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历史沉淀和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地广人稀,物产富饶,千百年来,白山黑水间,朝代更迭,风云聚散,曾经的宫闱楼阁、金戈铁马都湮灭在历史的尘沙之中;百年来,日俄列强侵吞国土,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在林海雪原间谱写下壮烈的民族赞歌,解放后,人民子弟兵开进北大荒,用双手战胜天寒地冻,用毅力征服茫茫林海、大庆油田,用智慧耕耘新中国的粮仓,新时代,哈大齐力争焕发新活力,黑土地欣欣向荣,龙江水载着边境口岸贸易繁荣的欢歌欢快地流淌。
黑土地的文化,是一部多民族战胜大自然的胜利诗篇,是一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诗篇,是一部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诗篇,更是踏入新时代的龙江人全方面发展,打造多元性经济发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瑰丽诗篇!
然而,要复兴黑龙江,就一定要摸清楚沉淀在黑龙江历史长河中的独有特点,更要明白黑龙江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关联关系。只有在明白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本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才能有助于做好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
黑龙江地域文化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发端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统一黄河流域一百多年。鲜卑人的后裔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也统治了中国北方二百多年。古肃慎人的另一支黑水靺鞨建立的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强大一时。元和南宋联合灭金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改族名为满洲并建立后金,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东北的少数民族发端于黑土地,体格强悍、精于弓马,在一次次史诗般的战争画卷中展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交融,同时也使得东北地域文化有了厚重的积淀。在一次次冲出东北的过程中,黑土区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清代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虽有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但仍难挽颓势,这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规律。《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密约》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同时也使得俄罗斯人进入了中国东北。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片土地无奈的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以哈尔滨为例,至今仍然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欧式建筑,优美的建筑后记录着俄国人侵占中国东北的那段历史。之后东北又沦为日本的占领区,并一度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人对于中国东北的掠夺和残害更是肆无忌惮,哈尔滨的日军侵华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无声控诉。这一百年的黑暗历史随着二战的胜利而结束,哈尔滨遂成为中国第一个光复和解放的城市。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区域。
文化的多元和开放包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大庆油田的开发为标志,黑龙江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变。随之兴建了一批石油化工厂,新建了铁路和输出原油专用的大连新港,并修筑了较完备的输油管道网,从而改变了全国的能源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及出口贸易结构。从1952年到1975年,机械工业始终位居工业各部门之首。石油工业由第10位升至第2位,化学工业由第6位升至第4位,冶金工业由第4位升至第
3位。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区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区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1.黑土区域文化在漫长的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开放包容特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区域都只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与其他区域联系着。这使得很多封闭的区域一时无法适应这种现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心态的急躁、认同感的危机等。在一次次的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黑土区域文化早已形成了一种惯性,对其他文化或新事物都能从容面对,并且能从中找到平衡点,使各种文化能同时存在并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这是黑土地域文化在面对新世纪时具有的明显优势。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要大量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异质性较强事物进入黑龙江都将会很好的消化。正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区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建设创新型社会迫在眉睫,现代化要求这种开拓进取精神;随着中国加入WTO,在无限广阔的市场中要把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国内外形势也要求这种开拓进取精神。2.黑龙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这造就了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一种粗放的特性。由于在闯关东时期,与人口的迁出地相比(甚至于全国相比),黑龙江土地异常肥沃、幅员辽阔并且水系众多,这些都使得这里发展农业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却可以取得丰收,一些“顺口溜”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三个月农忙,三个月农闲,三个月打麻将,三个月过年”、“一个月过年、两个月耍钱、三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等等不一而足。也由于上述原因,黑土地域文化中又有了“小富即安”的特征,资源的富饶使黑龙江人没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从而生活散漫,对待发展先是干劲十足、极有开拓力,但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便马上止步不前,安于现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最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兼顾。
三、振兴龙江过程中黑土地域文化的挖掘和重建:从2003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始,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振兴东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