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宋代美术鉴赏
宋代美术鉴赏摘要】美术,自远古时期起,便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记录下了整部宏伟的人类发展史,从茹毛饮血石器时代的壁画,到初现文明的古埃及时期,金字塔内的浮雕,再到遥远东方的强盛帝国大唐。
那艳丽的唐三彩影响至今,到如今,当下黄金时代种类繁多的各类画派的作品。
这些由人类精神世界,结合世间万般色彩所创造出的艺术,对当今人们了解历史过程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数量巨大的美术作品流传于世,故在此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是其中一小段,即:中国宋代美术。
【关键词】宋代美术;文人意趣;山水一、宋代美术起源与特点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是继承了民族精神,又融合了自身对艺术探索改革的思想而前进的,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时期中,对美术意境追求之高,精致的时期,便是中国宋代时期,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格所说: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由此可鉴,宋代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宋朝,于公元960年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局面,在国家逐渐统一的情况下,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并繁荣起来,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为宋代美术的兴盛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土壤,宋朝的创立者,开国皇帝宋太祖,他倡导简朴所以社会上盛行简朴之风,从而使宋代美术也深受影响,相比汉唐时期以崇尚军功,奢靡之风的美术作品,宋代则一改以往,以纯真质朴的山水市井为中心,成为宋朝的时代印记。
宋朝的山水画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李成和范宽。
其二人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山水作品,意境极高,严谨细腻。
后世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无论国内国外基本上都临摹过宋朝时代的山水画,其中,这一时代最典型的就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中的主体部分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图纸,山上乱石千韧,给人一种威严的压迫感,山头上灌木丛生,立足于绝境中依旧生机盎然,在这危崖之下,一群驮队沿着小道匆忙的赶路,透着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当下的孤独,远处,一缕烟丝般的瀑布一泻千丈,仿佛是在给驮队践行,在这幅画中,对景物的描写极为生动逼真,刻画出了山石的浑厚苍劲之感。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浅谈宋代美术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浅谈宋代美术姓名梁思雅年级班级 11-01班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二年五月摘要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
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
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绘画鼎盛时期群彩纷呈AbstractChinese history in late feudal period, further mature and complete, especially the song of painting, be the heyda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Scholars considered elegant spiri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teracy, and made a distinct aesthetic standard of painting, in writing and in theory are beginning to form a unique system. Social, Palace,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ing creations each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in content, form and technique of painting in the song make cluster color colorful, much development aspects.key words: drawing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Group color colorful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2)第一章宋代绘画繁荣的原因 (3)第二章宋代山水花鸟画发展 (6)第三章宋代部分名家作品欣赏 (8)第四章宋代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12)参考文献 (13)后记 (14)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15)第一章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
毕业论文-宋徽宗的绘画艺术
谈宋徽宗的绘画艺术【摘要】宋徽宗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而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研究。
他大力发展了皇家的画院,积极提倡花鸟画,对促进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的绘画作品同其诗、书、一样表现出一种极为自然、极为特色的美。
宋徽宗的绘画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其强烈的个人见地是立足于对传统的深入学习和对艺术的真诚。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一、环境、社会背景对其绘画的影响。
二、宋徽宗的花鸟画。
三、宋徽宗艺术表现的特质。
四、宋徽宗的艺术论。
五、立足现代的审美看宋徽宗的艺术成果。
【关键词】宋徽宗绘画艺术花鸟画【引言】宋徽宗身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他工书善画,亦能作诗填词。
善画花竹翎毛,风格精细艳丽,在绘画、书法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平日的观察,使赵佶较好地掌握了动物的行止习惯和植物的生长规律;大量的写生,令赵佶大大提高了表现对象的能力。
对于形象的刻画几乎逼真到无懈可击,体现了生活高度的真实性。
他的工笔重彩画用笔精细考究,情调艳丽富贵,从传世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生机勃勃、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创作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吸收皇家绘画艺术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会提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
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学习宋徽宗的笔墨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当代画家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感情。
一、环境、社会背景对其绘画的影响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为宋神宗第十一子,逝于高宗绍兴六年(1136),一共活了五十四岁。
宋徽宗的特殊绘画风格具有十分浓郁的时代特征,说起来有大半原因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因素。
宋徽宗赵佶生活在诗词书画全盛、名家辈出的北宋时代。
他的艺术成就是在北宋书画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获得的。
北宋的皇帝自宋太宗起就没有一个不爱字画的,多年来宫廷采取各种手段到处征集字画,搜罗画师。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论文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论文宋元时期诗词论家通过对诗画关系的分析,探讨了不同门类艺术之间审美意象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而宋代文人把“情”与“景”这对范畴突出的提出来了,通过对“情”与“景”关系的分析反映出人们对审美意象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对绘画作品及绘画美学审美意象的结构与类型进行了深入讨论。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相关美学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0、前言在我国古典文学历史上宋元朝代是传统绘画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古典绘画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因为宋元绘画风格面貌的发展方向及美学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文人绘画的美学观开始由“重理”画风向“重义”画风进行转变,这也是元代之所至成为“文人画”发展巅峰时期的主要原因。
宋元时期形成的“文人画”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主体审美观念的精微高妙,而且这种“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绘画美学观一直影响到明清和现代,成为当代绘画在新形势下发展中的源流和基础。
因此,针对宋元绘画美学的研究对促进现代绘画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宋元时期之前绘画美学的客观性标准中国绘画在宋元时期之前还没有形成“文人画”这一概念,而“文人画”自诞生起便沿着一条正常的、符合绘画艺术客观要求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我国古典艺术历史上,宋元朝代前的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理论著作,其中有很多著作是针对绘画美学分析和品评。
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绘画美学的品评标准相对较为客观,文人在品评绘画过程中注重对造型、用笔以及色彩等绘画表现语言方面的评论。
例如,南齐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对绘画的品评要以“神、妙、能、逸”作为主要标准,而这也可以充分证明在宋元时期以前以“形似”作为对绘画的品评标准。
谢赫在《古诗画录?序》中说明当时绘画的主要功能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绘画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和文献保存,而这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阶段尚未对绘画美学进行重视,所以谢赫当时对绘画的评价标准以“六法”为主,“六法”自提出起便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一直沿用的美学品评标准,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充分看出宋元时期前十分注重绘画表现语言的,而“六法”中的气韵、用笔、象形、色彩是对绘画表现的具体要求,显然可以充分证明这个阶段对绘画美学的品评标准是建立在客观性基础上的。
2021年浅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意境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意境论文从 ___发展来看,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
从画风而言,北宋的山水画坛,名家众多,主要有关同、李成、范宽等,画风各异。
主要表现为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
南宋主要的画家有马远,他的画给人一种含蓄之美。
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在构图风格上截然不同,北宋是全景式的构图,而南宋创造了一种新奇的构图方式,弃浑雄之大,取轻巧之小,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的审美要求,画境幽远、淡泊、给人一种清新、空旷之意境,遐想无限。
但从整体上看,宋代山水画在差异中又有统一,在个性中又见共性,他们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北宋是以中原画派和院体山水画为主流,在艺术语言上,北宋山水画经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迭,或树木繁杂,或者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满错综,或一望无际。
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深厚的内容感,给予我们以丰满而不确定的___。
[1]宗白华先生在《 ___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指出:“意境”是化实景为虚景,是艺术形象或情景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
“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心与物、情与理的结合;“境”,则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宋代山画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创作原则,也是鉴赏原则。
心与物的统一。
“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表现为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物”是审美的对象,是客体。
石涛在《画语录》中主张心与物的高度统一,这里的统一就是“神遇迹化”。
他说:“山川脱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是而迹化也,所以归于涤也”。
[3]所谓“山川与予神是而迹化也”指的就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的论文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的论文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宋代人文绘画艺术继承与运用论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研究大多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品造型的感性特征上的引用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造型的感性特征上当代艺术设计应体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不仅是一种表象的设计更是一种从外在形式而达成内求的设计从而体现深刻的中国绘画艺术精髓与美学境界探索符合中国人心灵属性的设计探索现代造型语言与东方文化造型语义的融合
(一)宋代人文绘画中的美学意境
1.听香之美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氤氲流荡,若有似无,它是无影无形境界的象征。宋代人文绘画艺术中推崇神形合一的美学观念,“香”正是隐喻了神的概念,在绘画中着重形神兼备,既不抽象也不具象,达到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色彩幽淡,格调迷离,白色的小花传递出幽幽的神韵,使人似乎体会到暗香浮动的感觉。南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是以冷香为基调的作品,画上有一首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此画背景几乎空白,显得幽冷清艳,虽画是花,但心中似有影,有露,有烟,更有诗,体现生命深层之真。以冷香体现画家一颗高逸的心灵,成就妙意天香。中国画的意境,不仅在画得生动,如活的一样,还要传达出一种境界、一种诗意、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平静中的寂寞。中国画不在于外在的热闹,更在于平静之中生命世界的绽放。
二、结语
中国艺术设计产业在。努力探索中国文化本质上的设计与新生,通过设计来唤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髓的青春。因此,将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本质与内涵的宋代人文绘画美学作为本文探索的方向,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只有在传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才能达成真正的文化创新,创造其真正的和更丰硕的社会与市场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 小论文
《历史瑰宝———唐宋山水画》唐宋元的山水画世人瞩目。
“隋唐山水定乾坤”,隋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唐代的山水画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
一是以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烦琐,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亮丽壮观,工致动人。
如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等,色彩富丽,情感外露,十分耐看。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
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荆浩、关同、董源、巨然、董源,巨然他们对北宋山水画坛影响重大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在五代基础上长驱直入。
当时荆浩、董源已经谢世,关同、巨然李成等进入宋朝。
荆关山水画影响深远,在宋朝继续“流长”,其中范宽最具影响。
唐代李思训的山水画创作,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
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一为横幅,一为立轴,可以说是一件作品的两制。
图中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重青绿的设色增强了“春”的气氛,作者于这一气氛下,在布局上却安排了巍耸峻险的山岭,迂回盘曲的山径,色临绝壑的栈道,白云缭绕的天际……这样来经营位置,就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这支帝王逃难的庞大队伍,跋涉在“蜀道难”上的狼狈景象;作者也许是有意识的,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放置在两幅的中心,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歇晌场面,而把骑马吃惊的唐明皇和他的嫔妃、侍臣们压缩在画幅的右角。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浅析北宋山水画的艺术崇高美论文
浅析北宋山水画的艺术崇高美论文浅析北宋山水画的艺术崇高美论文摘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
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从这些艺术作品的语言、形态、内容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上看,会令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艺术美。
这种崇高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源于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实践;源于人类的道德实践和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关键词:北宋山水画;艺术美;崇高北宋的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得更为成熟,皇室贵族、士大夫文人等都对山水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品有装饰于殿堂厅室的巨幅壁画和屏风。
此时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画家重视观察体验自然景物,技巧上有了巨大的创造。
主要是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以形象的深入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
无论是从构图方式或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突破。
画风雄壮浑厚,令人观之以后顿生崇高之感。
这种崇高来自于欣赏主体的生产生活的实践。
艺术崇高是艺术审美范畴的一种,其本质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带给欣赏主体的审美经验是感性本质力量被对象压倒后激起了更高的理性本质力量,其审美反应是一种伴随着痛感的快感。
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是审美客体在形式上的无限,是对审美主体的感性的否定,进而触发主体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北宋的绘画的大都是以描写山水为主,地域特点强,特别是北方的山水。
巍峨的山体,层峦叠障、远近丰富的层次以及酣畅厚重的笔墨,大幅的尺寸,显得雄浑、博大、庄重,无不震撼了观者的心灵。
宋初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
下面就从以下这几点来分析北宋山水画的艺术崇高美。
[美术鉴赏论文]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
[美术鉴赏论文]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篇一: 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下面对一些主要画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可以了解山水画在北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不少山水画家都有自己特色,燕文贵画山水楼观,号“燕家景致”;许道宁擅长寒林,平远,野水,表现山峰峭拔,林木劲硬的风貌。
燕文贵曾在汴梁大街买画,许道宁在汴梁买药时画山水招揽顾客,他们有都与都市世俗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李成的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而自成一格。
他擅长用幽淡多层次的水墨画平远开旷的景色,世称“惜墨如金”;又以爽利秀润的笔锋画寒林枝杈,俗谓之“蟹爪”。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
中外美术史论文——宋代花鸟画
中外美术史论文--宋代花鸟画摘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独具特色。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经过数百年的文化孕育和艺术锤炼.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它蕴含高贵的品质.精湛的手法使后来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
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折枝艺术多元性布局技法情趣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雏形,而中国花鸟画,由一开始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到了宋代,花鸟画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宋代花鸟画呢?宋代花鸟画的科学性及影响宋代绘画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一点从一些流传下来的画史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赵估对绘画表现必须符合客观真实上,有两个著名的故事:“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
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棋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皆莫测其故。
近侍尝请于上,上日:‘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
此作者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这种对于花的观察细致人微,能分辨出花盛开时,不同的时辰,不同状态的观察能力,直到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
“宣和殿前植荔枝,即结实,喜动天颜。
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及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
上日:‘未也。
’众使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日:‘孔雀升高,必先举左。
两宋山水画表现技法论文
两宋山水画表现技法论文摘要:至此回顾宋代自国初以来,虽武之不兴而文运特盛,其思想绵延至于元,明尤受其影响。
然则宋朝之特色可谓属于文人而非属于武人,故亦可谓中国文艺复兴之时代。
两宋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
许多山水画技法及表现形式都始创于这一时期。
无论是皴法、笔墨或构图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水墨画的主要表现风格,尤其在倡导“水墨为上”的文人画中,更占有主导地位。
它以水为媒,以墨色的浓淡干湿为主要表现手段,追求笔情墨趣,画面单纯自然、生动活泼。
可以说山水画画风在此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两宋绘画概况简括宋代的绘画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新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
宋代山水画皴法、墨法的完备成熟使山水画更富有雅致情趣。
北宋山水大家李成、范宽、郭熙进一步光大北派山水的宏大意境,苏轼等倡导的文人画以及米氏父子对雨山墨戏、云烟点染的江南画派新风尚的创造,王希孟、赵伯驹受水墨技巧的影响而对古典青绿山水的发展和突破,加上南宋“刘、李、马、夏”用笔简括,水墨刚劲,意境新奇的山水气象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绚丽多姿,展现了各类画家的创造才能。
许多山水画技法及表现形式都始创于这一时期,单以皴法而言,董源、巨然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郭熙创卷云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这些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而言,诸法俱备,“浓、淡、积、破、泼、焦、宿”等“七墨法”业已形成;构图上,全景、偏角皆有。
北宋绘画技法北宋画坛上,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水墨山水是山水画的主要表现风格,尤其在倡导“水墨为上”的文人画中,更占有主导地位。
它以水为媒,以墨色的浓淡干湿为主要表现手段,追求笔情墨趣,画面单纯自然、生动活泼。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对山水形势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四时朝暮和阴晴雨雪的不同,并寻求以不同的笔法表现各种不同的山石树木。
浅谈北宋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绘画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浅谈北宋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绘画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五篇】论文题目: 浅谈北宋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摘要:宋代, 工笔花鸟画空前繁荣, 追求简淡、明快、清新的风格, 体现了画者和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宋代工笔花鸟画在题材、用色、创新等方面都值得研习者研究和继承, 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直至今日, 学习工笔花鸟画依然要从临摹经典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开始, 研究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审美价值和创作规律.关键词:工笔花鸟画; 审美; 北宋; 审美特质;一、黄家富贵独领风骚北宋初期, 徐黄异体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后来, 黄氏画派在宋初画坛上独领风骚.北宋初期, 画家沿袭了五代时期的花鸟画风格, 黄筌父子的黄家富贵样式成为花鸟画的规范和评价画作的尺度, 并且成为宫廷绘画的主流风格.北宋以崇尚人文情怀为主流, 而宫廷院体花鸟画的写实精神正符合主流.写实花鸟画因通俗易懂而深受百姓的喜爱, 加上宫廷画院的特殊背景, 所以写实花鸟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黄家的富贵之风就是对写实的体现.黄氏继承唐代富丽堂皇的画风, 线条勾勒极其细腻、工整, 善于赋彩, 所以其作品画面多施以柔丽的色彩, 华贵典雅而不失宫廷气韵, 颜色与线相中和, 几乎不见勾画的痕迹, 表现对象的神态生动传神, 画面浑然天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居寀《山鹧棘雀图》轴, 描绘极为细致, 颇有富贵、华丽之趣.黄派所代表的院体画的审美使其形成了明显的艺术风格.二、写实精神与气韵生动相结合徐熙画派又称徐熙野逸, 其代表画家徐熙, 看重画面的表现力, 表现题材多为寒芦荒草、水鸟野凫.所以, 徐、黄两派无论在用色还是在理念上都大为不同.要想推动花鸟画的发展, 徐黄融合是必然之势.北宋时期的绘画理论中, 以气韵生动为标准的说法随处可见.北宋中期, 工笔花鸟画在一定程度上已发展成熟, 画家开始寻求创作技法和审美方式的突破.赵昌、崔白等人就是开创工笔花鸟画新风格的先驱, 他们开始推崇花鸟画的写生之路, 使以院体为代表的富贵华丽风格的花鸟画一度转为萧疏野逸的风格, 有别于黄家富贵的风格应运而生, 从此形成了工笔花鸟画在写实道路上的新的审美取向, 让花鸟画中的写实精神与谢赫六法中所提及的气韵生动完美结合.赵昌沿袭了宋代画院的绘画方法和画风, 现场调色作画, 《写生蛱蝶图》是他的杰作.崔白不仅对花鸟画有了新的创作实践, 并且使黄氏体制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崔白擅长描绘寒露时节的花鸟.以他的《寒雀图》来讲, 作品刻画日落时分, 麻雀在枝丫上小憩的景象.崔白将画面分成三块, 中间四只麻雀作为作品重心, 使画面由动转静, 浑然天成, 麻雀的矫捷被表现得活灵活现.枝干描绘用笔流畅、灵动, 极富野趣.至此, 黄氏画风不再垄断北宋画院, 野逸的画风为北宋画院注入一股清流, 也成就了工笔花鸟画的变化与革新.三、宣和画体与宫廷花鸟画北宋末期, 宣和体是院体花鸟画形成的一种绘画流派.当时宫廷画院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宫廷花鸟画家赵佶, 赵佶着力推崇典雅之风, 追求表象与内在达到形神统一.赵佶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具有典雅绮丽的艺术风格.赵佶的绘画作品时常是艳丽与清雅、工细与质朴兼备.赵佶典雅绮丽的绘画风格是在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意义在于将文人墨客的情趣引入院体画, 使作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赵佶沿袭了崔白的写生传统, 又喜爱黄氏的赋色, 所以他对徐黄异体进行了综合改进, 且在绘画过程中十分重视写生, 善于观察事物.正是赵佶这种高度重视真实表现事物的理念, 使画院画家形成了工巧细致的创作习惯.赵佶不仅倡导在创作中真实刻画对象, 还要求作品中蕴含创作者的性情、趣味.赵佶最早进行了院体工笔画诗意化的尝试和探索, 并且开创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例.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题款、等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成画面的一部分, 增强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芙蓉锦鸡图》传达出高贵的皇家气质, 画作最后还花押天下一人, 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赵佶的画作特别注重神与形的结合, 无不体现着深厚的美学造诣.如, 《芙蓉锦鸡图》的尺幅恰好符合黄金律, 彰显出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四、造型中的装饰美绘画中的装饰在于把客观物象通过主观人为的分类、提炼和有规律的组合, 从而让画面富有趣味性.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精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图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色彩浓艳且典雅, 以及造型灵动中不乏工整, 既最大限度地还原物象, 又富有装饰美感.宋代工笔花鸟画富有诗情画意的内涵、风雅的逸趣、工细的造型技巧和色彩表现, 对于促进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俞建华, 注译.宣和画谱.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2]胡继华.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文津出版社, 2005.[3]马乔.论宋代士人画对宋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影响.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4]孙澄.宋徽宗的审美趣味与其花鸟画创作问题的研究.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美术鉴赏选修课论文
美术鉴赏选修课论文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学号:姓名:《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顶,树木《清明上河图》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作者简介: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
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艺术成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浅析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浅析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浅析摘要:《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的知名度相信可以与天安门等著名建筑或地点向媲美,无论在教科书中或是在旅游的摊贩手里都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这张名画的身影;因此本文希望对《清明上河图》浅显的作一下讨论与梳理。
关键字:《清明上河图》;城市;文化;观念《《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家瑰宝,真正看过这幅原作的人并没有多少,更不提真正细看的过这幅画的人,即便这张画“随处可见”,因为21公分不到25公分高的一张画里面,一千多个人物和相当丰富的建筑物,它的细节是很难全部看到,因为在看的过程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的地方自己没有看到地方,机缘巧合下在课题研究中与导师探讨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一些想法,并有幸看到了清晰的图样,首先很多人认为《清明上河图》就是清明节,可能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国画的内涵,我们本身已经不知不觉受到了西洋画的观点的影响,西方的美学时间是和空间是定点,如希腊戏剧中的三一律,而中国的绘画去有所不同,就如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由他79岁画到86岁才完成的作品,可能有着它春夏秋冬的记忆在其中,因此中国绘画中时间是一个连贯的关系,这也是东西方非常不同的时间观,《清明上河图》中很多物件是不会在同一时节出现,也反应出该画的一个时间延续性,因此《清明上河图》的名字可能并不是来源于清明节;一种推测是当时的画作被宋徽宗所赏识,画中体现出繁荣的景象,反应出皇帝治理有方,所以就题字写了《清明上河图》,“清明”两字代表着太平盛世;有另外一种推测当时的汴京城有着136个坊,坊是我们今天城市的行政单位,其中有一种叫做清明坊,一般最靠近城市中东侧,是当时城市的商业区,因此《清明上河图》的名字可能是由此而得名,而不是形容节气;张择端并没有画出城市的全貌,他所表现的是当时城市最繁荣的清明坊的部分,类似于现在的城市商业中心;当然《清明上河图》的名字还有很多争议,到现在依然只是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代定窑陶瓷姓名XXX年级班级XXXXX专业XXXXXXXXXX学院2015年11 月30 日摘要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关键词:定窑瓷器五大名窑ABSTRACTMoisturize the delicate Quyang Ding for the Song Dynasty five famous kilns, kiln site in today's Hebei Province Jian Zi Cun and Yan Cun, the Song Dynasty Dingzhou, hence the name. A burning in the Tang Dynasty, heyda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Jin, yuan finally to produce white porcelain, and burned black glaze, sauce glaze and glazed, literature are referred to as "black", "purple" and "green". Ding in the Tang Dynasty is famous porcelain field, designed to burn white glaze, yellow glaze porcelain of the Song Dynasty developed rapidly than before the more famous, a lot of firing of white porcelain, followed by black glaze, glaze, glaze, white to brown flower varieties. The white porcelain body soil, tire quality thin and light, the glaze color is white, tears, glaze white vitreous enamel, slightly pink Quality, so that powder, also known as white. Other porcelain Taizhi thick glaze yellowish commonly known as soil stability; purple to purple, such as paint is black, rarely handed down black.Key Words: Ding porcelain five kilns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引言 (1)2.定窑的发展史2.1北宋早中晚期定窑陶瓷发展 (2)2.2北宋定窑特点 (3)2.3定窑器物的纹饰与印花 (4)3. 定窑品种 (6)4.定窑陶瓷胎质与釉质 (7)5.定窑的影响 (7)结语 (8)参考文献 (8)1.引言定窑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
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
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
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
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
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
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
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
2.定窑的发展史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杯碗茶碟,花瓶摆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宋代的瓷器名扬海外,在其五大名窑中,定窑十分特别,它是五大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早在唐朝的时候,位于河北内丘的邢窑烧制的白瓷就与越窑青瓷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唐代瓷器的两大主流之一。
到了宋代,同样位于河北的定州,烧制的定窑瓷器,直到今日,一直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
2.1 北宋早中晚期定窑陶瓷发展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瓷胎质细腻,结拜坚硬,造型奇秀,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丰富多彩,有刻花、画花和印花等技法,内印外刻并用,造型纹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素以“薄如纸、声如磐、釉如玉”艺术特色著称于世。
20世纪70年代初,定瓷开始恢复。
目前,除保留传统定瓷优秀品种生产外,已开发创作出人物、壁饰、灯座、文具、八卦壶、魔壶、雕龙盖杯、自律杯、茶盏、餐具、饮具、旅游品、电影道具、微缩建筑工艺件等八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接轨。
北宋初期,定窑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
并不断新建窑炉来保持总的供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不断的增加,木材的大量消耗,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续维持生产的地步。
聪明的窑工创造了从烧木材改用烧煤的新方法,这给定窑带来了新生。
从烧柴改为烧煤,是导致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的主要原因,也是定窑从发展阶段转变为具有独特风格阶段的一个关键。
北宋中后期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南北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
关键在于能否给社会提供较其它瓷器更多更好的产品。
这时期定窑创出了支圈窑具,支圈烧法,就是一匣多器的装烧新方法的发明。
印花定瓷窑器是为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也适应支圈烧法。
所以凡是印花定窑器,多为支圈覆烧,口沿无釉者居多。
这个时期由于定窑瓷器受到烧瓷工艺方面的种种制约,无论在制造、装饰以及釉色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釉色从前期的白或白中泛青转变为白中发黄。
在白中泛黄中的瓷地上创造出刻划花装饰,随着覆烧方法的创造成功,印花装饰方法又大量被采用,定窑瓷器的独特风格就形成了。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北宋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
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
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2北宋定窑特点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它名贵品种,如黑瓷、紫釉、绿釉、红釉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
元朝刘祈的《归潜志》说,“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宋代定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
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是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
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3定窑器物的纹饰与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
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
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
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
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
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形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
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实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
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
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物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
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
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
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
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厚。
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
通常以蓖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
莲瓣纹是定窑瓷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
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