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_以华尔街投行倒闭为例

合集下载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危机,这场危机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漏洞,给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危机。

1.金融体系监管不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是,金融体系监管不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务开展的规范逐渐减弱,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没有加强监管。

导致了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断放松贷款条件,放大其在市场中的危险性。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相互带来的金融风险也逐渐变得非常复杂和难以控制,监管机构对其的外部监管难度也逐渐增大。

2.资金来源贸易过多第二个教训是,过度贸易依赖。

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各个国家一直存在着广泛的国际贸易。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资金来源贸易过度情况,过度依赖外部资金贸易以满足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求。

但是,当全球经济出现波动时,国家间的流动性供不应求,经济体的实力也不得不面对考验。

3.对于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第三个教训是,对于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

全球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引来了一些人的短视追求,他们的短视目标直接导致经济稳健的高风险行为。

这一现象导致了许多重大的财务和经济事件的发生。

4.金融市场过度创新第四个教训是,金融市场过度创新。

虽然金融创新可以改进市场作为一种财务工具进行交易,有效地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但有一些金融利益相关者却利用这一机会,不断创造出高度复杂的财务工具来促使人们进一步参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导致了金融市场本身风险的不断增大。

5.跨国企业广泛参与金融市场第五个教训是,跨国企业广泛参与金融市场。

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沃尔玛、通用电气、电气联合公司和福特汽车等,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经营者,将自己的业务与金融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充分利用未来的商业机会并确保市场份额。

试论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试论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试论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钟平安
【期刊名称】《经济改革》
【年(卷),期】1999(000)004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钟平安
【作者单位】西北税务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1.5
【相关文献】
1.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启示 [J], 徐克恩;鄂志寰
2.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J], 吴瑛玫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以华尔街投行倒闭为例 [J], 杨利华
4.当前金融危机对今后金融监管工作的几点启示 [J], 周军
5.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J], 周叔莲;方晓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无数人因此备受影响。

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金融体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探讨其中的教训与反思。

危机缘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房地产
泡沫、金融衍生品乱象、监管不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盘。

这一事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稳定的认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教训与启示
1.风险意识至关重要
金融市场的波动无时无刻不在,唯有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2008年的危机彰显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潜在的风险。

2.监管需更加严密
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监管的不力往往会导致金融乱象。

从2008年的教训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监管的重要性,应当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3.金融产品创新需审慎
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也需要审慎对待。

在推出新产品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和市场影响,避免重蹈覆辙。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宝贵的历练。

让我们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珍惜教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直接唯有深刻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反思并改进金融体制,才能有效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波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

由于国际贸易萎缩和外部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受到了重创。

同时,投资下降、消费减少也导致了国内需求的疲软。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到了个位数,并且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其次,金融市场受到严重的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高涨,股市暴跌,汇率波动大幅增加。

这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股市下跌、外汇储备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等问题凸显。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对金融监管的重新思考。

危机的爆发主要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监管缺失,这使得各国都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我国也意识到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并且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启示。

第一,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为了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内需的拉动力度。

这意味着需要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对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我国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金融危机,我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更好地应对跨国金融风险。

第三,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够有效应对。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作者:林睿子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3期摘要: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放缓,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恶化。

基于此,如何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外向型企业又该如何转危为安,化危机为机遇,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概述,从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其次,分析了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走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波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恶化国际经济环境。

恶劣的出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致使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尤其是 2008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自入世 7 年以来首次低于20%,甚至在 2012 年年底出现负增长。

如何度过外向型经济的寒冬,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纷纷应对,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向型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我们依然有必要反思其影响,分析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又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呈现形式更加复杂。

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国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持续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周边与之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由此使区域和全球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该事件对中国金融体系监管的警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该事件对中国金融体系监管的警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该事件对中国金融体系监管的警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

一、金融危机起因那么,这场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1.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按揭贷款的提供者要求借款者既要有充足的收入又要有一大笔存款来支付首付。

可是布什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2.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拥有活跃交易,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如果不加监管控制的滥用,它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的能力便会显现。

一旦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的这种杠杆效应以及风险的分散性,必将极大地扩张危机的广度和深度。

3.监管机构的失职与政策的失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原因就在于对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次贷及各类衍生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没有控制,监管力度的松懈以及对市场潜在金融风险的忽视,都是监管不力的表现。

美国监管机构对市场评级机构监管不严,也导致了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产品评级时的主观性,在大范围调低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时,极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4.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次贷危机爆发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

各评级机构被认定过高的提升了次贷产品的评级,并极大地促进了次贷市场的发展,这些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发行商,却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这种评级制度上的漏洞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摘要: 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同时也是机遇,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仍要看到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

当前而言,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所谓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一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面临美元流动性问题,探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将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1.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影响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已导致全球经济三大引擎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陷入衰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领域影响有限,主要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相对封闭,具体表现在—些金融企业投资损失,如商业银行持有的房利美、房贷美等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出现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中国平安持有的富通公司股票由于该公司损失惨重濒临破产,股价跌幅90%多,造成帐面亏损150亿元’中信泰富、江西铜业、中国国航等公司与投资银行签定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面临巨额亏损。

2.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领域影响有限,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GDP已出现较大下滑。

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局部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为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快速的增长,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性,今年偏偏又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在二者的合力下,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国外定单流失出现了大批倒闭现象,失业人数突增。

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和世界经济—体化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依存度比较大,外部经济的不断恶化和外需急剧减少使出口企业正经历寒冬。

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教训与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一场金融危机,其影响不仅冲击了亚洲国家,也波及了全球范围。

这场危机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挫折,但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为宏观经济提供了一系列启示。

本文将就亚洲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教训与启示展开论述。

一、加强金融监管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的薄弱环节,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监测机制,导致了金融风险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

从而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与危机。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并注重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例如,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亚洲金融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亚洲各国在危机之后认识到,金融体系内部风险的控制远比外部因素更加重要。

为此,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包括加强资本充足性监管、推动商业银行整合、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金融体系内部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为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促进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亚洲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相互依赖性。

此次危机在亚洲国家间迅速蔓延,造成了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这也让亚洲各国认识到,促进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对于维护亚洲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因此,亚洲各国在危机之后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如成立了东盟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此外,亚洲各国还加大了经济一体化的力度,推动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经济合作的加强。

这些努力为整个亚洲地区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四、注重管控金融市场波动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短期投机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1998年,给亚洲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和连锁反应。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和信用风险的扩散,迅速波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

这表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防范。

第二,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和干预。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国家在金融市场监管和干预方面的不足之处。

政府应当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干预力度,防止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扩散。

第三,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由于投资过度、融资过度和风险管理不当,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和倒闭。

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规避风险,做好资金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金融市场和经济是全球性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

同时,应当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和挑战。

[2018-2019年资料整理]论文-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启示

[2018-2019年资料整理]论文-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启示

自自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专业金融管理准考证号码 010*********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邓璐诗论文题目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示学生联系电话:目录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示 (1)一、百年华尔街 (1)对于很多人来说,华尔街是荣耀与财富的坐标,他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在它的光环背后曾经微弱渺小的由来鲜为人知,直到人们参透其生存史,才都发出惊讶的感慨,曾经一面不起眼的墙街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然后发展、壮大、领先,它就像一颗微小的尘埃,慢慢吸收岁月的精华,逐渐在经济界膨胀成全球金融的焦点。

(1)(一)华尔街简介 (1)(二)华尔街历程 (1)1. 华尔街的婴儿时期 (1)2. 华尔街的童年时期 (1)3. 华尔街的中小学时期 (2)4.华尔街的大学时期 (2)5.华尔街的工作时期 (3)6.华尔街的壮年时期 (4)7.华尔街的老年时期 (5)(二)华尔街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5)1.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5)2.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6)3.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7)(三)结论 (7)摘要:金融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中国金融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大国崛起需要金融战略思维。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高速发展,华尔街的百年兴衰历程值得我们考究和借鉴。

在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道路上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运用华尔街百年繁荣与萧条交替的发展经验来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借华尔街曾衰败的教训让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会那么曲折与艰辛。

关键词:百年华尔街中国发展金融市场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示一、百年华尔街对于很多人来说,华尔街是荣耀与财富的坐标,他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在它的光环背后曾经微弱渺小的由来鲜为人知,直到人们参透其生存史,才都发出惊讶的感慨,曾经一面不起眼的墙街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然后发展、壮大、领先,它就像一颗微小的尘埃,慢慢吸收岁月的精华,逐渐在经济界膨胀成全球金融的焦点。

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关于金融稳定的思考

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关于金融稳定的思考
是为 了在繁荣的房市中炒房挣钱。而银行也认为如果贷款者无
已日益成 为各 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金融稳定也开
始成为许 多国家和地 区央行 的法定职责。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 许
多国家 的央行相继定期发布 《 金融稳定报告 》 至 20 。 0 5年末 , 已
有5 O多个 国家的央行发布 了 《 融稳定报告 》。 金 中国人 民银行
各年定期发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加强了对全球金融稳定性
的评估 , 出版 《 定期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 。
在金融稳定 日益受到各 国政府 、央行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
房屋也不能弥补贷款 +利息 , 甚至无法弥补贷款本身 , 导致银行
的巨额亏损 , 爆发次贷危机 。 美 国政 府 的利率 政 策是 导致 金融 风暴 爆 发 的助推 器 。 自 20 0 1年初连续 1 次降低利率 ,带动 了美 国房产市场持续繁荣 , 3 形成次级房贷市场泡沫 。 而从 20 0 4年 6月到 2 0 0 5年 6月 , 又连
的概念 , 并设 置了金融稳定机构 。 9 到 0年代后期 , 维护金融稳定
华尔街金融风暴绝不是从 天而降 ,也不是某一偶然因素突
发的结果 , 而是错综复杂的多种 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 价格波动是诱发此次金融风暴 的导火索之一。由于美 国房
价 曾一度飙升 , 19 至 2 0 年 飞涨了大约 8 %, 从 96年 06 5 形成虚假 繁荣和严重的泡沫 , 使美 国的贫苦 民众忽视 了 自己的生存条件 , 高估 了自己的偿付能力 ,甚至有相当部分的贫苦民众 贷款购房
法偿还贷款 , 完全可 以利用抵押 的房屋来还 , 拍卖或者 出售后收 回银行贷款 , 从而无 限制地放宽信贷条件 。 而从 2 0 0 6年开始 , 美 国楼市开始掉头 , 房价开始下跌 , 本来信用程度不高的贷款者难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危机屡屡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到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风险的破坏力。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反思历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有着相似的根源和特征。

首先,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追求高收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复杂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风险往往被低估或隐藏,而监管部门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风险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积累。

其次,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也是金融危机的常见导火索。

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当价格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时,最终的泡沫破裂往往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者,宏观经济的失衡,如过度负债、贸易失衡等,也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最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一旦一家或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风险会迅速通过金融网络传播,引发系统性危机。

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泡沫破裂,导致大量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价值暴跌。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信用紧缩,市场流动性枯竭。

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也迅速蔓延至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迅速扩张,其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也可能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房价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需要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对中国的启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世界,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场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东南亚经济及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对于中国,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是警示,而且更是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市场失控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规则、财政和货币政策、监管机制等都存在问题,市场过度繁荣滋生了一些不正当的金融活动,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陷入泥潭。

这场危机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市场应该按照什么规则运作,政府应该起到怎样的监管作用,应该如何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等问题。

在这场危机后,中国也随之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和战略,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本帐户可兑现,并建立了证券市场等,从而帮助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1、加强监管相对于当时的东南亚,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早期,加强监管已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要求。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之一就是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只有严格的金融监管才能防止不健康的金融活动存在,减少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推动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也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上的依存度问题。

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使得很多亚洲国家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加速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降低外汇资产风险。

3、防范风险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要防范外部环境的影响。

金融风险也是现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信誉风险得到加剧。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风险评估和防范投资风险的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周期性波动和政策转变的风险。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启示2010-1-7摘要: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及其根源所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风险防范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试从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影响入手,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正处于深化金融改革进程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意义,并基于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以及加快自身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机遇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金融和贸易向与美国经济相联系的其他经济体蔓延,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在给全球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外资银行业绩下滑或倒闭,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损失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步深入,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损失逐渐凸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直接投资包括次级债、“两房”债券及雷曼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由于市值缩水或债券发行主体破产而遭受的损失。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其影。

向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债券、Alt-A住房贷款支持债券、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雷曼等公司债券及相关贷款上。

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银行披露持有的次按债券、Alt-A 住房贷款抵押债券、Non-Agency住房贷款抵押债券、“两房”发行及担保债券、雷曼债券及贷款等合计达到233.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94.24亿元)。

尽管这些次贷相关资产占中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不大,仅占总资产的2.46%,但由于商业银行是高负债、高杠杆企业,这些次贷相关资产若出现减值,仍然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和股东权益产生重要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这场危机中,全球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国内金融市场也不例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资本流动的减少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引起了资本流出的激增。

很多的国外投资者撤离了风险高的资产并寻求更为安全的投资渠道。

因此,国内金融市场遭受到了外资大量撤离,形成了资本流动的减少。

这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资本流动的减少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和股票市场上。

资本流动减少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本币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时,该情况也会引起国内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给股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二、出口停滞世界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贸易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出口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在此背景下,国内出口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出口商品的价格下跌,订单急剧减少。

这对于很多出口型企业来说是一个生存危机。

出口困境的加剧,让很多企业不得不裁员或减薪来维持经营。

三、企业融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萎靡衰退,企业融资成为了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银行对于企业的融资严格了许多,对担保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导致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大。

企业融资收紧对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导致了生产设备、人员的缩减,生产线的停产等问题,这就导致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四、政府债务增加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在经济得到恢复之前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

在短暂的时间内,政府需要削减开支,激励经济发展和投资,并采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来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

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向国内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借款;该情况加剧了政府的负担和压力,也对于国内的资金市场造成了影响。

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逐渐增加的通货膨胀率和税负,对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投资环境造成了影响。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2008年秋天,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其导致的经济影响令全球受害。

尽管我国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然而,尽管金融体系较为健全,仍受到经济压力的熏陶。

经过这场金融危机的磨炼,我国金融监管不断完善。

首先,套利金融产品要削减其危险性,以降低敌对势力和恶劣风险。

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就已经开展了完善的监管工作,如实施反洗钱等措施,降低债务风险。

如今,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等,以稳定金融体系。

在前期,我国经济政策也相应地升级,将政策和监管都落到实处,保证了金融安全体系的稳定。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也是重中之重。

2007年,中央政府诞生了“安居工程”,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监控以及抑制房产泡沫,小额汇款服务的审查,进一步加强了监管体系。

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了中国的金融体系的管制和监管情况(包括监管力度、监管框架、市场和公司调控等),证实了中国持续优化金融体系的做法。

最后,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金融体系创新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定法规以及颁布行政措施的力度,为监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例如,金融市场的法规到2009年4月已经有49项,这对于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和加强金融规范化水平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体系,也教育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通过产业制约来减少风险,创新管理方法及制度建设,从而建立更加完备有效的金融安全体系。

这不仅对我国金融安全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中国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现代投资银行制度构建的启示

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现代投资银行制度构建的启示
西南 财 经大学 凌 作 为 担 保 而 进 行 的证

● 美国 本 文从冯晓 菲

姜 MBS
投 资 银 行 制 度 的 特 征 出发
券发行


种 与传 统 债
深 入 分 析 了美 国投 资银 行
券 筹资十分 不 同 的新 型 融 资方式

制度 此 次 严 重 危 机 的原 因
之 所在

资产 证 券 化发起
认 为流 动 性 支撑
人 房 利 美 和 房地 美将 持有
的不 足

高风 险 的杠 杆 经
的各 种 流 动 性较 差 的住 房
抵 押 贷 款 分 类整 理 为 M B S



银 行 治 理 缺 乏 透 明度
与外部 监 管 的双 重 匮 乏 以
及 不 合 理 的薪 酬 制度 等五
出售 给 特 定 的 交 易 组 织
利 息 的偿付
投 资银 行 制 度未 来发展 道 路 的若 干 政 策建议

与持 有人 在 证 券 到 期 时 可 获本金



券偿 付 资金 来 源 于 担 保 资


金 融风 暴 对 美 国
产所 创 造 的现 金 流 量


投 资 银 行 制 度 的沉 重 打

自2 0 0 7 年 美 国 次 贷 危
任 在这 次 金 融风 亿美 元的投 资次级抵 押贷 款证券 大 了风 险 和 涉 及 面 。 何 金 融 机 倍 地 放 大 了风 险。
五大 投行之 所 以陷入 困境 , 化产 品的对冲基金 出现严 重亏 构 的 业 务 都 是 杠 杆 , 融 的核 心 暴 中, 金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启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经济界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让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从金融体系到全球经济体系,都让人看到了市场的无情和国际金融的复杂性。

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哪些?一、金融市场的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金融市场逐渐成为了全球综合性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运作规律的认识,也让人们反思金融市场监管的不足。

2010年5月,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峰会上提出了金融改革的目标,要求建立更加稳健和透明的国际金融体系。

此后,各国纷纷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程序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如中国在2012年推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规定》,加强了监管力度,加大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力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以确保最终的风险承担和管理。

二、弱市与谨慎投资金融危机时期,股市、房市等市场失去了往日的火热,很多投资者因未能及时踩线减仓而遭受到了巨额的亏损。

同时,债券、黄金等与市场无关的市场反而成为了避风港。

这给人们的是一个弱市下的谨慎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启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合理分配投资资金,进行多元化投资,适当参与无风险资产,避免投资风险。

三、企业的自救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在风险增加的情况下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业结构。

如三星电子在2008年金融危机平稳度过了,并在危机过后迅速回暖,这都要归功于其战略的调整。

四、政策调节与创新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危机,如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投资建设银行的“四万亿”重大工程等。

同时,一些新型经济领域也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如共享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与创新依然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国际合作与共赢之道金融危机再次表明了国际金融体系紧密关联的事实,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仅靠单一国家是不可能的,需要各国相互配合、共担责任,共同实现信息共享、协调政策,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启示及经验总结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开始的一场危机,影响了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在内的亚洲多个国家。

这场危机几乎摧毁了亚洲的金融体系,也对全球的金融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崛起,但是这次危机对于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经验总结。

一、削弱国家经济实力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遭受了严重的削弱。

这一危机的核心是泰国的货币泰铢遭到空头做空,随后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货币也遭到了袭击,导致了各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货币一旦受到危机,就会对其它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从而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样的,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经济风险。

例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膨胀,可能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需要全面、均衡发展的,而不是单个领域独立的发展。

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亚洲各国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机制,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导致了短短数月内亚洲经济一片萧条。

因此,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在当今中国,金融监管也是亟需完善的领域。

例如,在金融市场存在大量资本不规范流动,导致资本倾斜和资本空转的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创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这一危机的涟漪甚至冲击了美国的股市。

固然,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会对于外部产生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连接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交易,并促进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

同时,在当今中国,也要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扩大金融投资渠道,引入外资,整合境内外金融资源,让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融合,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和市场环境。

四、国家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面临着恢复经济、实现转型的压力,国内发展的基础也被削弱了。

浅析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浅析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金融创新与监管不足、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并阐述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是导致2024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经济存在着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支付不平衡等问题,美国大量消费品进口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而美国则由于消费过度导致债务累积。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扭曲,促使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其次,金融创新与监管不足也是2024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金融机构推出了衍生金融产品,并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拆分再包装,将高风险投资转化为低风险投资进行出售。

然而,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金融创新的监管,并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很多金融产品的风险与监管机构的认识是不对称的,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是引发2024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银行纷纷向信用不良的低收入人群发放次贷贷款。

当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时,这些次贷贷款遭遇大量违约,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蔓延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了信任危机,各大银行互相不信任,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

对于中国来说,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予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通过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对金融创新的审慎性评估,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能力,减少金融市场的乱象。

其次,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的产生。

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一些风险因素聚集和放大,从而减少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减少对外依赖,使中国经济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全球金融体系失衡、金融创新与监管不足、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对中国来说,这一危机提醒我们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加快国内市场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业或混业,重在监管 (一)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的历史演变 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的问题由来 已久。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 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 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 混业经营。 但1929—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结束了这种“自 由”混业经营的方式。 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 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 治理。 随后,英、日等国也先后实行了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 了 20世 纪 80年 代 ,科 技 进 步 与 世 界 金 融 市 场 的 不 断 发 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 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 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纷纷进行了以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
因此,不管是分业还是混业,重在监管。 从华尔街投行倒 闭中可以看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的关键。 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有影响 的金融机构,及时掌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合理控制金融风险, 防范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三、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一方面体现在银行基于最后贷款 人将救助陷入困境的银行的预期, 而发放不良贷款的倾向。 另外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为了获得个人的高 收益,从而选择了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只要有金融市场的存 在,道德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然而,不同的金融监管制度却决 定着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 (一)最后贷款人预期中的道德风险 美国政府对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或明或暗的担保,促使这 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没有把风险控制放 在首位。 同时,由于政府当局监管不力,促使金融机构的这种
因此,防范金融机构对最后贷款人预期中所产生的道德 风险,应从金融监管入手,加强金融监管,从根本上减少救助 的可能,才是博弈之后的选择。 盖纳就曾提出,需要对金融机 构加强监管,减少美联储与政府提供援救可能。
(二)薪酬激励体系中的道德风险 美国金融体制的激励体系放大了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及其高管的道德风险,而这一体制的制衡体系却几乎全面失 灵。 由于美国投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也不受相当于中国的 《基金法》和《投资公司法》等法律约束,便开发出了大量衍生 品。 投资银行自有资金有限,于是冒险使用金融衍生品。 在许多金融机构职员们看来,为了获得高风险带来的高 收益,无视隐患推广高风险业务,等到危机爆发之时也难以 真正追究责任。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最普通的员工年终分红也能达到数 十万美元,高管年薪都以千万美元计,倒闭的雷曼兄弟公司 CEO富尔德5年里薪酬总计3.5亿美元。 在如此高额且等级落 差巨大的薪酬制度刺激下,金融机构的职员们产生了强烈的
动机去冒险,为此产生道德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金融机构
风险,我国采取了诸如注资、再贷款、专项票据等救助措施对 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 有效地防范了系统风险, 保证了金 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实施救助过程中由于制度、政策 设计等方面的不尽完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给国家 救助意图的最终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 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 但一定要加强金融监 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机构运作透明化,减少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约束高管人员的过激行为。ຫໍສະໝຸດ (2012 年第 20 期)
69
经 济 天 地 CKYJ
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 入九十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 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 购潮风起云涌,美国出现了混业经营潮流。 然而,在混业经营 的大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依旧延续着分业管理。
四、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及其表现 金融创新始于本世纪50年代, 随着经济思潮的变迁,70 年代以来蓬勃发展。 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内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活动。 其带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不 断创新的过程。 金融创新的范围涉及较为广泛。 其主要为三类:一是金 融制度创新,包括各种货币制度创新,信用制度创新。 二是金 融业务创新,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 三是金融组 织结构创新,包括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结构创新、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等与金融业组织机构相关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房地产泡沫的大背景下,投资银行为 了追求高利润,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寻求杠杆化效应,而这些金融衍生品又缺乏金融监管,最终 让自己陷入绝境。 华尔街投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 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根据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美联储、证交会以及期货监 管当局分别对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以及交易关联各方实施分 业监管, 其监管对象均为向公众投资者公开的产品和市场, 对于非公众投资产品,政府采取了放任态度。 为了逃避监管, 减少交易费用,一些投资机构专门设计出目标为专业投资者 的金融产品,其中就包括CDO以及相关衍生产品。 在缺乏监
即便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也并没有采取加 强监管的对策,仍然使投行巨头们处于放任的态度。 由于对 投行缺乏监管,导致对他们的经营状况不清楚,无法知道陷 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程度,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美国政 府的救助措施是被动的,只能是弥补性救助,并不能有效阻 止危机的连锁反应,这在贝尔斯登、雷曼、美林的崩溃中都有 所表现。 另一方面,信息不明也导致了危机爆发后市场对金 融机构信用的忧虑,导致它们的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短缺 最终陷入困境,也正是这种市场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危机的进 一步扩大。
(2012 年第 20 期)
71
经 济 天 地 CKYJ
管的背景下,贷款公司、投行、信用评级机构把新产品大量推 向市场,原本不具有投资评级的次贷产品也被重新包装后推 向市场。 而这些创新产品经过包装后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使 得投资者很难判断其风险。
CKYJ 经 济 天 地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
— ——以华尔街投行倒闭为例
■/ 杨利华
摘 要:文章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以华尔街投资银 行的倒闭为例,揭示了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凸显出来的金融监 管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文章通过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崩 溃的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得出了几点启示。 我们应当 撇开金融业混业与分业之争, 着重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防 范和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一、引 言 在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从美林最为 体面的并购到最后成为待宰羔羊的雷曼, 前后仅半年时间, 美国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先是美国 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之 后, 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 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为收购谈 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 此外,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未能 幸免于难,被迫以改制而告终。 昔日指手画脚四处收购的投 行转瞬间也成为被收购的对象,甚至于退出银行经营历史舞 台。 如此不堪的后果并非偶然,这些投资银行的问题早在安 然公司破产案件中已露出了冰山一角,为安然提供服务的投 资银行被股东以故意隐瞒真相、欺骗投资者罪起诉,使得整 个投行陷入了信用危机。 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则彻底揭开了 投资银行的疮疤,终结了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神话。 此次美国 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现行华尔街金融模式失败的总爆发,其 中不乏有政府金融监管失灵的原因,因而,华尔街投资银行 模式的终结, 不仅使得银行经营模式将又一次发生变化,同
情况下的利弊权衡。 在这场危机中,并不简单的只是由于金融的分业还是混
业所造成的,而美联储在此前放松监管、助长泡沫是重要原 因之一。
传统上美联储只在监管商业银行方面拥有特权,美国投 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也不受相当于中国的《基金法》和 《投资公司法》约束,因而便开发出了大量衍生品。 投资银行 自有资金有限,于是冒险使用金融衍生品。 由此滋生了危机 诱发的因素。
70
(2012 年第 20 期)
CKYJ 经 济 天 地
风险无限放大,最终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曾郑重
承诺,他将抵制道德风险的危险,不会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 濒临倒闭的华尔街金融机构。 也是介于此,此前美国第四大 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没有得到政府及时的救助而以 破产告终。 然而在他做出承诺后48小时,美国当局即在美国 国际集团(AIG)案例上向“太大不能倒”病症屈服。 因为在不 少 华 尔 街 的 银 行 家 眼 中 ,AIG 若 崩 盘 , 对 整 个 银 行 体 系 的 打 击 都是更加猛烈的。 正如美国银行总裁Kenneth Lewis所讲的, “ 所 有 的 主 要 银 行 对 AIG 都 有 一 些 重 要 的 风 险 敞 口 存 在 ,AIG 的崩塌造成的损失可能远比我们的想象要来得严重。 ”现实 中,人们已广泛关注到美联储救市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道 德风险,即美联储的救助行动,会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进一步 的冒险行为。 然而,纵然对于像雷曼兄弟等一般商业机构可 以不去出手救助,但涉及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 一些金融机构,政府很难做到袖手旁观,如果真的不去救助 可能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后果,也会招来非议。 所以,一旦真 的出现危机,救助也是在所难免。
(二)分业与混业的优势和弊端分析 分业经营的弊端和混业经营的优势自从分业经营体制 确立以后,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分业经营首先有利于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 证券公司的隔离可以控制风险,切断风险传递的链条,为商业 银行创造出稳定发展的环境;其次,银行长期从事专业化经 营,使得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有利于形成强势分工;再次,分业 经营制度下不会形成规模过大的综合性银行,这就不会出现 规模效益递减和内部协调的问题。 分业经营制度的弊端主要有二:其一,由于从法律制度 上严格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使得各个不同类的金融 机构难以开展业务,缺乏竞争性,阻碍了金融业运行的效率; 其二,分业经营制度使各种金融渠道难以互补和利用。 混业经营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 第一, 金融机构同时 经营各种业务,可以使各种业务优势互补,增强商业银行的 竞争力。 第二, 混业经营增强了银行业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 应性。 从业务开发来看,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 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增强了商业银行对 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混业经营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若银行业经营的证券业务遭遇失败,其风险将由存款人乃至 整个社会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可见,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 和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笔者认为,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作为制度,各有其存在 的历史背景,比如实行分业经营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即大 危机的爆发。 因而,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其本身并无优劣可 言。 分业与混业都必须在健全的法规下进行,不可能出现完 全的分业经营,也不可能出现完全的混业经营。 一个国家或 一个经济体采用分业制度还是混业制度,只是一种特定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