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 “传统岁

时节日, 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

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 同时, 他

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

制”(钟敬文,1998)

[2]

。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

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 相应较多的

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 古代“春节”迎春

之际, 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 “清明节”

是农耕的“气节”, “端午节”“中秋节”处于

处于秋分之间, 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

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

动, 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

直接而必然的关系, 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

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 在中国与农

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

不少, 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

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

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是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 受物

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约定成俗, 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

西方文明主

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

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

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

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

[3]

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宗教成为维

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 是西方文化的一

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 整个

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

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

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 都充分表现出

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

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

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

来作为节日的名称, 例如: “圣诞节”纪念耶

稣基督诞生的节日; “元旦”人们到教堂辞

旧岁迎新春的活动; “复活节”源于基督教

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

圣人和殉难者; “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

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

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 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 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费孝通,2003)像财神、拜年、年夜饭, 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 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

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 年糕喻高升; 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具有外向性的特征, 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 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 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 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 淡化家庭的氛围, 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 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

洋节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

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

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

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

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

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

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

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

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just wa可以说,某些洋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

现代青年人的情趣,满足了宣泄某种感情的需

要,对加强青年人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起着积极

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首先,

基督教节日的流行,会成为基督教在青年人中

传教的突破口,不利于对青年人进行无神论和

唯物论世界观的教育;其次,“愚人节”之类

以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为内容的节日有违我们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

德;再次,如果大量民族节日从生活中消失而

代之以“洋节”,必然会导致青年接受民族文

化上存在着褪色、扭曲和蜕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