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 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158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
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 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p158(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反对 固定的课程,但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 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内容 课 程 类型 组 织 实施 评价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175 两种课程评价观p176
课程类型: P164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 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 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在实 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 的知识)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由近及远,有内及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 程内容;要求以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 优点:统一性;实用性;适用性;积极参与; 认识改造社会 缺点:范围无规定,内容凌乱,学习单元支离 破碎,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体现
p170 5.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缺点: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与学校条件脱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既文化再生 产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 校的职责就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 鲍尔斯和金蒂斯 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或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 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课程即社会改造 的过程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P159
五种主要课程理论流派的比较表。 P160
第二节 课程组织
P161-187 目标 内容 类型 实施 评价
目标
(1) 课程目标 定义 p161 (2)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参照法
课程标准 定义p164 教材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 课程)与核心课程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节;与学校教师脱节;与学科发展脱节
P171
6.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更具特色,经常修订提高学生积极性和
兴趣;提高社会满意度
缺点:不平衡性加剧;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理论
与技能;教育资源需要提高;影响质量和连续 性
1.p175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 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是 什么结果) 缺点: 在课程实施以后才开始实施评价 注重普遍性,忽视非典型性 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 采用某些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测量方法
消耗太多的时间和资源
2.P176 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其倡导者注重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 程运行的整个过程,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 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为什么)
缺陷: 以主观印象为主;难以归纳评价结果;几 乎不考虑采用量化方法;强调环境中非典 型和非寻常的情况;评价对象不突出。
优点:可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
就业的需要 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结构 面临的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问题 解决对策:协同教学方式;开设综合课程专业
P167 4.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 的一部分学科,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 习内容
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于活动为中心;形式上,
P165 2. 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 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 经验。 背景是“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优: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 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二、世界课改发展趋势(了解)
弗雷尔 缺点:过于天真
二、课程理论流派
p155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 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中 心和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 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P156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P176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变革目标;内容选择;编制的 过程 经济因素: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地区 差异性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影响 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变迁及文化多 元的影响 科技革新:制约、推动 学生发展:身心发展的特性、学生需要、 “最近发展区”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P152-153 一、课程的含义 见下图
课程即教学科目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 斯宾塞 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 表现等。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 杜威 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1、要素主义(巴格莱):强调课程的内容 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 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 识。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科 课程。 2、永恒主义(赫钦斯):课程应以永恒学 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 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 研究是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
此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
二者区别
1)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 2)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
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
4) 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P166 3. 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 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 课程的形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