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合集下载

阳明病

阳明病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滋液润肠,缓通大便
麻子仁丸
津液内竭,肠道干燥
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蜜煎外导或猪胆汁灌肠灌 肠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40
【鉴别诊断】
承气汤证 肠中糟粕内 停致不大便
脾约证
病理
热与燥屎结于肠
津伤肠燥,糟粕内停
证状
腹胀满疼痛拒按,发热濈濈然汗出 不更衣六七日,无所苦
缓,则会急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阳 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说。
33
一是从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为燥热劫烁真 阴,不能上注于目,虽然腑实证并不典型,只伴 有大便难,身微热,也应急下以救阴;
二是发热汗多,因肠腑燥实,蒸迫津液外泄,汗 出势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实,则汗必不止, 随之而来的必是阴竭阳亡;
31
【重证临床表现】:若热灼神明,谵语如 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邪 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刻,用大承 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 满坚痛,这是腑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 而厥,亦宜大承气汤攻下。
32
【急下证临床表现】: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情最重,治疗稍
12
【鉴别诊断】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辨证思路】 首辨病因: 次辨病性: 再辨病位: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阳明病辨证精品PPT课件

阳明病辨证精品PPT课件
渴欲饮水,强调了白虎加 人参汤适应证中必须有渴欲 饮水这个症状。
53
❖《伤寒论》中涉及到白虎加人参 汤适应证的条文,一共有5条, 条条提到了口渴。
❖这说明口渴一症状真可以叫是大 烦渴不解。
❖为什么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口 渴这么严重?
54
❖原因:
热盛伤津,引水自救。
55
第四组症状
❖脉洪大
来盛去衰
阳明病辨证
主讲:
1
❖学习要求:
1、熟悉阳明的生理,掌握阳 明的病理。 2、掌握阳明无形邪热证、有 形邪热证、阳明湿热证的辨治。 熟悉阳明血热证的辨治。
2
一、阳明的生理
(一)阳明的阳气:
明,“显著”之意。阳明, 指阳气显著,又称“二阳、盛 阳”。
3
(二)阳明经络与脏腑:
手阳明大肠经
阳明
足阳明胃经
1.概念:
指无形邪热炽盛,而无肠 中燥屎结聚的证候。
23
❖2.基本临床表现:
以心烦不得眠,身热,汗出, 口渴,小便不利,脉大等症状 为特点。
24
3、常见证:
栀子豉汤证
常见 证
白虎汤证 猪苓汤证
25
二、栀子豉汤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26
(一)条文
❖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 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 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27
(二)病因病机:
❖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文档)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文档)
由是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则热感越甚大汗出 扪之则热感潮衰 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之腑,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生理上,胃肠始终保
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此即经曰:
“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即“实而满”)
❖ 胃家实:
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津伤 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热 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实的 特点。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 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以降为顺,脾 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同居中卅,通达上 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持人体气机升 降的中心枢纽。
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始终保持 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虚实交替的正 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满”从而 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必 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 持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
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不恶寒 言表证己解据“恶寒何故自罢”(183) 反恶热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为阳明热型
❖脉大—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鉴别:

阳明病本证热证演示文稿时护理课件

阳明病本证热证演示文稿时护理课件
治疗方案
中药汤剂、针灸等。
护理经验分享
护理操作技巧
护理效果评估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如何观察病情变 化等。
如何评估患者病情好转程度、如何调 整护理计划等。
护理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交叉感染、如何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等。
护理问题与对策
常见护理问题
患者不配合护理操作、家属对病情认 知不足等。
应对策略
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 知水平、加强护理操作规范等。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阳明病本证热证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 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热邪或内热炽盛是导致阳明病本证热证的常见原因。外感热邪可由气候变 化、环境因素等引起,内热炽盛则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阳明病本证热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热邪亢盛、津液耗伤、气血逆乱等因素有关 。热邪亢盛可导致机体代谢加快,耗伤大量津液,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气 血逆乱可导致心神受扰,出现神昏、惊厥等症状。
中药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针对热证,应选用具有清 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以清 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
养阴生津
由于热证常导致体内阴液 耗伤,因此需配合养阴生 津的中药,以滋养身体, 促进康复。
调理脾胃
阳明病本证热证常影响脾 胃功能,治疗时应兼顾调 理脾胃,以恢复消化功能 。
中药方剂及用法
方剂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太阳病
太阳病患者常出现恶寒、 头痛等症状,脉象多呈现 浮紧或浮缓。
太阴病
太阴病患者常出现腹痛、 腹泻等症状,脉象多呈现 沉缓或沉紧。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无表证者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阳明病
阳明叫两阳合明,能量是很足的。

阳明经是人体很热的一条经,它一旦发起了热,往往就是高热。

它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热,阳明四大证就是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和脉洪大,一派的热象。

阳明病还牵扯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阳明病往往还兼燥。

我们说它是主动发的热,也就是里边儿比较热,但如果津液还很虚的话,就会因为津液虚产生一种高热,这叫阳明兼燥证。

我们这时需要在阳明病的方子里边加什么?
加一些润燥的药来补充津液,一方面把阳明病的热给它去掉;另一方面把津液给他添上,也叫去热存阴。

所以说阳明病一方面大几率存在主动发热;另一方面当兼燥时,就是津液虚损的话,也存在被动发热。

你看,那种被动的发热都和津液损有关系。

六经病中的三阳病几乎都是主动发热占主导地位,而被动发热占小比例。

我们只要把主动发热的这部分给他解决了,稍微加一点生津液的药就够了,如知母、栝蒌根都可以。

大家记住,经方里润燥效果最好的是栝蒌根。

【精】阳明病辨证并治

【精】阳明病辨证并治

少阳 阳 误治津伤,肠燥 明
暂时大便难
4.治法方药:以清、下两法为主。
阳明热 证:
辛寒清 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气 津两伤)
正阳阳 明证:
泻热通 腑
三承气汤
太阳阳 明证:
润肠通 便
麻子仁丸
少阳阳 明证:
导下
蜜煎、猪胆汁
• 5.预后:阳明病正盛邪实,多为里热实证, 治疗及时,或清或下,可立转危局,愈于 阳明。若失治误治,津液内竭,则死于竭 阴。若攻下过早或过猛,损伤中阳,又会 导致下利滑泻之变,转为太阴病。
• 【词解】 反恶寒——热由内发,内外俱热
身热——里热外蒸(热势高亢,伴汗出,热不为汗衰)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 [1]汗出就濈濈 阳明初感外邪,卫阳被郁不伸,亦会出现恶寒。 (音辑辑) 然:汗出连绵不 绝貌。
• 释义:汗出濈濈然:由于内热亢盛熏蒸肌肤而致的汗出连绵不断。
• 本条可分为二段讨论:
• 【词解】
• [1]不更衣:古人登厕,托言更衣。不更 衣,即不大便。
原发病:太阳病
治疗 经过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证见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并治
• 概说
• 一、阳明:
阳明初感• 外邪1,.卫阳阳被明郁不的伸,亦含会出义现恶:寒。 “两阳合明,谓之阳明”。 是阳 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 胃家:指胃、大肠、小肠
胃强脾弱,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肠中乏津 反恶寒——热由内发,内外俱热
• 2.阳明的功能: 若攻下过早或过猛,损伤中阳,又会导致下利滑泻之变,转为太阴病。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阳明病辨证论治

阳明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利水,兼以滋阴 方药:猪苓汤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课件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课件
反恶热——燥热炽盛的本质反映
PPT学习交流
2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2.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 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 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 3.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
习交流
2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PPT学习交流
2
概要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PPT学习交流
20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词解】 ①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②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③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 蒸发汗。 ⑤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 ⑥坐:此处可解为“责”或“归咎”。
【提要】阳明病的成因。
PPT学习交流
1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解析】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 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 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 ⑵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 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 ⑶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 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 谓之大便难。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重——热盛伤气,筋骨反为热困
误汗——烦躁,心愦愦,反谵语
变 证 误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证:心中懊恼,舌上生苔 误下 病机: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治: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228)
治疗经过:下之——燥结虽通,余热未尽 其外有热——余热残留,反映于外 证候 阳 明 病 手足温——热势不盛,手足温暧 不结胸——邪未与水结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221)
脉浮而紧——经热外达则浮,邪气成实则紧(似太阳) 原证 阳 明 病 咽燥口苦——胃热上冲,胃失和降(似少阳) 腹满而喘——实热阻滞,肺气不降(似腑实)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于里,迫津外
泄(阳明经证)
案例录像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219)
证见 三 阳 合 病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误治后果 下之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禁治)
心中懊恼——余热上扰胸膈
饥不能食——余热上扰胃脘 但头汗出——郁热蒸腾于上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清宣郁热
(二)白虎汤证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176)
脉:
伤寒 病机 主证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170)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见 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 邪已入里,热炽津伤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221 )
渴欲饮水——热盛津伤
阳 明 病
证候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猪苓汤证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时间:热、渴、汗后 特点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口干舌燥——胃燥,津不上承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益气生津
鉴别: 白虎汤——驱邪为主——用于邪实正盛者——极期 白虎加人参汤——驱邪佐以扶正——用于邪实而正稍虚——中期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223)
脉浮发热——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胃津不足,且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证候 水便不利——阴虚内热,且水热互结,膀胱气化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168)
伤寒——伤寒表证,法பைடு நூலகம்汗解
误 治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伤 寒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变 证
阳 明 病
不利
治疗:猪苓汤主之——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的禁例(224)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必少)
阳 明 病 治禁:不可与猪苓汤——虽能滋阴,利水力强 以汗多胃中燥——多汗伤津,胃燥渴饮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利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五苓散证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