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德育校本课程_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作者:***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17期石岐太平小学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老城区,是一所典型的“小而精”学校。
2015年9月以来,学校因地制宜,在“石岐文化”的引领下,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六大育人途径为抓手,细化各项德育任务,深入开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与探索,致力让每一个生命在石岐文化的熏陶下得以扎根、润泽、绽放。
如今,“太平小脚丫,快乐走石岐”已经成为学校响亮的名片与标签。
一、立足石岐文化,坚持文化润校作为一所学校,其根本定位和发展目标就在于提升學校文化品位、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为此,学校在深入挖掘学校内涵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将传承石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创建的主线,围绕“文化润校”这一办学主张,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用文化发展统领学校发展。
(一)汲取深厚的地域文化石岐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承载着中山市86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
石岐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传承和变革的过程中,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根据石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烟墩山面朝大海、岐江河水通向大海,我们得出石岐这方水土“海陆交接”的特性。
从研究石岐名人的成长经历、生存状况和性格特征中,我们得出石岐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
由此,学校攫取石岐文化中开放、包容、坚定、自信等特性,提炼出学校独有的育人体系。
比如,在育人目标的设定上,提出“育健康、自信且有梦想的太平小达人”的目标,在教师培育上,提出“做善良、积极且具童心的太平教育人”的主张。
另外,为了让活动更广泛、深入和富有趣味性地开展,学校提出“太平小脚丫,快乐走石岐”的活动口号,寓意着太平小学的学生从家门口走起,一步一脚印,一印一成长,感悟生活的苦乐,积攒前进的勇气,从而实现走出石岐、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二)营造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文化是学校立场与愿景的表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学校改革的“引擎”。
德育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___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我校开展的《小学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基础,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以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为媒体素材,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生的德行培养,以中华传统美德开启孩子心灵,修正其行为,教会他们正确地对人、对事、对物、对己,加快学校特色建设步伐,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开发德育活动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购买能够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并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并运用于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中。
我们为学生诵读研究《弟子规》提供教材读本,填补了我校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的空白,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一)确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原则我们确立了适应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以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运用经典《弟子规》教材实施了“弟子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1.在研究时空的延伸中进行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拓展实践。
我们在认真开展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同时,以德育活动实践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闲暇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德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学生的研究时空得到了延伸,校本课程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2.开展了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相融合的实践探索我们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时间作为“弟子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主要由班主任教师和辅导员承担。
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将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的课时相融合,以保证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
同时,我们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中,开展实践活动。
这样,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课”的融合,增强了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3.诵读中熏陶、感悟。
我们充分利用每周的校本课时间实施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诵读《弟子规》直至熟读成诵。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构建及措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及措施《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 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从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学科育人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实施措施。
一、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我们确立了“以管理促养成, 以养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开始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养成”的教育共同体。
以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集体组成, 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 并在学生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
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 在教育共同体之中, 学生有了更多管理自己的可能, 在品行养成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主动认识和完善自己机会。
(一)班级教师管理共同体建立班级教育共同体,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加强学生方方面面的品行养成, 以期达到深化深层修养, 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的品质, 提高教学的质量,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 明确思想、完善制度, 树立人人参与管理的意识。
任何一项集体参与的工作要想做好并取得成功, 仅靠个人的自觉是不易办到的, 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和限制。
因此, 我校在制度上明确了任课教师的责任, 即任课教师不仅有授课的责任还有管理育人的责任。
同时,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 让任课教师知道一个班级要想健康发展, 仅靠班主任是不行的, 必须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管理, 才能使班级欣欣向荣。
2. 建立班级管理共同体, 明确管理分工,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 形成管理合力。
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申报汇报材料
校本研修⽰范学校申报汇报材料余姚市第⼆轮中⼩学教师校本研修⽰范学校申报汇报材料余姚市梁辉中学⼀、领导重视,创造条件,开辟资源是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保障我们学校⾏政⼀班⼈,⼗分重视校本研修⼯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作,建⽴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树⽴校本研修的理念。
⾯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种健康向上的1、提⾼认识——树⽴校本研修的理念⽂化,是办好⼀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
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发展,教师专业化⽔平提⾼为研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体的综合研究活动。
它既是⼀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动研究,也是⼀种制度建设,更是⼀种健康向上的学校⽂化。
学校成⽴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
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经费落实。
学校制订了财务⽀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
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经费落实。
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出给予保证。
2007年11.01万元,2008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
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员:学校有⾼级教师7⼈,中学⼀级教师34⼈,余姚市教坛新秀3⼈。
精⼼挑师资落实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班主任等。
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
书籍是⼈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书籍落实。
订阅⼀份杂志和购买⼆本专著。
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
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等设备齐全,⽹络畅通,运⾏环境良好。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旨在梳理和解读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德育工作指南。
本指南遵循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组织实施等方面,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劳动习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格局。
3. 坚持全面发展: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4. 坚持知行合一: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5. 坚持协同育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各方面德育资源的优势,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 坚持改革创新: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将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公民意识、健康身心、丰富文化素养、基本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学校特色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学校特色的研究作者:屈惠芳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年第09期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有效、规范开展德育工作的保障。
本文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实际,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学校特色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特色;构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C-0021-02学校与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以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学校特色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把学校建设成为德育校本课程规范有效、德育特色鲜明的教育阵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提高道德修养,为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一、德育环境的建设要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作用。
因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校园与班级环境中的德育因素,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精神家园。
校园墙壁、宣传栏、花草树木等都可以成为德育宣传的载体,营造一种“墙壁说话、草木含情”的德育环境。
在校园宣传栏开展一事一议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针对校园或者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明辨是非,以正确的理念引领学生的道德意识发展。
德育环境的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接受德育的主体。
因此要让学生在德育环境中进行自我教育与熏陶。
如开展征集名言警句活动,学生可以查询与记录对自己有启示与警醒作用的名人名言,并张贴于校园或者班级学习专栏。
此外,开辟文化专栏,让班级小组以“勤奋励志”“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爱国爱家爱校园”等为主题开展名言征集活动,这也是学生接受德育的过程。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校园环境洋溢着德育的浓厚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二、家校合作进行德育要发挥学校的协调作用学校要注重德育网络的构建,在家校携手教育中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德育特色(780字稿)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德育特色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奉行“成长”德育观,致力于通过德品质高尚化、身心品质健康化、学习品质优良化和生活品质高雅化引导、激励、成就每个学生实现“最优成长”。
一、打造专业德育队伍,完善立体德育网络学校建立了11级纵向衔接,社会、学校、家庭横向结合、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全员育人制度化,德育队伍专业化。
学校积极倡导“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师德修养好、服务意识强、职业幸福感足的专业化德育工作队伍。
为班主任培养建立了制度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
注重家校联系,增强家校合力。
实施制度化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义工团,开办家长学校。
借助社区力量,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努力使社区成为学生提升品质的现场。
二、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形成二实特色品牌高度重视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形成了完善的德育校本体系。
班会课程与升旗课程主题系列化,内容形成教材。
改变以往单向的说教模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努力实现大型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化。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成长的喜悦。
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设计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阳光心灵课程构建立体心理安全网络。
三、搭建德育实践平台,自主个性快乐成长。
在尊重规则的基础上,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搭建广阔平台。
为学生提供个性成长的空间,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八个一。
通过举办四大传统节日,开展社团活动等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实践、个性发展、快乐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引导班级构建班级特色文化。
将文化色赋予各年级,营造特色鲜明的年级文化。
构建独具特色的二实校园节日文化,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活力校园、科技校园和艺术校园。
着力打造特色评价激励文化。
每年我校学生受表彰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处处对学生进行着润物无声的教育。
课题实施指南
课题实施指南附件2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实施指南总课题组2014年1月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子课题申报及实施流程根据申报人实际情况选定子课题或自命题,填写课题申报表,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指南》校领导签字盖章,报上级教研部门复核盖章,一式三份邮寄到总课题组审批。
总课题组批复后课题正式立项,向子课题承担人颁发课题立项证书及主持人和组长聘书。
子课题主持人制定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总结出相应的成果。
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组织专家鉴定或召开成果认定现场会。
经鉴定予以正式结题,编辑成果集,颁发结题证书并根据情况评出优秀成果奖和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及现金个人奖项,并公示及出版。
课题工作实施方案1.建立实验学校(园)和实验小组欢迎具备研究能力和实验条件并有志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大中小学(职教)、幼儿园及小组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
2.建立区域指导中心地方教育厅局、教师进修学院(校)、教科所、教研室有关科室或研究人员和部分重点科研项目学校课题组可以申请建立课题区域指导中心。
3.子课题分类以下课题分类以研究内容为分类依据,仅代表子课题研究方向,每一大类还可分出多个细目。
各申报单位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恰当的子课题名称或自主命题。
子课题(供参考)一、学生创新发展研究1.生命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研究;3.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及评价的研究;4.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5.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研究;6.学生道德成长与价值观形成的研究;7.儿童文化与儿童发展的研究;8.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及干预策略研究;9.学生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10.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研究。
挖掘海洋文化德育资源构建海岛特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挖掘海洋文化德育资源构建海岛特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摘要:东山县康美中心小学是一所滨海小学,以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为依托构建海岛特色校本化课程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挖掘海洋文化德育资源,构建海岛特色校本化课程”课题研究从文化建设、特色课程创建、学科融合、专题教育、社团活动等方面探索实施策略,并做深入思考、总结,持续推进学校、师生个性化发展和校本化课程开发建设。
关键词:海洋文化德育资源校本课程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的蓝色家园,它既有着无比重要的生态与经济资源,也具有丰厚的教育资源。
作为一所海岛县的滨海中心小学,我校一直注重立足“海”的特色,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并于2022年创立实施《挖掘海洋文化德育资源构建海岛特色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以挖掘海洋文化为基础,以构建海岛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主线,全面贯彻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以下,拟就课题开发与实施谈谈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海洋文化校本化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一)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开发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将海洋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学校课程中,让师生在校本化课程的实践与体验中,增强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情感,立足本县本乡海洋特色,[1]多渠道挖掘海洋文化德育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构筑学校鲜明特色育人模式,建构海岛学校的德育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建设海洋文化校本化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知海、爱海、护海的多方面综合素养。
通过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强国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2]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知识、海洋民俗、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传承浓厚的海洋文化,培养他们深沉的故土情结、爱国爱家的情操;通过与海洋的亲密接触,引导学生感受海洋宽广、博大、进取的魅力,培养学生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子课题研究方案
陶行知“求真”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做真人”德育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子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我校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据学校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积极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1.“做真人”:其实就是培育优秀少年儿童,优秀的少年儿童就是要具有热爱祖国、有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品德优秀、有良好习惯的好少年;勤奋学习、爱钻研爱探索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有才华的好少年。
落实到我们学校就是要培养方正质朴,优雅大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学生。
2.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概念,是学校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政策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并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课程。
着眼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应与学生的德育渗透相联系,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还应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知识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学会用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去看待和学习所面临的难题,最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要与人类共同的利益相互协调,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这样才算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应用前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都是比较敏感、脆弱的,对于一些情感、思维以及价值观念都是一种较懵懂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开发策略让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德育教育。
与此同时,在小学德育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够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另外,德育教育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有利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发展时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够完善,不能明辨是非,从而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解决了此类问题,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同时,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因为小学生是德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开发,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1】。
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1.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3.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1.强化德育队伍建设(1)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2)选拔优秀德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稳定性。
(3)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激励德育教师发挥积极作用。
2.完善德育课程体系(1)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2)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3)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德育的真谛。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4.深化德育实践活动(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5.落实德育评价体系(1)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德育表现。
(2)开展德育评价,关注学生德育成果。
(3)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步骤1.调查分析阶段(1)对学校德育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分析学校德育资源,制定合理的德育方案。
2.实施阶段(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素质。
(2)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4)深化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1)开展德育评价,关注学生德育成果。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投入,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3.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确保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体师生的德育意识。
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注意事项:1.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易被忽视。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二、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型德育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将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发的,能够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确立课程目标:明确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保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
组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德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资源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反馈与改进: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实践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 “至信”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5-06T13:27:13.587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3月作者:赖济强刘少桃[导读] 关于“核心素养”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 2011 年提出了“21 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 21 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赖济强刘少桃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一)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 2011 年提出了“21 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 21 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教授认为,21 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提出的学生学科学习中应当学习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素养,目前尚在探索中。
(二)关于“至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载体。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促使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办学思想、理想追求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确定个性化、特色化课程。
校本课程应反映学校的特色,即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特殊要求,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至信”取义我校“因至而信,因信而至”的办学理念。
在“至信教育” 的学校文化建设品牌的引领之下,“信”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解释为信任、相信,以及自信、诚信和信仰,而“至”则可理解为去到、到达。
正是因为信任和相信,所以一往无前地追寻,到达理想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达成了目标和理想,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蜕变为一个有自信、讲诚信、有信仰的人。
构建德育品牌工程 打造德育工作特色
构建德育品牌工程打造德育工作特色作者:俞伟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08期【摘要】为有效利用柯岩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柯桥区柯岩中学在原“柯岩乡土文化教育实验”省级课题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与柯岩同行”德育教育新模式,通过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探寻柯岩的过去,感悟柯岩的现在,展望柯岩的将来。
【关键词】我与柯岩同行乡土文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品牌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文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学自2018年荣获柯桥区第二届“金色阳光”十佳德育特色品牌以来,紧跟时代步伐,突出德育内核,把品牌化作为抓实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以绍兴市教育局推进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建设方案为指导,按照“理念指导——资源诊断——目标定位——主题提炼——整体规划——行动研究——模式构建——营造文化”等八个环节进一步凝炼德育特色,以校本课程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营造为着力点构建起“我与柯岩同行”德育品牌工程。
一、打造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品牌内涵“我与柯岩同行”德育品牌的实施和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与特色品牌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独创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编写了各年段的乡土文化教材,形成两套乡土文化教材体系,把“逐步了解家乡文化”这样的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
同时配套建设了校内外乡土教育基地23个,作為主要的实践活动场所,由“知”指引“行”,由“行”深化“知”。
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每位教师发掘柯岩街道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校本拓展性课程开发,在假期里,分学科、学年段精心编写拓展性课程教材,如英语组主编的《魅力柯岩旅游英语》、社会组主编的《我是柯岩人》等,最终形成一个“我与柯岩同行”精品课程群,并获绍兴市第二批精品课程群。
涵养“三质”品格,践行立德树人的高品质追求
涵养“三质”品格,践行立德树人的高品质追求作者:顾爱军来源:《江苏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三质”品格涵养工程,其路径包括做优“三质工程”、做深“素养工程”、做强“学者工程”、做实“涵养工程”,在教師团队建设、内涵项目驱动、品格提升工程、科学项目创新等方面成果显著、辐射全国,充分体现了新海人对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的担当与责任。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质工程;素养工程;学者工程;涵养工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6-0035-04【作者简介】顾爱军,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表述共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新海高中”)坚持以“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聚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潜心打造高品质教育。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的“三质学子”为育人目标,形成了四大基本路径,即“三质工程”“素养工程”“学者工程”“涵养工程”。
一、做优“三质工程”,助力学子品格提升新海高中围绕“三质学子”品格提升工程,具化“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
学校升级育人图谱,健全育人体系,构建育人格局,通过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管理育人,呈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海样态。
1.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国家栋梁特质学校聚焦“国家栋梁特质”必备素养,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成栋梁之材,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开发人文资源_构建校本课程丰富德育内容
渠县龙凤乡中心学校开发人文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丰富德育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十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
我校对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经过反复学习,调查论证,本着教育性、实效性原则,以挖掘地方人文资源为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广泛调查,充分开发人文资源。
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我们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就要体现地方特色,要有利于学生选择、有利于综合实践,要与社区资源相结合,与教师专业相结合。
为尽量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确保资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
在实验开始阶段,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把全体教师分为5个小组,各实验小组按照研究进度、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调查计划,人人有分工有合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走访、收集整理,每个组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第一手人文资料,有的是文字材料,有的是图片、声音或视频材料,从龙凤历史沿革到发展变化,从人文环境到特色产业,从民间文化到风土人情,样样俱全,覆盖了龙凤的政治经济,工农业生产,教育文化,第三产业等方面,其中有些内容是首次被我们收集整理的,并最终形成了《可爱的家乡》这本校本教材。
二、以人为本,科学构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所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和本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
校本课程在开发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即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做到多门学科的事例。
二是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让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去亲身体验、实践。
三是探究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地“体验”、去“尝试”,去“反思”。
四是系统性原则,要体现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学生发展的层次性。
中学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执行框架
中学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执行框架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精神,中学德育工作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为目标。
我校德育工作将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推动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坚持全面发展。
注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 坚持实践育人。
加强德育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工作中的协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 坚持依法治教。
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德育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我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基本的法治观念。
通过德育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段目标(1)初中阶段:此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德育工作应着重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打造六个特色着力提升办学品质
打造六个特色着力提升办学品质作者:姚权生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24年第04期富源县第六中学创建于2008年,学校占地230亩,距离县城3.8公里,是一所集初高中为一体的完全中学,现有学生6000余人、117个教学班,有教职工314名,其中党员136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设备一流,校园松柏苍翠,环境幽雅宜人,是师生工作、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办学以来,学校致力于一流特色学校的创建,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育教学研究,构建学校特色“松”文化,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开展中小学基层党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现已形成了“凝心聚力”的党建特色、“尚德崇文”的文化特色、“人文关怀”的管理特色、“互动和谐”的教学特色、“风行草偃”的德育特色和“健体尚美”的体艺特色。
一、“凝心聚力”的党建特色学校党委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找准党建工作与学校工作的结合点,将党建融入学校发展的全局之中,紧扣“政治引领强、立德树人好;战斗堡垒强、改革发展好;党员队伍强、教书育人好;制度保障强、党纪校风好;党建作用强、办学治校好”的“五强五好”党建工作目标,重点采取“党建+责任、党建+人才、党建+文化、党建+业务”四大举措,扎实开展党员积分制管理,从“政治立场、遵纪守法、党务常规、教学常规、工作业绩、民主评议”等六个方面,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考核考评。
年底依据积分评定党员等次,90分以上为出色型,70~90分为本色型,70分以下为褪色型。
二、“尚德崇文”的文化特色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松”文化,把松的高洁、挺拔、坚强、傲骨、迎难、昂扬的精神品质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以“松”文化为主题,兴建校史室,开展唱红歌、背古诗、学家训、读书慧谈、书画展、演讲比赛、道德讲堂、成人礼、拜孔子、国旗下讲话、文艺晚会、节日庆祝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滋润学生心灵,引领学校发展。
德育特色案例建设方案
德育特色案例建设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至关重要。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特制定本德育特色案例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二、具体措施(一)课程育人1、优化德育课程设置整合现有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2、学科渗透德育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自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文化育人1、打造校园德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布置校园文化墙、宣传栏等,展示优秀道德模范事迹、名人名言、学生优秀品德作品等,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三)活动育人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举办主题班会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围绕道德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管理育人1、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德育职责,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协同育人1、加强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德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关于选题1、课题的提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
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异。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
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2、研究意义《基础教3、研究前准备工作①收集初二学生人际烦恼问题(10个班)②整理学生人际放烦恼困惑,并分类统计③制定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方案课程二、研究条件论证如何证明你们有能力来完成这项课题?1、有怎样的老师研发团队?有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每周一次课,八年级11个班级课程均提供进行人际交往的课题研究。
该课题得到贺永宏校长的支持,并成为理事会的成员之一。
课题的研究得到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欧云霄,副主任甘蓉的全力支持,在研究过程中欧老师和甘老师亲自指导并根据学生上课情况给予及时评价,以确保达到研究目的,提高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尽可能解决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的问题。
2、有怎样的辅助工具?有怎样的研究资源?体验式活动室:配有大屏数字投影仪,大音响,无线话筒,地毯式地面,塑料小凳子若干,大黑板,优雅安静的环境,大屏宣传墙刊心理咨询室:配有大沙发,茶几,办公桌,资料柜,优雅舒适的环境3、有多长的研发时间?从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成立2012年6月至今已有一年时间,预计3013年1 2月结题,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界定什么是人际关系?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许多不同之定义,此将较具代表性的如下列出并做比较:人与人之间互相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了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
所以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法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2、人本主义理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对师生的社会化远没有对师生的个性化重视;他们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个人本位论思想。
这种思想与我们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十分契合,对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的校园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创建和谐的校园,也是十分有效的。
3、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合作意识、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初中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5、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初中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题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起“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等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在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中学生。
(二)具体目标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高德育活动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
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成长,认识,了解学生发展心理及此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
2、学生成长目标:树立积极主动的交友态度;善于倾听;发现自己的性格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成分在人际交往中尽量完善自己;能解决自己的人际冲突,与他人和谐相处。
3、课题成果目标:(1)开发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形成赫山实验学校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课堂人际交往主题教学体系。
(2)为人际交往训练编写相关的教学建议、教学参考设计等。
(3)积累相关的学校德育活动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4)编撰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论文、专集。
1、研究内容(一)课题研究的内容①目前初二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①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心态?③如何倾听能拉近彼此的距离?④怎样的性格特征能赢得更多好朋友?⑤如何解决人际间的冲突?(二)课题研究方法与措施1、本课题是采用体验式研究,让学生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得到感悟,得到提高。
每一次课程效果,及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作用均通过课后学生感言的形式呈现,从学生多说的话中来判断课堂效果。
2、问卷调查法。
对于某些课程,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前后对比,以观察课程效果,改进教学研究策略。
课题开始之前,通过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人际困惑,并根据分类来设计课程。
3、个案研究法。
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与课题相结合,通过心理咨询的辅助,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七、课题研究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立足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发挥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量,培养学生确立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和自治观念,从而完成他律到自律的德育目标。
2、开放性原则。
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社区、家庭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广阔的德育天地,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3、实践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教育影响的系统性、一致性原则。
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围绕统一的目标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使1+2>3。
八、课题研究步骤1.调查目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
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通过体验式素质教育课堂针对学生的人际现状进行体验式训练,收集学生感想及收获。
5.及时分析学生感言及收获,改进体验过程,以便在下一个班级能有更好的效果,并及时收集学生感言及收获。
6.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
7.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1、文字成果: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教材使用报告、问卷调查报告等)、论文集(科研论文、活动设计、个案集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教学建议、典型课例、其他德育辅助教材等)、研究过程资料(包括各主题活动方案、阶段计划、总结、“三贴近”德育特色育人方法、学生手抄小报、成长记录袋、各种讲座与报告资料、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等)。
2、影像成果:录像、照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十、组织机构课题研究小组:赫山实验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成员:程宇、欧云霄、甘蓉、洪婉妍、李伟强十一、参考文献[1] 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 柳夕浪主编.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 屈卫国.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4] 黄爱玲.论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及正确导向[J].东南学术. 1998(S1)[5] 胡莉芳.学生的功能性探讨[J].青年探索.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