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建议老师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知识方面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2)技能方面: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试验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法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讨。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2.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等。标准中的实例有;“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2)反映(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系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体验性的目标中,应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大家值得注意的问题。

2确定教学目标

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应反复推敲,与同行讨论,克服主观随意性,在知识,能力,情感培养等方面全盘考虑,处理好这几项要求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制定出可行的目标。并且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做法:

学段目标的确定;

案例1:关于“地理位置”的学段教学目标的确定;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判断经纬度位置的方法,还学会了描述和评价位置特征的方法,学生才真正掌握地理位置学习的根本,体会地理位置的价值。

单元目标的确定

案例2;中国分区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与教材中“学习标准”要求的对比。

从案例2中不难看出: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与教材中的“学习标准”要求不是吻合的。有些课标中的要求在教材要求中没有体现;不同课节的教学内容只体现了课标要求的一部分,课标的某一条内容标准会在多个不同的课节中出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只教教材的话是难以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在整体分析课标,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出来的,也就是课程标准统整下的单元目标。

例如“中国地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

△能以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自然区域。

△学会结合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

△会用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支柱产业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会用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够联系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在确定每课时教学目标前,须考虑清楚三件事情:第一,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课标要求应该在哪节课里体现最合适;第二,某一课节中要着重落实课标中的哪些要求,到什么程度;第三,课标中的某一项要求,要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来达成,各节课之间的程度差别怎样。

课时目标的确定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