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多元宗教的文化透视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2337c6dd36a32d72758181.png)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摘要:,大头长裙帽”袴与北方汉族的“长帽短靴,合袄子”略同,(《魏书?吐谷浑传》),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吐谷浑容纳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并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514年(梁天监十三年),“表于益州(今成都市),立九层佛寺,诏许焉”吐谷浑國成为中國历史上有國时间最长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她抓住了有利时机等等。
但从文化方面考察,吐谷浑之所以有活力,之所以发展迅速,之所以强大盛世,在于她文化方面的优势,即吐谷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给本國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一、吐谷浑文化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吐谷浑文化是指吐谷浑民族在精神领域所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的总和,是具有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吐谷浑辽西鲜卑慕容部单于涉归庶长子,西晋(283-289年)左右,吐谷浑因与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广鬼”(慕容“广鬼”)部落因马斗而失合。
吐谷浑便率本部落1700户部众和众多的牛羊走上西迁之路。
从辽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313年左右,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过陇山,到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
以此为据点,向西、南、北三方开疆拓土,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
在沿途中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329年叶延以他爷爷吐谷浑为命名,建立了一个强大、富饶的草原王國。
有國350年,传位22代,成为中國历史上有國年限最长的割据政权。
663年,吐谷浑國被吐蕃征服,但仍以吐蕃邦國的形式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了近200余年。
这个王國中心,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在这广袤的草原上、多元的人文环境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了羌族、汉族、吐蕃等多民族的文化成份并存的、独具特色的吐谷浑地域文化。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0e50e6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c.png)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姓名:兰淼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指导教师:***20090501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作者:兰淼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1.吴宝晓从张之洞看清流派的主战观点[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2)2.黄玮.HUANG Wei论洋务新政时期清政府内的守和主张[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3.廖宗麟试论甲午清廷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主战派[期刊论文]-天中学刊2002,17(6)4.李光和.Li Guanghe1842-1848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略论[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8(7)5.王留喜中法战争期间法国的困境与结果[期刊论文]-天中学刊2003,18(3)6.宁夏江.NING Xia-jiang"同治中兴"与中法战争爱国诗歌[期刊论文]-晋阳学刊2007(5)7.李玉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3)8.张炜玮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期刊论文]-军事历史2001(5)9.何东.鲜于浩中法战争缘起再探[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10.张壮强.廖宗麟关于高中课本"中法战争"的编写意见[期刊论文]-历史教学2002(11)引用本文格式:兰淼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学位论文]硕士 2009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吐谷浑民族关系探析姓名:刘楠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崔明德2011-03摘要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
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凭证、账簿研究——以侯家营、下孔村文本为中心
![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凭证、账簿研究——以侯家营、下孔村文本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b3f262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4c.png)
Key Words: Tuyuhun, Xiqin, the Northern Wei, the Sui and the Tang Dynasties, Tubo Regime, Relationship
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凭证、账簿研究——以侯家营、下孔村文
本为中心
作者:涂玲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吐谷浑与南朝宋、齐、梁等政权几乎未发生征战,以和为主,双方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对北朝,尤其是北魏,吐谷浑的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实力较强时吐谷浑与南朝遥相呼应,结成统一的抗魏阵线;当北魏强大时,又主动与其交好,频繁遣使朝贡;吐谷浑还同时接受北魏与南朝对其的册封,这种左右逢源的灵活外交政策,保证了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的稳固发展。
①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容廆载记》,第2803页。
慕容涉归去世时,慕容部由涉归的嫡子慕容廆代统,而作为庶长子的吐谷浑只分得部众七百户①。史载“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一名弈洛韩,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涉归死,若洛廆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涉归之在也,分户七百以给吐谷浑,与若洛廆二部。”②后因两部马斗,吐谷浑率部西迁,逐渐到达今天的青海一带。关于这一点,史书亦有明确记载。
吐谷浑政权自魏晋时期建国,南北朝时逐渐发展壮大,至隋唐时期逐渐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存在,最终被吐蕃所灭。吐谷浑政权存世300余年,经历了南北朝的动乱与隋唐的大一统,对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已对吐谷浑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周伟洲先生的《吐谷浑史》无疑是最好的代表。在周先生的另一著作《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中,也对吐谷浑与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与唐朝的关系有所论述。另外,林幹先生的《东胡史》、杨建新先生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也都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力作。崔明德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和《隋唐民族关系探索》两部著作中,从和亲等角度对吐谷浑处理与隋唐等政权的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有关吐谷浑研究的论文更是为数不少。关于吐谷浑建国之前的西迁问题,有周伟洲先生的《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一文,还有白平的《鲜卑迁徙》(讲吐谷浑西迁);研究吐谷浑与其他政权关系的有赵云旗先生的《论隋炀帝对吐谷浑的用兵》,李明先生的《隋王朝与吐谷浑关系述略》,胡小鹏的《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等,还有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所做的有关吐谷浑的研究,例如柳春诚、程起骏合作之《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一文,结合考古出土的吐谷浑墓出土文物,对隋唐时期吐谷浑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作了较为形象、全面的描述;冯培红的《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则借助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新旧吐谷浑人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新旧吐谷浑人](https://img.taocdn.com/s3/m/6e9533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c.png)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新旧吐谷浑人
周倩倩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22()3
【摘要】吐蕃统治下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分两种情况:一是早年弃蕃归唐而来的旧吐谷浑人;二是跟随吐蕃对唐作战来到河西的新吐谷浑人,因而导致了吐蕃对两者不同的统治方式,以及在吐蕃统治之下二者不同的生存样态,新、旧两类吐谷浑人分别聚居于瓜、沙两地,生存境遇大相径庭。
【总页数】8页(P131-138)
【作者】周倩倩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4;K289
【相关文献】
1.从敦煌石窟中寻找蕃据时期的画塑墨迹——读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
2.从敦煌石窟中寻找蕃据时期的画塑墨迹——读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
3.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吐蕃、汉族文化互动探讨
4.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源流与艺术风格——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之三
5.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秋晋国知氏研究
![春秋晋国知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4d5c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6.png)
春秋晋国知氏研究作者:李超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引用本文格式:李超春秋晋国知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吐谷浑民族关系探析姓名:刘楠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崔明德2011-03摘要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吐谷浑与南朝宋、齐、梁等政权几乎未发生征战,以和为主,双方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对北朝,尤其是北魏,吐谷浑的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实力较强时吐谷浑与南朝遥相呼应,结成统一的抗魏阵线;当北魏强大时,又主动与其交好,频繁遣使朝贡;吐谷浑还同时接受北魏与南朝对其的册封,这种左右逢源的灵活外交政策,保证了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的稳固发展。
吐谷浑政权与隋唐中央王朝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隋唐王朝对吐谷浑国重在安抚,即使吐谷浑政权在隋初、唐初曾不断寇扰边境,掠夺财物,隋唐王朝也是给予适当回击,一般不主动出击吐谷浑;经济上,吐谷浑与中原通过互市,互通有无,这对吐谷浑政权的生产、生活和军事装备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军事上,隋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动的两次对吐谷浑的战争都是以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消除中西交流的阻碍为目的,因此吐谷浑必然会失败。
对于征服的吐谷浑故地,隋唐以羁縻的形式对其进行管制;对归降的吐谷浑部众,隋唐王朝都给予适当安置。
随着新兴奴隶制政权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吐谷浑政权逐渐衰落,疲于应对,最终国被吐蕃所灭;归附唐朝的吐谷浑部成为唐王朝的附属,被唐朝作为阻挡吐蕃东进的屏障。
随着唐在对吐蕃作战中的失败,吐谷浑复国希望破灭,这部分吐谷浑人慢慢融入中原地区的生活并逐渐被汉化,成为今天汉族的一部分;而归附吐蕃政权的吐谷浑人则与当地的居民在一起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藏民族。
吐谷浑——青海特色文化的标志
![吐谷浑——青海特色文化的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29a6271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3.png)
吐谷浑——青海特色文化的标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为挖掘和打造吐谷浑文化,本刊特发表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朝先生撰写的《吐谷浑——青海特色文化的标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李朝先生引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树轮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邵雪梅博士在中央电视台九套专题片《树轮的秘密》中的介绍。
他说,通过邵雪梅博士从都兰热水墓地考古现场获得的祁连圆柏的树轮纪年研究结果表明,热水一号墓地最后封土完工的时间应在公元600年。
经过李朝教授谨慎推断,此墓的主人有可能为吐谷浑走向辉煌顶峰时的夸吕可汗。
如果这一论断成立,则为今人研究吐谷浑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11-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青海省吐谷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J], 关莉莉;
2.研究优秀文化资源打造青海文化名片——《吐谷浑史地探秘》首发式暨吐谷浑文化研讨会主持词 [J], 赵永祥
3.吐谷浑文化与青海人 [J], 张建青
4.首届吐谷浑与丝绸南路文化研讨会在都兰举办——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
研究会会长鲍义志发来贺信 [J], 张连珍
5.吐谷浑与青海骢马背上的青海(一) [J], 龙仁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鼓书院史略
![石鼓书院史略](https://img.taocdn.com/s3/m/3f9564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8.png)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吐谷浑政权与隋唐中央王朝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隋唐王朝对吐谷浑国重在安抚,即使吐谷浑政权在隋初、唐初曾不断寇扰边境,掠夺财物,隋唐王朝也是给予适当回击,一般不主动出击吐谷浑;经济上,吐谷浑与中原通过互市,互通有无,这对吐谷浑政权的生产、生活和军事装备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军事上,隋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动的两次对吐谷浑的战争都是以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消除中西交流的阻碍为目的,因此吐谷浑必然会失败。对于征服的吐谷浑故地,隋唐以羁縻的形式对其进行管制;对归降的吐谷浑部众,隋唐王朝都给予适当安置。
吐谷浑政权自魏晋时期建国,南北朝时逐渐发展壮大,至隋唐时期逐渐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存在,最终被吐蕃所灭。吐谷浑政权存世300余年,经历了南北朝的动乱与隋唐的大一统,对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已对吐谷浑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周伟洲先生的《吐谷浑史》无疑是最好的代表。在周先生的另一著作《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中,也对吐谷浑与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与唐朝的关系有所论述。另外,林幹先生的《东胡史》、杨建新先生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也都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力作。崔明德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和《隋唐民族关系探索》两部著作中,从和亲等角度对吐谷浑处理与隋唐等政权的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有关吐谷浑研究的论文更是为数不少。关于吐谷浑建国之前的西迁问题,有周伟洲先生的《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一文,还有白平的《鲜卑迁徙》(讲吐谷浑西迁);研究吐谷浑与其他政权关系的有赵云旗先生的《论隋炀帝对吐谷浑的用兵》,李明先生的《隋王朝与吐谷浑关系述略》,胡小鹏的《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等,还有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所做的有关吐谷浑的研究,例如柳春诚、程起骏合作之《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一文,结合考古出土的吐谷浑墓出土文物,对隋唐时期吐谷浑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作了较为形象、全面的描述;冯培红的《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则借助
民众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以湖南为例
![民众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以湖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713b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7d.png)
吐谷浑,原系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①的庶长子。慕容部是鲜卑部落联盟的一部。《三国志·魏志》中有裴松之注引《魏书》的一段,载:东汉桓帝时(公元147年至167年),鲜卑檀石槐在漠北,“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治今河北平泉)以西至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君、慕容等,为大帅”。《通鉴》卷八一胡三省注引此段后说:“是则慕容部之始也”。
吐谷浑政权自魏晋时期建国,南北朝时逐渐发展壮大,至隋唐时期逐渐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存在,最终被吐蕃所灭。吐谷浑政权存世300余年,经历了南北朝的动乱与隋唐的大一统,对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已对吐谷浑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周伟洲先生的《吐谷浑史》无疑是最好的代表。在周先生的另一著作《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中,也对吐谷浑与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及与唐朝的关系有所论述。另外,林幹先生的《东胡史》、杨建新先生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也都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力作。崔明德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和《隋唐民族关系探索》两部著作中,从和亲等角度对吐谷浑处理与隋唐等政权的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有关吐谷浑研究的论文更是为数不少。关于吐谷浑建国之前的西迁问题,有周伟洲先生的《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一文,还有白平的《鲜卑迁徙》(讲吐谷浑西迁);研究吐谷浑与其他政权关系的有赵云旗先生的《论隋炀帝对吐谷浑的用兵》,李明先生的《隋王朝与吐谷浑关系述略》,胡小鹏的《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等,还有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所做的有关吐谷浑的研究,例如柳春诚、程起骏合作之《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一文,结合考古出土的吐谷浑墓出土文物,对隋唐时期吐谷浑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作了较为形象、全面的描述;冯培红的《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则借助
吐蕃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初探
![吐蕃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75c1276f46527d3240ce0b1.png)
(三)吐蕃对“吐谷浑邦国”的军事结构也作了一些改革。将吐谷浑能战之士,以原部落为基础编成军团。其指挥官仍由吐谷浑人担任,称“万人将”,随吐蕃大军征战,是一种吐蕃为首的联军形式。并将吐蕃韶一的“大料集”军事制度推行到“吐谷浑邦国”。据《文书》记载,公元714年,吐谷浑高官堂达延与吐蕃高官尚·赞咄热拉金于司古津之楼阔地方(共同)征吐谷浑之大料集。742年,“……由论·莽波支于鞠年蒙冈征吐谷浑大料集”。这一改革对吐蕃军力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屡挫唐军。《新唐书》第6077页载,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吐蕃赞婆率吐谷浑大将素和贵统兵3万,攻唐军于涅川,大败唐将李敬玄。763年,吐蕃、吐谷浑、党项联军攻陷长安。但吐谷浑也有独自用羌族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羌人与吐蕃在血缘、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相似之处。因此,吐谷浑的上层和民众在心理上多与吐蕃相通。这是吐蕃与唐王朝争夺吐谷浑的过程中,能够战而胜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吐蕃对灭国后的吐谷浑网开一面的必然。
(二)绵延不断的联姻,加强了“两吐”(吐蕃、吐谷浑)的政治基础。早在吐谷浑灭国之前,“两吐”王室就有过最高层的联姻。《贤者喜宴》载:藏王松赞干布之子贡松贡赞13岁执政,旋娶吐谷浑公主蒙洁墀嘎为妃。至吐谷浑灭国之后的第26年,即公元689年,又有吐蕃公主墀邦下嫁吐谷浑王为妃。由于受“上有好焉”的影响,“两吐”豪门贵族之间相互通婚的记载在史籍中更是屡见不鲜。还有一批吐谷浑贵族在吐蕃王朝中任职,其结果是进一步密切子“两吐”在政治及血缘上的联系。
据《文献》第22—29页载,有名叫克巴的吐谷浑人,在给吐蕃德伦大臣的申请书中,特别提到他的祖父曾给“节儿伦大量贡物”、“我祖父阿咄楚派专人送去大笔银两……及时送去了黄金,……我父克咄又送上了好的丝绸”。另一名吐谷浑官吏在给吐蕃赤勒内务官的致敬信中写到:“作为吐谷浑**,我仍然送来了许多项贡品。我趁便向上司呈献了贡品和报告……我送去了有关的人口和财产的统计数字。”这些史料足可证明“吐谷浑邦国”的经济基础完好,进贡不绝。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https://img.taocdn.com/s3/m/f978977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b.png)
三江源古⽂明之草原古国:吐⾕浑2019-10-09墓冢绵延的⾕地周安指着⼭脚下⼀个个隆起的⼩⼭包告诉我们:“那些都是古墓。
”作为都兰县⽂物派出所的⼯作⼈员,周安已经和这些古墓打了7年交道了。
他和3个同事的任务就是看守这些古墓,以防盗墓分⼦盗掘。
都兰地处青海省柴达⽊盆地的东南⾯,⾪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这⾥在古代是羌、吐⾕浑和吐蕃等民族的聚居之地,分布着众多的古遗址、古城址和古墓葬。
上世纪50年代,青海省⽂物普查时曾经调查过都兰县的古墓群,并将其中的英德尔⽺场、科肖图⼤墓定为省级⽂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当时认识不⾜,有关部门认为这些古墓是盗掘后的汉墓,并未引起重视。
20多年之后,1982年5⽉初的⼀天,青海省⽂物考古所的许新国、苏⽣秀、刘⼩何⼀起拾乘长途汽车,到都兰调查岩画。
现在担任青海省⽂物考古所所长的许新国当时30来岁,刚从北京⼤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没⼏年。
许新国回忆说:“那天晚上7时左右我们到达了鲁丝沟。
这⾥属于察汉乌苏乡西台村的牧场,⼀位叫达洛的藏族牧民邀我们留宿。
第⼆天,达洛引导我们找到了岩刻画,有两匹浮雕的马、⼀组三尊的坐佛像和⼀组三尊的⽴佛像。
对这些岩刻图像,我们⽤了⼀上午的时间进⾏绘图和照相。
达洛告诉我们,前⾯察汉乌苏河的对⾯有许多古墓葬,这引起了我们极⼤的兴趣。
”察汉乌苏是蒙古语“⽩⾊的⽔”之意,但许多⼈称之为“热⽔”,因为这条河的源头是数⼗眼温泉。
24年前那个5⽉的中午,当许新国⼀⾏渡过察汉乌苏河,穿过⼭⼝之后,属于热⽔乡扎马⽇村的⾎渭草原就展现在他们⾯前。
只见⼀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脚和两⼭之间,有的坟堆⾼五六⽶,直径20⽶;有的已经被盗墓者挖开,盗洞周围散布着⼤⼤⼩⼩的⽯块。
在距离4.5公⾥的地⽅,耸⽴着⼀座巨⼤的古墓,⾼30⽶,底部基座宽160⽶,整体呈平⾯梯形,封⼟外形像两个叠在⼀起的“⽃”。
这座墓葬规模宏⼤、⽓势雄伟,在其周围还散布着⼏⼗座⼤⼩不等的墓葬。
第⼀次见到规模如此之⼤的墓葬,许新国惊呆了。
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
![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aa230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e.png)
指导教师:崔明德
201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吐谷浑与南朝宋、齐、梁等政权几乎未发生征战,以和为主,双方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对北朝,尤其是北魏,吐谷浑的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实力较强时吐谷浑与南朝遥相呼应,结成统一的抗魏阵线;当北魏强大时,又主动与其交好,频繁遣使朝贡;吐谷浑还同时接受北魏与南朝对其的册封,这种左右逢源的灵活外交政策,保证了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的稳固发展。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曹魏初年,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由右北平至上谷一带向东,迁至辽西。《晋书·慕容鬼载记》云:“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②棘城在今辽宁锦州附近。至吐谷浑之父涉归时,慕容部又“迁邑于辽东北”,时在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因此史书一般称吐谷浑为辽东鲜卑。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驻藏大臣制度研究
![驻藏大臣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12c2f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f.png)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吐谷浑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如吐谷浑国内的民族构成问题就因为史料的缺乏而得不到全面的诠释;尽管周伟洲先生的《吐谷浑史》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也只是推测得出的结论;有关于吐谷浑境内的白兰地望的具体位置,学术界至今仍旧说法不一。这些问题有待考古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加以论证解决。
曹魏初年,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由右北平至上谷一带向东,迁至辽西。《晋书·慕容鬼载记》云:“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②棘城在今辽宁锦州附近。至吐谷浑之父涉归时,慕容部又“迁邑于辽东北”,时在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因此史书一般称吐谷浑为辽东鲜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崔明德
2011-03
摘要
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吐谷浑与南朝宋、齐、梁等政权几乎未发生征战,以和为主,双方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对北朝,尤其是北魏,吐谷浑的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实力较强时吐谷浑与南朝遥相呼应,结成统一的抗魏阵线;当北魏强大时,又主动与其交好,频繁遣使朝贡;吐谷浑还同时接受北魏与南朝对其的册封,这种左右逢源的灵活外交政策,保证了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的稳固发展。
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探析
![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fea4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6.png)
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探析
薛生海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1(022)002
【摘要】在整个吐谷浑三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前期,很少看到吐谷浑因内部矛盾而陷入危机的现象.然而,自第十一代主慕利延起,吐谷浑内部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纬代事变的发生,使吐谷浑几乎失国.本文通过对吐谷浑历史史料的排比、梳理和分析,提出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积累、演变到凸现的过程中,"折箭道教"
是其肇端,纬代事变是其最突出表现,并提出正是由于吐谷浑后期内部矛盾的不断升
级和频繁化,最终导致了吐谷浑的灭亡.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薛生海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1
【相关文献】
1.全真教与女真和蒙古统治集团之关系探析 [J], 李洪权
2.当前伊朗宗教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J], 王鸿余
3.高肇专权与北魏宣武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J], 张金龙
4.重读《魏其武安侯列传》——兼论西汉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性质 [J], 古
非清
5.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 [J], 沙武田;陈国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唐与吐谷浑的关系看唐对吐谷浑的民族政策
![从唐与吐谷浑的关系看唐对吐谷浑的民族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bd079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4.png)
从唐与吐谷浑的关系看唐对吐谷浑的民族政策
陈亚艳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2(013)004
【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奠定,唐朝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在继承前期的基础上又进行整合和总结,形成了"胡汉交融,思想开放,兼收并蓄,取精用宏"的文化开放心态.这可从唐对吐谷浑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可窥其一斑.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陈亚艳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0/K243
【相关文献】
1.唐与吐谷浑关系中的质子及其影响 [J], 陈金生
2.几首唐诗所反映的唐、吐谷浑、吐蕃之间的战和关系 [J], 丁柏峰
3.唐蕃之间:试论唐代河陇地区吐谷浑的“吐蕃化”进程 [J], 陈斯雅
4.吐谷浑与唐蕃关系述论 [J], 杨作山
5.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 [J], 靳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吐谷浑民族的文化变迁
![论吐谷浑民族的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b158e184afe04a1b171de4b.png)
On the Tuyuhun National Culture Change 作者: 袁亚丽
作者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出版物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吐谷浑;民族融合;文化变迁;多元化
摘要: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共和县境内吐谷浑王城伏俟城考察记
![共和县境内吐谷浑王城伏俟城考察记](https://img.taocdn.com/s3/m/b43231d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c.png)
共和县境内吐谷浑王城伏俟城考察记
鄂崇荣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18(0)4
【摘要】2018年5月,我到共和县挂职。
一到共和县,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的华旦县长就对我说:“共和县历史上曾为吐谷浑辖地,吐谷浑文化遗存十分丰厚,你作为一名土族学者,希望能在共和县挂职期间对共和县境内伏俟城、仰华寺等一些历史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并能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字性成果。
”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鄂崇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草原王国吐谷浑伏俟城 [J], 解生才
2.伏俟城与布哈河——吐谷浑晚期都城的释名研究 [J], 刘铁程;
3.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 [J], 黄盛璋
4.探寻吐谷浑伏俟城 [J], 李琴(文/图)
5.吐谷浑伏俟城钻探调查取得突破性新发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露斯沟摩崖石刻图像考
![露斯沟摩崖石刻图像考](https://img.taocdn.com/s3/m/22107e2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c.png)
作者: 许新国
作者机构: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78-83页
主题词: 吐谷浑;摩崖石刻;佛教石刻;青海柴达木盆地;吐谷浑人;佛像;《大智度论》;阿弥陀佛;佛教信仰;人物图像
摘要: <正>1982年,笔者同省考古队格桑本、刘小何同志、都兰县文化馆万马家同志,在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察汉乌苏河南岸的露斯沟内勘察了一处摩崖石刻,石刻所在地属察苏乡西台大队的夏季草场,据我们了解,当地藏族牧民对于石刻的历史均莫知所由,因石刻中的马图像酷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吐谷浑多元宗教的文化透视
作者:张泽洪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3(1)
1.释慧皎.汤用彤高僧传 1992
2.姚思廉梁书 1973
3.李延寿南史 1975
4.赞宁.范祥雍宋高僧传 1987
5.周伟洲吐谷浑史 1984
6.魏收魏书 1974
7.文渊阁四库全书 1986
8.许新国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藏学 2005(01)
9.柳春诚.程起骏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期刊论文]-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5(02)
10.《青海专辑·下辑》收录介绍郭里木墓葬棺板画的论文的一组论文 2006(09)
11.柳春诚郭里木棺板彩画临摹手记
12.程起骏棺板彩画:吐谷浑人的社会图景
13.罗世平棺板彩画:吐蕃人的生活画卷
14.林梅村棺板彩画:苏毗人的风俗图卷
15.罗世平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期刊论文]-文物 2006(07)
16.霍巍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期刊论文]-西藏研究 2007(02)
17.吕红亮"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毡帐图像试析 2011(03)
18.柳春诚.程起骏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期刊论文]-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5(02)
19.程起骏棺板彩画:吐谷浑人的社会图景 2006(09)
20.柳春诚.程起骏郭里木棺板画初展吐谷浑生活[期刊论文]-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5(02)
21.罗世平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 2006(07)
22.程起骏.柳春诚一位吐谷浑可汗的盛大葬礼--青海省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出土彩绘棺板画B板研读 2012(01)
23.文渊阁四库全书 1986
24.范晔后汉书 1965
25.陈寿三国志 1959
26.文渊阁四库全书 1986
27.房玄龄晋书 1974
28.道藏 1988
29.道藏 1988
30.道藏 1988
31.道藏 1988
3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1986
33.道藏 1988
34.道藏 1988
35.道藏 1988
36.道藏 1988
37.张双棣淮南子校释 1997
38.司马迁史记 1959
39.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一《居处部一》 1965
40.道藏 198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hshkx20130103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