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及国家剧院体制之欧洲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大剧院

在40年前,周恩来总理就曾批示在人民大会堂的西边建设国家大剧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酝酿,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几经折腾,终于完成投标和建筑安装工程,转入设备调试和试验性演出阶段。2005年9月,第一个演出季预计将开始启动。但是,作为“十五”规划中最大的文化工程,这个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6.88亿元,即将投入使用的国家大剧院却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管理问题没有落实到位。首先,国家大剧院的归属关系尚未明确,国家大剧院由谁来主管?文化部,还是北京市政府,还是其它部门单位?现在不清楚!因此,一系列运作不能经由正常程序准备。譬如,演出立不了项。其次,国家大剧院定性问题尚未解决。究竟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确定。进入大剧院演出的,算公益演出还是商业演出?不确定。这就使得演出运营的筹备无法开展。第三个困扰,国家大剧院剧目演出品位的定位模糊。国家大剧院演出办公室主任周志强透露,国家大剧院曾经提出两个“非一流”原则,即:非国际一流团体不能进入大剧院演出,非一流国内团体不能参加大剧院演出。“但谁来认证、界定这个所谓的‘一流’”,现在还无法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和依据。

此外,大剧院的开业演出的前期管理工作也需要提前3年左右时间准备,但这需要首先确定剧院的主管单位才能进行。

另外,作为一项庞大的公共工程,大剧院属于天安门西部环境改造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公共性的文化设施,大剧院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必须引入公共管理机制,协调它与公众的关系,尤其考虑到大剧院是在众多专家学者和民众表示怀疑和反对的氛围中开工上马的,大剧院的圆形蛋壳状屋顶又有强烈的光污染现象,大剧院的经营如果需要国家补贴又要每年持续不断地花费纳税人大量的金钱,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地下停车场也有两个功能:它既是天安门西侧改造工程的公共设施,又是国家大剧院的附属设施。因此,大剧院未来会对民众的支持与否大有关系,所以,做好大剧院的公共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随着国家大剧院的封顶,政府与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工程建设转向今后的管理体制与日常经营。正如政协常委、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在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中呼吁的那样,眼下最急迫的问题应是尽速确定大剧院的体制及

主管部门。鉴于今后的管理和运营会比硬件建设更加复杂,剧院管理体制及主管部门若再不抓紧确定,则许多必要工作就将延误,将无法与工程计划密切配合衔接。因此,尽快明确国家大剧院的属性和管理体制,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

同时,由于国家大剧院自身的特殊性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对其管理体制的研究不仅仅具有个案方面的重大意义,也是我国在探索文化事业单位财务体制改革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研究工作,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借鉴国内外同类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大剧院实际运行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并为未来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即将建成的国家大剧院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过去对剧院的概念,它是一个规模巨大,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的集合体,它包括一个大歌剧院(2600座)、一个大音乐厅(1700座)、一个戏剧场(1200座),除演出场所外,其中还包括展览场地、商店等公共空间,与其说是一个剧院,不如说是一个大型多功能演出中心。国家大剧院将成为对全国文艺界,尤其是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等严肃、高雅、民俗、传统及现代,中国和国际表演艺术精品提供高水准展示的重要场地,将在首都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也会产生极大影响。鉴于国家大剧院建设的初衷、大剧院运行的具体情况测算和国际同级别大剧院的属性研究,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属性应该定位为公益性机构而不是企业性机构,大剧院演出的性质是公益性的,收获应该讲道德收益、文化收益、形象收益,而不要单纯以金钱来衡量,但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兼顾提高经济效益。

对比各国的国家大剧院,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本身就是一个演出团体,或是戏剧、音乐机构,剧院自己养团。这类剧院包括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英国“考文特花园”等;二是仅仅作为一种表演场所。最著名的莫过于悉尼歌剧院。大多数国家的大剧院,来自政府的扶持一般占70%,至少也是40%~50%,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剧院是让其独立经营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大剧院如果是纯粹的公益性机构,国家每年就要拿出大笔财政补贴给国家大剧院,如果是纯粹的企业,这样一个占地面积巨大、容纳观众特多的剧院,经营起来将会很困难。因为日后如果定价太高,一般人消费不起,无法达到丰

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设想;但如果定价低了,与这么大的工程也不相协调。因此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属性应该定位为公益性机构,但实行企业化管理。

大剧院的主管部门应该是文化部而不是北京市,这样才能和它的规模和属性匹配。国家大剧院工程业委会主席万嗣铨表示,经过协商,初步意向是由文化部来主管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主管确定为文化部之后,可以再建立一个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形式的委员会,把大剧院有关各方重新组织起来。可以考虑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比如商业演出运作公司、剧场管理公司。

确定了国家大剧院的主管单位后,才能具体设计国家大剧院的管理体制框架,包括组织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和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基本方案。组织管理体制主要确定大剧院的主管部门、管理机构设置(包括最高决策机构和日常经营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范围及模式;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确定大剧院的预算收支、财政补助方式、规模以及预算管理模式;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大剧院的资产管理内容与日常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必须建立起一支高效的专业管理队伍,今后大剧院整体队伍素质一定要认真保证,这是大剧院搞好运营、树立优良形象和声望,能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项工作必须提前进行,因为经过必要专业训练的剧院各类管理运营人员的培养也需时日。大剧院必须有合格管理运营的干部队伍,否则将难以开展工作,所需的干部培训若再不开始进行,时间上也将来不及配合今年秋季的开业演出了。

历经40多年艰难酝酿而“出世”的国家大剧院,是集全国力量建成的。因此,建成后应该是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和平台。有了漂亮的硬件设施只是演出的基础,剧目建设才是大剧院的生命所在。从国家大剧院开始筹备起,国家有关方面就给我们提出了排新戏的要求。什么样的剧目才能配得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中国国家大剧院已经开始了国外剧目的引进谈判和国内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建设工作。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每年一次的精品剧目评审,是一个优秀作品选拔、打磨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在普遍繁荣基础上择善求精的过程。全国有80多台剧目申报了2003—2004年度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经专家评审先期推荐了30台初选剧目。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