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剖析和评价的当前观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研究已经走出了前苏联文学造型理论、法国后现代批评和美国西部学派的阶段,进入了自己的新时期。
本文拟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
一、特点1.批评与创作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不再是传统的单向量,而是实现批评与创作的双向渗透。
无论是在文学的理论构架、艺术思想构成、文学方法探索还是在实践中,都将批评与创作有机结合,使批评与创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批评成为一种激励新的创作力量的推动。
2.密切关注文化、历史和现实变革。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以文化、历史和现实变革为批评切入点,探寻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批评不仅是对单个文本的考察,而是对文学现象的全面揭示和系统研究。
这一特点是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3.关注文化多元性与后现代思潮。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在关注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后现代思潮。
在文化意识和艺术理论方面,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充分借鉴和吸纳了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后现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强调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4.解构和重构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中,解构和重构的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批评家们在处理文学作品时,努力揭示并挖掘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解构和重构的方法有助于挖掘文学作品的多重性和深度,并可以用来探讨作家的人文精神和特质。
二、趋势1.文化深度解读趋势。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未来趋势,将是更加注重对文化的深度解读。
在这种趋势中,批评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表象,还要从文化层面入手,挖掘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
这一趋势的影响是作品批评将更加深入、更具有代表性。
2.交叉学科整合趋势。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将逐渐走向交叉学科整合。
文学批评不再是独立的审美学类学科,而是需要借助更多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和解读文学作品,如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
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是指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的一套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关注文本本身的形式、风格和内容,还注重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批评。
在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中,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批评、意义解读以及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
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特点和内在规律。
在文本分析中,可以从句法、修辞、意象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文本的语言特色、表达手法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二、历史批评历史批评是研究文学作品与历史关系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以及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的内涵。
历史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意义解读意义解读是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象征、隐喻等进行解读,可以揭示出作品隐藏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
在意义解读中,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四、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跨时空比较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批评、意义解读以及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交织,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相结合,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评价当代文学作品。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是指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1.现实主义批评:现实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关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浪漫主义批评:浪漫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强调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象征主义批评:象征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和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象征元素来解读作品深层含义。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4.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游戏和符号系统。
5.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它强调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地位和声音。
6.马克思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和生产关系。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7.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文化霸权和身份认同。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权力的关系。
8.接受美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分析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它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经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不同的批评观点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批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习题及方法:1.习题:现实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示例。
方法:首先,了解现实主义批评的特点,即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
然后,选择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最后,阐述作品如何通过现实主义批评的角度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映。
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分析
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
1 2 3
传承文化遗产
现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传承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 自信心。
拓展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读者 能够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 解和尊重。
促进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促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文本解读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作品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究作者 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文学理论
运用各种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对 作品进行多元化的分析和解读。
文化背景
考虑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之 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本分析法
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风格等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 和美学特征。
比较研究法
将不同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 异同和联系。
跨学科研究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对作品进 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解读。
文学批评的实践应用
作品评价
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社会 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为读者提供阅 读参考。
作者研究
通过对作者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 作风格和思想。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美的享受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 美的享受,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 和审美水平。
情感的共鸣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 事情节,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 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情感上得 到满足和升华。
语言的艺术
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
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指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批评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文学素材的扩展,文学批评理论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理论的兴起形式主义是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语言和形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应被理解为一种自包含的艺术形式,批评者应当关注作品中的符号、形式结构和艺术效果。
新批评理论则是在形式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文学理论与语言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强调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二、结构主义与叙事理论的兴起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关系和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批评者应当关注作品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叙事理论则是结构主义的一种延伸,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事结构,探讨叙事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批评理论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思潮,它挑战了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关注权力、身份、文化差异等问题,文化批评理论则是在后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四、女性主义与性别批评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批评是针对传统文学批评中忽视女性作家和女性视角的不公正现象而兴起的一种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关注女性文学作品和女性经验,思考文学中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身份。
性别批评理论则是在女性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象征和性别表述,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五、后殖民主义与跨文化批评理论的兴起后殖民主义批评是在后殖民时期兴起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历史和后殖民现实。
现代中国“文学话”批评的生成及其体式特征--以对话体“文学话”为例
2020年1月第47卷第1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an.ꎬ2020Vol.47No.1现代中国 文学话 批评的生成及其体式特征以对话体 文学话 为例黄念然ꎬ杨瑞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湖北武汉430079)㊀㊀摘㊀要:话体批评之确立伏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 话 性特质ꎮ狭义之 话 性指由 话 字的 故事 之义规定的话体文学批评在内容方面的 故事性 取向ꎻ广义之 话 性则指古典文论碎金散玉般的理论寄生形态和印象式批评思维影响之下形成的 漫谈 风格ꎮ现代 文学话 自传统 文话 裂变而来ꎬ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话体批评的基本特性ꎬ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改造ꎬ而其改造的主要表现之一即为对一种全新的 对话体 论述风格的采用ꎮ 文学话 之 对话体 主要分为 书信对话体 ㊁ 问答对话体 和 商榷对话体 ꎬ这种论述风格的形成ꎬ使得 文学话 之 散 实现了对传统话体批评 漫谈 特征的积极超越ꎬ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武库ꎮ[关键词] 话 性ꎻ 漫谈 风格ꎻ文学话ꎻ对话[中图分类号]I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4799(2020)01-0052-07㊀㊀①徐岱:«小说叙事学»ꎬ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0年ꎬ第28页ꎮ 文学话 是传统话体文学批评应对现代文学批评语境新变的产物ꎬ不仅数量庞大ꎬ而且在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思想改造㊁话语注新㊁结构重设㊁逻辑鼎革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ꎮ作为综话 文学 的一种话体文学批评ꎬ 文学话 产生的先决条件是晚清以来新式 文学 范畴的确立ꎬ因而相较其他话体文学批评而言ꎬ它具有更高的综合性和特定的时代性ꎮ故此ꎬ对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的这一文学批评体式进行生成学意义上的理论溯源与风格探略ꎬ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㊁深入地考察传统文章学的最后总结形态及其向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转型ꎬ进而为中国文学史㊁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学科提供更为多元的基础文献ꎬ而且也将带动话体文学批评研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ꎮ一㊁古典文论的 话 性与话体文学批评任何理论作为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整体把握ꎬ往往标志着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ꎬ因此ꎬ其内部也总是存在着一个从分散到集中ꎬ从朦胧到相对清晰的过程 ①ꎮ因此ꎬ把握 文学话 批评的生成ꎬ对其母体形态迁衍流变的历史漫溯是首要条件ꎮ要对作为 文学话 批评母体形态的传统诗话㊁词话等话体文学批评之历史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ꎬ更合理的方法并不是学界惯常所做的那样ꎬ对其创体时间进行历史考古ꎬ或对其文本文献进行全面搜寻与考订ꎬ而是应该首先厘清话体文学批评得以成为一种独特体式的内在动因及其演变轨迹ꎮ话体文学批评之释名ꎬ首先在于对 话 字的理解ꎮ这不仅是因为该体批评以 话 冠名ꎬ更因为 话 字自唐代以来的基本义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并制约了初创期话体文学批评的主体内涵ꎮ就词源学的角度而言ꎬ 话 的基本含义是 话语 ㊁ 告喻 ㊁ 说 ㊁ 谈论 等ꎬ而«辞海»中对 话 字的解释ꎬ义项上又增收稿日期:2018-11-17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 (15ZDB079)㊀㊀作者简介:黄念然(1967-)ꎬ男ꎬ湖北黄冈人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ꎻ杨瑞峰(1990-)ꎬ男ꎬ甘肃天水人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ꎮ第1期㊀黄念然ꎬ等:现代中国 文学话 批评的生成及其体式特征置了 讲史或小说的故事 一则ꎬ并举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的诗句 光阴听话移 进行例证ꎬ指出因为元稹曾对该句进行自注 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ꎬ自寅至巳ꎬ犹未毕词也 ꎬ所以 话有 讲史或话本的故事 一义①ꎮ此外ꎬ«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也认为 话 有 故事 的含义②ꎮ综合上述两部权威典籍来看ꎬ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 话 确有 故事 之义ꎻ二是 话 指 故事 的内涵自唐代开始较为普遍ꎮ因此ꎬ发皇于宋代的话体文学批评带有 故事 色彩当在情理之中ꎮ事实上ꎬ早期话体文学批评的创制初衷正是通过讲述一些与 文学 相关的 故事 以资闲谈 的ꎮ诗话是确立最早的话体文学批评ꎬ关于其创体ꎬ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滥觞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ꎮ«六一诗话»开篇即言: 居士退居汝阴ꎬ而集以资闲谈也ꎮ ③祝尚书先生认为ꎬ欧阳修这句短序ꎬ向我们揭示了关乎诗话的两个基本信息:一是据其自称 居士 可以断定该著的诞生时间为熙宁四年六月至次年卒前这段时间内ꎻ二是 这种新的诗学著作不再用死法教人如何作诗ꎬ而是将表达形式定位为 闲谈 ꎬ即用随笔式㊁漫谈式的诗歌批评和叙事方法ꎬ让读者在轻松㊁愉快的阅读中得到直观的㊁甚至是情绪化的感受 ④ꎮ祝先生这里所谓 随笔式㊁漫谈式的诗歌批评和叙事方法 的总结可谓极其精准ꎬ一方面ꎬ点明了话体文学批评流贯始终的语体特性ꎻ另一方面ꎬ所谓 叙事 与体式命名意义上 话 的故事性内涵互为应答ꎬ确证了从 话 性维度考察话体文学批评生成㊁流变的合理性ꎮ词话继诗话而起ꎬ早期诗话偏重记录 诗人逸事 ㊁ 诗作本事 的 话 性特质也在词话中得到了延续ꎮ最早以 词话 命名的是杨湜的«古今词话»ꎮ关于«古今词话»以 录事 为基本表征的 话 性品格ꎬ赵万里先生在为«古今词话»撰写的 题记 中指出: 其书采辑五季以下词林逸事ꎬ乃唐宋说部体裁 ꎬ 案杨湜此书ꎬ乃隶事之作ꎬ大都出于传闻ꎮ且侧重冶艳故实ꎬ与«丽情集»㊁«云斋广录»相类似 ⑤ꎮ除此以外ꎬ在宋代ꎬ凡以 词话 命名者ꎬ均与«古今词话»的内容保持一致ꎮ对此ꎬ孙克强曾有描述: 从现存宋代的词学专书来看ꎬ如果不是记逸事㊁录本事者ꎬ则不以词话名之ꎮ ⑥同样ꎬ 文话 创生伊始ꎬ也具有明确的 话 性特质ꎬ慈波在«文话研究引论»一文中就指出 记录本事丛谈 是 文话 的主要内容之一⑦ꎮ即使到了民国ꎬ文话创作中对 录事 的热衷依然肆响不绝ꎬ甚至在某些作品中ꎬ由于对 故事 的过分热衷ꎬ导致其理论本色反遭压抑ꎬ而其本身作为话体文学批评理论著作的身份也颇为可疑了ꎮ这其中的典型代表首推郑振铎的«民族文话»ꎮ«民族文话»实际上是郑振铎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记录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关民族大义的英雄故事的一部著作ꎬ其创作并非在今人所熟知的传统话体文学批评的理论之维上展开ꎬ而是借用 文话 之名ꎬ延续 文话 最原始的 话 性内涵ꎬ宣扬爱国主义思想ꎮ关于其创作动机ꎬ郑振铎曾直言: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ꎬ把往古的仁人㊁志士㊁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ꎬ特别是表现在诗㊁文㊁小说戏曲里的ꎬ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ꎬ当不会是没有作用的ꎮ ⑧由此可见ꎬ在话体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ꎬ以 故事性 为基本表征的 话 性始终居于重要位置ꎮ除却 体兼说部 意义上的 故事性 之外ꎬ 话 性的第二重内涵即指前文提及的 随笔 ㊁ 漫谈 特征ꎮ与 故事性 不同ꎬ前者仅仅局限于话体文学批评范围之内ꎬ后者则具有更为久远的理论渊源ꎬ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先在性的理论预设情势ꎮ 随笔 ㊁ 漫谈 实际上更多地指向一种语言风格ꎬ其为话体文学批评所吸纳ꎬ一方面由早期话体文学批评讲述 故事 的内在需求所决定ꎬ因为既然要讲述故事ꎬ就不可能如纯粹的学理文那样ꎬ作 正襟危坐 ㊁ 高屋建瓴 式的逻辑演绎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以降的散体文学叙述风格对后起文类的影响ꎮ就此而言ꎬ 话 性喻指随笔㊁漫谈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波及更广ꎮ正如王明强所言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先秦时期就具有明显的 话 性:随机性和零散性ꎮ这种3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辞海»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ꎬ1999年ꎬ第1124页ꎮ江蓝生㊁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ꎬ1997年ꎬ第165页ꎮ欧阳修:«六一诗话»ꎬ何文焕辑:«历代诗话»ꎬ北京:中华书局ꎬ1981年ꎬ第264页ꎮ祝尚书:«论宋诗话»ꎬ«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ꎮ唐圭璋编:«词话丛编»ꎬ北京:中华书局ꎬ1986年ꎬ第16-17页ꎮ孙克强:«词话考论»ꎬ«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ꎮ慈波:«文话研究引论»ꎬ«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ꎮ郑振铎:«民族文话»ꎬ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ꎬ1946年ꎬ 自序 ꎬ第3页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 话 性正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最初形态ꎬ是后来各种 话 体得以最终形成的基础因子 ①ꎮ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ꎬ这种特性同中国古人重感悟㊁重直观的思维习惯有密切的关系ꎬ具体体现为中国原初的文学批评大多并不是以专论形式面世ꎬ而是多以碎金散玉的方式出现ꎬ与西方文论的体系化㊁浑整性判然有别ꎮ此外ꎬ我们还可以从 体际互渗 的角度来理解 话 性的 漫谈 指向ꎮ 谈 在这里既是一种话语风格ꎬ又是一种文论体式ꎮ前者以先秦以来的 对话体散文 为代表ꎬ后者则可取«论语»为轨则ꎮ陈桐生曾对先秦对话体散文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和辨析ꎬ认为其发轫于«尚书 商书»ꎬ在«国语»中大体定型ꎬ成为了一种以 主客问答 为基本方略的稳定结构形式ꎬ并颇有见地地指出其 以记叙的形式说理ꎬ体现了中国早期说理散文的文体特色 ②ꎮ而«论语»之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见地也正是通过这种类似 主客问答 的方式表达的ꎮ由此可知ꎬ首先ꎬ古典文论的零散性决定了很多文学理论思想的阐发都寄生于非理论性的经㊁史㊁子㊁集之中ꎬ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体系完备的专门性文学理论著作为基本载体ꎻ其次ꎬ在很大程度上ꎬ话体文学批评之 漫谈 风格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借鉴了 以记叙的形式说理 的古代文学创作传统ꎮ因此ꎬ 漫谈 性由散文等非纯理论性的文体中抽绎而出ꎬ继而影响到理论性的话体文学批评ꎬ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与理论之间 体际影响 的结果ꎮ二㊁现代 文学话 批评界说及辨体作为一种文学批评体式ꎬ话体文学批评尽管在起始阶段以 纪事 为本职ꎬ但很快就纠正了这种理论认知方面的自觉性缺失ꎬ从而自动提纯为以讨论诗㊁词㊁文等不同文学种类的理论㊁批评问题为主职的理论形态ꎮ就诗话而言ꎬ尽管最初的«六一诗话»主要记述了一些与诗相关的故事ꎬ 以资闲谈 ꎬ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括其主要特征为 体兼说部 ꎬ但随着其后诗话创作的勃兴ꎬ其内容与形式也陡然丰富起来ꎬ往往兼及诗法㊁诗论乃至考证㊁辨讹之类ꎮ至北宋末年ꎬ以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为代表ꎬ总体而言已经更为侧重诗歌理论的阐发了ꎮ到了南宋ꎬ诗话以理论探讨为主又兼及其他职能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明显ꎬ如当时的«彦周诗话»曾讲: 诗话者ꎬ辨句法ꎬ备古今ꎬ纪盛德ꎬ录异事ꎬ正讹误也ꎮ ③诸如张戎的«岁寒堂诗话»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的理论化色彩更为浓厚ꎮ其后ꎬ诗话在自身发展与后学辑录的过程中虽有 乱体 现象产生④ꎬ但总体上ꎬ对其作为一种 诗学理论 的认识也时有强化ꎮ到了晚近时期ꎬ 诗话之体ꎬ顾名思义ꎬ应当是一种有关诗的理论的著作 ⑤便构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倾向ꎮ词话由故事性的词学著作滑向词学理论的历史路径大体上与诗话一致ꎮ早期南宋杨湜的«古今词话»主要以记录本事为职ꎬ但元明以来ꎬ诸如明代俞彦的«爰园词话»以及清代毛奇龄的«西河词话»㊁郭麐的«灵芬馆词话»㊁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等ꎬ虽沿用词话之名ꎬ在内涵上却已非以记录词事为宗ꎬ而是理论性的论词专著ꎮ话体文学批评中ꎬ发端较早且于 叙事 到 论理 的内容转变路径上与诗话㊁词话保持一致者ꎬ当推 文话 ꎮ 诗话㊁词话和文话ꎬ均起源于宋代 ⑥ꎮ然而文话却一直处于自居边缘的尴尬境地ꎬ并未得到学界重视ꎮ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ꎬ 历代文话的内容思想ꎬ大多集宗经㊁法古的大成 ⑦ꎮ从体式自觉的意义上来看ꎬ 文话 虽渊源久远ꎬ但由于其发端依赖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ꎬ因而其批评对象主要是 古文 ㊁ 骈文 ㊁ 辞赋 等ꎮ文话发展到现代ꎬ一方面ꎬ其传统体性得以保存ꎬ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ꎻ另一方面ꎬ在45①②③④⑤⑥⑦王明强:«文话:古代散文批评的重要样式»ꎬ«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ꎮ陈桐生:«先秦对话体散文源流»ꎬ«学术研究»2017年第8期ꎮ许顗:«彦周诗话»ꎬ何文焕辑:«历代诗话»ꎬ北京:中华书局ꎬ1981年ꎬ第378页ꎮ降及清代ꎬ受重视考据㊁崇尚严谨的学术风气影响ꎬ诗话㊁诗论㊁诗法等不同文体的相继勃兴加之有些著作本身就诸体兼备ꎬ以至于学界常常将举凡成编的所有诗话㊁诗法㊁诗论及考证类的诗学著作统统称之为 诗话 ꎬ如清代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ꎬ就将钟嵘的«诗品»㊁皎然的«诗式»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与记事闲谈的«六一诗话»㊁«温公续诗话»㊁«中山诗话»等混为一谈ꎮ及至其后丁福保编定«历代诗话续编»㊁«清诗话»ꎬ尽管有重视理论轻视故事的取向ꎬ但大致仍沿用了«历代诗话»的基本体例ꎮ郭绍虞:«清诗话前言»ꎬ王夫之等撰㊁丁福保辑:«清诗话»上册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78年ꎬ第1页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1册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07年ꎬ第1页ꎮ王更生:«开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新局 从整理 文话 谈起»ꎬ«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ꎮ第1期㊀黄念然ꎬ等:现代中国 文学话 批评的生成及其体式特征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学理论言说方式及文体形式的影响下ꎬ其本身又裂变出一种全新的批评体式 文学话 ꎮ现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 文学话 ꎬ就其发行载体而言ꎬ既有以专著形式面世的ꎬ如朱光潜的«谈文学»㊁赵景深的«文学讲话»㊁胡风的«文艺笔谈»㊁黄道明的«文学丛话»㊁李广田的«文学枝叶»㊁何典的«文艺漫谈»等ꎻ又有以新生的文学报刊为发行媒介的大量单篇 文学话 ꎬ如王引才1918年发表于«南洋»杂志的«文学谈»㊁丁致中1928年发表于«暨南周刊»的«谈文学»㊁白眉1931年发表于«民立学生»杂志的«文学漫笔»㊁槐青1932年发表于«平潮»杂志的«文学谈屑»㊁华林1947年发表于«自由谈»的«谈文艺»等ꎬ数量庞大ꎬ一时难以辑尽ꎬ但通过上述例举便可得知ꎬ无论就文本而言ꎬ还是就 作者 而言ꎬ在当前的文学批评界ꎬ均属 陌生面孔 ꎮ文学话 的新生特质加之其与长期居于边缘地位的 文话 之间因体式裂变关系而缔结的历史姻缘ꎬ造成了学界长期以来对 文学话 批评的盲视:首先ꎬ对于民国 文学话 批评及其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目前基本阙如ꎻ其次ꎬ由于其母体批评疆界的不确定性和其本身对传统话体批评空间的拓展ꎬ造成了 文学话 与 文话 之间边界不清ꎬ乱体频仍的现象亟待廓清ꎮ 文学话 的诞生ꎬ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的 文 学观念①向现代意义上由西方传入的 文学 观念的让渡ꎮ关于古今 文学 观念的历史转换ꎬ余来明指出: 时至清末ꎬ随着西方新文学形态和文学观念输入中国ꎬ 文学 概念经历古今转换与中西涵化ꎬ逐步演为表述近代分科体系中独立学科门类的新名ꎬ并被用来指称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艺术ꎮ ②这里透露的是一种 文学 术语古今转换的复杂情势ꎬ其中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现今通行的 文学 概念与古代中国的 文学 用义判然有别ꎻ二是现今中国作为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被一致认同并可由当今学人随意支取的 文学 概念是西方现代文学观念㊁文学形态传入中国后形成的ꎮ这就为我们从批评对象的角度理解民国 文学话 提供了便利ꎮ可见ꎬ 文学话 是一种专 话 新式 文学 范畴及其观念体系中诸问题的话体文学批评ꎬ与专 话 文 (古代诗文并置意义上的 文章 )的 文话 并不相同ꎮ尽管中国新式 文学 范畴的确立有赖于西方文学观念的化孕ꎬ但 欧风美雨 的灌注带给晚清以来中国文坛的ꎬ绝非单一的 文学 范畴ꎬ随之而来的还有价值论意义上更为重要的西方全新的文学知识与思维方式ꎮ就 文学 本身言之ꎬ 文学 这一词语的含义与 文章 相比ꎬ不仅价值高下立见ꎬ甚至显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权利话语ꎬ而且具有相当广域的容量 ③ꎮ反映到 文学话 领域ꎬ其本体建构始自对传统话体文学批评体式规定性的钻研ꎬ却又将其嫁接到了凝聚有大量西学因子的现代文论的脉络中ꎬ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改造ꎮ于 文学话 而言ꎬ即使是延续传统ꎬ也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守本事ꎬ而是通过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削传统之 足 以适现代之 履 的方式达成的ꎮ比如ꎬ传统话体文学批评中ꎬ记录文学本事㊁文坛逸事是初创期的重要内容ꎬ但在 文学话 领域ꎬ则发生了微妙的改动:以赵景深于1927 1930年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253则«现代文坛杂话»来看ꎬ 文坛逸事 变身为 文坛消息 ꎬ既有对世界文坛新变的捕捉ꎬ又有对作家作品的简介ꎬ其视野之宽广已远非传统话体批评只在中国本土文坛范围内部转圈可相比拟ꎮ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或作用于 文学话 领域ꎬ促使 文学话 将批评触角深入世界视野ꎬ在世界文坛的大框架中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固然为 文学 与话体文学批评寻求本体发展提供了便捷ꎬ但也为我们理解 文学话 之 话 性特质设置了另一重障碍ꎮ要逾越这一隔障ꎬ除了在 文话 与 文学话 之间进行有效辨别之外ꎬ还需在 文学话 与同为新生理论形态的文学理论著作之间进行辨体ꎮ因其所 话 对象的综合性ꎬ与诗话㊁词话㊁文话㊁小说话㊁剧话等相比ꎬ 文学话 最容易与 论体 相混淆ꎮ通过前文对话体批55①②③近年来ꎬ对 文学 概念古今转变的研究热潮不断兴起ꎬ诸说纷纭ꎮ在所有论述中ꎬ笔者较为赞同的看法是漫长的古代文化发展史中ꎬ中国有 文 学而无 文学 ꎮ在 文 学与 文学 的分野意义上来考察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范畴转换ꎬ不仅理路清晰ꎬ而且很容易看出中西 文学 乃至文化思想的不同ꎮ具体落实到话体文学批评领域ꎬ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 文话 与民国时期新生的 文学话 之间的差异ꎬ进而有效避免乱体现象的产生及随之产生的不必要的辨体麻烦ꎮ关于 文 学与 文学 之差异的论述ꎬ参见赵辉:«建构中国 文 学及其理论话语体系的必然途径»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ꎮ余来明:« 文学 概念史»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16年ꎬ第3页ꎮ陈广宏:«中国文学史之成立»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6年ꎬ第25页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评生成及其特性的梳理可以看出ꎬ所谓 话体 ꎬ其主要特征是随笔散体ꎬ故而应当是由一系列不相连贯的短文组成ꎬ其常用体式往往如«人间词话»那般ꎬ分则论述ꎬ各则体制一般较为短小ꎬ虽全书(全篇)围绕一个总的话题展开ꎬ但具体到各则ꎬ则任由作者心之所至ꎬ随机赋得ꎬ并不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和话题关联度组织行文ꎬ有思绪跳荡的随想录特质ꎮ而 论体 则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ꎬ 论体 著述往往论题明确ꎬ理论指向性极强ꎬ与 话体 著作理论指向上的松散性大不相同ꎻ其次ꎬ 论体 著作在行文谋篇方面具有极强的逻辑性ꎮ这里的 逻辑性 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具有横向整合特点的严密逻辑性ꎬ其二则指纵向意义上倾向于历史梳辨的历史概括性ꎮ 论体 之作的基本特性自晚清以来逐步形成ꎬ且在当下西方文论强势话语的主导之下日益突出ꎬ并不难理解ꎬ因此ꎬ要对 文学话 与 文学理论 进行深层辨别ꎬ关键还在于对 文学话 本身体式特征的核定ꎮ三㊁从对话体看 文学话 批评的 散 体特征文学话 作为话体文学批评之一种ꎬ其体式特征同样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规定性得以确立ꎬ但是ꎬ仅就内容方面而论ꎬ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与 文学话 同样致力于文学基本原理的阐发ꎬ其研思理路也基本一致ꎬ因而很难实现有效甄别ꎬ所以ꎬ 文学话 之体式标出性的确立ꎬ主要还是一个形式或风格意义上的探索问题ꎮ关于现代话体文学批评的体式特征ꎬ黄霖先生将其归结为总体上 给人一种 散 的感觉 ①ꎬ这里的 散 具体到 文学话 ꎬ堪称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ꎮ微观视之ꎬ作为话体文学批评的现代变种ꎬ 文学话 之 散 体特征的生成既有对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中 语言改制 (白话文兴起)与 语体变异 ( 谈话风 ㊁随笔文学㊁清谈文学等的时兴)的及时应答ꎬ又有对其母体形态体式稳健性与强大生命力的积极捍卫ꎮ宏观来看ꎬ作为文学理论㊁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ꎬ 文学话 之 散 源自一种在对本土文论传统的回味和对异域新知的认同过程中通过有效促成二者在民国文学批评场域中 珠胎暗结 之关联而实现的巨大风格张力ꎮ具体而言ꎬ 文学话 之 散 通过 守恒 与 察变 两种致思路径的双重变奏得以显现ꎮ就 守恒 的角度而言ꎬ 文学话 延续了传统话体文学批评的基本意绪ꎬ语言上以 漫谈 ㊁ 散议 为基调ꎬ形式上大多分则论述ꎬ各则短小精悍ꎬ不做深入解析ꎬ思维上重视直观感知ꎬ保有随机赋得的印象式批评遗风ꎬ这些特质在传统的诗话㊁词话㊁文话之中皆有体现ꎬ无需赘言ꎮ更能说明 文学话 体式特征的在于 察变 的一面ꎬ即体现 文学话 对传统话体文学批评形式进行有效改造的一面ꎮ质言之ꎬ这种改造具体落实为其对一种可以 对话体 名之的论述风格的创构ꎮ 文学话 之 对话体 ꎬ又可大致分为 书信对话体 ㊁ 问答对话体 与 商榷对话体 三种ꎮ书信对话体 由朱光潜创制ꎬ并在其«谈美»之中得到了具体表现ꎮ 书信对话体 的特点是往往在理论阐发的过程中ꎬ通过事先预设一个 对话人 ꎬ以期达到一种关乎文学原理的交流效果ꎬ而实际上ꎬ作者预设的 对话人 未必真实存在ꎬ所以ꎬ交流的目的也未必真正实现ꎮ比如ꎬ朱光潜在«谈美»一书的 开场话 中就明确将该著的写作定位为给自己的 朋友 写信ꎬ并希望得到回音ꎮ他说: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ꎬ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 在写这封信之前ꎬ我曾经费过一年的光阴写了一部«文艺心理学»ꎮ这里所说的话大半在那里已经说过ꎬ我何必又多此一举呢?在那部书里我向专门研究美学的人说话ꎬ免不了引经据典ꎬ带有几分掉书囊的气味ꎻ在这里我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ꎬ竭力求明白晓畅ꎮ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ꎬ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ꎬ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ꎮ我希望你把你自己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我ꎮ②但实际上ꎬ«谈美»并非一封普通的书信ꎬ而是一部关乎美学㊁文学㊁艺术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著作ꎮ所以ꎬ这种 对话体 的设置ꎬ只不过奠定了其 明白晓畅 的论述风格ꎬ与«文艺心理学»等 引经据典 ㊁ 带有几分掉书囊的气味 的纯理论著作拉开距离ꎬ进而为其划归话体文学批评创造了条件ꎮ与 书信对话体 不同ꎬ 问答对话体 的对话双方是客观存在的ꎬ无需主观预设ꎬ因此也达到了实际交流的效果ꎬ但由于在 文学话 批评中出现ꎬ所以其所讨论的文学理论问题一般只是 点到为止 ꎬ并不深65①②黄霖:«应当重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研究»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ꎮ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1987年ꎬ第5-7页ꎮ。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起点,从文学作品自身切入探讨其价值的一种评价方式。
它强调的语言形式是自律,关注的是文学本身语言形式对文学本体的意义,通过语言形式作为对文学作品圆融度的评价标准。
文章从四个维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价值取向。
1、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历史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语言批评形式的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王国维、五四运动、闻一多、沈从文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讨。
王国维是第一批思考文学形式的批评家,在1907年时就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五四运动期间的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伴随人的觉醒而发生的,主要是对传统文艺观和文学本质的批判。
胡适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思考最多,他认为白话文是最鲜活最能切合表达思想情感的新文学;闻一多则提出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的形式和音乐节奏;李金白则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象征性,他认为意象表达必须出文字之美;30年代后以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派小说家则执着于荒诞和都市异性化的人性;40年代的张爱玲执着于平民实际生活的展示和世俗心态的表现。
2、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为批评家既肯定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也不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王国维没有直接形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在王国维看来,想要正确认识理念就要摆脱欲念的束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读者都离不开理念,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读者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认识理念。
形式在王国维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独立价值的。
到五四运动时期,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以新的語言形式为标准。
胡适说过,形式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展示,所以他肯定了白话语言的重要性。
白话文学语言不仅作为语言新载体,而且也对思想革命有启蒙作用。
闻一多认为新诗与传统诗格律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诗格式固定不变,格式与内容无关,但是新诗是根据内容确定格式的,是内容与格式的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引言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诞生以来,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一直是其核心议题之一。
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关乎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更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的方向与品质。
因此,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优点分析1. 语言形式的重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十分注重语言形式的运用与探索。
这一点体现在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对形式美学的追求以及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深入剖析上。
批评家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更重视作品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些内容与主题。
这种对语言形式的重视,有助于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推动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2.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批评家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还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评价文学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繁荣。
3. 批评方法的创新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也表现出创新的精神。
批评家们不仅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还积极借鉴现代语言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这种创新性的批评方法,不仅提高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缺点分析1. 过度重视语言形式虽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注重语言形式的探索和运用,但有时也存在过度重视语言形式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导致批评家们忽略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等内在价值,使批评变得片面和肤浅。
因此,在强调语言形式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整体价值和内在意义。
2. 价值取向的模糊性虽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有时也存在价值取向模糊性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批评家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出现标准不一、评价混乱的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标准,以提高批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语文研究活动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
语文研究活动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日益关注,语文研究活动变得愈发活跃。
在这一背景下,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成为研究者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当代语文教育中研究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
一、理论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一方面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通过对文学批评流派、理论体系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内涵。
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批评流派的涌现,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批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欣赏现代文学作品。
此外,对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也是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一环。
光学批评、生态批评、心理批评等各种批评方法的运用,能够为我们提供分析文学作品的新思路和方法。
借助这些批评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文学作品,揭示其中的文化血脉和思想内核。
二、实践探索除了理论研究,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也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探索。
通过实际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体验其中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挖掘文学批评的价值。
首先,实践探索需要与现代文学作品紧密结合。
现代文学作品它通常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象与人类内心感受。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到它们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
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的独特之处。
其次,实践探索需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或研究者,我们需要将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通过引导学生或研究对象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评思维,提高他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味。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探索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批评是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桥梁。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摘要:文学批评的话语生成于对文学事象的解释和评价活动之中,并于其中确立了自己的形态特征。
批评话语主要体现于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风格和思想指向等三个方面,描述性是其本体特点,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则是其形态特征;当代批评话语形态的变迁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势:由追求精确性、科学性和系统化转而走向娱乐化、虚拟化、场面化。
关键词:批评话语;形态;特征;当代走向我们可以说,批评就是对文学事实的谈论。
在这一谈论的过程中,批评的话语也就随之产生了。
批评的谈论对象--文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批评是一种带有感性色彩的理性认识活动,决定了批评话语是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观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
一、引言自现代文学批评于十九世纪确立以来,其口头批评方式业已式微,文本批评进而成为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导方式,由此,批评的写作就成为了批评话语生产的一种最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批评不仅积累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已形塑出自己的话语形态和模式。
因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学批评主要解决的是“何者为美何者为丑”的问题,而很少再追问“美之所以为美,丑之所以为丑”的问题。
但在批评实践中,批评家的头脑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定的“美丑”标准,他会有意无意的用之来解释文学现象的意义和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
因此,批评话语既在逻辑关系上与理论话语和文学话语有密切的联系,又在话语特征和形态上与后两者具有明显的分殊。
在此方面,新批评学派的韦勒克和沃伦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不仅从研究范围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进行了区分和界定,而且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不同话语特点具有自己的见解:文学理论的话语是由一些课题命题、概念范畴、论点和抽象概括组成的,文学批评则是运用概念范畴、文学准则和文体技巧来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判断。
他们的一些创见已成为二十世纪批评理论界的定论。
无独有偶,罗兰·巴特和热奈特则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述,使人们对批评话语的语体和形态类型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推进和深化。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指在当前中国文学发展中,文学批评界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看待文学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随着我国文学批评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思潮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首先,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在理论层面上强调文学作品内在的艺术性和复杂性。
批评家们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美感,注重文学作品的细节和差异,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独到之处。
同时,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也关注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批评家们强调文学作品在时代背景下的反映、批判和反思,关注作品中所表达的历史、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主题。
其次,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批评家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揭示出文学作品内在的意义和主题,批判性地分析作品中的弱点点和优点,从而形成有深度、有洞见的评论文章。
同时,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也更加重视读者的角度。
批评家们将作品置于读者的角度来考察,关注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接受度,揭示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第三,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注重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批评家们强调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和方法性,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分析文学作品。
例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学史比较、文化学解析等方法,来探究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此外,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也更强调跨学科思维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将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以丰富文化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复杂性,从而推进文学批评事业的深入发展。
总之,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中国文学批评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既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性和复杂性,也注重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它不仅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也注重读者的角度和反应;它不仅强调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和方法性,也强调跨学科思维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批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是指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的观点和方法。
它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与艺术渊源、创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学术领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多元化的观点和方法使得文学批评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领域。
现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关注现实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们都重视文学作品对于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以达到传达思想和价值观的目的。
徐渭的《现代文学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现实意义”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应该批判社会不良现象,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文学创作的艺术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们注重作品的艺术造型、语言表现和艺术创新。
余秋雨的《谈艺录》一书中提出了“艺术的本真”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还注重文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文学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钱理群的《文化文学评论与国学转向》一书中探讨了文学与国学的关系,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批评家过分强调文学作品政治与现实的指向性,忽视了艺术性的重要性。
一些批评观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流于形式主义和理论空谈。
一些批评家的观点过于片面和主观,缺乏客观的独立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性和社会价值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欣赏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我们也需要对文学批评观进行批判和反思,以确保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现代文学批评观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的历史悠久,涉及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当代文学批评观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的历史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文人笔记和杂志刊物中,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鲁迅、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批评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提出了“文学为人类的文明而服务”、“文学应当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批评观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家和评论家提出了“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文学要反映现实”等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开始引入了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关注现实生活。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强调文学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尊重传统文化。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关注现实生活的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创作。
3.开放包容。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也对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国际化的视野。
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评估与传承
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评估与传承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现代文学面临的挑战。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对于评估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学批评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估。
在文学批评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历史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作品的语言运用、结构布局、人物形象等进行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
同时,文学批评还可以将作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探讨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
其次,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从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派、鲁迅主义、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通过文学批评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些阶段的作家、作品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学传统。
此外,文学批评还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估,还可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
通过对作家创作理念、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可供后人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的文学创作人才,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文学批评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和深度,其研究成果常常只能在学术圈内流传,难以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其次,文学批评往往以专业术语和理论语言为主,缺乏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得其研究成果难以普及。
此外,文学批评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冲突,如何在传承中保持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加强文学批评的普及教育,提高广大读者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理解。
重新图绘: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价值取向
的文 学 观 念 。显 然 ,作 者 并 不 认 同 纯 主 观 主 义 的 价 值 取 向
理 念 的 探 索 与 思 考 。 的 确 ,如
不过 ,作 者 之 所 以 能 够 实
O世 纪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理 果 历 史 的 起 承 转 合 并 非 是 戏 剧 现 对 2 观 ,相 反 他 注 意 到 主 观 条 件 、 性 的突 变 ,而 是 以其 内在 的 复 论 的 贯 通 ,更 重 要 的 是 他 找 到 艺术 需 要 相 近 的理 论 批 评 家 会
评采用 的是一个 十分宽泛 的定 又是 由其 艺 术 需 要 和立 场 观 点 学 理 论 批 评 的 发 展 脉 络 ,基 本
位 ,既包 括 理 论 批 评 也 包 括 以 所 决 定 的 。正 是 批 评 主 体 立 场 上 画 出 了 具有 关 节 点 意 义 的 意
1
l中 图 评 0D 国 书 论2 3 1
— —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的 价 值 取 现在 不 同历 史 阶段 的 文 学 理 论
必然无效 ;相反 ,只有借 助一 向,从而巧妙地将 近 、现、当 批评 之 中 。于 是 ,本 书 采 取 了 种更 为 宏 观 整 体 的 视 野 和 方 代这三个不 同阶段 的理论批评 焦 点 透视 的方 式 ,借 鉴 艾 布 拉 法 ,我 们 才 能 深 临 事 件 现 场 、 顺 理 成 章 地整 合 起 来 。 姆斯 的 四要 素 理 论 和 刘 若 愚 的
国 近 、现 、当代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有 的价 值 取 向 ,又 是 由 理 论 批 向 ( 会政 治 、精 神 启 蒙 、现 社 的 越界 整 合 。 评 家 的价 值 取 向决 定 的 ,而 理 实 认 识 、心 灵 表 现 、 审 美 感
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形式理论与空间批评浅析
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形式理论与空间批评
浅析
袁春红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4()1
【摘要】如果说19世纪是时间和历史话语的天下的话,那么20世纪则是空间和共时结构的时代。
进入20世纪,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愈来愈突显出“空间化”特征,在这样一个空间的时代、图像化的时代,理论范畴也倾向于空间性。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对共时结构的强调显示了语言研究的“空间转向”,而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可追溯至“二战”后美国学者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理论,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法国的“空间批评”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深化。
【总页数】3页(P00042-00044)
【作者】袁春红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研究——“空间形式”的理论背景综述
2.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
3.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4.后
现代叙事视角下世界文学空间转向与流变——近年来国内外后现代文学研究综述5.如何与"现代性"周旋──从《批评空间的开创》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作为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在我国现当代时期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观点和特点。
一、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文学批评在当代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新的批评专业。
中国文学批评家逐渐采用多元的观点,包括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用以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批评已经不仅是普及文学,推动文学发展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研究和思想探索的载体。
文学批评在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理性化,更为科学化。
在学界和专业批评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学批评不再是朴实的、情感化的独白,而是更多地采取了逻辑论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理性化趋势有助于促进文学批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并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三、多元观感和多元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文学批评逐渐体现出多元观感和多元批评的特点。
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呈现出巨大差别,这样文学批评在中国呈现出多元化观感的特点。
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批评家对同一篇文学作品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价或评分,这样文学批评也呈现出多元化评价的特点。
四、关注与抨击并存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家们既对文学作品亲自推崇,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达加以解析和评价,也持批判态度,抨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这种关注与抨击的并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重要的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在吸收西方文论和源流文化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批评。
同时,文学批评多元化、理性化、多元观感和多元批评、关注与抨击并存等特点也逐渐明显,这反映出中国作家和批评界在推动文学发展、反思传统和融入世界文学舞台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内容提要】文章立足于文学价值论①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整体考察。
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逻辑起点,从文学作品本身探讨其价值存在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趋赴。
它把文学的价值定位在语言形式的独立自足和自我生成上,强调语言形式“自为”、“自律”的本体地位,关注文学本身的语言形式对于文学“本体存在”的意义,并以语言形式“创造”“文学世界”所达到的自我圆融的程度,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实践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紧密相关。
一历史之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从王国维对文学形式问题的思考,“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先驱“文的觉醒”,到1920—1940年代李金发、闻一多、刘呐鸥、沈从文、袁可嘉、唐诸人对小说、诗歌等文学语言形式之探讨的历程。
王国维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思考文学形式问题的批评家。
早在1907年他就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提出了“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
在他看来,美的形式有三,即优美、宏壮(崇高)、古雅。
前二者为康德对美的区分,后者是他本人的发现。
王国维将作为天才之创造的优美、宏壮称之为第一形式,而将“致存于艺术而不致存于自然”的古雅称之为第二形式,并阐述了二者的关系:“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
”②他所说的古雅即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能使优美和宏壮――第一形式之美“愈增其美”。
这一思考一年后即反映在其《人间词话》关于“境界”说的理论建构当中。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别呈现为“宏壮”、“优美”之形式,而在王国维看来,文艺作品要达到“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从而呈现“宏壮”或“优美”之美,除了天分或后天的修养等因素外,还离不开第二形式之“表出”作用。
《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批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批评价值
提炼批评观 点:结合作 品的特点和 时代背景, 提炼出独特 的批评观点
撰写批评文章: 将自己的批评 观点和理由清 晰地表达出来, 形成一篇完整 的批评文章
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阅读和理解作品:仔细阅读作品,理解 作者语言特点 和结构安排,理解其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作品所处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理解其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批评价值的提升
深入理解作品:全面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 关注社会影响:分析作品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比较研究: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创新批评方法:运用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提高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4 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
格与批评价值的关系
艺术风格对批评价值的影响
艺术风格是文学 作品的灵魂,决 定了作品的审美 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风格对批评 价值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作品的创 新性、独特性和 深刻性上
艺术风格独特的 作品更容易引起 批评家的关注和 讨论,从而提高 作品的批评价值
艺术风格对批评价 值的影响还体现在 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程度上,独特的艺 术风格更容易引起 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从而提高作品的批 评价值
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评价作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 探讨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提供读者和研究者的参考和借鉴
批评价值的评价标准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意义
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布局 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
艺术风格与批评价值的互动:艺术风格 和批评价值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两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与文学创作是紧密相连的,受西方思潮影响也比较大。王国维的形式批评体系主要是以清末诗词领域的流弊而发的。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流派以“雅正”论词,后来的周济等以“微言大义”论词,这些都对清末的诗词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体系主要是要扫清清末诗词领域的流弊。王国维的形式批评体系也与他的实践创作相关,当他从哲学转向文学时,他的诗词创作与理论探讨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此外他的形式批评体系还与王国维从陶潜、李白等大家的诗词中寻找借鉴作为支撑有关。胡适提出的以白话文为正宗文学的观点与晚清时期以后白话文没有真正取得文学作品创作有关,与中国优秀白话文文学创作历史的演进相关。在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中有一半内容是为认证他的理论主张而写,在胡适看来,只有白话文才能将文学作品优秀的展示出来。他的这个看法不仅是是看法,还自身进行实践。刘呐鸥和穆时英等在理论上的建树比较少,他们的理论批评更多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创造上,可以说他们的实践与批评是同一的。闻一多认为诗不一定非用呆板的数字来进行控制。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与批评形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严重。王国维的思想来源于康德,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的理论帮助王国维确立文学的独立价值,使王国维从美学角度来思考文学价值。五四运动时期的语言价值取向主要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严重,唯美主义宣扬的理念虽然曾经消歇过,但是影响是深入人心的。
范
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起点,从文学作品自身切入探讨其价值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强调的语言形式是自律,关注的是文学本身语言形式对文学本体的意义,通过语言形式作为对文学作品圆融度的评价标准。文章从四个维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价值取向。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式批评方法
从形式角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虽然形式批评体系并不健全,但是从王国维的诗学到40年代,批评语言形式确实存在。王国维的形式批评方法主要表现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王国维提出了境界、写境等概念,按照时间顺序对包括李白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作品的内容风格、体式、语言等进行审美评论,建立了初步的形式批评系统。胡适虽然没有建立形式批评体系,但是他在五四时期对文学形式的批评是最勤的一个,他批评的对象包括白话文、文学本体及相关。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写的清楚、要能打动读者,要美。在新诗体中他认为只要是好的诗就是可以具体的,就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短篇小说是经济学用的文学手段,可以使描写的事实达到读者满意的程度。胡适在探讨理论时会与当下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理论出发来批评作家的作品,他体现的是理论和批评的结合。闻一多注重更多的是形式,这种注重主要建立在早期文学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价值取向基础之上。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构成了闻一多批评体系。40年代时“九叶”诗派理论批评家主要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来评论诗歌。比如唐疏于的语言批评体系包括诗歌和小说在内的非常多的诗人作品,主要以意象创造为切入点,但是最重要的着眼点还是作品的语言形式。
2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为批评家既肯定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也不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王国维没有直接形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王国维看来,想要正确认识理念就要摆脱欲念的束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读者都离不开理念,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读者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认识理念。形式在王国维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独立价值的。到五四运动时期,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以新的語言形式为标准。胡适说过,形式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展示,所以他肯定了白话语言的重要性。白话文学语言不仅作为语言新载体,而且也对思想革命有启蒙作用。闻一多认为新诗与传统诗格律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诗格式固定不变,格式与内容无关,但是新诗是根据内容确定格式的,是内容与格式的平衡。戴望舒与闻一多不同,他主张新诗格律化,但是否定闻一多的三美理论,主要强调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找平衡。刘呐鸥的观点是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沈从文的观点是语言和技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重视把语言形式和人性展示结合起来。语言和形式是作品的血和肉,只有有机结合才是好作品。袁可嘉的说法是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形式与内容、意境与韵律、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颜敏.重新图绘: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价值取向[J]《中国图书评论》,2010.3:122-124
[2]张毅,王园.《文学研 究的价值取 向与 理论视阈》[J]《学术界》,2008.1:306
1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历史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语言批评形式的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王国维、五四运动、闻一多、沈从文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讨。王国维是第一批思考文学形式的批评家,在1907年时就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五四运动期间的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伴随人的觉醒而发生的,主要是对传统文艺观和文学本质的批判。胡适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思考最多,他认为白话文是最鲜活最能切合表达思想情感的新文学;闻一多则提出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的形式和音乐节奏;李金白则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象征性,他认为意象表达必须出文字之美;30年代后以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派小说家则执着于荒诞和都市异性化的人性;40年代的张爱玲执着于平民实际生活的展示和世俗心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