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背景下的成就动机理论回顾及对管理的启示-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

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大学5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 归因风格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归因风格和成就动机。然后,根 据已有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 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运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结论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水平,企业可以采 取一系列措施,如提供专业培训、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提供挑战性的任务等。 倡导开放、支持性的组织文化,鼓励管理者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企业决策,也有 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心理资本和投入程度。
结论
总之,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素质,对企业 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和培养这些心理因素,企业可以不 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绩效水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讨论
情绪智力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熟度产生作用,这一发现对临床实践和护 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可通过培养实习护生的情绪智 力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职业成熟度。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沟通技巧和 人际交往能力培训;实习护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鼓励实习护生 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培养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等。
内容摘要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职业兴趣之间存在相互 关系。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 成就动机,以激发他们的职业兴趣和热情。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 求,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以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和就业目标。
内容摘要
二、文献综述
倾向于内在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往往具 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而倾向于外在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如将失败归因 于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外部因素,则可能表现出较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经过五千余年的创造和发展,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文化和思想,源远流长。

直到现在,不仅在国内,包括全世界,都得到众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推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已经被众多领域所接受并且得到很好的运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无以复加的贡献。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

其中数儒家思想更甚,它吸取和改造了诸子百家思想,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自汉武帝以来,为历代封建君王所推崇,成为封建王朝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而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社会的发展中,注重人的作用。

根据人的心理理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来协调社会关系,这些因素往往又与科学的社会管理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就是希望能够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而能融入团体,更好的促进团队发展,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用现代的管理思想来诠释,就是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古代,古人认为,对家、国的管理,除了人口的差异和对象的不同,其在管理的方式上,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这就容易形成家族管理模式与国家管理的相似。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慢慢的做大做强,家族企业在沿海等地区慢慢成长。

特别是在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愈加明显。

在海外,中国比较出名的民营企业,无一不是家族企业。

他们的管理思想无一不和我国传统管理思想有关。

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依靠家族或者同乡的帮助而获得成功。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管理者为组织制定目标和利用组织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而在国家社会管理中,与企业管理又有很多共通之处,因而这一思想在为代企业提供理念和动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提供治理国家理论。

推行目标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领导对各项指标都要心中有数,工作不深入,没有专业的知识,不熟悉生产,不会经营管理是不行的,因而对领导的要求更高。

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摘要]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国情现状任务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

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

十年动乱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

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

“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

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马洪晶(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着力探索分析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前进的原因、七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主要矛盾转变政府职能历程D O I 编码:doi :10.3969/j.issn.1674-6287.2021.02.017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2-0074-04【收稿日期】2021-2-25【作者简介】马洪晶(1994~),女,河南信阳人,中共伊犁州党校行管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社会治理法治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是对行政体制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革新,包括机构数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权力的变革、手段方式的创新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这意味着继续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依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同时期矛盾会发生相应变化,且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存在着相对应的主要矛盾,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要着力解决每个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刚成立时,党的八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是国家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目标、保障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提升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经验,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源流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行政管理主要依靠君主的权力和官员的管理能力,通过吏治体制和科举制度,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清朝时期,有着著名的吏治学派和水利学派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受到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推动中国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后来,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开始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

三、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应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关注人的权利和利益,切实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 依法治国。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强调依法治国,重视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3. 民主参与。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强调民主参与,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参与,推动决策的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提高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我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多样的管理实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旨在对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探讨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

首先,中国行政管理理论在不断发展创新。

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起源于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了公共管理、政策分析、行政法制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政府的职能、结构、过程等方面展开研究,包括政府绩效评价、公共服务供给、公共决策等多个方面。

其次,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效能等方面。

政府管理方面,中国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

公共服务方面,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和投入,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

行政效能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的管理和评价,推动政府的廉洁从政和依法行政。

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行政管理存在着政府职能不清晰、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政府职能不清晰导致政府职能重叠、职责不明确,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公信力。

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政府部门之间协作不畅、职能发挥不够,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整体效能。

行政效率低下导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政府绩效评价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的机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

其次,我们应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的整体效能。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心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自己与他人,尤其在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中,成就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个体追求成功、完成任务以及超越过去表现的内在动力。

1.1 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实现特定目标以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愿望。

这种需求往往驱动人们去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而不是放弃。

1.2 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则是指个体希望影响他人或环境,以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权力和控制力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方式。

1.3 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这种需求驱动个体寻求对他人的支持和认同,呈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成就动机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将其进行系统化,到后来不同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扩展与修正,使其适应到更多元化的领域中。

2.1 麦克莱兰的研究成果在麦克莱兰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主题抽测法”(TAT)来评估个体的成就动机。

通过让被试描述一些模糊的图像,他发现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竞争胜利与个人成功强烈的渴望。

2.2 后续研究及扩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学者将成就动机与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强调了期望与价值在动力形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成就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决策。

三、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背景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成就需求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动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经典管理理论在中 国企业的应用分析

经典管理理论在中 国企业的应用分析

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分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中国企业不断寻求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方法。

经典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基石,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一些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中国企业中,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广泛。

许多制造企业引入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作业规范。

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解和精确测量,制定出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操作方法,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每个工人负责特定的工序,工作流程高度标准化,使得汽车能够大规模高效生产。

同时,中国企业也注重对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根据科学管理理论,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企业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标准化作业的要求。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强调标准化和工作定额,可能导致员工工作的单调性和缺乏创造性。

此外,如果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过于僵化的标准和流程可能无法及时适应。

二、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以亨利·法约尔为代表,强调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及管理原则。

中国企业普遍重视计划职能。

在制定企业战略和年度计划时,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内部资源评估,以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组织职能方面,企业通过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提高管理效率。

在指挥和协调方面,企业领导者需要有效地传达目标和任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协调会议,解决部门之间的冲突和问题。

控制职能则体现在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设定绩效指标和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但行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管理思想是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世界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管理思想强调人本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因此,在中国管理思想中,关注员工的合理需求、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被视为重要任务。

这与西方管理思想中忽视人的因素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管理思想注重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和延续。

在管理层面,中国管理者更倾向于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利益追求。

这种思想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许多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和繁荣。

第三,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协调和和谐。

中国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中国管理思想中,团队合作和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与西方管理思想中竞争至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相比,中国管理思想更注重的是共赢和共同进步。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促使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第四,中国管理思想强调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

中国是家族型企业的发源地,家族观念在中国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家族企业注重传承和家族荣誉,在管理层面强调忠诚、信任和恩义。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

第五,中国管理思想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在中国哲学中是重要的思想理念,意味着找到适中的平衡点,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

在管理领域,中庸之道的应用体现在管理者要平衡各种利益,避免极端行为和错误决策。

这种思想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智慧和决策水平,使组织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中国管理思想是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强调人本管理、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协调和和谐、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以及中庸之道等方面,中国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企业管理取得成功的因素

中国企业管理取得成功的因素

中国企业管理取得成功的因素前几天一直在看一本书,我认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取得成功的因素、对中国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并维持持续发展的成功因素都有深入独特的分析。

自认为这本书的研究分析是很精髓的,处处显示出专业的分析思维。

主要作者陈春花在企业界应该是很有知名度的,担任很多企业的顾问、董事等职务。

中国民营企业往往在从创业到积累第一桶金的这个过程是游刃有余的,但往往是到了爬坡阶段、面对市场更激烈的竞争、面对陡然增加的管理成本变得无计可施、昏招连连,最后企业虽然有很大规模,也难以避免风吹雨打而倒。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除了很多要在产品研发、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等方面下很多功力,还有重要的核心点在于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进行很好的结合。

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企业环境中处理好人与人、老板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指要搞小团体的非正常关系,而是要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核心点是利用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员工、提高员工对企业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意识、使员工与企业成为一体。

这就需要企业在员工的关系管理上下工夫,而且还要不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理、智、信”和社会关系基础加强感情投资。

比如,员工生日的派对或礼物、员工结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组织奥尼尔定理: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提出者: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点评:只有能切身体会到的,群众才认为那是真实的。

定位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点评: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

艾奇布恩定理: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提出者:英国史蒂芬。

约瑟剧院导演亚伦。

艾奇布恩点评:摊子一旦铺得过大,你就很难把它照顾周全。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 结果分析 :
精品PPT
什么(shén me)成就动机?
目录(mùlù)
Contents
什么是职业价值观? 成就动机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总结及应用建议
精品PPT
01 Part One 什么(shén me)是成就动机? 精品PPT
需求(xūqiú)与动机
权力
成就
亲和
成就动机(dòngjī)理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 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 和动机(dòngjī)进行研究, 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
成就动机回避失败倾向与经松稳定、社会福利呈正相 关
精品PPT
高成就(chéngjiù)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qiánɡ liè)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 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 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 带来的物质奖励,但是如果他们在组织工作出色而薪酬很低,他们是不会在这个 组织呆很长时间的
成就动机对职业(zhíyè) 价值观的影响
精品PPT
假设情景(qíngjǐng)实验
• 假设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的屋子里独自一个 人玩套圈(tào quān)的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 起点的位置,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近的位置, 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 有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 有一半次数套中目标?
01
03
Add your title
精品PPT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成就动机理论》 《大学生成就动机对职业(zhíyè)价值观的影响》 《试论大学生职业(zhíyè)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zhíyè)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关系研 究》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启示

管理学(中级)作业一: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启示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级李永康本文先回顾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管理思想,在次基础上对中国管理思想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启示。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拥有许多耀古烁今的“圣哲”,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他们都是精心思谋天下大治的管理思想大师,他们各自创立了一套人与社会的管理之道。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管理思想远不仅此。

本文稍做总结。

1.儒家思想蕴涵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以张扬修身齐家、济世安民的人文之道为其核心内容的因而无论从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就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说,它实际上是一种着眼于社会管理的学说。

儒家管理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王道”,即主张实行“仁政”,一方面,提醒统治者要以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百姓,使广大民众自觉地服从统治;另一方面,号召老百姓、臣民之间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和谐人际关系,以求天下太平。

儒家以“王道”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

孔子十分强调管理者的“正己”在管理中的巨大影响作用。

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都是在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孔子把是否关爱民众作为能否有效地统治民众的前提, ,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这种“人本”管理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实践效用。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在儒家文化那里,“和”既是管理的目的性要求,也是管理的方法论要求。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提倡中庸,是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防止片面性。

2.道家思想蕴涵的管理思想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思想的“柔道”特色。

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感悟

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感悟

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感悟在行政管理领域,各种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为行政管理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这些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决策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等,它们都对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我多年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理论学习,谈谈我对行政管理理论的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我认识到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组织效率和绩效至关重要。

在公共管理理论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比如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市场化、客户导向和绩效导向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提高政府组织的效率和成果导向。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尝试应用这些理论,比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行政管理理论也不断提醒我们要关注组织的内部运作和员工的管理。

在组织理论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对于组织的管理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我在学习到了变革管理理论后,尝试在组织变革中采取了更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和阻力。

同时,领导理论也启迪了我对于领导力的认识和实践,使我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再次,决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决策方法和原则,有助于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决策问题,比如资源分配、危机处理等,通过学习和应用决策理论,我更有把握地进行决策分析和风险评估,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决策结果更为科学和有效。

最后,绩效管理理论对于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学习和应用绩效管理理论,我了解到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意识到了绩效管理对于促进组织改进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的工作中,我尝试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促使了部门工作的提高和创新。

成就与动机对公司的影响力

成就与动机对公司的影响力

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求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的高层次需求可以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所以,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试图了解高成就需求者高成就需求者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的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有何启示

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有何启示

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有何启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

企业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企业实践的重要知识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启示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标准化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使每个员工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这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生产线上,对每个工序的操作时间、动作规范进行精确设定,能够确保生产的高效和稳定。

2、分工与专业化根据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让他们专注于特定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专业化。

专业化能够提高员工的熟练程度,减少错误,提升工作效率。

比如,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分为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等不同的专业岗位,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项目。

3、激励机制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通过合理的薪酬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应建立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奖励那些工作效率高、质量好的员工。

这种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行为管理理论的启示行为管理理论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它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以下启示:1、员工需求的满足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企业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2、领导方式的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情境,企业管理者可以采用独裁式、民主式或放任式的领导方式。

在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独裁式的领导迅速做出决策;而在团队氛围良好、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民主式的领导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

管理研究在中国理论发展与贡献-44页PPT资料

管理研究在中国理论发展与贡献-44页PPT资料

3
23
mode, resourcing, learning, government relations, performance,
etc.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hange (including financing, contracts, 3
20
governance, etc. )
Li & Tsui (2019)
Research Top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of 36 most cited studies on PRC firms
# of 226 studies in Greater China
Chinese culture, behavior, values, relations (guanxi), trust,
现状
▪ 在这104篇中,主要在国际商业(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和 亚洲(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为主的期刊上。
▪ 内容主要探讨“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究 (40篇),而较次的中国文化、跨文化人 力资源管理、和私营企业等则相差悬殊 (9-13篇)
现状
▪ 从亚洲管理研究说起 Lau (2019, APJM) ▪ 以非亚洲理论和构念(Construct), 来研究非
亚洲课题为主 ▪ 渐多以非亚洲观念来看亚洲课题 ▪ 但以亚洲眼光来看亚洲课题或切入全球性
课题则很少
THEORIES AND CONSTRUCTS
Asian Origin
Non-Asian Origin
主要内容
▪ 为什么要谈理论发展? ▪ 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和贡献? ▪ 在中国的情境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2019年文档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2019年文档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我国企业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企业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内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所以,现在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运营中的头等任务,近年来我国企业也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如今,企业管理创新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一、企业运用扎根理论的创新动力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法是国外两位学者研究出来的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对某一现象归纳并引导出扎根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需要资料收集与分析然后得出验证过的理论。

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文化中我国企业管理有着自己的家长式的管理和集体主义导向的倾向,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

但是现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也是有很大的突破。

所以,扎根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在内在实践外在发展都有一定的驱动能力。

只有在企业中真正实践并运用扎根理论不断学习进行提炼和总结,才能真正对企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研究样本的选取良好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创新理论,同样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需要科学的采取一些真是可靠的管理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这样不仅可以收集丰富以及典型的管理案例而且可以深度挖掘新的理论,推动企业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样本的采取需要涉及到各个行业以及工业领域。

样本涉及到河北、山东、陕西、河南等多家企业的调查和研究,行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力、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

选取了几个典型企业的进行试点调查,了解到企业的一些相关数据和实际的运作情况。

针对几个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60份,总回收率在65%65%,剔除无效的问卷,剔除无效的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在237份,有效回收率达59.25%59.25%,调查对象都是企业的管理者、厂长、,调查对象都是企业的管理者、厂长、副经理、部门负责人等,也是底层员工都是占少数。

本次研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企业文化(包括创新型和秩序型)、共同愿景、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创新协同机制。

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三:计划经济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管理层强调控制、强调形式主义、注重以生产为中心、忽视效 益、实行经验推广型管理。加速了中国奔向现代化的进程
四:改革开放混沌时期
这一时期是注重技巧和困境应付、忽视伦理、制度和战略、推行机会主义、 进行模式探索。推动了中国管理模式的深入
五:管理模式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管理模式、学说、体系已日趋成熟,拉开了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 的历史帷幕
总结: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如工厂、学校、医院、 军队、公司等等,人们依赖组织,然而,仅仅有了组织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人 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 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 可少的条件。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 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组织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所以说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管理! 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管理!
中国在政治领域的管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分层治理的思想、德治和法治相结 合的治国策略、 “为政在人”与选贤任能的思想。 中国经济管理思想有两个基本取向:一是从整个国家、社会宏观角度出发,形成 了“富国之学”;二是从私人经济活动的微观角度出发,形成了“治生之学”。 而这些思想正是促进中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思想,由此看出管理在中国政治领域 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管理使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 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 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组织是由组织 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的要素互相作用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然而,仅 仅有了组织要素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不会完成 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管理,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织才能正常 地运行与活动。组织要素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在组织中协调各部 分的活动,并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二、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 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有效地管理,可以放 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有效地管理,会使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大于组织因素各自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起到放大组织发展离不开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背景下的成就动机理论回顾及对管理的启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西方动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成就动机越高的学生,其学习表现越主动积极,成绩也越好;而在企业内部,多项研究都证实了员工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表现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如何提升员工的成就动机,是现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议题。

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成就”的定义和看法并不相同。

以现代中国而言,多数中国人所谈的“成就”总离不开学历、高薪、车、房、地位等方面,这与西方传统成就动机理论中的“成就”并不全然一样。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成就动机”,来进一步明确该理论对中国本土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早在1938年,Murray就提出人格的中心是由二十种需求所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指的是个人希望将工作尽力做得完善的一种内在欲望和倾向,这种需要使人表现出以下的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勇于竞争并超越别人。

后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最著名的学者要数麦克利兰(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Atkinson)。

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三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认为人有三种重要的需要:(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在某种标准下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2)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希望掌控别人,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3)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其中他研究最多的就是成就需要,他提出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具有如下特点:(1)看重内在而非外在的回馈,工作的满足感来源于完成工作本身,而不是相应的物质回报;(2)具有中等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谨慎考虑各种可能性后,采取最可能成功的方案;(3)有较强的责任感,他们并不仅仅把工作看作是为组织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实现和体现出个人价值,因此他们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并且会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4)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麦克利兰认为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往往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因此组织应该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

他196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成为企业家或高阶经理人的成功人士,有83%的人大学时代在成就动机测量上获得高分;相反,那些成就较为平庸的员工,则只有17%曾在成就动机测量上获得高分。

另一方面,阿特金森则对成就动机这一概念的运作和影响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阿特金森[3]认为所谓追求成就的心理,事实上是由两种心理趋向共同形成的,一是追求成功的趋向(简称TS),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趋向(简称TAF);换句话说,在面对任务目标或其他想追求的事物时,人一方面向往成功,另一方面害怕失败,而对成就动机较高的人而言,成功的吸引力要远大于对失败的恐惧,因此即使面对可能失败的情况,他依然愿意付出一切来追求成功。

其中,追求成功的趋向(TS)之高低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成就动机(MS)、成功的几率(PS)和成功后的诱因价值(IS);而避免失败趋向(TAF)的高低也取决于三个因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失败的几率(PF)和失败后的负向诱因价值(IF)。

在西方组织行为学界,成就动机早已被证明是预测员工绩效的有效指标。

如Locke等发现在不超过个人负荷的前提下,员工的成就动机越高,生产力就越高,同时高成就动机的员工会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承担更多的挑战。

张登浩针对基层党政干部的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的成就动机水平越高,其自我幸福感越高。

然而,由于成就动机理论的所谓“成就”是源于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是高度个人主义思维之下的产物,因此在集体主义倾向较高的国家(例如东亚国家,包含中国)未必能简单套用。

余安邦与杨国枢就指出,西方背景下的成就动机事实上是一种“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可以说是完全基于西方白人社会(特别是欧美白人中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

将这样的“成就动机”理论简单移植到文化背景、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截然不同的中国,显然并不合适。

二、儒家传统与中国人心中的“成就动机”余安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说法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心中对“成就”的看法是非常集体主义的,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自身想追求什么,而是看他能否满足甚至超越父母、家庭、宗族、社会所赋予他的期望,能否“光宗耀祖”。

林元辉提出,儒家文化当中所认为的最高成就,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24年)。

“立德”指在道德或节操上立下永垂不朽的典范(如文天祥的成仁取义),“立功”指创下政治上或军事上的伟大成就,“立言”则偏向知识或学术上的成就。

他还指出,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追根究底是在“求名”,也就是说,唯有立下万世不朽的名声,让自己和家族之名得以流传,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孝经》中也认为扬名显亲才是孝的最高意义。

余安邦分析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后,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看重的“成就”主要是指地位的高低,通俗来说就是功名或官职,而个人追求功名或仕途上的成就,背后真正动力并不是个人的兴趣或自我实现,而是为了“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个人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只有达到或超越了家族所赋予个人的期望,这样的成就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

他也指出,中国人传统上所认可的个人成就,无论是财富、功名、利禄还是多子多孙、“五子登科”等,其背后都隐含着家族取向的成就价值,关乎到家庭或家族的利益、荣耀和兴盛。

换言之,对集体性利益与成就的追求,是传统中国人追求成就背后的主要动力。

这点与Hofstede的国家文化比较研究发现有共通之处。

从图1的各国文化维度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具有极低的个人主义倾向,这意味着相较于个人的自我追求、自我超越或自我实现,中国人更看重的是家族、群体和社会对个人的看法,换句话说,只有别人都觉得我成功了,我才算是成功了;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具有极高的权力距离倾向,这意味着对中国人而言,不断往上爬,获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梦想。

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也同样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低、权力距离高的得分趋势,显然在儒家文化圈,个人对成就的看法总是受到较深的社会羁绊,以及“光宗耀祖”、“出将入相”、“立德、立言、立功”等传统思想的渗透。

其实,早已有学者发现,西方成就动机理论在中国背景下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Yu曾以台湾地区401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西方学者常用的主题统觉测验(TAT)无法有效衡量他们的成就动机,因为受测者心中对“成就”的看法始终与集体倾向、孝道和家族主义等混杂在一起,很难找出纯粹基于个人主义的成就动机。

Pusey也指出中国人常有一种希望成功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却并非个人的,而是为了达到家庭和社会等群体的期望;他发现中国人从求学时代开始,就被鼓励同时去追求个人的成就和群体的成就,而且群体成就是要高于个体成就的,只有当个人的成就能为群体带来利益(“光宗耀祖”),且能够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分享时,这样的成就才能得到群体(无论是家庭、家族、学校还是公司)的认同。

此外,Salili与Maehr在比较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人民对成功与失败的看法时,也发现其间存在的重大差异;美国人心中的成功与“自由意志”和“现实主义”紧密相连,也就是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要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就会自觉成功;但泰国人心中的成功却更多地与尊敬他人、传统、家庭等因素紧密相连。

三、成就动机的“个我―社会”二维度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成就”的看法差异甚大,余安邦和杨国枢[7]通过研究,提出大多数人心中事实上存在着两类成就动机,分别是“个我取向成就动机”(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简称IOAM)以及“社会取向成就动机”(Soci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简称SOAM)。

IOAM强调的是个人追求自我设定的成就目标与优秀标准,而SOAM强调个人所追求的主要是家庭、家族或其他所属群体(公司、学校等)所重视的成就目标与优秀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IOAM和SOAM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不论是东西方社会的人都可能同时拥有这两种不同的成就动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两种动机强弱程度的不同。

只不过一般而言,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普通人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得分往往远高于西方人。

因此,将西方背景下的成就动机理论照搬到中国,很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西方人所说的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体内在的驱力,是与外在条件无关,纯粹希望克服挑战或完成任务的渴望,例如目前广为使用的,由叶仁敏和Hegtvet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MS),其主要条目包括“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等,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内在激励”、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关。

但在中国,大多数人心中的“成就”都离不开外界的看法,对高学历、高薪、高地位、五子登科、出将入相、平步青云等世俗所谓“成功”的追求,背后反映的往往是别人(父母、家族、学校、单位、社会等等)的期许,属于外在激励因素,个人希望被别人肯定、接受、赞赏,希望在别人心中占据一定位置,因此才会努力拼搏。

然而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当个人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的工作和挑战,而是为了“让父母骄傲”、“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时,激励效果往往并不好,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往往也不高,变成“为了他人而工作”,难以从工作当中找到自己所认可的价值和意义。

换句话说,在中国(以及其他受儒家文化深度影响的国家),因为个人背负着较多来自家庭、家族、学校和其他群体的期望和羁绊,集体主义的影子渗透在每个人的基因里,反而使得许多人失去了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失去了自我设定目标、自己从工作中找到价值和满足感的机会。

四、结论如前文所述,中国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西方心理学所研究的、对员工绩效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属于“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但一般而言,中国大多数人却具有较高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因此用成就动机来预测中国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往往效果并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