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文件目录——3.0临床科室建设

临床科室建设3.1科室设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一)(复印件)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二)(复印件)医疗科室设置(内科、外科、脑病科、肾病科、老年病科)医技科室设置(药械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医疗机构管理条例3.2 科室建设与管理3.2.1门诊、急诊、病房的设置及设施1.各科室设置院发文件2.门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附:门诊平面图3.急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附:一楼平面图急诊室设备表4.科室病房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附:内科病区平面图(三楼)外科病区平面图(四楼)办公区及手术室平面图(五楼)老年病科平面图血液净化室平面图各科室及病房基本设备配置情况清单各科室及病房医疗设备登记表3.2.2科室人员结构1.各科室人员花名册2.科主任任命、调整文件(复印件)3.中层干部聘任文件(复印件)4.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学计划和措施5.学术带头人档案(姜宁、刘东阳)6.学术继承人档案(杨敬、霍守桃、宋艳芳)3.2.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2.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内科、脑病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外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肾病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老年病科)3.宣化区中医院门诊统计表(2011-2013)3.2.4 上级医师指导中医诊疗本年度5份归档病历3.2.5病例讨论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讨论病历(5份)原始记录本(见科室)3.2.6 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非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3.3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3.3.1科室诊疗方案3.3.4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内科2010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2011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2011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2012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2012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2013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2年)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3年)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2年)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3年)3.3.5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锁子骨骨折、连骸骨骨折、合骨及核骨骨折)3.4临床路径3.4.1临床路径制定及实施方案关于转发《河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耳鼻喉、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产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6专业4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的通知关于转发《河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14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的通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样表)临床路径变异记录间(样表)实施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样表)开展临床路径病种准入审批表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内科临床路径阶段小结(2011、2012、2013年)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髌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踝关节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内固定物取出术中医临床路径外科临床路径阶段小结(2011、2012、2013年)3.5病历及处方书写《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及开定规范要求3.5.1-3.5.4中医病历书写近1年归档病历10份3.5.5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近1年门诊饮片处方20张3.6中药合理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6.1辩证使用中成药与3.5共用(近1年归档病历10份)3.6.2门诊用药近1年中成药处方20张3.8 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1、中医诊疗设备清单(共13类,20种)2、各科医疗设备登记本3、设备操作规范4、设备使用登记本(见各中医治疗室及各科室)5、设备使用门诊、住院收费清单(样单)3.9 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和中医综合治疗3.9.1 中医医疗技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清单(共9大类,41种)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3.9.2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门诊统计门诊统计表(2011、2012、2013)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室门诊登记本3.9.3门诊及住院中医综合治疗室设置情况平面图(二、三、四楼及老年病科)3.10 中药制剂★3.10.2门诊中药及饮片处方占门诊总处方比例3.10.3中药处方占门诊人次数比例见:3.9.2门诊统计表(2011、2012、2013)。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1.中成药治疗:2010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底动脉症状和体征。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
)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
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酸痛、冷痛、麻木、萎缩等症状。
二)口眼歪斜、失语、语謇1.观察患者吞咽、呼吸、语言、面部表情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溃疡、龋齿等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锻炼、语音训练、听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针灸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2)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3)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三)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1.观察患者肢体肌肉、关节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协调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3.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4)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等症状。
四)肢体麻木、萎软、乏力1.观察患者肢体感觉、肌力、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躲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1.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D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D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2016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基本情况中风病(急性期)作为脑病科优势病种,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我脑病科完成了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路径的入径工作。
制定了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我们脑病科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应入径人数为315人,变异人数为145人,退出路径人数为32人,完成入径人数为138人,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
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提出问题并加以完善,回顾去年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合并其它多项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或无法纳入。
二、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临床路径标准的中风病(急性期)病人138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气虚血瘀证10例,痰蒙清窍证32例,痰热内闭证11例,风痰阻络证8例,痰热腑实证2例,阴虚风动证0例,元气败脱证0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中风病(急性期)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可以首选中医治疗,但是对于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中医选用的时机:是在选用西药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还是单纯选用中药?这样结果又如何评价?(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减轻了中风病(急性期)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损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梗死脑)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阳上亢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
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四)痰瘀阻络证:半身不遂,口歪,舌强语謇或失语,肢体麻木,舌暗紫。
苔滑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半身不遂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高危患者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强调患者不能单独行动和入厕,告知穿防滑鞋,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
6.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况,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
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83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悄悄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 《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 克,当归10 克,赤芍7.5 克,地龙 5 克,川芎7 克,桃仁 5 克,红花 5 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 克,当归20 克,赤芍20 克,地龙25 克,川芎20 克,桃仁20 克,红花50 克,陈皮20 克,用药 5 剂后大有成效.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 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 克,当归20 克,赤芍20 克,地龙25 克,川芎20 克,桃仁20 克,红花50 克,陈皮20 克,僵蚕20 克,蝉衣50 克,防风10 克,荆芥10 克,半夏10 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 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我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因为,这几年我的只要治疗的病人大部分是心血管有毛病的。
我现在谈两三个病例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
第二个,是我们这里公安局长的父亲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自己照顾自己。
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是北方的人,在我们南昌工作。
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
我说这些就是将我临床的经验告诉大家,只要是症符合,就可以大胆用,用我父亲的一句土话来说:“黄芪。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断方案有关实行、剖析、总结、评价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评论及总结(2010 年 )一、诊断方案实行状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且适归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中风病的诊断方案实行。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论(一)评论标准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察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拟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指南》。
1.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基本康复: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逝或基本消逝,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 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显然改良,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 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 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显然改良,甚至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小于30%。
2.疗效评估指标中医症状评估标准采纳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100%,以百分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比较。
3. 疗效评估有关量表表 1:中医症状察看表症状/感觉例临床显有无总有效率效效效(%)数康复1.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2.口歪3.语言蹇涩(因语言阻碍影响和别人沟通)4.肢体(手脚)麻木5.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想要摔倒)6.神疲备力(浑身没劲,懒得说话,只想躺在床上)7.头痛8.肢体痛苦(包含肩关节)9.肢体浮肿10.肢体抽搐11.腹胀12.纳差(没胃口,不想吃饭)13.咽干口燥(嗓子干疼)14.口苦15.痰多16.咳嗽17.心悸(心慌、心跳)18.心烦易怒(常常浮躁、想生气)19.气促20.口臭21.头昏沉(成天昏昏沌沌,脑子不清醒,想睡觉)22.健忘23.睡眠阻碍(失眠、多睡、睡眠颠倒等)24.五心烦热(手足心热 +心烦,但身体体温不高)25.身热(浑身发热)26.自汗(特别爱出汗,稍动就出汗)27.盗汗(夜晚睡觉时出汗)28.大便异样29.小便异样表 2:中风病中医症状积分表症状/感觉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无轻中重无轻中重1、半身不遂(手脚不听01230123使唤)2.口歪012301233.语言蹇涩(因语言阻碍01230123影响和别人沟通)4.肢体(手脚)麻木012301235.眩晕(头晕眼花,甚至01230123想要摔倒)6.神疲备力(浑身没劲,01230123懒得说话,只想躺在床上)7.头痛012301238.肢体痛苦(包含肩关节)012301239.肢体浮肿0123012310.肢体抽搐0123012311.腹胀0123012312.纳差(没胃口,不想吃01230123饭)13.咽干口燥(嗓子干疼)0123012314.口苦0123012315.痰多0123012316.咳嗽0123012317.心悸(心慌、心跳)0123012318.心烦易怒(常常浮躁、01230123想生气)19.气促0123012320.口臭0123012321.头昏沉(成天昏昏沌01230123沌,脑子不清醒,想睡觉)22.健忘0123012323.睡眠阻碍(失眠、多睡、 01230123睡眠颠倒等)24.五心烦热(手足心热 +01230123心烦,但身体体温不高)25.身热(浑身发热)0123012326.自汗(特别爱出汗,稍01230123动就出汗)27.盗汗(夜晚睡觉时出01230123汗)28.大便异样0123012329.小便异样01230123(二)疗效剖析中医症状疗效评估症状/感觉例临床显有无总有效率数康复效效效(%)1.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287101121343189.2%2.口歪123745551686.9%3.语言蹇涩(因语言阻碍影响189954794775.1%和别人沟通)4.肢体(手脚)麻木146849593079.5%5.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想要跌196668764670.5%倒)6.神疲备力(浑身没劲,懒得说7863431793.0%话,只想躺在床上)7.头痛1981160874079.8%8.肢体痛苦(包含肩关节)8743245693.1%9.肢体浮肿4931725491.8%10.肢体抽搐23189578.3%11.腹胀12137191.7%12.纳差(没胃口,不想吃饭)9573845594.7%13.咽干口燥(嗓子干疼)17158382.4%14.口苦2521010388.0%15.痰多65423261281.5%16.咳嗽65521251478.5%17.心悸(心慌、心跳)104733491585.6%18.心烦易怒(常常浮躁、想生气) 94634371781.9%19.气促43216151076.7%20.口臭13146284.6%21.头昏沉(成天昏昏沌沌,脑子26414901154582.9%不清醒,想睡觉)22.健忘134543533276.1%23.睡眠阻碍(失眠、多睡、睡眠36212111169.4%颠倒等)24.五心烦热(手足心热 +心烦,17158382.4%但身体体温不高)25.身热(浑身发热)3831414781.6%26.自汗(特别爱出汗,稍动就出14145471.4%汗)27.盗汗(夜晚睡觉时出汗)19267478.9%28.大便异样135747582382.9%29.小便异样83530381087.9%脑梗死总的临床疗效评估中医症状积例临床痊显有无总有效率( %)分数愈效效效1-2511173463793.7%26-501451046781192.4%51-754921427687.8%76-10218056761.1%共计32319991743190.4%三、难点剖析与解决思路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怎样有效降低“四高”,是当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升救治成效和康复成效又足要点所在。
2011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1

目录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3)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 (8)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11)颤证诊疗方案 (16)眩晕诊疗方案 (20)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23)肺癌诊疗方案 (28)肝癌诊疗方案 (36)食管癌诊疗方案 (42)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46)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49)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52)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54)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 (56)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60)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63)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66)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70)肾风(慢性肾炎)诊疗方案 (77)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79)淋证(急、慢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 (82)聚星障(病毒性角膜炎)诊疗方案 (84)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 (86)白涩病(干眼症)诊疗方案 (89)小儿咳嗽的诊疗方案 (91)小儿感冒诊疗方案 (93)小儿泄泻诊疗方案 (95)乳癖(乳腺增生症)诊疗方案 (97)肠痈诊疗方案 (99)肠结诊疗方案 (101)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04)盆腔炎(慢性盆腔炎)诊疗方案 (107)异位妊娠(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111)跟骨骨折诊疗方案 (113)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117)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121)肺癌诊疗方案 (12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 (131)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中风优势病种的总结和分析

中风优势病种的总结和分析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发病2周以内。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头晕耳鸣,突然口眼歪斜,舍强语蹇,半身不遂。
舌质暗淡,舌质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腰酸,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少苔或无苔,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二)中脏腑: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
2.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3.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混合奶、米汤等,保持口腔清洁。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给予中药涂擦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协助康复师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避免诱因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救治流程优化与经验分享

认证与评价
积极参与相关认证体系,接受 独立评估,提升救治水平,树 立良好口碑。
经验分享及未来展望
团队合作
经验分享促进了多学科协作, 形成共同应对急性脑卒中的方 案,提高诊疗效率和预后。
科技赋能
未来将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 远程医疗等技术,实现脑卒中 预警、诊断和治疗的智能化, 提升救治水平。
康复至上
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流程
1
患者评估
首先,医护人员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并根据患者症状初步判断 是否为脑卒中。
2
影像学检查
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判断脑部是否有梗塞或出血等
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除了影像学检查,还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排除 其他疾病,并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确定患者是否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准备工作 2
做好静脉通路建立、药物准备、监测设备准备等工作。
药物配制与给药 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和给药,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脑状态。
观察与随访 4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并及时进行影像学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降低残疾率。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严格按照操 作规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原则
时间就是脑组织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救治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得到救治,预后越 好。因此,要争分夺秒,尽快进行救治。
多学科协作
急性脑卒中的救治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重症医学 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的紧密协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时间窗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相关实施、分析、总结、评价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评价及总结(2010年)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中风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指南》。
1.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小于30%。
中医症状评估标准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比较。
表1:中医症状观察表表2:中风病中医症状积分表〔二〕疗效分析中医症状疗效评估脑梗死总的临床疗效评估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足关键所在。
难点: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解决思路:(1)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足生命,时问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2)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渗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要发挥传统中医急救药物的研究如开发,如传统中成安宫牛丸,同时发挥中药的整体治疗优势。
(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
中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极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直治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1)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
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
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1年1月一2011年11月共收治中风病人356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38人,中风恢复期18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5%。
其中男198例,女158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5人,占35.1%;肝阳暴亢型共42人,占11.8%;阴虚风动型占84人,占23.5%;气虚血瘀型占105人。
占29.4%。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内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
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如下:陈皮
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
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
方药如下: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0g、杜仲15g、丹参30g、川牛膝12g、黄芩12g、桅子15g、当归15g、川芎12g、珍珠母15g、地龙15g、桑寄生20g、菊花15g。
阴虚风动型用脑脉通3号主方为镇肝熄风汤,白芍20g 、玄参20g、天冬15g、龟板15g、枸杞子30g、丹参30g、牛膝20g、当归15g、地龙15g、黄精10g、龙骨30g、山萸肉15g、炙甘草15g、牡蛎30g。
气虚血瘀型用脑脉通4号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均应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以通络。
黄芪50g 、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 、桃仁12g、红花12g、赤芍20g、党参20g、全虫10g、葛根30g、桑寄生30g从上面结果表明,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特别配合针灸、理疗大大的促进了肢体的恢复。
四、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
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之一: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2)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要发挥传统中医急救药物的研究如开发,如传统中成安宫牛黄丸,同时发挥中药的整体治疗优势。
(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
中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极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5)
早期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脑病科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形成救治——康复——健康教育与预防一体化的治疗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医的康复理论及康复设施,与中医针灸、推拿、烫疗等有机结合。
(6)加强研究力度。
深入探索中风病病因病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与措施,研制新的高效中药。
难点之二:患者有球麻痹,服中药困难的问题。
加强针灸等治疗球麻痹,促使患者能顺利进食,必要时下鼻饲,灌服中药。
难点之三: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1)进一步加强中风病的流行病研究,特别是中医中风病流行学的研究,寻找出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2)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预防中风危险因素及中风病发生的古籍文献研究,以及饮食疗,药物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3)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
如中医灸法预防中风。
(4)加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治疗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