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摘要: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的价值在于突破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思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我国古代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布局、内容、建筑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营造出“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空间. 我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很好的诠释了生态美学的追求,达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古代园林;天人合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古代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发展。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如此,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是人们对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而进行美的价值诉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为: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它使生态美学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就如我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等。

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看我国古代园林,其价值和意义会更加凸显。

首先,我国古代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我国古代园林多为平面铺展的土木建筑,是多组小园递进环抱,相互呼应成趣的群体建筑,同时为了有一定的和谐审美要求,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观。所以,我国古代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我国古代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我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优厚的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故他们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中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可见生态美学在我国的古代园林建筑中就存在。

其次,我国古代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

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园林有很高的生态美学观,成为我国古代园林的精华所在。

无论我国古代何种园林,都基于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其一,古人云:“无石不成园。”“水可积之成潭,泻之成流,喷之成雾,旋之成涡,举之成柱,悬之成布,凛之成冰。”可见错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与静态、动态之水皆可制造出绝佳的园林审美效果。水中有山,山中有水,相得益彰。其二,我国古代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有其丰富的感官效果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花草树木的自然本色:斑斓之色彩,馨香之气息,多姿之形态,风拂树叶雨打芭蕉之声,阳光月光下的树木婆娑之影,这一切诉诸感官,给人予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之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傲雪霜的松竹梅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 “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之士,清雅淡逸的兰花具有君子风范等等。如园林中的“编篱种菊”之景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象征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之道。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其文化意蕴深化了植物美,也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天人和一”之美。

第三,我国古代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廊、桥、台、楼、阁、榭、轩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正是通过这些建筑点缀来达到生态美学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目的。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无不追求着生态美学的要求。如亭,不仅是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的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至于我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第四.我国古代园林的生活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金学智在《苏州园林》一书中写道:“在古代园林里,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空间,盘桓于人文浓郁的楼台亭阁,品赏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徜徉于曲径通幽的艺术境界,人们会感到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清静闲适,悠然自得,也就是说,能在布局的自由中获得身心的自由,在生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自然美和人性美通过园林艺术美而交融契合”。可见,它还同时具有让人澡雪精神,净化灵魂p

3. 金学智著《苏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