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关
后现代主义与艺术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艺术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ef0a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9.png)
后现代主义与艺术的理论随着现代主义时代的结束,后现代主义成为新的思考方式和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写作风格,它反对以过往的哲学和社会实践为标准,将其描述为显然无用或不适用于当代的混乱状态。
后现代主义把重点放在客观实在与主观经验中的哲学问题与文化变迁中。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后现代主义的领域中也必须理解和创造。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主义使用各种方式抹杀人性和固执地将经验管只在理性之下。
它宣扬着来自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不完善,标志着一种对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巨大的特点是,它依赖于文化背景的书写与解释,而不是从理性主义逻辑的角度看待现实。
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艺术变化后现代主义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已经扎根在整个文化中,从建筑到绘画,从电影到诗歌,从音乐到文学,无一不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当代艺术家试图在其作品中融合不同的风格和传统的技巧,同时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和政治相关的议题。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常常不遵循固定的规律与框架,试图通过其对艺术形式的自由变化来表达自己关于世界观的想法。
后现代主义冲击传统艺术后现代主义向传统的艺术观看方式和创作方式表达挑战,提出了一种富有讽刺意味的艺术观点,颠覆和批判了很多定型的艺术观念、艺术方向和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波普艺术家逊尼·兰登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组画中,将颓废的文化和日常生活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他们使用了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图像,如漫画和电影图像,以及大规模高亮度的图案,以展示大众文化的现实和虚幻性质以及社会生活的日常与强制性的关系。
总结后现代主义是拒斥近代以来对理性和形式的独立重视的一种文化历程。
在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者通常将自己当做“文化学家”,他们在失败中观察并反思当代文化的状况。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深刻和具有反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固定的表达形式和传统形式的束缚,让艺术更加自由、灵活和多样化。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3e808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b.png)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527245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b.png)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a3df59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8.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新思潮。
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逻辑和审美标准,但并不否认现代主义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一、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人类历史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变。
这样的转变也影响到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观。
一方面,人们对现代主义的逻辑和理性的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使人们面对更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文化和知识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因而应运而生。
二、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吸收了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源流有如下几个: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尚·保尔·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反对存在的辩护》提出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代表了存在主义的精神贡献;2.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的死亡”理论,认为文化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倡导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对话的观点;3. 法国哲学家让-弗兰索瓦·利约塔提出后现代主义“大故事”的概念,质疑了现代主义对于真实和正义等概念的主张,并认为大故事的本质只是“虚构的真实”;4. 法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体系是由于权力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批判性知识”的观点。
以上几种思潮的交织共生,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建筑、文学、电影等领域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的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它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20世纪文化思潮中的重大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人们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61e052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3.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潮流,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和结构,对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对现代性的理解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不同的领域中,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那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些浅析。
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
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杀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冷战的持续和各种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文化领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科技领域,核武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和颠覆的时代。
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潮流,它强调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反应,它试图通过对文化的颠覆和创新来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过度崇拜,它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传统的现代性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迷失的观点。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震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理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d0868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6.png)
后现代主义对理论的影响在当代学术领域和思想潮流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争议性的概念。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众多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从哲学、文学到社会学、历史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某些方面,都能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首先对传统的哲学理论发起了挑战。
传统哲学往往追求一种确定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真理,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统一的理论体系。
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真理。
它质疑传统哲学中那些所谓的基础和本质,认为这些都是人为构建的概念,而非客观存在的实体。
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权威性和垄断性,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哲学思考的方式和目的。
在文学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文学作品通常被认为具有明确的主题、连贯的情节和固定的人物形象。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常常打破这些常规,表现出碎片化、不确定性和反叙事的特点。
作品可能没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情节跳跃、混乱,人物形象模糊、多变。
这种文学形式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也促使文学理论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社会学领域同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
传统社会学致力于揭示社会的普遍规律和结构,认为社会是一个有秩序、可预测的系统。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则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关注边缘群体、亚文化和个体的独特经验。
它质疑传统社会学中的宏大叙事和总体化理论,主张从微观层面和个体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
这种转变使得社会学研究更加注重个体的能动性和社会的多元性,为社会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理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传统历史学追求客观、真实地再现过去的事件和发展过程,强调历史的线性发展和因果关系。
而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则认为历史是一种文本建构,受到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的影响。
它质疑历史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历史叙述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这种观点促使历史学家更加审慎地对待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书写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85ff9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e.png)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一、概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的思潮,源自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它拒绝传统现代主义的绝对性、普遍性和统一性,强调课程的多元性、相对性和情境性。
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知识体系,而是被视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持续生成的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课程知识观、课程价值观和课程实施观的重新诠释。
它质疑传统课程理论的知识客观性,认为知识是主观的、文化的、历史的,而非绝对的、普遍的。
在价值观方面,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一元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课程需求。
在实施观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参与性、建构性的课程实施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创造和解释过程。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它借鉴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采用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课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指导。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课程理论的局限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创造开放、包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它也提醒教育者要关注课程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课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为我们理解课程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我们有望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b13e2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9.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变革。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使其成为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异军突起。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提出了人类的存在是虚无的观点,并对意义、自我和价值进行了审视。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系统,认为个体受到结构的支配而无法完全自主。
后结构主义则对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真理和普遍性。
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个人的感受。
它质疑并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主张多种权力的存在和多元文化的平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观念,运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技巧来表达复杂的观点。
艺术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个人的审美观点,鼓励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兴起。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进行了反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288a704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1.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对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变革、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运动、后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通过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脉络和走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变革、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建筑、城市规划、当代文化、思考、反思。
1. 引言1.1 定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文学、建筑和哲学观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拒绝了传统的现代主义理念,尤其是对线性发展和大敘事的怀疑。
它强调了多元性、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包括了批判现代性的踪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受到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评论者。
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许多设计师开始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实验性的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挑战了人们对固有概念和信念的认知,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界限,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引发了无数讨论和反思,也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2 分析后现代主义影响1. 对知识和权力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霸权性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认为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并非唯一确定,而是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0ad998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7.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需要考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后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如冷战的兴起和结束、全球化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等。
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原有的现代主义思潮难以应对新的时代挑战。
社会的多元化和分化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社会结构的改变、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权威的瓦解,使得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变得不再适用。
个人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开始被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
在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哲学家密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利奥塔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以及对文化的再生产和再现的思考,则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借鉴。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流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贡献。
如德国哲学家托马斯·戴斯(Thomas Derrida)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游离性;法国哲学家让·布奈尔(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超现实”和“符号交换”理论,质疑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理论创新。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更关注局部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审美和文化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于“价值”的怀疑与动摇,但同时也为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诞生开辟了新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0f52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5.png)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揭示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审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时,不得不其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背景介绍、理论阐释、分析解读和结论,逐步展开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的动态性、关联性和两极性。
它强调课程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还主张课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当时的教育界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课程理论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可能性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去中心化、去权威、去二元对立和去确定性。
它提倡在教学中消除中心,尊重多元观点的存在;否定权威,鼓励平等对话与批判性思维;否定二元对立,相互依存与非线性关系;否定确定性,重视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平等对话和多元参与,这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教育公平。
培养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深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597e0c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7.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艺术、文化和理论运动。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艺术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的。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动荡,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反战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等。
这些社会运动带来了人们对现代主义思维和权威的怀疑,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如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虚拟化。
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等思潮有关。
存在主义对传统的哲学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存在的无意义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结构、规律和功能,并对现代理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批判理论则对权力、知识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强调对权力结构和话语权的解构和演绎。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民族解放运动、零总和游戏、媒介和传播理论等有关。
民族解放运动使艺术家开始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表达方式,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普世主义和中心主义。
零总和游戏则提出了康德式审美的批判和新的审美观点,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传统的标准和规范,追求真实和个体的表达。
媒介和传播理论则关注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媒体和传媒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传媒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也与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密不可分。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重新审视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追求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知识点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34dd1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3.png)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知识点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流派,其理论基础和特点与现代主义艺术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背景、表现形式以及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等方面,来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知识点。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颠覆与批判上。
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表达,摒弃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理性主义和规范性,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和观念上的多义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混杂性、不确定性和自我反思等特点为基础,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混合性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和规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背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与二战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二战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人们对现代理性主义和科技进步的信仰开始动摇。
同时,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也使得各种文化形态和艺术风格相互碰撞和融合,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拼贴艺术等。
装置艺术通过在特定空间中创造具有观念性的物体或环境,使观众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行为艺术则强调艺术家的身体行动和现场互动,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
拼贴艺术则通过将不同材料和媒介进行拼贴和组合,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平面性,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
四、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批判。
传统艺术追求真实、美和价值的表达,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强调观念、多义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拒绝了艺术的单一性和普遍性,鼓励观众自由解读和参与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颠覆和重构,使观众对艺术的定义和理解产生了新的思考。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对传统艺术观念和形式的颠覆与批判,它以多元性、复杂性和多义性为特点,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混合性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和规范。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5505d2f70c22590102029d3f.png)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66cf3a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d.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产生的一种思潮,其影响深远。
本文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与挑战。
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权威的崩溃等因素。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对其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而认识到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引言中,我们将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初步解释,了解其基本含义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后半叶新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探讨其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我们将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对当代文化的理解和解读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涵盖了一系列复杂和多样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怀疑和对真理的相对主义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拒绝了任何单一的真理或普遍性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应用。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强调了语境和相对性的重要性。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呈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和规范的模糊和颠覆,强调了混合、拼接和重复的审美特点。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身份和性别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强调了个体的多样性和主体性的重要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1135f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c.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学说,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呼唤了对权威、理性和先验知识的怀疑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争和屠杀,使现代性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的危机和反对战争的激进运动进一步动摇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的信仰。
人们开始怀疑现代性的理性、进步和合理性,寻求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应对这种危机。
2.哲学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法国哲学家迪德罗的“语言转向”,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载体,主张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
这种哲学思潮激发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怀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境依赖的,无法通过理性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
这种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背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传统的标准化、普遍化的现代主义观念无法解释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和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对性,批判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强调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质疑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和普世性。
后现代主义也承认了无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主体性和意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尼采的超验主义:尼采主张超验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理性和真理的单一解释。
他强调主体的意志和创造力,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命题,认为现代性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指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尼采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和拒绝了任何单一的、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但也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教条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a42c58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f.png)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潮,对于现代理性、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重新构建。
下面将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1.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
这种全球化趋势促使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混杂和碰撞,导致了文化多元化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传统的理性、合理和普遍性,鼓励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快速流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信息化时代让人们对现实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怀疑和批判,也使得后现代主义的后真理观念得以滋生。
3. 社会变革和历史经验的破产: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发生了多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二战的结束、冷战的升级、解体后的苏联等等。
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价值观念的颠覆,使人们对传统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上重新审视和解释人类的经验和历史。
1. 法国结构主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学派兴起,其核心思想是对现实和人类知识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法国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中介作用和符号系统的构建,认为人类生活和经验都是被文化体系和社会结构所塑造的。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客观构造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卢梭等,他们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经验,强调个体对现实的主观理解和自主选择。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观认知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以来,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观念逐渐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c1bc9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0.png)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成为了艺术界的当红词汇。
后现代主义没有一种特定哲学或美学理论标准,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审美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材料、技术和样式,以反映他们对混沌和不稳定的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
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文明,把追求精确、简单、自然的理念作为设计和艺术的基础。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们认为这种单纯的优越性在今天已经失去意义,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观念失效了。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关注多样性、复杂性和可能性,而不是一致性和确定性。
这种多样性在艺术领域也有体现,表现在材料、技术、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更多选择。
“跨越界限”-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特征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可以在一个作品中使用多个风格和表现方式。
他们倾向于从多种文化和历史中获取材料和灵感。
他们尝试消除艺术、文化和社会界限,表现多元性世界中的交织和重构,让艺术走上了一条令人难以预测和承受的道路。
在后现代主义中,艺术家追求真实性和身份感受,认为历史和文化的碎片、媒体和图像在当今世界的全球性和网状化中已成为基本的创作材料。
艺术家借助混合媒介技术和资讯系统,挑战了许多艺术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政治。
艺术家们致力于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和图像、以及新现代和传统或原始、高端和低端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他们的艺术观点。
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颠覆现代主义通常被认为是对美学和艺术传统的纯洁化和重新定位。
它通过批判来自上古时代的想法、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理念,从而确定了艺术和文化的新意义和价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化关注之间的现实界限和真实感受。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认为,“现实是个复杂的悬浮物,而不是被简单的规则所贯穿。
”在艺术实践中,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之物(即“帝国基础”)的观念,它同样挑战了基于怀疑或批判的理念的批判。
它引入了文化的混乱和不确定性,这些混乱源于当代社会的全球性进程和一系列关于性别、种族、道德和政治效果的冲突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67c8b0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5.png)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简介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一种反传统、反规范、反线性叙事的影视观念。
它包含多个派别和流派,每个派别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和特点,并概述几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是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艺术观念的反叛,以及对权威、真理和固定意义的怀疑。
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和破坏性的手法,挑战传统的观众期待和心理预期。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着重强调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现形式,常常采用断裂的结构和非线性叙事。
它们通常没有固定的线性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展现,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参与。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追求客观真实性,而是注重主观背景、角色感知和现实的多元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派别象征派象征派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以象征性语言和符号为特点。
它们不追求逻辑性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隐喻、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情感和观念。
典型的象征派电影有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影像派影像派是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重视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达。
它们运用艺术性极强的画面和音效,以及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特殊效果,创造出充满神秘和幻觉的电影视觉体验。
著名的影像派导演包括大卫·林奇和约翰·沃特斯。
解构派解构派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它主张对影片中已有的观念和结构进行解構和拆解。
解构派电影通常以扭曲和颠覆传统观念为手段,挑战观众对现实和真理的认知。
著名的解构派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
总结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以其反传统、反规范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受到广泛关注。
不同派别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风格,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元的电影视觉体验。
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摘要:面临后工业时代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遭遇诸多危机,这场社会学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后现代社会理论范畴中的社会学理论从本体论上重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上进行了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转换,从而完成了社会学理论自身的转型。
较之于传统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其反思性和多元论的特征,成为社会学理论解放和理论拓展的力量之所在,也为社会学危机的突围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学危机:表现与原因西方社会学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在其成立之初,就肩负起描述、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服务于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任务,社会学术语创始人孔德曾赋予社会学在科学序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学在经历种种辉煌与困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位。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出现了一些其他学科没有出现的混乱”,[1](P1)默顿说日益学术化和专门化的社会学已经进入“慢性危机”状态。
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霍罗维兹(horowitz)在《社会学的瓦解》一书中说,社会学这门学科渐渐变得枯燥无味了。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即使社会学理论在欧洲出现了新的繁荣,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学理论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上,很难说取得了成功,社会学在知识领域中整体性下滑的局面并没有得到遏制。
社会学遇到的困难不仅体现在锐减的学生需求和研究经费资助、作为一门职业的低回报率上,其学术状况也越来越糟糕。
社会学常常被指责没有一个恰当的调查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或者说一直以来社会学都没有像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那样清晰的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
即使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退化,许多研究变成了纯粹的经验研究,再也没有有价值的理论视角为指导。
社会学常常研究一些明显是常识的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也常常被批判没有启发作用,认为社会学就是用某些讨厌的术语武装起来的常识。
[1](P4)相比其他立场,社会学也很难给普通个体带来什么收益,社会学的学习者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获得了这种哪怕已经“相当科学”的社会学的知识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简言之,社会学危机除了客观上表现为该学科在学界、民众和政府地位的下降,还主观表现为社会学学术研究场域自身的危机意识:即对一直以来社会学学科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和理论范式的忧虑、社会学知识服务于个人、群体、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冲突,甚至包括社会学对现代性之危机性解读的乏力。
面临后工业社会时代来自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社会学需要作出合时宜的调整、突破与适应。
吴小英认为,社会学学科当前所遭遇的危机状态,与其说是智识学术方面问题的表现,不如说是社会文化变迁造成的结果。
为了应对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学理论自身正在进行一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方面的转型,这场尚未完成的转型既是社会学危机源之一,亦是缓解危机的可能途径。
笔者认为作为后现代思潮组成部分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理论转型的具体体现,且这种转型是以对日益严峻、显著的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为出发点的,鲜明地表现出社会学学科的忧患和反思的学术性格。
学界在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学理论转型的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存在不同的意见。
大多数人倾向的观点是: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养分将是社会学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
后现代思潮的涌现,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中蕴含的诸种理论假设、提问方式、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描述事实时的关键概念。
如,刘少杰认为:后现代社会学不是名义上的求新,而是当代社会学发生了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的概括,是在思维方式、现实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背景、理论原则和理论对象等方面的重大转向。
[6](P75)他认为从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转向意味着从控制论研究向解放论研究的转向,标志着社会学进入了快速而成熟的发展时期。
瑞泽尔认为由于对后现代批评和分析持高度开放态度,社会学也成为一个多范式的、文本化的和充满争议的领域,后现代社会理论被视为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种选择。
[7](P14)但是后现代在开始走出旧的现代性理论樊笼的同时,砸落了一地的碎片,留下的仍然是一片理论的虚无状态。
“各种‘后’论,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做法,甚至是一种学术上的懒惰,因为它们只是确定我们再也不能使用旧的概念了”。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考察后现代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究竟是缓解还是加剧社会学危机进行梳理和考察。
二、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转型瑞泽尔认为,后结构主义以及它对现代理论的反动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兴起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政治上,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失败,人们感到对企图(对社会问题进行一揽子)大解决的老的希望是一种幻觉,宏大解决能轻易带来希望,也能轻易带来恐怖。
经济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以福特主义的制造性工作为主向以后福特主义的服务性职业为主的转变。
社会文化上,由于更少地强调生产而更多地强调消费,我们正进入一个“消费社会”。
后结构主义者试图对社会思想“去中心化”,将它从“人”这个焦点上移开,移向其他的现象尤其是语言现象上。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末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明晰的阐述。
后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摄影、风景雕塑和雕刻等艺术领域都有反映。
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在本质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析视角。
如利奥塔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不是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而是现代主义范畴之内的循环的历史阶段。
后现代“毫无疑问是现代的一部分”,我们以前就在现代主义内部经历过后现代的阶段,以后也会再次经历他们。
由此,如果不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看成是相互更替的时代,也可看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式。
哈维同利奥塔持类似的观点,他说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并非是不连续的,它们都是同一个资本主义深层运动过程的反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共存于当今的世界上。
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个对现代世界有着独特理解的分析者,他非常敏感地洞察到后现代世界的到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他比较倾向于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是反观自身并估价其力量和弱点的现代主义,他还以“散步者”、“流浪者”、“旅行者”、“游戏者”为比喻形象的传达出后现代性那种短暂易逝、支离破碎的现实。
布希亚以“消费社会”概念来概括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问题而著名,他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詹明信所说新的认知图式。
瑞泽尔则认为最好把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看成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在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生产出来的知识上关键在于是否相信它们的问题,而不在于这些观念是否为真。
在比较系统的意义上,詹明信构想出了后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或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肤浅和缺乏深度;第二个特征是“情感的病态”;第三个特征是历史性的丧失;第四个特征还是以再生产技术取代生产性技术;第五个特征是在后现代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存在着一个“跨国化资本主义体系”。
2、后现代社会理论:研究对象的重建与社会学理论视角的转换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建和理论视角的转换起到积极的启发、借鉴作用。
研究对象的重建。
大体上,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多关注的是为传统社会学理论所忽视的边缘性问题。
如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以下问题:理性(尤其是精神病学)对疯癫的分离和统治,临床医学以及通过解剖学而将焦点(和控制)集中于人的身体之上这种视点的诞生,对犯人施加酷刑的结束以及控制性的监狱体系和全景敞视原则的开始。
福柯还对性经验领域进行了同样的检视,认为在性领域存在着权力的微观政治,即权力可以通过一些规则对性加以限制,“性是权力运作和爆发对它的反抗行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领域”。
又如布希亚用象征交换、符号和符码等概念对消费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布希亚对与当代社会及其相连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符码统治了我们这个社会,时尚是符码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符码的统治,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模拟的时代”。
布希亚认为用革命的手段解决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他以“诱惑”、“宿命策略”等概念为分析手段,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那些被排除在符码之外的人群,如学生、黑人、妇女等之中,他提出“弱者的力量”这个简洁的概念来概括他对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各种问题时所表达的那些思想。
理论视角的转换。
瑞泽尔认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四个方面提出的论题或观点有助于社会学认识论转向: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去中心化观点导致对更加边缘的实体和取向的关注;解构主义的观点帮助社会学理论家更多地关注自我意识和进行更多的自我批评;反对宏大叙事的观点推动社会学家去建构各种叙事(瑞泽尔称之为各种地方叙事或微型叙事);非理性化的观点则使各种创造性的理论工作得以复兴。
总而言之,后现代社会理论在认识论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学理论以一种与传统的社会学视角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社会世界。
还有学者则提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大视角转换,即反思转向、叙事转向和修辞转向。
反思转向让我们站在更自觉的立场上来从事社会学事业,理论的建构者也不再成为一种可以豁免于自身理论之外的权威声音;叙事转向突破了狭隘的逻辑———形式思维定势,拓展出一个崭新的讲述人类故事的空间;修辞转向则让我们回复到学术活动的本真状态,即学术是我们建立联系和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
在后现代社会理论启发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建和理论视角使得社会学理论的转型成为可能。
鲍曼指出,我们无需接纳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但我们的确需要一套关于后现代社会世界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的发展与完善只有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种种问题,才能穿越转型时代的急流险滩,渡过来自内外的危机与挑战。
而后现代在指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许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反应,留给社会学理论的工作就是将对这些变化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化水平。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有那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变化与主题呢?后现代的叙事转向倡导的是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社会的不同故事,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则认为,我们实际上处于一个“多重世界”之中,即我们同时处在信息社会、消费社会、世界社会和风险社会之中,正是这些社会各自所独有的具有裹挟力和穿透力的运作机制,使我们越来越趋于分享同一时空框架的力量和逻辑。
三、可能的出路:后现代社会理论之反思性与多元论特性相对于后现代理论而言,传统社会学理论在问题视角、思维方式、立场观点等方面的不足和弊端日益凸显。
前述后现代理论在传统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建构和理论视角的转换方面对社会学理论的转型起到积极的启发、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