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PROE阵列特征的几种新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PROE 阵列特征的几种新方法

陈婵娟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Pro/ENGINEER 是当今最流行的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在工业设计中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主要介绍了几种阵列特征的创建方法,所有的结论对于提高绘图者绘图速度,改进绘图方法进行准确高效的绘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RO/E;阵列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9)09-0133-02

PRO/E 是美国PTC 公司推出的优秀的CAD/CAM/CAE 集成软件,它在生产过程中能将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三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能够对现代市场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作出迅速反应,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广泛应用与自动化、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 (一)阵列特征的特点

PRO/E 的阵列特征是以阵列的形式复制特征的操作。在进行零件设计时,如果需要创建大量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可以使用阵列特征。由此可见,阵列特征创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三维建模的成败。PRO/E 阵列特征具有如下优点:其一,阵列是参数控制的。因此,通过改变阵列参数,比如实例数、实例之间的间距和原始特征尺寸,可修改阵列。其二,修改阵列比分别修改特征更为有效。在阵列中改变原始特征尺寸,系统自动更新整个阵列。其三对包含在一个阵列中的多个特征同时执行操作,比操作单独特征,更为方便和高效。其四,系统允许只阵列一个单独特征。要阵列多个特征,可创建一个“局部组”,然后阵列这个组。

(二)阵列特征的常规创建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完成PRO/E3D 绘图时,常用到如下的方法创建阵列特征:

1.尺寸。通过使用驱动尺寸并指定阵列的增量变化来控制阵列。

2.方向。通过使用相应图元并指定阵列的方设置阵列的角增量和径向增量以创建径向阵列。

3.曲线。通过指定阵列成员的数目或阵列成员间的距离来沿着草绘曲线创建阵列。

4.参考。通过参照另一阵列来控制阵列。

5.填充。将子特征添加到草绘区域来完成特征阵列。

6.表。通过使用阵列表并为每一阵列实例指定尺寸值来控制阵列。

但当遇到较复杂的阵列特征时,可能就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了。下面就以一拉伸长方体(长300mm,宽200mm,厚度为2mm)为例,介绍几种阵列特征的创建方法。

(三)阵列特征创建

1.用轴创建风车阵列孔

在长方体正中间建立一基准轴用径向的定位方法建立一直径1的孔,放置面为长方体上表面,半径尺寸为15,中间基准面面通过基准轴并与长方体侧面夹角1°,如图1。

图1 基础孔特征

对其进行阵列,选择阵列方式为“轴”,第一方向选择长方体正中心的轴,输入阵列个数为8,增量为45,用以确定风车的叶片数,第二方向分别选择驱动尺寸2,增量0.3;驱动尺寸角度1,增量为18;驱动尺寸选择15;增量1,设置该方向阵列个数为10,阵列增量为12,阵列完成,效果如图2。

图2 风车阵列孔特征

2.用尺寸驱动创建螺旋阵列孔

在长方体上创建一孔,尺寸同上,如图1。 选择此孔,对其进行一维阵列,选择阵列方式为“尺寸”,第一方向分别选择驱动尺寸15,增量0.9;驱动尺寸角度1,增量为12;驱动尺寸孔径1,输入增量0.2,设置该方向阵列个数为90,阵列完成,效果如图3。

图3 螺旋阵列孔特征 图4 环形阵列孔特征 3.用尺寸驱动创建环形阵列特征

在长方体左下边角线上建立一基准轴 用直径的定位方法建立一直径18的孔,放置面为长方体前面,轴为直径参照,距离400,侧表面为角度参照,距离为1,如图5。

选择此孔,对其进行阵列选择阵列方式为“尺寸”,第一方向分别选择驱动尺寸400,增量40;驱动尺寸1;增量为4;驱动尺寸选择18,增量-1.4,设置该方向阵列个数为4。

【收稿日期】2009-06-01

【作者简介】陈婵娟(1981-),女,湖南郴州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

第二方向分别选择驱动尺寸400,增量-20;驱动尺寸1,增量为10;驱动尺寸选择18,增量-1.2,设置该方向阵列个数为7,阵列完成,效果如图

4。

图5 基础孔特征

4.用关系式创建梯形阵列特征

图6 基础孔特征 图7 梯形阵列孔特征 在上面长方体的在右下方用线形定位的方法建立一孔,直径为2,距两平面参照距离皆为20,如图6。对其进行阵列,阵列方式为尺寸,第一方向驱动尺寸选择水平尺寸20,点开“尺寸”项,在“方向1”中点击该水平尺寸项钩选“按关系定义增量”项,点击“编辑”,在出现的计事本中加入关系式: memb_i=idx2/4+5 ,保存后退出,输入该方向阵列个数为12。第二方向驱动尺寸选择垂直尺尺寸20,输入增量8,另一驱动尺寸选择直径尺寸2输入增量0.2输入该方向阵列个数为12,阵列完成,效果如图7。

现在需要将左上方的一些孔除去。注意他们的idx1和idx2值都比较高。重定义刚才创建的阵列孔,点开“尺寸”项,在“方向2”中点击垂直尺寸项钩选“按关系定义增量”项,点击“编辑”,在出现的计事本中加入四行关系式: memb_v=8*idx2+lead_v if idx1+idx2>11 memb_v=-9 endif

如果没有 if 语句 memb_v=8*idx2+lead_v 相当于设置了数值增量为8的value ,也相当于memb_i=8 if 语句判断孔是否在左上方,并改变垂直尺寸将孔移至零件外部 ,完成后效果如图8。

图8 修改后的梯形阵列孔 (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149页)猜测的程度,所以无法得知学习者的真实成绩。同时,上述模型也是基于试题量比较大的学习系统的测评,如果试题量比较小,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三)基于信心度的客观题测评模型的建立

基于直接评价和猜测校正评价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对客观题的评价模型,能够基本真实的反映学习者的真实水平。在模型中学习者除了选择答案外,同时选择一个信心度指标的选项,根据学习者信心度指标的不同,对于选择正确的答案进行正系数加权P i ,同样,对于错误答案进行负系数加权T i ,一般P i ≥T i 。因为信心度选择不同,学生的得分情况也不同,有可能会得负分,而这样会导致学习者因为保守而大量选择信心度低的选项,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评价模型中对低信心度选择的比例进行加权,如果低信心度的选择比例较大,同样会降低评价成绩。模型如下:

N

C N T S P S s M

k k

k j j i i ∑∑=××

×+×=1

)(

式中S 为学习者最终的成绩;S i 和S j 代表的是相应题目的分值,如果每个题目的分值相同,则S i =S j 为一个常数,即每道题的具体分值;P i 代表学习者选择了正确答案,选择不同信心度的系数加权,P i 的取值区间为0≤P i ≤1,当学习者选择最高信心度P i 的值为1;T j 代表学习者选择了错误答案,选择不同信心度的系数负数加权,既惩罚系数,T j 的取值区间为T min ≤T j ≤0,其中T min 为惩罚力度,当学习者选择了错误答案,且选择了最高信心度,T j 的值可以设置为-1或者-0.5,这个数值决定了系统对高信心度答错的惩罚力度;N k 为不同信心度答案的数目,不管答案正确与否;C k 不同信心度题目的校正系数,取值区间为0≤C k ≤1,一般信心度最高的C k 取值为1;N 代表试题总量;同时在模型中规定用户没有选择答案的试题分值为0。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演化成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当模型中的正加权系数P 的取值都为1时,且负

加权系数T 均为0时,就演变为传统的不带信心度的测评模 型

∑==N

u i

S 1S ,即学习者的最终成绩为所有选择正确答案的分值

之和。不考虑信心度,当学习者选择了错误答案,适当的给出一个相同系数的惩罚,模型可演变为∑×+=)(T S S S j i ,即学习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则按分值加分,当选择了错误答案,则适当的按相同系数进行惩罚。同理,由模型还可构造基于信心度的奖惩评价算法,以及对不同信心度题目数目进行加权调整,以避免学生过多的选择低信心度题目的问题,从而使得该模型能够适合于不同需求的客观题评价场合,同时也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学习者的真实水平。

(四)结论

模型已经在C 语言考试系统、VB 考试系统、动态网页程序设计考试系统、E-Learning 自主学习系统中成功应用,所采用的模型系数分别为:信心度分为4级,“确信”,“基本确信”,“一般确信”,“猜测”,这4级所对应的正数加权P 分别为1、0.9、0.8、0.5;所对应的负数加权T 分别为-0.8、-0.6、-0.4、-0.3;所对应的题目数目校正系数C 分别为1、0.9、0.8、0.7;对于未答题本题得分直接为0,每道题目的分值S i =S j =2分,将系数代入到模型中即可得到一组评价模型,也可以通过对系数进行调整得出其他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王娟.浅析CAA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

备,2007(2):33-34.

[2] 何克抗.许骏.计算机辅助测评(CAA)研究新进展:技能性非

客观题的自动测评[J].开放教育研究, 2005(4):78-83.

[3] 冀付军.基于网络的IT 技能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 中

国电化教育.2006(8):102-104.

[4] 孙长忠.试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型学习[J].职业技术教

育,2006(2):7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