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16a1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9.png)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摘要】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愈发突出,政府经费支持不足,社会捐赠和科研经费不稳定,学校财务压力增大,人才培养质量受限,学校经费管理困难。
为改善现状,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吸引更多社会捐赠,提高科研经费稳定性,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机制,保障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公立高校, 经费来源, 二元化格局, 困境分析, 政府支持, 社会捐赠, 科研经费, 财务压力, 人才培养, 经费管理, 多元化, 教育质量, 改善,支持, 稳定性, 机制, 教育质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引言我国公立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公立高校面临着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
传统上,我国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政府经费支持存在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社会捐赠和科研经费的不稳定性,使得公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高校面临着财务压力增大、人才培养质量受限、经费管理困境等诸多挑战。
深入分析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公立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格局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立高校财务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经费来源二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公立高校经费来源的困境也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困境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https://img.taocdn.com/s3/m/d696683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0.png)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正文:----------------------------------------------------------------------------------------------------------------------------------------------------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年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不断完善,促进提升了中央高校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但是,现行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也出现了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内涵式发展的激励引导作用尚需加强等问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促进中央高校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中央高校实际,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目标。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适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牢固树立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公平正义观念和绩效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改革创新,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导向清晰、讲求绩效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中央高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内涵式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高校职能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引导和支持中央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整体水平,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
![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8a3c3f3aef8941ea76e05aa.png)
我 国高等 教育 主体绝 大多数 为公 办高 校 ,并 且公 办高 校 的事业 经 费主要 来 自各 级政府 的公 共财 政拨款 。受高 校扩张 和教育 财政预算 增长 乏力 的双重影 响 ,19 9 8年颁布 的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高等教 育法 》第 6 0条 规定 “ 国家 建立 以财政为 主 、其 他多 种渠道筹 措高等 教育经 费 为辅 的体 制” ,以促进
第3 0卷 第 6期 20 08年 I 2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教
J OUR NALOFNl NGBO UNI RS T ( VE I Y EDUCAT 0N 1 ED1 I TON )
、 1 3 No6 ,.0 0 . De . 2 08 e 0
收稿 日期:2 0 —0 — 0 0 8 6 1 基金项 目: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7 4 。 0N4 ) ‘
作者简介:许 锐 ( 9 6 ) 17 一 ,女 ,辽 宁沈 阳人 ,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 .博士 。
第 6期
许
锐 :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
9 7
全部财政补助按项 目和国家财政预算级次分类进行管理和安排使用。具体拨款方式有两种 : 基 本支出和同定项 目支出的公式拨款方式和非同定项 目支出的项 目 制拨款方式。基本支出和同定项 目 支出主要指为保证高校 日常运转而进行的财政拨款 ,通常也称作经常性经费拨款。拨款的具体范围 包括 普通 高校原 来 的基数 、新增 经常性拨 款 和教职 员工增 资经 费 、离退休 人员 经费 、住房公 积金 、 公费医疗补助等。 拨款公式基本数据主要来 自上一学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和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我国高校政府拨款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初探
![我国高校政府拨款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7dac3202f60ddccda38a08a.png)
我国高校政府拨款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初探林荣日陈垚犇(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摘要】在扼要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政府拨款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高校政府拨款模式主要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这一拨款模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它所依据的政策参数较少,也缺乏公共问责和绩效考评机制,因而难以激发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今后高校政府拨款体制改革应该以绩效考评和公共问责制为指向。
【关键词】高校;政府拨款;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79(2011)02-0049-05高校政府拨款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到高等院校的总资源,从根本上讲,这一总资源应包括各级政府拨付给高等院校的货币总金额以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物质资源,但目前通常所说的政府拨款主要指前者。
在我国,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拨款,一般是指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拨款,而在国外,高校政府拨款有时可达三个层级,如美国就分为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和地方政府拨款。
从拨款类别来说,高校政府拨款可分为直接拨款和间接拨款,其中,直接拨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一定的机制直接或经过某种中介机构将高等教育经费划拨给高等院校的过程,这些经费主要是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及其他项目经费等,而间接拨款则是指政府把某些经费先支付给第三者(如学生或某些科研人员),后者再以某种形式支付给学校。
就拨款模式而言,高校政府拨款多种多样,不同国家的中央政府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国或本地实情,采取不同的拨款模式。
大体说来,这些政府拨款模式有如下几种:递增拨款(基数+增长)、零基预算拨款、计划程序拨款、公式拨款、基金制拨款、合同拨款、绩效拨款、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等。
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采用不同的拨款模式,但根据我们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政府拨款机制和拨款模式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政府拨款机制正在向着公共问责制、绩效考评制、效率与公平兼顾制等方向发展,而且拨款模式也已从过去常用的单一模式向多种混合模式演变。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近日启动将更加突出公平公正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近日启动将更加突出公平公正](https://img.taocdn.com/s3/m/e5c402cf9b6648d7c1c746ba.png)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近日启动将更加突出公平公正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25日联合对外发文启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国家对高校投入将更突出公平公正,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四)注重绩效。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
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现行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占比约为6∶4。
学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按照学生高考成绩和院校志愿,逐步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实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录取模式,探索平行志愿投档,一档多投,增加高职院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从2021年起,普通高校招生在保持现行录取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探索一档多投。
其中,基本支出主要用于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以生均定额拨款为主,还包括离退休补助经费等政策性经费。
三年前的我们,也许没有遇见今天的离别。
但是如今,离别就在眼前。
你是否也渴望时间被上锁,好让今天过慢一点呢?我们真的努力想将所有的一切烙印在心底,让这些成为尘封于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在充分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项目支出主要用于高校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重点建设等方面的13个项目。
特殊人才招聘网从创办初期就十分注重对社会的无偿贡献,在残疾人求职、公益活动等领域,都坚持免费服务。
呼唤爱心与互助,提倡社会责任,拉动招聘需求,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促进残疾人顺利就业。
根据两部门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此次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8cd3ca7dd3383c4bb4cd2bc.png)
■
胡伟 莉 ’
2
、
黄华文 z (
G 640
1
、
武汉
理
工
大
学网 络 教 育学院 武汉
430079
武汉
430070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计 算机 科 学 学 院
文献标识 码
:
)
◆
中图分 类 号 :
A
办 学 经 费需 要
内窖 摘 要
用过 去 的
。
保 证 财 政 体 制 的公
一
不 能准 确 地 反 映 财 政 性教 育 经 费 的使 用 效
内容 包 括 :
,
是 明确 各 级 政 府
高等教 育 财 政 拨 款 机 制 是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财 政 的 重 要 内容
“ ,
率
下
。
在 当前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经 费 紧 张 的情 况 合 理 高 效 地 使 用 教 育资 金 就 显 得 非 常
,
却 呈 现 资源 利 用
,
处 于 事权 和 财 权 分 离 的状 态 的财 权 事权不 统
一
,
教 育经 费 的
规 定地 方 财 政 承 担 地 方 高等 教 育经 费 的责 任
,
率低
差
,
、
经 费浪费严 重 的局 面
、
办学效益
。
预 算 未 能 单 独 立 项 。 由于 财 政 性 教 育 经 费
一
包 括 经 常性 教 育 经 费 定 额 标 准
,
的教 育 财 政 投 资责 任
确 保 财 政 性教 育 经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12b71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2.png)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研究一、引言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的问题(一)拨款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校的基本运行,但过于注重投入,对产出和绩效的考量不足,容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缺乏公平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获得财政拨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重点高校和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一些地方高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则面临着经费紧张的困境,这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对绩效的重视不够现行拨款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绩效因素,难以激励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创新能力。
(四)缺乏灵活性拨款机制在应对突发情况和新兴需求时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调整资金分配,影响了高校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应对能力。
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改革拨款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引入绩效评价等手段,使财政资金能够流向办学效益高、成果突出的高校和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公平合理的拨款机制有助于缩小地区和高校之间的差距,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机制能够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鼓励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四、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一)美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较为多元化,包括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私人捐赠和学费收入等。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4497dfb9f3f90f76c61b4b.png)
重 高教财拨模改研 等育政款式革究 萋 替 嘉 古
赵鹏程 戴 婧
TRa utRrfniAciPt CeH ed t 鍪 heratef Fn l antn ieiru i escb ooic lt eih s g c o eho hem aa l oa rn n hE an o
,
蕞 篆
究
摘
要:随着 我 国高校扩招 的进 一步深化及高等教 育改革 的深入 ,近年来 ,高等教育财政 经费 总量短缺 与高校 规模不
断扩大之 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本 文主要对高等学校 现行的拨款模式进行探讨 , 希望 能通 过改革拨款模 式来 提高资源 的利用
率 ,促 进 高 等 教 育发 展 。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 式:经费 中图分类号 :G 4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7 2 (0 82 0 9 0 1 4 9 - 2 0 )- 11 - 2 6
盾 日益突出,这 就要 求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 式进行 改革。
用效率的动力。公式法拨款是零基预算法拨款的一个变种, 它能较好地考虑预算拨款中的有关基本因素, 拨款经费与各 因素直接相关, 使预算拨款过程成为了解和分析经费需求的 过程。 公式拨款能充分发挥预算拨款的客观和公正, 提高有 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和使 用效率, 增加 公共 高等教育 财政分配 过程的透明度, 减少预算过程中存在人为因素对经费拨付的
( 师大aeh in 西 范学育gnDJ 华 Z 学院 ai hPcg g 教科学 on (oodt e,iW mU南t7uNh 7) SofuiSn Casoli充60nnn60 cl cocc h tr vi32 cg32 h Eanie neNanry0 ao 0 四 e ,c 川 s S) ia h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b5cba4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a.png)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0.06.12•【字号】鲁财科教〔2020〕17号•【施行日期】2020.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各省属本科高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优化高等教育资金分配方式,充分激发高校竞争活力和内生动力,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9〕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等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改革创新,以有效激发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改革目标,以“绩效引导、竞争分配、分类实施、全面推进”为基本原则,积极构建科学规范、导向清晰、讲求绩效、公平公正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提高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主要内容自2020年起,按现行部门预算管理体制,将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所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由原来的“学生定额拨款+项目拨款”二维管理模式,优化调整为“基础拨款+绩效拨款+竞争性项目拨款”三维政策框架,实现“3个三分之一”的资金配置结构。
(一)建立基础拨款体系改革原有的学生定额拨款体系,将以学生规模为主要分配因素的学生定额拨款,调整为与学生人数变动脱钩、分配金额相对固定的基础拨款体系,资金由高校统筹用于人员工资、日常运转等方面。
1.合理确定资金规模。
以2019年各高校学生定额拨款规模为改革基数,将在校生规模、学科专业结构、学历层次、优势特色专业等作为调整因素,合理确定每所高校基础拨款额度。
公办高校拨款制度
![公办高校拨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292ab6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d.png)
公办高校拨款制度一、公办高校拨款制度的基本情况咱先来说说公办高校拨款制度是个啥哈。
公办高校嘛,那是国家办的大学,这拨款制度呢,就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给这些高校钱的一种规则。
这钱可重要啦,就像给高校的“生活费”,让高校能正常运转呢。
这拨款的来源啊,主要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啦。
比如说,咱们平常交的税啊,有一部分就会用来给高校拨款呢。
二、拨款的方式1. 按学生人数拨款这是一种挺常见的方式呢。
政府会根据高校的学生数量来给钱。
比如说,一个学生可能会对应一个固定的拨款金额。
那高校学生多,拿到的钱就相对多一些。
这样做呢,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学生多了,教学资源的消耗也大呀。
不过呢,也有点小问题,要是有的高校为了多拿拨款,盲目扩招,教学质量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啦。
2. 按项目拨款高校有时候会有一些特殊的项目,像科研项目之类的。
政府就会针对这些项目单独拨款。
比如说某个高校要研究一种新的环保材料,政府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义,就会给这个项目拨一笔钱。
这样能鼓励高校去做更多有意义的科研和教学改革之类的事情。
三、拨款制度的影响1. 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如果拨款充足,高校就能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购买更好的教学设备。
像一些实验室设备,要是有钱就能更新换代,那学生们做实验的条件就更好啦,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反之,如果拨款不足,可能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好的教师就会流失,教学质量肯定就会下降啦。
2. 对高校科研的影响对于科研来说,拨款更是重要。
科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购买科研设备到资助科研人员做研究。
要是拨款制度合理,高校的科研就能蓬勃发展,说不定就能出更多厉害的科研成果呢。
要是不合理,很多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可能就会因为没钱而夭折。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1. 存在的问题拨款的公平性问题。
有些地区的高校拨款比较多,有些地区的就比较少,这就不太公平啦。
可能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这对那些拨款少的高校发展是个很大的制约呢。
拨款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研究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bc133f360cba1aa911dabd.png)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研究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研究摘要:在近代史中教育与经济开展的关系不言而喻,无数国家的崛起的过程中教育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开展的背景下,教育在推动经济开展的奉献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此其中高等教育的开展又是最为关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本文通过回忆高校财政拨款的历史阶段,阐释现阶段我国对高校财政拨款的模式存在的缺陷,结合比拟国外的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提出了适宜于我国国情的拨款方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政拨款;拨款模式引言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就曾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到达4%。
〞据媒体报道,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兴旺国家为5.1%,欠兴旺国家为4.1%。
印度、哥伦比亚、巴西等开展中国家都超过4%。
在国内来看这个4%的目标确实算是一个目标,但作为在许多指标上来说都已步入中等兴旺国家水平的我国于世界而言这个20年没变的目标也许什么都算不了了。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由于其综合的办学性及复杂的成员性,使得采用单一的财政拨款方式及拨款依据显得极不适应当今高校的开展要求,不符合党中央优先开展教育的方针。
一、高校财政拨款历史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直接拨款的模式,1949年至1955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由于各项体制未健全高校预算的核拨方式及标准尚未形成合理体系,并无成型的方法,而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我国的财政拨款模式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基数加开展1955年至1985年,采用“基数加开展〞模式,即在定定额员的根底上通过分析高校的规模及日常开支加上衡量高校拨款年份的开展与变化来作为拨款依据的模式。
此种模式使经费核拨有了标准可依,并且保证了人员经费的开支,也便于操作,但也该方式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各高校申请财政预算时通常出现瞒报虚报的现象,特别是在“开展〞这个指标里往往出现拨款落不到实处的现象,拨出财政经费经常被另作他用。
某某市实施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的意见
![某某市实施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f8337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f.png)
某某市实施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的意见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某某市决定实施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重点探讨该改革的目标、措施以及预期效果。
二、改革目标1.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通过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优化经费使用,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最大限度地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
2.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合理调整财政拨款标准,确保各个职业院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缩小不同学校间的差距。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改革机遇,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1. 制定财政拨款标准:根据学校规模、特色专业及办学水平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财政拨款标准,确保合理有效地配置拨款资源。
2. 引导学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鼓励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拨款专款专用。
3. 加强对学校质量监督:加大对学校财务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确保财政拨款的真实合理使用,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激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预期效果1.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通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学校将更加注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2. 提升学校声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将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
3. 促进就业:通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 推动教育公平:财政拨款标准的合理调整,将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五、总结某某市实施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将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合理调整财政拨款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监督,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究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cdd73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5.png)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在实行经费投入过程中也渐渐显露出了总量不足、结构不均、参数单一、标准不科学等问题。
本文全面分析拨款模式的现状、问题并挖掘其成因,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健词:高等教育;拨款模式;问题与成因一、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主要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综合定额”是指经费总量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层次、类型、地区学生生均经费的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生数来核定划拨。
为了对“综合定额”进行补充,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按教育总目标和学校的特殊需求单独核定下达“专项补助”。
二、现行拨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拨款标准缺乏有效分类和合理差异,难以反映办学成本尽管“生均综合定额”也属于公式拨款方式,但只参考学生人数,综合定额中未能反映有效分类和包含合理差异,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办学成本及其变化规律也无法得到真实体现,这将导致政府部门很难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结构、类型高校的办学效果、发展目标并以此确定拨款标准。
2.拨款模式导向单一,助长高校规模盲目扩张目前,我国各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依然以往年生均实际经费开支为依据来确定拨款基数,这掩盖了历史问题,相当于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
容易引发教育成本的非理性上升。
而且当综合定额既定时,高校的办学规模即在校生人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数额,这将使某些高校为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3.拨款方案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造成高校经费紧缺目前出现了一些高校的正常教学所需经费已无法从现行的生均综合定额标准中得到满足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有些地区实行高校生均定额拨款预算管理办法以来标准多年未随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这将导致实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高校因经费紧缺只能低成本运行,影响教学科研质量。
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
![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1bd9526bd64783e09122b2b.png)
谈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改革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现存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的依据过于单一和不合理。
拨款方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和运行效率,本文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即针对不同拨款方式的特点,实行“公式+合同+绩效”的方式组合,积极试行教育券等间接拨款方式,来提高政府高等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拨款绩效拨款教育券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教育经费的短缺,经费短缺依然是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教育经费的短缺,除了政府投资不足的原因外,有限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解决办法除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外,还有提高教育资金利用效益的问题。
因此,改革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合理高效地使用有限的国家教育经费,应是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需要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方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86年起迄今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以往“基数+发展”拨款模式的重大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的教育经费与其事业的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紧密结合,来确定教育经费的投向和投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安排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经费管理的责任。
但“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中经费分配的依据过于单一和不合理,导致以下问题:拨款不能反映学校的实际办学成本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经费分配方式中,综合定额办法虽然也实行了公式拨款方式,但参数过于单一,拨款方式过于简单、粗糙,不能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实际办学成本的变化规律,因而国家无法对不同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及其功能作出有效区分并据此划拨经费。
“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往往以前几年的生均综合支出水平、经费开支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各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在客观上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掩盖了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968d5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7.png)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是指由中央政府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将预算拨款给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为确保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通常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预算编制:中央政府会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商制定高校的年度预算,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经费规模。
2. 拨款分配:中央政府会根据高校的规模、类型、学科特长等因素,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对拨款进行分配。
通常会考虑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福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等方面的经费需求。
3. 预算审核:中央政府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对高校的预算进行审核,确保拨款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透明性。
这包括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查验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效果。
4. 绩效评估:中央政府可能会要求高校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以确保拨款得到有效利用。
高校需要向政府报告经费使用情况,并提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数据,用于评估高校的绩效和效益。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障高校的经费需求,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和绩效评估,也能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822f90019e8b8f67d1cb98a.png)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的演变〔一〕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演变第一阶段〔1985年之前〕,国家实行“基数+增长〞拨款模式。
在当时计划体制下国家财力较弱、高校规模较小和校内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比较简单易行,但易受人为影响,不利于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
第二阶段〔1986—2009年〕,国家推行了“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
这种模式增强了经费分配的公平性,比较贴近院校实际,但是各学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确定,也主要是以前年度历史数据为依据,专项补助的分配也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
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限于财力,实行了“限额补助+专项补助〞模式。
这种模式在高校快速发展时期,难以保证高校的正常经费需求。
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国家开始推行“生均经费+专项补助〞拨款模式,根据高校上年的学生人数和当年确定的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区别高校的层次、类别和学科专业等因素分配拨款。
〔二〕当前生均经费拨款机制的制度设计为保证公共预算教育投入达到GDP4%目标的实现,推动新拨款模式的落实,国家规定地方所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从2010年起必须实施生均拨款制度,并要求各地高校生均拨款水平2012年达到生均不低于12000元。
实施的基本原那么是:按照高校管理体制,分级承担财政责任;根据高校合理需要,制定基本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
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完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健全经费筹措渠道;推动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保证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同步增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导特色办学;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国家的这些规定都是原那么性的,建立或完善生均经费预算制度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既要克服“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产生的一些问题,又要避免平均主义和效率低下的倾向,需要深入研究。
二、当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存在的问题〔一〕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高等教育拨款水平不平衡2010年底全国240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中央直属的只有111所[2],仅占4.6%,归地方政府管理的院校比例达95.4%;而当年普通高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中,中央和地方所占比重分别为38.27%和61.73%[3],呈严重倒挂的现象,从而导致中央所属普通高校与地方所属普通高校生均公共预算支出相差悬殊,分别约为59471元[4]和8456元[5],中央高校是地方高校的7倍多。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及优化建议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及优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98305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1.png)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及优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而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
高校的经费来源和运行机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的来源比较和优化建议两方面展开分析。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经费来源进行比较分析。
1.国家拨款国家拨款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国家每年都会向这些高校拨款用于支持其基本运行和发展。
拨款的金额通常会受到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发展空间。
2.学费收入学费收入是高校的另一个重要经费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高校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来增加经费收入。
学费收入的增长也受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政策法规的影响。
3.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支持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来源。
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科研经费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相对薄弱,也存在着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等问题。
4.社会捐赠社会捐赠是高校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很多高校会通过开展募捐活动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社会捐赠的规模和数量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优化建议1.多渠道增加经费来源要解决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来源的问题,需要通过多渠道增加经费来源。
除了国家拨款和学费收入外,还可以加强高校的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拓展,使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
2.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高校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可以通过开展校友捐赠、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从而增加经费来源。
3.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高校要合理规划和使用经费,提高经费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经费的最大化利用。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革新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革新](https://img.taocdn.com/s3/m/887a636a27d3240c8447ef1a.png)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革新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经费主要来源,由于我国财政能力有限以及拨款体制存在诸多缺陷,导致高校资金总体供给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因此我国应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和财政拨款方式,制定政策鼓励高校多元化筹资。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探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存在的问题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性导致高校资金总体供给不足。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4%左右。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教育经费仅占当年GNP比例大约2%。
若按人均教育经费算,比例更低,以2003年为例,尽管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总量比上年有所增长,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比上年分别下降了0.08和0.04个百分点,有17个省级政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具体到高等教育上,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比例也很低。
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多高校办学经费不足。
见图1。
尽管我国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30000亿元,但是各级政府财力总体上是比较紧张的。
政府很难大幅提升高校财政拨款数量。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计划目标现在也没实现,如国家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教育财政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0年就应该达到4%的目标,事实上很多地区不但没有实现目标,反而呈停滞或下滑之势。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经由政府单一拨款,转变为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阶段。
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格局近年来不会改变。
财政性教育经费事权、财权不统一。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
我国国家预算按预算等级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尽管财政部1999年将教育事业费升格为“类”级,但教育基本建设费仍设在“款”级科目中,教育经费没有预算单列,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
具体体现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在预算表格的汇总归类时,教育财政预算总额要与文化、科学、卫生部门的预算汇总成整个财政事业费预算中的“类”级和财政基本建设费预算中的“类”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6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0 No.6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 Dec. 2008 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许锐(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以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特征为基础,分析了该模式在保障拨款效率和公平上的优势与不足,并初步设想了拨款模式的改革方向:对可供分配的经常性拨款的一部分实行绩效拨款,通过招投标确定项目拨款的拨款对象和拨款数额。
关键词:绩效拨款;招投标;财政拨款;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8)06-0096-05我国政府对公办高校的投入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投入总额以及拨款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各高校之间经费争夺也日益激烈。
采取公平、竞争、高效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分析该模式在保障拨款效率和公平上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革现有拨款模式的初步设想。
一、现行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绝大多数为公办高校,并且公办高校的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
受高校扩张和教育财政预算增长乏力的双重影响,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0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以促进高校经费收入由过去政府包办向多元化筹资模式的转变。
此后,虽然财政拨款在高校办学总成本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财政拨款在高等教育总投入中的支配地位没有动摇。
统计数据显示,仍有4成以上的教育经费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1]拨款模式是直接指导财政拨款行为的具体操作规范,涵盖具体拨款项目的设计和制订,公式因素权重确定等内容。
[2]从2002年起,按照国家预算方式变革要求、结合高校财政经费拨款的历史经验,教育部决定按“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的模式执行各级财政高校事业费拨款。
具体包括:教育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经常性和专项性教育经费拨款。
科研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从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取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如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
其他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从财政和有关部门取得的、除上述拨款以外的各类专项与非专项拨款,如教育费附加拨款、公费医疗经费等。
全部财政补助按项目和国家财政预算级次分类进行管理和安排使用。
具体拨款方式有两种:基本支出和固定项目支出的公式拨款方式和非固定项目支出的项目制拨款方式。
基本支出和固定项目支出主要指为保证高校日常运转而进行的财政拨款,通常也称作经常性经费拨款。
拨款的具体范围包括普通高校原来的基数、新增经常性拨款和教职员工增资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住房公积金、公费医疗补助等。
拨款公式基本数据主要来自上一学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和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收稿日期:2008- 06-10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7N44)。
作者简介:许 锐(1976-),女,辽宁沈阳人,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
第6期 许 锐: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 97中央财政和各地方财政可以自行制订拨款公式。
笔者研究了浙江、江苏、湖南三省的经常性经费拨款公式,发现公式通常按照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标准、各调控参数等指标数进行综合计算。
公式的基本模型是:经常性拨款 = 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1+a+b+c+d+e)。
其中:标准学生人数=普通本专科人数×1+硕士生数×m+博士生数×n (1<m<n<2)生均拨款数=可供分配总额/参加分配标准学生总数a是生师比调控参数,其意义是当实际生师比高于控制值,即学校教师不能满足现有办学规模要求,或者说实有学生数超出按控制值计算的学生数时,对超出部分的学生不再给予财政支持,以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规模,不盲目扩招,同时也促使高校压缩非教学人员数量。
b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调控参数,其意义在于当实际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低于控制值,即实有学生数超出按控制值计算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最多能负担的学生数时,对超出部分的学生不再给予财政支持,以引导高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c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调控参数,其意义在于当实际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控制值,即实有学生数超出按控制值计算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最多能负担的学生数时,对超出部分的学生不再给予财政支持,以引导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
d是生均图书册数调控参数,其意义在于当实际生均图书册数低于控制值,即实有学生数超出按控制值计算现有图书最多能供应的学生数时,对超出部分的学生不再给予财政支持,以引导高校加大图书购置投入。
e是研究生比调控参数,其意义是当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简称研究生比)低于控制值时,先计算出本专科学生与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作为辅助控制值用x代替,x=(生师比控制值×教师总数)/(研究生比控制值×专任教师数),再扣除实际学生数超出按辅助控制值计算的学生人数的生均拨款。
以引导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非固定项目支出支持的是大学为在特定财政年度内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计划的支出。
对这类经费实行项目制管理,是把每一个特定任务看作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的活动。
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为确保财政经费的有效使用,在申请项目获得相关部门审批合格后,才把财政经费以项目经费的形式拨付给高校。
目前,项目制拨款主要是针对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
二、现行高教事业经费拨款模式评析在保障高校事业经费拨款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拨款使用效率的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模式几经变革。
现行的拨款模式较之以前的模式最显著的改进是完善了经常性经费拨款公式的参数设计。
以图一公式中a,b,c,d 等调控参数为例,现行公式强调按照高校实际办学能力拨款,不鼓励盲目扩大招生,督促学校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同时注意增加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仪器的投入。
在公式中增加这些参数,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对高校办学模式和方向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逐步采取措施解决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扩招所引发的教学质量下降问题。
但是,现行拨款公式也存在明显不足:第一,新增的调控参数并没有动摇实际在校生人数在公式中的主导地位。
公式中的标准学生人数是按照在校普通本专科人数、硕士生人数和博士生人数计算的。
在招生指标“计划加协商调剂”的状况下,以在校生人数为主要参数其实是对历史支出的合理性的承认,容易掩盖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忽略资源分配过程的再评价。
此外,以在校生人数为主要参数,使得增加招生成为高校获得更多财政经费最直接的手段,从而与在公式中增加参数控制招生规模扩大的动机相悖。
第二,生均拨款数额依据参加分配标准学生总数对可供分配经费总额进行平均分配,而标准学生总数在计算时仅仅考虑了学位层次的差别,忽视了高校之间在专业设置、办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这一做法难以保证把有限资金配置给最有效率的高校、激励高校提高获拨资金的使用效率。
98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以上分析说明,公式拨款的绩效取决于所包含参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但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合理确定参数的难度。
[3]一方面,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难以进行科学细化。
例如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既有研究生教育支出、大学本科教育支出、高职教育支出,也有人员支出、公用支出、校园建设和改造项目、科研支出等,而且同一类支出中的不同项目也有很大差异。
另一方面,评价指标的通用性不强,高等教育特殊的内外部效益使绩效标准难以量化。
简言之,只要公式中的参数不能合理覆盖所有项目,公式拨款就存在不足。
现行的拨款模式较之以前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项目制拨款方式。
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进一步地提出“强化项目管理,建立行政、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的项目评价系统”,“实行与项目实效挂钩的滚动拨款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项目制拨款的实行对更好地发挥财政拨款对高教的调控作用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点:[4]一是项目制拨款有利于调节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矛盾。
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层次结构反映的是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况。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构成状况。
地区结构是指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构成情况。
管理体制结构是指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类型结构间在资源争夺上存在突出矛盾。
项目制拨款方式不因为高校层级高低、隶属行政机构以及文理科等划分对高校拨款区别对待,而是要求各层次、各行政隶属高校都基于公平和效率原则进行申请财政性教育经费,通过对申请项目的质量、研究或执行价值来评价有限的财政经费是否利用得物有所值。
二是在项目制拨款模式下,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特点向相关项目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能否成功和高校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挂钩,因而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然而,现行的项目制拨款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项目立项审批过程透明度低、多为大学个体和拨款主管部门的单独协商过程,大学对预算制定的影响多和与管理机构官员的关系以及大学自身的权威有关系,“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现象较为多见。
三、改革现行高教事业经费拨款模式的建议综上,现有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的两大基本构成都需要改进:第一,经常性经费拨款在执行公式拨款的基础上需要引进新的拨款方法以弥补公式拨款的内在不足。
第二,项目制拨款需要落实科学、透明的立项管理、切实提高项目拨款的公平和效率。
基于这种判断,笔者提出以下改革建议:(一)对可供分配的经常性拨款的一部分实行绩效拨款经常性拨款是保障高校在既有水平上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费用。
为了保持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经常性拨款需要在各年度保持相对稳定。
但是,现有经常性拨款的主要参数“生均经费”是以“标准学生人数”除“可供分配总额”计算的,并不利于保持拨款稳定和拨款使用绩效的提高。
首先,伴随高校扩招、标准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可供分配的总额受当年的预算收入以及高教经费占预算的比例的制约,波动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