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b842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e.png)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说或公共事务中得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那个距离上.特点算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算是朋友之间交往得距离.其特点算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热距离:0~0、5m这算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与交往得距离。
其特点算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妨碍人际距离得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不等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尊重(自尊与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得需要(与她人建立感情得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怖、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惟独它得到满脚才谈得上其她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得原则2、平等、尊重得原则3、交换得原则4、自我价值爱护得原则5、情境操纵得原则6、宽容得原则7、适度得原则1)交往得范围要适度2)交往得时刻要适度3)交往得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互相妨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得个体得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妨碍,互相依靠,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啥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能够获得如下需要得满脚:(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与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得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职务分配非常明确得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别算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得好感、喜欢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得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并直截了当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得下属组成得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得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得人构成得群体。
通常事情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算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别一定算是命令型群体。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d1440e581b6bd97f19ea46.png)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1. 人际交往:人的需要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接触中,彼此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能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2. 大学生交际行为的特点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富于理想化二、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 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二) 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三) 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情感需要舒茨根据这三种需要,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高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三、公平理论(研究者)四、社会实在理论(费斯丁格)五、社会需要理论(魏斯)六、互动理论(西方研究者)第二节、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广义上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
狭义上个人与个人之见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特性: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取决于心理距离的远近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2、态度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4、隐私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一)注意时期(二)确认阶段(三)融合阶段、(四)稳固阶段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隔阂阶段:出现裂痕,可能引起漠视疏远阶段:交往不活跃,情绪痛苦回避阶段:避免接触,有不友好、敌意的特征,交往停滞终止阶段。
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
![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e833da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8.png)
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而他的学生舒茨则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
这一观点对指导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参不参加群体游戏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家庭两个孩子是少的,三四个是普遍的。
用不着大人过多地费心,兄弟姐妹间就会苦乐同享相互照顾,而且还是很好的玩伴。
曾粗略地算过儿时居住的那个四层十几户人家的单元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来有四十来个。
大院有近三十个单元,想玩什么游戏随便一招呼就会有十几个孩子跑出来响应。
女孩们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们在开开心心的打杀中受伤挂彩也是常有的事。
那会儿的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小伙伴和做游戏。
不过与热热闹闹、不知道什么叫郁闷的孩子们相比,那些为数极少的独生子女们,以及被父母关在家里的“乖宝贝”们,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为这些孩子的脸上往往缺少一种灿烂,多了一点孤寂带来的郁闷,而在待人接物时他们也常打出一块“不合群”的招牌。
包容于群体之中是人际交往需求的根基的确,每个成年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儿时的印迹。
独生子女及倍受溺爱的孩子,在长辈、父母的娇宠下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他们一旦走出家门步入群体之中,其内心的感受是会相当复杂的。
他们一方面在本能无意识的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
由于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集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集体。
当他们走入社会,常会在活动中感到十分困难,而不能成为“社会活动家”。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基本内容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14c66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f.png)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维理论是一种行为科学理论,由艾里斯艾伦(Erwin E. Arias)首先提出。
它以三维来描述人际关系,分别是可靠性、支持性和亲近性。
这三个维度是相互依赖的,也是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
要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可靠性。
可靠性包括诚实、信守
承诺、守时守信等,双方之间要有信任。
基于可靠性,两个人可以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互相扶持,成为可靠的伙伴。
支持性是人际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维度。
支持性包括理解和尊重。
这意味着两个
人之间要尊重和理解对方,不要过分责备,不要诋毁,而要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一个维度是亲近性。
人们需要一种温暖愉快的亲近感,以便关注和关心他人,更好地理解他们。
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发展共同的话题,拥有一定的交流和活动,以及一致的目标,以增进彼此之间内在的亲密关系。
因此,三维理论认为,可靠性、支持性和亲近性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基于这三
个维度,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优质的人际关系,并使自己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人际关系三角模型
![人际关系三角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4fa66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1.png)
人际关系三角模型
人际关系三角模型是心理学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三种基本角色或角度的模型。
这个模型帮助人们理解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如何影响和受影响。
三个基本角色通常是:
1. 父(Parent):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权威和照顾的态度,就像一个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父角色的人可能会提供建议、规则、照顾和支持。
这种角色通常表现为关怀、指导和保护。
2. 成年人(Adult):这个角色代表着理智和成熟的态度,通常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
成年人角色的人通常会采取客观、冷静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和争论,而不会过多地情绪化。
他们更倾向于以理性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和解决问题。
3. 子女(Child):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天真、依赖和受控的态度,就像一个孩子对待父母的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扮演子女角色的人可能会表现出需要关怀、保护或批准的特征。
他们可能会情感化和不成熟,依赖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人际关系三角模型强调了在互动中人们经常切换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可以影响沟通和冲突的方式。
理解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请注意,这个模型是一个理论框架,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角色。
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可能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个模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动机。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创始人:舒茨人物简介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创始人:舒茨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6846d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6.png)
效果和改善人际关系
03
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解析
第一个维度:包容与排斥
包容与排斥的定义与特点
• 包容:接受他人的存在和价值观
• 排斥:拒绝他人的存在和价值观
包容与排斥的关系与影响
• 包容与排斥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 包容与排斥会影响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表现
第二个维度:情感与中立
情感与中立的定义与特点
情感与中立的关系与影响
• 情感: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 情感与中立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 中立:对他人没有明显的情感反应
• 情感与中立会影响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投入
第三个维度:控制与依赖
控制与依赖的定义与特点
• 控制:拥有影响他人的权力和资源
• 依赖:依赖他人的权力和资源
控制与依赖的关系与影响
• 控制与依赖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03
控制与依赖
• 描述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地位
• 控制:拥有影响他人的权力和资源
• 依赖:依赖他人的权力和资源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发展历程
理论提出初期
⌛️
•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
位期间,开始提出人际关
系三维理论的基本框架
• 受到社会交换理论和符
号互动主义的影响
理论应用与推广
• 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应
教育经历
• 中学时代:就读于柏林著名的威廉皇帝高中
• 大学时代:就读于柏林大学,主修心理学
• 研究生阶段: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舒茨的学术研究与职业生涯
学术生涯初期
• 在柏林大学期间,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 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等
学术生涯中期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4dbef1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9.png)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6b432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8.png)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三维理论是今天心理学发展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出现使人们对人际交往的解释获得了更完善的新思想理论。
其基础是一种三维多元文化模型,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每个人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
三位度指的是人際行為中有三個重要元素:內容(内容),正式(聖潔)和民族(文化)。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思想被认为各部分相互依存和联系,一起构成人际行为的“多重性”。
三位度理论以克里斯蒂安•海因茨(Krstian Heints)和安格斯•霍尔(Angus Hall)的工作为基础,他们在金钱(Money)和Harris(Harris)的合作探索了“影响人际
行为的三维性”。
特别是,他们调查了每个人对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不
同反应。
他们还研究了既有实践经验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在同一空间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通过三维理论的运用,参与者可以灵活地认识到彼此不同的社会需要,增进了交流的顺畅性以及心理的相通性,进而促进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深化理解,实现服务和合作之间的真正互动性。
此外,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文化中的文化差异,可以有助于改善跨文化沟通的效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人不同的期望,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具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不是单一文化。
Assumptions。
总之,三维理论在今天的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潜在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更有效地解释人际行为,以及维护跨文化交往的有效性,以改善人际关系。
因此,三维理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结构,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人际交往心理分析
![人际交往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dc2a166bec0975f565e227.png)
规则
1、所表达的形容词是正向的。
2、每人一分半钟表达时间,如果提前完成, 学员不能回到座位上。
坏的假设 坏的行为 坏的结果 印证并强化坏的假设 好的假设 好的行为 好的结果 印证并强化好的假设
“循环印证”效应是一种自我催眠
人际沟通:透过情绪倾听需求
负性情绪:未被满足的需求 正性情绪:获得满足的需求 情绪中心策略:儿童的方式 问题中心策略:成人的方式
人际沟通:透过问题洞察冲突
独立与依赖 爱与恨 渴望与恐惧 道德感与罪恶感 自卑感与优越感
六种人际取向
主动包容式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 活动 被动包容式 期待他人接纳,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 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 亲密 被动情感式 对他人冷淡、负性情绪大,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互动交流:自我感受
意识层面的冲突:具体性焦虑 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广泛性焦虑 助人为乐 压抑与转化
分析:自卑与自尊
正常的自卑与病理性的自卑 正常的自卑来自社会比较,带来自我超越 病态的自卑来自自我体验,带来自我破坏 自尊:人对自身的原始情感,无条件地爱
自己并认同自己的价值 高自尊的人:我的价值不证自明,外界的
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自称为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FIRO)理论。 1、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感情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2、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 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严重问题,为精 神崩溃; 3、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加上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 种形式构成六种人际关系的取向。 4、六种取向,包容(主动被动)、支配(主动被 动)、情感(主动被动)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满足与否和满足形式,决定成 年人际
人际关系三维论
![人际关系三维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c803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d.png)
人际关系三维论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
它是社会交往的核心,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人际关系三维论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三维论主要包括情感维度、资源维度和权力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
在人际关系中,情感的表达和共享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情感维度,人们可以建立起亲密的友谊、深厚的亲情和浓郁的爱情。
情感维度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程度和情感连接。
资源维度是指人际关系中的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互相提供和获取资源来增进彼此的利益和满足自身需求。
资源可以是物质上的,如金钱、物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上的,如信息、技能、经验等。
资源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建立合作关系和互助关系的基础。
权力维度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分配和权力运行。
在人际关系中,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权力,通过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人们可以对他人产生影响和控制。
权力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地位、角色和权威,也涉及到个体之间的权力平衡和权力斗争。
权力的合理和公正运用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
人际关系三维论的核心观点是,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情感、资源和权力的交织和互动。
情感维度、资源维度和权力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和动力。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平衡和调整这三个维度,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其次,要注重资源的分享和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来增进彼此的福祉。
最后,要注重权力的公正和平衡,避免权力的滥用和不公。
只有在平衡好情感、资源和权力的关系,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点预测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点预测最新版(二)_1](https://img.taocdn.com/s3/m/3b2ece0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f.png)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多选题社会心理学家舒茨 1958 年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_____。
A : 成就B : 包容C : 情感D : 控制参考答案: BCD本题解释:【答案】BC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 (1) 包容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2) 控制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利或权威的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3) 情感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情感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2、多选题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 国家教育考试必须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B : 国家教育考试可以以公民个人名义承办C :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D :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E : 国家教育考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参考答案: ACD本题解释:【答案】ACD。
解析:《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据此,本题应该选 ACD。
3、简答题如果你将在新学期任班主任,你将如何带领同学组建这个班集体?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班集体发展的目标。
同时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41f88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2.png)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情感等各个方面。
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是指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情感方面是指对他人的喜欢、厌恶、尊敬等情感体验;行为方面是指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如合作、竞争、冲突等。
二、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1.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人们在交往中会权衡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只有当付出小于收获时,人们才会继续维持这种关系。
付出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收获包括物质利益、情感支持、社会认可等。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惠性和公平性,认为只有当双方都能从关系中获得利益时,关系才能稳定和持久。
2. 人际吸引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为,人们会被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人所吸引。
吸引力包括外貌、个性、能力、相似性等因素。
外貌是最直观的吸引力因素,人们通常会对容貌姣好的人产生好感。
个性也是重要的吸引力因素,开朗、乐观、自信、善良等积极的个性特质会让人更具吸引力。
能力也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人们通常会对有能力的人产生敬佩和欣赏之情。
相似性是指人们在兴趣、价值观、背景等方面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高,人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
3. 沟通理论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而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人际关系。
沟通理论认为,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通过言语来传递信息,非语言沟通是通过表情、动作、姿势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有效的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不要打断对方;二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要隐瞒或虚假;三是要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避免产生误解。
4. 冲突理论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_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_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05dd9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7.png)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三个状态)
莱文格和斯诺克 ,1972,相互依赖模型
(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人际关系的状态有三个:
单向注意阶段:双方没有互动; 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
卷入;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舒兹把它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表现者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种需要寻求满足:
1.包容需要: 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2.控制需要: 在权力与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
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 VS 追随、模仿、受人支配
3.情感需要: 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同情、热情、喜爱、亲密 VS 冷淡、疏远、厌恶、憎恨
表现 类型 包容
控制
感情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与他人 期待他人接
交往
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 配自己
对他人表示 期待他人对
亲热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 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 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 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 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 压力。在这一阶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 趋于消失,双方交往的行为表现已经超出正式 交往的范围,显示出融合的自发交往关系。此 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反馈信息、 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维匹配原则
![三维匹配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3b42a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c.png)
三维匹配原则
三维匹配原则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匹配三个维度: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匹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首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生活、世界和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信念。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不一致,那么我们很难建立起深入的、真诚的交流。
因此,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我们需要关注对方的价值观是否与我们相近。
其次是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或活动的喜爱程度。
如果我们有相同的兴趣爱好,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同时,这也是我们建立起深入交流的基础。
最后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
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相似,那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更好地配合彼此的行动,从而建立起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三维匹配原则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
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匹配,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稳定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 1 -。
人际关系三维度理论舒茨
![人际关系三维度理论舒茨](https://img.taocdn.com/s3/m/7d27572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f.png)
人际关系三维度理论舒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目录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包容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第9章人际关系
![第9章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582563167ec102de2bd89e7.png)
爱
较多幻想 狂热 情欲 独占、排他
• 喜欢你的人:半夜会找你打电话聊天到很晚 爱你的人:半夜看你在网上会赶你下线 喜欢你的人:他会找你出去玩,叫你放弃正事或逃课 爱你的人:他会催你快写作业或者与你讨论功课 喜欢你的人:在你生病时,会讲好话关心你 爱你的人:在你生病时,他会关心到你烦,并强迫你去看医 生 喜欢你的人:他会尽量说好话来讨好你,你也会觉得很开心 爱你的人:他所说的话,都是关心你的,但是通常象是在命 令 喜欢你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会配合你,只要你开心 爱你的人:他会帮你辨别是非,但是你会感觉他管的太多 喜欢你的人:他说他要给你最大的快乐 爱你的人:他只能给你保证,你跟他在一起,他是最快乐的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 • • •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三、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原则 • 1.真诚原则 • 安德森 1968
• 2.相互性原则(交互原则)
•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 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 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 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 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平衡
二、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熟悉引起喜欢
[Zajonc,1968]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 欢照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喜欢的水平 “同桌的你” 原因? “但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却没有这种效应”
2、居住环境的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影 响
5、情境控制原则 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 境的自我控制。
四、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一)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 情感上的“亲疏” • 地位上的“尊卑”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5b12e00c22590102029d7a.png)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是舒茨,这个理论有几点主要的设想: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这种需要与生物需要类似但不相同,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
前者的不能满足,可能导致疾病与死亡,后者的不能满足,将会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死亡。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的是否得到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有时象自己当年对待双亲的态度对待他人(恒常原则),有时和双亲认同,象双亲早期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认同原则)。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不同性质与后来表现的行为方式存在关系。
如果儿童与双亲的交往极少,或由于双亲忽视,使其与家庭处于不完全融合的状况,这种经验会使他们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于内部言语,摆脱相互作用,与他人保持距离,或巧妙地或直接了当地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儿童与双亲处于过分依赖与沟通的状况,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热衷于参与群体活动,有时还会以巧妙地表现知识与技巧等方法加入群体。
如果儿童与双亲适宜地沟通与融合,会造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独处或群处都感到幸福,不把自己看作是需要注意的个体,能依据情境决定是否参与群体,人际关系一般没有问题。
如果双亲对儿童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儿童有自主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度,就会使儿童表现出民主型的行为方式,既乐于顺从又敢于掌权,可以放弃也可以执行支配权,一切视情况而定。
双亲若过分地控制或不充分地控制,则会引起儿童的过度焦虑和防御性行为,或者形成专制型的行为方式,如倾向于去控制别人与反对他人对已控制,甚至独断独行,违反规范,不尊重他人权力,或者形成拒绝型的行为方式,如过分谦虚、顺从,拒绝支配他人或作出重要决定,不愿负责任。
如果儿童小时得不到亲人充分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排斥,长大会表现出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保持情绪距离,深怕不受人欢迎或不被真正喜爱,因而避免相互建立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