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江 苏 建 筑 2018年 第 1期 (总 第 188期 )
城 市设计应该如何 “设计 ”?
— — 访 王建 国院 士
H ow to ”Desing”Urban Design?
— — Irl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W ang。Jianguo
【王 建国 】中国工程 院院士 ,东 南 大 学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1989年 毕 业 于 东 南大 学 。获博 士 学 位 并 留校 现 任 东 南 大 学 城 市设 计研 究 中心 主 任 、中 国 建 筑 学会 副 理 事 长 、中 国城 市 规 划 学会 副理 事 长 、住 建 部 城 市设 计 专 家委 员会 副 主任 、全 国 高 等 学一 级 注 册 建 筑 师 、江 苏省 设 计 大 师 。
王 建 国 院士 :这 次 中共 中央 、国 务 院 的 城 市 工 作 会 议 , 是 在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经 历 了世 界 历 史 上 规 模 最 大 、速 度 最 快 的 城 镇 化 进 程 以及 城 市 发 展 波 澜 壮 阔 的 形 势 下 召 开 的 城 市 建设 的 高 速 发 展 给 包 括 江 苏 在 内 的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带 来 了 生 机 和 活 力 但 蓦 然 回 首 ,也 看 到 了很 多 问题 ,如 无 节 制 的 城 市 扩 张 发 展 ,造 成 了交 通 、环 境 、公 共 服 务 等 诸 多 压 力 。有 的社 会 公 共 资源 .如 教 育 、医疗 、文 体 设 施 等 过 于 集 中 ,造 成 不 平 衡 、不 和 谐 的 局 面 ;又 如 ,有 的建 筑 求 怪 求 异 , 与 周 边 建 筑 格 格 不 入 :有 的建 筑 抄 袭 雷 同 。人 们 普 遍 对 城 市 建 设 的 千 城 一 律 .地 域 文化 特 色缺 失非 常不 满 :有 的城 市 拆 了 旧城 建 新 城 .对 城 市 原 有 的 自然 环 境 特 点 和 自然 要 素 掉 以 轻 心 .同时 还 拆 掉 了历 史 、文 化 和 记 忆 :有 的建 筑 甚 至 还 成 为 城 市 建 设 的 败 笔 ,千 夫所 指 。很 多 人 都 感 觉 到 ,我 们 赢 得 了经 济 和 科 技 的 迅 速 发 展 .但人 居 环 境却 越 来 越 不 宜居 、 城 乡 风 貌 越 来 越 缺 乏 特 色 且 日益 趋 同 我 们 的城 市 已经 不 能 满 足 广 大 人 民群 众 对 新 时 代 “美 好 生 活 ”的期 待 和 要 求 。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王建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E-mail: wjg-cw@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模型数字技术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1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形态. 同时, 我国应该摈弃以外延扩张为主要表征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 并对社会人文层面的城市特色和多样性的发展演进及其与城市经济、人口和物质空间的城市化的均衡协调加以特别关注. “紧凑性”和“多样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事实上, 一些具有久远发展历史的城市老城区一般具有较高的城市紧凑度, 但有时也会在视觉上受到建筑密度高的影响(即建筑密度高而建筑容积率并不高). 而一般城市新区, 由于普遍的大广场和宽马路的规划布局, 城市紧凑度一般较低. 近些年, 国内外一些学者纷纷质疑中国历史城市转型改造中的“人文失范”和“尺度失控”问题, 其认识首先是从人们对在老城中做“外科手术式”的改造做法的反思而引发的. 在许多城市, 城市空间的日益无序首先都是从老城区开始显现的, 如城市旧区街巷格局和结构肌理的消逝、高层建筑布局和形态规划失控等(图1).图1 高层林立而整体空间呈失控状的中国某市就当前言, 中国城市如何去克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应对超出控制的发展和变化状况, 并使其能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良性运作, 保护好城市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和形态演化正在经历也是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2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城市设计的新拓展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形成和演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城市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并不完全的描述和定义, 但其涉及大尺度“人类聚居地和四维的形体布局”、关注城市各个尺度层面中功能布局、公共空间、社会活动、环境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属性是公认的. 在中国, 城市设计又有着与法定城市规划的策略性相关, 这就是城市设计的思想和原则要贯穿到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是城市规划和建筑项目之间的“桥梁”和“减震器”, 故也有学者称之为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三大支柱之一”, 只不过有偏于理论层面的描述和强调应用实践操作的指导方法之别.从世界城市建设历史看, 横跨从总体到局部多维规模尺度的城市设计并不多见, 即使是19世纪的巴黎改建, 也主要是集中在以道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地标点为主旨的城市改造上, 除中东阿联酋的迪拜等个别城市外, 大概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会像今天中国的城市那么普遍地高速建设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 城市形态的度量和尺度控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欧美学者曾经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 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历山大教授进行的有关城市形态演化的案例研究、英国学者莫里斯有关前工业时代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及MVRDV 在《Farmax 》一书中对城市建筑密度有关的研究等(图2). 在相对具有应用性意义和较为持续的研究方面, 英国剑桥大学的莱斯利·马丁(Martin L)和列涅尔·马奇(March L)的研究以及伦敦大学学院比尔·希列尔和朱利安妮·汉森的研究取得相关成果并产生国际性影响.1966年, 莱斯利·马丁和列涅尔·马奇就城市街区形态运用数学方法展开研究. 长久以来, 周边式代表了低容积率的传统城市街区布局, 亭子式则代表高度密集的现代城市布局. 周边式一直被认为因无法促成较高的密度而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 但研究结果证明, 合理尺度下的周边式街区不仅能够达到亭子式布局的密度, 同时比亭子式更能营造出开敞、宜人的空间感受. 具体研究方法是: 首先在一块方形基地上用亭子式布局排放49个锥形体块(体块的形状可以看作是抽象的高层塔楼以及其底层的裙房, 这也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摩天楼形式). 全部锥形体块底面积总和为基地面积的一半, 即建筑覆盖率为50%. 然后将这个三维体块进行反转, 使之前的剩余空间与建筑空间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2图2 MVRDV 对三种不同容积率的比较对调, 便得到一种互补的体块形式, 可以看作是变形的周边式布局. 此时新的周边式布局的建筑覆盖率仍为50%. 经计算, 这种周边式布局的体块在达到与之前亭子式布局相同的建筑面积时(即相同容积率), 前者的建筑高度约为后者的1/3. 同时前者所形成的建筑空间和开放空间(即模型中的剩余空间)都相对完整, 而亭子式布局中的开放空间比较分散(图3和4).莱斯利·马丁和列涅尔·马奇得出的这一结论推翻了人们对于周边式布局无法达到较高容积率的论断. 之后他们将这一抽象的模型应用在摩天楼林立的纽约北至57号大街, 南至42号大街, 西至第八大街, 东至公园大道的中心区域, 尝试变换一种布局方图3 Martin L, March L 对于周边式和亭子式布局的对比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3图4 Martin L, March L 对于周边式和亭子式布局的研究式, 也得到了与模型吻合的预期结论. 虽然这种周边式布局在纽约这个世界商业中心并不适用, 而且现今纽约的密度比1966年时高出许多, 但这种假设提供了一种可能, 并且证明了采用周边式布局可以比亭子式布局更加有效的利用土地(图5)[1].比尔·希列尔等发明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也是一种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2]. “空间句法”是一种以空间拓扑结构描述和可见性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可达性或连通性等特征的量化描述, 揭示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机理, 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空间句法”已逐渐深入到对建成环境多种尺度的空间分析研究之中. 近年, 希列尔等以英国伦敦为对象, 进一步推进了空间句法的应用范围, 初步证明了运用空间句法预测从宏观空间策略、城市发展结构、总体规划-地域行动计划、公共空间到建筑物各个层面的动态演变(movement)的能力; 以美国学者迈克尔·巴蒂为代表的学者利用ArcView 软件系统, 将空间句法和GIS 相结合, 形成了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的ArcView GIS 的拓展[3], 为城市设计者带来了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更为便捷的形态分析工具, 如我国学者李江等利用空间句法对武汉市城区空间形态进行的定量分析[4]; 王建国、张愚等在GIS 技术平台下利用空间句法对浙江桐庐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等[5].通常, 局部的形态变化和引导控制专业人员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城市设计知识加以驾驭, 这也是基于视觉美学原则的传统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图5 Martin L 和March L 对纽约城市中心的假设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4内容. 但是, 中国现阶段动辄数平方公里、乃至数十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就不是我们能够用常规的城市设计概念、原则和技术方法可以轻易掌控的了. 近20多年来的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证明, 仅仅靠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功能设施安排对于塑造一座城市的良好空间形态、尤其是城市的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一些城市开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新增特色意图区和城市设计内容, 或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增加总体城市设计篇章,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结构性关联有所加强, 但是实际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如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 如果从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功能等规划设计要点角度看都没有法定规范层面上的问题, 但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 大剧院高度简洁和庞大的单一建筑体量对北京紫禁城周边环境引发的“尺度失范”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点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担心的大剧院与人民大会堂的协调关系, 而是基于城市尺度的考量和评价, 如果人们到景山上或者到北海团城桥向南看就会顷刻清楚“巨无霸”的剧院体量与紫禁城及其周边环境尺度的冲突(图6).图6 国家大剧院与中南海的关系因此, 在城市规划针对总体性的技术策略前提下, 建构针对大尺度城市形态的分析、处置和整合路径和城市设计技术策略就变得十分紧迫, 也成为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发展开拓中一个关键性的科学问题.3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调控优化技术方法3.1 基于土地属性认知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建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建构及其科学评价是研究此类城市设计实施运作的关键一环. 其中, 城市土地属性的认知又是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性和规律把握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 城市格局形态的演进蕴涵着多重力量的交互作用, 体现城市垂直尺度的高度形态演化也同样如此. 美国学者卡洛尔 威利斯曾经对芝加哥与纽约的近代和现代高层建筑形态发展及其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并将其差异解释为标准的市场规律(利润最大化的获取)和特定的城市状况(地块的历史格网、地方规章和区划等)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一双重因素对于城市高度形态的理解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学者就这一领域同样开展了针对城市形态急剧演化的城市设计应用研究, 并且在高层建筑建设发展动态性控制方面取得更加具体的实证研究成果.早在1988年, 笔者就在《建筑师》杂志撰文发表了有关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动力相关性研究的论文[6]. 该论文指出: 在一般意义上, 城市形态虽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形态的存在, 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隐形形态的物化载体. 城市形态总是受着自然, 社会, 文化、政治、法规和经济等作用力或因子的影响和制约, 而城市形态的演变就是在“自上而下”的人为力(如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和“自下而上”的自然力(区位、经济、可达性、地域条件等)互动下发生的, 是上述诸方面影响因素合力使用的结果.从土地属性方面看, “自下而上”的力主要在于地块潜在的自然集聚性, 它主导着分散建设主体的区位选择和建造强度, 地块集聚性具有弹性和动态特征, 主要取决于其交通可达性等因子, 在综合其他因素后常常外在地体现为土地价格的高低;“自上而下”的力主要是出于公众利益和整体考虑, 对城市发展在总体上的规划、控制和协调, 这些因子原则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城市发展常态下可以间接引导和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根据以上论述, 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有关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的影响因子模型, 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表达的“空间共点力系”, 以使城市设计选择采用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规划过程组织结构和设计方法(图7).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5图7 常州空间景观优化研究的因子影响作用模型3.2 技术路线建构3.2.1 城市空间形态三维抽象建模 首先对所研究的城市进行三维空间形体的抽象电子建模, 建议的具体做法为: 1~3层建筑为第一等级, 4~6层为第二等级, 7~9层为第三等级, 9层以上根据实际的建筑楼层全部建模表达(图8). 这样, 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需要,我们便获得了一个基于该城市三维空间关系的电子模型. 这一模型侧重了那些对形态产生认知的主要方面, 剔除了冗余的信息, 具有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性. 然后, 在项目所确定的研究原则前提下,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的路网规划、综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成果, 将城市细分为若干地块(街区), 以行政区划和主要道路为依据分别编号.3.2.2 空间形态影响因子建模 城市建设的可能性涉及到很多因素, 任何单项指标都不能体现整体的状况, 且指标彼此间往往还存在着信息的重叠和类似. 所以, 综合评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于挑选具有代表性、灵敏性、特异性、可靠性的指标, 组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对城市大尺度空间形态的演化建构一个基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模型, 进而决定指标的遴选和选择.与“自下而上”的力相关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步行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城市土地市场价格、城市景观、社会人群空间分布等, 经过综合后一般可以外在地体现为土地价格的高低.“自上而下”的力相关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景观和风貌控制、用地功能和近期建设规划等, 这些因子代表着政府和专业层面上对城市发展的人为的预期控制,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意义尤为重要.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6图8 南京老城空间形态鸟瞰在具有特定意义的历史城市中, 先期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将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前提性影响因素. 如在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调控研究中确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交通、建设潜力、地价等影响因子中, 规定历史文物保护紫线及其协调区范围就是高层建筑建设的禁建区.3.3 数字技术方法应用为了保证上述建模和分析的科学性, 我们尝试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表述手段, 从而为评定和打分结果建立了一个基于GIS 技术的数据库.GIS 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 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 其基本程序为:1) 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2) 应用GIS 建立评价各因子的原始数据库, 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和制作专题图, 得出每个地块的每项指标分值;3) 在GIS 数据库中应用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求出每个地块的综合评价值, 并依据该值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以之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控制, 尤其是高度形态判定可资参考的科学依据.具体做法是, 以所选择的城市的街区为基本单位, 街区划分按照城市已经先期已经由政府和技术部门通过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路网决定, 这种划分与城市现状路网稍有出入, 主要表达了城市形态发展演进在当下和未来的形态结构调整预期.然后, 分别就城市形态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和赋值, 根据相关数据或分析, 将每个评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 各等级中, 以对高层建筑建设负面抑制影响力最小或正面促进影响力最大的等级分值为1, 其它等级分值根据各自影响力大小减少, 得出研究地块在单项评价因子中的分值. 建议的打分原则是: 客观为基础, 结合部分的主观判断. 最后区别等级权重, 并将这些因子以适当的权重叠加, 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结果, 最后通过GIS 数据库的处理, 表达出具有直观形态的多维GIS 城市地图, 其数值的高低分别代表空间形态集聚上可能的强弱.4 相关案例研究2003~2007年, 我们应邀就江苏南京、常州. 无锡和浙江桐庐等城市开展了基于整合、优化、管控和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7引导的城市高度形态的研究, 其中对高层分布、形态和适建性研究在国内首次综合运用了GIS 和Sketch-up 技术, 拓展了城市形态分析理论及其与城市设计互动的内涵[7]. 以下以南京老城空间景观形态研究为例适度展开论述.南京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古城城市设计意匠独特, 最突出的是采用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城市整体格局. 城墙布局顺应秦淮河自然水系, 平面呈多边形蜿蜒起伏, 形成多层次的城市景观形态和空间结构. 南京迄今仍保存的明代城墙, 不仅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 而且也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领域界定“门槛”. 经过多年的建设, 南京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其中对空间形态影响显著的首推高层建筑. 鉴于高层建筑对老城城市空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包括尺度、开发强度和视觉影响等), 城市政府决定并委托笔者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研究, 意在能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化有一个客观判断和科学认识, 以使得未来的控制引导成为可能.在南京案例中, 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1) 将老城圈内约42 km 2范围按照行政区划, 分为下关、鼓楼、玄武、白下、秦淮五个区域, 每个区域视地块面积大小再分为1~3个小区, 每个小区内以相关部门提供的最小城市道路网为边界, 形成759个研究地块并按顺序编号(图9).(2) 通过大量调研和反复分析探讨, 建立了一个由历史文化、景观、交通、建设潜力、地价等影响力构成的“空间共点力系”, 亦即基于土地属性认知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3) 通过GIS 技术建立各评价因子的原始数据库, 并对所确定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等级打分. 根据单项因子分值大小划分等级, 得出单项因子对于高层建设可行性评价. 然后我们再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 亦即在GIS 数据库中将各单项评价因子分值相乘, 得到最终评价分值数据. 整个数据的分布范围在0.0~1.0之间, 按等值法将数据分布的范围划分五个等级, 0.0~0.20为第一等级; 0.21~0.40为第二等级; 0.41~0.60为第三等级; 0.61~0.80为第四级; 0.81~1.0为第五级, 两者合并形成第四等级. 地块所在等级越图9 南京老城按照规划路网的街区划分高, 高层建筑建设可能性越大, 反之越小.(4) 最后, 在多因子综合评价图基础上, 根据研究整体思路做局部调整, 形成南京老城空间形态高度管控分区图, 并在图中标示按多因子综合评价确定的高层建筑禁建区、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区、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高层建筑适度发展区及其各自的数字比例(图10). 而且还难以转变成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语言.该研究成果所建立的城市三维空间电子模型和基于GIS 技术的数据库成果, 是一个针对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开放性数字平台, 它具有可持续优化、便于整体分析、可以结合现有的数字城市技术平台等优点. 而以往类似的建筑高度分区大都是在经验基础上、并针对局部地区确定的(如通过视廊、文保单位圈层高度控制等途径), 缺少量化依据. 同时, 研究建立的城市三维立体模型, 不仅是本项目研究的基础, 而且可以为今后南京城市中的建设、尤其是生态和城市格局敏感地区的建筑的定点、体量、尺度和空间影响的科学判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如可以将特定范围的地块三维电子模型交给专业规划设计人员, 让他们在一开始就树立城市整体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 可。

117.基于多元网络数据的城市意象结构认知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117.基于多元网络数据的城市意象结构认知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基于多元网络数据的城市意象结构认知研究——以镇江市为例吴泽宇摘要:阐述了信息时代下,公共网络数据与分析对于提升大尺度城市设计研究效率与准确性的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调查人群,提出网络数据应用于城市意象研究的技术路线。

在镇江城市风貌结构研究的实际应用中,采用网络高频文字意象分析、网络问卷调查、网络游记分析三个维度的分析方法,提出“南山北水倒三角”的现状空间意象。

根据其印象点高度集中、北多南少的感知结果,结合南山与各门户节点的关键地位,提出可加强南山、高铁南站、谷阳湖等位于城市南部节点的风貌形象建设以形成更完整的城市空间感知体系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市意象,网络数据分析,城市设计,风貌结构引言由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城市意象,可反映城市人对于所在空间特征或空间结构的抽象印象,已普遍应用于当今的城市设计研究之中。

传统的城市意象研究,多基于调查者对当地人群的问卷或访谈结果,通过相对主观的方式提取识别度高的城市节点,进而凝练城市风貌结构。

此类方法碍于调研时间、样本数量、以及表达与沟通差异的限制,其在大尺度城市设计研究的实际应用中反映出研究效率低、准确性弱等缺陷。

本文通过多种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方式,相对理性、快捷的获取网络中所反映的公众对于城市特征的集体认知,进而对城市风貌结构进行抽象表述。

希望通过研究方法的革新,为我国当下的城市特色与风貌研究提出有益思路。

1网络数据在大尺度城市设计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大尺度城市设计研究中,关注城市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与感知,常涉及对人群活动与时空分布、空间感受与偏好、人群社会关系等面向城市公众的调查研究。

由于所需调查群体基数庞大、调查涉及区域广,加之调查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限,传统的问卷、访谈、实地踏勘、文献资料整理等城市设计调查方法逐渐难以满足研究人员对于城市认知精度、广度和速度的需求。

大数据作为近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其对城市规划领域中的研究方式产生巨大突破和变革。

伴随着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多类型的数据可以应用与城市研究,如手机信令数据、浮动车或轨道交通刷卡数据、以及蕴含在互联网中的POI信息点数据、社交网络数据、报刊文章等纯文本数据、以及图片影像数据等。

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 王建国院士访谈

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 王建国院士访谈

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王建国戴春WANG Jianguo,DAI Chun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王建国院士访谈Thoughts on Urban Design from an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Jianguo,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摘要文章记录了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先生的访谈-在访谈中,王建国院士探讨了建筑学视角之下当代城市设计的一些问题,包括以建筑师身份参与城市设计的感悟、关于城市设计未来的思考和对于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的一些解释。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学视角;第四代城市设计范型;城市规划ABSTRACT The article documents the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Jianguo,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Engineering,and profess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e,Wang discusses con t emporary urban design in the interview, including the thinking on architects participating in urban design z the future of urban design,and some explanations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urban design paradigm.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e;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Urban Design Paradigm;Urba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TU-05;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1-0006-03T+A访谈者(以下简称“T+A”):您认为建筑师在参与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城市设计的尺度问题研究

城市设计的尺度问题研究

城市设计的尺度问题研究□ 汪 原(《新建筑》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结合城市设计的实例分析,分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理念中关于尺度问题的差异,并从城市设计教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城市设计的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之间的重叠和共同性完全可以统一的结论。

[关键词]宏观尺度;微观尺度;模糊性;城市景观;城镇景观[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5-0053-03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On Scale in City Design/WANG Yuan[Abstract] With examples in city desig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scale in city design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And from the angle of city design education, it concludes that macro-scale and micro-scale can be unified.[Key words] Macro-scale; Micro-scale; Ambiguity; Cityscape; Townscape城市设计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尺度上进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我国学者王建国将城市设计的尺度分为区域和城市级、分区级和地段级,换句话说,即城市设计涉及在整体上对城市以及城市区域的某一部分的设计,实际上也就涉及到了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问题[1]。

在宏观的尺度上,城市设计侧重城市在总体上的空间和功能组织,而在微观的尺度上,城市设计则关注城市中某一部分的公共空间、街道的景观以及建筑物的形态,甚至是路肩和街灯等更为细节的问题。

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王建国

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王建国
3.4风貌特色囱彭盾总体调控、分区 突出倾向、局部彰显特色的原则
城市风貌特色常伴随着城市建设所使 用的建筑捌料、建造技术、建造方式及审 美文化约定俗成的历史演化,既具有历史 的延续性(公众观念和约定俗成白勺观念), 又具有与时代所契台的与时俱进特性(发 展和创造)。在这一点上,柏林、巴黎、鹿 特丹的城市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参照。
图4南京鸡鸣寺地区景观
展了一系列“挽救”“保护”乃至“夺回” 风貌的行动。有人说,一些欧洲城市直到 现在仍在使用一百年以前的总体规划。欧 洲一些城市在以百年计的时间尺度上的发 展变化可能还不如我国一些城市几年中的 变化大,然而这正是我们深感忧虑和担心 的,我国很多城市在形态结构风貌特色方 面所遭受到的破坏大部分发生在近十多年 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而且远远超过了以
3.3诉诸视觉的地标性建筑和环境对 城市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柏林重建经过反复争执讨论而形 成的认识。当时些建筑师坚持认为,如 果重建所有的法则都要屈从于传统美学, 并用一种尺度来简单对待,那么整个城市 作为整体将没有任何标识性的环境可言, 而单独的建筑工程也具有相当的社会价 值。这认识深刻影响了柏林重建所采取 的城市设计策略,这也是直接导致柏林今 天成为建筑“朝圣之地”的根本原因。当 然,在此过程中,遴选高水准的建筑师参 与设计是决定性的。否mI这将成为—把双 刃剑,导致像我国一些城市那样的“胡乱 标志”的结果。
2.3有序演进
“有序演进”来自对城市的发展本质 上是“动态、生长和变化?’特I生的认识。这 里有个‘彤】j及’和“消陂’的关系问题。“消 极”的做法常常表现在对确定的风貌特色 构成要素,如山川形势、文物建筑的性质
特的一面, 特别是德国
设的高潮, 和部委办公
认定、相应的紫线划定和确定排他性的保 护措施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工作固然非

听院士说 王建国 从 自然中的城市 到 城市中的自然

听院士说 王建国 从 自然中的城市 到 城市中的自然

听院士说王建国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宿命。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等。

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创立了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从技术层面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一果多因”的建构机理,初步破解了城市建设中有关高度、密度、风貌优化和管控等方面的城市设计难题,并在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重大成就。

在上海报业集团 | 澎湃新闻主办的2022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王建国院士以《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人地共生的城市设计》为题发表演讲,并提出关于城市更新的核心观点: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宿命;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城市发展“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今天并没有过时,必须倡导绿色城市设计“生态优先”和“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应该按照生态、游憩和景观要求经营规划“城市中的自然”,而较小规模的城市(镇)则须尽量考虑保护和维持“自然中的城市”的可能(如公园城市、山水城市等);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双碳目标”也已明确提出,“公园城市”、“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等模式可以“在地性”的适时运用,积极创造基于东方自然特性的、多样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模式。

从村庄聚落演进而来,早期城市于自然中生长“人类学和考古学上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即由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无文字的小型农村发展为社会结构复杂,进入文明的大型都市中心的过程。

”王建国院士援引考古学家Gordon Childe的观点,阐释城市聚落由村庄聚落演进而来,他同时引用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关于城市起源的研究结论,进一步阐释城市于村庄中孕育:“城市的胚胎构造早已存在于村庄之中。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_王建国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_王建国

造型 、 材料、 用色等对校园空间
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图 5 ~ 6)。 校园一般多以建筑协调为基
本原则, 尤其是当前我国大量新
建的高 校校园 , 由于 是集 中投

资, 一次规划设计实施, 故建筑

总体呈统一状 。 但是 , 校园建筑

也并不总是绝对统一的, 改建、
从 城
扩建乃至建筑功能改变是非常普
1 大 学校园 规划 概述 今天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
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 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 又包 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 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 大学 校园建设的优劣 、 质量不仅涉及 一个国 家的教 育方 针、 培 养目
* 国 家杰 出 青 年科 学 基 金资 助 项 目 (项目批准号 :50125620)。
如 1962 年的美国加里福尼 亚大学 I RV INE 分校规划就是这 样处理校园交通的 。从总体布局
看, 该规划呈现一种强烈的设计
理念 , 六组长方形的建筑群围绕
一圆形开敞中心绿地 (植物园), 平面就象一个巨大的车轱辘 , 而
机动车交通则做周边式处理 , 从
而赋予 了校园 中心区步 行优先
权, 也给校园带来了鲜明的环境 特色[6] (图 3)。
性、 文化性、 艺术性等方面 , 而
现有高校扩建的新校区等 。
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
不同时代建造和规划设计的
围上 。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人材
校园和建筑, 镌刻着特定历史时
培养的环境及其规划设计 。
期的学校发展轨迹和痕迹, 体现
关于历史上大学校园的发展
了一个学校蕴含的教育传统和文
演变 , 学术界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漫忆——齐康院士访谈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漫忆——齐康院士访谈

城市设计口述史Narrative History of Urban Design 主持/杨俊宴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漫忆—齐康院士访谈RECOLLECTION OF MODERN URBAN DESIGN I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Ql KANG杨俊宴秦诗文金探花缪岑岑Y A N G Junyan;Q IN Shiwen;JIN Tanhua;M IA O Cencen齐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杨俊宴: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起源。

齐先生,您投身建筑和城市研究领域这么多年来,有哪些事件对您来说印象十分深刻?齐康:要说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苏州的干将 路.当年苏州拓宽干将路.为了留住苏州的老味道.我的老朋友周干峙委托我来做项目审查.让我把握两边建 筑的基调和风格.当时苏州市建委决定.一定要做成苏 州风格.如果没有齐康签字.方案就不能通过。

我现在 回想起来.这里头其实是需要城市设计的思维的。

首先 把苏州的黑白灰作为整体基调.在具体的审查过程中.【文章编号】1002-1329(2021)05-0115-04【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C[doi]10.11819/cpr20210509a【作者简介】杨俊宴(1976-).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秦诗文(1994-).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城市规划师。

金探花(1993-).女.根特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

缪岑岑(1992-1.女.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修改日期】2021—04-25由于道路拓宽.中间是一条8~12m的水池.两边是车行道.道路外侧新建建筑高度大概控制在2〇m左右.而原来的古建筑多数都是6~8m的样子。

那么.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老建筑出檐只有六七十公分.新建筑做 高.出檐就需要变大。

王建国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方法

王建国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方法

王建国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法30周年学术报告会王建国东南⼤学教授中国⼯程院院⼠在北京市规划院建院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东南⼤学教授、中国⼯程院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王建国作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法》学术报告。

报告以杭州两个项⽬为案例,阐述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法。

【关于城市景观的思考】美好城市形态的塑造是⼈类社会⼀个永恒的主题,⽽⽀撑美好城市形态的空间秩序的建⽴,是极为关键的,即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仍然如此。

在当今中国史⽆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相当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社会关系均发⽣了显著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直接体现在城市的多重尺度、特别是⼤尺度的空间形态上。

城市景观异质化是⼀个突出的现象,其中急剧增加的⾼层建筑和⼤体量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经典的城市景观设计⽅法】很多经典的城市景观是基于建筑学的序列静态景观的视点来判断与设计的,基于这样的⼀种美学设计观点和整体的技术⽅法,营造出世界上很多卓越的城市空间,例如希腊的雅典卫城、美国华盛顿的中⼼区等。

同样基于建筑与视野的关系分析,按照经典美学视⾓设置的设计⽅法,也创造出很多经典的城市设计案例,包括罗马市政厅和卡⽐多⼴场、华盛顿中⼼区和北京故宫等。

【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法】以往国内外景观风貌的研究,多以静态视点或以线性序列视景为依据。

它是伴随时间推移、按照给定的路线、由知识驾驭⽽展开的观景顺序。

⽽实际上⼈的观赏⾏为还有漫游的特征,具有随机和动态的特性,这⼀问题在传统的景观分析和设计⽅法中并未解决。

在当代城市设计中,常常⾯对超出⼈们正常体验认知的⼤尺度空间范围,仅仅运⽤常规的静态视点和空间序列⽅式是有明显局限的。

如果将景观分成“景”和“观”⼆个概念,“景”是相对静⽌,⽽“观”则和⼈的视点、视线、视场和⾏为密切相关,静态之景和动态之观的关系⼀直是学界未解的⼀个重要科学问题。

《城市设计》王建国读后感

《城市设计》王建国读后感

《城市设计》王建国读后感
哇,今天我看了一本叫《城市设计》的书,是王建国叔叔写的!嘿嘿,虽然书里的字儿有点多,看着眼睛都要瞪圆了,但我还是觉得可有意思了!书里说的城市设计啊,原来是让城市变得漂漂亮亮的,还能让大家住得舒服,走路也不会迷路!是不是很神奇?
王叔叔说,城市就像一块拼图,要把房子、大树、小河还有马路都放得刚刚好。

我想起我家旁边有个公园,里头有滑梯,还有好大一片草地,我每次去玩儿都特别开心。

要是没有像王叔叔这样的设计师,公园是不是就不见啦?呜,那可不好玩儿了!
还有啊,他讲到灯光设计,晚上街上亮晶晶的灯是不是也有人专门设计的?我都没想到呢!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当个设计师真酷!以后长大了,我也要画好多图,把城市变得漂漂亮亮的,还能种好多好多花儿,让蜜蜂和蝴蝶也开开心心的。

嘻嘻,这本书让我知道城市是怎么“长大”的,太棒了!
—— 1 —1 —。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2页(P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筑:人居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具象表达——访世界著名城市设计建筑专家、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 [J], 肖景辉;杜凤娇;
2.从纽约世贸中心倒塌事件中我们应该汲取什么——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 [J], 周庆安;包丽敏
3.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王建国院士访谈 [J], 王建国;戴春
4.与自然同行的设计,从汤山矿坑公园说起——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 [J],
5.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
——王建国院士访谈 [J], 杨俊宴;张方圆;秦诗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建国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内附PP...

王建国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内附PP...

王建国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内附PP...2016年11月19日-20日,以“制度与创新”为主题,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顺利召开。

以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的主旨报告内容,完整PPT请耐心翻至文末。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设计发展梗概中国城市设计命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和专业发展背景。

30年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城镇化速率最快、土木建设工程量最大、城市“变新”“变大”、“变高”最明显、建筑设计市场最为繁荣的国度。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并未解决超大规模和增量的环境品质和内涵问题。

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建筑形态紊乱、开发强度失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快餐”建筑和“山寨”建筑盛行、文化失范、原创缺位等等问题的出现原因除了不当的政绩观、经济和规模速度导向等人为因素,学科专业支撑内涵软化也是问题的核心症结。

城市设计在规划与建筑之间的“起承转合”,桥梁、粘结剂、减震器。

中国城市设计的特点:除了概念型和工程型多与建筑师工作相关,大部分政府主导的城市设计都是结合不同的规划层次开展的,也就是说是在中国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内编制、运作和实施的。

因此,中国城市设计可以涉及比我们认知想象的尺度范围更大的城市空间形态对象。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的对象规模尺度越大就越偏向于规划政策和管理引导,反之则偏向于工程产品的形态设计。

近年来,直接融入和配合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越来越多。

如一些涉及城乡风貌特色、文物保护、历史地段、城市色彩、城市雕塑等的城市设计,一般均需要通过接轨法定规划的管理和政府公共政策得以实施。

中国城市设计专业实践及其主要类型城市设计专业实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是“依托”、同时也有“借力”、“借壳”、“协力”和“协同”。

内容·方法·成果——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纲要

内容·方法·成果——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纲要
于和 总规成果的对接 。
② 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区指高层禁建 区及局部 可建高层但需要经过严格论证 的地 区 ; 高层 建筑优先发展区指鼓励高层建筑开发的地区; 高层建筑普通控制区指在满足空间景观 历 史文化 ,开敞空间要求前提下可适当建设高
层 的地 区 。
定位 .而更强 调要 素的存 在 与否 、大 体位置 以及 整体结 构关 系的清 晰明确 。 同时鉴 于大尺 度城 市设计研 究成 果 图 面 表 达 结 构 性 强但 操 作 性 弱 的 特 点 , 成果宜 合理采 用文 字控制 辅助 的方式 通过策 略 、导 则阐述 图面 结构要 素的 控 制要点 。
( )成 果控 制 程 度 严 格 化。 这 2 主 要体现 在分 项研究成 果进 行整合 的 过 程 中,如 有矛 盾 出现 建议协 调工作 向控制 程度更 为严格 的方 向偏移 。例
如 某 一 分 项 研 究 中 确 立 的 优 先 发 展 区
参考文献 : [ 【 凯文 ・ 1 美】 】 林奇 城市意 向【 】 益萍 . M. 方 何晓军 . 北京 : 译 华夏 出版社 , 0 2 2 0 [ [ ED 培根 . 城市设计【 】黄富 2 美】 l 】 等 M 厢. 朱琪 , 编译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
规划与设计
P ANN NG AN ES N L I DD GI
文章编号 :0 9 60 (011- 0 8 0 10 — 0 02 1) 0 2— 7 0 中图分类号 :U 8 T 94 文献标识码 : A
基 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 98 5 ) 5 70 2 课题成果 0
m o n an w ae , iy a d b u e a d I e m so h eh d n e p ea in l e d n y n r lv n u t i , tr ct n o lv r . n tr fte m t o ,it r r t t a a i g wa so ee a t o r o t o e , i m a ep r e t n l t d e h i u s a d ct -tu t r — ro rn il r l t k n it u c m s c t i g e c p i a su y tc n q e n i sr cu e p irp i cp e a ea l a e n o y o y c n i e ai n frm o ee fc i esu y A sf r h t d r d c in 2 i p c p o e e t lm e t o s r t o r fe t td . o esu yp o u t ,1 9 ct s a e i r v m n e n s d o v t o y m e a es tf rh a el ss ec e n u d l e y it g ai n o u u — t de r d cs wh c o l r e o t sw l a k th sa d g ie i sb n e r t ff rs b su i sp o u t, ih c u d n o o s o g i a c i u u es a emo p oo y a dp a n n d i itain. h w u d n et ct f t r c r h l g n ln i ga m n sr t o y p o

大会报告丨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大会报告丨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大会报告丨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导读11月18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东莞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以“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为题目阐述了有关城市设计的思考和想法。

中国的城市发展未来将向何处去,是每位规划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王建国在此次报告中列出了一些关键词。

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赢得了的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但蓦然回首,却发现失去的也很多。

各种“城市病”蔓延滋长,我们的人居环境越来越不宜居、城乡风貌越来越缺乏特色且日益趋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规划目标和路径的角度,将“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确定为“持续发展理性规划”,意义深远。

鉴于此,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梳理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设计”已经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据“谷歌学者”(GoogleScholar)研究,发现国际间城市设计的关注热潮是在1970至1990年代,而中国则在1990年代中逐渐崛起,并在今天成为全国的热点。

从知网论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到2016年跟城市设计有关的论文达到478篇。

同样从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工作在住建部的引领下有序前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设计的最新发展与近期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密切相关,如北京副中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都是首先开展的城市设计的国际方案征集和工作营,所重点讨论的“国际视野”、“高点定位”、“百年大计”、“千年城市”,以及住建部正在开展的“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等试点工作等均聚焦于“理性规划、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和“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勾勒出今天我们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战略和工作要点。

平原型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郑州案例

平原型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郑州案例

平原型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郑州案

王建国;杨俊宴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7(041)005
【摘要】在中国快速和巨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正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空间急剧拓展和街区肌理的剧烈变化,呈现在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则体现为结构形态的尺度变化和显著外拓,平原型城市的普适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郑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样本,通过梳理平原型城市的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中平原型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此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增长边界、城市骨架、结构模型等关键问题.
【总页数】11页(P9-19)
【作者】王建国;杨俊宴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城厢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潍坊案例 [J], 王建国;杨俊宴
2.滨水景观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西湖案例 [J], 杨俊宴;陈宇
3.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开县案例 [J], 杨震;费保海;郑松伟;杨瑞花
4.基于人群需求特征的空港地区城市风貌塑造——以郑州空港实验区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风貌引导为例 [J], 徐漫辰; 庹川; 叶竹; 曹永茂
5.城市近郊城镇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以兰州榆中县和平镇为例 [J], 李永超;李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修编方法研究——以德阳高铁组团控规修编为例

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修编方法研究——以德阳高铁组团控规修编为例

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修编方法研究——以德阳高铁组团控规修编为例发布时间:2021-07-05T02:53:31.68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吴珂昊[导读] 在成渝双层经济圈战略背景下,德阳作为距成都最近的地级市,提出了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与成都在区域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六个协同”,确定了建设生态城市、引导绿色发展的目标。

德阳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在当前国家新规范、建设新趋势和德阳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德阳高铁组团原有“控规”的部分规划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实现建设宜业宜居、配套完善的大美公园城市目标,需启动控的规修编工作。

在控规修编工作中要将优貌、降容、提质等重要目标通过图则形式进行控制,有必要通过开展城市设计,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模型论证,提出控制要求并纳入控规图则。

为此在启动德阳高铁组团控规修编的同时,启动了该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达到了城市设计成果支撑控规修编,控规修编成果将城市设计成果法定化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控规修编;城市设计;控制导则1 研究背景在成渝双层经济圈战略背景下,德阳作为距成都最近的地级市,提出了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与成都在区域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六个协同”,确定了建设生态城市、引导绿色发展的目标。

高铁组团作为德阳城市形象、经济、交流、文化的门户,原有“控规”的部分规划内容已不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为发挥好后发城市的后发优势,急需启动控规修编工作。

同时城市风貌、城市特色、区域景观协调等要求的落实,既需要满足强制性标准规范,又需要通过模型论证,仅依靠控规修编的方法论是很难提出直观、可行的方案,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城市设计,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模型论证,来支撑控规修编工作的开展。

2 理清控规修编和城市设计的关系和工作逻辑2.1明确规划原则和重点。

王建国院士团队 建筑方案

王建国院士团队 建筑方案

王建国院士团队建筑方案
王建国院士团队的建筑方案是一种创新性的设计,旨在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该团队由王建国院士领导,团队成员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和环境专家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该建筑方案注重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

团队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确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他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可再生材料,如木材和石材,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同时,他们还大量运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除了注重环境友好,该建筑方案还考虑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

团队采用了人性化设计理念,为建筑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和通风良好的户外空间。

建筑内部采用了高效节能的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同时,团队还为建筑提供了一系列便利设施,如停车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场所,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建筑方案还特别考虑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通过设计多功能的建筑,为城市增加了可利用的空间。

例如,他们将建筑的屋顶设计成了绿化屋顶,可用于种植植物和收集雨水,并用于灌溉和冷却系统。

同时,他们还将建筑的外墙设计成了垂直花园,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王建国院士团队的建筑方案是一种注重环境友好、人性化设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计。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
术和工艺,他们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担,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刍议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刍议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刍议作者:王建国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8年第1期摘要:在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中,其依托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一直与时俱进。

城市设计先后走过了四代范型,亦即:建筑学基本原理主导、以城市三维形体组织为对象的第一代传统城市设计,以科技支撑、功能区划、三维空间抽象组织为特征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基于“生态优先和环境可持续性原则的第三代绿色城市设计,和今天正逐渐浮现的基于人机互动的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

第四代城市设计以形态整体性理论重构为目标,并以人机互动的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核心特征。

通过众多案例的科学研究实践成果表明,在可见的未来,规划设计编制将有望实现“从数字采集到数字设计,再到数字管理”的跨越。

关键词:城市设计;范型;数字化1 城市设计范型的发展历程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人类自希腊、古罗马、中国等早期文明的城市营造活动中,形成了朴素的城市空间设计经验,并在欧洲、阿拉伯地区、亚洲等不同文化体系中发扬光大,形成了城市设计的萌芽。

千百年以来,在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其关注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和组织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城市设计依托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一直与时俱进。

(1)第一代传统城市设计。

1920 年以前,城市设计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统基本上以建筑学基本原理和古典美学为指导(图1),对较大空间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三维形体控制,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这也是该阶段城市设计范型的基本特点。

代表人物如西特、沙里宁等,其后吉伯德、卡伦、芦原义信等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2)第二代现代主义城市设计。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急剧膨胀,超出了常规建筑手段所能驾驭的能力,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镇发展的困境,产生现代主义城市设计。

该阶段城市设计者不再仅仅关注于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遵循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侧,以科技支撑、技术美学、功能区划、三维空间抽象组织为特征,建构城市物质环境的总体理论与方案,以寻求一系列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代表人物如柯布西耶(图2)、培根(Bacon)、克里尔兄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王建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E-mail: wjg-cw@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模型数字技术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1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形态. 同时, 我国应该摈弃以外延扩张为主要表征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 并对社会人文层面的城市特色和多样性的发展演进及其与城市经济、人口和物质空间的城市化的均衡协调加以特别关注. “紧凑性”和“多样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事实上, 一些具有久远发展历史的城市老城区一般具有较高的城市紧凑度, 但有时也会在视觉上受到建筑密度高的影响(即建筑密度高而建筑容积率并不高). 而一般城市新区, 由于普遍的大广场和宽马路的规划布局, 城市紧凑度一般较低. 近些年, 国内外一些学者纷纷质疑中国历史城市转型改造中的“人文失范”和“尺度失控”问题, 其认识首先是从人们对在老城中做“外科手术式”的改造做法的反思而引发的. 在许多城市, 城市空间的日益无序首先都是从老城区开始显现的, 如城市旧区街巷格局和结构肌理的消逝、高层建筑布局和形态规划失控等(图1).图1 高层林立而整体空间呈失控状的中国某市就当前言, 中国城市如何去克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应对超出控制的发展和变化状况, 并使其能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良性运作, 保护好城市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和形态演化正在经历也是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2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城市设计的新拓展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形成和演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城市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并不完全的描述和定义, 但其涉及大尺度“人类聚居地和四维的形体布局”、关注城市各个尺度层面中功能布局、公共空间、社会活动、环境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属性是公认的. 在中国, 城市设计又有着与法定城市规划的策略性相关, 这就是城市设计的思想和原则要贯穿到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是城市规划和建筑项目之间的“桥梁”和“减震器”, 故也有学者称之为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三大支柱之一”, 只不过有偏于理论层面的描述和强调应用实践操作的指导方法之别.从世界城市建设历史看, 横跨从总体到局部多维规模尺度的城市设计并不多见, 即使是19世纪的巴黎改建, 也主要是集中在以道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地标点为主旨的城市改造上, 除中东阿联酋的迪拜等个别城市外, 大概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会像今天中国的城市那么普遍地高速建设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 城市形态的度量和尺度控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欧美学者曾经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 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历山大教授进行的有关城市形态演化的案例研究、英国学者莫里斯有关前工业时代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及MVRDV 在《Farmax 》一书中对城市建筑密度有关的研究等(图2). 在相对具有应用性意义和较为持续的研究方面, 英国剑桥大学的莱斯利·马丁(Martin L)和列涅尔·马奇(March L)的研究以及伦敦大学学院比尔·希列尔和朱利安妮·汉森的研究取得相关成果并产生国际性影响.1966年, 莱斯利·马丁和列涅尔·马奇就城市街区形态运用数学方法展开研究. 长久以来, 周边式代表了低容积率的传统城市街区布局, 亭子式则代表高度密集的现代城市布局. 周边式一直被认为因无法促成较高的密度而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 但研究结果证明, 合理尺度下的周边式街区不仅能够达到亭子式布局的密度, 同时比亭子式更能营造出开敞、宜人的空间感受. 具体研究方法是: 首先在一块方形基地上用亭子式布局排放49个锥形体块(体块的形状可以看作是抽象的高层塔楼以及其底层的裙房, 这也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摩天楼形式). 全部锥形体块底面积总和为基地面积的一半, 即建筑覆盖率为50%. 然后将这个三维体块进行反转, 使之前的剩余空间与建筑空间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2图2 MVRDV 对三种不同容积率的比较对调, 便得到一种互补的体块形式, 可以看作是变形的周边式布局. 此时新的周边式布局的建筑覆盖率仍为50%. 经计算, 这种周边式布局的体块在达到与之前亭子式布局相同的建筑面积时(即相同容积率), 前者的建筑高度约为后者的1/3. 同时前者所形成的建筑空间和开放空间(即模型中的剩余空间)都相对完整, 而亭子式布局中的开放空间比较分散(图3和4).莱斯利·马丁和列涅尔·马奇得出的这一结论推翻了人们对于周边式布局无法达到较高容积率的论断. 之后他们将这一抽象的模型应用在摩天楼林立的纽约北至57号大街, 南至42号大街, 西至第八大街, 东至公园大道的中心区域, 尝试变换一种布局方图3 Martin L, March L 对于周边式和亭子式布局的对比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3图4 Martin L, March L 对于周边式和亭子式布局的研究式, 也得到了与模型吻合的预期结论. 虽然这种周边式布局在纽约这个世界商业中心并不适用, 而且现今纽约的密度比1966年时高出许多, 但这种假设提供了一种可能, 并且证明了采用周边式布局可以比亭子式布局更加有效的利用土地(图5)[1].比尔·希列尔等发明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也是一种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2]. “空间句法”是一种以空间拓扑结构描述和可见性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可达性或连通性等特征的量化描述, 揭示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机理, 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空间句法”已逐渐深入到对建成环境多种尺度的空间分析研究之中. 近年, 希列尔等以英国伦敦为对象, 进一步推进了空间句法的应用范围, 初步证明了运用空间句法预测从宏观空间策略、城市发展结构、总体规划-地域行动计划、公共空间到建筑物各个层面的动态演变(movement)的能力; 以美国学者迈克尔·巴蒂为代表的学者利用ArcView 软件系统, 将空间句法和GIS 相结合, 形成了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的ArcView GIS 的拓展[3], 为城市设计者带来了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更为便捷的形态分析工具, 如我国学者李江等利用空间句法对武汉市城区空间形态进行的定量分析[4]; 王建国、张愚等在GIS 技术平台下利用空间句法对浙江桐庐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等[5].通常, 局部的形态变化和引导控制专业人员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城市设计知识加以驾驭, 这也是基于视觉美学原则的传统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图5 Martin L 和March L 对纽约城市中心的假设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4内容. 但是, 中国现阶段动辄数平方公里、乃至数十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就不是我们能够用常规的城市设计概念、原则和技术方法可以轻易掌控的了. 近20多年来的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证明, 仅仅靠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功能设施安排对于塑造一座城市的良好空间形态、尤其是城市的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一些城市开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新增特色意图区和城市设计内容, 或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增加总体城市设计篇章,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结构性关联有所加强, 但是实际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如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 如果从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功能等规划设计要点角度看都没有法定规范层面上的问题, 但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 大剧院高度简洁和庞大的单一建筑体量对北京紫禁城周边环境引发的“尺度失范”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点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担心的大剧院与人民大会堂的协调关系, 而是基于城市尺度的考量和评价, 如果人们到景山上或者到北海团城桥向南看就会顷刻清楚“巨无霸”的剧院体量与紫禁城及其周边环境尺度的冲突(图6).图6 国家大剧院与中南海的关系因此, 在城市规划针对总体性的技术策略前提下, 建构针对大尺度城市形态的分析、处置和整合路径和城市设计技术策略就变得十分紧迫, 也成为城市设计学科领域发展开拓中一个关键性的科学问题.3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调控优化技术方法3.1 基于土地属性认知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建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建构及其科学评价是研究此类城市设计实施运作的关键一环. 其中, 城市土地属性的认知又是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性和规律把握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 城市格局形态的演进蕴涵着多重力量的交互作用, 体现城市垂直尺度的高度形态演化也同样如此. 美国学者卡洛尔 威利斯曾经对芝加哥与纽约的近代和现代高层建筑形态发展及其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并将其差异解释为标准的市场规律(利润最大化的获取)和特定的城市状况(地块的历史格网、地方规章和区划等)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一双重因素对于城市高度形态的理解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学者就这一领域同样开展了针对城市形态急剧演化的城市设计应用研究, 并且在高层建筑建设发展动态性控制方面取得更加具体的实证研究成果.早在1988年, 笔者就在《建筑师》杂志撰文发表了有关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动力相关性研究的论文[6]. 该论文指出: 在一般意义上, 城市形态虽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形态的存在, 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隐形形态的物化载体. 城市形态总是受着自然, 社会, 文化、政治、法规和经济等作用力或因子的影响和制约, 而城市形态的演变就是在“自上而下”的人为力(如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和“自下而上”的自然力(区位、经济、可达性、地域条件等)互动下发生的, 是上述诸方面影响因素合力使用的结果.从土地属性方面看, “自下而上”的力主要在于地块潜在的自然集聚性, 它主导着分散建设主体的区位选择和建造强度, 地块集聚性具有弹性和动态特征, 主要取决于其交通可达性等因子, 在综合其他因素后常常外在地体现为土地价格的高低;“自上而下”的力主要是出于公众利益和整体考虑, 对城市发展在总体上的规划、控制和协调, 这些因子原则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城市发展常态下可以间接引导和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根据以上论述, 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有关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的影响因子模型, 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表达的“空间共点力系”, 以使城市设计选择采用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规划过程组织结构和设计方法(图7).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5图7 常州空间景观优化研究的因子影响作用模型3.2 技术路线建构3.2.1 城市空间形态三维抽象建模 首先对所研究的城市进行三维空间形体的抽象电子建模, 建议的具体做法为: 1~3层建筑为第一等级, 4~6层为第二等级, 7~9层为第三等级, 9层以上根据实际的建筑楼层全部建模表达(图8). 这样, 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需要,我们便获得了一个基于该城市三维空间关系的电子模型. 这一模型侧重了那些对形态产生认知的主要方面, 剔除了冗余的信息, 具有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性. 然后, 在项目所确定的研究原则前提下,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的路网规划、综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成果, 将城市细分为若干地块(街区), 以行政区划和主要道路为依据分别编号.3.2.2 空间形态影响因子建模 城市建设的可能性涉及到很多因素, 任何单项指标都不能体现整体的状况, 且指标彼此间往往还存在着信息的重叠和类似. 所以, 综合评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于挑选具有代表性、灵敏性、特异性、可靠性的指标, 组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对城市大尺度空间形态的演化建构一个基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模型, 进而决定指标的遴选和选择.与“自下而上”的力相关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步行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城市土地市场价格、城市景观、社会人群空间分布等, 经过综合后一般可以外在地体现为土地价格的高低.“自上而下”的力相关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景观和风貌控制、用地功能和近期建设规划等, 这些因子代表着政府和专业层面上对城市发展的人为的预期控制,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意义尤为重要.王建国: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836图8 南京老城空间形态鸟瞰在具有特定意义的历史城市中, 先期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将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前提性影响因素. 如在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调控研究中确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交通、建设潜力、地价等影响因子中, 规定历史文物保护紫线及其协调区范围就是高层建筑建设的禁建区.3.3 数字技术方法应用为了保证上述建模和分析的科学性, 我们尝试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表述手段, 从而为评定和打分结果建立了一个基于GIS 技术的数据库.GIS 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 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 其基本程序为:1) 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2) 应用GIS 建立评价各因子的原始数据库, 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和制作专题图, 得出每个地块的每项指标分值;3) 在GIS 数据库中应用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求出每个地块的综合评价值, 并依据该值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以之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控制, 尤其是高度形态判定可资参考的科学依据.具体做法是, 以所选择的城市的街区为基本单位, 街区划分按照城市已经先期已经由政府和技术部门通过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路网决定, 这种划分与城市现状路网稍有出入, 主要表达了城市形态发展演进在当下和未来的形态结构调整预期.然后, 分别就城市形态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和赋值, 根据相关数据或分析, 将每个评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 各等级中, 以对高层建筑建设负面抑制影响力最小或正面促进影响力最大的等级分值为1, 其它等级分值根据各自影响力大小减少, 得出研究地块在单项评价因子中的分值. 建议的打分原则是: 客观为基础, 结合部分的主观判断. 最后区别等级权重, 并将这些因子以适当的权重叠加, 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结果, 最后通过GIS 数据库的处理, 表达出具有直观形态的多维GIS 城市地图, 其数值的高低分别代表空间形态集聚上可能的强弱.4 相关案例研究2003~2007年, 我们应邀就江苏南京、常州. 无锡和浙江桐庐等城市开展了基于整合、优化、管控和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837引导的城市高度形态的研究, 其中对高层分布、形态和适建性研究在国内首次综合运用了GIS 和Sketch-up 技术, 拓展了城市形态分析理论及其与城市设计互动的内涵[7]. 以下以南京老城空间景观形态研究为例适度展开论述.南京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古城城市设计意匠独特, 最突出的是采用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城市整体格局. 城墙布局顺应秦淮河自然水系, 平面呈多边形蜿蜒起伏, 形成多层次的城市景观形态和空间结构. 南京迄今仍保存的明代城墙, 不仅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 而且也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领域界定“门槛”. 经过多年的建设, 南京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其中对空间形态影响显著的首推高层建筑. 鉴于高层建筑对老城城市空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包括尺度、开发强度和视觉影响等), 城市政府决定并委托笔者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研究, 意在能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化有一个客观判断和科学认识, 以使得未来的控制引导成为可能.在南京案例中, 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1) 将老城圈内约42 km 2范围按照行政区划, 分为下关、鼓楼、玄武、白下、秦淮五个区域, 每个区域视地块面积大小再分为1~3个小区, 每个小区内以相关部门提供的最小城市道路网为边界, 形成759个研究地块并按顺序编号(图9).(2) 通过大量调研和反复分析探讨, 建立了一个由历史文化、景观、交通、建设潜力、地价等影响力构成的“空间共点力系”, 亦即基于土地属性认知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关要素影响模型.(3) 通过GIS 技术建立各评价因子的原始数据库, 并对所确定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等级打分. 根据单项因子分值大小划分等级, 得出单项因子对于高层建设可行性评价. 然后我们再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 亦即在GIS 数据库中将各单项评价因子分值相乘, 得到最终评价分值数据. 整个数据的分布范围在0.0~1.0之间, 按等值法将数据分布的范围划分五个等级, 0.0~0.20为第一等级; 0.21~0.40为第二等级; 0.41~0.60为第三等级; 0.61~0.80为第四级; 0.81~1.0为第五级, 两者合并形成第四等级. 地块所在等级越图9 南京老城按照规划路网的街区划分高, 高层建筑建设可能性越大, 反之越小.(4) 最后, 在多因子综合评价图基础上, 根据研究整体思路做局部调整, 形成南京老城空间形态高度管控分区图, 并在图中标示按多因子综合评价确定的高层建筑禁建区、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区、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高层建筑适度发展区及其各自的数字比例(图10). 而且还难以转变成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语言.该研究成果所建立的城市三维空间电子模型和基于GIS 技术的数据库成果, 是一个针对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开放性数字平台, 它具有可持续优化、便于整体分析、可以结合现有的数字城市技术平台等优点. 而以往类似的建筑高度分区大都是在经验基础上、并针对局部地区确定的(如通过视廊、文保单位圈层高度控制等途径), 缺少量化依据. 同时, 研究建立的城市三维立体模型, 不仅是本项目研究的基础, 而且可以为今后南京城市中的建设、尤其是生态和城市格局敏感地区的建筑的定点、体量、尺度和空间影响的科学判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如可以将特定范围的地块三维电子模型交给专业规划设计人员, 让他们在一开始就树立城市整体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 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