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_以华尔街投行倒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业或混业,重在监管 (一)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的历史演变 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的问题由来 已久。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 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 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 混业经营。 但1929—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结束了这种“自 由”混业经营的方式。 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 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 治理。 随后,英、日等国也先后实行了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 了 20世 纪 80年 代 ,科 技 进 步 与 世 界 金 融 市 场 的 不 断 发 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 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 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纷纷进行了以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
因此,不管是分业还是混业,重在监管。 从华尔街投行倒 闭中可以看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的关键。 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有影响 的金融机构,及时掌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合理控制金融风险, 防范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三、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一方面体现在银行基于最后贷款 人将救助陷入困境的银行的预期, 而发放不良贷款的倾向。 另外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为了获得个人的高 收益,从而选择了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只要有金融市场的存 在,道德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然而,不同的金融监管制度却决 定着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 (一)最后贷款人预期中的道德风险 美国政府对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或明或暗的担保,促使这 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没有把风险控制放 在首位。 同时,由于政府当局监管不力,促使金融机构的这种
因此,防范金融机构对最后贷款人预期中所产生的道德 风险,应从金融监管入手,加强金融监管,从根本上减少救助 的可能,才是博弈之后的选择。 盖纳就曾提出,需要对金融机 构加强监管,减少美联储与政府提供援救可能。
(二)薪酬激励体系中的道德风险 美国金融体制的激励体系放大了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及其高管的道德风险,而这一体制的制衡体系却几乎全面失 灵。 由于美国投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也不受相当于中国的 《基金法》和《投资公司法》等法律约束,便开发出了大量衍生 品。 投资银行自有资金有限,于是冒险使用金融衍生品。 在许多金融机构职员们看来,为了获得高风险带来的高 收益,无视隐患推广高风险业务,等到危机爆发之时也难以 真正追究责任。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最普通的员工年终分红也能达到数 十万美元,高管年薪都以千万美元计,倒闭的雷曼兄弟公司 CEO富尔德5年里薪酬总计3.5亿美元。 在如此高额且等级落 差巨大的薪酬制度刺激下,金融机构的职员们产生了强烈的
动机去冒险,为此产生道德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金融机构
风险,我国采取了诸如注资、再贷款、专项票据等救助措施对 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 有效地防范了系统风险, 保证了金 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实施救助过程中由于制度、政策 设计等方面的不尽完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给国家 救助意图的最终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 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 但一定要加强金融监 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机构运作透明化,减少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约束高管人员的过激行为。ຫໍສະໝຸດ (2012 年第 20 期)
69
经 济 天 地 CKYJ
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 入九十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 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 购潮风起云涌,美国出现了混业经营潮流。 然而,在混业经营 的大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依旧延续着分业管理。
四、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及其表现 金融创新始于本世纪50年代, 随着经济思潮的变迁,70 年代以来蓬勃发展。 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内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活动。 其带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不 断创新的过程。 金融创新的范围涉及较为广泛。 其主要为三类:一是金 融制度创新,包括各种货币制度创新,信用制度创新。 二是金 融业务创新,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 三是金融组 织结构创新,包括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结构创新、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等与金融业组织机构相关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房地产泡沫的大背景下,投资银行为 了追求高利润,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寻求杠杆化效应,而这些金融衍生品又缺乏金融监管,最终 让自己陷入绝境。 华尔街投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 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根据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美联储、证交会以及期货监 管当局分别对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以及交易关联各方实施分 业监管, 其监管对象均为向公众投资者公开的产品和市场, 对于非公众投资产品,政府采取了放任态度。 为了逃避监管, 减少交易费用,一些投资机构专门设计出目标为专业投资者 的金融产品,其中就包括CDO以及相关衍生产品。 在缺乏监
即便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也并没有采取加 强监管的对策,仍然使投行巨头们处于放任的态度。 由于对 投行缺乏监管,导致对他们的经营状况不清楚,无法知道陷 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程度,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美国政 府的救助措施是被动的,只能是弥补性救助,并不能有效阻 止危机的连锁反应,这在贝尔斯登、雷曼、美林的崩溃中都有 所表现。 另一方面,信息不明也导致了危机爆发后市场对金 融机构信用的忧虑,导致它们的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短缺 最终陷入困境,也正是这种市场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危机的进 一步扩大。
(2012 年第 20 期)
71
经 济 天 地 CKYJ
管的背景下,贷款公司、投行、信用评级机构把新产品大量推 向市场,原本不具有投资评级的次贷产品也被重新包装后推 向市场。 而这些创新产品经过包装后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使 得投资者很难判断其风险。
CKYJ 经 济 天 地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
— ——以华尔街投行倒闭为例
■/ 杨利华
摘 要:文章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以华尔街投资银 行的倒闭为例,揭示了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凸显出来的金融监 管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文章通过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崩 溃的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得出了几点启示。 我们应当 撇开金融业混业与分业之争, 着重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防 范和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一、引 言 在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从美林最为 体面的并购到最后成为待宰羔羊的雷曼, 前后仅半年时间, 美国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先是美国 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之 后, 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 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为收购谈 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 此外,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未能 幸免于难,被迫以改制而告终。 昔日指手画脚四处收购的投 行转瞬间也成为被收购的对象,甚至于退出银行经营历史舞 台。 如此不堪的后果并非偶然,这些投资银行的问题早在安 然公司破产案件中已露出了冰山一角,为安然提供服务的投 资银行被股东以故意隐瞒真相、欺骗投资者罪起诉,使得整 个投行陷入了信用危机。 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则彻底揭开了 投资银行的疮疤,终结了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神话。 此次美国 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现行华尔街金融模式失败的总爆发,其 中不乏有政府金融监管失灵的原因,因而,华尔街投资银行 模式的终结, 不仅使得银行经营模式将又一次发生变化,同
情况下的利弊权衡。 在这场危机中,并不简单的只是由于金融的分业还是混
业所造成的,而美联储在此前放松监管、助长泡沫是重要原 因之一。
传统上美联储只在监管商业银行方面拥有特权,美国投 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也不受相当于中国的《基金法》和 《投资公司法》约束,因而便开发出了大量衍生品。 投资银行 自有资金有限,于是冒险使用金融衍生品。 由此滋生了危机 诱发的因素。
70
(2012 年第 20 期)
CKYJ 经 济 天 地
风险无限放大,最终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曾郑重
承诺,他将抵制道德风险的危险,不会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 濒临倒闭的华尔街金融机构。 也是介于此,此前美国第四大 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没有得到政府及时的救助而以 破产告终。 然而在他做出承诺后48小时,美国当局即在美国 国际集团(AIG)案例上向“太大不能倒”病症屈服。 因为在不 少 华 尔 街 的 银 行 家 眼 中 ,AIG 若 崩 盘 , 对 整 个 银 行 体 系 的 打 击 都是更加猛烈的。 正如美国银行总裁Kenneth Lewis所讲的, “ 所 有 的 主 要 银 行 对 AIG 都 有 一 些 重 要 的 风 险 敞 口 存 在 ,AIG 的崩塌造成的损失可能远比我们的想象要来得严重。 ”现实 中,人们已广泛关注到美联储救市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道 德风险,即美联储的救助行动,会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进一步 的冒险行为。 然而,纵然对于像雷曼兄弟等一般商业机构可 以不去出手救助,但涉及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 一些金融机构,政府很难做到袖手旁观,如果真的不去救助 可能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后果,也会招来非议。 所以,一旦真 的出现危机,救助也是在所难免。
(二)分业与混业的优势和弊端分析 分业经营的弊端和混业经营的优势自从分业经营体制 确立以后,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分业经营首先有利于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 证券公司的隔离可以控制风险,切断风险传递的链条,为商业 银行创造出稳定发展的环境;其次,银行长期从事专业化经 营,使得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有利于形成强势分工;再次,分业 经营制度下不会形成规模过大的综合性银行,这就不会出现 规模效益递减和内部协调的问题。 分业经营制度的弊端主要有二:其一,由于从法律制度 上严格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使得各个不同类的金融 机构难以开展业务,缺乏竞争性,阻碍了金融业运行的效率; 其二,分业经营制度使各种金融渠道难以互补和利用。 混业经营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 第一, 金融机构同时 经营各种业务,可以使各种业务优势互补,增强商业银行的 竞争力。 第二, 混业经营增强了银行业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 应性。 从业务开发来看,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 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增强了商业银行对 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混业经营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若银行业经营的证券业务遭遇失败,其风险将由存款人乃至 整个社会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可见,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 和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笔者认为,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作为制度,各有其存在 的历史背景,比如实行分业经营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即大 危机的爆发。 因而,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其本身并无优劣可 言。 分业与混业都必须在健全的法规下进行,不可能出现完 全的分业经营,也不可能出现完全的混业经营。 一个国家或 一个经济体采用分业制度还是混业制度,只是一种特定经济
时也考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监管理念。 美国财政部 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金融监管蓝图》的提案,由此拉开了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80年来最大调整的序幕。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凸显了一些金融体制中的问题,华尔街投行的崩溃在促 进金融经营模式转变以及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同时,也为我 们提供了极其宝贵、同时成本又极为高昂的研究案例,我们 应认真分析,从中得出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