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合集下载

果蔬采后酶促褐变的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果蔬采后酶促褐变的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果蔬采后酶促褐变的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作者:闵婷谢君郑梦林易阳王丽梅王宏勋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1期摘要:果蔬因其富含维生素、有机酸,无机盐以及植物纤维等营养物质,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果蔬在采后运输,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风味、营养,而且还大大降低贮藏加工性能,因此褐变一直是果蔬采后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果蔬褐变的原因、酶促褐变的机制、果蔬褐变控制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果蔬采后酶促褐变研究进展。

关键词:果蔬;褐变;研究进展;酶;保鲜;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TS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273—03许多新鲜果蔬在加工、物流及销售过程中造成的损伤,易使果蔬原有色泽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褐变。

目前,普遍认为引起果蔬褐变表现在两方面: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醌类聚合形成褐色物质从而导致组织变色;非酶促褐变是指由各种非酶原因引起的化学反应而造成的果肉或果皮的褐变。

果蔬产品的褐变,不仅影响其外观,而且严重影响其风味和营养价值,已经成为制约果蔬产业发展的“瓶颈”。

1果蔬褐变的原因果蔬褐变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非酶促褐变和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是由各种非酶原因引起化学反应导致的褐变,包括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维生素c氧化分解、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等。

酶促褐变是果蔬组织体内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醌类再聚合形成褐色物质,从而导致组织变色。

众多研究表明果蔬褐变以酶促褐变为主。

2果蔬酶促褐变的机制酶促褐变机制一直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曾先后提出乙醛乙醇毒害学说、氧自由基假说、维生素C保护假说、酚-酚酶区域分布等学说,其中酚-酚酶区域分布学说最具说服力。

在植物组织细胞中,质膜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能保证膜内外物质交换顺利进行,酚类物质通常分布在组织细胞液泡内,而酚酶主要存在于各种质体或细胞质内。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抗坏血酸‎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多数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控制酸度(柠檬酸、草酸、乙酸)、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加化学药品‎(亚硫酸氢钠‎)来抑制酶的‎活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马铃薯、红薯2、试剂:1.5%愈创木酚、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0.4%亚硫酸氢钠‎、0.4%抗坏血酸、1%柠檬酸、1%草酸、1%抗坏血酸和‎1%乙酸。

3、仪器:电炉子、石棉网、镊子、刀、菜板、烧杯、滴管。

四、操作步骤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的愈创木酚‎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创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红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0.5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0.5 1.0、1.5、2.0min后‎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记录各时间‎段其变色程‎度和速度。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介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红‎薯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1%柠檬酸溶液‎、1%草酸溶液、1%抗坏血酸、1%乙酸溶液中‎,分别护色5‎、10、15、20分钟,取出用滤纸‎快速吸干表‎面水分,用1.5%愈创木酚(2-3滴)和3%过氧化氢(2-3滴)滴在切面上‎,或滴1%邻苯二酚2‎~3滴到切面‎上,用观察并记‎录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果汁非酶褐变的机制及控制措施

果汁非酶褐变的机制及控制措施

!"#
水豆腐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石彦国 李刚 林宇红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 哈尔滨 58’’[6
阐述了多种杀菌技术与保鲜技术在豆腐保鲜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分析了豆腐保鲜难的部分原因, 并展望了水 摘要: 豆腐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 豆腐; 保鲜; 杀菌; 发展方向 关键词:
^_‘^%,># a% #Y9_: .X 1+>#>+‘^Ya.% Y>,$%.b.<: Y. Y.X9 #$a :@ABFJ ba <@AB ba% :F?JAB $@PSDA 9ADRCPQDHI JK ,JLLCPOC4 $@PSDA458’’[6 ,JGGCBC JK XJJ" >ABDACCPDAB , ()*+,-.+:Y?C @"R@AOCQ DA H?C @TTGDO@HDJA JK L@AI QHCPDGDc@HDJA @A" TPCQCPR@HDJA HCO?AJGJBI HJ QHF"I JK HJKF TPCQCPR@HDJA V@Q SPDCKGI DAHPJ"FOC"4 H?C T@PHGI O@FQC JK TPCQCPRC "DKKDOFGHI HJ HJKF V@Q @A@GIcC"4 @A" H?C "CRCGJTLCAH HPCA" JK TPCQCPR@HDJA HCO?AJGJBI HJ HJKF V@Q TPJQTCOHC"3 /01 23,4*: HJKF; TPCQCPR@HDJA ; QHCPDGDc@HDJA; "CRCGJTLCAH HPCA"
果汁中的游离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4因此4用大孔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可以交换除去果汁中的氨基酸4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果汁的非酶褐变4避免了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加深4保持了果汁的色值小结非酶褐变对果汁的外观及营养价值造成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目前关于褐变的研究很多但非酶褐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必须寻找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果汁非酶褐变的问题

果蔬褐变的机制及防止初探实验报告

果蔬褐变的机制及防止初探实验报告

果蔬褐变的机制及防止初探实验报告标题:果蔬褐变的原因及防止初探实验报告引言:果蔬褐变是指果蔬在切割、加工或储存过程中表面颜色变为褐色的现象。

这种变色不仅影响了果蔬的外观美观,还可能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口感。

为了探究果蔬褐变的机制,本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提出了一些防止果蔬褐变的方法。

一、果蔬褐变的机制1. 酶促反应果蔬中存在一种叫做多酚氧化酶的酶类物质,它在果蔬受到切割或损伤后会被激活,进而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导致果蔬表面产生褐色物质。

2. 多酚类物质的存在果蔬中富含多酚类物质,如鞣质、类黄酮等,这些物质在受到氧化作用后会生成褐色产物,导致果蔬表面变色。

3. 氧化反应果蔬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会引发氧化反应,产生氧化产物,进而导致果蔬表面发生褐变。

二、防止果蔬褐变的实验方法及结果1. 酶活性抑制剂实验本实验选取了苹果和香蕉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切割后分别浸泡在酶活性抑制剂溶液和普通水中进行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浸泡在酶活性抑制剂溶液中的果蔬褐变程度较轻,表面颜色更加鲜亮。

2. 酸碱性调节实验本实验选取了土豆和洋葱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切割后分别浸泡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进行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浸泡在酸性溶液中的果蔬褐变程度较轻,表面颜色接近原色。

3. 抗氧化剂实验本实验选取了番茄和柠檬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切割后分别喷洒抗氧化剂和普通水进行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喷洒抗氧化剂的果蔬褐变程度较轻,表面颜色更加鲜亮。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果蔬褐变是由酶促反应、多酚类物质的存在以及氧化反应共同作用导致的。

2. 在实验中,酶活性抑制剂、酸性溶液和抗氧化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抑制果蔬的褐变现象,保持其外观的鲜亮。

展望:本文只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索,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果蔬褐变的机制,并探索更多有效的防止果蔬褐变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结合真实的果蔬加工和储存场景,进行更加细致和实用的实验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摘要:细胞受损后,由于细胞区隔作用被破坏,毒性酚类或其氧化物醌类物质毒害细胞,导致组织褐变,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低效或失败。

目前认为组织培养中褐变程度主要受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种类、大小、预处理、培养条件、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的影响。

在目前的研究中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低温培养、暗培养、勤转种、添加抗氧化剂、增效剂或吸附剂于培养基中等。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防治方法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酚类物质被氧化而产生棕褐色醌类物质,这种褐变现象又被称为酚污染。

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醌类物质会抑制其它酶的活性,从而毒害整个外植体,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再分化和生长。

褐变这种现象与菌类污染和过度含水化(即玻璃化)并称植物组织培养的3大难题。

目前褐变已成为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的一大障碍[1]。

1褐变现象的原因1.1 非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

诸多不利条件都可以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但这种褐变若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

1.2 酶促褐变多数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即由多酚氧化酶( P PO,Polyphenol Oxidase)作用于天然底物酚类物质而引起的。

在正常条件下,细胞中的酚和醌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醌类物质水平较低;而酚氧化酶及其底物分布在正常组织的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酶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内,这种区域性分布致使底物与酶被质膜分隔开来;但当外植体或培养材料处于机械损伤等逆境,或细胞受伤或衰老时,细胞膜结构或细胞中物质区域化分布的破坏会导致酚氧化酶释放或合成,如果此时在合适的pH和温度等条件下,酚氧化酶、酚类(底物)和氧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形成有毒的棕褐色醌类物质,从而使组织发生褐变。

酶促褐变机理和酶促褐变的控制措施

酶促褐变机理和酶促褐变的控制措施

.';. 酶促褐变食品发生酶促褐变需要有3个条件,酚酶、氧、适当的酚类物质,在某些瓜果中如柠檬、橘子、香瓜、西瓜等由于不含有酚酶,不能发生酶促褐变。

在控制酶促褐变的实践中,除去底物的可能性极小,现实的方法主要从控制酶和氧两方面入手,主要措施有:钝化酶的活性;改变酶作用的条件;隔绝氧气;使用抑制剂等。

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方法有:(1)加热处理因为酶是蛋白质,加热能使酚酶及其它的酶失活,加热处理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既能达到钝化酶的要求,又不影响食品原有的风味。

如蔬菜在冷冻保藏或在脱水干制之前需要在沸水或蒸汽中进行短时间的热烫处理,以破坏其中的酶,然后用冷水或冷风迅速将果蔬冷却,停止热处理作用,以保持果蔬的脆嫩。

(2)调节pH 多数酚酶最适宜的pH范围是6~7之间,在pH为3以下时已无明显活性,降低pH来防止果蔬褐变是果蔬加工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等。

柠檬酸对抑制酚酶氧化有双重作用,既可降低pH,又可与酚酶辅基的铜离子络合而抑制其活性,通常与抗坏血酸或亚硫酸联用。

苹果酸是苹果汁中的主要有机酸,它在苹果汁中对酚酶的抑制作用比柠檬酸强得多。

抗坏血酸是十分有效的酶抑制剂,无异味,对金属无腐蚀性,同时又有营养价值,它不仅能降低pH,同时还具有还原作用,能将醌还原成酚从而阻止醌的聚合。

(3)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都是广泛使用的酚酶抑制剂。

在蘑菇、马铃薯、桃、苹果加工中常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作为护色剂。

二氧化硫气体处理水果蔬菜,渗入组织快,但亚硫酸盐溶液使用更方便。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溶液在弱酸性(pH=6)条件下对酚酶的抑制效果最好。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对褐变的抑制机理有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抑制了酶,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硫把醌还原成了酚,还有认为二氧化硫和醌的加合防止了醌的进一步聚合。

用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处理不仅能抑制褐变,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并可避免维生素C的氧化,但其特点是对色素(花青素)有漂白作用,腐蚀铁罐内壁,破坏维生素B1,有不愉快的味感和嗅感,浓度高时有碍健康。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04
褐变现象的研究进展
褐变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结词
褐变与基因表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些关 键基因在褐变过程中被激活或抑制,影响植 物组织的褐变程度。
详细描述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通常与某些基 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基因可能涉及到酚 类物质的合成、代谢和运输等过程。通过深 入研究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更好地理 解褐变现象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防止 措施。
添加抗氧化剂
总结词
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防止褐变。
详细描述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酚类物质氧化,从而减少褐变的发生。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 抗坏血酸、柠檬酸、硫代硫酸钠等。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可以有 效降低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从而防止褐变。
调节光照和温度
总结词
调节光照和温度也是防止褐变的措施之一。
详细描述
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也有影响。适当降低光照强度或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减少酚类物质 的氧化,从而降低褐变发生率。同时,保持恒定的培养温度也有助于防止褐变的发生。
优化培养条件
总结词
优化培养条件是防止褐变的综合性措施 。
VS
详细描述
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外植体、添加抗 氧化剂、调节光照和温度等措施外,优化 培养条件也是防止褐变的重要措施。这包 括控制培养室的湿度、定期更换新鲜的培 养基、及时转移生长过快或过慢的植株等 措施。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 降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发生率。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褐变现象的机制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酚类物质氧化、酶促反应和非酶 促反应等。这些反应导致培养基颜色变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VIP专享】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实验报告

【VIP专享】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实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班次13食工1班组别201330500107题目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姓名黄俊怡日期2015.07.111、实验目的1、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2、实验原理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3、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 实验材料蔗糖、苹果、马铃薯2. 试剂25%葡萄糖溶液、25%甘氨酸溶液、10%盐酸、10%氢氧化钠溶液、25%蔗糖溶液、柠檬酸、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钠3. 仪器分析天平、蒸发皿、电炉、250ml容量瓶、分光光度计、试管若干支、刀、4、实验步骤(一)非酶褐变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食品中酶促褐变的现象,探讨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保存性。

二、实验原理食品酶促褐变是指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黑色素类物质,导致食品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水果、蔬菜等富含酚类物质的食品中较为常见。

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包括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气含量、去除酚类物质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苹果、土豆、茄子、柑橘类水果等富含酚类物质的食品,以及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

2.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同种食品的不同处理方法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如苹果切块后分别浸泡在柠檬酸溶液和水中,土豆分别在抗坏血酸溶液和水中处理等。

3.测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分别取各组食品样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4.观察酶促褐变现象:对各组食品样本进行观察,记录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程度等。

5.测定黑色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食品样本中黑色素的含量。

6.分析实验数据:对比各组实验数据,分析添加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酶促褐变现象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各组实验数据,发现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可以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延缓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降低黑色素的含量。

此外,实验还发现,去除酚类物质或降低氧气含量等处理方法也可有效控制食品酶促褐变。

2.结果分析: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具有还原性,可以提供氢离子与多酚氧化酶的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控制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

此外,这些添加剂还可以通过调节食品的pH值来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去除酚类物质或降低氧气含量等处理方法也可有效控制食品酶促褐变,这些方法直接避免了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的接触,减少了黑色素类物质的形成。

五、结论本实验研究了食品中酶促褐变的现象,并探讨了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等还原性添加剂可以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延缓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降低黑色素的含量。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酶促褐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变质现象,会导致食品的质量下降,影响口感和食用安全。

为了预防酶促褐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温度:酶促褐变主要是由于酶在一定温度下的催化作用引起的。

因此,控制食品的存储温度是预防酶促褐变的关键。

一般来说,低温存储能够有效减缓酶活性,延缓食品的变质过程。

但也要注意避免过低的温度,以免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2. 酸碱调节:酶促褐变的发生与食品的pH值密切相关。

一些酶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会被抑制,从而减少褐变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节食品的pH 值,以达到预防酶促褐变的目的。

3. 抗氧化剂的应用: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延缓氧化反应的化学物质。

酶促褐变是一种氧化反应,因此在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抑制酶的活性,减少褐变反应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4. 去除酶的活性:酶促褐变需要酶的参与,因此去除或降低酶的活性是预防褐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加热或酸处理等方式来破坏酶的结构和活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高的温度或过强的酸性条件可能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谨慎控制处理条件。

5. 防止酶的接触:有些食品中含有酶,当这些食品与其他含有酶促褐变物质的食品接触时,会加速褐变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些食品之间的接触,保持食品的分离。

6. 合理包装:透明的包装容易使光线直接照射到食品上,而光线是酶促褐变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

因此,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尽量避免光线的直接照射,可以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7. 控制湿度:湿度是影响酶促褐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食品中水分的快速挥发,从而加速酶的活性。

因此,在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范围,以避免酶促褐变的发生。

预防酶促褐变需要综合考虑温度、酸碱调节、抗氧化剂的应用、去除酶的活性、防止酶的接触、合理包装和控制湿度等多个方面。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

预防酶促褐变的措施介绍酶促褐变是指食物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出现的氧化褐变现象,使食物的品质下降、色泽变暗,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

为了预防酶促褐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食物的色泽、口感和营养价值。

措施一:降低酶活性1.温度控制:降低食物的加工温度可以减少酶的活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能够有效地降低食物中的酶活性,减缓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从而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2.酸碱调节:适当调节食物的pH值,可以降低酶的活性。

通过添加酸性物质如柠檬汁或醋,或者碱性物质如小苏打,可以改变食物的酸碱度,从而减少酶的催化效果,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

措施二:抑制酶反应1.均匀切片:将食物切片时尽量保持均匀,避免不均匀的切面接触空气。

因为酶主要通过与氧气发生反应导致酶促褐变,均匀切片可以减少酶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氧气对食物的氧化作用,从而降低酶促褐变的发生。

2.使用抑制剂:向食物中加入适量的抑制剂,可以有效减缓或抑制酶的活性。

例如,向水果中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柠檬酸等,可以抑制酶的氧化反应,从而预防酶促褐变的发生。

措施三:储存防护1.避光储存:将需要防褐的食物放置在避光的环境中。

因为光线会加速酶促褐变的发生,所以避光储存可以减少光线对食物的影响,保持食物的色泽和品质。

2.低温储存:将食物储存在低温环境中,可以有效降低食物的酶活性,减缓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从而延缓酶促褐变的发生。

适当的低温储存可以使得食物保持新鲜、原色,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措施四: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1.脱水处理:通过脱水处理可以降低食物中水分的含量,减少酶的催化效果。

常见的脱水方法包括晾晒、烘干、蒸发等,这些方法可以使得食物中的水分减少,从而降低酶的活性,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2.快速加热:采用快速加热的方法可以短时间内提高食物的温度,达到杀菌和抑制酶活性的效果。

例如,利用高温短时间烹饪、高压快煮等方法,可以使得食物中的酶迅速失活,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实验三 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实验三  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实验三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陈曼韵11食品营养3班201130600802一、实验目的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一)非酶褐变1.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1.2 比色:分别吸取上述10%焦糖溶液5ml,分别稀释至50ml,成为1%焦糖溶液。

吸取上述1%焦糖溶液,按下表在试管中混匀各种所需物质,然后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以520nm比色测定,记录光密度,根据光密度的大小比较不同情况下焦糖的色泽。

1.2.1数据记录及实验现象1.3简单组分的美拉德反应(二)酶促褐变2.1温度对果蔬酶促褐变的作用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4小片,各分成两份,一份放在室温下,另一份切好后立即投入沸水中,热处理5~1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20min 观察一次,共观察四次,记录切片颜色的变化。

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防止措施研究发展

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防止措施研究发展

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防止措施研究发展摘要:果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酶促褐变现象,主要表现为果蔬颜色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营养的损失,对口感、质地也有所影响。

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对于褐变抑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酶促褐变原因自由基伤害假说自由基袭击生物大分子和膜脂,会导致膜脂过氧化加剧,膜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膜透性增大,进而导致代谢障碍和膜系统的破坏和解体。

正常情况下,由于机体内存在防御系统,故自由基代谢保持平衡。

但在干旱、高盐分、SO2、O3、低温或水分亏缺时,由于自由基产生过多,此时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平衡体系被打破,会导致植物细胞受到伤害,从而引起褐变的发生。

保护酶系统假说通常情况下,植物组织中有较高的还原势,正常的氧化还原代谢平衡使氧化形成的醌类物质通过还原氧化或转化而未聚和。

保护酶系统包括两类物质:一是氧化酶系统,主要有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它们可以清除自由基、活性氧,以防止其对细胞膜的攻击,防止膜脂过氧化;二是抗氧化酶系统,主要有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抗坏血酸(ASA)、维生素E(VE),类胡萝卜素(Car)、细胞色素f(Cytf)、氢醌和含硒化合物等,它们能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也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对酚类物质的氧化起抑制作用。

在逆境下,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三者作用失调,导致H2O2积累,从而引起褐变的发生比较权威的说法还是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完整细胞中酚类化合物和醌类化合物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由于空气中氧的侵入和原果蔬中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邻醌,然后,在酚羟基酶作用下进行二次羟基化作用,生成三羟基化合物,邻醌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将三羟基化合物氧化成羟基醌,羟基醌进一步聚合而由红色变为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的黑色素物质。

多酚氧化酶PPO的结构特性PPO是一种含有Cu2+离子的结构蛋白,可以催化酚类上的羟基,使之转化为醌或催化多酚类变为氧合醌。

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系部:农生系专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蒋巧俊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二○一二年五月二十日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摘要本论文解释了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褐变条件,并从物理控制、化学控制这两方面介绍了鲜切果蔬褐变的防止措施,最后本论文简要介绍了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控制目录1 引言 (4)1.1 鲜切果蔬概述 (4)1.2 鲜切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1.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5)2 鲜切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条件 (6)3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物理防治措施 (7)3.1 温度控制 (7)3.1.1 低温处理 (7)3.1.2 热处理 (7)3.2 氧气控制 (7)3.2.1 自发气调包装(MAP) (7)3.2.2 可食性涂膜 (8)3.3 高压处理 (8)3.4 辐照处理 (9)4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化学防治措施 (9)4.1 利用抑制剂来抑制果蔬的褐变 (9)4.2 常见抑制剂对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 (10)4.2.1 4-HR (10)4.2.2 半胱氨酸 (10)4.2.3 钙处理 (10)4.2.4植物提取物 (11)4.3 防褐变剂的联合应用 (11)5 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13)致谢 (13)参考文献: (14)1 引言1.1鲜切果蔬概述鲜切果蔬(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是指新鲜水果或蔬菜原料经清洗、整修、去皮、切分等步骤,最后用塑料薄膜袋或以塑料托盘盛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立即食用和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型蔬菜加工食品。

鲜切果蔬业又被称为切割果蔬、截切果蔬、轻度加工果蔬、微(浅)加工果蔬、半加工果蔬等。

鲜切果蔬可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质地和营养价值,食用更方便,安全环保,因而具有很广阔的市场。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鲜切果蔬品种主要有甘蓝、胡萝卜、生菜、韭葱、芹菜、马铃薯、苹果、梨、桃、草莓和菠萝等。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摘要:果蔬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褐变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酶促褐变是果蔬褐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果蔬贮藏和加工品质保证的主要障碍。

概述褐变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褐变;机理;抑制Abstract: Rapid browning during storage was the main problem resulting in restrictions o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long-distant markets.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of browning, the enzymetic browning was the mostimportant, and it was the main handicap i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The mechanism of enzymatic browning and methods to control brown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browning; mechanism; control前言大多果蔬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了保证果蔬较长的供应期,各种各样的保鲜及加工方法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鲜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鲜切果蔬已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

如何进一步保持果蔬产品的品质、延长其货架期,一直是国内外果蔬采后研究的热门课题。

果蔬贮存加工过程中,褐变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往往引起产品品质下降,货架期缩短。

褐变可分为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是指不需经酶催化而产生的褐变,包括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及抗坏血酸氧化等;而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经聚合而造成褐变。

果蔬的褐变主要以酶促褐变为主[1]。

我国果蔬的种植面积、果蔬总产量及消费量均居世界之首,但在果蔬采后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分析及护色措施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分析及护色措施

为果蔬属于鲜活有机体,在发生褐变的时候,必然会与材料的生理状态产生紧密联系。

所以对于果蔬深层次褐变调控机理的具体分析,必定会对果蔬褐变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使其体系不断完善与丰富,同时褐变有效控制技术的探索,在技术层面具有良好指导性。

!"浅析果蔬加工时的褐变因素!"!酶促褐变水果蔬菜等果蔬产品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褐变现象,从而产生对外观、销售及食用方面的影响,通常果蔬果蔬褐变的原因多为是失水、组织衰老、机械损伤、病原微生物侵染、高#$%及低温冷伤害等。

很多研究都表明果蔬褐变的产生是在多酚氧化酶&''$(的时候发生,或者有氧化物酶&'$)*作用的时候也会发生褐变。

作为集合术语的''$,它最适合的活性+,值为-".到/".之间,其性质特征为高耐热,可抑制很多的硫化、有机酸及酚类底物等类似物。

果蔬褐变通常在''$在在,%$%环境中的协同作用下,发生的多酚物质快速氧化反应。

例如苹果、马铃薯、香蕉、梨、桃等水果发生褐变的情况相对严重一些。

简单来说,酶促褐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果蔬中的单宁物质。

它的组织中如果酚类物质低于."0-1231,在空气中就可以保持4到0个小时不会发生变色,当其含量大于!"!.1231,就会迅速在空气中发生变色行为。

所以科学认为,通常发生果蔬褐变,也必须有4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也就是样、酚类物质和''$。

例如西瓜、柑橘及番茄、西瓜等果蔬,因为其褐变的酶或酶活性不是很高,所以它们不容易有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

!"%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包括多种褐变种类,具体有美拉德与焦糖化反应褐变、非焦糖化反应引起褐变、抗坏血酸氧化变色及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

焦糖化反应的过程十分复杂,虽然现代科学还没有对焦糖反应的机理作为明确认知与解答,但已经做出了对糖类在不具备氨基化合物情况下,加温超过!4- 熔点时的非褐变前期反应机理的明确认识。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措施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措施

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措施毕双同【摘要】水果蔬菜以及其相应的制品在加工以及存放的过程中其色泽经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得其制品的外观色泽以及营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果按照褐变出现原因及其出现原理,并采取相应的护色措施防止果蔬色变的出现,对果蔬加工制品的色泽质量保证有着很高的意义.【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年(卷),期】2018(038)023【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果蔬制品;褐变;护色措施【作者】毕双同【作者单位】江西赣粮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引言在对水果蔬菜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加工后产品的色香味非常的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产品的色泽就是最直观的感受,加工制品如果颜色和新鲜产品相似度很高,那么往往会受到消费者青睐。

但是在对相应的果蔬进行去皮、罐藏或者脱水干制的过程中,其经常会出现变色现象,导致制品的色泽受到很大影响,其一方面影响到了制品的美观,同时也使得其味道以及营养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而色泽的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产品变质的标志。

在对果蔬进行加工的时候其出现的色泽变化被称作褐变,而依据褐变过程中是否有生物酶的参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同时可以根据褐变的原因来应用相应的护色措施以此来保证果蔬加工制品的质量。

1 果蔬加工时的褐变因素1.1 酶促褐变果蔬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很多因素导致其出现褐变,直接对其外观以及食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果蔬褐变现象的出现一般有以下原因,分别是失水、机械损伤、微生物感染等。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果蔬褐变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受到多酚氧化酶(PPO)或者有氧化物酶 (POD)的作用。

如果在PPO在H2 O2的环境之下,那么两者相互作用,往往就会发生快速氧化反应。

比如说、苹果、土豆、香蕉等果蔬往往会出现酶促褐变情况。

酶促褐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果蔬中存在的单宁物质。

如果果蔬的相关组织中存在的酚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那么往往在空气中就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不变色,但是如果含量较大,大于1.10g/kg,那么往往就会在空气中迅速的发生变色。

实验五 护色学习资料

实验五  护色学习资料

实验五护色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一、实验目的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2、试剂: 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四、操作步骤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1)惹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柠檬酸溶液、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

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

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

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酶促褐变是指在食品加工、储存和加热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导致食品颜色变化的现象。

酶是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但同时也会对食品的品质产生影响。

酶促褐变会使食品变色、变质,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因此防止酶促褐变是食品加工中的重要问题。

一、酶促褐变的原理酶促褐变是由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引起的。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铜酶,能够氧化多酚类物质,使其变为褐色。

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如水果、蔬菜、肉类等。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当多酚类物质与氧气接触时,多酚氧化酶就会催化其氧化反应,产生褐色产物,从而导致食品变色。

过氧化物酶是一种氧化酶,能够将一些物质氧化成具有氧化性的自由基,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会与其他酶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自由基,从而引起酶促褐变。

二、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食品的酶促褐变有不同的影响。

如高温短时加热能够破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从而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而长时间低温加热则会使酶的活性增加,促进酶促褐变的发生。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2. 降低氧气浓度氧气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氧气浓度可以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方法,减少氧气的接触,从而降低酶促褐变的发生。

3. 添加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抑制氧化反应的物质,可以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4. 调节pH值多酚氧化酶对pH值敏感,酸性环境能够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适当调节食品的pH值,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5. 使用保鲜剂保鲜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同时也能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沈金玉;黄家音;李晓莉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5(026)006
【摘要】酶促褐变是果蔬深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且很严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酶促褐变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并从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
【总页数】7页(P150-156)
【作者】沈金玉;黄家音;李晓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J], 乔方;黄晓钰;余海虎
2.果蔬汁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J], 杨光宇;牟德华
3.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机理及影响褐变的因素研究进展 [J], 弓志青;王文亮
4.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酶促褐变抑制研究进展 [J], 孙芝杨;钱建亚
5.果蔬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进展 [J], 李彩云;李洁;严守雷;王清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陈曼韵11食品营养3班201130600802
一、实验目的
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

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一)非酶褐变
1.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1.2 比色:分别吸取上述10%焦糖溶液5ml,分别稀释至50ml,成为1%焦糖溶
液。

吸取上述1%焦糖溶液,按下表在试管中混匀各种所需物质,然后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以520nm比色测定,记录光密度,根据光密度的大小比较不同情况下焦糖的色泽。

1.2.1数据记录及实验现象
1.3简单组分的美拉德反应
(二)酶促褐变
2.1温度对果蔬酶促褐变的作用
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4小片,各分成两份,一份放在室温下,另一份切好后立即投入沸水中,热处理5~1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20min 观察一次,共观察四次,记录切片颜色的变化。

2.1.1实验现象
2.2护色剂对果蔬加工制品颜色的影响
(1)按下列各编号所列试剂的比例配制护色液
编号Ⅰ:0.2g柠檬酸溶于50ml水中。

编号Ⅱ:0.2g焦亚硫酸钠溶于50ml水中。

编号Ⅲ:0.2g异抗坏血酸钠溶于50ml水中。

编号Ⅳ:0.2g柠檬酸、0.2g焦亚硫酸钠溶于50ml水中。

编号Ⅴ:0.2g柠檬酸、0.2g异抗坏血酸钠溶于50ml水中。

编号Ⅵ:0.2g柠檬酸、0.2g焦亚硫酸钠、0.2g异抗坏血酸钠溶于50ml水中。

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编号为Ⅶ。

(2)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14小片,每一编号溶液放苹果、马铃薯各2小片,注意让溶液淹没切片,处理20min后,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30min 观察一次,共观察四次,记录切片颜色的变化。

2.2.1实验现象
四、结论
从以上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非酶褐变受NaCl、HAc、乙醇的影响,颜色均变浅,证明褐变作用被抑制;
2. 美拉德反应属于酶促褐变,受底物、pH值、温度的影响。

由第二个实验观察结果可以知道,美拉德反应在碱性时反应快,褐变颜色深;相比于非还原糖美拉德反应在还原糖中的反应较快,褐变颜色较深,且对于不同的氨基酸反应活性也不一样;
3. 由第三个实验可以知道柠檬酸、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均具有护色作用,两两混合效果较好,三者混合护色效果更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