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合集下载

肝炎综合病例分析解析

肝炎综合病例分析解析

实验室检查:
抗-HBV IgM(+)、总胆红素357.3μmol/L (正常参考值1.7-17.2μmol/L)、直接胆红 素219.2μmol/L(0-6.8μmol/L)、γ-谷氨酰 转肽酶311U/L(11-50 U/L) 、天门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778 U/L(8-40 U/L)、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 477U/L(8-35 U/L)、白球蛋 白比32/21(40-55/20-30 g,/L)、白细胞 4.1×109/L(4-10×109/L)、红细胞 3.73×1012/L(4-5.5×1012/L)、血小板 53×109/L(100-300×109/L)、血红蛋白 115g/L(12-16g/L)、中性粒细胞45%(5070%)、淋巴细胞55%(20-40%)、凝血酶原 活动度23%、总胆固醇2.15mmol/L(2.865.96 mmol/L)、甘油三酯2.49mmol/L(0.221.21 mmol/L)。B超:肝体积无明显改变, 胆囊壁明显水肿,囊腔缩小。胸片未见异常 。心电图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抗-HBV IgM(+)(急性感染标志)、总胆红素 357.3μmol/L(正常参考值1.7-17.2μmol/L)、直接胆红 素219.2μmol/L(0-6.8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 311U/L(11-50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78 U/L (8-4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477U/L(8-35 U/L) 、白球蛋白比32/21(40-55/20-30 g,/L)(肝细胞损害) 、白细胞4.1×109/L(4-10×109/L)、红细胞 3.73×1012/L(4-5.5×1012/L)(毒素作用抑制骨髓造血) 、血小板53×109/L(100-300×109/L)、血红蛋白 115g/L(12-16g/L)、中性粒细胞45%(50-70%)、淋巴细 胞55%(20-40%)(病毒感染)、凝血酶原活动度23%、 总胆固醇2.15mmol/L(2.86-5.96 mmol/L)、甘油三酯 2.49mmol/L(0.22-1.21 mmol/L)(肝功能降低)。B超: 肝体积无明显改变,胆囊壁明显水肿,囊腔缩小。胸片 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

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

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

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

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

约有5%~10%的病人脾大。

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

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

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

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

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

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

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

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

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

肝功能检查及临床评价

肝功能检查及临床评价

确认实验( RIBA)
RIBA 3.0 – 抗体的确认 • 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确认实验技术,如 c22 + c33
条带通常和感染有关而 NS5 +c100 条带则与病毒 血症无关 • 结果十分可靠。 • 与肝损伤有相关性。 • 可用于监测不同时间的抗体反应性。 • 绝大多数RIBA阴性的献血员其PCR也是阴性。
40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四种代谢指标正常 1.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
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g)均正常。 2.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
白球比值正常。 3.脂肪代谢指标:胆固醇(包括胆固醇脂)、
甘油三脂(TG)和磷脂(PL)正常。 4.糖代谢指标正常
型 观察疗效: HBV-DNA;HCVRNA
29
三、肝炎检测项目管理
肝炎检测项目的选择 • 根据项目功能 • 根据肝病类型
肝炎检测项目的应用 •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30
肝功能评价 肝功能评价, 判断良中差。 凝酶度不低, 放心不可怕。 严重肝坏死, 十大项低下。 凝酶白低下; 肝功极端差。 白球比低下, 蛋白合成差。 胆碱酯酶低, 胆固醇低下。
(2)在肝脏组织坏死或严重损害时,ALT即 从细胞内溢出而进入血液,使血清ALT增 高。

36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3)研究表明,1500个肝细胞中只有2个遭到破 坏,ALT就能反映出增高数值,故它是肝细胞膜 通透性增强和线粒体损伤的极敏感指标。 (4) ALT增高的绝对值与预后无关
37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19
三、肝炎检测项目管理
肝炎检测项目的选择 • 根据项目功能 • 根据肝病类型

肝脏功能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脏功能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三、HBV五项指标结果的意义: -----------------------------------------------------------------------------------------HbsAg HbeAg 抗HbcIgG 抗HbcIgM 抗Hbe 抗HBs 检测结果分析 -----------------------------------------------------------------------------------------+ + (+) + 急或慢性HB,HBV 复制活跃,大3阳 + + + 急或慢性HB,HBV 复制减弱 + + + HBV复制停止, 小3阳 + 既往HBV感染, 未产生抗HBs + 病后或接种HB 疫苗后获得性免疫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 [临床意义]血清胆汁酸增高见于 1、肝细胞损伤时。 2、胆道梗阻时。 3、存在门脉分流。 4、进食后一过性增高。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肝胆疾病 时血清酶变化的机制有: 1、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使 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ALT )等。 2、肝合成的酶,当患肝病时,这些酶活性 降低,如凝血酶。
三、血清前清蛋白测定:比白蛋白更能 早期反映肝细胞损伤。 四、血浆凝血因子测定:肝损害的较早 期,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就可降低, 纤维蛋白原降低。 五、血氨测定:严重肝损害、上消化性 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 时增高。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胆红素肠肝循环复习: 胆红素→入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结合 胆红素→胆道排泄→在细菌作用下生成 尿胆素原→大部经肠道排泄,约20%经门 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重新 随胆汁排入肠腔。 极少量尿胆原入体循环从尿中排泄。

慢性肝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肝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肝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肝炎概述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

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是指由病毒造成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肝炎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而部分病情严重者也可发生死亡。

英文名称:chronic hepatitis,CH。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恶心、食欲减退、乏力、上腹部不适。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导致肝细胞损伤。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病原学检查、B超、CT、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属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相互传染。

临床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

2、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将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的发病特点三、慢性肝炎的病因病因总述:多种因素可引起慢性肝炎的发生,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这些因素作用于肝脏可使肝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性变化。

不同类型肝炎的病因有所不同。

基本病因:1、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进入肝脏后,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一些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会攻击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死亡;病毒本身也可对肝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起肝炎的发生。

2、药物性肝炎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肝损害。

肝是药物清除、生物转化和分泌的主要场所。

肝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然而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反应性产物的产生超过他们能安全排泄的速率时就会引起肝损伤。

肝病科接诊流程

肝病科接诊流程

肝病科接诊流程一、问诊:主诉、既往史、现病史二、查体:1、查看(皮肤巩膜有无黄染、肝掌、蜘蛛痔、出血点、舌苔、舌质、双下肢有无浮肿)2、触诊(肝、脾大小)3、叩击(肝区叩痛、有无移动性浊音)4、听诊三、检验:两对半、肝功能、HBV-DNA定量、B超、血常规四、临床诊断: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疸型②急性无黄疸型2、慢性肝炎: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3、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②亚急性重型肝炎③慢性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5、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

在做出诊断时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一次的异常就肯定诊断,需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好鉴别。

然后根据特异性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才得以确诊。

五、处理原则: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抗病毒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逆转肝硬化腹水1、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DC生物疗法●治疗方案:⏹GM-CSF 75ug ×1支⏹IL-2 10万u×2支⏹乙型肝炎疫苗10ug ×3支⏹注射用水2ml注:GM-CSF 75ug + IL-2 20万u + 注射水2ml混合后于左臂三角肌皮下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10ug ×3支于右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作用机理:恢复人体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功能,增强其吞噬病毒能力,同时打破乙肝病毒在人体中免疫耐受状态。

●疗程:每月定期注射一次,六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1—3个疗程)。

●不良反应:偶见发热、胸闷、恶心等反应,一般常规处理可使之缓解。

极少数患者首次给药有出现低血压、低氧综合症现象,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

2、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清除血液中病毒)抗病毒药品:单磷酸阿糖腺苷、干扰素、苦参碱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苦参素软胶囊;泛昔洛韦、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

3、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药品:胸腺肽、绿慕安、甘露聚糖肽、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白介素。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 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 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18
五、临床诊断
㈢ 携带者
- 慢性HBV携带者: 血清HBsAg和HBV DNA为阳性, HBeAg或抗-HBe阳性,但 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 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14
四、预防
•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 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
-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 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以外,可照常பைடு நூலகம்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和高危人群。全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 - 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单用疫苗阻断
母婴传播保护率87.8%,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 - 接种后有抗体应答者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12
四、预防
• 传播途径预防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 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严格防止医源 性传播;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 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 具等用品;进行正确性教育;对HBsAg阳性孕妇, 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 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一、病原学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基因组 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23页
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①胆管阻塞, 如胰头癌、胆道结石 时ALP显著增高,且与阻塞程度成正比。② 肝脏占位性病変,如肝癌、肝脓肿。③急、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2. 骨骼疾病: 骨折, 骨质破坏,骨肿瘤,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24页
3.血清 r-谷氨酰转移酶(r-GT or GGT) •参考值: < 50U/ L •GGT 存在于肝脏, 肾脏和胰腺中 •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 •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25页
临床意义
1.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 r-GT显著升高,可达参考 值上限10倍之上,阳性率高达95%,且r-GT活性 与肿瘤大小及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胆汁淤积性黄疸 r-GT显著升高,且增高程度与 黄疸轻重成正比。
•3.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急性肝炎中等度增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 r-GT正常。若连续增高提醒病 変活动或病情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5页
临床意义
1.急性肝脏损伤: 蛋白指标多为正常 TP及G不高,A不低, A/G正常。
急性重症肝炎, TP正常,而G增高,常提醒 肝脏有损伤。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6页
•2.慢性肝脏损伤: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A 降低,
G 增高 , A/G比值降低严重时倒置 。
•当A<25g/L,易产生腹水。
•5.急性心肌梗死: AST显著升高, 与心肌坏死 程度呈正相关
•6. 其它
•胆汁郁积,皮肌炎等AST,ALT轻度升高
肝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22页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ALP)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37℃): •成人 40-110U/ L, 儿童<350U/ L •ALP主要分别在肝脏和骨骼中, •血清中ALP主要起源于肝脏和骨骼 •胆道疾病时血中ALP升高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一、常规项目 (1)二、生化检查 (4)三、肝炎标志检查 (5)四、临床血液项目 (14)五、常规免疫项目 (29)六、发光免疫项目 (37)七、体液项目 (46)一、常规项目二、生化检查三、肝炎标志检查四、临床血液项目减低:急性和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SL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

C4 补体C4 g/L 0。

2 ~0。

4增高: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梗、Reiter 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减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 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 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早期等.CRP C 反应蛋白mg/L 0 ~ 8 增高: CRP 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

ENA_A b ENA 自身抗体谱抗sm :阴性抗rRNP:阴性抗u1RNP:阴性抗SSA :阴性抗SSB :阴性抗Jo -1:阴性抗Scl -70:阴性抗D`E :阴? 抗Sm 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可达30%左右.?抗核糖体抗体(rRNP ):是SLE 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率10%.?抗U 1 RNP 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中阳性率高达95% 以上.在SLE 中,该抗体阳性与雷诺氏现象有关。

?抗SSA 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 )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 的性抗DM -53 :阴性抗RA -54 :阴性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关,IgG 类抗SSA 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SB 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抗Jo - 1 抗体:是多发性肌炎( PM )和皮肤炎(DM )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 中阳性率达25% 。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
临床意义
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血液浓缩
总蛋白及清蛋白减少
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消耗过多、血清水分过多
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慢性肝脏疾病、M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炎症
临床意义
球蛋白减少 生理性、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 -球蛋 白血症
A/G比值 肝功能受损、M蛋白血症
尿液检查
结合型 (DBIL)
非结合型 结合型 / (IBIL) 总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正常人 < 6.8 1.7-10.2 0.2-0.4 正常 阴性
溶血性 轻度增高 明显增高 <0.2 明显 阴性
黄疸
增高
肝细胞 中度增高 中度增高 0.2-0.5 正常或 阳性
性黄疸
轻度增高
梗阻性 明显增高 轻度增高 >0.5 减低或 强
(二)α1抗胰蛋白酶(AAT) 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抑 制活力,能对抗以丝氨酸为活动中心的蛋白酶,胰蛋 白酶、胰凝乳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纤溶 酶及凝血酶等。 (三)铜蓝蛋白 辅助Wilson病的诊断。
(四)血清蛋白电泳
参考值: (醋酸纤维膜法) (+) Alb 1 2 (-)
62-71 3-4 6-10 7-11 9-18 (%)
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早期无异常。随病情加重,电泳图可改 变, 增加
M蛋白血症: 区、β区或 β区与 区间 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 α2及β球蛋白↑, 结缔组织病 球蛋白↑
(五)血清前白蛋白
(prealbumin,PAB)
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出现在Alb之前,半寿期约2 天
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
三 胆红素代谢检测P358

肝硬化失代偿

肝硬化失代偿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准入标准(一)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明显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黄疽、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域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的实验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项目轻度中度重度━━━━━━━━━━━━━━━━━━━━━━━━━━━━━━━━━━ALT和/或AST(IU/L)≤正常3倍 >正常3倍 >正常3倍胆红素(μmol/L)≤正常2倍 >正常2~5倍 >正常5倍白蛋白(A)(g/L)≥35 <35~>32 ≤32A/G ≥1.4 <1.4~>1.0 ≤1.0电泳γ球蛋白(%)≤21 >21~<26 ≥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70 70~60 <60~>40胆碱酯酶(CHE,U/L) >5400 ≤5400~>4500 ≤4500(二)肝硬化(失代偿期)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b—PughB、C级。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24
(六)重叠感染 —— (四)病原不明 ——
×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 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 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 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
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因此,原 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 一种补充诊断。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 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2016/3/7 4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②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 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③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④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016/3/7 5
诊断依据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7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 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 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8
影像学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 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 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 2016/3/7 9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增宽,脾脏增大。

肝病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病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01
02
重 点 小 结
HBeAg
anti-HBe
窗口期
HBsAg —— 感染标志 单独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①可能为窗口期 ②基因变异导致抗原改变,测不出 ③重叠HCV感染(干扰HBsAg合成) Anti-HBs ——唯一的保护抗体 (高滴度有保护性,低滴度可为假阳性) 阳性:恢复期 / 既往感染 / 接种疫苗
ALT(多)
80% AST
20%AST
ALT(少)
评价: ALT敏感性、特异性优于AST 原因 意义: 肝细胞变性:ALT、AST均升高,ALT明显 2. 损伤严重,伤及线粒体:均高, AST明显 3. 肝细胞广泛坏死:一过性升高,后均减低 4. 慢性肝炎仅轻度升高或正常
图.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及BIL的变化
-
-
-
-
-
+
+
+
-
-
痊愈,有免疫力
疫苗接种或曾经感染过,有免疫力
疗效判断、预后判断: HBV-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HBV-DNA 阳性: 感染标志、HBV病毒复制标志, 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敏感性高, 但须注意假阳性
2.HB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HCV检测 HCV-RNA:感染、复制标志,传染性强 评价:敏感、可靠,可用于指导治疗 抗体(非保护性)检测 抗HCV-IgM:急性丙肝;持续阳性提示转慢性 抗HCV-IgG:感染标志, 高滴度示复制活跃 评价:不敏感、出现晚、应答低
CHE、凝血酶 释放入血而发挥其生理作用。肝病时,酶活性减低。
3.反映胆汁淤滞的酶:
ALP、GGT(γ-GT) 存在于胆小管的微绒毛上,并随胆汁排入肠腔。胆道阻塞时,从膜上建立下来返流入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