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与分析
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摘要:本文选取灌南县1981~2020年逐月雷暴日数及逐年雷暴初日、终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和趋势分析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4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25.1d,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31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雷暴日数出现频率较低;灌南县平均雷暴初日为3月30日,平均终雷日为9月12日。
关键词:雷暴日数统计分析灌南县引言雷电是出现在大气中的一种瞬间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天气现象,因雷电发生、发展和消散中的特殊性,很容易引发重大灾害事故。
联合国相关部门已经将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起电机制、雷电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雷电防护技术等一直是大气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雷暴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在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天气,其中雷电与电力、交通、通讯、建筑等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较为密切,同时还影响着森林保护和国家基本建设。
对雷暴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断改进和完善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手段、防雷减灾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资料和方法选取灌南县气象台1981~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同时期雷暴资料,分析雷暴初日、终日变化特点及持续时间。
本文统计的初雷日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终雷日则是指一年中最后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
一天内耳闻雷声(一次或多次)称之为一个雷暴日。
2、雷暴发生规律统计2.1年际变化1981~202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共出现1002d,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为25.1d,其中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41d,出现在2008年,最小值只有6d,出现在2014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将近是最小值的7倍,说明灌南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雷电流的分配原则 -回复

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回复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是指在雷电活动中,电流在各种途径中的分配和流动规律。
了解和掌握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雷电流的分配原则,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知识。
第一步: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雷电是指大气中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带来的电流释放现象。
当大气中形成电荷分异,导致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即雷电现象。
雷电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平流、冰雹、云的内外运动、气溶胶和大气放电等。
第二步:了解雷电的传导途径雷电可以经过空气、云间、地上物体和人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导。
其中,最常见的途径为空气中的闪电传导、云间闪电传导和大地上物体闪电传导。
第三步:了解雷电流的分配规律在雷电活动中,雷电流的分配规律是根据导电物体的形状、导电性质以及其与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以下是雷电流的分配规律的详细解释:1. 云间闪电传导规律云间闪电传导是指两个或更多云之间形成的闪电现象。
在云间闪电传导中,雷电流主要通过云与云之间的电离层进行传导,具体传导途径包括蔓延电流、反极电流和云间闪电。
2. 空气中的闪电传导规律空气中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直接传导到地面物体,称为正极闪和负极闪。
根据传输路径的不同,空气中的闪电传导分为直击雷电、分散雷电和空中雷电。
3. 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规律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经由空气传导到地上物体。
根据地上物体的形状和高度,雷电流的分配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度较大且呈尖状的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物体,而且雷电流会主要集中在尖端。
第四步:了解如何减轻雷击灾害根据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雷击灾害,包括:安装避雷针、设置接地装置、保持距离和注意防护等。
结语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雷电流的传导途径和分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夏健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
雷电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的危害。
全球每年因雷击而导致的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由于积雨云的下部温度高,中上部温度低,就产生了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
云内大量的冰晶、大小水滴、过冷水滴、霰(不透明的雪珠)和冰雹等水汽凝成物,通过碰冻、碰撞、破碎和融化等许多复杂的过程,使云中起电,并使正、负电荷分离开来,在云中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
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异性荷电中心之间就会发生击穿放电而产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放电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这就是雷声。
所以说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多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的活动规律据统计,每秒钟地球造就1800次雷电,伴随600次闪电,其中有100个炸雷击落地面。
而总的来说,全球从南纬60度到北纬80度都有雷电活动,陆地多于海洋;热带最多,温带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并以春夏季节为最多。
雷电出现的开始月份一般从南往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一般于9至10月份结束。
同时,雷电还有日变化,大陆上雷电一般多出现在白天,集中期在午后到傍晚之间。
沿海和西部山区的许多河谷地区,易在夜间出现雷电。
雷电出现后,一般持续瞬间多在1—2小时,并且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持续时间长。
就我们无锡而言,我们统计了1955-2005年51年间的气象资料得出:无锡年平均雷电日数为41.1天,属多雷区。
雷电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少雷电日数为19天(1978年),年最多雷电日数为74天(1956年),两者相差将近3倍。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雷暴天气中。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 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通常情况下,地面是带有正电荷的,而高空则是带有负电荷的。
这种电荷分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冰晶、雨滴等粒子的摩擦和碰撞所导致的。
当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雷暴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不断地积累和分离,形成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放电所产生的强烈光和声现象。
### 闪电的形成过程闪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云地闪电和云云闪电两种情况。
在云地闪电中,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而在云云闪电中,不同高度的云层之间或同一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也会产生闪电。
### 雷声的产生当闪电放电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使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形成激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声的强弱取决于闪电的能量大小和距离远近。
通常情况下,当闪电距离较远时,雷声会比较轻微,而当闪电距离较近时,雷声会非常响亮。
### 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电荷分离、电场积累和放电三个过程。
首先是电荷分离,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然后是电场积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云层中不断积累,形成强烈的电场。
最后是放电,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和雷声。
### 结语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虽然复杂,但却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

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程琳;周俊驰;许蓓;高晓静;刘艳【期刊名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5)002【摘要】从雷暴日时间分布、区域性雷电活动时间分布、地闪时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并从雷暴日空间分布、地闪频次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雷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对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受灾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雷电活动峰值出现在8月,全省范围雷暴过程达11次,较往年偏多,11月出现2次大范围雷暴过程,为历史罕见;全省雷电活动空间分布总体为南多北少,江淮之间南部及苏南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雷暴高发区;雷电灾害主要出现在6-8月,办公电子设备受损案例最多,其次为家用电子设备;85%的雷击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最后,提出了雷电防御的对策及建议.【总页数】4页(P139-142)【作者】程琳;周俊驰;许蓓;高晓静;刘艳【作者单位】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相关文献】1.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相关性分析 [J], 丁旻n;邵莉丽;彭芳2.2007-2011年内蒙古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李庆君;李艳娜;张锐3.东乡族自治县雷击灾害特征及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研究 [J], 常全彤;常静;罗兵;常自祎4.2014年~2018年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刘旭洋; 李溪楠; 甄熙; 刘晓东; 房晓峰; 王乐乐; 付亚楠; 武玉龙5.庆阳市闪电活动与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徐耕;白铎;焦美玲;张天峰;何树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
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连政规发[2010]2号
【发布部门】连云港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6.25
【实施日期】2010.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
(连政规发[2010]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雷击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是指以防雷安全为目标,对建(构)筑物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程度进行分析、计算、灾害评估,并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的活动。
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

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摘要:本文在连云港雷电活动特征上结合气象部门城市气象服务及雷电防护工作实践,阐述了建筑工程防雷、网络工程防雷和防雷装置年检在防雷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有关防雷法规在城市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提出应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和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雷装置防护监测1 连云港市雷电的分布规律1.1 连云港地区闪击次数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用闪电频发率取代雷暴日这种说法,就连云港地区而言,通常在三月份其闪电的频次就开始增加,六月份进入多发期,在八月是高峰期。
夏天是连云港地区发生闪击现象最多的季节。
据观测连云港在2010年某天闪电频次达到了近800次,所以夏季是连云港地区闪电频发的季节。
1.2 雷电流强度和分布特征据相关观测数据显示,雷电流在1-10kA的占全年雷击频率的70%左右,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雷击电流在10kA以下,大于10kA的只有约2.4%的比例。
不过尽管其比例比较小,但是它却在夏季的八九月高度集中发生,这个时期大于10KA的雷击电流几乎占到全年的70%,并且从三月份以来到九月份,每个月都会发生。
因此连云港的强雷击电流有着时间跨度长、特定时期发生频率集中等特点。
1.3 雷暴发生地域分布特征雷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一些低山丘陵区、河岸、山坡和水田接壤的地段以及地下水的出口处等,这些区域均有着土壤电阻率极低的特点。
发生雷电时这些区域所产生的感应电荷要远远高于其它地方,从而电场强度也随之升高,雷云的下行先导就会被吸引到此处,相应的这些区域的建筑或者结构体等就容易到雷电的侵袭。
此外,在进行防雷等级的设计时,不可以年均雷暴日作为主要依据,因此一些雷暴多发地段会由于依据的标准过低导致设施受到雷灾的损坏;而对于雷暴灾害较少的地区,则会由于标准过高而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在观测过程中要采用闪电定位仪获取相应的资料,针对雷暴多发地段要以原地区设计等级为基础,再加上相应的强防雷措施。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替,雷电频发的季节也随之而来。
雷电活动的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户外作业人员和大型活动组织者来说更是棘手。
对雷电频发季节气象进行分析,加强对雷电的防范和预防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对雷电频发的季节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气象条件讨论雷电频发的原因,最后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防雷措施。
一、雷电频发的季节分析雷电活动与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雷电活动频发的季节主要分布在夏秋季两个季节。
夏季是雷电频发的季节之一,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了大气对流的活跃,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流雨云,而对流云在发生负离子运动的同时也会产生降雨,进而产生雷电现象。
而秋季是另一个雷电频发的季节,这主要是因为秋季时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局地湿度增大导致了大气层内部的垂直不稳定,从而形成了对流雨云,增加了雷电活动的频率。
1. 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是导致雷电频发的季节气象条件之一。
随着气温升高,大气对流活跃,形成了对流雨云,而对流雨云在下沉气流的作用下会形成负离子的运动,从而产生雷电活动。
夏季的高温天气往往会导致雷电频发。
2. 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秋季是雷电频发的另一个季节,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
在秋季时,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湿度加大,局地湿度增大导致了大气层内部的垂直不稳定,从而形成了对流雨云,增加了雷电活动的频率。
3. 潮湿的空气条件潮湿的空气条件也是导致雷电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而水汽是导电性很强的气体,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时,就会增加大气层内部的电荷分布,从而也会导致雷电的频发。
三、防雷措施的制定针对雷电频发的季节气象条件,制定有效的防雷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雷措施:1. 提前做好防雷准备了解雷电频发的季节特点和气象条件后,人们可以事先做好防雷准备工作。
在雷电频发的季节,户外作业人员和大型活动组织者可以提前对场地进行检查,清除周围的金属物品和高大的杆塔等构筑物,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导语: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建筑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采用防雷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一、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环境原因雷电灾害常常发生在夏季的多雨天气中。
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是山区或者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容易形成地面和云层之间的静电场,产生放电现象,引发雷电灾害。
2.建筑结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大多是砖瓦房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的保护性能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
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缺乏合理的接地措施,也增加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破坏性强雷电放电的瞬间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引起爆炸、火灾、电器烧坏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雷电灾害,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技术探讨1.建筑物防雷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来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以减少雷电放电时建筑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提高建筑物的防护性能。
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增加避雷针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2.农村电力线路防雷技术农村地区的电力线路大多是露天的,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防雷技术的改造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增加避雷针、断路器等设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等措施,提高电力线路的防雷性能。
对已经损坏的电力线路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居民个人防雷技术农村居民在雷电天气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户外高大物体周围逗留。
在室内时,要避免接触金属物质,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
要加强对雷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环境、建筑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防范。
锦屏山雷击案件的剖析与思考

锦屏山雷击案件的剖析与思考摘要:针对2019年4月7日雷击案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和认识在确认雷击案件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困扰,提出亟待面临解决的问题与建议,以便更好地应对雷电灾害事件发生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切实提高评估雷击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引言雷电灾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威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案例发生于2019年4月7日早晨,连云港市出现雷雨天气过程,市属海州区内发生一次比较确切的雷击灾害事件。
1 雷击地点和实况雷击事件发生地在锦屏山区(即桃花涧风景区,其主峰海拔高度为427.7m),山中大致南北向的道路附近,图1箭头标注位置。
具体位置为半山腰较浅沟壑的半坡上,道路西侧。
树木比较稀少,发生雷击的电线杆的线下有低矮的树木林草。
图2标注的路边不远处的电线杆就是闪电雷击的具体对象,地处山林。
据亲历现场的线路巡察人员描述,7日上午10kV丁庄线115开关进行重合闸成功,许可带电巡查线路;9:17巡线人员发现故障点,观察到损毁现场状况;9:48开关拉开(38-27#),断开故障点线路后展开抢修工作。
事件造成山区内的10kV丁庄线电视台支线32#杆出现杆顶部断裂、线路毁坏、跳闸断电现象。
图2为远处所见雷击电线杆的状况,抵近处可观察到水泥电线杆中的钢筋被劈裂出来。
图1 雷击点地图上的位置图2 远视遭受雷击的电线杆2 调查分析受高空一股弱冷空气影响,4月7日北京时间5:50时从连云港市云台山天气雷达站实时传回来的雷达回波图上显示,雷达图回波中心的西南方向约18Km的位置(即处于锦屏山区),可见有一小片较强的雷雨回波,强度达到55dBZ。
这个较强回波是由西向东经过了锦屏山区。
雷达回波图3表明出现了较强的雷阵雨天气。
图3 雷达回波图江苏省防雷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的闪电类型3D的资料显示:在5:10-6:10时段内的锦屏山及其附近,出现了一次雷电云闪负闪,云闪负闪时间5:15:20,强度-17.419;由西向东、由远及近的出现三次雷电地闪正闪,地闪正闪分别为:第一次(A):时间5:39:46雷电,经纬度119.05°E/34.56°N,强度96.696kA。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涝减灾措施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涝减灾措施连云港市是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连云港市也频繁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和经济损失。
对连云港市暴雨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涝减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连云港市暴雨的特征。
连云港地处沿海地区,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降水较为充沛。
在这样的气候影响下,暴雨频发成为了连云港的一大特点。
暴雨通常伴随着强风、雷电和大面积的降水,导致城市内涝严重,交通中断,农田水浸,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难以抵御暴雨的侵袭,加剧了水灾的严重程度。
那么,针对连云港市暴雨特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防涝减灾措施呢?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是首要之义。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很多地方暴雨发生后排水不畅,导致内涝现象严重。
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改善,提高排水能力,增加雨水的收集和排放设施,尽可能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连云港市地处沿海地区,面临较大的洪涝风险。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洪水的影响,在关键地区设置防洪设施,加强河道清淤和排涝设施建设,以应对暴雨引发的洪水。
还需要进行灾前防治工作,通过提前预警和疏散,减少因暴雨引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
铺设足够的绿化带和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暴雨引发的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也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要加强暴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及时准确地监测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城市管理和居民提供预警提示,这对减少暴雨灾害的影响非常重要。
要通过提高气象监测技术水平,建设更加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提前对暴雨危险性进行预测和警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连云港市暴雨特征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涝减灾工作,保障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雷电是一种强电流放电现象,常常在季节交替的时候频繁出现。
尤其在夏季,由于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造成了雷电天气频繁发生。
雷电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还对人员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对雷电频发季节的气象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对于减少雷电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电频发季节的气象特点1.高温多雨雷电频发的季节通常是夏季,这一季节气候特点是高温潮湿。
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高温作用后,地表和地面下的空气温度升高,形成了热力作用,从而导致局部地区的空气密度不同。
当冷暖气流相遇、碰撞、上升时,就会形成大气不稳定区域,使空气分子在碰撞中快速移动,形成了电荷,从而导致雷电的频繁发生。
2.强对流天气雷电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如暴雨、冰雹、龙卷风等。
当大气中水汽蒸发升华,与气流碰撞产生积云时,会形成强烈的对流。
这种对流加速了空气的上升运动,加速了空气中水汽的凝结,使得电荷的形成和分离更加明显,从而增加了雷电的发生概率。
3.频繁的冷暖空气交汇雷电频发季节通常是冷暖空气交汇的时候,这种环境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空气不稳定。
当冷暖空气交汇时,冷空气向下、暖空气向上,形成了垂直流动,这种流动产生了大量的夹带冰雹和水汽的气流,促进了雷电的形成。
二、防雷措施1.加强雷电气象监测预警针对雷电频发季节的特点,加强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监测到对流云系、电荷分布情况以及雷暴发生的可能性,能够提前发出预警,有效避免人员和设施的损失,提高防雷效果。
2.加强对户外活动的安全管理在雷电频发的季节,对户外活动的安全管理应当得到加强。
在雷雨天气来临之前,通过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及时通知人们,避免户外活动,确保人员的安全。
3.对易受雷击的设施加强防护对于易受雷击的设施,如建筑、输电线路、广播电视塔以及高大树木等,应加强防雷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包括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以及对设施进行定期的巡检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江苏雷暴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及南京雷电预报初探的开题报告

江苏雷暴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及南京雷电预报初探的开题报告题目:江苏雷暴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及南京雷电预报初探研究背景: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雷暴特别活跃的区域。
雷电活动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还对交通运输、航空安全、电力设施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对江苏省雷电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减少雷电灾害、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江苏省历年来的雷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探究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江苏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差异;2. 江苏省雷电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3. 江苏省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趋势。
二、南京市雷电预报初探以南京市为例,基于江苏省雷电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预报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南京市雷电活动进行预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提取南京市雷电活动的预报指标;2. 构建南京市雷电预报模型;3. 对比实验验证模型的预报能力。
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法:收集江苏省历年来的雷电活动数据以及南京市的气象、地理、人口等相关数据;2. 统计分析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3. 预报模型法:基于回归分析、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构建南京市雷电预报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依据。
同时,针对南京市雷电活动进行预报研究,可以提升对雷电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能力,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雷电发生规律及防雷减灾对策

雷电发生规律及防雷减灾对策作者:郑杰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2期摘; ;要:文章通过对雷电发生时间以及地域规律进行介绍,进而分别从政府以及个人方面提出合理的防雷减灾对策,以期为有关人员研究雷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电发生规律;防雷;减灾雷电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其引发的灾害难以避免,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等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包括损害通信设施,造成物质损失,甚至引发人员伤亡。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雷电的发生规律展开深入研究,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危害发生,应当探寻更有效的防雷减灾对策。
1; ; 雷电发生规律1.1; 雷电发生的时间规律我国的气候分布较广,使得我国的雷电在发生时间上具备一定程度的规律性。
通常情况下,夏季是我国雷电发生的高发期,集中于每年的6~8月。
因为此阶段我国的雨水最集中,加之太阳因子在此阶段比较活跃,致使多地区会发生雷电现象。
此阶段也是雷电引发设备损坏、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时期。
1.2; 雷电发生的地域规律我国地域辽阔,雷电的发生在区域划分上也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因为常年受到地形、季风以及洋流等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区域常出现雷雨天气。
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位置在内陆,气候较为干旱,加之季风的影响极小,使得此地域不常发生雷电灾害。
经过调查,在各地域间雷电发生所需的条件包括:(1)便于大地和雷雨云形成较良好放电的通道,例如铁塔基站等符合“尖端放电”特征的建筑;易被雷击的山区输电线、大树以及接收天线等;易受雷击的高耸建筑物或者空旷区域孤立的建筑物。
(2)便于快速聚集电荷的电阻率较小土壤。
(3)邻近海、湖等水域的山岳山坡;顺风河谷、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的地点以及各类风口等。
除此之外,雷电有较高发生率的地点多为:(1)接地保护装置、高耸建筑群等处。
(2)孤立且海拔较高的山顶。
(3)地质断层处、进入山林边和矿藏界处以及水田或者河流与石山的交界位置。
(4)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处。
(5)与较广阔水域相邻的山岳迎风坡或者阳坡。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那么你对雷电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吧!雷电的形成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
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
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
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
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
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
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条件。
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雷电而遭受伤害甚至丧生。
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防雷设施和雷电知识,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加突出。
了解雷电灾害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防雷技术,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雷电成因分析雷电是由云和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电常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
雷电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云层内部的静电积累雷电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冻结成冰晶时,云层内部会出现静电的积累。
大量的正电荷积聚在云层的顶部,而大量的负电荷积聚在云层的底部。
这种静电的积累会导致电场的形成,进而产生雷电。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
地面的物体也会受到云层电场的影响,使得地面上的物体带有一定的静电荷。
当云层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会引发雷电放电。
3. 闪电放电当云层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从而引发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会使得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强烈的闪电。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特点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防雷设施农村地区的居民房屋大多是砖混结构或者木质结构,缺乏专业的防雷设施。
在雷电天气中,房屋易受到雷击,增加了人身安全的风险。
2. 居住环境广阔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机会更多,遭受雷击的风险也相对增加。
3. 缺乏防雷知识农村地区的居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的防雷知识和技能。
在雷电天气中,居民对于如何避免雷击和降低雷击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
三、农村雷电防雷技术探讨针对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特点,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有效的防雷技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和生存能力。
1. 增加防雷设施在农村地区设置专业的防雷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

1 2 0 1 1年 度 江 苏 省 雷 电活 动 特 征
1 . 1 2 0 1 1年度 江苏 省雷 电活 动时 间分布 特征 1 . 1 . 1 雷暴 日时 间分 布特征 2 0 1 1年江 苏省 的初 雷 日为 2月 2 6 日, 较 往 年 平均 迟 1 7 d , 终 雷
义为区域性雷电活 动. 该种类 型的雷 电活动一般是 由生命力较强 的 中尺度 或 大 尺 度 天气 系统 产 生 , 多 在 夏 季发 生 , 具有 覆 盖 面 积 大 、 持 续 时 间长和影 响 范 围广 等 特 点 . 2 0 1 1年度 江 苏 省 区域 性 雷 电活 动 的 月分 布情 况如 图 2所 示 . 全 年 共 计 出现 区域 性 雷 暴 过 程 共 7 3次 较
本 研究 将 达到 或超过 5个省 辖 市 同 时 出现雷 暴 日的雷 暴 过程 定
程琳 , 女, 硕士 , 工程师 , 主要从 事 雷电监 测 及 雷 击 灾 害 防御 研 究 . 6 0 9 8 1 3 7 4 4 @q q . c o l l f l
1 江苏省防雷中心 , 南 京, 2 1 0 0 0 9
闪电记 录 , 对 江苏 省 闪 电强度 、 闪 电频 数 等 闪 电 特征 进 行 分 析 ; 徐 鸣
一
分析 . 结果表明 : 2 0 1 1 年 江苏省 雷 电活动
峰 值 出现 在 8月 , 全 省 范 围 雷 暴 过 程 达 l 1次 . 较往年 偏 多, 1 1月 出现 2次 大 范 围 雷 暴过 程 , 为历 史罕见 ; 全 省 雷 电 活 动 空 间 分布 总 体 为 南 多北 少 , 江 淮 之 间 南 部 及 苏 南 中 东部 大 部 分 地 区为 雷 暴 高发 区; 雷 电灾 害主要 出现在 6 —8月, 办公 电 子 设备 受 损 案 例 最 多 , 其 次 为 家 用 电 子设备 ; 8 5 % 的 雷 击人 员伤 亡 事故 发 生 在农 村 . 最后 , 提 出 了 雷 电 防 御 的 对 策及 建议 . 关键 词 雷 电活 动 ; 雷击灾害; 特 征 分 析
江苏省雷电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省雷电分布特征分析冯民学;焦雪;韦海容;殷娴;吴震【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09(029)002【摘要】根据江苏省46a来13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4a的电力部门闪电定位资料以及2a的气象部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江苏省雷电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丘陵低山地区多于大片的平原地区,陆上大的水体附近也是多雷区,而且江苏省的雷电多发区与经济发达区大体重叠.这些地域应是防雷的重点地区.江苏省的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全省雷电多发时段在16-17时,但地域间因地形地貌及雷暴源地的不同,各地日平均逐时分布的差异明显.【总页数】6页(P246-251)【作者】冯民学;焦雪;韦海容;殷娴;吴震【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南京电力试验研究院,南京,210021;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2【相关文献】1.江苏省雷电强度等级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 [J], 潘健;毕硕本;沈香;陆源;周浩2.江苏省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分布 [J], 徐鸣一;王振会;樊荣;周俊驰;曾庆锋3.雷电定位系统监测的河北省南部电网雷电流分布特征分析 [J], 苏红梅;郑雄伟;刘晓冬4.济南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J], 夏一楠;魏光龙5.旅游景区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J], 陈青娇;石祥南;蔡河章;王思娜;马秀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电现象及危害

雷电现象及危害1.雷电产生的原因雷电现象比较复杂,它是由于地面湿气受热上升或空中不同冷、热气团相遇凝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在运动时使电荷发生分离,当电荷积聚到足够数量时,就在带有不同电荷的云间或由于静电感应而产生不同电荷的云地间发生的放电现象。
雷云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个电荷聚集中心,所以经常出现多次重复性的放电现象,常见的为2 ~3次,当第一个电荷聚集中心完成放电过程后,其电位迅速下降,第二个电荷聚集中心立即向着前一个放电位置移动,瞬间重复放电。
每次间隔时间从几百微秒到几百毫秒不等,但其放电电流将逐次递减。
2.雷电种类(1)直击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到达空气的介电强度(25 ~30kV /mm)时发生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2)静电感应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凸出物时,在其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当带电积云与其他部位或其他积云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高速传播形成高压冲击波。
此冲击波由静电感应产生,具有雷电特征,称为静电感应雷。
(3)电磁感应雷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该电动势具有雷电特征,称为电磁感应雷。
(4)球雷雷电放电时产生的球状发光带电气体,称为球雷,球雷可能造成多种危害。
3.雷电参数(1)雷电流幅值雷电流幅值指主放电时冲击电流的最大值,该幅值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雷电流幅值越大,出现的概率越小。
雷电流的幅值随各国气象条件相差很大,根据实测画出的中国雷电流幅值概率曲线如图1所示,它适用于中国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d/a的一般地区。
一天内只要听见雷声就称为一个雷暴日,一个小时内只要听见雷声就称为一个雷暴小时。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一个雷暴日约折合三个雷暴小时,雷暴日是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程度的依据。
中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d/a的地区叫少雷区,超过40d/a的叫多雷区。
在防雷设计中,要根据雷暴日的多少因地制宜。
图1中的曲线也可用下式表示,即lgP =I/108式中P———雷电流超过I的概率;I———雷电流幅值,k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市2001-2010年雷电观测资料和2007-2010年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市雷电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存在明显差异,局部地区雷电活动异常强烈,为科学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数据。
关键字:雷电特征
1 前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爆发性的自然灾害,为有效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对雷电灾害的实际防御能力,认识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并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预警及雷电防护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 连云港市雷电(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
2.1连云港市雷电的地域分布
2.1.1选取1951-2010年全市5个典型天气现象目测站点的雷暴日经统计其年平均雷暴日分布总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山区比平原地区多,海边比陆地多,连云港市极大值55天出现在灌南和赣榆县(1964年),平均日数27.2-31天。
结合地形地貌、水体分布等分析,连云港市雷电高发区集中在:
(1)灌云丘陵区。
在热力和动力作用效应下,灌云大伊山和伊卢山的丘陵地区是雷暴多发区。
(2)大水体附近。
灌南新沂河地区是雷电高发区。
这表明在连
云港的陆地上,较大的水体提供的丰沛水汽,对云的形成和雷电的产生中也是一个重要因子。
2.1.2连云港市2007年-2010年闪电定位资料的地域分布
选取2007年至2010年4年地闪总次数,取年平均次数/km 2作连云港市雷电空间密度分布统计数据可知:
(1)从最近4年闪电密度的分布分析,高密度区有二块:其一在东海的西部区域;另一块在东海东部与赣榆南部和市区北部地区。
(2)我市东部地区仍是闪电密度低值区,但在赣榆到东海出现了局部的高密度区,该区近2年的雷电闪击的多发趋势值得注意。
(3)近2年原观测雷暴高发区的灌云与灌南地区相比之下闪电密度的高值区只呈现了局部性。
2.1.3 2007-2010年强雷电流(i>50ka)的分布特征
闪电雷电流>50ka的强雷击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1)高密集区为东海和灌云东侧地区;
(2)次密集区在赣榆北部存在小范围的密集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多年的雷暴日数或是从近4年来雷闪密度均较小的市区地区,其强电流发生的机率并不小。
2.2 正负闪特征
连云港市正闪电发生率仅为5.29%,负闪电却是94.71%,2007-2010年负地闪与征地山发生比率平均为18.06766,说明连云港市绝大多数为负地闪。
2.3连云港市雷电的时间分布特征
2.3.1连云港市雷暴日的月份分布特征
2001-2010年(五站)各月雷暴日分布:连云港市雷暴日主要分布在3-9月,约占全年雷暴日的95%-98%,其中6、7、8月最为集中,占全年雷暴日70-74%,10月份起明显减少,1、2、10、11月则较少,只占全年雷暴日的0.01-0.04%,少数月份未见有雷暴日。
从历史多年平均雷暴日与近4年地闪总数的月平均分布特征分析,其分布特征是基本上一致的。
2.3.2连云港市雷电强度分级月分布特征
对雷击电流分五级统计分析,分级如下:
一级: i50ka只占10.7%,其中>100ka只有1.3%;
(3)盛夏季节7-8月i>15.8ka的雷电流其比例明显增多。
其中8月份所占比例最大为57.5%;
(4)i>100ka虽然所占总数的比例为1.3%,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分别占i>100ka总数的24.4%和28.9%,所以我市7-8月不但是雷电盛发期,也是强雷电流集中高发期,是全市防雷的重点季。
2.3.4连云港市雷电闪击日平均小时分布特征
图1 2007-2010年各时次日平均闪电次数
从上图可见:日平均小时地闪数连云港市呈单峰分布,峰值在14-19时,而20-11时处于低值时段,其中11时、12时是相对低谷。
这表明全市午后到傍晚时段是雷暴的高发时段。
这与雷暴云(包括午后热雷雨)往往在午后到傍晚发展旺盛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王锡中;冯民学等《2008—2009年江苏省闪电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2 田芳刘杰等《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