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
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精神追求: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发展、个性和文明。
社会习俗
1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3、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4、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其影响;
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1、内因:
A、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政治因素: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国门洞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
C、思想因素: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破除封建礼教束缚、解放思想、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2、外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传入(影响);
(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主要特征: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3)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交通、通讯
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南舟北马)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
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西学,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2、原因: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加深。
3、地区:地域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明显,农村则变化不大。
4、实质:是东西文化的碰撞与逐渐融合的结果,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受西方影响明显,有较强的殖民色彩,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外因: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2、内因:①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2、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旧创新;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