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部位分离纯化新技术-李庆国(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探讨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探讨作者:梁勇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05期摘要:随着中药研究的发展和中药制造行业的进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的需求逐渐扩大,新技术的研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医疗研究逐渐加强的如今,新技术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新技术既有优势也有缺点,需要根据实际状况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中药药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推进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分离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233-0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新技术是中药制剂行业的发展以及中药药品质量、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药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
新技术较传统技术而言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效率高、纯度大、质量优、消耗少以及周期短等。
随着医疗研究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发挥其重要价值。
1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需要借助分离介质,并以化学位差以及外部能量为动力支持,实现对中药药物分离、提纯、富集等的新技术手段。
分离介质可以是天然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分离薄膜,但是必须具备选择通过性。
该技术具有能耗小、成本低、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和纯度高的特点。
随着膜分离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膜分离技术更在逐步进行创新和完善,其应用和推广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对膜分离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工艺进行紧密结合,逐渐消除该技术的缺陷和不足,研究出分离提取精准、设备完善和没有缺陷的膜分离技术,更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巨大价值。
2 酶法提取技术酶法提取技术需要借助酶类物质作为分离物质,通过减小细胞间质和细胞壁之间的阻力,促使中药有效成分溶出和分离。
酶法提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技术可以提高中药药品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率和提取率,对于中药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草药有效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1 . 1 _ 3 连 续提 取法
中草药提取分离是依据 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群体 的 存在状态 、 极性 、 溶 解 性 等 设计 一 条 科 学 、 合理 、 可行 的工
艺, 采 用一 系列 分 离技 术来 完 成 。近年 来伴 随着现 代 工业
这些提取方法尽管各有其优越性 , 但都有一些缺点或 需要改进的地方 , 如 提 取 时 间长 , 或效 率 低 , 或 溶 剂 用 量 大, 或操作烦琐 , 或挥发性成分 的提取等。因此 , 人们一直 在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现阶段 , 人们应用一些现代提 取技术进行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析灵
1 提 取 技术
1 . 1 传 统 的提 取 方 法
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称索氏提取器来完成 。这种提取法 , 需 用溶剂 量较 少 , 提取成 分也少 , 但一 般需数 小时 ( 常
6~ 8 h ) 才 能完 成 , 所 以遇热 不 稳 定 易变 化 的 中药成 分 不 宜 采 用 此 法 。尽 管 如 此 , 在 挥 发 性 有机 溶 剂 提 取 中草 药 有 效 成分 时 , 不 论小 型 实验 或 大 型生 产 , 均 以连 续 提取 法 为好。
连续 提 取 法 是 用 有 机 溶 剂 提 取 中 常用 的 方 法 , 通
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 一些现代高新工程技术正在不断地 借鉴到 中草药提取分离工艺 中来 。文章在介绍传统 的提
取 分 离技 术 和近 年来 兴起 的新技 术 的基 础上 , 分述 了 中药 主要 活性 成分 的常用 提取 纯 化方 法 。
以免 溶剂挥 发损失并 减少有毒 溶剂对实 验操作者 的毒
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

中药是 中华 民族 几千年 灿烂文 化 的瑰 宝 , 中华 民族 的繁 衍 昌盛做 出了不 可磨 灭 的贡献 。 当今 科 学 技 为 术 的高速进 步给 中药 的发展 带来 了 良好 的机 遇 , 应用现 代科 学技 术 手段研 究 中药是 其 发 展途径 。提高 中药 的质 量 , 统而神 秘 的中药工业更 加生机盎 然 , 使传 进入 国 际市场 , 中 中药有 效成 分 的 提取 分离 过 程是 其 关 其
Ma. 0 0 y2 1
21 0 0年 5月
文章编号 :64 36 (0 0 0 40 4 3 17 422 2 1 ) 2 8 4 3 3
现 代 中药 提取 分 离 新技 术
肖淑 娟 于 守武 ,
(.河北理工大学 轻工学院, 1 河北 鹰L 6 0 92 河j 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 l0 3 0 ;. t J 河北 唐山 0 30 ) 6 09
较低的缺点。劳燕霞等 比较麻黄挥发油的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 C : O 流体萃取 两种方法时发现 , 这两种提 取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 , 超临界 C O 流体萃取挥发性成分得率 为 21 , .% 这个结果 比20 00年版《 中国药典》 附录中水蒸汽蒸馏法的 0 1 . %高近 2 0倍 。C nQ a 等 在用 a un 超 临界 萃取 技术 去 除人 参 中六氯 苯 ( H 等 九种 有机 氯杀 虫剂 ( C s 成分 时发 现 , B C) O P) 使用 该方 法 进行人 参 中
化现 象 , 态变化 , 无相 低温操 作破坏 有效成 分的可 能性 小 , 能耗 低等 。 上海 原子核所 用 截 留分 子量为 1 的超滤 膜提取 银杏 叶 中的黄 酮甙 , 2 万 得到 淡黄 色的结 晶体 , 替代 了原 来用 的醇沉 工 艺。他 们还用 截 留分 子量 为 7万 的超滤 膜对炒 积 壳 中药液 进 行超 滤 除 杂质 的试 验 , 液含 固 药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对于抗炎的治疗指数(TI),T11最大,其后依次为T10、T9、T4、TⅡ、T8、L2、
T7,而免疫抑制的TI,T9最大,其后依次为TⅡ、T4、L2、T10、T8、T7。
O
O
O
O
O H
O
OH O
雷公藤甲素(T10)
HO
O O
O OH
O
H
雷公藤乙素(T8)
HO
O O
O OH
O
H
雷公藤丙素
OH OH
O OH
次数考察
每次 4h ,乙酸乙酯萃取 3~5 次
10 次萃取总量的 86%,前 4 次
占 90%,前 5 次占 93%
考 察 粗 提 物 提 95%乙醇,粒径 1~2.5 cm,提取 3 氯仿溶解浸膏,过中性氧化铝
4
14
取工艺
次,提取时间 4、4、3h,自然干燥 柱,HPLC 法测雷公藤甲素
昆明山海棠浸
考 察 总 生 物 碱 4%HCl,渗漉法, 2
提取纯化工艺 浓 NaOH 调 pH 至 10
酸性硫酸亚铁铵分光光度法 12
测雷公藤总生物碱
CH3Cl 溶解浸膏,氧化铝吸附,
氯仿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雷
乙 酸 乙 酯 萃 取 95%乙醇,浸泡 6h,提取 3 次,
3
公藤甲素含量。前 3 次萃取占 13
表 1 雷公藤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概述及参考文献
序号
研究目的
提取纯化方法简述
含量测定方法或结果
文献
重量法测总生物碱,每 20mg 含
考 察 总 萜 类 提 95%乙醇,提取 4 次,每次 4h,乙酸乙
1
0.3~4.4mg;比色法测总二萜内 11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提取与分离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提取与分离方案第1章引言 (4)1.1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4)1.2 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第2章中药原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5)2.1 原料的选择标准 (5)2.1.1 品种与来源 (5)2.1.2 质量要求 (5)2.1.3 采收季节与时间 (5)2.2 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5)2.2.1 清洗 (5)2.2.2 粉碎 (5)2.2.3 干燥 (5)2.2.4 筛分 (6)2.3 原料质量评价 (6)2.3.1 外观质量 (6)2.3.2 理化性质 (6)2.3.3 有效成分含量 (6)2.3.4 污染物检测 (6)第3章中药提取技术 (6)3.1 溶剂提取法 (6)3.2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6)3.3 蒸馏法 (6)3.4 离子液体提取法 (7)第4章中药分离技术 (7)4.1 沉淀法 (7)4.2 萃取法 (7)4.3 膜分离技术 (7)4.4 大孔树脂吸附法 (7)第5章中药有效成分的精制与纯化 (7)5.1 结晶技术 (7)5.1.1 冷却结晶 (8)5.1.2 蒸发结晶 (8)5.1.3 盐析结晶 (8)5.2 吸附技术 (8)5.2.1 活性炭吸附 (8)5.2.2 硅胶吸附 (8)5.2.3 聚酰胺吸附 (8)5.3 凝胶渗透色谱法 (8)5.3.1 凝胶渗透色谱原理 (8)5.3.2 凝胶渗透色谱仪器与操作 (8)5.3.3 GPC在中药有效成分精制中的应用 (8)5.4.1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原理 (8)5.4.2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器与操作 (8)5.4.3 PreHPLC在中药有效成分精制中的应用及优化 (8)第6章中药组合成分分析 (9)6.1 指纹图谱技术 (9)6.1.1 指纹图谱的建立 (9)6.1.2 指纹图谱的解析 (9)6.1.3 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9)6.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9)6.2.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 (9)6.2.2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 (9)6.2.3 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 (9)6.3 核磁共振技术 (10)6.3.1 一维核磁共振(1D NMR)技术 (10)6.3.2 二维核磁共振(2D NMR)技术 (10)6.3.3 核磁共振技术在中药组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0)第7章中药提取与分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0)7.1 质量控制指标 (10)7.1.1 有效成分含量:以药效学为基础,确定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范围,作为评价提取与分离过程效果的依据。
大孔树脂在中药黄酮及皂甙类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无 机 盐及 强 离 子低 分 子化 合 物存 在 的影 响[ 3 】 孔 。大
应 用 越 来 越 广 泛 的大 孑 树 脂 , 脂 吸 附 法 , 早 用 L 树 最 于 工 业 废 水 、 液 的净 化 、 药 工 业 、 学工 业 、 废 医 化 分
球状颗粒 , 粒度多为 2 ~ 0目, 常分 为非极性 和 O6 通 极性两大类 , 根据极性大小还可分为弱极性 、 中等 极 性 和强极 性 。 目前 , 常用 的 为苯 乙烯 和丙 烯循 型 在 树 脂 合成 时根 据 需要 引入 极 性 基 因则 成 为极 性 树脂 , 从而 增强 吸 附能力 。它 的理化性 质稳 定 , 不溶
学学报 。9 2 2 ( 0 :8 — 8 . 19 ,7 1 )7 5 7 7
8 7
. c itm e 2 0 1 4: 11 - Arh ne M d,0 4, 6 2 3
【 】 刘发 , 1 5 魏苑 , 杨新 中. 红花黄 素对高血 压大 鼠的降压作 用U . 】 医 [ ] 李景新 , 1 6 薛冰 , 陈连璧. 沙苑子总黄酮对高血压大 鼠的降压作用
[O He , e i . , plJ e 1 o gtr eet f e h 1] Jwhho p Ap e .,t . n . n f cs w i t nk t a L e f o g
l s ad dea oj eu t n icdne o ye e s n o n itr sdu mrd ei 0 nie c fhp n ni s y o o
【 】 彭韬 , 庆平. 己碱对 肾性高血压 大 鼠小血管重 构的影 响 1 7 李 粉防
田. 医科大学学报 ,0 3 2 ()8 . 南京 2 0 ,31:0
大孔树脂技术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应用及展望

大孔树脂技术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以来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中药提取纯化技术的落后,限制了其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孔树脂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纯化技术,其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大孔树脂技术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在该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们将深入探讨大孔树脂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大孔树脂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大孔树脂技术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分离纯化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大孔树脂的特殊孔结构和表面性质,对目标成分进行选择性吸附和分离。
大孔树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这些孔道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使得树脂能够高效地吸附溶液中的目标成分。
大孔树脂的孔径大小和分布可以通过合成过程中的调控来实现,从而实现对不同大小分子的选择性吸附。
大孔树脂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孔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够有效地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出目标成分,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大孔树脂的吸附过程通常是物理吸附,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或化学试剂,因此对环境友好,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
大孔树脂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够在多次使用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大孔树脂技术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规模生产。
大孔树脂技术以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在中药提取纯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大孔树脂的类型和使用条件,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提取物的纯度和质量,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大孔树脂技术在中药提取纯化中的应用大孔树脂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近年来在中药提取纯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主要利用大孔树脂的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可调控的孔径结构,实现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校内导师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李范珠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评价。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大研究计划(90409012);面上项目(30371781;30772793)、参与5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编号96-906-10-01)1项、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8部;申报专利5项;获新药证书3项。
个人简介:李范珠,男,1964年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三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首批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资助对象。
浙江省精品课程——《中药药剂学》负责人,《药剂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物制粒技术》主编,《中药药剂学》副主编(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6种核心期刊编委,《Int J Pharm》、《Pharm Res》、《Acta Pharmacol Sin》、《Urolog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评审专家。
兼任国家SFDA 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二届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获浙江省优秀归国人员荣誉称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梁泽华副教授,女,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工艺改良及质量标准研究科研情况:主持省中管局、省教育厅、省中药现代化等多项课题,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医药导报》、《中医药管理》等杂志发表论文。
中药有效部位分离纯化新技术~李庆国(广州中医药大学)

37 42 38
51 43 二乙 烯苯
XAD-3
XAD-4 XAD-5
生产 厂家 (品牌)
型号 XAD-6 XAD-7
树脂 结构
极性
比表面积 孔径 孔度 孔容 交联剂 m2/g nm % ml/g 498 450 140 250 69 170 25 6.3 8 25 8 32.5 21 130 41 45 49 55 52 45
HPD-100
河北沧州 宝恩化工 有限公司 HPD-300 HPD-400 HPD—500 HPD-600 DA101 DA101A
苯乙烯
苯乙烯 苯乙烯
非极性
非极性 中极性
650
800 550
9
5.5 8
55-65
0.48
苯乙烯
苯乙烯 苯乙烯 苯乙烯
极性
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500
550 650 800
聚苯乙烯合成吸附树脂: 吸附含有∏电子 的化合物, 如含有苯环和共轭双键的化合 物。 甲基丙烯酸酯类吸附树脂: 吸附含有羧基, 酯基, 氨基, 酰胺基等与H可结合的官能团 的化合物。 溴代聚苯乙烯吸附树脂: 吸附浓度非常低 的具有有机取代基团的高疏水性物质。
表13—1 国外主要大孔吸附树脂性能表
型号 HP-10 HP-20 HP-21
树脂 结构 苯乙烯 苯乙烯 苯乙烯
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比表面 积m2/g 560 600 570
孔径 孔度 孔容 交联剂 nm % ml/g 30 26 8 1.16 1.3 1.1 二乙 烯苯
日本三菱 化学公司 (Diaion)
HP-30
HP-40 HP-50
膜分离法用于银黄复方有效部位分离的研究

膜分离法用于银黄复方有效部位分离的研究
杨丽平;孔焕宇;朱嘉;蓝云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8(015)012
【摘要】目的探讨膜分离技术用于银黄复方有效部位提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两级超滤和一级纳滤对银黄水煎液进行分离、浓缩,用HPLC法检测黄芩苷和绿原酸含量,蒽酮试剂比色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最终分离液多糖含量为3.41 mg/mL,黄芩苷和绿原酸从原液的转移率分别为77.24%、79.02%.结论膜分离方法用于银黄水煎液有效部位的分离,保留了包括多糖在内的多种活性成分,方法简单.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杨丽平;孔焕宇;朱嘉;蓝云才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700;厦门三达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膜分离法与深冷却联合用于催化裂化干气的氢烃分离 [J], 蒋国梁;徐仁贤
2.膜分离法用于煤层气脱碳工艺方法分析 [J], 令狐磊;;
3.膜分离法用于煤层气脱碳工艺方法分析 [J], 令狐磊
4.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中药复方银黄口服液中的有效成分 [J], 刘文翔
5.复方中药银黄口服液有效成分膜分离工艺及正交实验研究 [J], 孔焕宇;杨丽平;陈玉武;李克明;蓝云才;张子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上柱量:达吸附终点时,单位质量干树 脂吸附夹带成分的总和。用于评价树脂吸附、 承载能力。比上柱量越大,承载能力越强,是 确定树脂用量的关键参数。计算公式为:
S=(M上-M残)/W
其中M上为上柱溶液中指标成分的质量(上 柱溶液体积×指标成分浓度);或以上柱溶液 相当于药材质量表示,则为上柱溶液体积与单 位体积浸出液相当于药材质量的乘积。M残为 过柱流出液中指标成分的质量(过柱流出液体 积×指标成分浓度)。W为干树脂重量。
大孔树脂电镜照片
比表面积:大孔吸附树脂单位质量
的表面积即为比表面积,一般以m2/g 表示。比表面积一般可达500~1000m2 /g,具有良好吸附性能。
孔容:也称孔体积,指单位质量大
孔树脂孔的总体积,以ml/g表示。大 孔吸附树脂的孔容一般为0.5~1.1ml/g。
孔径:大孔树脂的平均孔径。
2. 吸附原理与性能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的核心是吸附树脂 的性能及其应用工艺。
1.组成与结构
大孔吸附树脂主要以苯乙烯、二乙烯苯等 为原料,在0.5%的明胶溶液中,加入一定比 例的致孔剂聚合而成。其中,苯乙烯为聚合单 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甲苯、二甲苯等作为 致孔剂,他们互相交联聚合形成了大孔吸附树 脂的多孔骨架结构。致孔剂有石蜡、溶剂汽油、 煤油、碳醇、聚乙烯醇等。
骨架材料是否带功能基团,可分为非极性、
中等极性、极性和强极性四种类型。
3.类型与规格
树脂极性 非极性
实例 聚苯乙烯、聚芳烃、聚乙基苯乙烯等
中极性
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极性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聚乙稀吡咯烷酮
强极性 聚乙烯吡啶,苯酚-甲醛-胺缩合物等
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一般是指电荷分 布均匀,在分子水平上不存在正负电荷相对 集中的极性基团的树脂,大部分为苯乙烯、 二乙烯苯聚合物。
中等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此类树脂内存 在酯基一类的极性基团,具有一定的极性。 常见的是聚丙烯酸酯型聚合物,以多功能团
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交联剂。
聚苯乙烯合成吸附树脂: 吸附含有∏电子 的化合物, 如含有苯环和共轭双键的化合 物。
甲基丙烯酸酯类吸附树脂: 吸附含有羧基, 酯基, 氨基, 酰胺基等与H可结合的官能团 的化合物。
比洗脱量:吸附饱和后,用一定量溶剂洗 脱至终点,单位质量干树脂洗脱成分的质量。 用于评价树脂的解吸附能力及洗脱溶剂的洗脱 能力。比洗脱量越大,表示树脂的解吸附能力 与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越强,是选择树脂种类 及洗脱溶剂的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为:
E=M洗脱/W
其中M洗脱为用洗脱溶剂洗脱出的指标成 分的质量(洗脱液体积×指标成分浓度); W 为干树脂重量。
溴代聚苯乙烯吸附树脂: 吸附浓度非常低 的具有有机取代基团的高疏水性物质。
表13—1 国外主要大孔吸附树脂性能表
生产厂家 (品牌)
型号
树脂 结构
极性
比表面积 m2/g
孔径 nm
孔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孔容 ml/g交联剂
XAD-l 苯乙烯 非极性 100
XAD-2 苯乙烯 非极性 330
美国
Robin-Haas 公司
汉方药广泛应用大孔树脂工艺,且已有 “药用标准”大孔树脂。
一、大孔吸附树脂简介
大孔吸附树脂 (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 ) 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一类没 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20-60目),不 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具有选择性好、 吸附性强、吸附速度快、机械强度高、再生处 理方便等特点。
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吸附热小,吸附 速率快,
化学吸附:化学键合,吸附热大; 基本原理:选择性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能包括许多方面,如
对溶液中的溶质的吸附量、吸附率、吸附速度、 吸附选择性、脱附性能等。可以通过对比上柱 量、比吸附量、比洗脱量、保留率、纯度等树 脂吸附特性参数的测定与计算来评价大孔吸附
比吸附量的计算也可采用下面的公式:
Q=(C0—Cr)·V/W
其中C0为指标成分起始浓度,Cr为指标成分 剩余浓度,V为溶液体积,W为干树脂重量。
吸附率:用于评价树脂对待分离组分的吸 附能力。是选择树脂种类、评价吸附工艺优劣 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A%=(C0—Cr)/C0×100% 其中A%为吸附率,C0为起始浓度(mg/ ml ),Cr为剩余浓度(mg/ml)。
XAD-3
苯乙烯
非极性
526
(Amberlite)
XAD-4 苯乙烯 非极性 750
XAD-5 苯乙烯 非极性 415
20 37 9 42 4.4 38 5 51 6.8 43
二乙 烯苯
生产 厂家 (品牌)
型号
树脂 结构
极性
比表面积 m2/g
孔径 nm
孔度 %
孔容 ml/g
交联剂
XAD-6 丙烯酸酯 中极性 498 6.3 49
中药有效部位分离 纯化新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2010年度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庆国
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与纯 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是采用大孔吸 附树脂,通过物理吸附从中药及其复方提 取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其中的有效部分, 去除无效部分的一种提取纯化的新工艺。
比吸附量:单位质量干树脂吸附成分的总和。 表示树脂的真实吸附能力,比吸附量越大,吸附 能力越强,是选择树脂种类、评价树脂再生效果 的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为:
Q=(M上-M残-M水洗)/W
其中M上、M残同上,M水洗为上柱结束,最初 用水洗脱下来的指标成分的质量(水洗液体积× 指标成分浓度)。W为干树脂重量。
保留率:用于评价树脂纯化的效果、范 围、质量和效益。计算公式为:
R%=M洗脱/M上×100% 其中M洗脱、M上同上。
纯度:用于评价树脂纯化的效果、范围、 质量和效益。计算公式为:
P=M成分/M总团体×100% 其中M成分同上,M总固体为用洗脱溶剂洗 脱出的洗脱物总量。
大孔吸附树脂按其化学结构,即根据
XAD-7
α-甲基丙 烯酸酯
中极性
450
8 55
美国 Robin-Haas
XAD-8
α-甲基丙 烯酸酯
中极性
140
公司
(Amberlite) XAD-9
亚砜
极性
250
25 52 8 45
XAD-10 丙烯酰胺 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