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后习题 部编版语文 特殊任务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特殊任务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赋分38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荧惑(中国对火星的古称)已至,求索无疆。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经历了近300天的长途跋涉后,着陆巡视器安全“到站”,着陆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在传回地球的第一封“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讲述”了着陆火星的惊魂时刻。
安全着陆火星,既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有合适的天气状况。
“地质学家说,我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
”祝融号火星车在“家书”中写道。
地处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3300千米。
有科学假说认为,乌托邦平原曾经有海洋,并存在着与水有关的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探测。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乌托邦平原相对平缓,安全着陆是后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
同时,从科学探测的意义角度来看,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应该是古海洋与陆地的交接面,在这附近开展科学探测的潜力巨大。
“目前,我还在着陆巡视器内。
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
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着陆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目前仍处于适应和“体检”状态。
几天后,祝融号将自主驶离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并开展巡视探测,完成“绕、着、巡”任务的最后一步。
祝融号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长(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按照计划,约90个火星日后,祝融号火星车将完成巡视探测,顺利“收工”。
为了在短暂的3个月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科学探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具备了“一身技艺”,共载有6种科学仪器,包括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
通过全力巡视探测,祝融号将为中国带来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对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课题的研究。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演练2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 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 000多年,陶 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 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 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 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 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 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 000年前,这一发现和研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 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 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 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 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 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 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 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及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 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它们是 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周 专项限时练1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专项限时练1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0分)①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
不要误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儿,而且在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我还特意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知道他们毕业后过得怎么样。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过着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②韦氏词典里,“利己主义”的同义词包括“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和“自私”。
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就像我们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去申请大学、申请研究生院、申请工作——借用Shepard的话来说,就是不停进行地“自我放大”。
③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
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和Instagram等APP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④当然,适度的利己是我们的本性。
正如我们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E.O.Wilson教授最近写的:“我们是一个充满无尽好奇心的物种——只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知道或想知道的人们。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不安的后果:⑤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
这种意识正是Thomas Shepard所描述的哈佛大学的使命:让毕业生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
这种成长并不仅仅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这也是这所大学一直以来努力为之奋斗的使命。
⑥我们的学生和教授已经通过服务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身体力行地践行这种使命。
从为哈佛所在Allston小镇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去利比亚参与缓解埃博拉病毒危机的工作,哈佛人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4·开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 5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
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
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
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
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
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
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
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
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
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
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一轮复习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访谈类》课件
【参考答案】 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
扣“天然气之父”这一中心“您最大的成果是 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 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果?”等,是探讨被誉为 “天然气之父”的原因“您的成长道路是怎样 走过来的?”“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 吗?”等,是探讨成为“天然气之父”的诸因 素而“如何看待中学毕业生报考地质专业问 题”,则是“天然气之父”的理想的延续所有 这些提问和回答,都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 代青年应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
二、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和主要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情势上看就 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 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 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 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 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
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注意问题:
注意问题: ①一组问题要环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
骤地展开,问题与问题之间应用衔接过渡;
注意问题: ①一组问题要环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
骤地展开,问题与问题之间应用衔接过渡; ②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
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注意问题: ①一组问题要环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
问与答(访谈内容) 问:分清问题的类别,分析提问的技能
问与答(访谈内容)
问:分清问题的类别,分析提问的技能
答:了解被访者的观点、事例、分析,经历; 分析品质、性情,把握人物形象
例1《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一文中, 问题一: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 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例1《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一文中, 问题一: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 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提素能专训 专题十六 实用类文本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1)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六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歌由心飞于淑珍紫茵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
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
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歌的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
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
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沙家浜》的阿庆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
“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
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
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
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
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
“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
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
”《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
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一完美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 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 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 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 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 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 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 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 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 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
)
A.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是陈忠
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
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 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 作家的重要转折。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 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 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 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 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
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 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 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 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一、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我景观是一种非真实性的自我呈现,它依托于社交媒体,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
换言之,自我景观其实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结合体。
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使得自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可,或者说实现马斯洛需求论中的“社交需求”。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
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通过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介质进行互动,是一个社会过程。
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
如微信尤其是其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新型交往的网络社会。
按照戈夫曼细分的三种关键角色,表演者即发朋友圈的人,接受表演者即浏览朋友圈、进行点赞、评论的人,局外人则是将朋友圈入口锁住的人。
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发朋友圈时,实际上是在塑造一定的角色,通过扮演并相信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感。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
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互动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如对于表演者,如果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有人点过赞、评论过,甚至被人拆台、反驳,这无疑会使表演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塑造健康自我。
对于点赞与评论的观众,他们或是出于真心喜爱表演者的形象;或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圈中,借此增加互动、增进情感;或是出于“剧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会采取一定的美化方式。
如在朋友圈发图片,人像要美颜,景色要构图,美食要暖光。
又如在微信“看一看”中塑造人设,若是想展示勤奋好学的人设,则多对单词打卡、深度文章点击“在看”,若是想展示文艺青年的品位,则多分享影视评论、浪漫的艺术作品等。
2021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传统文化”主题练
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 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 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 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 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 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 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 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 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2021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传统文化”主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 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 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 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 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章信息类文本阅读课件
一、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分类。 (1)政论文。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的议论性文章。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 (2)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 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3)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 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活动的一种文体。也可归为学术 论文。
务社会的能力。
1.文意理解。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 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 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能
2.观点评价。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 力
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 考
形式 考Ⅰ卷少2分。
1.考点集中在观点判断、重点句子(概念)理解、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信息整合。
考查 2.选择题有考查多信息点比对的趋势,强调整体阅读观。
要点 3.简答题综合性、情境性较强,考查运用文中观点进行分析评价,需要找准原文理论,并对题
干对象作对点分析。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 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 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 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1)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统帅。 (2)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 结尾。 (3)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 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课件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 南都记者:那么我们是否应当鼓励各地加快建设5G基站?
• 邬贺铨:我认为这不是鼓励的问题。建5G基站要按需求、按步骤,对于 5G技术需求不那么大,或没有需求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建5G基站。而且, 这也是个逐步的过程。现在看起来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得比较多,比 较积极,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运用5G的需求。
延伸、对照。 提问技能——环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
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 绵阳一诊 • 自202X年中国正式解锁5G商用后,5G成为“网红"。进入202X年,粥建设潮不断 • 涌来,各大城市纷纭计划落地5G基站。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 南都记者:您怎么看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水平? • 邬贺铨:实际上从3G开始,中国就已经在移动通讯技术标准上有了突破。4G的时候, • 中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移动通讯产业,基本上到达和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水平。进入5G时 • 代,无论是在标准方面,还是在专利方面,又或是在产业方面,中国都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 南都记者: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5G技术、5G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 邬贺铨:从整个系统技术而言,我国的5G技术确实是走在世界前面,尤其在芯片设计 • 技术上面一点都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但也应该看到,5(3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 • 我国在基础的芯片生产加工技术上,还是差得比较远。而且,在移动通讯手机的操作系统
例题解析:例题解析:中国天然气之父 ——《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 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 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提示] 提问的质量即提问的技能。必须结合
文本予以回答。
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高考冲刺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乡绅到新乡贤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能够担任乡绅这一角色的,通常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威望以及文化修养的长者.这一传统的乡村自治方式,被称为”乡绅政治”.在国家意志传达到普通乡民的过程中,乡绅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样的权力结构与当时的农业自然经济及组织能力是相适应的.传统乡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它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提倡的”贤人政治”.从本质上来看,下层的乡绅政治是上层贤人政治的延伸.孔子认为,国家、家庭、个人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在于道德,从个人道德的完善开始,可以进--步推导出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贤人政治既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也是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上层统治者一直提倡个人道德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但权力的本性也导致它无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真正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大概只有中国传统乡村的”乡绅政治”.传统乡绅的底层出身,使得他们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察民间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并进一步成为道德典范.这一套乡绅自治体制在小农社会和熟人社会中的运行效果良好,使得传统的乡村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状态.乡绅是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在改善民生和谋利桑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乡贤.乡绅之所以能够被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是紧密相连的.换而言之,如果皇权的力量深入到了乡村,则乡绅这一特殊群体根本不会存在.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当代中国的农村治理实行的仍旧是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已经下放到了乡镇一级.乡镇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对村委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是它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使得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新乡贤并不通过权威机构认定,也不由政府部门任命,而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他们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又具有延续了传统乡绅的优秀品质.新乡贤从乡村走出,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取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之后,又以此回馈生养自己的乡村.他们不忘本,有担当,正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贤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新乡贤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不忘本、有担当的新的社会群体.B. 在孔子看来,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实现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乡绅只能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来完善自身的道德.C. 传统社会中乡绅可以把国家意志传递到民间,要实现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需要依靠有乡绅参与的乡绅政治.D. 乡绅能被政府、乡民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乡绅一方面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代表了当地乡民的利益.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古代乡村中有一定经济地位、社会威望和文化修养的长者常被称为乡绅,他们在改善民生、为家乡谋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 乡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底层出身,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深刻地体察民间的社会现实.C. 作为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乡绅政治是真正能够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乡村治理方式.D. 在当代中国农村仍旧实行自治制度的背景下,新乡贤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群体,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乡绅就必须具备众所周知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架构.B. 贤人政治在传统社会是道德和权利管理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是理想中的传统政治架构.C.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比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政治更为完善和有效.D. 传统的乡村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乡绅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乡绅自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史学大师阎宗临夏明亮①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②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③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⑤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⑥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⑦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⑧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⑨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⑩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投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风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B. 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C. 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D. 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阎宗临初中毕业后,拿着乔松岩老师资助的十元钱,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高等师范.这为他后来成为史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阎宗临回国后,拒绝了外文秘书一职,而选择了山西大学教授,说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缺乏民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C. 阎宗临说”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苦守他的战时岗位”表明他在国家离乱之时,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国家排忧解难.D.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欧洲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阎宗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五年的打工生涯.E. 阎宗临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一种真学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中西会通.6. 阎宗临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而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十,专心致志.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于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一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明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E.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8.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潜藩,命文用主文书,讲说帐中,常见许重.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阿术奉诏伐宋,召文用为其属,文用辞日:”新制,诸侯..总兵者,其子弟勿复任兵事.今吾兄文炳以经略使总重兵镇山东,我不当行.”阿术曰:”潜邸旧臣,不得引此为说.”文用谢病不行.至元改元..,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镇西方,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王怒,召文用,使左右杂问之,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等所当问.”王即遣其傅讯文用.文用谓之曰:”我汉人,生死不足计.所恨者,仁慈宽厚如王,以重戚镇远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伤王威名,于事体不便.”因历指其不法者数十事.其傅惊起,去白王,王即召文用谢之曰:”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谮不行而省府事颇立.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文用忧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从转运主者言:”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时耕,而运事亦不废.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以文用旧臣,欲使文用授皇孙经,具奏上,以帝命命之.文用每讲说经旨,必附以朝廷故事..,丁咛臂喻,反复开悟,皇孙亦特加敬礼.是岁,世祖崩,成宗将即位上都.帝在东宫..时,正旦受贺,于众中见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见至尊,甚称汝贤.”辄亲取酒饮之.至是,眷赉益厚.大德元年,上章请老,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谥忠穆.(节选自《元史·列传三十五》)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B.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C.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D. 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一是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在文中应指前者.B.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成为建元.文中元世祖最初的年号是”中统”,是为建元,后改元”至元”.C. 故事,在古汉语中含义颇多,在文中指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董文用在为皇孙讲说经旨时,喜欢用朝廷旧例和已有的典章制度来开导他.D. 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成宗做太子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文用才能出众,颇受器重.他颇富才华,在世祖帐中讲说,常得称许,后来隆福太后也让他为皇孙授经,成宗也因先帝称赞而对其青眼有加.B. 董文用恪守规制,绝不逾距.按规定,其兄董文炳统率重兵镇守山东,董文用就不能再在军中任事,阿术欲强迫他随军伐宋,董文用称病拒行.C. 董文用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只必铁木儿的手下纵横不法,董文用以法绳之,被只必铁木儿派人讯问.董文用秉持公心,历数大王下属不法行为,终得大王的道歉.D. 董文用爱护百姓,主动担责.朝廷繁重的运输任务,使民疲敝,又影响了农业生产,董文用建议使用州县吏卒承担即可,并给主管官员写下了责任担保书.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2)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B.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C.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D.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E.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15. 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以琵琶女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全诗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徽因:美与智慧的绝唱蒯乐昊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个男人的光线,才看到他背后的女人——对于那些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文艺女青年们——但林徽因是个例外。
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清楚。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彼时林徽因刚满16岁,但谈吐和悟性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在她的美貌和聪慧面前被迫放低天伦辈分的不只是林长民,徐志摩也不顾自己是林徽因父亲的好友,且在国内已有妻儿,公然闹离婚并追求起这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姑娘来。
这段公案因影视、小说、文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介入而妇孺皆知。
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和梁思成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了。
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
两家安排只待梁思成从清华一毕业,就送他们一起去美国深造。
这对小儿女于是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
梁思成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建筑?”他反问道,“你是说房子?还是建筑物?”林徽因笑起来,她左边脸腮上有一个不对称的酒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建筑学吧!”这位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
”——梁思成以多种重要身份存在于历史之中,但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身份,竟首先是个一心疼顾老婆的温和男人。
这一点,在后来的金岳霖事件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见过梁氏夫妇的人,莫不承认他们是恩爱的一对。
1923年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梁思成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林徽因每天都来安慰他寂寞的病榻,为他拭汗、打扇、读书。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教案)-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I06.1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教学目标把握科普类文章的特色及考法,准确阅读解答科普类文章的各种设题。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近两年来,新高考的信息类阅读主要选择论述类文本为命题对象,但信息类阅读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包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命题日益灵活的当下,实用类文本也应纳入复习备考的范围。
其中科普类文章作为轮考点,不应被忽略。
科普类文章的选择题跟论述类做题思路是一致的,这里重点针对科普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目进行概括梳理分析。
二题点必备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三)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高三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4第1节实用类文本阅读
• 试答:
• 现场答卷
• 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原因如下:
• ①他飞行技术高深,军事才能过人,受聘担 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顾问;②他带领飞 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和中 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审时度事 论剑华山
考什么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 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③。他认为 “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 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 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 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 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
• 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备性追击的作 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④。同时,他着手建立 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 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 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 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 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
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
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 代称。
•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 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 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 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 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 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 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⑥。仰光的 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 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 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执着的信念。
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
如“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分析“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流贯通。
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
(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③形象生动。
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雁冰先生印象记吴组缃直到去年春间,才和雁冰先生识面。
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
这人我不认识。
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的说:“你们没有见过面吗?是老茅。
”台上光线较弱,那些座椅又堂皇得很,坐在那里的人们被这背景衬着,多少都显出些庄严法相的味儿。
这时候的老茅即雁冰先生,也有点这类神圣不可接近的样子。
我不喜欢听这种例会上的演讲,只好傻瞪瞪的端详那些台上的“法相”,望来望去。
眼睛还是落到这咖啡色西服身上。
我潜意识里给雁冰先生摄下一张照片:一个架子不小,神气十足,体格很魁梧,道貌很尊严的影子。
过了一会,雁冰先生也许是坐得不安起来了,他偷偷从台上的侧门溜了出来,溜到台下人群中,找了个旁边的空位子坐下了。
这时候咖啡色身影骤然小了许多,那端严法相也不见了,现出一个清癯的柔弱的脸。
他连连眨动着那似乎有点砂眼病的眼睛,从衣袋里摸出烟卷,点了火,轻松地,舒适地,但几乎是敛缩地,依在那位子角落里,吸着。
这天散会,以群①要我到会里去住宿,说雁冰先生也住在那里。
同路的大约有四五位,一路谈论着为老舍祝贺创作二十年的事。
有谁忽然想起来,说:“阿哈!我们早就该给沈先生做纪念了!他比老舍还早呢,岁数怕也要大些?”于是许多人应和着闹起来,有的查问他的年纪,有的计算他从事文艺工作和开始写作小说的年数。
雁冰先生现出着急的神气,笑着连说“没有,没有”,害羞的、快步抢到前面,躲开了。
当夜连我只有三个人在房里,雁冰先生把靠桌一张藤椅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桌子侧面的小方凳上。
我们随便谈侃,他的谈锋很健,是一种抽丝似的,“娓娓”的谈法,声音文静柔和。
他老是眼睛含着仁慈的柔软的光,亲切的笑着,任你谈到什么问题,他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接过去说几句。
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毫无甚么锋芒和尊严。
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毫不庄严堂皇,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是看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回乡下的头天晚上,又谈起雁冰先生祝贺纪念的事来了。
他还是讳莫如深,誓不肯认,睡到床上,我慢慢回忆着,最先,我记起他发表三部曲和《子夜》,轰动了全国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为他的观点新颖气魄宏大的作品所动、而对他倾心钦慕的青年之一,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再往前想,记得当我十三四岁刚进中学时,《小说月报》革新,接恽铁樵先生的手作主编的,岂不就是雁冰先生?那至少也有二十四五年了。
如此一算,我吃惊的想,先生至少也应该有五十岁了。
我很想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把这话告诉大家。
但是人都睡静了,我只好暗自兴会着,继续的想。
抗战发生后,先生编刊《文艺阵地》,以至最近以群负责的《青年文艺》和《文哨》,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先生所培植的现实主义文学,早就大大的繁茂起来了。
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艺刊物,哪种不是现实主义的面目?谁能否认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文学的主流?于是我又想到,文协的众多朋友,无论所谓“老作家”,或是“新作家”,他们优秀作品的刊登和推荐,没有经过先生之手的,恐怕还是占少数罢?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方面努力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一方面热切的关注着创作方面的收获,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那些随时出刊的作品,很少他没有仔细读过的;而且,以一种似饥若渴的心情,甚至有点宽纵与溺爱的选拔着新人们的作品。
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下着雨,雁冰先生没有声音的躺着,也不知道他醒着还是睡着。
我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到底没敢惊动。
我深深叹息了一下,心里说:“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作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偶像。
他只是个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②和老保姆啊!”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莲花滩(节选自《情侣名人美文》,有删节) 【注】①以群,指叶以群,1932年参加左联。
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②长年,指长工。
5.简要概括雁冰先生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