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话题在近几年兴起,比起以前偷着掩着不敢说到现在光明正大的宣称,同性恋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主流文化仍是异性恋文化的大背景下,同性恋文化也只能屈于亚文化。前不久有一个在同性恋圈乃至全世界普传的好消息:美国最高法通过裁定宣布同性恋在全美合法,这被认为是同性恋追求权利的一个里程碑。先不讨论这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光从同性恋者的角度出发,这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婚姻关系是异性恋文化中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同性恋本身就与异性恋不同,虽同为情感但因为文化基调不同,所以本质上也是各不相同。现今很多同性恋者疯狂追求同性婚姻合法化,将同性伴侣关系转化为法律与事实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同性恋与异性恋的社会基础、感情色彩等等方面的不一样,致使同性恋者不一定要以达到婚姻境界为目标与异性恋之间趋于平等的地位,简单说来就是,亚文化不需要融合进主流文化中以求与主流文化并驾齐驱。同性恋之间的伴侣关系不需要追求达到婚姻的程度,完全可以以同性恋自创的社会关系自居,至于立法同样可以与异性恋的区别开来。所以,对于美国最高法的裁定,我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同时我认为全美是否真正容许同性恋的存在还为时尚早。
《同性恋亚文化》这本书出自李银河之手,她本人不需
要太多的介绍,只需要知道她也是一名同性恋者,与一名女同性恋者同居十七年。从一名同性恋者的角度出发与一名异性恋者的角度必然是不同的,况且少有同性恋者敢于出书自白,所以这本书我认为值得一读。这本书成书较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版了,研究的也算全面,少有缺憾的就是研究对象过于狭隘,通书绝大部分是男同性恋者。或许是因为在同性恋文化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男同性恋者吧,其实这也是挺奇怪的现象,男生要是行为举止像女生就会被大家说是同性恋,女生行为举止像男生世人的普遍接受度会比较高,我不是社会学研究者,对这个现象只是觉得好奇和好笑罢了。翻开目录,一目了然地看出这本书是从引论、形成原因、感情生活、性生活、婚姻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法律地位、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这九大方面分析同性恋亚文化的。这样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研究方面是比较全面的,可以更直观地剖析问题。看完这本书我也是深有感悟,如果让我从这么多方面剖析,做不到,但是针对里面的一些方面我倒是觉得有些意思。
同性恋现象自古便存在,无论人还是动物,皆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皆有;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皆有。既然如此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大家讳莫如深、以之为耻呢?因为这与传统的、主流的交往方式不同,所以它是离经叛道、毁纲灭常的,所以它的成因没有研究的价值。甚至同性恋者中
也有人表示成因无所谓,只要对现在的生活方式认同就足够了。对于这些责难,弗洛伊德有过一个著名的答辩:“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之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著,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占的地位,并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著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性尤其明显。相反,精神分析学认为,不分性别的对象选择——对男性及女性对象都有兴趣——就像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错的类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来,一般男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女性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兴趣、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仅以化学理论便可搪塞。”所以,异性恋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在远古时代人的兴趣对象是不分性别的,即双性恋,后来不知是因为什么(我认为是为了繁衍)强行规定了异性恋,之后沿袭下来就变成了主流,同性恋本是与异性恋平等的,后来被排挤成为亚文化,甚至肮脏、不道德的。这样的猜想或理论也挺有意思的。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的理论有以下五类:生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互动理论、社会学理论。还可以把这五类理论简化划分为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与后天的学说普罗大众能比较容
易理解,不多解释,我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几率比后天的要大。因为我身边有不少例子,由于涉及隐私不便多说。不过据我观察,同性恋是先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如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不在少数,而且先天型的比后天型的更坚定,后天型因为是受环境影响的,如果改变了环境,也有可能改变性取向。后天型在中国挺普遍的,举个例子:潮汕家庭向来重男轻女在南方是出了名的,很多潮汕的生孩子一定要生男孩,前面几胎是女孩就一直生直到有男孩为止。对前面的女孩有可能会缺乏关爱、照顾,甚至重男轻女的思想会一直根植在女孩心中,从而给她一种错觉:会不会我是个男孩家里就会疼我一些,然后无意识地模仿男孩子,久而久之可能就是成为后天型的同性恋者。这只是我根据身边的观察得出的猜想,也有很多潮汕同学跟我辩解潮汕人对子女是无差别的爱,只是一定要有男孩而已。在此我声明不针对任何地区的人,这只是一个猜想。
除了形成原因,书中还讲到在同性恋性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书中采访的男同性恋者大多是认同自身的男性身份,然后自身想追求的也是男性,不喜欢那些女性化的男性。金赛指出:“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同性性行为中,绝大多数男性仍然保留着他们的男子气,仍然遵从男性的行为模式,绝大多数的女性也同样如此。他们与那些只发生异性性关系的男女没有什么两样。”弗洛伊德也说过:“关于同性恋行为
的文献通常都未能明白地划分出以对象选择为一方面,以主体性特征和性态度为另一方面的问题。。。。。。一个男人尽管在性格上明显表现出女性属性,仍然可以是异性爱的。”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外表追求女性化,甚至不惜变性的男性,真正的男同性恋者是不喜欢的,而一个男人即使是有同性恋倾向的,也可以在性格气质上表现为认同男性。还有人进一步将认同女性与认同男性这两种类型的男同性恋者分别命名为“自体同性恋者”和“对象同性恋者”。但是,拉里亚提出的原则是,不应当将人为的异性恋的固化角色加在同性恋者的身上,否则只会混淆对同性恋的研究。现在的同性恋令人反感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圈子太乱,把男同性恋者按性行为或外表的特征分为0和1,把女同性恋者按外表特征分为T和P,把同性恋者按性行为时的地位分为攻和受。其实,如果是真正的同性恋者,是不会在乎这些标签的,也不会在自己身上贴标签然后找跟自己标签不一样的人。研究同性恋真的很复杂,因为不能比照异性恋的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异性恋的标签,稍有不慎就是陷入一个怪圈,不停循环,然后逻辑破碎无法继续研究下去。起初我确实觉得同性恋者给自己贴标签没什么,这样可以更好的区分角色,只要是同性相恋就是同性恋,这个概念非常好定义。但是随着了解深入,我开始疑惑,那些觉得自己应该是女性的男性和应该是男性的女性,他们与同性相恋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这些人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