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8月)联考语文答案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8月)联考语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bcd6a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c.png)
2024学年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C(A“侩炙人口”应为“喜闻乐见”;B拙zhuō劣;D“刚须”应为“刚需”)2.D(最终:比方几经磨难或尝试才终于得到结果,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最终:最终,末了。
)3.C(“其次种是……”之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4.B(A“借机敛财”后加“的现象”;C“日臻完善”中“日”字和“一每天”意思重复;D句式杂糅,“恍惚间有一种‘身登青云梯’的诗意产生了”可改为“恍惚间有一种‘身登青云梯’的诗意”或“恍惚间产生了一种‘身登青云梯’的诗意”)5.(3分,每空1分)示例:①却看到鳄鱼在流泪②鳄鱼流眼泪,不是在假慈善③那么多的盐分怎么受得了6.(1)名片热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
(意思对即可)(对象1分,事务1分)(2)中学生运用名片为时尚早。
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识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
另外,过早地运用名片,也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或:中学生运用名片无可非议。
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干脆地向别人介绍自己。
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主动地表现自己,举荐自己。
)(观点明确1分。
能从两个不同角度陈述理由且言之成理,3分)7.D(“每月都能与父母联系的孩子将近20%”错,应当超过70%。
)8.B(A“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障碍”错,原文为“对促进广阔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主动作用”。
C“这样做可能让家长失去监护实力,从而陷入经济逆境”因果倒置。
D“对留守儿童展快乐灵看护与调适这样的工作则不能依靠政府的力气”错,虽然这样的工作有赖于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气发挥作用,但是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9.①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留守儿童救助爱护机制。
②父母履行监护责任,在赚钱的同时,要刚好与孩子联系。
③政府应赐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暖和,并为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出主动努力。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03a6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1.png)
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纹样作为优秀的艺术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造物智慧,具备无限转化的可能性。
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古代的艺术家和匠人将关于哲学与美学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理解,以纹样的形式融入各类器物之上,造型艺术也正是从这些图案花纹中脱胎而出。
传统装饰纹样代表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思想。
东方哲学体系下的艺术思维模式既追求空灵充实的气韵,又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其朴素的观念中包含了对于天地自然之美的论述,也是历来中国艺术家遵循的根本创作原则。
受这种自然审美观影响,古代纹样中体现的祥瑞美学特质格外突出,进而延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之美,将自然美学推向极致。
这种美学思想贯穿于当代设计艺术之中。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薰琴在《论艺术设计美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图案已经相当成熟。
到殷周时,在图案画中,已能充分地表现出民族的精神。
其后,不论每个时代或每个地方,他们的工艺美术都有其特殊的个性。
”庞薰琴将古代青铜器纹样、玉器纹样、汉代画像石纹样、陶器纹样、织锦纹样等运用到图案设计之中,其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清新典雅的工艺特点。
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长期从事传统装饰图案研究,善于从大自然的花卉形态中不断汲取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素材,将自然花卉作为图案造型、构成及色彩的补充,形成独有的装饰图案风格。
湖南省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a2ce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c.png)
湖南省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
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
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
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
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
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
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
“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
”“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
”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666a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a.png)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
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
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
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届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984ba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2.png)
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
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
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
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
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
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
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
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
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
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
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
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
后来,人们把这部分看不到但是能测到热量的光,叫做红外辐射。
如今,红外辐射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身边检测体温的设备,大多是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测温。
电磁波也是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有人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流,也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
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从无线电波到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都是同一本性的电磁波。
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09fb95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8.png)
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
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
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
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
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
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
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
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
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
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
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
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a1c4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a.png)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羌笛是一种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间乐器,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经过了改变。
从南朝至唐宋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羌笛既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
《说文解字》对“笛”字的解释中有“笛,七孔箭也。
从竹,由声。
羌笛三孔”之描述。
应劭《风俗通义》引《乐记》云:“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
长二尺四寸,七孔。
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以当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京君”即西汉末学者京房,马融认为正是京房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使羌笛成为五孔。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对“羌笛”进行了描述:“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
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教篪篷。
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
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
”唐代李善还曾对“双笛”进行释解:“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双笛”后注谓“五孔”,给人感觉“双笛”为一件乐器,其形制乃双管并列,具备五孔。
近代黄侃在《文选平点》中亦云“曰近世双笛,别于古笛也”,将“双笛”与“古笛”视为两种乐器。
清代胡彦升在《乐律表微》中认为“横笛始于羌,与竖笛为双笛。
马融《长笛赋》谓‘近世双笛从羌起’者,古笛,非出于羌。
世有双笛,乃从羌之有横笛起耳”。
概言之,羌笛本是流行于古代西北羌人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乐器,后来成为南朝至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展现了羌笛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属性。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171f1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8.png)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11f32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f.png)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3f649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b.png)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
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be86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6.png)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材料三: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荼馆里座无虚席。
2024学年湖南省九校高三语文12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湖南省九校高三语文12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ac059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8.png)
2024学年湖南省九校高三语文12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最近的神话研究的结论,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
神话所述者,是“神们的行事”,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产物。
原始人民的心理,有可举之特点六:一为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一般。
二为魔术的迷信,以为人可变兽,兽亦可变为人,而风雨雷电晦冥亦可用魔术以招致。
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知觉,且存在于幽冥世界。
四为相信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灵魂亦常能脱离躯壳,变为鸟或兽而自行其是。
五为相信人类本可不死,所以死者乃是受了仇人的暗算。
六为好奇心非常强烈,见了自然现象以及生死睡梦等事都觉得奇怪,渴求其解答。
原始人本此蒙昧思想,加以强烈的好奇心,务要探索宇宙间万物的秘奥,结果则为创造种种荒诞的故事以代合理的解释,同时并深信其真确;此即今日我们所见的神话。
现代的文明民族和野蛮民族一样地有它们各自的神话。
野蛮民族的神话是原始信仰加上原始生活的结果,所以不合理的质素很多。
文明民族的神话则已颇美丽,成为文学的泉源。
这并不是文明民族的神话自始即如此美丽,乃是该民族渐进文明后经过无数诗人的修改藻饰,乃始有今日的形式。
就中国现存的古籍而搜集中国神话,我们不能不说中国民族确曾产生过伟大美丽的神话。
可为什么我们的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的片段呢?据我个人的意见,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
神话的历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便容易使得神话僵死。
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史化得很完备,神话的色彩大半褪落,只剩了《生民》《玄鸟》的“感生”故事;至于诱引“神代诗人”产生的大事件,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
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0e67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6.png)
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试题2024.9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在于提高村庄经济水平,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村庄、惠及村民。
村民参与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权力和利益诉求的过程,参与行为主要分为以实现自身权利价值的价值性参与和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工具性参与两类。
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和助推乡村发展的内生主体,村民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何动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
其中,村民的价值性参与主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特征。
部分成长于乡村、旨在奉献于乡里的村民,不仅基于乡村内生认同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意愿,同时也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能力,因而也乐于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性诉求。
村民的工具性参与主要基于谋利属性,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
国家体制改革放活了公社单位社会中的村民群体,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村民自利取向。
村落共同体逐渐瓦解为利益最大化的村民个体,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去组织化、集体经济渐趋空壳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城乡关系由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转变过程中,大量项目资源下沉为乡村社会预留出更多谋利空间,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基于精英俘获的谋利逻辑愈加明显。
(摘编自李丹阳、钟楚原《乡村产业振兴中“内外联动"而“内不动”问题探析》)材料二:赖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着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025 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 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4066b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3.png)
2025 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巴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化学分子。
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生活在21世纪,肯定听过许多对于多巴胺的赞美。
如今,人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多巴胺水平,因为他们听说它是掌管着愉快、积极、专注和成就的分子。
在多巴胺之前,所谓的“快乐分子”是血清素。
在诸如百忧解和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的兴起过程中,我们被告知,血清素是情绪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时,数百万的人每天都使用它们,然而我们并不曾看到一波又一波幸福的市民脸上挂着狂热的微笑走过街道。
于是,我们意识到血清素并不让人变得快乐,也许它只是让人稍稍变得更加平静,不那么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但是那种状态必定和纯粹的幸福没什么关系。
如果问多巴胺有什么作用?我的回应首先是:它是在哪里发挥作用?把神经递质和情绪联系起来的问题在于,这种看法是过分简单化的,与现实不符。
当你吃肉的时候,它会分解成蛋白质,蛋白质则会在你的肝脏中分解成氨基酸。
其中一种氨基酸是酪氨酸,它从肝脏通过血液到达你的大脑,在那里,它会先被转化成左旋多巴,随后形成多巴胺。
当我说酪氨酸会输送到你的大脑时,我指的是整个大脑,而不仅仅是大脑的某些区域。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旦酪氨酸在神经元中转化为多巴胺,它将根据这些神经元在大脑中的位置来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多巴胺不仅仅关乎专注或积极,它还对其他身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如运动、记忆、学习、睡眠、认知等。
这是第一个结论:当我们在谈论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来提高多巴胺水平时,我们不能说多巴胺会增强某一特定功能,比如专注力或是积极性,因为酪氨酸会被输送到大脑的所有区域,在那里,它会同时影响其他功能。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应该把焦点集中在多巴胺上。
多巴胺与血清素一样,只是众多神经递质中的一种,这些神经递质都起着开启神经元之间交流的关键作用。
2025届广东省六校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5届广东省六校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0902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0b.png)
广东六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命题、审校;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
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
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
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
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
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
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49e2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0.png)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2024年7月10日,“萝卜快跑”遽然登上热搜。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向媒体表示,“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
支持者为AI技术的运用欢呼,反对者则对无人车的高歌猛进表现出不安和抵触情绪。
有出租车司机联名求助“给一条活路”。
10公里3.9元、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拒载、车内无异味……萝卜快跑着实不简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出租车司机或网约车司机群体里,嘲讽萝卜快跑无人车不善“变通”的声音也高了起来,甚至盖过了最初的“恐惧感”。
7月16日前后,网传萝卜快跑停运,但官方回应称,武汉系订单被自动取消,而合肥系技术原因需要调整。
短短十几天工夫,情绪的落差之大,观点的纷繁复杂,也折射着萝卜快跑无人车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丝“震颤”。
但显然,当无人车恪守规则意识“不争不抢”“安全第一”却让不少人类司机感到不适应时,我们应该展开的思考显然超越了技术层面。
首先,无人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不必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形成直接的“威胁”。
有人说,对于新技术,就该无条件地欢迎,“有什么好嚎的?”理由是,火车和汽车代替马车时,人的感受并不重要。
这当然是一种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被颠覆的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从各个方面适应了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找到了生存所需要的岗位。
争议开启的思考是有益的:发自传统产业深处的痛感,是在“呼唤”一种良性的关系,这就是:在新技术力量“攻城掠地”之时,也要允许和倡导温情的力量进行某种改善和修补。
具体而言,关键是在政策层面保持开放和引导的态度。
既要允许“先行先试”,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也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让无人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不至于“裸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
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
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
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
(摘编自吴震《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却又容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阳明仁学的错误观点,探讨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
B.作者从辨析核心概念出发,揭示了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藉此表明阳明仁学有和其他万物一体论不同的理论特质。
C.作者列举历史上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意在强调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D.文章结尾指出,王阳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表明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抛开“仁”字强调“万物一体”,就会混淆阳明万物一体论与其它万物一体论的界线。
B.要把握“一体之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就要抓住“心体”和“仁体”两种特质。
C.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D.研究王阳明的仁学思想,既要揭示其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又要关注其它相关理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笑于德北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
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
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
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
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5分)6.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
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
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
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
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
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
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
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
1960 年,年仅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
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国家列入对新中国的禁运名单。
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潜心于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之中。
他担任过专题组组长等职务,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和论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硼砂产量已达数万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除了进行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思危还主持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个月的锅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