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3bfba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a.png)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2442e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6.png)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3e69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e.png)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83cf4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5.png)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
3. 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概念,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经纬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分布。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一个标准地球仪。
2. 教学图片:地球仪图片、地球形状示意图。
3. 教学视频: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
4. 练习题: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制作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3.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纬度的定义、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度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纬度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看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
讲解如何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如何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
5. 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讲解经纬度的换算方法,如何将经纬度数值转换为实际地理位置。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练习经纬度的定位。
六、教学内容6.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b721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f.png)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①地球的形状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0610a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6.png)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目标】1. 在地球仪或经纬网上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 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难点)3.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船在亚丁湾》片段。
师:看视频,思考中国货轮泰山号能否得到救援?【思考】 1. 中国货轮泰山号遇险的经纬度位置是多少?2. 根据中国货轮泰山号提供的位置信息,救援队能否及时找到泰山号?3. 经纬网具有什么作用?视频中泰山号呼救信息体现经纬网在哪方面的应用?生:回答问题。
师:泰山号的经纬度位置是(128°E,108°),救援队不能及时找到泰山号,因为提供的纬度位置信息是错误的。
视频说明经纬网具有定位的作用;应用于军事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片段找出错误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也启发学生对于经纬网的思考。
师:船只在茫茫大海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地理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
师:开学时,班主任告诉你的座位在教室前门左2列第3排,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二、新课讲授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d7e58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d.png)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亲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3.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技巧;2. 地球仪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样品;2. 地球仪制作材料;3. 地球表面地图;4. 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文具;2. 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 制作地球仪: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步骤,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地图,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融入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球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扩展:1. 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介绍地球仪在地理、天文、军事、航海等领域的应用。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23d34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6.png)
一、《地球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b.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讲解: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c.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d.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其特点和意义。
e.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二、《地球仪的使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b. 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仪的基本操作b.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c.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d.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其基本操作。
e.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掌握读图技巧。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b.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方向、周期等。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f4694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7.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1c6d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5.png)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46aa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6.png)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0a0b8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eb4da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5.png)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2.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2024)
![2.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d805db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6.png)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适用教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内容分析】在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内容时,教材通过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坐标系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地理方位感。
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蕴含着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价值观。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学习内容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如地图的使用、地球的形状等。
他们在生活中也可能有关于方向、位置的实际经验。
但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在地图上的方位感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概念,掌握地球坐标系统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度定位地球上任意地点的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经纬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经线和经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经纬度在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原理及计算方法。
(2)在地图上准确标注和识别经纬度。
(3)运用经纬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定位、导航等。
【教学评活动设计】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1、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特征①形状:圆圈①长度:不等长①方向:东西(2)纬度的划分①度数:0°90°①南北半球划分赤道2、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征①形状:半圆①长度:等长①方向:南北(2)经度的划分①度数:0°180°①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作业与拓展设计】1. 针对性作业:设计一系列关于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绘图题,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2e088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4.png)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第一阶段:猜想阶段1.古中国——“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2.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图解: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
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实例1:海岸看船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月食实例4:卫星照片拓展: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
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
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第二阶段: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ec21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8.png)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大家积极性很高,能够围绕经纬网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清晰,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主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经纬度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1课时,具体时间依据学校课程安排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一些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显得有些迷茫。下次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或者设计一些具体的课后探究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形状对定位的影响。
- 地理教学软件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9533eb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5.png)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e3cde1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0.png)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753f7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9.png)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 红的圆球;十五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 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 个什么形状呢? 设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 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 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呢? (1)课本 P2 图 1.1“天圆地方” (2)课本 P2 图 1.1“太阳和月亮” 2、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 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 ①模拟“海边看船”。②实验“桌上行 船”。 ③观察“月食照片”。④思考“高站远 瞩”。 3、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 确实不是平的,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 球是一个球体呢? 课本 P2 图 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 图” 1519 年 9 月至 1522 年 9 月,麦哲伦率领 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 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重点与难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板块
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 学生活动串设计
设计
【板块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
倾听
听讲
一:】 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
导入新 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从
课 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板块 二:】
了解人 类认识 地球形 状的过 程及测 量地球 的大小
课题: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执教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 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 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 构造。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 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 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 观念。
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 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 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 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
2
学生活动: 教师指 导学生观察、讨 论、交流,总结 地球仪的特点。
学生总结地球仪 与地球实体的不 同表现在:①地 球仪是地球大大 缩小了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的能 使之绕着转动的 地轴,以及绘制 的经纬网和经纬 度,在地球上实
然,不畏艰辛, 勇于探索的精 神;树立破除迷 信,抵制邪教, 实事求是,崇尚 科学的观念和探 求自然奥秘的志 趣;用动态的、 发展的眼光认识 地理事物的发 生、演变和发 展。
5、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 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 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 意图”。
学生能通过自己 的观察和讨论, 知道真实地球和 地球仪之间的区 别
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 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 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际并不存在;③ 地球仪上是用不 同的颜色、符号 和文字来表示地 球上不同的地理 事物。
【板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小
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 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 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 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 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 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 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 极”。
学生活动 (教师 指导学生画示意 图。用平均半 径、赤道周长、 表面积描述地球 的大小)
念
学生动手测量得 出地球的大小数 据,知道地球的 具体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相当于飞机飞行 30 个小时的航程,时速 100 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 17 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 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 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 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 究呢?
学生回答:地球 仪是了解地球全 貌的一个主要仪 器
使学生知道地球 仪的作用
【板块 三:】 认识地 球的模 型—— 地球仪
6、同学们请看课本 P4 中间自然段,观 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 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 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 同?
尝试总结本课主 要内容
学生完成填充图 册 P2 的 1、2 两 题
小结本课
3
【板块 五:】 板书设
计
4
学生回答:球体 (球形)。
学生看图回答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沿着当年麦 哲伦环球航行的 路线,结合课本 P3 阅读材料“麦 哲伦船队的环球 航行”的介绍, 进行一次图上旅 游,看看证明一 个什么事实。 学生讨论后全班 交流:我们应该 学习前人认识自
回顾已知
看图了解古人的 认识
通过自己举例知 道大地不是平的 阅读后知道用科 学证明地球不是 平的
通过学习人类科 学的发展形成自 己科学的发展观
1
4、课本 P3 图 1.1“地球卫星照片” 20 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 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 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 的直觉感知、到后来的猜测推理、再到 用事实论证、最后的科学证明,从这一 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