她们的等级是根据皇帝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确定的,等级越高,地位越尊贵。
在清代宫廷中,诰命夫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她们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可以参与到许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中。
我们来了解一下清代诰命夫人的服饰。
诰命夫人的服饰是非常华丽的,她们穿着的衣服和戴着的饰品都是非常精美的。
诰命夫人的衣服通常是由丝绸、金线、银线等材料制成的,上面绣着各种花纹和图案,非常细致、精美。
她们还会戴着各种珠宝饰品,如金翠、珠宝、玉器等,这些饰品都是非常昂贵的,代表着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清代诰命夫人的等级和服饰都是非常独特的,代表着清代宫廷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和地位。
她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了解清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
![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https://img.taocdn.com/s3/m/af26b6e0fab069dc50220167.png)
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花翎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
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
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
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
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
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
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
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
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
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
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
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
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
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
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
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
清代官员的服饰规定
![清代官员的服饰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056671cbb68a98271fefac4.png)
在清代,官员的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可以区分官位的大小,若有违反,定受重处。
官员的服饰标志大致有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其中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最为重要。
(下列为文职官员服饰)一品:顶戴珊瑚蟒袍九蟒五爪补服仙鹤二品:顶戴起花珊瑚蟒袍九蟒五爪补服锦鸡三品:顶戴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蟒袍九蟒五爪补服孔雀四品:顶戴清金石及蓝色涅玻璃蟒袍八蟒五爪补服雪雁五品:顶戴水晶及白色明玻璃蟒袍八蟒五爪补服白鹇六品:顶戴砗磲及白色涅玻璃蟒袍八蟒五爪补服鸬鹚七品:顶戴素金顶蟒袍五蟒四爪补服紫鸳鸯八品:顶戴起花金顶蟒袍五蟒四爪补服鹌鹑九品:顶戴镂花金顶蟒袍五蟒四爪补服练雀未入流:顶戴镂花金顶蟒袍五蟒四爪补服黄鹂。
清代旗装特点
![清代旗装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19b0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png)
清代旗装特点
清王朝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清时剃发留辫,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清代旗装体系:礼服、吉服、常服、素服、行服、雨服以及便服和丧服。
一、礼服和吉服是普通旗人不可以穿的。
二、常服、素服和行服、雨服款式都很固定。
三、丧服,就是白衣白带,男子拔去帽缨并不再剃发,女子去首饰、束辫。
晚清便服款式复杂的多,男子就是便袍、小帽、马褂坎肩、斗篷,没钱的穿短打;女子的有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褂襕、斗篷,没钱的平民穿简单的开衩便袍。
此外,女子头上大拉翅、旗髻、高把头、坤秋帽,未成年的梳辫子、脚上花盆底、马蹄底、元宝底、平底旗鞋。
清朝服饰大体上追求清秀、简洁,窄袖紧身。
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闭关锁国的性格。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
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
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
马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清代服饰的特征与发展
![清代服饰的特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2f9d4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b.png)
清代服饰的特征与发展
清代服饰的特征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阶级的区分:清代服饰在设计上较为重视社会阶级的区分,尤其是贵族和平民的服饰差异明显。
贵族的服饰造型丰富华丽,注重细节和装饰,使用贵重的面料和宝石,而平民的服饰则简朴一些。
2. 形状与剪裁:清代服饰整体呈现出繁琐、宽松、身段扩大化的特点。
男性服饰的剪裁和形状相对简单,主要由长袍、褙子、对襟等构成;女性的服饰则更为精致,外套为长袍或褙子,下穿的裙子则有多层,通常配以腰带和襦裙。
3. 色彩和花纹:清代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花纹的装饰。
贵族的服饰主要以明亮的颜色为主,如黄、红、金等,常用的花纹有龙、凤、云纹等,寓意吉祥。
平民的服饰则以暗淡的色彩为主,花纹相对简单。
4. 头饰和饰品:头饰和饰品在清代服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男性常戴方巾、巾帽等,女性则常配以发髻和发簪、发钗,同时还佩戴项链、耳环、手镯等饰品。
5. 影响外来文化的渗透:清朝时期,尤其是乾隆、光绪时期,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这也对清代服饰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引入西方元素的服饰和款式。
总体而言,清代服饰呈现出宏伟、奢华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
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清代服饰在后期逐渐融入了一些外来元素,并形成了多样的款式与流派。
清代宫廷服饰
![清代宫廷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fa39aabef121dd36a32d821b.png)
穿衣每个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要素,皇帝也不例外。
但这些事在宫廷生活中,就和普通百姓大不相同。
这些事在宫廷往往被政治化。
要分等级,甚至会规定出种种制度,严格执行。
清代制定这些制度的主导思想是要保持满族的祖制。
早在崇德年间,皇太极就认为“服制是立国之经。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
”后来乾隆帝更进一步阐明,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
所以力主不改祖宗的服制,并制定了完整的清代冠服制度。
然而从乾隆年间所定冠服制度及清帝服饰的演变来看,都大量沿用了明代的旧制。
如作为皇帝礼服的重要标志十二章,就是按照明代帝服规定的,只是把位置改变了一下。
乾隆帝把这种沿袭解释成为遵循古礼,但这种古礼并不是满族的祖制。
清代冠服明显保存满族旧制的,是缀有红缨的覆钵形夏冠和摺檐的冬冠。
均以顶子作等级的标志;此外还有披肩和箭袖(俗称马蹄袖)。
清代的冠服制度,按等级分为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满语,则驸马)、公、侯、伯、子、男、将军、一至九品官等多层。
每一等级又各有冠、服、带、朝珠(文五品、武四品以上等官用)等规定。
皇太后、皇后、妃嫔以下至公主、福晋、夫人、命妇等,她们的冠、服、朝珠及其它装饰,也各有不同的规定。
皇帝的冠服有冬、夏之分,其中衣服按不同用途,分为规格最高的礼服,包括端罩、衮服,是举行大典时穿的;规格稍次、又称龙袍的吉服;日常穿着的常服;巡狩时穿用的行服;还有雨服等。
冠则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等多种。
皇帝的冠袍带履,由内务府的四执库管理,随时伺候穿戴。
皇后的衣服,规定有礼服,包括朝服、朝褂;吉服,又称龙袍,包括龙褂;再有常服。
冠有朝服冠、吉服冠,另外还有钿子。
后妃的其它装饰,大都有规定,如皇后穿礼服时要佩戴朝珠三挂,一挂东珠,两挂珊瑚珠。
此外还要佩带彩帨(音:税,类似手帕)、金约(额头装饰)、领约(类似项圈)、耳饰等,亦有等级差别。
宫中袍褂用料十分讲究,各种绸、缎、纱、罗、缂丝以及用孔雀羽毛、金线、穿珠装饰的衣料,都是由宫中派员到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监督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