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2鄂教版word版本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2鄂教版word版本

《舟夜书所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经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境界、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形。

教课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1、今日,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取进步和提升。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

(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逗留。

)3、读了诗题,聪慧的小朋友能不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示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指引学生理解。

)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 、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 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常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

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谈论: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谈论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状况,用手势点拨,意会了题意,丰富了语感,从而自主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从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掌握)2、那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3、(出示课件)指名读。

(谈论:感谢学生们地英勇朗读)4、正音:1)见: xian 。

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 )牛羊。

“读字。

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 ying )后鼻音,保( 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

(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一、激情导入谈话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

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不会有人看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文章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呢?生1:《荷花》一文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激情。

生2:《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吗?生1:老师,我认为是作者把他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

师:对,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物有所感悟,然后饱含深情地把它写下来的,因此,老师现在继续送你们一句话了,来,老师边板书,同学们边猜这句话的内容好吗?(老师板书:“文章源自生活来”,“生活来”三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学生有所感悟的齐读这两句话。

过渡:那些作家、诗人正是抓住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用真情去写作,才创作出那么多好的文学作品。

今天,我要学的这一篇诗歌也不例外。

现在我就一起来学习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舟夜书所见》。

二、初读课文1、听诗文录音,学生练读,正音。

2、解题:用先分字词理解,后连起来理解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夜间乘船所看到的景色。

3、齐读古诗,找节奏,初步体会感情。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1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涉及的古诗《所见》收录于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田间看到了十分美妙的自然景色,并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古诗在小学生诵读学习中,可以阐发他们天真淳朴、热爱大自然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于规范语言使用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所见》,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正确朗读、理解诗歌含义和感受诗歌内涵。

3.学习诗句语言,了解常见诗句表述。

4.养成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感悟的习惯。

教学手段1.听讲教学:教师讲解、示范、点拨2.合作学习:同伴间互动,小组讨论3.组织诵读:朗诵及小组比赛4.多媒体工具:声音、图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大自然景色的短视频或播放相关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引出下面的古诗诵读活动:“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过哪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图画、诗歌?有哪些让你们十分喜欢、难以忘怀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田野之诗。

”第二步:朗读古诗《所见》教师先朗读古诗,并让学生跟读。

在诵读中,老师应格外注意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韵律的美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含义。

第三步:诗歌内容理解在学生理解、背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例如:“几度”的意思是“多少次”、“露华”的意思是“晨露”等等。

然后,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通过一天几次的拜访乡村,深深感受到了田野的美好、大自然的神奇。

这种表达自然景色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步:学习诗句语言和搭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所见》中的诗句分为三个层次,逐级讲解,同时注明每个诗句的表达意义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结合所学“修辞设备”之知识来辅助教学和学生认知。

第五步:朗诵比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好诵读和朗诵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并指导学生要点。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舟夜书所见》,理解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感情。

假如你就是哪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

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舟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促、深”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学习仄起平收式的吟诵曲调,学习吟唱《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温故引新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

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

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

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背景,研读诗歌1、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见:看见书:写、记录)2、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3、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a.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b.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c.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d.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e·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谁是客,为什么是客?)f.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

(3)你们都能理解到诗歌所包含的感情了,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根据感情,指导学生用吟诵的语调读课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入声字“叶”和“动”(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舟夜书所见》的优秀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优秀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的优秀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的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

书,记、写。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反思《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最新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精品)

最新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精品)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

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

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书∶这里作动 词用,是写、 记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yí ng
没有月亮, 一片漆黑。
月黑见渔灯,
孤光:孤零
零的灯光。
孤光一点萤。
渔灯像萤火虫? 孤零零渔灯像萤火虫的光那样微弱。
枫桥夜泊
[唐]张继Leabharlann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返回
作业:咱们武汉的夜景越来越美了,看
看江滩,看看黄鹤楼等,尝试着去写写武 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 样写一首小诗。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 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 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 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 星。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 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 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 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 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 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 美在你的眼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板书:渔灯一点萤美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

(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

(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

(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
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

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

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作者介绍】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相关图片
2.查慎行的诗
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渡黄河
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

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

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三闾祠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寒夜次潘岷原韵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渡百里湖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早过淇县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雨过桐庐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