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1 第一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 第一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 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教学目标】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的能力。

4、气压的概念,等压线以及物体的比热容等知识。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视频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配套练习1.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A.O→M→N→P→OB.M→N→O→P→MC.M→N→P→O→MD.N→M→O→P→N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4.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冷却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 Nhomakorabea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
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
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4分钟
过渡:如果没有大气层会怎样?
课件演示图片:月球昼夜状况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4分钟
问: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过夏季最低温的地区?
一日内温差为什么如此大?
课件演示图片: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保温作用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地面辐射的重要性
加深知识
2分钟
问:从大气的作用分析晴天与阴天,哪种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差(日较差)比较大?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晚上晴天比阴天温度低的原因
学生较容易便得出结论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作用
课件演示图片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人教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

人教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
-使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图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
-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规律。
3.结合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等现象。
-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讲解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方法,严谨对待实验数据,培养实证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活动:安排户外观察,让学生记录太阳辐射的变化,设计实验模拟大气逆辐射的保温效果。
-总结反馈: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疑问,强调重点和难点。
3.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设计终结性评价,如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
-展示地球受到太阳辐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性。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短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气候会有变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方法:
-使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三)课时安排
大气的受热过程:1课时
情境任务设计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第二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整体采用“情境创设—分组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展开。

通过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恐龙灭绝之谜为大情境背景。

并在情景下设计一系列问题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

背景:恐龙灭绝之谜
专题二:恐龙灭绝之迷——大气热量的改变
微专题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创设: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热量发生改变,地表气温会升高还是降低?
由于能量及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大幅度上升。

而当火灾释放的烟尘布满整个天空时,由于地表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全球温度迅速下降。

情境一:地表气温会降低
情境二:地表气温会升高
运用这两大情境贯穿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播放动画、日常生活案列以及若干问题串及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旨在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设计。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强化地图和图表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如绘制大气环流图、分析气候数据等,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风向标、等压线图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寻找答案。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家庭实验(可选):
-利用家中的物品,如矿泉水瓶、热水、冰块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和气压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并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地理素养。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运动的空间变化和地理图表的解读。
3.将大气受热和大气运动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大气受热和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热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材分

用。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两个教学因子。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 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 用” 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 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
确说明
快。
所以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一、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 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学生运用已经 学习的原理来解释 这一现象的原因。
案例应用
二、 为什么农民利用烟雾防霜冻?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 原理解释农业实践中 的现象,培养地理实 践力和地理素养。
课堂小结
【作业评价】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 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 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 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增多,致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设置提问,启发思考 鼓励猜想假设,培养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的能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望。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高绘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案例等活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晴天和阴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晴天和阴天的气温会有所不同?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太阳辐射光谱图,介绍太阳辐射的组成。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削弱作用。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空气分子散射蓝光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介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同时也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传递热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示意图,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公开课教案地理组范XX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地图。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引入,学生总结知识点,老师点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图像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3、活动探究:A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B冬天北方农民在农田燃烧柴草,为什么?C十雾九晴的原因?(课堂练习)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D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难点: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学习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本热源:①__________。

2.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②_______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③______。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不同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如下:代号削弱作用成因或特性a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④________的作用b散射作用大气中的⑤__________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c吸收作用具有⑥______性:⑦______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⑧________2.影响: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⑨______。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地暖大气:上图中d为⑩__________,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和二氧化碳吸收。

所以,?______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e为?____________,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影响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2.各国交通部门都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其科学依据是a.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散射有关b.与大气逆辐射有关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射有关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有关考查点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增强b.大气逆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d.地面辐射增强方法技巧练方法一图示法理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a、b两地海拔高度相同。

2.2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成长和进步。
(五)作业小结
本节课的作业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章节教学将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具体措施如下: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结合实例,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的影响,如晴天和阴天的大气受热差异,以及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降水量的影响。
4.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大气受热过程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
3.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本案例背景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4.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严谨性:本案例背景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保证了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知识巩固和拓展方面,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最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如气温变化、季节交替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的受热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又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2.2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自然环境的热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信息,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2.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4.创设互动情境,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上的气候会发生变化?”“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是如何影响地球气候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了解往往局限于表面,对于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等关键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本案例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地理学科的兴趣。
此外,本案例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在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

3、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两首诗歌所描述的现象,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提问:这两首诗词都共同反应了一个现象,是什么现象?高处,气温低。

大家来大胆推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一起来了解一下神秘、多变又极其重要的地球大气,把书翻到43页,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太阳辐射按照波长从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段?其中哪个波段的能量最多?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可见光的能量最多。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面要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100%,最终到达地面的只有47%,其中53%的太阳辐射都损失掉了。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大气是如何使太阳辐射留下买路财的?首先要补充一个知识,任何物质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会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可见光为主,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对照课件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尘埃:吸收红外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 Lesson Preparation for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热源:①____。

2.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②___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③____。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不同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代号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a
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④____的作用
b
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⑤____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
c
吸收作用
具有⑥____性:⑦____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⑧____
2.影响: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⑨____。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d为⑩____,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和二氧化碳吸收。

所以,?____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e为?____,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影响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
2.各国交通部门都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其科学依据是()
a.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散射有关
b.与大气逆辐射有关
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射有关
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有关
考查点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地面辐射增强
方法技巧练方法一图示法理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a、b两地海拔高度相同。

读图完成1~2题。

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③b 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方法技巧
方法二图解法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是____作用,d是____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____,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高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____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____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要____(高或低)。

(4)若北京5日一天24小时都多云,4日一天24小时晴朗,则全天温差小的是____日。

方法技巧
教材p32探索
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水和沙的温度都在升高,但沙的温度升得快,温度高,水的温度升得慢,温度低。

关掉白炽灯后,水和沙的温度都在降低,但沙的温度降得快,温度
低,水的温度降得慢,温度高。

上述现象说明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比沙变化慢,幅度小。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的热容量比沙的大,因而水的温度变化慢,幅度小。

教材p34阅读
火山喷出的颗粒物飘浮在大气中,增强了大气的反射、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蓝色光线进一步减少,因而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红。

教材p35思考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多云的夜晚,云能增强大气逆辐射,气温较高,故晴朗的早晨比阴天的早晨寒冷一些。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层③大气④可见光⑤空气分子⑥选择⑦臭氧⑧红外线⑨递减⑩地面辐射?水汽?地面?大气逆辐射?缩小?温度
基础达标练
1.b[a选项为大气的散射作用;c项为大气的反射作用;d选项为空气中的凝结核较多。

]
2.a[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的特点,空气中的尘埃等细小颗粒容易散射蓝光、紫光,红光不易被散射,所以醒目。

]
3.c[与海洋比,陆地热容小,吸热和放热均快,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昼夜温差大。

海洋上空有云时,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

]
4.c[晴朗的夜晚,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幅度大,易出现霜冻。

]方法技巧练
1.a 2.b[第1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中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第2题,b处由于地势较高,大气较为稀薄,因此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保温效果差。

] 3.(1)反射大气逆(2)反射减弱低(3)吸收逆辐射高(4)5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