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指导》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绝 : 一句五个字 七绝 : 一句七字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 五律:一句五个字 七律:一句七个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正文) 组成:词牌名(如:西江月)、题目、词内容 风格: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曲内容(正文)
以临行送别为诗歌内容。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 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
以历史兴衰、前朝旧事、怀古讽今为诗歌内容。
咏物诗
借物抒怀言志的诗。如: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 《蝉》
常见考点
(1)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2)能对古诗语言从修辞角度作一点赏析。 (3)能对古诗中显著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作一点分
结合诗歌的意象,体会情感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 坚贞不移的品格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
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 形象。
公式: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 修辞(表达)
4、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什么作用?
手法(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 +主旨情感) “……”(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如何?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情感)
一.巧用修辞 (1)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 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一)
• 1.月——思乡,怀人。 • •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
•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 4.松——孤直傲岸。
• 5. 荷花——清雅高洁 • 6.莲——爱的象征/不同流合污的君子的象征 。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二)
7.梧桐——凄凉悲伤 • • 8.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古诗词分类(按题材分)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送别诗 咏史诗
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基本主题:对自然风光的喜 爱。
以田园生活为诗歌内容。基本主题:对宁静平和生活 的向往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诗歌内容。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 望,保卫国家的决心;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 辛和连年战争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
•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 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 诗。
• (三)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 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 即是侧面烘托。
二、表现手法(2)
• (四)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 8.秋蝉——高洁,悲凉 • •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 10. 柳——离情依依
• 11.芳草——离恨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三)
•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 13.羌笛——凄切之声
•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 15.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 16.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 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 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 +表达作用(情感)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 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 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 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
分析作者的情感
1.注意诗歌的标题、写作的背景 2.联系教材中诗人或词人抒发的情感 3.注意重点词语
品味语句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题要点:
1.从手法入手
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
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
4.谈谈作者的情感
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 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 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品味词语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 说说它的妙用。
三、题目类型及答题技巧
1、 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
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
2、“……”(字词,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什么?试简析好在哪里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 表达作用(情感)
3、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初中古诗词鉴赏指导
古诗词分类(按体裁分)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 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 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 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 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
答题要点:
1.从手法入手
2.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即描 绘了什么内容
3.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 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 (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
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
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 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 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五).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 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 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 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 溢的情思。
描绘画面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眼前团聚的珍惜,同时也抒 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联系已学诗歌的主题,分析情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同 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 痛苦和灾难。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 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一,巧用修辞 (2)
•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 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 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 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 是无情却有情”。
3.拟人
一.巧用修辞 (3)
晚春
Baidu Nhomakorabea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 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二、表现手法(1)
• (一)象征 •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塞 上 曲 戴叔伦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问:从内容上看这两首都是描写____的诗?
答:边塞生活。
• 二、作家风格
李 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
杜 甫:沉郁顿挫 王 维:诗情画意 白居易:明白晓畅 范仲淹:苍凉悲壮、缠绵深婉 苏 轼:豪放旷大、婉约 陆 游:雄浑 豪放 辛弃疾:悲壮雄放 文天祥:慷慨悲壮 气贯长虹
析。 (4)对古诗中的意境能展开联想想象,描绘出来。
• 一、看题目,明内容 • 送别诗——“送”、“别”
• 怀古诗——咏+古迹(人名)、古迹+怀古 (咏怀)、古迹名
• 咏物诗——咏(题、赞、赠)+物象
• 边塞诗——“塞”、“军”、“征”、 “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 “少年行”
凉 州 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标题入手,体会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 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