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2.环渤海经济圈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2.兰西城市群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本文将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以期为区域合作提供借鉴。

二、华北地区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重心,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政策推动下,实现了交通、环境、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2.环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为核心,辽宁、山东等周边省份参与,形成了一个涵盖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区,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三、华东地区合作案例1.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作,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闽东南经济协作区: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四省交界地区的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华南地区合作案例1.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香港、澳门和福建四地政府携手打造的世界级湾区,通过政策支持和跨境合作,实现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互利共赢。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涵盖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个省份的区域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政策协同,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五、西部地区合作案例1.成渝城市群:四川和重庆两个西部重要城市,通过交通、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兰西城市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西部省份,通过共建兰西城市群,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助力西部大开发。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 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 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 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 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 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 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 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 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京津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京津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的经济 联 系 和政 治关 系 . 立 京 津 建
冀城 市 圈非常 必要 1区域 经济合 作 的可能 性 .
() 1 保定 、 山 、 州各 相 距约 唐 沧
10公 里 , 济发 展 中互相 依 托 , 5 经 联
系程度 不 断提 高 . 为 河北 诸 城 市 成 依 托 京 津 、 务 京 津 、 展 跨 地 区 服 发
天 津位 于 环渤 海 地 区的 中心 .
西一 承德 一 线 以东 的 区 域 为 天 津 天 津作 为直 辖 市 的特殊 地 位 . 得 依 托 三北 , 向东 北亚 , 北 京 、 使 面 与 唐 的主影 响 区域 : 两条 线 之 间 的区域 京 津 经 济 在 河 北 省 的包 围下 具 有
全 的工业 体 系 。同时 优势 产业 规模 优 势 . 充分享 受 天津 的经济 辐射 。 2区域经 济合作 的必要 性 。 .
双核 城 市群 中 . 京 和天 津均 以各 必 行 北
十几 个 省市 和前 苏联 的部分 地 区 .
点. 同时承 担着 连 接我 国华 东 和东
独 自运 行 . 津冀 的经 济合 作 势在 是 内地 通 往 欧 亚大 陆桥 最 近 的起 京
I :■■ 些童
维普资讯
北 老工业 基地 的 重要作 用 天津 铁 增 强
路 枢纽 连 接京 山 、 沪 两 大铁 路 干 京 线 . 中国北 方铁 路 运 输 的重 要 枢 是 3制造 业 基础雄 厚 .
备、 资金 、 才 和信 息 , 且得 到 求 人 而
新 、 变 和求 发 展 的观 念 。邻 近 天 求 辐射 的 作 用 , 不 开其 资 金 、 才 离 人
国北 方重 要 的客货 运 空 港 . 同时 发 挥着 首都 第 二 国际机 场 的作 用 . 承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一、概述京津冀区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多个重要城市,如石家庄、唐山、保定等。

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研究不仅关注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也注重解决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等挑战。

本文将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京津冀区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1. 介绍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经济现状。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及其他城市。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渤海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

在历史上,京津冀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则以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经济为特色,形成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

河北省则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起钢铁、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

尽管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庞大,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面临着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要实现该区域的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并推动协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着领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其功能定位应继续强化其首都地位,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减轻人口压力。

2. 天津: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功能定位应是在保持其港口经济、制造业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3. 河北城市:河北的城市应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同时,也应积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三、协同发展的策略1. 交通协同: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

应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北京可依托其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天津可发展港口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河北则可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

同时,各城市间应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 政策协同: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4. 人才协同: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交通、产业、政策和人才的协同,是实现该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6

第四节 “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1.京津冀北地区: 中国北方经济核心区; 中国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域; 中国人才培育与信息交流中心。
2.北京: 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服务基地; 全国经济调控与管理中心; 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心。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5

2.组合用港,发挥区位优势
以天津、大连和青岛三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其 他港口城市,联合建港、用港,组成港口同盟。其目 的是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货流与服务,实现港口利 用率最大化,用户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最优化。
3.联合培育共同的主导产业
4.寻求政策支持
(1)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有组织保证。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4

(2)发挥民间组织的能动作用。 (3)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市场。 (5)树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第一,破除所有制情结,树立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观。 第二,破除地域封锁观念,树立优势互补思想。 第三,破除竞争排他观念,树立互惠互利思想。 第四,破除政府万能观念,树立市场主导思想。 第五,破除“独立大队”观念,确立系统协调观点。
2.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 整合经济整合。
3.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 服务体系。
4.强化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 市场整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例京津冀协同发展,那可真是个超有趣又超有意义的事儿呢!咱先说说京津冀都是哪吧,北京、天津和河北,这三个地儿就像三个好伙伴。

北京呢,那可是咱国家的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啥的,老厉害了。

天津呢,是个充满洋气和烟火气的城市,那煎饼果子可是一绝。

河北呢,地大物博,有好多丰富的资源。

以前啊,这三个地方就各干各的,虽然都发展得不错,但总感觉缺了点啥。

就好比三个小伙伴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玩,没咋互动。

后来呢,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概念出来了,这就像给这三个小伙伴搭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比如说交通方面。

以前从河北的某个小县城去北京,那可费劲了,转好几趟车,花老长时间。

现在呢,高铁、高速公路啥的修得可方便了。

就像给这三个地方之间装了超级便捷的传送带。

我有个河北的同学,以前寒暑假回家都愁死了,现在坐高铁,“嗖”的一下就到家了。

而且这样一来,人员的流动就更方便了,北京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去天津吃个麻花,去河北爬个山啥的;河北和天津的人也能到北京去看看天安门,逛逛故宫。

再说说产业转移。

北京因为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一些产业就往河北和天津转移。

这就像大哥把自己手头一些适合弟弟妹妹干的活儿分给他们。

河北的一些城市承接了北京的制造业,这不仅让河北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也让北京能腾出手来发展那些高端的服务业之类的。

天津在这个过程中呢,也和北京、河北的企业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我听说有个北京的工厂搬到河北之后,河北当地的老百姓可高兴了,家门口就有工作了,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

还有环保方面。

京津冀这一片啊,以前雾霾可严重了。

大家都意识到得一起努力。

于是就有了统一的环保标准,一起治理污染。

北京减少一些污染排放,河北也大力整治那些高污染的小工厂。

现在呢,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河北的一个农村,以前那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现在抬头一看,蓝天白云,还有小鸟在飞呢,可美了。

教育资源方面也有协同发展的体现。

北京有好多好大学,现在这些大学也和河北、天津的高校有合作。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精品文档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精品文档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新龙头。

而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京津冀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天津市为双核,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市。

其中,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担负着全国的服务功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明确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国际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天津作为环渤海圈的中心城市,与北京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邻近,《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也确定了天津市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并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京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承接着北京市的粮食供给功能。

同时,工业门类也很齐全。

其中,曹妃甸工业区作为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承接了北京的钢铁转移。

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跨行政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开始。

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是一些成熟的传统重工业,如钢铁业和传统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梯度转移。

“十五”期间,北京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北京焦化厂、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等一些大型企业,或整体或将部分生产环节迁移到河北省环京津的周边地区。

从2002年北京提出发展“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口号以来,已有近500家企业从首都转移到了周边河北各市,其中最大规模的就是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港,号称河北省“一号工程”。

在企业之间生产合作配套方面,围绕京津各自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发展的零部件供应、配套生产企业,在为各自的整车、整机和总装厂服务的同时,也在京津冀经济圈内展开一定的区域合作,即为相邻行政区内同行业提供零部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项 目编号:
1 2 B J Y 0 0 5 ;项 目负责 人 :刘 邦凡 。 ( 作 者 简介 :王娟 ( 1 9 8 7 一 ) , 女 ,山西省 大 同市人 , 汉族 , 燕 山大 学文法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为公共 管理 ;


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 化发展存在 的问题
( 一) 京津冀三地区域 合作意识不 强
行动要靠思想来指挥 ,思想上 没有 ,行动也就不会有 。北京 由于其 自身独特 的经济 、政治 、文化 、
科技等优势 ,对于京津冀合作的积极性和依赖性不强 ,天津为保持 自身独立性 ,也不愿 意依 附别 地 ,因
( 四) 重复建设 现象以及恶性竞 争现象严重
北 京是首都 ,有着得天独厚 的优 势 ,工业是其经 济发 展最重要 的力量 ;天津邻 近北京 ,是 北方最大 的工业基地 。北京 和天津是京津冀 区域 中的核心城市 ,经济 实力 接近 ,极易形成重复建设 现象 。 二者 之前确实在政策 上有 一定的趋 同 ,各 自为政 ,相互之间展开 了资源等方面 的激 烈竞争 ,造成严重 的重复 建设和重复投资 现象 ,有些甚至 出现恶性竞 争现象。另外 ,河北 的某些城 市由于与天津有着相 同的地理 优势 , 因此在很多产业上存在着相互竞争 、 重复建设 的现象 , 比如北戴河 和天 津的滨海风光就形成 了冲突 , 造成资源的浪费 ,更加不利于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发展 。
京作 为中国的首都 ,拥有无可 比拟的科技智力资源 、位居前 列的实力和历史沉淀 的文化 资源 ,有着 巨大
的吸引力。[ 2 天津和河北靠 近北京既是优势 ,也是 劣势 ,在北京 的辐射 下 ,天津和河北 的吸引力难 以充 分 发挥 ,河北的很多城市地处 山地之 中,交通 、通讯等基 础设施 落后 ,环京津带来 的贫 困很大程度上 说 的是河北 的贫 困。京 津冀 三地 经济 差距较 大 ,严 重影 响着 京津冀 区域 经济一体化发展 。

浅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浅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正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环渤海地区具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它的兴衰对我国政治稳定、教科文发展和国际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雄厚,信息基础设施优越,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振兴环渤海地区,关键在于整合京津冀区域。

一、京津冀区域的发展现状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61.8亿元,占全国的9.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

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圈相比,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远远落后,反映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的现实。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在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2005年长三角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63亿元,珠三角区域为18059亿元,京津冀区域为20595亿元,京津冀和珠三角相当,远低于长三角,而人均生产总值则只有前两者的一半;而作为反映人群众生活水平重要指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京津冀地为10891元,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差距悬殊。

2.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

京津冀区域处于大陆北方,历史上又长期处于封建思想文化统治的核心地带,民风趋于保守与封闭,官本位和等级观念较重,亲商环境差,市场意识不强,与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相比,开放程度明显低一些。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功能: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

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城市则承担着区域政治中心的职责,为周边地区提供政治服务和支持。

2. 经济中心功能:北京、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能力。

而河北的多个城市则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3. 文化中心功能: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如北京的故宫、天津的古文化街等。

各城市应发挥自身文化特色,共同构建区域文化中心。

三、协同发展战略1. 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和互补。

3. 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区域内的绿色发展。

5. 公共服务协同: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实施路径1. 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 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 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 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年均增提高1.36%,2012 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 ,与世界水平相当。

作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更是以其国土面积的2.8% 集聚了全国18% 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6% 的GDP,但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聚,部分城市过于侧重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从而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虽与世界接轨,但就城镇化质量而言并不高,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这也是目前政界、学界及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研究角度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空间( 土地利用变化)等; 研究区域涉及整个国家、城市带和城市群、省级、城市( 县)等; 研究方法多以定量为主,包括主成分分析、均方差赋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TOPSIS 法等,由于受研究区级别及发展条件等差异,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文中认为针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至少应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 土地) 四个维度,只有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这四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保证城镇化质量的真正提升。

京津冀都市圈含、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 个地级市,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和人口、经济密集区,其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城市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鉴于此,文中以京津冀都市圈内10 大城市作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分别对研究区2000、2005 和2011 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以期为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京津地区区域经济规划分析教学幻灯片

京津地区区域经济规划分析教学幻灯片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北京
中心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北京市与河北,天津的交通联系将 日益增强。
然而,目前并非所有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均有高速公路连接,而且中心 城与新城之间现状高速公路联系通道交通压力较大,不能满足新城的发展需要 以及新城对中心城功能进行疏解的要求。
新城之间缺少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联络线,必将给中心城的高速公路 环线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所以,先要建立好便利的交通路线。
力降低等一系列危害。污水灌溉和工
业排污、石油开发等因素引起了土壤
与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着人们的
健康。城市建设加速了湿地萎缩,恶
化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浅层地下水开
采强度低、地面沉降降低地面高程,
土壤盐渍化继续加重。这些环境地质
问题都将制约着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
展。
区域存在的问题-天津
• 三、城市交通拥堵问 题
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 展轴以北的蓟县山地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区、“七里 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中新 天津生态城、北疆电厂等循 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 2006 name of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北京
产业布局规划分为四个方面
区域存在的问题-北京 二、规划不合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 学院院士吴良镛在研究 中发现,这
些不断出现的超大规模的 “住宅城”已成为制造 交通拥堵的源
头,由于“住宅城”的就 业功能、成熟城市配套 等功能区布局
的缺乏,致使大量人口每 日如潮水般在城郊之间 奔涌。
© 2006 name of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6 name of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摘要本文通过给出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交通发展一体化的现状的基础上,以京津冀特色产业和交通一体化的相互关系研究对象,对京津冀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及交通一体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对策。

对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京津冀继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第三增长极”的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区域经济;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地区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s the inexorable law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road transport has a wide coverage, adaptability, and direct access to good and flexib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 is in the region'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oad transport and more pressing.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 itself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oad transport integration system, and then clear the mechanism implemented by the road transport integ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raffic ne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t bas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Keywords:regional onomic;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raffic;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1 绪论 (1)1.1交通运输一体化定义 (1)1.2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特征 (1)1.3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动因 (1)1.3.1交通运输一体化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交通紧张局面 (1)1.3.2交通运输一体化有利于交通资源的整体优化 (2)1.3.3交通运输一体化有利于交通发展与其环境系统协调。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态势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经济大潮和我国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其协同发展,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强化和巩固这一中心地位,发挥其在国际政治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 经济发展引擎功能:以北京、天津为双核,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特别要强化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3.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应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1. 产业协同:强化北京、天津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优势,将河北打造成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区。

同时,加强三地间的产业链协同,形成互补优势。

2. 交通互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三地间的快速联通。

这包括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协调。

3. 生态环境共治: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三地间的生态环境协同。

这需要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政策,加强跨界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4. 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创新,推动三地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统一和衔接。

这需要建立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三地间的政策沟通和协调。

四、实施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三地间的协同发展工作。

2.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