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答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1、光源是指那些能够自身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太阳、电灯、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不透明的物体和显示影子的屏幕。

5、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当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古代人们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的障碍物,并且会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光或反射现象。

7、光能够穿过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玻璃纸,也能够部分穿过较薄或半透明的物体,如纸巾、纱布等。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不透明的物体会产生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8、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光。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9、利用光的反射的工具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10、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是一种因为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栩栩如生,宛如仙境。

1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2020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

2020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

2019-2020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复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复习

方案1:土地坡度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坡度大
研究题目: 我的推测: 实验器材: 相同坡条度件小: 不同条件: 实验方法:
土地坡度的大小会影响土 壤被侵蚀的程度吗? 坡度大,侵蚀大;坡度小, 侵蚀小。 长方形塑料盒、泥土、喷 水器、水……
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小、土壤结构等
坡度大小
用喷水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 上方,同样高度“降雨”, 观察泥土被侵蚀的程度等。
缓慢 变化


地形

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缓慢 发生

自然力量
缓慢

变化
注意 安全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模拟实验一
“冷热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研究计划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酒精灯、火柴、石块、镊子、盛水的烧杯等。 1. 点燃酒精灯(注意正确使用!)。 2. 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 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 六千米以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 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蓝色的封闭图形 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球 地壳 的

地幔

地核 结 构
地幔上层(软流层)像一锅煮热的粥,充斥着岩浆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 岩石圈就漂浮在软流层上
地震 地壳运动
猛烈
地形 瞬间
火山 地壳、地幔运动
发生 较大
地 球 内
喜马 拉雅 山
两个大陆 板块碰撞

变化
地形 缓慢 发生
东非 大裂
两大板块 拉张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笔记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它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3.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所有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4.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数量和类型。

5. 遗传多样性指的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丰富程度。

6.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其他资源。

7.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制定了许多法律、公约和条例。

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 各国也在本国立法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3.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仅是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出一份力。

4. 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更加创新的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等。

5.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提高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经济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家畜都是依赖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来提供材料基础的。

3. 生物多样性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4. 正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才更应该去保护它,让它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生态平衡发挥着作用。

结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的保护事关全人类的未来。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1)需要的材料:
(2)升温和保温的措施:
(3)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设计图:
(1)大纸盒,小饮料瓶,锡箔纸,泡沫塑料等。(2)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箔反光;对着光的一面用塑料纸罩住;盒子可以改变角度;盒子内外全涂成黑色。(写出其中的几点就可以)(3)略。(4)略。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据图回答。
(1)
(2)运动原理
(1)反冲力。(2)运动原理:当气球里面的气体喷出的时候,气球就得到一个反方向的作用力,推动小车前进。
下图装置在地毯上拉动与在桌面上拉动,哪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大?简要说说理由。
(1)(2)理由
(1)在地毯上拉动弹簧秤的读数大。(2)理由:地毯比桌面粗糙,所以产生的摩擦力就大,从而使弹簧秤的读数大。
注意事项:做重力实验时,小车的运动速度要一样。
特别说明:用重力牵引小车,拉力的大小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观察数据,填写表格: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距离(米)
平均距离
我们的发现
10
1
2.8
2
2.9
3
3.0
20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实验名称: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光滑和粗糙的长条形木板(每组两块)、同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木块(每组各两块)、钩码(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将条形木板一端架高,使之成为一个斜面(约30度角)
2.将两个同样的方形木块分别放在光滑和粗糙的木板上,观察它们在木板上滑下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 地球表面上常见的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山地。

2. 地球上的海洋多,陆地少。

3.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 地形的特点5. 观察地形图,我们获得的信息列举如下。

①地球表面上有海洋、河流、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

②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③很早的时候,地球上的七大洲是连在一起的。

④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⑤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⑥地球表面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⑦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3.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 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5.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6.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

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7.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 冷和热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2.流水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3.植物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4.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 岩石变化的过程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6.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四、土壤1.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能够别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爱日子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日子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靠,互相妨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个儿创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截了当或间接消费不人创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别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能够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具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能够把它们看成一具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具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降。

14.假如生态系统的一具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假如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妨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17.世界上第一具自然爱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具自然爱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爱护区,三江源自然爱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爱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如此能够自个儿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如此,从别同侧面照耀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歪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耀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整理(分单元编排)(2022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整理(分单元编排)(2022秋)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重点知识第一单元光一、光的传播。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被物体挡住,无法到达物体后面,在物体后面形成了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5.当月亮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当月亮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二、光的折射。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出现折射现象,所以铅笔好像断了;光由水垂直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断。

3.在两块玻璃的拼接处看到了两条金鱼,说明光可以在水中向四面八方传播,并在水面产生折射。

4.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白光进人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一样。

经三棱镜射出后,再次经过折射,白光便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这三种色光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可以得到其他色光。

三、光的反射。

1.光在传播途中如果碰到物体,就会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照明灯上装灯罩,墙壁涂成白色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

4.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5.当镜面与盒子底边成45°角,两块平面镜相互平行时,第一块平面镜的反射光全部射到另一块平面镜上,然后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

自制潜望镜让我们不用靠在窗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象。

五上科学手册参考答案

五上科学手册参考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以下答案均为课堂达标答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P21.填一填(1):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2):实验 对照2.辨一辨 ×、√、×3.实验探究①取6粒绿豆种子④分别在2张餐巾纸上各放3粒绿豆种子⑤将2个盒子都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其中1个盒子用里面涂黑的盒子罩住。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P41.选一选 A、B2.实验探究(1)阳光 (2)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P61.填一填(1):水、阳光、适宜的温度 (2):向水性2.辨一辨 √、×3.实验探究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 P81.选一选 C、B2.实验探究(1)通过测量蚯蚓在亮处和在暗处的时间长短来研究。

(2)通过记录在亮处的蚯蚓数得出(3)小红;理由:收集数据更科学准确,用时更短。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P111.选一选 B、B、A2.实验探究(右图)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P131.辨一辨 ×、√、×2.实验探究生物条件:水草3棵非生物条件:泥沙制作方法:先把水草种活,再把小金鱼、小虾和田螺放进去第七课:《改变生态瓶》 P151.辨一辨 ×、√2.选一选 B、C3.实验探究动物多时,耗氧量增大,鱼浮上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 P171.辨一辨 ×、√、√2.分析解答 略第二单元 光第一课:《光和影》 P191.填一填(1)光源 (2)投影 (3)光源 屏2.辨一辨 ×、√3.实验探究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 P211.选一选 B、C、B2.分析解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的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长→短→长。

2020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

2020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

2019-2020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易错知识点专项练习(判断选择,分单元编排,附参考答案和点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易错知识点专项练习(判断选择,分单元编排,附参考答案和点拨)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易错点一】认识光源1.[判断]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自然光源。

( )2.[选择]下面各组中,( )都是自然光源。

A.月亮、星星、太阳B.星星、闪电、蜡烛C.太阳、闪电、星星3.[选择]关于光源,以下观点不科学的是( )。

A.篝火又热又亮是光源B.夜空中我们看到的星星都是光源C.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它能自行发光,所以是光源【易错点二】光的传播4.[判断]光穿过透明物体时是不会有损失的。

( )5.[判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继续沿直线传播。

( )6.[选择]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

A.光速极快B.光的反射C.光沿直线传播7.[选择]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B.曲线C.折线职三的光泉路【易错点三】光的折射8.[判断]光的色散实际上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 )9.[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说明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 )10.[选择]如图所示,盛满水的井中,青蛙位于井底O点,( )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的范围是正确的。

A. B. C.11.[选择]将一根铅笔插入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铅笔好像弯折、错开了,这是因为( )。

A.光在水中没有沿直线传播B.铅笔水下的部分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C.这与光是怎样传播的没有关系,完全是眼睛的错觉12.[选择]人看到沉在水底的硬币的位置( )。

A.就是硬币的实际位置B.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浅C.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深【易错点四】光的反射13.[判断]潜望镜中的两块平面镜可以随意放置。

( )14.[判断]在潜望镜中,我们看到的物体与实物是左右相反的。

( )15.[判断]光遇到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会发生反射。

( )16.[选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让光到达我们需要的地方B.曲面镜成的像都是变形的,因此没什么用处C.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的镜面要对着放置17.[选择]车灯能帮助驾驶员看清前面的物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高频考点期末专项复习卷(三)(含答案)第三、四单元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心脏的心肌收馆,血液__________(填“流出”或“流回”)心脏;心肌舒张,血液__________(填“流出”成“流回”)心脏。

2.课堂上,我们让每个小组做的摆在相同时间内自由摆动,其中有些组的摆摆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跟摆的__________有关。

3.人体共有__________多块肌肉,它们附着在__________上。

4.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__,古代人的计时工具有水钟、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影响水钟滴水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4分)1.跳绳、写字、唱歌等活动都需要我们身体的多个器官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映了古人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决定自己的作息时间。

()3.刻漏是我国古代一种利用流水来计时的工具。

()4.看书读报,只要感觉舒服就行,不必讲究姿势。

()5.在饮用水瓶的盖子上戳两个洞,让瓶内的水慢慢滴下来,直至滴完。

在这段时间里,水滴下来的速度是不变的。

()6.屈臂、伸臂时,骨、关节、肌肉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7.“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少年头”的道理是良好的情绪有益身心健康。

()8.实验课上,我们将一个摆放在转盘上,让摆摆动起来,再让转盘缓慢转动,发现在转盘转动的过程中,摆摆动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

()9.像滴漏实验一样能测量时间的装置,其变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10.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波运输更多的二氧化碳进入人体组织,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大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11.我们可以看天空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来估计1分钟时间的长短。

()12.相同年龄的人,经常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少,心脏更健康。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属于不良习惯的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教科版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1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教科版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2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班级:姓名:学号:
1.请将地形及对应地形的特点相连。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高原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丘陵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盆地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__大_;我国西部多_高原(山地)_,东部多_平原(丘陵)。

3._火山__和__地震__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_地壳__、_地幔_、_地核_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_地壳__内,火山活动与_地壳__和_地幔_的运动有关。

4.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_挤压_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_拉伸__后形成的裂谷。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_气温__的作用、_流水_的作用、_大气__的作用和动植物作用等,这些作用导致岩石_破裂_,这种现象叫_风化__。

6.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_砂砾_(小石子),中间是_沙_和_粉沙__,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_黏土_,浮在水面上的黑色物质是_腐殖质__。

7.干燥的土壤放入水中马上看到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_空气__。

8.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_侵蚀__。

_雨点落到地面__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9.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的_坡度_、有无_植被覆盖_、降雨量的大小等。

10.在坡度_大_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_侵蚀_;在坡度_小_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_沉积_现象。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_平原_。

11.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__侵蚀__和_沉积_的现象发生。

_侵蚀_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_沉积_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还有流水、风、_冰川_、海浪等都会侵蚀土地。

12.房屋应该建在_坡度小_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_种树__,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3._植树造林_、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