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肌电图测量与分析

合集下载

肌电图开展报告

肌电图开展报告

肌电图开展报告1. 背景介绍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活动的技术。

肌电图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位变化来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

本报告将介绍肌电图的开展过程,以及如何分析和解读肌电图数据。

2. 数据采集2.1 仪器准备在开展肌电图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仪器和设备。

常用的肌电图仪器包括肌电电极、放大器和记录器。

肌电电极用于接触肌肉表面,放大器用于放大电信号,记录器用于记录电信号数据。

2.2 电极布置将肌电电极粘贴在被测肌肉表面,通常需要在测量前清洁皮肤以确保电极与肌肉的良好接触。

根据测量的需要,可以选择单枚电极或多枚电极布置。

2.3 信号采集开始记录肌电图之前,需要将放大器与电极连接,并设置合适的增益和滤波器参数。

然后,可以开始采集肌肉电信号。

在信号采集期间,被测肌肉可能会进行不同的动作或受到刺激,以观察肌电信号的变化。

3. 数据分析3.1 信号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对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步骤包括去除噪声、滤波和增强信号等。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和带通滤波等。

3.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肌电图分析的关键步骤,用于从原始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常用的特征包括幅值、频率、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等。

通过提取这些特征,可以获得肌电信号的相关特性。

3.3 数据解释根据特征提取的结果,可以对肌电图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

不同的特征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如肌肉收缩的力度、频率和疲劳程度等。

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评估肌肉功能和诊断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

4. 结论和应用肌电图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强的技术,在医学和运动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肌电图数据的开展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同时也可以帮助运动员改善训练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

5. 参考文献[1] Merletti R, Parker P A. Electromyography: physiology, engineering, and noninvasive applications[M]. Wiley-IEEE Press, 2004. [2] Farina D, Merletti R, Enoka R M. The extraction of neural strategies from the surface EMG[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4, 96(4): 1486-1495.以上是一份关于肌电图开展的报告,从仪器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结果解释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检验科电生理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电生理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电生理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电生理学是医学检验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评估和诊断与神经和肌肉有关的疾病。

它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肌肉电活动和其他相关参数,为医生提供详尽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及其分析。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一种电生理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它通过在神经上施加电刺激,并测量刺激所需的时间和距离,来确定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

这一方法通常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如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损伤等。

在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时,医生会在皮肤上放置电极,并施加适当的电刺激。

然后,通过计算刺激在神经上传播的时间和距离,得出神经传导速度。

二、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肌电图是评估肌肉电活动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通过检测肌肉的电活动,并将其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来帮助医生判断肌肉功能是否正常。

肌电图可用于诊断和鉴别多种肌肉疾病,如肌无力、神经肌肉疾病等。

在进行肌电图检测时,医生会在患者的肌肉上放置电极,并记录下电活动的变化。

然后,通过分析记录的电信号,医生可以了解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

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脑电图是评估大脑电活动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通过在患者的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并记录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来帮助医生评估大脑功能。

脑电图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多种与脑电活动相关的疾病,如癫痫、睡眠障碍等。

在进行脑电图检测时,患者通常需要保持放松状态,并避免引发干扰信号的活动。

医生会在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并记录下脑电活动的变化。

通过分析记录的电信号,医生可以了解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

四、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视觉诱发电位是评估视觉系统功能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通过对患者眼睛进行视觉刺激,并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变化,来判断视觉信息处理的正常与否。

生物电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生物电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生物电信号的测量与分析生物电信号是指人体内部或外部生物电活动所产生的电信号,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生理活动、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生物电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一、生物电信号的测量生物电信号的测量通常使用电极来接触肌肉、心脏、脑部等部位,用放大器放大信号,并用示波器或计算机记录和处理信号。

在测量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1.电极选择电极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如金属电极、表面贴附电极、粘贴电极等。

不同类型的电极有不同的信号捕捉能力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电极时需要考虑信号质量、便携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2.神经肌肉接触准备在进行肌电信号测量时,需要在测量部位刮去任何毛发、皮脂和死皮屑等,并清洗肌肉表面,以确保电极与肌肉紧密接触,减少噪声干扰。

3.环境干扰测量时需要注意环境干扰,以确保信号清晰稳定。

例如,靠近高电压设备或出现电磁场干扰的区域可能会导致信号受到影响。

同时,测量时需要避免人的呼吸和其他异动对信号的影响。

二、生物电信号的分析生物电信号分析是指将记录的生物电信号处理后,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具体包括:1.信号预处理信号预处理通常包括去除噪声和滤波等步骤。

去除噪声通常可以使用数字滤波器进行,而滤波则可以去除信号中的高频噪声或低频漂移。

2.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指从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特征,例如信号的频率、幅度和时间特性等。

通过对信号特征的提取,可以分析信号的周期性、决定响应的延迟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3.信号分类基于信号提取的特征,可以将生物电信号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将ECG信号分为不同的心律类型,将EMG信号分为静态肌肉和动态肌肉等分类。

4.应用分析生物电信号的应用分析广泛,如用于疾病诊断、功能评估、治疗控制等。

例如,心电图通常用于识别不同的心律失常、血管疾病和心肌缺血等,而肌电图可用于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和肌肉疾病。

总结生物电信号测量与分析是现代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肌电图测量实验

肌电图测量实验
3.肌肉疲乏实验
分析:当受试者保持手肘弯曲90°的姿势直到手臂有酸痛现象时,由于肌纤维持续受到高频刺激,处于强直收缩状态,当肌纤维处于疲惫状态时,其肌电图幅值比前两次试验要小得多,大致接近一条直线。
17、关闭主机电源、KL-720生理测量系统软件和移除模组上的连接线。
六、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
1.等长收缩实验
分析:等长收缩是指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力增加的收缩形式。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体表电极,所得到的肌电图为多条肌纤维的综合电位,经过整流电路以及积分电路后,大致可以反映肌肉收缩力大小的改变。当受试者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时,肌电图只有小幅度的波动,幅度基本为零;受试者做手肘弯曲的动作,并保持手肘弯曲90°的姿势2秒钟时,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即是说肌纤维保持其长度不变,有明显的电位波动,从肌电图上看是一个脉动波,反映了受试者的肌肉从放松到等长收缩状态再到放松的过程。此过程不做功。
肌电图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目的在使学生明了肌肉活动时的点位变化,包括肌肉的意志控制的活动及出发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施力于等收缩和等长收缩时其他肌肉强度的变化。
二、生理原理
骼肌提供了我们身体的支撑,以关节作为转轴,横纹肌直接或以肌腱附着在骨骼上,两组或多组肌肉一相互抗拮的方式运作,当一方收缩时另一方会舒。骨骼肌是有多核的细胞组成,成束肌纤维整齐排列。动作电位自运动神经传向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引起肌细胞钙离子在短时间增加,以启动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9、开启主机电源,按主机左下角之SELECT键,观察LCD并选择至MODULE:KL-75002(EMG)。
10、启动电脑。
11、开启KL-720生理测量系统软件。
12、点选Acquire,程式开始经由RS232 PORT攫取测量信号,并将波形显示与图框中。

心电图测量与分析--肌电图学习课件

心电图测量与分析--肌电图学习课件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包括导联和电极的放置,以及心电图机的 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心电图记录方法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包括导联和电极的放置,以及心电图机 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心电图记录需要将电极放置在胸部不同部位,并通过导线 连接到心电图机上,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变化。
心电图常见波形
心电图常见波形包括P波、QRS波、T波和U波等。
肌电图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贡献。
心电图与肌电图技术进展趋势
总结词:介绍心电图和肌电图的最新技术进展, 以及它们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01
02
详细描述
高分辨率心电图和数字化肌电图技术的发展 趋势。
03
04
多通道心电图和多通道肌电图技术在临床上 的应用。
长程心电图和连续肌电图监测在远程医疗中 的应用。
代表心室后继电器除极过程,位于T波之后 ,形状不定。
心电图参数计算与分析
心率计算
根据心电图波形的时间间隔计算心 率,包括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
心肌缺血判断
根据ST段位移和T波变化等指标判断 心肌缺血的程度和位置。
心脏负荷评估
根据心电图波形变化评估心脏的负 荷情况,包括高血压、心肌肥厚等 病变。
药物疗效评估
化。
信号采集
通过导联电路采集心脏电活动 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记录的
电信号。
信号处理
对采集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 和数字化处理,以获得清晰的
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波形识别
P波
QRS波群
代表心房肌除极化过程,形态较小,时限较 短。
代表心室肌除极化过程,形态较大,时限较 长,是心电图的主要部分。
T波
U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化过程,形态较大,时限较 长。

肌电图

肌电图
1994年,Brown测定了成人吃口香糖时的肌电图,发现对于个人而言肌电图的重复性很好,而且具有一定的 时间稳定性,但是不同人的肌电图差异显著。不过,在研究中,被测试者表示贴在脸上的电极不干扰正常的咀嚼 活动。Brown证实,对每个个体和每种食品而言,咀嚼方式是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在皮肤的适当位置附着电极可以测定身体表面肌肉的电流。电流强 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叫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肌电图应用电子仪器记录肌肉在静止或收缩时的生物电 信号,在医学中常用来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等,以此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 身的功能状态。1985年,托恩伯格(Tornberg)首次将肌电图用于食品科学领域。自此,肌电图技术开始用于食 品质地的测量。该方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肌肉活动的方法,因为将电极贴在皮肤上,就可以测定接近皮肤表 面的肌肉电位变化,也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 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 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 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 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 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 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 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 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 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 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生物电学测量方法与技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生物电学测量方法与技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生物电学测量方法与技巧引言:生物电学是研究生物器官和生物组织内外部产生的电现象的学科,它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实验技术中,生物电学测量方法和技巧是进行生物电信号记录和分析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电学测量方法和技巧,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一、脑电图(EEG)的测量方法与技巧脑电图是测量大脑电活动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

进行脑电图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1. 电极的选择和定位:选择合适的电极类型和布局方式,并进行准确的电极定位,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避免干扰信号:在进行脑电图测量时,应尽量避免测量环境中存在的干扰信号,如电磁辐射、电源干扰等。

3. 信号放大和滤波:为了放大和记录脑电信号,需要使用合适的放大器,并设置合适的滤波器以去除噪音和干扰。

4. 数据分析和解释:对记录的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可以采用时频分析、相关性分析、特征提取等方法,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心电图(ECG)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心电图是测量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进行心电图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1. 导联的选择和安装: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电图导联方式,并正确安装导联电极,保证信号采集的准确性。

2. 信号放大和滤波:使用合适的心电图放大器,设置适当的滤波器,去除噪音和干扰,增强信号质量。

3. R波检测与分析:对心电图信号进行R波检测,可以使用峰值检测和相关算法等方法,再对R-R间期、心率等进行分析和解释。

4. 心电图的分类和诊断:通过对心电图信号进行分类和诊断,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和病理状态,为临床医学提供支持。

三、肌电图(EMG)的测量方法与技巧肌电图是测量肌肉电活动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生理学和康复医学领域。

进行肌电图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1. 电极选择和安装:选择合适的肌电图电极类型,并正确安装电极,使其与肌肉充分接触,减小信号采集过程中的噪音和干扰。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1. 引言肌电图是一种用来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技术,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的状况和功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肌电图信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差异。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 肌电信号采集设备- 电极贴片- 计算机2.2 实验步骤1. 将电极贴片粘贴于被试的皮肤上,确保电极的贴片面与皮肤紧密接触。

2. 打开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并连接电极与设备。

3. 让被试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例如静止、轻度活动和剧烈活动。

4. 在每个运动状态下,记录肌电信号的变化。

3. 实验结果3.1 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记录在实验中,我们采集了被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并将肌电信号记录于计算机上。

以下为部分记录结果示例:时间(毫秒)电压(伏)-0 0.0011 0.0012 0.0033 0.004... ...3.2 肌电信号的分析通过对记录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肌肉电活动的各种信息。

以下为结果分析示例:1. 在静止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小。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肉电活动较少。

2. 在轻度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大。

这是因为肌肉开始运动,产生更多的电活动。

3. 在剧烈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达到最高点。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高强度运动状态,产生最大的电活动。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采集记录了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电信号,并分析了其特点。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肉的电活动与其运动状态密切相关,静止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小,剧烈活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大。

2. 肌电信号的幅值可以反映肌肉的运动强度,幅值越大表示肌肉运动越剧烈。

3. 肌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是了解肌肉活动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对于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实验中使用的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样本量较小也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遍性。

肌电图的数据分析

肌电图的数据分析

肌电图的数据分析摘要肌电图是肌肉生物电活动的记录,与其他生物电一样,肌电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生物电现象。

肌电的测量可以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

应用体表电机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

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而当运动单位发生各种病理变化时,会出现异常肌电图波形,所以常用肌电图来判断神经肌肉功能是否正常以及确定神经肌肉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和病变程度等。

现如今,肌电图已经成为神经肌肉病变的主要临床诊断工具。

所以学习如何采集肌电信号,处理以及分析肌电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肌电信号收集后的数据处理,处理的方法主要应用了整流,平滑,滤波等,着重进行了频域和时域的分析,其中以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和肱桡肌为例。

临床上常用表面肌电图对肌肉的疲劳进行研究,最常用的是频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

这里对数据处理所用的软件是MR3,MR3可以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需要的报告,因此本文的内容在于对生成图形的分析。

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患者的案例,所以选取的数据来自正常人做弯举10kg的哑铃,肩关节不动,保持肘关节90°角,直到手臂有酸痛的现象,然后放下哑铃,将波形记录在电脑中。

关键词:表面肌电信号;频域分析;时域分析;MR3;整流;平滑;滤波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它的存在使得康复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

对于一些肢体有残疾的人来说,他的患侧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他完全康复,原来依靠主观意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肌电图的存在,使得康复程度可以量化,对于康复医师来说可以减少很多的困难,让他们的康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肌肉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兴奋和收缩,所以在测量的过程中主要让被测者进行屈伸运动,这样可以进行肌电信号的采集,其他的功能也可以,但是对于体表电机来说,所测得的数据会太杂乱,本身体表电机的测量就具有许多的干扰因素,所以要尽可能的避免干扰,这就是选择收缩功能的主要原因。

肌电测定分析课件

肌电测定分析课件

断。
肌电图(EMG):
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图
形,用于评估肌肉功
2
能、神经肌肉控制和
肌肉损伤。
3
肌电图分析:对肌电
图进行量化分析,以
评估肌肉功能、神经
肌肉控制和肌肉损伤。
肌电测定分析的应用领域
运动医学:评估 肌肉功能、运动 表现和康复效果
康复医学:评估 肌肉功能、制定 康复计划和评估 康复效果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肌肉功能、 神经传导和神经 肌肉疾病
02
肌电图可以反映神经肌肉 功能状态
04
肌电图可以评估疾病的严 重程度和预后
肌电测定分析的临床应用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
01
肌电图检查:通过检测肌肉 和神经的电活动,判断神经 肌肉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0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05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症状、实 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相结 合,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肌电测定分析课件
演讲人
肌电测定分析概 述
肌电测定分析结 果解读
肌电测定分析方 法
肌电测定分析的 临床应用
肌电测定分析概述
肌电测定分析的定义
肌电测定分析:通过 测量肌肉的电活动, 评估肌肉功能、神经
肌肉控制和肌肉损伤 1
的一种方法。
肌电图诊断:根据肌 电图分析结果,对肌
4
肉功能、神经肌肉控
制和肌肉损伤进行诊
示肌肉病变
频率异常:频率异常 升高或降低,可能提
示神经病变
持续时间异常:持续 时间异常延长或缩短, 可能提示肌肉或神经
病变
波形与肌肉收缩关系 异常:波形与肌肉收 缩关系异常,可能提
示肌肉或神经病变

肌电图检测

肌电图检测

运动单位范围平均为5-10mm,其中下 肢肌肉的运动单位所占的区域最大。一 个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量,少者如眼 外肌5-10条,多者如腓肠肌近2000条。 另外每一肌肉含运动单位数量不同,大 者达千个。凡精细运动的肌肉其运动单 位小,而较大力量的肌肉运动单位大。
肌电位发生原理
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在静止状态下无电活 动,但由于肌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 负,膜外为正,该电位差称静息电位,主要 是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所致。
混合相:中度用力时,参与收缩的MU数 量和频率增多,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 分出单个电位,有些区域则可。
干扰相:最大用力时,MUP重叠,无法 分出单个电位,正常人为干扰相。
异常肌电图
一. 针插入和肌肉放松时 1. 插入电位延长:当针极插入或移动停止后,
电位并不立即消失称插入电位延长,为肌纤 维兴奋性增高所致。插入电位可有纤颤、正 相电位和正常MUP。常见于神经源性或肌肉 本身病变。
异常分析:观察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 时 间 ( CMCT)、 波 幅 、 波 形 、 刺 激 阈 值等。运动传导通路的病变可影响MEP, 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CMCT延长;波幅 减低;波形多相和刺激阈值增高。
临床应用
1. MS:确诊者异常率85%,主要为潜 伏期和CMCT延长,MEP可发现亚临床 病变。
2. 波形改变:多相波增多(>20%)提示异 常。
短棘多相电位:时限短(<3ms),波幅
低(<500uv),位相5-10相,见于肌源 性损害或神经再生。
群 多 相 电 位 : 时 限 > 3 ms, 波 幅 2 0 0 0 -
3000uv,位相<10相,见于前角细胞和陈 旧性神经根损害。
三. 大力收缩时

肌电图怎么检查

肌电图怎么检查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检测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肌电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对神经肌肉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诊断原理和应用方法。

1.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放电产生的电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肌肉活动期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肌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特定的位置记录这些电信号,然后放大和滤波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参数,医生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2.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是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神经病变监测:肌电图可以用于监测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效果评估。

对于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外伤性神经损伤评估:肌电图可以评估外伤性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外科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肌无力分析:肌电图可以评估肌无力的病因和严重程度,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肌电图的应用方法进行肌电图检测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操作技巧。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准备工作:患者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需注意保持放松状态,避免服用镇定剂和咖啡因等药物。

检测前应确保电极和仪器的连接正常。

医护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操作演练和技能培训。

检测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测部位,例如手部、脚部、腿部等。

将电极放置在患者肌肉上并固定好,通过要求患者做出一系列肌肉活动,如屈伸、握力等,记录肌电图信号。

数据分析:医生会对记录下来的肌电图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40页
3.3肌纤维类型与肌电关系 3.3.2 肌纤维类型与肌肉疲劳和肌电关系
Ochs (1977) 发觉让受试者用最大力量收 缩至疲劳,ST%高比目鱼肌(70%ST)IEMG与疲劳 前比没有显著改变,而腓肠肌(50%FT)IEMG则 显著减小。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23页

4.2 肌电改变与肌肉疲劳关系 4.2. 2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频谱改变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24页
3.1 肌电改变与肌肉疲劳关系 3.1. 2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频谱改变
C.J.De Luca 等人研究了手指肌以20%、40%、 60%、80%和100%MVC收缩时肌电改变,
Viitasalo(1978)发觉,用30%MVC、50%MVC和 70%MVC强度令股四头肌进行疲劳性等长收缩时, 平均功率频率(MPF)伴随工作时间延长而降低, 而且负荷越大降低越显著。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21页
4.2 肌电改变与肌肉疲劳关系 4.2. 2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频谱改变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36页
3. 2肌力与肌电关系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37页
3.2肌力与肌电关系
Toshio Moritani and Masuo Muro(1987) 研究发觉,肌肉以20%、40%、60%和 80%MVC递增力量收缩时,肌电峰电位幅 值随力量增加而增高。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38页
肌电原理与应用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
第1页
肌电与肌电图概念
肌电------骨骼肌兴奋时,因为肌纤维 动作电位产生、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改 变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方法将骨骼肌兴奋 时发生电位改变引导、统计所得到图形,称 为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

心电图、肌电图测量与分析

心电图、肌电图测量与分析

心脏在胸腔表面的电场 Augustus Waller (1887)。 曲线(a)表示正电势线,(b)表示负电势线。 点(A)表示正极,(B)表示负极。 曲线(c)表示心脏中的电流流动线。
心室除极化过程(QRS波)在三个肢体导联中的投影
查表法:分别测出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电压差值
有效不应期内,接受第二个刺激,肌膜不会进一步发生 去极化。
相对不应期内,给予高于正常阈刺激的强刺激,则可能 引起幅度较小、传导较慢的动作电位。
超常期内,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较正常低,兴奋水 平高于正常水平。
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 的正常收缩之前,称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S-T 段:心室去极完毕,各部无电位差
S-T 段
T 波:心室复极
Q
P-R 间期
S
Q-T 间期
P-R 间期:心房除极 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
Q-T 间期:心室开始 兴奋去极到全部复极
1mV 0.04秒
心电图波段 P波
PR段 QRS波群
ST段与T波
相应心电活动
心房除极
房室传导时间
心室除极 心室复极的 缓慢期与快速期
aVR

aVL


aVF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肢体导联 接线:右手举红旗,黄绿黑左下。 胸导 接线:红黄绿,咖黑桃。
额状面
外侧
下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瓣膜:房室瓣
半月瓣
功能:保证血流 在心脏内朝着一个 方向流动,防止血 液逆流。
普通心肌: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特殊心肌:即心脏的传导系统,具有自律性、
兴奋性、传导性。 (一)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 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窦性心率: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 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异位节律:以窦房结以外部位为起搏点引起 的心脏活动。
心律失常的种类
激动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过速、过缓、不齐、停搏、病窦
主动性异位心律
• 期前收缩(房性、交界性、室性) • 心动过速 (房性、交界性、室性) • 扑动与颤动 (房性、室性) 被动性异位心律
• 逸搏和逸搏心律
心律失常的种类
激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 病理性传导阻滞: • 窦房阻滞 • 房内阻滞 • 室传导阻滞(Ⅰ、Ⅱ、Ⅲ) •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左束支分支) • 意外传导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R波电压减Q波及S波),查心电轴表
作图法
目测法
心电轴偏移 正常
ⅠⅡ ++
轻度左偏
++
明显左偏
+-
电轴右偏
-±
电轴偏移不定 - -
Ⅲ 心电轴值范围

0 ~ +90°

0 ~ -30°
- -30°~ -90°
+ +90°~ +180° - +180°~ +270°
心脏解剖位置
横位心电轴可左偏,<-30° 垂位心电轴可右偏,>+120°
aVR

aVL


aVF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肢体导联 接线:右手举红旗,黄绿黑左下。 胸导 接线:红黄绿,咖黑桃。
额状面
外侧
下方
V1 V2
S-T 段:心室去极完毕,各部无电位差

S-T 段
T 波:心室复极
Q
P-R 间期
S
Q-T 间期
P-R 间期:心房除极 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
Q-T 间期:心室开始 兴奋去极到全部复极
1mV 0.04秒
心电图波段 P波
PR段 QRS波群
ST段与T波
相应心电活动
心房除极
房室传导时间
心室除极 心室复极的 缓慢期与快速期
•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 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
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 由小变大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电压:
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 RV5<2.5mv,RaVL<1.2mV,RaVF<2.0mV RI<1.5mV,RV5+SV1<3.5(女) RV5+SV1< 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RaVR<0.5mV Q波 < ¼ R波(同导联)
1.正常窦性心律
P波的方向:PⅡ直立, PaVR倒置
PR间期:0.12-0.20秒
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 <0.12秒
频率:60-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 次/分
3.窦性心动过速
频率:>100次/分,但很少 >150次/分
4.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差异:>0.12s
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常 见
*正常窦性心律*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纵坐标为电压。
通常情况下,电压为每毫米0.1mV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向
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为T-P段
第一站:窦房结
心房
第二站:房室结
束支
第三站: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
心室
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即兴奋性。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后,兴奋性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
期和超常期
A:动作电位曲线 B:机械收缩曲线 ERP:有效不应期 RRP:相对不应期 SNP:超常期
心肌细胞兴奋后不能立即产生第二次兴奋的特性,称为 不应性。
ST-T改变
V1~V3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 Ⅱ、Ⅲ导联出现ST段下移及T波低平或倒 置 V5导联ST段上移及T波高耸直立
电轴偏转
常电轴右偏,大多在+90°以上 顺钟转向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 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7s)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 型。
Ⅰ型,亦称Morbiz 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
现,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
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 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概念: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
大向量相一致,在心电图学中采用“平均心电轴”的名称, 简称为“(心)电轴”。
一般采用与额面心电向量图相同的坐标,并规定Ⅰ导联左 (正)侧端为0°,右(负)侧端为±180°,顺时针的角 度为正,逆时针方向为负。正常心电图的额面平均心电轴 对向左下。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 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第一章 心脏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二章 心电图的测量
第三章 心电图各波形的产生 第四章 心电图的分析 第五章 运动员心电图特点
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 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ECG)
心脏在胸腔表面的电场 Augustus Waller (1887)。 曲线(a)表示正电势线,(b)表示负电势线。 点(A)表示正极,(B)表示负极。 曲线(c)表示心脏中的电流流动线。
心室除极化过程(QRS波)在三个肢体导联中的投影
查表法:分别测出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电压差值
第一章 心脏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二章 心电图的测量 第三章 心电图各波形的产生
第四章 心电图的分析
第五章 运动员心电图特点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间,通
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左右心室的对比
左室肥大,电轴偏左 右室肥大,电轴偏右
• 婴幼儿右室比例大,电轴右偏
心室内除极顺序
下列除极顺序异常会导致心电轴方向改变:
激动起源于心室 • 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起搏心律
室内传导阻滞
心肌局灶纤维化,心肌梗死
时限:<0.12秒 振幅:<0.25mV(肢导联)
<0.2mV(胸导联)
QRS间期及R峰时间的变化
QRS间期>0.10秒 V5或V6的R峰时间>0.05秒
ST-T改变---继发改变,或劳损
V5、V6、aVL或aVF导联ST段下移≥0.05mV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波电压的1/10 V1导联ST段上移,T波多高耸或直立
电轴偏转
常电轴左偏,大多在-10º以上 逆钟转向
有效不应期内,接受第二个刺激,肌膜不会进一步发生 去极化。
相对不应期内,给予高于正常阈刺激的强刺激,则可能 引起幅度较小、传导较慢的动作电位。
超常期内,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较正常低,兴奋水 平高于正常水平。
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 的正常收缩之前,称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心脏的特殊传 导系统包括窦 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 束、左右束支 和浦肯野氏纤 维。
SAN:窦房结 AM:心房肌 AVN:结区 BH:房室束 PF:浦肯野氏纤维 TPF:末梢浦肯野
氏纤维 VM:心室肌 传导速度单位:
m/s
心脏各部心肌细胞动作电 位与传导速度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4s(在V1、V2) ≤0.05s(在V5、V6)
QRS波群电压的改变
RV5或RV6 ≥2.5mV RV5+SV1 ≥4.0mV(M)(注,F ≥3.5mV) RⅠ≥1.5mV RⅠ+SⅢ ≥2.5mV RaVL ≥1.2mV或RaVF ≥2.5mV
心房颤动时,如果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也应该诊断为心 房颤动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时限: 0.06 ~ 0.10秒,<0.12秒
波形:根据主波方向和有无Q(q)波命名。
I、II、V4 ~ V6导联主波:向上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第一章 心脏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二章 心电图的测量 第三章 心电图各波形的产生 第四章 心电图的分析 第五章 运动员心电图特点
心脏是一个由心 肌组织构成并具有 瓣膜结构的空腔器 官,是血液循环的 动力装置,是实现 泵血功能的肌肉器 官。
四个腔室:右心房 和右心室;左心房 和左心室。
RR间期、P波时限、PR(PQ)间期、QRS时限、QT(QTc)间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