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依据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9723016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f.png)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依据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把 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条件,逐步探索出来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
其基本内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通过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 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开展土 地革命,逐步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 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依据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一 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些运动中所 蕴含的爱国主义和反抗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对革命道路 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文化传统中的" 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等价值观念,为中国 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指导。这些价值观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注重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这与马克思主义的 群众观点和实践原则相契合,为中国革命道路 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革命道路的 形成及其依据
-
目录
CONTENTS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
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07834949fe4733687e21aaa6.png)
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刘泉201111232005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然而,仅隔28年,中国共产党就夺取了全国政权。
分析起来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二、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
一、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从此,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执行了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为了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特务系统,并且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制度。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要争取人民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2.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和新老军阀组成的反革命联合阵线,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的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革命组织遭到破坏,革命转入低潮。
此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3.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斗争的失败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然而,三大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实践证明,在中国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与形成必然性探析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与形成必然性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51d4a3de80d4d8d15a4fa7.png)
2019.04新课程研究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
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艰辛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道路。
中国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它开创于党领导的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之中,奠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之中,成形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之中。
[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段历史时期所走过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统称,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道路之所以“行得通”“走得稳”“靠得住”,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3]正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丰富的实践保障、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坚强的领导力量作支撑。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历史背景分析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反动军阀势力混战割据,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机日渐加深。
孙中山先生心系民族国家,扛“振兴中华”之大旗走出一条资产阶级革命救国道路。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软弱性,加之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勾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失败了,最终未能成功解救中华民族于水火,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近代历史任务。
历史与事实已经向世人证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一条适合自己本国国情的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之所以最终能够行得通,完全也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af20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6f.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早在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
2. 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性事件,这些事件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3. 领导力的集中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4. 逐步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改革,不断修正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5. 与中国土地的发展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与中国国情和土地的发展紧密结合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农村人口和庞大农业经济的国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强调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断适应和回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通过持续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c611b3fe4693daef5ef73dcd.png)
区的起义 , 但是这些起义纷纷以失败告终 。各地武装起义
相继失 败的实践证 明 , 攻打城市这条 道路走不 通 , 一些起 义部 队在失败后转入农村 ,开展武装斗争 和土地 革命 , 拉 开 了向农村进军 的序幕 。 在这 些起义 中 , 第一个 带领起义 部队走 向农村 , 并成
上, 制定 了第一个 可 以付诸实施 的 、 比较 完整 的土地革命
不受侵犯 。
1 9 3 1 年2 月 ,毛泽东 和邓子恢等一起 制定 了土地革 命 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 坚定地依靠贫农 、 雇农 , 联合 中农 , 限制 富农 , 保 护 中小工商业 者 , 消灭地 主阶级 ; 以乡为单位 , 按人 口平分土地 , 在原耕 地的基础上 , 实行 抽 多补少 、 抽肥补瘦 的方针 。至此 , 中国共 产党在 中 国历史
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 的深入开展 , 使农村根据地 的面貌发生 了根 本变化 , 农 民成 了农 村的主人 , 这极 大地 激发 了他 们 的革 命积极性 。 他们积极从事各项工作 , 参加红军和支援前线 ,
功地实现 了从进攻城市到农村这一根本性转变 的 , 是 毛泽
东领导 的秋收起义 。 毛泽东领导 的湘赣边界地 区的秋收起义 , 创建 了工农 革命军第一师 , 在井冈山建立 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到1 9 3 0 年初 ,共产 党在全 国建立 了大小十几块农村 根据地 , 星星之 火已呈燎原之势 。
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革命中心城市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二我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在遭受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题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革命的胜利
黼 阙 黼嘲 躐 圈 嘲 豳阚 嘲 髑 黼 嘲 黼 潮 蹋 髓 霞 隳 黼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https://img.taocdn.com/s3/m/25048c25bcd126fff7050b97.png)
二、 党探 索中 国特 色革 命道 路的 艰难 历程
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起义基本上都 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 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 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退兵文家市,激烈的讨论, 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认可,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 定计划,“议决退往湘南”,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 区寻找落脚点。 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 各地情况虽不尽相同,但都面临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怎样战 胜敌人的围剿;二是如何争取农民的支持;三是怎样建设巩 固的根据地。这三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起义军上山后,面 临的首要问题是部队给养问题。最初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打 土豪。但毛泽东很快认识到打土豪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 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那就要解 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毛泽东就抓住了这
二、 党探 索中 国特 色革 命道 路的 艰难 历程
据地为依托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已经不再是一个战术的 权益之计了,而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全局问题。这时,他收 到了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带有悲观情绪的元旦贺信。古 田会议后五天,即1930年1月5日,他给林彪回复了一封信, 借着批评林彪以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 城市转移到乡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 革命,建立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路。这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 开辟出来了。但是,这一思想为全党所接受并指导中国革命 的实践,又经历了一段极其坎坷的历程。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c90770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4.png)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新中国在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的结果。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时,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建立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先后制定了辛亥革命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等,但是这些革命纲领都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在1955年制定了以“实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革命纲领,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础。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实行了积极的改革开放政策。
即在政治领域推行改革,逐步形成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新的政治体制;在经济领域推行实施改革,建立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实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二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原则,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独立自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坚实根基。
四是不断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当今中国实际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包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新中国在经历走过辛亥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岁月里摸索出来的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它对新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指明了可行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07be72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e.png)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曾经也经历了种种动荡、变故,并最终决定用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来实现解放和现代化。
这条路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实践行动。
历史渊源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础,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核心,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进步、自由、民主以及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也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动力和宗旨。
实践行动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了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新型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全面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实践方式,这也是中国真正实现解放和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实践是以政治为基础,以经济为主线,以文化为核心的多维度的建设,这也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表明,在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经济建设中,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型市场经济;文化建设中,倡导中华优秀文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改革开放,保证各项民主权利;公民道德建设中,健全社会法制,提高公民教育水平。
这一切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行动,并且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模式”的强烈信号。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而且是中国真正实现解放、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础。
它包括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实践行动,旨在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创造良好条件。
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我们要深入理解、认真践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自古至今积极探索、发展所形成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的特定道路。
历史渊源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础,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8e454c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8.png)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经过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条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核心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有其特定的曲折历程。
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过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917年至1937年,毛泽东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中国化、改良形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更新发展成一套科学的思想体系。
三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实践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四个方面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转轨。
四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领导,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准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上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独立和富强的决心,而且还包括了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推动市场经济改革,中国政府把市场机制作为指导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形成竞争机制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府采取政改、法改、民改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实行文化现代化战略,实施经济、技术、教育、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根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正确的历史角度,科学地对中国社会进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将继续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修改】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d0d87ebc4028915f814dc264.png)
◆以反“围剿”为主要形式,依托根据地作战; ◆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不失时机地实施进攻,扩大战果或将敌之“围剿” 打破于计划实施之前。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基础 的奠定
1、党的建设 2、军队建设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928年4月,规定部队必须 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 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 第二,19不29拿年工,人六农项民注一意点又东增西加; 洗第澡三避,女打人土豪和要不归搜公俘。虏腰六包项两注 项意内是容:。(一)上门板;(二) 捆铺草;(三)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五)借东 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
党领导的武装 起义有什么共 同特点呢?
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起义共同特点
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 收起义的目标是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 领广州、建立苏维埃。
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 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 坚持了3天,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 有实现。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武装斗争
主要形 式
土地革命 中心内容
根据地建设
战略阵 地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930年夏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略图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莫斯科近郊中共六大会议会址
据党的六大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
从党史会议分析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形成与发展
![从党史会议分析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e37d2927284b73f342501b.png)
从党史会议分析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形成与发展作者:贾海刚魏平强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7期摘要:纵观中共党史,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及的重要会议做出。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路径也顺沿着党的代表大会及党的一些重要会议而展开。
关键词:党的代表大会;重要会议;中国革命;新道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谨记国计民生,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之中,时刻没有停止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大革命后期开始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探索,并通过党的重大会议将其革命思想展示给世人。
学界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界定为:相对于中外历史上传统的以攻打城市为主要目标而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其主要内容是搞“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1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懵懂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成为革命先驱们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指南针。
20世纪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外部条件。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给中国革命的未来带来了曙光。
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一大开始模仿苏联革命模式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提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口号,从此踏上了探索中国革命胜利途径的道路。
中共二大虽然提出联合农民阶级的思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仍然是以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为主。
大革命失败后历史环境和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一条与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
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中心论”仍在中央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后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俄国人的路”前仆后继,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3a2022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d.png)
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3)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党史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分析
![党史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39b751852458fb760b5609.png)
党史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城市);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对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a9d7d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d.png)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朝野几十年的内战、外战使中国陷入无序混乱、民不聊生的尴尬境地,也使中国面临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了从这样混乱的大环境中解放出出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指明了一条通往新社会的理想和道路——走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最先要追溯到1921年7月,为了满足中国政治民生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强调以斗争取胜及统一战线为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随后,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中国工农联盟斗争,希望为中国社会积累起艰苦斗争的经验,以及统一战线的精神。
1926年1月,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清华群岛以及长江会议,正式提出走工农联盟革命道路的主张,把发动全民族起义这一不可磨灭的历史使命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正式形成。
其后,中国共产党发起了解放农村、实行隐蔽工作、发动全民族起义、发动抗日民族联合战争的斗争,逐步形成了以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针。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改变历史、发展社会的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打破了旧的政治、社会、经济格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为改变国家政治民生提供了实践可行的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注重以明确的价值指向、充满活力的理想信念和立场凝聚起中国百姓力量,涌现出各种人权意识、民主表达的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有利于团结全民族,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促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国家方面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形成过程见证了中国在实施改革、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成就了一部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史。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https://img.taocdn.com/s3/m/cc1b222abd64783e09122bb9.png)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刘宝东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城市);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对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34397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4.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点是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开放发展、内外并举、可持续发展。
这一道路的开创和形成经历了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坚决实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推
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
导的发展道路,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集体化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吸引外资,推
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形成对其他
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d0381a2d647d27284b7351b3.png)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
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身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一个原来曾经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不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这种特殊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客观的历史依据,这就势必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血缘的因果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抛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便无从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
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并非泛指在任何国家搞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国情特点。
其核心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述的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利用。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商品经济发达。
这是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恰恰在这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较之资本主义落后很多,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承下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基础很薄弱,加之提前进入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了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密切联系。
因此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就应从新民主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及其各自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特点加以理解。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PPT教学课件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4a2e2d960590c69ec376fd.png)
意义
促进民族觉醒,成为全国抗 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起点
不 领导者 同 点 目的
相同点
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
不 领导者 同 点 目的
相同点
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中国共产党 想的知识分子
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 抗日救亡 北洋军阀的卖国行为
1)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2)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都是由民族危机引起的 4)都是从北京扩大到全国的爱国运动, 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的错误
2 选举了以 瞿秋白 为首的新的临时中央政 治局;
3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 和推翻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总方针。 注意点:
“八七”会议与中共“一大”“二大” 性质不同,它不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3)秋收起义
9月从湖 南\江西 边界开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
文家 市决 策
三 湾 改 编
决定建立农村 注意点: 革命根据地
碳循环示意图
全球碳循环
•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碳并非储存于生物体内, 而是储存于大量的地壳沉积岩中。一方面沉积 岩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 进入大气和海洋;另一方面生物体死亡以及其 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 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 的生物循环虽然对地球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从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上来看,缓慢变 化的碳的地球化学大循环才是地球环境最主要 的控制因素。
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 策略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
命胜利
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 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 邓小平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标志
![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42693ef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9.png)
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标志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标志。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指导,奠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示威游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抗旧文化和旧制度,倡导民主与科学,为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共合作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土地革命的兴起土地革命的兴起是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江西瑞金爆发,这标志着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始。
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巩固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总结起来,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的标志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的爆发、北伐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兴起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这些标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城市);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对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际合作实现后,党主要干什么呢?事实上,党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
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有个问题,国民党虽在政策上比较重视,但却是只有政策而无行动,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
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随后他积极参与了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看到了国民党浮于上层、少于深入基层的现实,1924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十项提案,其中四项是毛泽东提出的,他在议案中提出了加强党员作用、重视基层群众工作等建议,如他说:“地方党务方在开始,中央及执行部事务必不甚多”,“宜以全力发展下级党部,不宜将党里人才尽聚在最高党部”,可惜毛泽东的建议不是“留案备核”,就是束之高阁。
其实对于国民党不能深入基层的原因,孙中山本人看的很清楚,也解释的很清楚,如他说:“迄今为止我和国民党还没有与农民进行接触。
在国民运动中出现这一大的疏忽主要是由我的拥护者们的社会身份造成的。
”“我本人是资产阶级出身,我的大部分拥护者属于大学生阶层、城市知识分子,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商界。
由此,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去深入农村,在那里扎根。
”也即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农运人才。
毛泽东曾说:“孙中山这个人有个好处,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找我们。
”就来找我们共产党,而国民党的弱项正是我们共产党的强项,如早期农民运动重要领袖阮啸仙所说:“不要和国民党争无谓的风头和用不着的权力,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争来做,占小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据中共广东区委1926年6月的统计:“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的特派员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们同志。
”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1925至1927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就是这一时期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
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开篇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他还号召要立刻下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到乡村中去。
这些认识为他日后创造性地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不过客观的讲,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民运动的了解还是“异常肤浅的”。
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与参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谈话时讲到:当时“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在这个时期,我研究过农村,办过几期农民运动讲习所,虽然有些马克思主义,但是看得不深入。
”对于如何发动农民、如何深入农村、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由于国民党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吃苦的下层民众运动,这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
由此一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形态,就逐渐呈现了国民党主要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主要做下层工作的分工。
不仅如此,党在推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如1945年4月21日毛主席在七大预备会上讲:“当时各省的国民党,都是我们帮助组织的。
那个时候,我们不动手也不行,因为国民党不懂得组织国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就是不开代表大会。
我们加入国民党以后,一九二四年才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宣言由我们起草,许多事情由我们帮它办好。
”这个忙帮的可不小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崭新的理念、清新的形象、务实的作风等区别于其它旧式政党的先进性,非常有魅力,非常有凝聚力,非常有吸引力,甚至于吸引了一些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这个变化可非同小可,它标志着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党员单向加入国民党的党际合作模式被打破了,而是变成了双向互动。
这种党际合作形态的变化,可是非同小可,引起了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对国共合作的方式产生了疑虑。
国民党一方面对自身组织的松懈而忧虑,另一方面又因为共产党组织的严密而感到恐惧,这种忧虑和恐惧就逐步地衍化成了“分共”和“反共”的主张和行动,而这种倾向在北伐之前就已很强烈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个时期蒋介石的思想变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变化。
比如1926年3月蒋介石的两条日记就很能说明当时他对共产党的态度。
3月10日,他在日记写到:“近来所受痛苦,至不能说,不忍说,且非梦想所能及者,是何异佛入地狱耶!”是什么原因使他这么难受呢?就像佛祖被扔到地狱中经受煎熬。
3月17日,他在日记中给出了答案:“共产党自以为阴谋之毒,不知其狡计皆为人利用。
鲍氏之肉,尚足食乎。
”哦,原来是共产党的阴谋毒计,背后还有个共产国际,此时蒋介石痛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已经达到了想吃人肉的地步啦!那么我们中共党内对国民党、尤其是对蒋介石的动向就一点警觉都没有吗?答案是有的。
比如,就在蒋介石记这个日记的次日,也就是3月18日,毛泽东在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上,为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作了个演讲,谈了应该从巴黎公社失败中吸取两大教训: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指挥”,二是“对敌人太妥协太仁慈”。
演讲中,毛泽东还说了句大家都熟悉的名言,那就是“我们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敌人便给我们以致命的打击”。
非常不幸,毛泽东的判断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两天之后,即3月20日,蒋介石就发动了“中山舰事件”,两个月后,即5月20日,他又提出了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翻过年来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了我们党一个致命打击,中国革命经历了胜利的大喜,转而又遭受了失败的大悲。
可以说,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当两党互相合作时,无疑是一对优势互补的搭档。
当合作破裂时,共产党就吃大亏了。
就像毛泽东在七大的一次讲话中说的:我们“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在后来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背景的时候,屡次都说那可是“逼上梁山”。
如果说用逼迫的“逼”字来形容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的话,那么就可以用摸索的“摸”字来概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党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是:还要不要革命?怎么革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一)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会议是在汉口租界内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处开的,正式会议只开了一天,但实际上用了一周时间,也就是用三天时间将会议代表偷偷领进来,会后又用三天时间将与会代表偷偷送出去,可见当时白色恐怖之严重、革命形势之危急。
与会同志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会上除了主持人李维汉和中央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之外,毛泽东发言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反思的也最为深刻。
他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题;三是军事问题。
关于领导权问题,他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他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
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即忽视了争取革命领导权。
关于农民问题,他批评了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
关于军事问题,他谈的最深刻:“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蒋唐都是拿着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
这次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建立苏维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