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老子与庄子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生命各有各的快乐,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这是庄子提倡的人生快乐精神,也是这学期上《老子与庄子》课最大的感悟,虽然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自由往往是和快乐相伴相生的,追求自由,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自由其实也就是等于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曾经,我和一个同学探讨庄子为什么是快乐的,他用自己的话解释说道“因为庄子不为名利所困,不为钱财所累,所以他能体验到小鸟的自在飞翔,也能感悟到小鱼无拘无束水中遨游。所以他是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着。”他的解说也许很表面,也许很单一,但是却说出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庄子能够真实感受大自然,庄子很知足。庄子坚持老子的天道无为,物我两忘的思想,万事万物都遵循“道”这个大法则。鱼游之于水,虎藏之于山,鸟飞之于天,猿攀之于林都是其遵循大道所至。而人生于世却不能正确面对得失,心中有过多的世俗需求和个人欲望,这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也是一切灾祸的起点。
那么,该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呢?我总结了三点:追求内心的恬淡,知足者常乐,保持一颗“初心”。这也是我写了这么多次课堂感悟一直倡导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索。
追求内心的恬淡
在《庄子·应帝王》中有这么一句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这就是人与现实的博弈。南怀瑾大师曾形容人生为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现实就是人生,如何做到不为物所伤,内心的恬淡追求往往能够决定生活的外在和内涵。
我记得在大二下学期某个时间段,我曾有过一段这样的心路历程:也许是一个人太久了,也许是累觉不爱了,心中总是潜伏着一只渴望摧毁美好的魔鬼,蠢蠢欲动,此时此刻,明显感觉到自己如行尸走肉般,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着海水的波动任意漂流,脑子里唯一的意识就是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也许一旦停下来,就不会拥有再动的力量。这种感觉想必好多人都有过,只知道要不断的前行,却不能停下来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所走的路是不是还是直的,某一天你会真的发现,自己原来还在出发点绕圈。当时的我的确被现实困扰,很有压力,,整日里为一些需求忙忙碌碌不停奔波,晚上时回想这一天,感觉缺少了静心滋养心灵的时间,会感到非常的空虚。那时可以算作为物所伤了,内心的那种追
求慢慢使自己迷离了方向,更谈不上拥有恬淡的感觉。
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这个貌似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庄子》的内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鹪鹩巢于深林,一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说,小鸟生活在树林里,它只要求有一根树枝给它立足就很高兴了,觉得天地都是属于自己的,非常自由自在;口渴的田鼠去河边喝水,它只要求喝一点点水就满足了。这就是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贪求多余的东西,知足者常乐。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就像于丹老师说的一句话,对物质的追求过多,就容易缺少对心灵、精神的关注。
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存在我们这里,有的让我们暂时使用,有的是让我们暂时保管,到了最后,物归原主,都未可知。所以,聪明的人往往都会把这些视为身外之物,如果过分的追求,这些身外之物慢慢会变成我们的负担,更不应说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关于这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想通的。其实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个思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觉得是快乐的。不满足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追求满足不了便产生了痛苦,而当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很快便又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追求。总是不满足,就总是有痛苦,真是“欲壑难填”。
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知足,就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时,也会泰然处之。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掉压抑与沉闷,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
当然,我这里说的知足常乐不是要求人们不思进取的,其实知足常乐更倾向于是一种发自灵魂的放松,给自己减压,释放绷紧的精神,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而不思进取更注重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在事业上、学习上我们要勤学苦练,在生活中、在对待外界利益上我们要做到知足常乐,寻找内心的幸福。
保持一颗“初心”
在《庄子》内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石刑”,这个是源自庖丁解牛的故事,是说“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这一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行走在社会中,开始都是拥有质朴的内心的,但是世事纷扰,相处之间多了几份尔虞我诈,几份虚伪和勾心斗角,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份冷漠。
所以我们渐渐变得不快乐,或者一直在寻找快乐,却不知道那种快乐是否属于自己。我们普遍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社会的环境是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
我们经常提到“世俗”二字,何为世,即是人世;何为俗,即人必须要不惜一切办法吃饱肚子,这就是俗。那世俗的东西和我们的精神追求联系大吗?世俗合起来无非是说,人这种动物组成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让人这种动物吃饱肚子。当然再后来又发展成要有衣服穿,再发展到要有财富、有权力、有美女等等,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追求“俗”的历史。不过,这与“初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我们开始时,是“涉世未深”,那时的心暂且称之为“初心”,不受这个社会的一些肮脏的、丑陋的、腐朽的文化,环境所浸染;展现的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真善美,“人之初,性本善”,也是阐述涉世未深的人的一种状态,如果尽量摆脱世俗所带来的一些干扰,也许我们在追求自己的快乐方面上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总结
追求内心的恬淡,知足者常乐,保持一颗“初心”其实这三方面不是相互分离的,是彼此交叉着的,追求内心的恬淡其实也是对保持一颗“初心”的一种表现,而知足者常乐是我们做到追求内心的恬淡的一种前提;它们其实就是我们追寻快乐的基础。寻找和追求快乐,其实是生活的一种境界,卸去身边的累赘,获得新生的轻松自得,慢慢去接近这种状态,最后达到这种状态,才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