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
江西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江西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b9099a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05.png)
江西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总结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江西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全科复习资料中涉及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进行总结。
一、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还促进了农田土壤的保育,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优先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循环利用原则: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浪费。
3. 环境友好原则: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三、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避免过度开垦农用地。
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无农药农业、低氮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污染风险,保护水源地、耕地和生态系统。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农田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水质。
4. 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治农田退化和沙漠化,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农田生产力。
5. 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理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四、江西省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江西省积极探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该省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
同时,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bbc496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0.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因此,如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水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会导致环境的恶化。
因此,农业生产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土地利用方面,可以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减少土地的过度耕作和化肥的使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以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气候方面,可以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其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们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推行生态农业,采用有机农业和生物农药等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最后,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要建立健全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
同时,要加强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总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绪论ppt课件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6b257a0242a8956bece4cc.png)
2020/3/27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7
(二)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2020/3/27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8
1、生态学萌芽阶段(公元16世纪以前)
人类为了生在进行的自然现象观察,对生态现象描 述
•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Hippporates:气候、土壤与植 被生长及病害的关系,不同地区植物群落的差异。 《空气、水、场地》
• 1997在日本京都签署的《京都协定书》,其目标 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 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 害”。
• 《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 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 证
2020/3/27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12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19世纪)
17世纪提出生态学一词。生态学一经诞生,立 即分化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态学等,出现了生态 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2020/3/27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4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一门宏观生物学。
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生物与环境 的关系
Ecology 源于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 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1.Reiter(1865):合并两个希腊字母 ,合成生态学一词 2.Haeckel(1866):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一时期着重于解释现象。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认识和同,再现了多个研 究重点不同的学派。如:
• 英美学派的群落动态演替和演替顶极学说; • 法瑞学派对群落结构的研究,侧重于静态生态; • 北欧学派侧重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 前苏联学派重视生物地理群落(近似于生态系统)。
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d0146e1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d.png)
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绿色发展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因此,本文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展开讨论。
一、持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推动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广大农民绿色生产方式的选用。
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愈加明显。
为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应当加大农业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治理力度,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促进农田的合理利用,减少农田的退化和污染,保障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推进土壤修复工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推动土壤修复工作,可以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对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土壤质量。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是维系农业生产的生态基础,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可以推动农作物多样化种植,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提倡绿色种植绿色种植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绿色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无公害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加大对绿色种植的推广力度,促使更多农民采用绿色种植方式,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举措。
七、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54cc487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6.png)
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同时,乡村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乡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与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农业如何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和优势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生物多样性,推崇低碳环保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
在生态农业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而是采用自然的方法来保护农作物和畜禽,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不少农业企业也纷纷转型,积极投身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之中。
同时,消费者对于生态食品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助推了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
三、生态农业对乡村环境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也对乡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生态农业的推广可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保护水源和减少土壤侵蚀。
生态农业还可以增加乡村的绿化面积,丰富乡村的生态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生态农业需要依托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其中包括土壤改良、有机肥料的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等。
农民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生态农业的种植技术,以保证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支持力度,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五、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然而,当前我国的乡村生态环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农学的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
![农学的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36bafb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d.png)
农学的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是农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断破坏,大量的土壤和森林面积遭到破坏,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等现象也日益严重。
因此,农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
一、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是指在有限的生态系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通过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使其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可以达到最大的生产力和最高的农业生态效益。
农业生态是以人类为中心制定的一种系统性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态中,进行良性的生态循环,合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并进行修复,以达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这需要我们在生态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植树造林、普及绿色植物种植方法、建立生态屏障等措施来修复生态环境,同时采取科技手段助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的是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较为广泛的环境领域内的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现代社会,工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特别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生态失衡的问题急需解决。
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对于环境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
其次,要推广环保技术,加强环保技术与环保政策的衔接,以促进环保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
然后,加强环保法律和监管的实施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形成环保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的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三、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追求经济效益,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首先,农业生态和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持土地资源的稳定性,为农业生态的再生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d48e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c.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大而全的生产模式向着精细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环保和生态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当今农业生产模式下环境污染和破坏情况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技术。
二、课程目标1.理解当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发展良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三、课程内容1.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2.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转化。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原理和方法。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2.实践: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环保和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学生需要撰写针对某种环保问题的调查报告,提交书面作业。
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次环保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提交书面作业。
3.期末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题目撰写一篇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作业1.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关于某种环保问题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
2.学生需要完成一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
3.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研究型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
七、参考教材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吴芳华,南京出版社,2008年。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一版),周青杨,人民农业出版社,2006年。
八、总结通过这次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学生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掌握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c55bd0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2.png)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第1章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4)1.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背景 (4)1.2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1.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4)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5)2.1 国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5)2.2 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2.2.1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5)2.2.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2.2.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6)2.2.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6)2.3 法律法规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第3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 (6)3.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6)3.1.1 战略目标 (6)3.1.2 战略布局 (6)3.1.3 战略措施 (7)3.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7)3.2.1 政策体系 (7)3.2.2 政策措施 (7)3.2.3 政策不足与改进 (7)3.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7)3.3.1 评价指标体系 (7)3.3.2 评价方法 (7)3.3.3 评价结果分析 (7)3.3.4 政策建议 (7)第4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8)4.1 农田土壤污染与治理 (8)4.1.1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与成因 (8)4.1.2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8)4.1.3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8)4.2 农田水土流失与防治 (8)4.2.1 农田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 (8)4.2.2 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8)4.2.3 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政策与措施 (8)4.3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 (8)4.3.1 农田生态保护现状与问题 (8)4.3.2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 (8)4.3.3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政策与措施 (9)第5章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9)5.1 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9)5.1.1 概述 (9)5.1.2 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9)5.1.3 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9)5.2 农业节水技术与应用 (9)5.2.1 概述 (9)5.2.2 农业节水技术 (9)5.2.3 农业节水应用实例 (9)5.3 农业面源污染与治理 (10)5.3.1 概述 (10)5.3.2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 (10)5.3.3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10)5.3.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10)第6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0)6.1 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 (10)6.1.1 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化 (10)6.1.2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 (10)6.1.3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 (10)6.1.4 农业生物入侵 (10)6.1.5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10)6.1.6 农业遗传资源丧失 (10)6.2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6.2.1 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1)6.2.2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1)6.2.3 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1)6.2.3.1 转基因技术 (11)6.2.3.2 生物防治技术 (11)6.2.3.3 生态农业技术 (11)6.2.4 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 (11)6.2.4.1 建立农业遗传资源库 (11)6.2.4.2 加强对珍稀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 (11)6.2.5 制定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法规 (11)6.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 (11)6.3.1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11)6.3.1.1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1)6.3.1.2 西南地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1)6.3.2 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11)6.3.2.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11)6.3.2.2 全球环境基金(GEF)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11)6.3.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案例解析 (11)6.3.3.1 某地区农业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 (11)6.3.3.2 某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11)第7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1)7.1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1)7.1.1 地面监测技术 (11)7.1.2 遥感监测技术 (11)7.1.3 模型模拟与预测技术 (11)7.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2)7.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2)7.2.2 指标体系构成 (12)7.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2)7.3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例 (12)7.3.1 实例概述 (12)7.3.2 监测与评价方法 (12)7.3.3 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 (12)7.3.4 政策建议与应用前景 (12)第8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8.1 农业废弃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12)8.1.1 农业废弃物概述 (12)8.1.2 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 (13)8.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3)8.2.1 物理处理技术 (13)8.2.2 生物处理技术 (13)8.2.3 化学处理技术 (13)8.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13)8.3.1 单一利用模式 (13)8.3.2 综合利用模式 (13)8.3.3 产业链延伸模式 (13)8.3.4 区域协同模式 (13)第9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实践 (14)9.1 生态农业概述 (14)9.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4)9.2.1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4)9.2.2 生态立体农业模式 (14)9.2.3 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14)9.3 生态农业实践案例分析 (14)9.3.1 案例一:某地生态循环农业实践 (14)9.3.2 案例二:某地生态立体农业实践 (15)9.3.3 案例三:某地生态休闲农业实践 (15)第10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前景展望 (15)10.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挑战 (15)10.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创新 (15)10.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未来发展展望 (16)第1章农业生态环境概述1.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推荐文档)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186b3c32af90242a995e572.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此中的互相关系、共同演变、调理控制和连续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良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门课程主假如对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构造、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达、价值变换以及系统的调理控制、评论和可连续发展有关知识进行介绍和帮助学生运用生态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对现在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种类、产生原由以及对你有生产造成的影响都做了相应的介绍。
(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开课对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四)开课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学期(五)开课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六)课程性质:专业骨干课程农业生态学在大部分农业类职业院校中作为栽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有很多学校将其作为其余有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依据我国高校教课改革的发展趋向,培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材的高职人材定位,联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为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将对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拥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骨干课。
(七)教课目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骨干课,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经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基础上,深入学生关于农业生态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可以自觉地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来剖析农业环境问题和指导农业生产,并具备解决有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八)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详细分派学时数:32 学时学分数: 2 学分学时数详细分派(四号宋体字):教课内容解说实验/实践合计情境一:认识农业生态学和 3 4认识现在社见面对的重要农 1业环境问题情境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含 66 12义、组分和构造情境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 66 12能情境四:农业生态系统的调 22 4控、评论及可连续发展合计17 15 32 (九)查核方式和成绩记录说明考试成绩由学平生常成绩(40%)、过程性查核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40%)构成。
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5f99aa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3.png)
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的兴起成为一种有力的解决方案。
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实施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措施,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原理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利用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原理是建立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注重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农田生态的多样性。
通过增加作物种植的多样性、推广轮作休耕制度、合理配置种植面积和类型,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农业与农田生态环境1. 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采用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绿肥覆盖等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和轮作休耕,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和保水能力。
2. 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仅仅种植传统的作物,还注重推广中药材、花卉和果树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够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
3. 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态农业倡导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通过合理施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此外,生态农业还推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1. 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生态农业采用的是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生态农业的兴起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 推动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6a27679b6648d7c1c746b8.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05b191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9.png)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一个互相关联的主题,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提高,农业生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将探讨的关系、农业生态的发展现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以及如何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的关系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农业生态的发展现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生产效益,经常采用过度施肥、使用农药等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导致土壤污染和生物资源的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农业生态保护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绩。
例如,把农村环境问题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农业生态化发展体系和环境监测指标,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等。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质量和粮食品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应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控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有效地预防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使农业生产更加环保、高效。
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也为农业生态带来了新的变化,加大了污染和破坏的程度。
因此,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提高农民们的生活表现和种植基础条件,共建绿色生态农业。
四、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落实政策、优化农业生产环节、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
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规划政策,激励生产者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环节,要重视耕地保护和水资源保护,促进农村天然条件建设,抑制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大众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产品安全品质的认识。
鼓励全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农民、农业专业人士、志愿者等人群参加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推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7f81ee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2.png)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推进,如何保护农村环境、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农村环境现状、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环境现状农村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田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土壤和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其次,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养殖废水和粪便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二、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农业生态建设旨在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效益。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化学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其次,生态建设有利于调节农田水资源,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此外,生态建设还能提升农村的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三、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是相互关联的,互为条件和保障。
首先,农村环境保护是农业生态建设的前提。
只有保护好农村环境,才能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农业生态建设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手段之一。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达到保护农村环境的目的。
四、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提倡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其次,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合理调度农田灌溉水,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此外,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引导农村居民养成文明乡风的良好习惯。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平衡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f8566c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c.png)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平衡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1.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农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将环境保护列为重要议题。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水资源浪费、土壤污染、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逐渐凸显,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我们应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采用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有机农业,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可持续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加强环境监管和政策支持为了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田水质和土壤质量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如税收减免和农业补贴等,鼓励农民采取环保措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促进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应当相互对立,而应当实现协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将农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为农民提供经济激励,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5. 推广环保意识与技术最后,我们需要推广环保意识和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环保技术并加以应用。
同时,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更多环保技术和解决方案,为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结论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只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监管和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并推广环保意识与技术,我们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可持续的未来。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https://img.taocdn.com/s3/m/0f88503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a.png)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耕地、林地、草地等,提高土壤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
其次,在耕作过程中要注重节约耕作制度,并采取措施减少耕作对土壤结构和质量造成的破坏。
二、水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水是农田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为了实现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标,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要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和控制,采取节约用水的技术措施,如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此外,还要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农田排灌效率。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需要注重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首先,要加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和监测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措施。
其次,在耕作过程中要注重种植多样化、轮作休耕等措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上给予种植绿色作物、采用有机肥料等环境友好型做法以及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
四、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当前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为了防治非点源污染,首先要加强对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和监督,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要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并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3e5fe5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5.png)
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提高,农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农业发展也经常被认为是对环境造成伤害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但过度的农业活动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土壤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土壤,农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轮作和间作农作物,以及采取有机耕作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并且对环境友好。
其次,水资源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活动是水资源使用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排水和灌溉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合理的排水系统、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改善土壤保水能力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业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农业发展中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农业活动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农民应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种植多种农作物和蔬菜,采用非化学的害虫管理方法,以及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如湿地和森林等。
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科技创新也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解决方案。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根据作物需求提供适量的水和肥料,减少浪费。
基因改良和遗传技术可以培育出耐环境压力、高产量的作物品种,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智能农业设备和无人机可以有效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提早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这些创新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实现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第一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价值转换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第二节生态失衡与农业环境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九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第二节生态农业的原理及技术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十章农业环境管理与评价第一节农业环境管理第二节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综合实训指导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训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分析实训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分析实训四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类型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统有生命成分的存在,生物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能过能量流动,物质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等。
任何一个生物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总结第一章内容:一、农业生态当前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及措施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概念,懂得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二、空间结构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作业布置习题二授课课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授课时间90′(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物种结构: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食物网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1.生物适应环境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3.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作业布置预习下节所讲内容授课课题(教学章节加强生态环境的对策授课时间90′或主题)本节小结:1、生物种群的概念2、生物种群的特征:(一)数量特征(二)空间特征(三)遗传特征(四)系统特征生产力生态学上更关心的是群落的生产力,即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
对于陆地或水底群落,是计算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数量,而对于浮游和土壤群落则按单位容积确定。
因而生物生产力乃是平方米面积上(或立方米容积中)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经常以碳的克数或干有机物质的克数表示。
有机物质的分解在许多群落中,动物从活植物组织得到的净初级生产量部分要比植物组织死亡之后被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利用的部分小得多。
在森林中,动物食用的大约不到叶组织的10%,不到活木质组织的1%,大部分落到地面形成覆盖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被各种各样的土壤生物所利用。
这些土壤生物包括吃死植物组织和死动物组织的食腐者,分解有机质的细菌和真菌,以及以这些生物为食的动物。
虽然动物有助于枯枝落叶的破坏,但细菌和真菌在把死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最终产物方面起最主要的作用。
养分循环本节小结:1、生物群落的概念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3、生物群落的种类4、生物群落的结构5、生物群落的功能题)授课类型复习教学目标、要求为了进一步让同学对所学知识记忆的加深与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填空题3、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绿色植物,这是由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能适应环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鼠妇的生活环境是()A 水中B 干燥的陆生环境C 潮湿的陆生环境D 土壤里二、简答题作业布置总结本节所做习题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的农业三区位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三种农业区位教学重点、难点三种农业区位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一)自然区位:自然条件差异为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
(右图为沙漠中的骆驼和南方的荔枝)(二)杜能农业区位:农产品只有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而运输成为制约条件。
这样在自然区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受运输制约的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杜能假设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 :(1)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2)农产品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根据这样的假设, 杜能为孤立国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六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 (见右图 )杜能的农业圈一、自由农作圈二、农作圈三、轮作农业圈四、谷物农作圈五、三圃式农作圈六、畜牧圈七、自然区域两个结论:1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度越高。
2 )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存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三)生态经济区位: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
(右图为蔬菜基地)•三、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一)人口密度梯度:人口密度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是综合的。
人口密度增加使人均资源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增加,对基本农产品的需求上升。
这样,必然使农业向劳动密集型转化。
(二)城乡经济梯度:农业生态系统受城镇的影响,即离城镇的远近。
作业布复习本节所讲内容置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垂直结构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自然地理位置,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一、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一)流域位置:从上游——中游——下游海拔、温度、养分、水分、自然景观、生产力、经济发展等变化(二)地形变化1、大尺度地形变化:如四川、云南高原:川滇高原随海拔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孙颔,1994)四川省米易县农业综合开发示意图(卢良恕,1993)从低热层(甘蔗、冬春季蔬菜、热带性果树、药材等)中暖层:发展粮、油、生猪、蚕桑、烤烟等)高寒层:细毛羊、冷杉、铁杉等2、小尺度地形变化如广东潮州市官塘区秋溪乡的农业生产布局,坡顶用材林,坡腰经济林、果树,坡脚果树,旱地蔬菜、旱粮,水田水稻,低洼地养鱼等。
•二、农田立体模式1 .农作物间作:玉米 // 大豆(甘薯、棉花),小麦 // 棉花(蔬菜),棉花 // 油菜等。
/ 套作,// 间作, - 复种,→隔年,×混作2 .稻田养鱼: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水稻害虫,减少病虫害,增加水体氧气;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作为水稻的肥料。
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广东农作物间作鸭稻共作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系统食物链的组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一、食物链 (food chain)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二、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 (grazing food chain) :从绿色植物开始,再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如青草 - 兔子 - 狐狸 - 老虎2.腐食食物链 (detritus food chain) :又叫碎屑食物链,主要以死的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如:植物残体 - 蚯蚓 - 鸡3.寄生食物链 (parasite food chain) :以寄生方式取食活的有机体而构成的食物链。
如:大豆 - 菟丝子,蛔虫 - 马(牛)实际生态系统中,经常是以食物网的形式存在。
(如右图为一食物网)三、食物链结构类型1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1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简单,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动物可抑制病虫害发生。
( 2 )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如绿肥 - 回田变为绿肥喂牛或猪。
2 .食物链加环类型( 1 )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2 )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 - 蚯蚓 - 饲料 - 促进猪、鸡的消化( 3 )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系统生产力( 4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
稻田养鱼、鸭具有减耗、生产的功能( 5 )加工环:通过加工增值,有传统加工,多次加工等。
木材 - 家具;玉米 - 淀粉、玉米油。
食物链加环应注意:加环并非越长越好;讲究综合效益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概念掌握时间结构的方式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方式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