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_曲_径_探_幽_浅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限度问题_童敏
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
并翻译了中国 1 意象派应 9 首古典诗歌 。 在庞德看来 , 该向中 国 古 典 诗 词 取 法 。 尽 管 如 此 , 庞德等人对“ 意 象” 的理解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 意象 ” 含义也是大 相 , 意象 ” 侧重于 “ 意” 而意 径庭的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 。 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 象派的 “ 意象 ” 则侧重于 “ 象” 思想文化背景不同 。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意象论是基于 物我同一的思想 , 而英美意象派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 “ ” 主要基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 。 i m a e g 二 朱光潜先生在 《 诗 论》 中强调好的文学作品都是 创造的而不是翻译的 , 并且反对把诗翻译成外国文和 散文 。 与其他民族文学作品比较而言 , 汉语作品在国 际上被翻译成英 语 是 相 对 较 少 的 。 何 况 是 凝 聚 了 中 华民族一切优秀 成 果 的 古 诗 词 呢? 古 典 诗 词 翻 译 成 英文失真的地方 较 多 , 并 不 能 算 是 成 功 的 翻 译 。“ 尤 在《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金· 奈 达 ( E u e n e A· N i d a) g ( 一书中也指出 , 如果 T o w a r d a S c i e n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象英译的限度问题
童 敏
(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 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诗歌能否翻译 , 一直备受争议 。 大多数诗人 、 翻译家都认 为 诗 歌 的 可 译 性 是 有 限 的 , 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 式的自身特征而言 。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 丰富 的 意 象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的 典 型 特 征 之 一 , 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 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 。 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 , 意象可以说是 其 灵 魂 , 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 是诗人风 格 的 外 化 表 现, 同 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 。 因此 , 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 关键词 : 古典诗词 ; 意象 ; 可译性限度 ( ) 中图分类号 : H 1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9 7 3 5 2 0 1 2 0 6-0 1 1 6-0 4
从《静夜思》英译看诗歌可译性
从《静夜思》英译看诗歌可译性发布时间:2021-08-09T12:00:41.46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作者:许诺[导读] 中国诗歌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诗歌可译性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诺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1摘要:中国诗歌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诗歌可译性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意从中国诗仙李白广为流传的诗作《静夜思》分析诗歌可译性,从译作内容、意象、格律等方面评估。
目前该诗英译本已有三十余种,本文选取翁显良、许渊冲与徐忠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三美论《静夜思》英译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学界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探讨从未停止。
很多学者认为诗歌不可译因为英汉的形成结构与表达方式均不同。
如汉语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为非声调语言;汉语诗歌多为短句,少虚词,英语多从句,虚词也较为常见。
这些不同均造成翻译中的音和形转换障碍。
同时,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转换也对于翻译造成挑战。
翻译学家朱光潜称:“有些作品根本不可能翻译,尤其是诗”,国外学者如卡特福德、波波维奇等也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
卡特福德区分了两种不可译性即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波波维奇也区分了两种不可译性,分别涉及语言元素和表达意义的关系。
无可否认,通过翻译再现原诗全貌并非易事。
但翻译历史上不乏优秀的诗歌译作,不仅推进语言文化交流,也促进翻译理论发展。
诗歌翻译事业未曾停止。
刘重德教授认为“诗歌可译,但难译”。
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三美”之说,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的序言中把鲁迅“三美”运用到诗歌翻译,“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作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尽管关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学术界争执不休,但诗歌翻译发展仍在发展。
由此可见,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译性。
浅析唐诗英译之局限性
茅 盾 先 生说 过 诗 经 过 翻 译 即使 译 得 极 谨慎 和 原诗 极 吻 合 也 只 能算是原诗 的译 述
l d ( r 改o )
, , ,
:
,
年 流 传 下来 的 脍 炙 人 口 的 名 篇 怎 么 让 外 国
人 得 出如 此 的评 价 ? 笔 者认 为 原 因 在 于 西
,
,
不 能视 为原 诗
及 其 两 首英 译行 桥 夜 泊》
:
。
试看 张 继 的 < 枫
不要说用 另 一种 语 言 就 是用 现代 汉 语也 难 以 株 两 悉称 地 传达 出来
闻 一 多先 生认 为唐
, , ,
诗尤其 是 李太 白的诗 犹 如 五 色 的 灵 芝 只 有 长 在 龙 瓜 似 的老 松 根 上 才 有瑞彩 才 有 仙气
,
g
e
’
那样成为脍 炙 人 口 的名篇
,
s s
。
它 们 只 能算 是 对
p
a r a
译 诗 A 在 保持 原 诗 的 形 美 方 面 超 过 译 诗 , 且押 a bb
“
原 诗 的散文 体 解 释 所 谓 的
ph
r a sin gFra bibliotek.从
韵
。
但译 诗把 原 本 在 画 外 的 诗 人
。
这 种平铺直叙 的解释 中是难 以欣 赏 到 原 诗的 韵味的
r
in g A t
Ma
P le
B r idg e
e ro
m
cK〕 n
ha d
s u n
k w he n
ty
s
w
s
w
e re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以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文为例
的 诗 歌 更 是 如 此 ,在 中 国甚 至 世 界 文 学 上 都 享 有 很 高 的 声
誉 。基 于 此 ,各 种 语 言 版 本 的李 白诗 歌 便 一 一 呈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尤 其 是 英 译 本 引起 了学 者 广 泛 关 注 。 但 是 , 要 从 内
语 言 应 用研 究
从 英 汉对 比 的 角 度 赏 析 诗 歌 翻 译
以李 白 望庐 山瀑布 译 文 为例
口 崔 阳 阳
摘
要 :诗歌堪称 中国文化 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 李 白以 豪放 不羁的文笔蜚声 中外,其很 多作 品都是 家喻户
晓 的经典之作 ,其 中 望庐 山瀑布 更是被称作 七言绝 句之 首。有 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 成英文介 绍给 西方读 者 。本文从诗歌 的可译 性 出发 ,着重从 内容 、形式和风格 三个 方面对 《 望庐 山瀑布 的几个 荚译 本进行 比较分
从 两 种 译 本 来看 , 许 渊 冲 先 生 的 版 本 从 形 式 上 来 讲 更 符 合 原 诗 ,更 值 得 采 纳 ;王 诺 合 译 的 版 本 虽 然 抛 却 了原 诗 的 格 律 形式 , 采 用 了 自由体 , 但 是 读 起 来 依 然 朗 朗 上 口 ,
也不 失 为 成功 的译 作 。 三 、风格 差 异
容 、形 式 和 风 格 等 方 面 把 李 白诗 歌 豪 放 不 羁 的意 境 英 译 出 来 ,难 度 不 容 小觑 。笔 者 认 为 , 在 翻 译 诗 歌 时 译 者 的 任 务 就 是 进 行 “ 植 ” , 即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把 诗 歌 的神 韵 翻 译 出 移 来 ,让 其在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生根 发 芽 。 本文 以著名学者许渊冲 、王守义&o n n efe ( J h K o p l 以
从《春怨》的英译看中国古诗的可译性限度
从《春怨》的英译看中国古诗的可译性限度
苏红莲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6)006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经改变,经常让人产生诗歌不可译的错觉,其实这也正是诗歌的可译性限
度所在.在翻译时,首先必须了解诗词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体会诗词作者生存的环境,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涵义.其次,必须按照原作的描绘,以整个灵魂,以全部感官去洞察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及原作的风格.第三,必须善于用准确、明了、有色彩的字眼再现原作中的意境,重新进行艺术构思,尽可能地再现原作丰富
的意境,并赋之以完美的语言形式.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苏红莲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汉诗英译中的结合——以《清明》、《春怨》英译为例[J], 刘莹
2.从《春怨》及其三个英译文看汉诗英译的衔接意识 [J], 刘凤秋
3.管窥中国古诗英译——《春怨》三个译本分析 [J], 黄淞
4.从关联和织综的角度赏析中国古诗英译--以赵彦春英译曹植《七哀诗》为例 [J], 吕丽荣
5.从关联和织综的角度赏析中国古诗英译——以赵彦春英译曹植《七哀诗》为例[J], 吕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牛倩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翻译的英文版《杜甫诗》全集,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译介领域的里程碑。
本文认为其贡献主要有三:第一,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译介的体例范式;第二,将杜诗全貌首次以学术性的、严谨的翻译方式呈现于英语世界;第三,探索采用叙事性策略来译介言志寓情的杜甫诗。
本文首次指出并剖析了宇文氏译本的“三译”“三不译”原则及特色,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有助于读者理解译本,有助于杜诗走向广阔的汉学世界。
关键词:宇文所安杜甫诗翻译度叙事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1222.7doi:10.19326/ki.2095-9257.2019.04.015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历时八年,以崭新的异域视角与叙述方式翻译的《杜甫诗》(Me Poetry of Du Fu)全集于2016年出版,引起了海内外汉学界的极大关注。
按照其译介计划,他希望出版一套“中国文学经典文库”①,作为这个项目的开始,《杜甫诗》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英译的体例范式。
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由八项内容组成:1.致谢;2.详细目录;3.介绍;4.杜甫学与翻译凡例;5.杜甫诗;6.典故;7.缩略语;&补充注释。
第二卷至第六卷结构相同,每卷包含除首卷第1、3、4项之外的五项内容。
其中第3、4项虽篇幅不长,却对英语世界了解杜诗影响深远。
第6项典故注释详略得当,体现出译者的文化选择性。
本文试从古典诗学与译介学角度,对该译本的汉学研究贡献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一、将杜诗全貌首次学术性地呈现于英语世界此前杜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主要靠选集译著,尤以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 1923—2009)选译的《杜诗初阶》(A Little Primer ofTuFu,1967)最具影响力。
然而,选本或节译与通本全译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叶若舟(南京大学英语系 210093)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入手,对可译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有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之分。
从思想内容来看,诗歌是绝对可译的,而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文化特征以及翻译过程的特殊性来看,可译性又是相对的。
意识到诗歌可译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助于译者对诗歌翻译采取正确的态度:既不能丧失信心,又必须充分意识到困难的存在,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风味。
关键词:诗歌翻译 绝对可译性 相对可译性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人们已经讨论了许久。
许多文人认为译诗是不可能的。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曾在他的论文《诗辩》中明确提出,“译诗是白费力气。
”20世纪的切斯特顿(G ilbert K eith Chesterton)也说过,“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
”(丰华瞻7)事实上,对诗歌可译性的分析,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具体说来,就是可译性有其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
换言之,得看如何理解“译”这个字:如果“译”指的是内容,作者的意图思想,那么任何作品都是可译的;如果“译”指的是行文形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境风格,那么有些作品则很难译,甚至不可译。
不妨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入手,因为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将可译性的绝对性和相当性表现得极为突出。
根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是本质,起着决定作用,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且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言是表达思想内容最有力的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一定的思想,进行交流,那么同样的思想内容也可以用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内容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他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而反映出的思想和感情。
人类的感情与情绪本来就是相通的,喜怒哀乐,快乐悲伤的感情可以传递并被理解,而衣食住行等相似的社会生活是世界各国的人们有可能进行思想交流的现实基础,纵然彼此之间会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但经过一番解释,迟早都能相互沟通了解。
从识解理论看古诗词英译中的译者创造性发挥的限度
识解 理论微 观化探讨 译者创造 性限度 的问题却 少之 又少 。
到右 反映 了悲伤 的精确程度 依次递减 。西敏对 “ 流水 声和
本 文 试 图从 识解 理 论 的三 个纬 度 ( 即详细 度 、 视角 和 凸 鸟 语 声 ” 的 翻 译 堪 称 一 经 典 的 例 子 。 西 敏 将 其 译 为 “ T h e
显 ),探讨古诗词英译 中译者创造性发挥 的限度 问题 ,以期促进译者在合理识解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
关键 词 :识 解
一
、
引言
语 言 表 达 。 “同一 事 件 或 场 景 ,识 解 者 可 以用 不 同 方 式 对 其 进 行 主 观 化 识 解 , 并 产 生 相 应 的 语 言 表 达 ,其 结 果 是 一
显 ) 出发 , 探 析 诗 歌 翻 译 中译 者 发 挥 创 造 性 的 限度 问题 。
p urli ng of wa te r an d t he t wit t eri ng co n ve rs at i on of
该理 论为探 讨诗歌翻 译的译者 创造性 限度 问题提供 了新 的 t h e b i r d s ” 。此 处 译 者 详 细 描 写 了 水 声和 鸟语 声 ,不 仅 营
语 百压用研 谙 言应用研 冗 究
从 识 解 理 论 看 古 诗 词 英 译 中 的 译 者 创 造 性 发 挥 的 限 度
口庞青秀 王晓慧 钱致富
摘
要 :识解 作为一种重要 的认知方式 ,决定 了对应 的语 言表 达。本文从识解 理论 的三个维度 ( 详 细度 、视 角和限 度
“ 认 知 语 言 学 将 语 义 放 在 非 常 重 要 的 地 位 , 而 语 义
古典诗词的可译性限度与创造性叛逆
向学术界提出这一术语。他说 :“ 翻译 总是一种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于英语 语法 的格式 的限制 ,冠 词、关 系代 词 、关系副词、代名词 、前置词等在英语诗歌中往 往不可省却 ;与英文不 同,汉语古典诗词中不仅主 语词可 以省略,甚至动词都可以略去 ,不仅不会影
第 7卷 第 3期
20 年 8 月 09
辽宁 医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 i nn d a U iesy( oi c neE tn ora o a igMeil nvrt Sc Si c d i ) Lo c i l a e i o
Vo . L 7 No 3
更 深月 色半人 家, 北 斗 阑干 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境 。 “ a ehue 和 “ ot Sa” “ u hl t os” fh Nr t 、 S t h r o h
Sr t ”的位 置相 映衬 ,没有 翻译原 文 中 “ 深” a 更 , 却把 “ 更深” 的意思准确 的表达出来。 “el e f et h i tn”不仅直译 出 “ f t o os s r mi 偏知 ” 的涵义 ,而且 更加形象和生动 的传达出万物复苏的动感 ,使读者 仿佛身临其境的触摸到 “ 春气暖” 。看似对原诗的
【 中图分类号】H 7 1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4620 )3 00 - 3 64 0 1(09 0 — 16 0
造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 ,那是 因为它把作品置于 个完全没有 预料到 的参 照体系 ( 指语 言 )里; 说翻译是创造性的 , 那是因为它赋予作 品一个崭新 的面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 学交流 , 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 品的生命 ,而且赋 诗 歌的语 言特 征 :节奏与 韵律 予它第二次生命 。 中国学者谢天振引进并 丰富这 ”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其翻译要比其 术语 的 内涵。谢 天振 在其 《 译介 学》 中指 出: 他文学形式更加复杂而有难度。从文学翻译 的范畴 “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 自己的艺术创 来说 ,诗歌是可译性最小的文学形式。诗歌语言具 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 的一种主观努力 ,文学翻译 有凝练优美 、富于节奏韵律、文化意象 丰富等特 中 的叛逆性 就是 反映 了 翻译 过程 中译者 为 了达 到某 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 的客观背离 。 点。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汉语属汉 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 不仅其语言的逻辑结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 上而言 ,在实 际的文学翻译 构大相径庭 , 其字词结构 、发音规律也存在明显的 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根本无法分开的 ,他们是一 差异。诗歌通常用押韵的形式来突出节奏和韵律 , 个和谐 的有机体。 ” 中国诗歌 的翻译基于其 自身 具有 的意美 、音 两种语言的押韵形式也截然不同,而且文化信息和 美 、形美等特点 ,加之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 美感的传递在诗歌翻译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能够把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有效 的翻译 化的固有的差异性 ,自然加大 了其 “ 不可译” 的 成另外一种语言是国内外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 , 包 限度。下文着眼于诗歌的意美、音美 、形美的可译 括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的专家和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 性限度 ,赏析译者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 题 。在理论研究方 面 “ 创造性叛逆 ”一词备受关 翻译 。 注。其渊源可追溯到欧洲半 岛意大利 的一句俗语 : 二 、意 美 :可译 性 限度与创 造性 叛逆 “ rdtr rdoe ( 者 为 逆 者 ) ” 16 Tauteet ir 译 o at o 9 1年 ,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曲”径“探”幽——浅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限度问题
“曲”径“探”幽——浅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限度问题童敏【摘要】Whether the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or not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Most of the poets and the translators think that poetry translation is limited. It is based on the poetry's own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gem of Chinese ethnic literature. One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is its rich image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y are also an obstac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mage is possibly its soul. It is the key to shape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and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to reflect poet's style. It also has been a part of our own culture. Therefore, imag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hich can be handled appropriately or not and their translatable limitations are closely linked.%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作者:李舒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7期【摘要】古诗英译是中西方翻译家一直重视的问题,至今争论之声不断。
笔者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争论分析之后,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原则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古典诗歌;可译性【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一、争论之声中国古典诗歌堪称艺术的精华,为了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数百年来众多中外译者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
然而,由于中国古诗自身的特点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
翻译家朱光潜也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
” 哲学家金岳霖在谈到翻译时,也认为诗歌“差不多不能翻译”。
尽管诗歌不可译的声音不绝于耳,仍然有许多翻译家把一首又一首的诗歌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并且在新的语境中,这些译作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
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认为诗歌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
二、可译性论断诗的翻译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首先是作品风格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诸要素中,要涉及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语言、注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许多翻译家经过实践,认为虽然诗的翻译如同给玫瑰花染色一样不易,但并非不可译。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in spite of difference of soil and climate, of language and manners, of law and customs on spite of things silently gone out of mind, and things violently destroyed; the poet binds together by passion and knowledge the vast empire of human society, as it is spread over the whole earth,and over all times.” 正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译的。
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
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作者:王粉敖佳勇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摘要】可译与不可译的驳论在翻译史中由来已久。
许多诗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不赞成诗歌的翻译,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能被翻译的。
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翻译家进行诗歌的翻译尝试,并且成功的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诗歌的可译性及其他的限制问题。
【关键词】可译诗歌限制一、诗歌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Poetry)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The famous translator Lin Yutang defined poetry as “poetry is essentially thought colored with emotion ”.(林语堂,1998)二、诗歌的声调和音韵(Tone and Rhyme of the Poetry)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
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Any speech has a tone and ton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poetry. As we know,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Chinese language: level, rising, entering and falling. The four different tones are used to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in poetry for auditory effect. For metrical purposes, the first tone is regarded as even tone, while the other three tones are regarded as oblique tones. Even-toned and oblique-toned characters have their proper places in poetry and the musical effect of Chinese poetry lies in its fixed arrangement of even and oblique tones. As to the ideographic relations of the four tones, Shi Chuzhong in Tang dynasty said in his《元和韵谱》,“The first tone is horizontal and steady, the second is loud and clear, the third is high and melodious, and the fourth is short and rapid.” Thus the variation of the four ton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音韵是古代用来注音的东西,就跟现在的拼音差不多。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任莺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7)001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任莺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英语系,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古诗意象英译的概念隐喻转换r——以许渊冲、卓振英等英译古诗词为例[J], 葛月月;尹明睿
2.从世界英语理论看中国古诗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r——以倪瓒诗文英译为例[J], 赵海萍
3.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J], 杜晶洁
4.试论中国古诗英译的意义再生--以王维的《山居秋暝》英译文为例 [J], 张媛媛
5.中国古诗英译的策略--以《静夜思》的英译为例 [J], 张智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词互文符号的可译性限度及翻译原则
古诗词互文符号的可译性限度及翻译原则(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充斥于中国古诗词的互文符号既是古诗词英译的引导者,又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其承载着深厚的源语文化历史积淀,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但互文符号又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因此,译者应以最佳关联为指导原则,以源语和目的语认知语境的互文理解为基础,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有文化替代、音译加语境增益、淡化和改写等,灵活处理古诗词中的互文符号。
关键词:古诗词;互文性;互文符号;可译性限度;最佳关联原则一、引言中国古诗词一直被盛誉为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枝奇葩,而要使其香飘四海,翻译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
事实上,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醉心其间,并有很多译作问世。
然而,其可译性一直是译者们争论的焦点。
二、古诗词互文符号的可译性限度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其中俯拾皆是的互文符号可谓是千古绝唱。
由于其长期浸润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学、宗教、习俗等文化体系中,它们总会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因而成为意蕴深厚的文化负载词。
然而,翻译毕竟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翻译互文符号时文化缺损不可避免,因为“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从某一角度而言,它是不可移植的”。
[1](一)翻译过程中要保留互文符号所有层面意义的不可能性语言凝聚着该语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
而互文符号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或语用文化预设,“语带双关”可以说是其常态。
但这并不影响源语读者对古诗词意义的解读,因为“文化预设是互文产生和使用的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是正确解读和欣赏作品的前提,具有共同文化预设的读者对互文文本具有相同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
[2]“就文本的互文性的限度而言,以及就互文的可译性的限度而言,原文的互文关系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入译文的”。
论英译中国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论英译中国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凌春花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3)001
【摘要】翻译实践表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距离.从翻译学角度来看,诗歌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本文试从诗歌的三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译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凌春花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高博
2.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歌“三美”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以《春晓》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邓玉华
3.中国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 [J], 孙梦璐
4.关于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标准的思考r——以《诗经》英译为例 [J], 张蕾
5.中国诗歌典籍的英译分析——评《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散论》 [J], 许伟丽;刘杰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的表达现 实事 物的方式 , 而这 种独特性恰恰是语 言间相互 翻
译 的绊脚 石。 近几 十年来 , 随着语 言学 的发展 , 姆斯 基 的普遍 语法 乔 理论逐渐 替代 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当代语 言学研 究领域 中 在 占统治地位 。基于心灵主义和先天论 的观点 , 氏认 为人类 乔 语言产生 于一个共同 内核 , 这个 内核就是普遍语 法。世界上 不 同语 言所具有的一切语法特征都 是人类与生俱来 的 、 大 在 脑 中已经存 在的项。如同开关一样 , 每一个项在 幼儿 早期 习 得语 言时 , 会被设定 为 “ ” “ ” 开 或 关 。先天论 认 为不 同语 言 的语 法差异即来源于 此。乔 氏的普遍 语法 理论 为普 遍论 提 供了理论依据——正是 由于不 同语 言的基本 内核是相 同的, 语 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 的。 但这并不是说单一 论 的观点就 是错 误 的。正是 由 于人 类在后天习得语言时 , 大脑 中对普遍语 法特征的设定有所 不 同, 以及不 同的社会 族群在漫长 的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 的巨大 的文化差异 , 致了不 同的语 言具有 其独有 的特 性 , 导 而这 些 特性在翻译过 程 中对 译者 所形 成 的阻 碍也 是 显而 易 见 的。 因此 , 一种语 言是无法被精确地 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 的观 点是 客观可信 的, 即在绝对意义上来说 , 语言是不 可译 的 。 之所 以在本 文的开始部 分首 先对语 言 的可译 性进 行简 要 的分析 , 因为语 言 既是 诗歌 的 基础 , 是 又是 诗 歌 的容 器。
第2 6卷 第 3期
V 12 o 6
No. 3
中州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Z H0NGZ H0U UNI VER I STY
浅谈唐诗英译的可译性和可译度
浅谈唐诗英译的可译性和可译度
李丽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翻译之难,诗译居上.该丈从语言的共性、翻译心理、人类的情感共通之处、文学翻译的特点及优秀译诗等方面推翻唐诗英译是海市蜃楼的观点,立论唐诗作为
我国文化瑰宝是可以译的,并提出唐诗英译有其可译度的观点.
【总页数】3页(P263-264,273)
【作者】李丽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唐诗“意美”可译性分析——以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为例 [J],
张晓
2.利用可译性提高可译度--读解《可译性与可译度》 [J], 曹顺发
3."变通"译唐典音美意深远——从"三化论"角度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 [J], 苏琳
4.唐诗女性意象英译过程的意象图式分析——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为研究语料 [J], 蒋瑞琦;谌莉文
5.唐诗英译中的精品——评《唐诗三百首新译》 [J], 高嘉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摘要: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基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从中国古诗的英译出发,分析了诗歌的可译性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提出诗歌翻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诗歌; 古诗英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Abstrac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been a disputable topic.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ability;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1.引言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1]。
诗歌不仅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且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的产物。
中国是诗歌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既高度浓缩又抽象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在音律节奏、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诗歌独一无二的特点, 堪称艺术的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充分领略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者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独特的特点及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
2. 关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持不可译论的代表当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他曾经断言“诗歌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英国诗人雪莱也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
他在《诗辩》中指出:“要想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输入另一种语言, 就像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去找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构成要素一样是不明智的。
”[2]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
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3] 朱光潜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
”[4] 哲学家金岳霖在谈到翻译时,也认为诗歌“差不多不能翻译”。
[5]。
尽管诗歌不可译论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优秀的诗歌却正不断地从一种语言译入另一种语言, 并且在新的语言文化语境中获得了众多的读者。
巴西诗人兼翻译家 Augusto de Campos声称“诗歌无国界”,译者完全有权利跨越语言的疆界进行诗歌的传译。
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认为诗歌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
著名翻译家江枫也认为“诗,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译的...如果不可译,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读者和作者便会无法沟通。
”[6]3.诗歌的可译性及限度---古诗英译实例分析3.1.诗歌的可译性虽然关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众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尝试和努力却并没有停止。
在我国潜心于中国古诗的外译(尤其是唐诗英译)研究中耳熟能详的当代著名翻译家就有吕叔湘、翁显良、丰华瞻、孙大雨、杨宪益、丁祖馨、许渊冲、文殊、徐忠杰等人。
他们通过自己精妙优美的译文,更加深入地向西方译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方,也有诸如Arthur Waley, H. A. Giles, Ezra Pound 等译者致力于中国古诗的英译工作。
无可否认,他们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然而大量成功的诗歌翻译实践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
就连认为诗歌不可译的王以铸也说, 诗不可译“决不等于说我们今后就不再需要翻译外国诗歌了。
文化交流,开拓眼界,参考借鉴等等都要求我们有不断把外国的诗歌介绍过来的必要, 我们自己的古今诗歌也要不断介绍到国外去”。
[3] 当然,诗之所以可译,更是因为它是世界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尽可以千差万别,但是人类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 人类具有相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这就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
此外,因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需要交流, 需要共享优秀文化(文学)成果,而翻译是民族文化交往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这也使得诗歌翻译成为必要。
3.2. 诗歌翻译的障碍及可译性限度诗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族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构成了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的障碍,由此产生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刘宓庆[7]在其《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架构, 并从认知、思维、语言和文化四个维度对语际转换中的源出语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论证, 继而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 即:“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语际转换中的障碍”(包括语言文字结构障碍、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表达法障碍(Expression Obstruction )和语义表述障碍(Semantic Obstruction)及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
卡德福特[8](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可以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在译语中没有与源语相对应的词汇和句法)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因为源语中带有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在译语中是空缺点)。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是文学翻译界公认的事实,因为“诗的翻译不仅是追求语言的转换, 而应是意境、神韵、韵律及艺术效果的转换。
译者不应刻意追求复制原诗的形式, 而应将原诗的韵致、情愫、意象尽量完美地传达出来, 这样做才不愧于‘重暗示、重含蓄’的汉语诗歌。
”[9] 吴岳添在《许渊冲: 诗译英法惟一人》中说到:“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
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己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10]中国古典诗词音韵优美,精炼隽永,意境深远,以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意境,此外,在中国古诗词中,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经改变,往往让人产生诗歌不可译的错觉。
3.3. 古诗英译实例分析古诗英译由来已久,时至今日,译品百出,流派纷呈。
下面仅以几个古诗英译的例子来论证诗歌可译性限度的存在。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为: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Shut in the palace twenty years.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Oh!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该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的涵义,但是,“何满子”是中国唐代的歌曲,而“天鹅的绝唱”却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以“天鹅的绝唱”译“何满子”,虽然容易被英语语言使用者所理解,却使原诗作品中包含的生活画面失去了历史和民族色彩。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中反映的是唐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在这里,辽西不但代表丈夫,而且代表战场。
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几种译文:①.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My lover smiled to me. --- Fletcher译② Drive the orioles away,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is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Bynner译③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For their songs awake meFrom dreaming of my dear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许渊冲译从第一种译文中,已经看不出唐代连年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被抹上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
第二种译文是客观主义的译文,因为外国读者不可能懂得Liao-his(辽西)的寓意。
在这方面,第三种译文远胜于前两种,这和许渊冲先生深厚的国学背景不无关系。
再看一个例子。
张祜《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拨玉钗灯畔影,踢开红焰救飞蛾。
”Jenyns译为:Streaks of moonlight pass through the trees within the Forbidden City.Her seductive eyes dwell upon the nesting heron.Leaning aslant in the shadow of the lantern she plucks out a jade hairpinAnd picks at the flame to save the flying moths.在这里,译者用seductive(妖媚的)一词,歪曲了历史现实。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女都是命运悲惨的妇女。
他们远离家人,在宫中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在寂寞孤苦中了结自己的一生。
而译者却把她们描写成荡妇。
这位译者既谈不上洞察历史现实,也谈不上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秘密。
而另一位译者Bynner就比他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