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重点
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
老子、孔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技术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呈现多种类型史料,利用黑板点出要点与电子白板相互补充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两个小问题:
第一、春秋战国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没有?“四书五经”是什么?
第二、知道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有哪些成语,请说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初中知识和语文知识勾起学生的感知和兴趣,但又不纯粹是成语接龙,是文史结合,再一个又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进入新课。


一老子和孔子
第一步:
呈现汉代画像砖图《孔子见老子》,图像什么含义?(图像略)(学生七嘴八舌纷纷答说:孔子问老子关于“礼”。


接着追问,孔子那个时代的“礼”是什么?是礼貌?是礼节?还是什么?
(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话锋一转,老师倾向于老子先于孔子,进入老子的了解。

老子简介: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运用材料设计问题: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小国寡民……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以上材料出自《老子》这本书,基本可以反映老子的某些思想。

问:
材料第一、第二句反映老子什么哲学思想?
材料第三句反映老子什么思想?(提示:注意用词——反义词)
材料第四句反映老子什么样治国思想?
材料第五句看出老子主张什么样子的理想社会?
(设计意图:不是纯粹概括教材,希望学生从史料中学会概括观点和史论。


孔子简介:
孔子身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学生能集体背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呈现材料和问题: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图片略)
问题:上述材料中的“仁”是什么?“礼”是什么?
再追问孔子还有哪些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接着总结孔子思想如下: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政治思想:“仁”、“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
拓展延伸后世影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师生齐声诵读——《论语》经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二.“百家争鸣”
学生浏览教材问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
(一)“百家争鸣”背景:
学生接着浏览教材,并回顾联系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模块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模块的相关联内容,概括“百家争鸣”背景。

(设计意图:试图让学生回顾复习以往,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互有争鸣,互相补充,众人拾柴火焰高,完整历史背景。


孟子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荀子
阅读下列材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韩非子
①法、术、势三派
②加强君主集权
③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墨家学派
“兼相爱、交相利”(兼爱) 非攻尚贤节俭
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为例“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延伸对整个“百家争鸣”的认识评价。


(二)百家争鸣的影响
1)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

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 小结本课(再次回顾本课内容)
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
春秋提倡“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礼法兼施
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
道家
老子春秋“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朴素辩证法思想;
庄子战国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