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中国电子商务四大热点及机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三年中国电子商务四大热点及机遇

未来三年中国电子商务四大热点及机遇毕业论文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近2500亿元,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网购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展望未来三年,艾瑞咨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极具增长潜力,行业发展热点将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热点一:通路多样化促成全网销售

电子商务吸引了传统企业及各类互联网企业加入其中,日渐形成全网销售态势。同时终端多样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接入网络购物,网购的用户渗透率将不断提高,网购将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多样化,网购呈现全网营销。目前,门户(新浪商城)、搜索引擎(百度有啊、谷歌购物搜索)、社区(天涯社区购物街、人人爱购)、视频(优酷与淘宝网合作、激动网购物频道)等高流量媒体均以不同形式介入电子商务运营,形成全网营销局势。网络购物不断渗入互联网上的各项服务。

渠道多元化,零售模式不断创新。苏宁、国美、中粮、百丽、李宁等传统企业开始涉水线上,搭建线上+线下的综合性的销售渠道。淘宝也开始向线下渗透,联手浙江日报集团推出刊物《淘宝天下》,授权建立淘1站,并与湖南卫视快乐购合作,力推电视版淘宝网,建立互联网、电视、实体店的全网销售渠道。

终端多样化,网络购物论文联盟,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多个入口介入网络购物。除了传统的互联网,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电子书等进入购物网站下单购物。目前,淘宝、当当、卓越均以推出手机版网站,华数集团、TCL、康佳等均在力推IPTV,实现电视端介入互联网购物。

热点二:细分垂直化孕育无限商机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处于成长期,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城市一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细分行业领域尚存在很多的市场机会。

行业细分:艾瑞观察发现,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上商品品类不断增多,涉及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具体商品种类包括图书、服装、化妆品、手机、食品、珠宝等。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商品正从标准化程度高向非标准化个性化发展。

用户细分: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多数针对20-30岁的白领人群。电子商务市场的新加入者多从特定人群的需求开始运作。乐买网专门针对母婴人群调整商品;也买酒专门服务中产阶层,出售进口葡萄酒;波奇网围绕宠物开展电子商务。艾瑞分析认为,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的细分市场尚未饱和。毕业

区域细分:中国广阔的领土及丰富的文化,使得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文化习俗、消费偏好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目前中国网购市场交易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国电子商务二三线城市及中西部的区域市场上前景广阔。

热点三:综合全面化构建生态系统

领军电商企业搭建综合的生态系统。淘宝推出大淘宝计划,吸纳一批系统提供商、物流配送商、市场咨询商、客服服务商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服务入驻淘宝的电商企业,同时开设淘宝应用商店,为各类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发展提供平台。京东商城融资自建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队伍。

中小独立电商出现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发展。诸多中小独立电商的涌现,蕴含对配套服务的庞大需求。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将带动系统服务、物流仓储、客服、代运营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

热点四:新技术应用引发电商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赶超机会。

信息流:3G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能提高用户手机上网速度,丰富产品展现形式,改善用户体验;同时移动定位服务(LBS)能够帮助商家结合用户所处位置,实现相关促销信息的主动推送,提升营销推广的准确度。

资金流:手机支付的发展,使得小额支付更易实现,水电煤气缴费及小额商品买卖等便民商务更为便捷;电信运营商介入移动支付,将对电商现行的资金结算方式形成一定的影响。

物流: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配送车辆位置及配送商品状态的实时跟踪,提高企业间交易效率、降低仓储成本、优化库存,同时满足消费者实时获取商品配送信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毕业

其他参考文献

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Hu, Zhuanglin.[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Li, Qingxue,and Peng Jianwu.[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Lian, Shuneng.[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Ma, Huijuan, and 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

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

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Xu, Jianping.[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 Zhong, 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Zhou, Zhipei.[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