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化药物: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结构上十分接近人体内正常生理活性物质的,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2、中试:是把已取得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进行放大的研究过程。

P283、热源:是指在药品中污染有能引起动物及人的体温升高的物质。

P424、生物检定法:利用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5、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类。

6、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

7、抗生素的MIC:能抑制微生物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8、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药物对病原菌和宿主组织的毒力差异。

9、抗生素抗性基因:微生物能产生抗生素,须要自身能抵抗该抗生素,其相关基因为抗性基因。

10、受体:指存在于细胞核内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的某一特定部位能准确识别并特异结合某些专一性配体。

11、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外源性(活性物质和各种药物)。

12、丙酮粉:亦称丙酮干制剂。

是微生物或生物组织,有时是蛋白质,酶的提取物用丙酮脱水的干制品。

13、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

以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14、干扰素:是由诱生剂诱导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15、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内的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血钙浓度的多肽激素。

16、E-玫瑰花结实验:T淋巴细胞表面有针对绵阳红细胞(SRBC)的E受体,在一定实验条件下,SRBC 与T细胞表面是受体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状如玫瑰花结的细胞集团。

17、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法考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怎么区别

法考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怎么区别

法考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怎么区别法考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是法学考试中常见的两种题型,它们在形式和要求上有所不同。

简答题更注重考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名词解释则更强调对法律名词的准确解释和辨析能力。

本文将从题目形式、答题要求以及备考技巧等方面来探讨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的区别。

一、题目形式的区别在法考中,简答题往往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给出准确、简明的回答。

这类题目通常较为开放,没有固定的答题格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来组织答案,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

而名词解释题目则是直接给出一个法律名词或概念,要求考生对该名词进行解释和辨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格式相对固定,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定义、构成要件、特点和适用范围。

考生需要对该名词进行全面分析,将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解释。

二、答题要求的区别在答题要求上,简答题更注重考察考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不同于名词解释,简答题通常需要考生进行推理和分析,以全面回答问题。

考生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典型案例以及学说观点的综合运用,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同时,简答题也要求考生考虑问题的多维度,包括理论、实践和伦理等方面,给出一个全面且有逻辑性的回答。

而名词解释则更强调对法律名词的准确解释和辨析能力。

考生需要准确地给出该名词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成要件、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内容。

名词解释题目要求考生逐个击破,将每个要点都解答清楚,且逻辑严密,不可遗漏。

三、备考技巧的区别针对简答题的备考,考生需要广泛积累法律知识,系统学习各个领域的法学理论和适用规则。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法学经典著作、参与案例分析和模拟答题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刷题和整理思维导图也是备考简答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整理和巩固知识。

而备考名词解释题目,则更注重考生对法律名词的研究和理解。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共14题)】1、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2、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3、金融结构——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4、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5、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6、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7、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8、货币政策——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9、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直接融资(同第5题)1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13、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法律规范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规则。

2、推定行为是指当事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有目的、有法律意义的积极活动来表达他的意志。

3、要物(实践)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以实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如保管合同、仓储合同、质押合同等。

4、委托代理是指按照被代理人委托授权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行为,也称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

 5、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有放弃其到期债权、赠与或低价转让等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

6、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权利义务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关系。

7、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因与本人有一定关系,而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因而与他进行民事行为。

8、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虽无正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9、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提出确定的意思表示,即订约提议。

10、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明确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即接受提议。

11、合同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2、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也称要约引诱。

13、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一种法律行为。

 14、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5、格式合同又称标准合同,是指合同的条款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拟定,另一方当事人只能全部接受或一概拒绝,不能就个别条款进行商洽的合同。

16、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即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享有对该部分财产进行变现并就其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2.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4.社会惰化: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出现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5.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7.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8.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的智商。

9.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10.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1.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2.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

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13.压力:压力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在当代的科学文献中,压力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字数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字数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字数
(实用版)
目录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4.字数要求
正文
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通常是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对某个概念或名词进行简洁明了的解释。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在回答名词解释时,考生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该名词的定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简答题
简答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简答题通常要求考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简要回答,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回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
论述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题型,要求考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论述题时,考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论证。

四、字数要求
不同的题型在字数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名词解释和简答
题的字数要求相对较少,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字之间;而论述题的字数要求较多,通常在几百到几千字之间。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应根据具体要求来控制字数,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字数要求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和要求。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一、名词解释1、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3、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4、民事法律事实: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5、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6、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7、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其实施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8、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其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9、支配权:可以对标的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12、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13、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1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收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5、孳息: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16、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7、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18、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实现共同目的,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19、特殊普通合伙:指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为目的,合伙人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

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

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

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

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

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 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

13.链接文件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

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件地址指针”便指向存放该文件的第一个盘块的编号。

14.快表采用联想存储器加快查表速度 ,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加入一个高速,小容量、具有并行查询能力的联想存储器,构成快表,存放正运行的作业的当前页号和块号。

16.文件目录为了项用户提供对文件的存取控制及保护功能,而按一定规则对系统中的文件名,(亦可包含文件属性)进行组织所形成的表,称为目录表或文件目录。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1.经济性信息:经济性信息是指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财政、金融、信贷方面的信息,经济资源信息等日本式报价:将最低价格列在价格表上,以求首先引起买主的兴趣。

口头谈判:是双方的谈判人员在一起,直接地进行口头交谈协商丝毫无损的让步:是指在谈判过程中,当谈判的对方就某个交换条件要求己方作出让步,其要求确实有理,而对方又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但就己方目前的条件而言,实在难以接受对方的要求,同时保证在这个问题上己方给其他客户的条件,绝对不比给对方的好,希望对方能够谅解。

借助式发问:是借助第三者的意见来影响或改变对方意见的发问2.报盘:卖方主动开盘报价叫报盘开局阶段:主要是指谈判双方见面后,在讨论具体、实质性的交易内容之前,相互介绍、寒暄以及就谈判内容以外的话题进行交谈的那段时间。

进取型对手:是以对别人和谈判局势施加影响为满足的对手谈判实际需求目标:是谈判各方根据主观的因素,考虑各方面情况,经过科学论证、预算和核算后,纳入谈判计划的谈判目标。

探索式发问:是针对对方答复要求引申或举例说明,以便探索新问题、找出新方法的一种发问方式。

3.政治性信息:是指由于某一政治活动的发生、政治事件的出现而引发市场变化的信息。

硬式谈判:硬式谈判又称立场型谈判,在谈判开始时提出一个极端的立场,进而固执地加以坚持,自有在谈判难以为继、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作出极小的松动和让步。

群体效能:主要是指群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沙龙式模拟:是把谈判者聚集在一起,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共同想象谈判全过程。

谈判最低接受目标:是商务谈判必须实现的目标,是谈判的最低要求,若不能实现,宁愿谈判破裂也没有讨价还价、妥协让步的可能。

4.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各种商业贷款利率的变动而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损益的风险。

实盘:在正式谈判中,开盘都是不可撤销的,叫做实盘模拟谈判:是在谈判正式开始前提出各种设想和臆测,进行谈判的想象练习和实际演习。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1、什么叫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由发电厂、电力网和电能用户组成的一个发电、输电、变配电和用电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2、什么是尖峰电流?在电气设备运行中,由于电动机的启动、电压波动等诸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短时间的比计算电流大几倍的电流成为尖峰电流。

3、什么叫无限大容量的电力系统?无限大容量的电力系统是指,当电源距短路点的电气距离较远时,由短路而引起的电源输出功率的变化,远小于电源的容量的电力系统。

4、什么叫过电压?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电压升高危及到电气设备绝缘,这种超过正常状态的高电压被称为过电压。

5、什么是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和亮度?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空间辐射出的使人眼产生光感觉的能量;发光强度: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照度:受照物体表面上单位面积接受到的光通量;亮度:被照物体在给定方向单位投影面上的发光强度。

简答题:1、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中性线(N线)、保护线(PE线)和保护中性线(PEN线)各有哪些功能?答:中性线(N线)的功能:一是用来接驳相电压220V的单相用电设备;二电是用来传导三相系统中的不平衡电流和单相电流;三是减小负载中性点的电位偏移。

保护线(PE 线)的功能:它是用来保障人身安全、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用的接地线。

保护中性线(PEN线)的功能:它兼有中性线(N 线)和保护线(PE线)的功能。

这种保护中性线在我国通称为“零线”,俗称“地线”。

2、电气设备中常用的灭弧方法有哪些?(至少6个)答:常用灭弧法有:速拉灭弧法、冷却灭弧法、吹弧灭弧法、长弧吹短灭弧法、粗弧分细灭弧法、狭沟灭弧法、真空灭弧法、SF6灭弧法。

3、互感器有哪些功能?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使用时注意事项?答:互感器的功能有:(1)隔离高压电路;(2)扩大仪表、继电器等二次设备的应用范围;(3)是测量仪表和继电器小型化、标准化,并可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有利于批量生产。

电流互感器使用注意事项:(1)在工作时其二次侧不得开路,(2)二次侧有一端必须接地,(3)电流互感器在连接时,要注意其端子的极性。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免疫】机体对“自己”和“非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财务管理:公司资源的取得与使用的一种管理活动名义利率:通常将以年为基础计算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a有效利率:将名义利率按不同计息期调整后的利率称为有效利率趋势百分比分析法:指将连续多年的财务报表数据集中起来,选其中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每一期间各项目对基期同一项目的百分比,以揭示各个期间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结构百分比分析法:又称纵向分析(vertical analysis),是指同一期间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间的比较与分析,主要是通过编制百分比报表进行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司一定时期内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是考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存货周转率:公司一定时期内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是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指标。

市盈率: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每股净收益愿意支付的价格。

戈登模型:又称股利稳定增长模型. 每股股票的预期股利越高,股票价值越大;每股股票的必要收益率越小,股票价值越大;每股股票的股利增长率越大,股票价值越大。

风险:风险是指资产未来实际收益相对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和变动幅度必要收益率:投资者进行投资要求的最低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在下一个时期所能获得的收益预期实际收益率:在特定时期实际获得的收益率,它是已经发生的,不可能通过一次决策所能改变的收益率。

现值:现在和将来(或过去)的一笔支付或支付流在今天的价值;或者(一个或多个发生在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当于现在的价值)年金:连续发生在一定周期内等额的现金流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资本形式(如股票)存在的资产的价格确定模型,描述了该资产的风险溢价与市场的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或者某种证券(或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上该种证券的风险溢酬(指系统风险溢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综合)资本成本是以各种不同资本来源的资本成本为基数,以各种不同资本来源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4.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5.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一般来说,治疗指数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7.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如肾上腺激素是α和β受体的激动剂8.阻断剂:药物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9.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就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的现象1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1.耐受性:连续服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剂量才可保持原有药效12.耐药性: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3.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1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5.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16.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17.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等18.二重感染:光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二、简答题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解除平滑肌痉挛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用于眼科④缓慢性心率失常⑤抗体中毒的解救2.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是抢救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临床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③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是目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下的首选药④中枢性肌肉松弛4.吗啡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静脉给药较大剂量可使卧位血压下降平滑肌---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延缓产程,分娩妇女禁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加重支气管哮喘免疫抑制作用---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5.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对类风湿关节炎可迅速镇痛,目前仍是首选药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6.抗心绞痛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硝酸酯类: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④其他:卡维地洛7.一线降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⑤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8.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Ⅰ类钠通道阻断剂:Ⅰ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

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臵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名词解释及重点简答题

名词解释及重点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份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ADCC(抗原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体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 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靶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蛋白质。

CK: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柱动物某一些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HLA复合体:为人的MHC,定位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

其功能是编码HLA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调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和非专职。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细胞毒性介质和抗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简答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别和联系

简答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别和联系

简答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别和联系在学习和考试中,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是常见的题型。

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考察。

本文将对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

一、简答题的特点与应用场景简答题是一种常见的开放性问题,要求回答者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对问题进行回答,通常没有固定的答案格式。

简答题的特点如下:1. 灵活性:简答题没有严格的答题格式,回答者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

2. 开放性:简答题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释和观点,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3. 考察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回答者理解问题的本质,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进行回答。

4. 应用场景:简答题常见于学科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专业领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等。

简答题的应用场景广泛,可以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察、对专业人士专业能力的评估,还可以用于辩论赛、面试等环节。

二、名词解释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名词解释是一种具体的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回答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名词或专业术语的含义。

名词解释的特点如下:1. 精确性:名词解释要求回答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解释名词或专业术语的含义。

2. 明确性:名词解释要求回答者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确保回答的准确和清晰。

3. 无主观性:名词解释回答中应避免个人主观意见和解释,以确保客观性。

4. 应用场景:名词解释常见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科研领域的术语解释等。

名词解释的应用场景主要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教育考试中,通过回答名词解释题,考察学生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简答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别尽管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都是题目形式的知识考察方式,但它们在形式和要求上存在显著区别。

1. 答题形式:简答题要求回答者用语言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可以呈现为文字叙述、图表描述、案例分析等多种表达方式。

名词解释则要求回答者给出一个明确而简明的定义,一般以短语或简短句子的形式呈现。

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式变换与系统输入量的拉式变换之比。

2.系统校正:为了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给系统加入特定的环节,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个过程叫系统校正。

3.主导极点:如果系统闭环极点中有一个极点或一对复数极点据虚轴最近且附近没有其他闭环零点,则它在响应中起主导作用称为主导极点。

4.状态转移矩阵:,描述系统从某一初始时刻向任一时刻的转移。

5.峰值时间:系统输出超过稳态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为峰值时间。

6.动态结构图:把系统中所有环节或元件的传递函数填在系统原理方块图的方块中,并把相应的输入输出信号分别以拉氏变换来表示从而得到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就称为动态结构图。

7.根轨迹的渐近线:当开环极点数n大于开环零点数m时,系统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s平面的无穷远处,且它们交于实轴上的一点,这n-m条根轨迹变化趋向的直线叫做根轨迹的渐近线。

8.脉冲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下,输出离散时间信号的z变换C(z)与输入离散信号的变换R(z)之比,即G(z)= 。

9.Nyquist判据(或奈氏判据):当w由-∞变换到+∞时,Nyquist曲线(极坐标图)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N,等于系统G(s)H(s)位于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P,即N=P,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N≠P)闭环系统不稳定,且闭环系统位于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Z为:Z=【P-N】10.程序控制系统:输入信号是一个已知的函数,系统的控制过程按预定的程序进行,要求被控量能迅速准确地复现输入,这样的自动控制系统称为程序控制系统。

11.稳态误差:对单位负反馈系统,当时间t趋于无穷大时,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实际值与期望值(即输入量)之差的极限值,称为稳态误差,它反映系统复现输入信号的(稳态)精度。

12.零阶保持器:零阶保持器是将离散信号恢复到相应的连续信号的环节,它把采样时刻的采样值恒定不变地保持(或外推)到下一采样时刻。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汤刑。

答: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2,廷杖制度。

见笔记本。

3,具五刑。

见笔记本。

4,春秋决狱。

见笔记本。

5,理藩院。

见笔记本。

6,廷行事。

见笔记本。

7,《十九信条》。

见笔记本8,明德慎罚。

答: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

“明德”就是要崇尚道德,统治者应自律并对人民施以耐心的教化;“慎罚”就是要用审慎的态度适用刑罚,以保赤子之心来保护臣民。

明德慎罚死刑的提出,一方面动摇了神权法思想,在“神”之外,指出了“民”的重要,缓和了商纣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其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重民”、“民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9,三不去。

答:这是对于丈夫或附加解除婚姻的单方权力限制,主要有三种情形:有所取无所归,即如果休妻会导致妻子无家可归;有更三年丧,即妻子为公平养老送终并拂过三年大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在婚后丈夫有贫贱变为富贵。

客观地讲,这种对丈夫单方面权力的限制和对妻子权益的保护的规定也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10,《元典章》答: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并不是一部有朝廷统一制定、颁布的法典,只是地方官吏将自元世祖开始,国家颁布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方面的法律文件进行抄录(设计会变的法律形式包括条格、诏制和成例),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内容按照诏令、圣教、朝纲,台纲以及六部委纲目进行会变而成的一部法规会变作品,共计六十卷。

内容上一形式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司法审判规范为主。

经过中书省对内容进行审查后,核准在全国发行,对元朝法律事件祈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当今系统研究元朝法律文件内容也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名义GDP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额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5、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6、滞胀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7、菲利普斯曲线是指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8、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0、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来从事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盈利活动,只需要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就可以了,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11、货币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12、奥肯定律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用公式表示为y-yf/yf=-a(u-u*) 13、消费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

其具体含义是一篮子商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和以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

14、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15、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16、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

17、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简答题1、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怎样影响稳定状态产出水平,以及稳定状态增长率的?如图:(经济增长的稳态P557)如果△k=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加折旧。

所以稳态条件是:sy = (n+δ)k 当储蓄增加时,人均储蓄曲线向上移动。

形成新的稳态。

在新的稳态时:人均产出增加,人均资本增加。

稳态时的产出增长独立于储蓄率,所以增长率在短期提高后,会逐渐降低到劳动人口增长率水平。

2、什么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二者的区别:摩擦性失业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

结构性失业性质上是长期的,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比如技术更新或者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

3、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概括为:物价上涨的态势——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1、以市场机制是否发挥作用为标准,可分为公开型和抑制型通货膨胀;2、以价格上涨速度为标准,可分为爬行、温和和恶性通货膨胀;3、以通货膨胀预期为标准,可分为预期型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4、以通货膨胀原因为标准,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结构型和体制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4、简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又叫终生收入假设,莫迪利安尼认为支出取决于预期的终身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等。

预期的终身收入取决于预期的工作年限和年劳动收入以及家庭财产。

假设人的寿命、工作年限和收入确定,储蓄的利息因素不加考虑,不考虑价格变动不考虑遗产因素(无遗产)得基本结论:C=aWR+cYL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轻人和老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5、什么是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6、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食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要求非常高,及出现通货膨胀是,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7、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

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ΔM=ΔD/rd。

式中Δ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

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量,利率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的作用: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反之。

9、说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额通过总供给所以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需求过渡增长的主要原因:财政政策:G↑、T↓→ AD↑(政府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从而引起总需求的的增加)货币政策:M↑→AD↑(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引总需求的增加。

)、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率(图P513)10、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指的是当生产要素获得充分利用时,GDP在长期里所经历的过程。

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累积、人口增加或新资源的发现,经济增长是可预期的前景。

同样,由于供求的不配等原因,经济增长也一定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侧重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这个概念则不仅仅涉及经济总量的增加,它还涉及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的调整,更为强调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1、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由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可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是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12、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总需求的构成Y=C+I+G+NX假设政府支出由政策固定,则其余三个部分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物价水平。

1.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财富效应。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真实价值提高了,消费者更富有,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利率效应。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家庭会减少货币持有量,增加储蓄,因此利率下降,从而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3.物价水平对净出口的影响:汇率效应。

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鼓励了更多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综上,总需求量随物价水平反向变动,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3、实际工资刚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工资刚性是指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

工资刚性是在职工的工资不与本人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具体表现为:工资等级一经评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工资不能随劳莉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而经常变动;工资待遇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形成了终身待遇。

工资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工资在经济运动中不能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动态功能,失去了经济杠杆应有的作用,窒息着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该逐步改变这种特性。

1、企业对工资和薪金的管理对不同职位支付不同等级的工资2、工会的存在,使工资模式僵化A、劳动固定合同论发生于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变更合同需要付出代价,存在菜单成本,导致工资刚性B、劳动隐性合同论:非正式合同论厂商是风险中立者、工人厌恶风险,所以在工资和就业上达成协议和默契,导致工资刚性。

“看不见的握手”。

合同工资=劳动边际产量+保险赔偿,保险赔偿可随经济周期而变动,使合同工资稳定3、在职者-职外者理论:内部人-局外人模型高失业率迫使局内人接受低工资老厂商有可能以低工资雇佣局外人取代一部分局内人4、效率工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高工资→工人身体健康、生产积极性高、失业的机会成本高、调换工作的机会成本高、吸引熟练工人、减少工会威胁→工资存在刚性14、为什么银行危机会导致货币供给的下降货币供给中包含贷款,贷款人拿到贷款后,在未使用时放在银行里,形成存款,如果已经使用了(支付给他人),仍然放在银行里(可能是不同的银行),也会形成存款,这样有了新增的存款便可以继续放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