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情况(全文)
醛固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醛固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彭博,李娟*(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3)[摘要]醛固酮在调节电解质和水的体内平衡以及维持血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醛固酮的生产中特别重要的是醛固酮合酶(CYP11B2),其催化该激素合成中的最后三个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醛固酮合酶基因变异,尤其是-344 C/T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有关。
本文是对评估醛固酮合酶基因的-344 C/T多态性对高血压病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的简短综述。
本文还提供了有关醛固酮产生的分子调控基础信息。
[关键词]醛固酮合酶、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5-0087-01Research Progress of Aldosterone Synthase Gene Polymorphism and EssentialHypertensionPeng Bo, Li Juan*(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3, China)Abstract: Aldoster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homeostasis of electrolytes and water and maintaining blood pressu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production of aldosterone is aldosterone synthase (CYP11B2), which catalyzes the last three reactions in the synthesis of this hormon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utations in the aldosterone synthase gene, especially the -344 C/T polymorphism, are related to hypertension. This article is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e -344 C/T polymorphism of the aldosterone synthase gen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This article also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aldosterone production.Keywords: Aldosterone synthase;gene polymorphism;essential hypertension1 CYP11B2基因中的344C/T多态性的生物学特性内分泌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是控制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以及血压的最重要系统之一。
降压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86* 基金课题: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JS134)作者简介:赵栋(1986.07-),男,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药学用药△通讯作者:曹慧玲(1970.09-),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药物设计,邮箱chl2020 **********降压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赵栋曹慧玲△(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陕西省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21)【摘要】高血压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同时该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等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庞大,使得该疾病的发病概率以及死亡率高于肿瘤类疾病跃居第一。
高血压疾病的主要特征为一次得病,终身都需要采取药物进行治疗,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必须更加深入的对降压药物进行研究。
本文正是基于此,对降压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实施了全面的综述,以期可以为后续高血压疾病治疗以及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降压药物;研究;现状;进展【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8-0186-04高血压疾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心极梗死以及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现代社会,高血压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国内高血压疾病患者每年将会新增约1000万人次,当前,我国高血压疾病患者大约有2.6亿。
高血压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因此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将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脑、眼、血管以及肾等部位的并发疾病,这类并发疾病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均较高,将会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对我国高血压疾病检出率、知晓类以及治疗率进行提升非常重要。
依据高血压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可以将高血压疾病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种类型为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指的是先出现某种疾病之后继发产生的高血压疾病,比如肾脏疾病所造成的高血压疾病;另一种类型为原发性高血压,这一类型的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模糊,和人体内多种调节因子以及调节机制有所关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年3 月第41 卷第2 期Int J Endocrinol Metab,March2021,V〇1.41.N〇.2• 87 •腎上腺疾病专题•综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进展王慧萍^童安莉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100730; 2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张家口 075000通信作者:重安莉,Email:tonganli@【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近年来,随着全外显子测序等技术的应用,原醛发病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驱动醛固酮合成的基因胚系和体系突变是导致原醛发病的主要机制,尤其在醛固酮腺瘤、特醛症和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认识。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病机制;基因突变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427,82070822)DOI: 10. 3760/cma. j. cnl21383-20200706-07013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 mutation related primary aldosteronism Wang Huiping2, Tong Anli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y Key Laboratory of Endocrinology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dRepublic of China,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2Hebei North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Zhangjiakou 075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 Tong Anli, Email :********************【A bstract】Primary aldosteronism (PA) is the most common secondary hypertension. In recentyear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 ,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 Germline and somatic mutations of aldosterone synthesis-driving genes are the main pathogenesis leading to PA, which greatly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sease, especially in 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 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 and 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Key words 】Primary aldosteronism; Pathogenesis; Gene mutation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81770427, 82070822)DOI : 10. 3760/cma. j. cnl21383-20200706-0701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最常见的 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5% ~ 10% [1],原醛患者 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
2021我国高血压发展的七十年(全文)

2021我国高血压发展的七十年(全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医学工作者就已经认识到高血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
1959年首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高血压防治,此后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日趋受到重视。
7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专业团体、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高血压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研究、基层人群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近年来我国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我国高血压防治与研究也为国际同行认同[1]。
一、流行病学与群防群治(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2]20世纪50年代,在吴英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我们做出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完成多次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以及多次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为了解我国高血压流行趋势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
1958年到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组织协调在我国11省市进行的血压人群调查,调查人数739204,检出高血压37773人,我国高血压成人患病率为5.1%,这是我国首次高血压流行性病学调查。
1979年到1980年我国举行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5岁及以上城乡人口,调查人数4012128,检出高血压310202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7.7%,首次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5000万以上。
揭示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北高南低、城高乡低、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及存在民族差异等流行病学特点。
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调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5岁及以上城乡人口,调查人数950356,检出高血压129039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到13.6%,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9000万。
调查揭示了我国高血压的“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的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血压升高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医学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两大类。
遗传因素涵盖了家族病史、遗传基因以及基因变异等多个层面;环境因素则涉及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如气温、湿度等)、饮食(如钠摄入量)、精神压力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的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度的精神压力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增加血压水平,进而诱发原发性高血压。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减少精神压力等,则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原发性高血压。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单片复方制剂(SPC)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降压药物如肾素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调整外,现倡导的血压管理项目,如高血压康复计划,通过综合干预手段,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手段将更加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长期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建议,高血压被定义为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病症特点,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岳池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80例,病例抽取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分配,展开观察组(纳入40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用药)与对照组(纳入40例,氯沙坦用药)的治疗效果对比。
结果:观察组纳入患者中,其治疗总有效率所测值为95.00%,较对照组所测值75.00%更高(χ2=6.275,P<0.05);经不同治疗后,观察组血压(SBP、DBP)水平所测值更低(t=10.599,15.073;P<0.05)。
组间不良反应率计算结果显示,无较大差异(χ2=1.409,P>0.05)。
结论:临床择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用药方案对继发性高血压疗效提升具显著作用。
【关键词】继发性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氯沙坦;临床特点;治疗效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econdaryhypertension[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hypertension and evaluate its therapeutic effect.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Yuech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1. Group alloca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were included and L-amlodipine besylate was used)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were included and losartan was used) were compared. Results:among the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was 95.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75.00% in the control group(χ 2=6.275,P<0.05);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 (SBP and DB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 = 10.599,15.073; P < 0.05).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 between group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 2=1.409,P>0.05)。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5)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6)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7)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7)3.2 Ca2+通道阻滞剂 (7)3.3 利尿药 (8)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8)3.5 血管扩张药 (9)3.5.1 直接扩血管药 (9)3.5.2 钾通道开放药 (9)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10)5 总结 (11)参考文献 (12)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 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李南方潘长玉许樟荣赵文华陈伟伟李舜伟孙宁玲严晓伟朱俊初少莉李小鹰唐新华姚崇华朱鼎良高润霖李新立王文游凯朱曼路顾东风林金秀王海燕袁洪诸骏仁黄峻刘力生王继光曾正陪祝之明蒋雄京刘梅林王拥军张维忠张新华孔灵芝马淑平王增武张宇清李勇米杰吴兆苏赵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洪昭光林善锬魏岗之张训陈兰英胡大一林曙光吴海英张运戴闺柱华琦刘国树吴可贵张廷杰戴玉华黄振文宁田海吴锡桂赵连友方圻霍勇戚文航吴印生冯建章纪宝华钱荣立向红丁盖铭英姜一农沈璐华谢晋湘高平进金宏义孙明徐成斌龚兰生雷正龙陶军杨天伦顾复生李广平汪道文杨艳敏管廷瑞李光伟王克安余国膺郭静萱李一石王兴宇张麟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21 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 3年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2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2024年度什么是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VS
分类介绍
根据病因不同,继发性高血压可分为多种 类型,如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 血管性高血压等。每种类型的高血压都有 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024/2/2
13
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流程
临床表现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 似,但更为复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 、心悸、胸闷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原发病 的相关症状。
环境因素
生理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素-血管紧 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生理机制紊乱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 重要环节。
饮食、精神应激、吸烟等不良生活习 惯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
2024/2/2
8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 心悸等。
2024/2/2
26
06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指导
2024/2/2
27
定期监测血压波动情况
2024/2/2
家庭血压监测
01
患者应在家中定期自测血压,了解日常血压波动情况,为医生
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02
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可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全面
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定期复诊
保病情稳定不复发。
心理支持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康复期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需要给予患 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信心。
2024/2/2
16
04
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比较
2024/2/2
17
发病率、年龄分布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综合研究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2月下第21卷第6期·临床研究·作者简介:叶寒蓉(1989.07—),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阿利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综合研究叶寒蓉(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目的:为了探究阿利沙坦酯在原发性高血压应用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院内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0名原发高血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两组,每组40名,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每日80 mg,总疗程48周,研究组采用阿利沙坦酯片治疗,每日口服240 mg,总疗程48周。
在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分别对心电图、血压指标、颈部血管指标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在血压指标、颈动脉硬化病变情况、安全性的临床综合效果。
结果:在血压指标方面,治疗之前两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指标相近,差异不显著(P >0.05);经过48周治疗后,两组的血压指标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组的下降幅度更大,更接近标准值,二者差异显著(P <0.05);在颈动脉硬化病变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斑块数量、大小和厚度的平均值、IMT 值降低明显,两组差异显著(P <0.05);在安全性方面,研究组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肝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阿利沙坦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稳定血压指标,改善颈动脉硬化病变情况,且安全可靠,综合评价结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利沙坦酯;原发高血压;临床效果;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06-0051-04当前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心血管病症的发生率逐年提升,据调查研究表明,国内18岁以上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占比29.65%左右,知晓率为46%,治疗率为41%,但是控制率仅为14%,与庞大的患病群体产生鲜明对比。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李姮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21()9
【摘要】高血压能否治愈、能否停药一直是萦绕在大伙心中的疑惑,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口服多种降压药物、多次服用降压药物,但是血压仍然控制得很差,高压动辄达到180~200毫米汞柱,给患者的生活、经济、精神造成巨大的负担,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您的高血压能否治愈。
【总页数】1页(P38-38)
【作者】李姮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继发性高血压病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1例
2.集束化护理预防继发性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有效性探究
3.我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4.继发性高血压排查千万别忽视
5.继发性高血压相关检测项目不同条件下尿液标本的稳定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注意要点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注意要点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脑、血管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一旦出现高血压,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人们应增加对高血压的认知,降低出现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1.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也叫做症状性高血压,由于明确的其他疾病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以通过治疗其他急病,降低血压。
这种高血压出现的概率低,仅占5%-10%,中青年为主。
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肾脏疾病: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等,内分泌性疾病:比如肾上腺皮质肿瘤、甲亢、肢端肥大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应激状态、颅内压增高等。
此外,长期服用避孕药、抗炎药等药物也会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病,当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检测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高血压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高达90%-95%。
原发性高血压虽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发病原因,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专家归纳整理出了一系列可能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的因素:(1)年龄因素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中老年群体中的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
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代谢速度越来越慢,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40岁以后,高血压发病的风险增大,人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发现高血压要进行及时就医。
(2)遗传因素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联,一般父母有高血压病史,子女的发病率要比普通人高很多,高血压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影响到子女的心血管健康,并且,基因遗传引发的高血压相比起其他高血压,发病的时间会提早很多,而且控制高血压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有遗传问题的人群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
说说继发性高血压

说说继发性高血压作者:刘晓刚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09期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
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继发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
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5%~10%,但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检验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逐渐上升。
继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发生心血管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甚至视网膜动脉硬化及肾衰竭的危险性会更高,但其病因被忽略而延误治疗;且降压药效果不好,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故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诊断及合理治疗,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1.肾实质·眭高血压。
由原发或继发性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发病前有链球菌等细菌或病毒感染史,伴有发热、水肿、腰酸痛、尿频、尿痛、血尿或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史,或既往有肾小球肾炎病史,或有反复水肿等。
表现为血压持续增高,眼底病变重。
可能对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敏感,单纯血压控制后部分症状消失。
肾脏病的病因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根本,有蛋白尿患者可首选ACEI或ARB,有利于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2.肾血管性高血压。
因肾动脉狭窄引起肾脏血流减少,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分泌过多肾素导致高血压。
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
青年组(<30岁)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组(>5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程较短,血压进展迅速,舒张压中重度升高。
血压正常者出现高血压后即迅速进展或原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血压近期迅速恶化;或应用RAAS相关药物后血肌酐异常升高(超过用药前基线的25%),甚至诱发急性肾衰竭。
肾血管超声多普勒是肾动脉狭窄主要的无创检查手段,肾动脉造影可明确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金标准。
治疗根据情况采取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或支架术等介入治疗或肾血管重建;对不宜或不愿手术者需积极通过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首选CCB,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情况(全文)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病,其特征为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的趋势不断加重,高血压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尽管有许多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降压药物可供选择,但全球每年仍约有80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
现对近年来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回顾。
一、血压控制目标降压治疗目标值是高血压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指南多建议将<14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但2015年结束的SPRINT(收缩期高血压干预试验)研究却提示应该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
该研究中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患者实际达到的平均血压分别为121.4 mmHg与136.2 mmHg。
两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2%与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1]。
这一研究研究结果提示进一步下调血压控制目标可以使高血压患者更多获益。
虽然仅此一项研究尚不足以导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降压治疗目标值的推荐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美国等国家最近更新的指南已将<130/80 mmHg作为降压目标值。
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将<140 mmHg为初步降压目标,部分高危患者可以考虑将血压控制在130 mmHg以下。
二、新型降压药物的研发近二十余年来,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以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2 receptor antagonists,ARB)、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策略一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本方法。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corticoid recept antagonist,MRA)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α-受体阻滞剂虽然已经退出一线用药,但对于部分患者仍有一定应用价值。
曾被寄予厚望的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由于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平平,一直未能成为主流降压药物。
总体来讲,目前全球范围内高血压防控形势仍不乐观,特别是对于一些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发新的降压治疗药物。
(一)氨基肽酶A抑制剂(aminopeptidase A)----Firibastat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on-aldosterone system,RASS)在高血压的发生与维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脑组织内,血管紧张素II在氨基肽酶A(aminopeptidase A,APA)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
研究发现,抑制脑组织内APA活性可以使血压下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管加压素释放、降低交感张力以及刺激压力感受器有关。
Firibastat是一种可以进入脑组织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的APA抑制剂。
进入脑组织后,firibastat分解为两个EC33活性分子,后者可以抑制APA活性,阻滞血管紧张素Ⅲ的形成,进而发挥降压作用。
NEW-HOPE研究(2b期临床研究)显示,应用firibastat治疗8周可以使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9.5/4.2 mmHg。
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皮肤反应[2]。
此研究提示firibastat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与安全性、耐受性,但其确切疗效、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以及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尚需更大规模的随机化临床研究论证。
(二)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预后。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降糖治疗试验EMPA-REG OUTCOME研究发现,恩格列净不仅具有可靠的降糖作用,还能够降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以及因HF住院率。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同时发现,恩格列净治疗可以使受试者血压降低4/2 mmHg[3]。
随后一项应用达格列净完成的研究也显示,该药可使受试者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降低4.3 mmHg[4]。
新近完成的一项3b期临床研究发现,伴有糖尿病的黑人高血压患者应用恩格列净治疗12周,24小时SBP降低5.2 mmHg,治疗24周后降低8.4 mmHg[5]。
这些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还有一定降压效果。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此类药物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HF患者临床预后,同时具有降压作用。
PARAMETER研究是应用该药进行的一项降压试验。
研究共纳入454例≥60岁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SBP≥150 mm Hg,脉压≥60 mm Hg),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或奥美沙坦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8周和12周后,前者在降低中心动脉SBP、中心动脉脉压或肱动脉SBP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奥美沙坦,且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动脉弹性功能[6]。
这一作用特点完全契合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因而有望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药物。
(四)高血压疫苗高血压疫苗是当前降压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由于RASS在高血压的发生与维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血压疫苗的研发主要以此为靶点,通过抑制RASS活性发挥降压作用。
目前处于研发过程中的疫苗主要包括AT1R[7]、Ang II-KLH[8]、ATR12181P[9]等。
动物试验显示出其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仍有待更多临床研究论证。
三、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的临床地位关于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的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指南不同程度下调了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而我国指南仍坚持ACEI、ARB、CCB、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
新近发表的一项大型系统性评价与网络荟萃分析表明,常用5大类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以及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均相似,从而再次论证了“降压是硬道理”的基本理念。
这项网络荟萃分析共纳入1990年至2017年间所发表的46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包括248887例受试者。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5类降压药物(ACEI、ARB、二氢吡啶类CCB、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能大幅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其中ACEI、二氢吡啶类CCB与利尿剂在减少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方面疗效相似(心血管死亡降低20%,卒中降低35%,总体心血管事件降低30%)。
其中ACEI降低心肌梗死(miocardial infarction,MI)的作用更为显著(降低30%),利尿剂在减少血运重建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降低30%),二氢吡啶类CCB与利尿剂则分别使卒中风险降低39%与37%。
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预防心血管死亡方面以及ARB在预防MI方面的作用不甚显著,但对于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疗效与其他种类药物并无明显差异。
此外,分析发现,SBP降低10 mmHg,心血管死亡可减少13%,卒中风险降低17%,总体心血管事件减少14%。
舒张压每降低5 mmHg,心血管死亡减少14%,卒中风险降低20%,总体心血管事件降低16%[10]。
这项网络荟萃分析不仅规模很大,并且设计严谨,较以往已发表的多项荟萃分析更有说服力。
基于此研究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降压药物选择方面,不宜过分强调某一类药物的特殊优势,而应重点关注如何使患者血压持久达标。
四、高血压的器械治疗尽管目前有多种药物用于血压控制,但仍有少数患者经过多种药物充分治疗后血压不能得到满意控制,因而高血压的器械治疗技术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肾脏去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此技术是近年来高血压领域最受关注的器械治疗方法,曾被国内外学者寄予厚望。
虽然著名的SYMPLICITY HTN-3研究结果未能证实该技术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11],但2015 年公布DENERHTN试验重燃了肾脏去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希望。
这项随机对照的开放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RDN 联合标准化阶梯降压药物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12]。
随后进行的SPYRAL HTN-ON MED、SPYRAL HTN-OFF MED、以及RADIANCE-HTN SOLO等研究应用不同的技术方法继续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SPYRAL HTN OFF-MED 研究的3个月中期试验结果显示,RDN组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降低5.5/4.8 mm Hg[13]。
SPYRAL HTN-ON MED研究则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接受RDN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降低9/6 mmHg[14]。
RADIANCE-HTN SOLO研究表明,RDN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患者2个月后日间平均SBP分别降低8.5 mmHg与2.2 mmHg,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15]。
这些研究为RDN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术(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术(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BAT)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交感神经和兴奋迷走神经来降低血压。
第一代颈动脉刺激装置采用Rheos系统,用双侧电极将置入锁骨下区域的皮下脉冲发生器与颈动脉窦刺激器相连接。
DEBuT -HT 研究显示,应用Rheos 系统治疗3个月后,可使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降低21/12 mm Hg,2年后平均血压降低33/22 mm Hg[16]。
第二代Barostim neo系统采用单侧电极,脉冲发生器体积更小且电池容量更大,置入步骤简化,安全性高。
一项对33例基础血压>160 mmHg 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 个月时受试者平均血压下降26/12 mmHg[17]。
应用MobiusHD系统进行的CALM-FIM_EUR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后受试者血压降低24/12 mmHg[18]。
正在进行中的CALM 2研究将对其疗效进行进一步论证。
(三)髂动静脉分流术髂动静脉分流术是使用一种专门装置在骼动静脉之间建立分流路径,相当于人工骼动静脉瘘。
初步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ROX CONTROL HTN研究共纳入83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至药物治疗联合动静脉分流治疗组(44例)或单纯药物治疗组(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