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由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电影--以《精神病患者》和《后窗》为例
由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电影--以《精神病患者》和《后窗》为例赵坤【摘要】希区柯克作为20世纪40年代在好莱坞崛起的电影导演,在其60年的电影生涯中创作了59部影片。
由于他的电影多以悬疑和惊悚片为主,所以他被视为著名的好莱坞惊悚大师。
他所执导的惊悚片,并没有对犯罪场面的血腥、杀戮、残酷的视觉再现,而是关于这些犯罪行为的心理层面的动机的分析。
因此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具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色彩。
【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3页(P138-140)【关键词】希区柯克;恋母情结;窥视理论;电影【作者】赵坤【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75.1希区柯克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被誉为“悬念大师”。
在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共指导了50多部电影,跨越了默片时代、有声电影时代和彩色电影时代。
代表性电影有:《蝴蝶梦》《美人计》《精神病患者》《爱德华大夫》。
英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Total Film》曾选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希区柯克排在第一位。
在希区柯克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盛行一时的好莱坞阴谋惊悚片。
这时期的弗朗西斯·科波拉、罗曼·波兰斯基等导演,都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影响。
在希区柯克之后,大凡拍摄过悬疑、恐怖之类电影的导演,没有人敢声称自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
希区柯克和他的影响成为了他们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也因此,希区柯克也被屡次“致敬”,甚至是被“消费”。
他导演的电影《史密斯夫妇》《电话谋杀案》等作品都被后来导演的翻拍。
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曾经引起过极大轰动、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追捕》,在剧情和角色设置上与希区柯克的《第三十九级台阶》十分相似。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电影同时兴起于20世纪初,从那时开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就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百年电影史上,希区柯克的电影可以说是最具弗洛伊德色彩的,所以精神分析法成为当代电影理论界常用的阐释希区柯克电影的方法之一。
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精神分析美学
049[摘 要] 在第二电影符号学诞生以前,运用精神分析学介入电影研究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电影文本的细致分析与解读中,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其两大理论源泉。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文本中,无论是故事表层还是意义深层,均充斥着大量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话语:双重人格、俄狄浦斯情结、童年创伤与梦的解析等。
因此,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行精神分析学式的读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深层心理结构。
[关 键 词] 希区柯克;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精神分析美学郝天淇精神分析学理论与艺术的紧密关联并非空穴来风。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与梦、游戏一样,都是释放人类无意识的渠道。
精神分析学理论在艺术批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电影也不例外。
好莱坞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众多影片中运用极具作者性的电影语言对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进行了独特的艺术阐释,开创了精神分析电影的先河。
精神分析学也成为解读希区柯克电影不可避开的视角之一。
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主张精神分析学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建立,后来经过雅克·拉康等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精神分析学揭示出来的深层心理结构不仅对现代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波及了文学、艺术等领域。
由于精神分析学的体系庞大,从电影研究的角度考虑,本文只着重介绍对电影艺术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性本能和梦的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和凝视理论。
(一)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他认为人的意识分别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构成。
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人格结构说,即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冲动,“自我”的作用是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本我”,“超我”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泛指一切人们想要追求快乐的原始欲望,能够对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
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
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转自百度百科)。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
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
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
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透过精神分析学说研究电影中的审美心理
茨《 想象的能指》 认为: 在观影过程 中, 观 众 被 赋 予 了 类 似 上 帝 般 全 知全 能 的第 三 角 色 , 被 置 于 一 个 相 当安 全 的 位 置 , 这 是 观 众 获 得 观影 快感 的 源 泉 。银 幕 上 的 真 实 幻 觉 , 会 混 淆 观 众 的 自我 感 知, 使他们分不清真实与虚构 、 电影 与 现实 的 差 别 。 在《 精神病患者 》 中, 故 事 由三 个 女 人 贯 穿 起 来 , 女 主 角 玛 丽 莲、 玛丽 莲的妹 妹莱拉 、 贝茨 夫 人 , 而 男 主 角 诺 曼 则 一 个 叙 事 线 索, 分 别 与 片 中三 位 的 女 人 发 生 或 多 或 少 的 关 系 。玛 丽 莲 是 一 位公司 的小职员 , 在 盗取公款 后 , 开车逃到诺 曼的汽 车旅馆 , 并 且遭到残忍的杀害 ; 玛 丽 莲 的妹 妹 莱 拉 介 入 警 方 的 调 查 , 终 于 发 现 姐 姐 被 杀 害 的 真 相 。在 玛 丽 莲 这 个 女 性 形 象 的 塑 造 上 , 导 演 触及到精神分析 学说重 要观 点 , 即 男 性 的 噩 梦 与 成 长 。 玛 丽 莲 性感 、 漂 亮 的脸 庞 和 身 体 , 无疑就是拉 康“ 看” 和“ 凝视” 镜 头 的 运 用, 她 的形 象 作 为被 欲 望 的 客体 存 在 于 影 片 中 , 与她 有 关 系 的 男 性 都 有 意 无 意 的 把 自身 的 焦 虑 和 欲 望 投 射 在 她 身 上 , 以 此 来 满 足 他 们 恋 物 癖 的心 理 。男 主 人 公 诺 曼 就 是 作 为 这样 一 个 男 性 存 在, 他被玛 丽 莲 诱 惑 和 吸 引 , 最 终 通 过 杀 死 她 而 实 现 永 久 的 占有 。 此外 , 诺 曼 身 上 还 体 现 出了 强 烈 的 “ 恋母情 结” , 又 称 俄 狄 浦 斯情结 , 是 弗 洛 伊 德 学 说 中 重 要 的 命 题 。 他 认 为 男 性 在 成 长 过 程 中所 遭 遇 到 的 最 大 阻 碍 来 自于 所 谓 的 “ 父 权” , 男 性 总 会 将 他 最 初 的 欲望 投 向母 亲 , 而将仇恨投 向父亲 , 并 且 最 终 导 致 心 理 上 的 弑 父 。 而 如果 男 性 无 法 冲 破 这 个 阻 碍 , 他 就 无 法 得 到 真 正 的 成 长 。 拉康 在 结 构 主 义 人 类 学 的 基 础 上 修 正 了 弗 洛 伊 德 的 主 体 学说 , 他 认 为 男 性 在 成 长 的 过 程 中 必 然 会 发 现 两 性 身 体 之 间 的 巨 大 差 异 。女 性 , 尤 其 是 充 满 魅 力 的 女 性 身体 , 会 引 发 男 性 深 层 次的焦虑 , 为了消除这 种恐惧 , 男 性最终 选择 成为 一名“ 父 亲” ,
从精神分析看《爱德华医生》
从精神分析看《爱德华医生》《爱德华医生》是一部由希区柯克执导,集俊男美女、爱情、悬疑、惊悚等元素于一体的心理电影,集合了当时心理学的热门观点,将精神分析法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向弗洛伊德致敬。
故事以一家精神病医院为背景,新来的爱德华医生年轻帅气,与彼特森医生一见钟情,陷入爱河。
可是剧情很快出现波折,爱德华医生对线条状的物品感到恐惧,并被发现他根本是个冒牌货。
真正的爱德华医生已经死了,而凶手就是这个冒名顶替的人。
此时的男主角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只隐约记得自己叫J.B.,只有彼特森医生坚持认为他是无辜的,对他不离不弃,努力寻找真相。
剧情在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中层层推进,一波三折,紧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爱德华医生》作为一部电影,自然有其艺术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如果作为心理学上的临床案例是不可取的,但其中涉及到的童年创伤、犯罪情节还有梦的解析等心理学实验还是值得分析研究的。
将心理学上的知识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让观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此方面确实起到科普作用。
看过电影我们就会知道 J.B.所有心理问题的症结在于他的童年创伤。
我们常识上认为,在生理上孩子受伤是最容易治愈的,那么心理上呢?儿童的恐惧、焦躁、哭闹常被大人粗暴遏止,或强行转移情绪,而不是耐心疏导。
当时可能让孩子获得平静,但是这种负面情绪会被带进潜意识里,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影片中就将这种童年创伤发挥到了极致,J.B.小时候滑雪时误将弟弟推到尖锐的围栏上,导致弟弟惨死。
电影中虽然只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小J.B.看到的画面是多么血腥恐怖,弟弟的死亡、父母的泪水和责骂,让一个小孩子如何成长。
所以小J.B.无意识地开启了心理防御机制,将这段惨痛的集一身身埋藏起来,压抑到潜意识的深处。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失忆,这份创伤仍留在J.B.的身体里,让他没来由的感到不安,害怕线条状的物品,甚至产生了犯罪情节,认为摔下山的爱德华医生就是自己杀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观念介入到导演希区柯克的影视创作与风格阐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观念介入到导演希区柯克的影视创作与风
格阐释
杜宇航
【期刊名称】《采写编》
【年(卷),期】2024()3
【摘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二十世纪初最有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一生坚持创作惊悚悬疑片,部部作品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佳作。
他是第一个把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搬上荧幕的导演,他认为社会最需要关注的便是精神心理问题、人的欲望问题,并成功地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相结合。
通过分析希区柯克的三部经典影片《爱德华医生》《惊魂记》和《艳贼》,可知他是如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三重人格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及“梦的解析”的。
【总页数】3页(P164-166)
【作者】杜宇航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爱欲的呼唤——《紫颜色》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阐释
2.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作品
3.别样言情下的自我审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探
讨李碧华影视作品4.弗洛伊德思想对女性主义的启示——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性别”阐释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实践——以《惊魂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后窗》为例浅析电影对观影主体窥视心理的满足
视听2018.05|特征是神秘鬼魅甚至阴森可怖的,文中六次提到“井”,它每一次出现带来的都是恐怖和阴冷,颂莲对陈家大院、对陈老爷乃至对自身命运的恐惧都是从井开始的。
颂莲弯腰看井,“井水是蓝黑色的”,“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
”颂莲在井中所见的自己,卑微、残破、无处逃离,这实际是对她未来命运的暗示———女性无论怎样反叛,都逃不出男性对其命运的钳制,工具森冷坚固,无情地守卫着旧制度。
电影中用“死人屋”取代了“井”这一意象,这间木屋在外型上看与周围的房间并无二异,通过卓云的神秘规劝以及府中人的讳莫如深才展现出其特殊地位。
而直到梅珊因奸情败露被扛进“死人屋”,它才真正让颂莲产生恐惧。
诚然,这样的设计与影片整体背景是协调的,但却在艺术表现力上大打折扣。
此外,影片中还增加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红灯笼”意象。
灯笼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又与大院中女人们的命运紧密关联。
故事情节围绕着“点灯—灭灯—封灯”等一系列与灯相关的活动展开,对灯的处理背后隐含着姨太太们的自身命运。
大红灯笼成为深宅中女人之间矛盾的集中承担者和表现者,将争宠的暗潮涌动直白地表达出来。
“点灯”不仅意味着陈佐千的宠爱,点灯前锤脚、点灯后点菜的特权,还使得点灯和地位相关联;而颂莲假孕被识破后,陈老爷大怒之下命人封灯,则暗示着她的彻底失宠。
电影对大红灯笼这一意象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直观可感,又极富冲击力。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父权社会、旧式家族的象征,代表着主子的恩德权势,隐喻着封建礼教,闪耀着人性的欲望。
将旧时代深宅大院中无形的权力之争,通过灯笼的明灭具象化。
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封灯都超越了其本身单纯的行为意义,具有了仪式化的象征意涵,成为权力施演的完全外化。
影片最深刻之处在于呈现出父权制度对女性压抑的塑造、对人性的异化,但影片中冷冰冰的灯笼完全代替了表现人物与环境、人物关系时微妙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著“超越客观层面的主体精神向度”。
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禁闭岛》精选作文
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禁闭岛》精选作文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禁闭岛》美国名导马丁·西科塞斯掌镜,《泰坦尼克》男主角、著名好莱坞巨星莱昂纳多主演,光是冲着这两个人(尤其是后者)而去电影院观看《禁闭岛》的观众,估计就已为这部影片的高票房而作出了不小奉献,而这在消操心理学上可称之为“名人效应”(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这说明了,在芸芸万千的影片中,消费者更愿意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主演去买单。
也许那是因为消费者认定“巨星出品必属精品”而信任这部影片的质量(推崇权威心理),也许是因为影片主演明星具有足够的话习题性可供与亲友交流(从众心理),又也许仅仅就是因为那部戏是曾经风靡万千少女的花美男莱昂纳多主演的而已(偏好心理)。
近年来,中国影坛出现了“粉丝电影”一说,就是这种让消费者疯狂沉迷的名人效应而导致的。
虽然“粉丝电影”为中国影坛带来了一定票房,但是质量口碑的低下其实不有利于中国电影的正确开展。
而一味只找著名明星编导来充斥荧屏的中国电影风气,只会剥夺走年轻潜力电影人的用武之地,还有中国电影的将来。
“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才能一口气将该片看完”、“全球十大高智商电影”“最值得看的悬疑惊悚片之一”……《禁闭岛》这部片子上映后被贴上太多太多盛誉标签,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讨论,以致于让很多人觉得不去看《禁闭岛》那绝对是个遗憾,不去看就out了(从众心理);还有很多人把看懂该片作为证明自己智慧的一个象征,纷纷表达自己对该影片的分析以得到其他观众的赞同(夸耀心理);更是有很多观影达人都栽到了《禁闭岛》手中,因为这部片子的高质量让他们大呼过瘾(务实心理)。
《禁闭岛》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却深得喜欢研究心理学的人肯定,正是得益于编剧对这位心理学大师的推崇——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是被弗洛伊德的精神病理论所引导和左右,简直就是在用光影镜头去阐述弗洛伊德的名著《精神分析引论》。
依爱夫观后感
依爱夫观后感《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
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
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
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
主线讲诉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卸任,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来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坠入爱河。
然而没多久播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就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将就是枪杀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深信自己快乐着的人就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
可以说道,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是影片之所以能如此迎合读者的两大因素。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
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
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
为介绍溃惊悚找出枪杀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化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说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
这使《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创建在很典型或者说就是生硬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
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彼得森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莫奇森大夫揭露出来。
也使观众放下了牵挂的心。
假爱德华大夫的遭遇说明了,人的一切犯罪行为,情感和思维,包含心理障碍的症状,都就是由一个人从小构成的人格和习惯同意的,都就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蜕变环境同意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人格一旦构成和紧固,就可以自动地、本能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爱德华大夫》中的爱情合理性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爱德华大夫》中的爱情合理性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作者:李嘉雯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9期摘要:《爱德华大夫》是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它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相结合,开创了精神分析类电影的先河。
作为精神分析类的第一部电影,影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本篇论文旨在分析男女主人公爱情产生的原因,及他们作为医生与患者身份与他们之间爱情的合理性。
分析影片中男主人公心理障碍的成因,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发展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一、《爱德华大夫》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1.产生原因电影讲述了女心理医生与假冒“爱德华大夫”的精神障碍患者相爱,在医生用精神分析法医治患者的过程中解开谋杀案谜团的惊险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在并不是医患关系时产生的爱情,女医生康斯坦丝十分崇拜爱德华医生,当假冒爱德华医生的男主角出现时,英俊潇洒的他迅速获得了康斯坦丝的芳心,他在未发病时的精神状态,证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一个正常的恋人关系的基础上的。
他们相爱后,康斯坦丝才发现男主角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并且这个病人被指控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2.合理性及其原因在医学上,医生与患者发生爱情是不被允许的。
其关键在于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抽离出病人的世界,让其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转而自己面对,走向独立。
如若医患双方产生爱情,会影响医生的判断,不利于治疗,也会在治疗结束后,使病人产生依赖性而无法独立。
然而,影片中的主角是在产生医患关系之前产生爱情的,其次,病人除了有精神障碍外,还涉及谋杀。
康斯坦丝在男主角被指控杀人罪的紧急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抛下一切去找他,在与他逃亡的过程中,对他进行治疗,寻找精神障碍的原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信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医生所能做到程度,但正是康斯坦丝对男主角的爱战胜了恐惧,给了他信心,救了一个无辜的人免于被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实践——以《惊魂记》为例
声屏世界2021/11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实践———以《惊魂记》为例阴王彤摘要:希区柯克电影以悬疑、惊悚为主,以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营造惊悚、悬疑的气氛,在电影史上占据着十分显赫的地位。
文章以影片《惊魂记》为例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创作实践,使观众从视听语言的角度理解精神分析学,同时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希氏悬念观”,他的电影最大特色之处就是可以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希氏悬念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电影的理论支撑,这也成为了希区柯克电影的点睛之笔。
《惊魂记》是一部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悬念电影,影片中充斥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诸多元素,例如“窥视欲望”“俄狄浦斯情结”“三重人格”理论等,通过这部影片可以帮助观众形象地了解到精神分析学对电影艺术创作影响,也为此后研究者研究精神分析学在电影中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影像素材。
窥视欲望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善于表现人们内在的心理想法,尤其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窥视”理论十分关注,在他的电影的悬念观中常常用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窥视”理论。
弗洛伊德的“窥视”理论认为人类“窥视”的行为与人格中隐藏的“窥视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希区柯克电影的悬念观中常常伴随着窥视欲望一起出现贯穿影片的主题,通过影片对于人类“窥视”这种行为进行了全面客观的阐释,“窥视”理论也成为希区柯克悬念电影的一个重要基础。
希区柯克希望能够以影像的形式促进人们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窥视”理论的理解。
希区柯克常常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现窥视欲望,一种是在影片中塑造一个“偷窥者”的形象即戏内的窥视。
在希区柯克影片中到处可以看到“偷窥者”形象的存在,影片《惊魂记》中偷窥者的形象便是外表谦逊文雅内心变态的旅店老板诺曼·贝茨,这种戏内的窥视表现在贝茨躲在墙壁后,透过屋子墙壁上的小孔偷窥正在隔壁洗浴的玛丽莲。
心理电影观后感(3篇)
心理电影观后感(3篇)心理电影观后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
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是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心理悬念片《心理电影》的片头语。
本片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佛罗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
人们往往对他们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有负罪感。
这种状况的产生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例如小孩子经常期望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所不喜欢的人身上。
然而当某些事情真的发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时候,小孩子就会相信他就是罪魁祸首,这就是犯罪情结的成因。
其实那可是是小孩子的一个噩梦,所有的一切都未曾发生,那些罪恶并不是真实的。
J.B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
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向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
同时,弯曲的泳道、彼得森大夫大衣的线条等白色和轨迹的图样都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二,关于梦的分析佛罗依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潜在对人的巨大影响。
而,其中,梦的影像更能反应一种人的本性。
多年前的经历和事件潜在人的无意识中,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
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
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能够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
银幕上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论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意义
论、 梦论和人格论等。【】爱德华大夫》 ”1 《 这部
探讨 人 物 隐秘 的 内心 世界 , 而 吸 引 、 从 打动 、 是一部 这样 的 电影 。
影 片 对 弗 洛 伊 德精 神 分 析 心 理 学 做 的
心 灵创 伤 , 恢复 正 常。 精神 影 片 中 比 特森 大 夫 的一 段 话 揭 示 了犯 “ 实 践来 看 , 电影 艺 术 家们 拍 摄 了 许 多 的关 于 影 片 的核 心 在于 “ 罪情 结 ”主 要体 现 出弗 罪情 结的 原 因:人 的行 为深 受童 年早 期经验 犯 , 的影 响 , 们 往 往 对他 们 并 没 有做 过 的事 情 人 心 理 分 析 的影 片, 在这 些 作 品 当中 , 们 尤其 洛伊 德 理论 中无 意识 论 和梦 论 的基 本 理论 。 他 始终 未 出场 的 爱德 华 大 夫就 是 一 感 到 内疚 , 负 罪感 。 有 这种 状 况的产 生 要追 溯 喜 欢从 精 神分 析 心 理 学 的 角度 去 表 现 人物 , 在 影 片 中,
【 关键词】 《 爱德华大夫》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类型电 爱 影
在 世 界 电影 史 上 , 一 个 非常 值 得 注意 怪 而 对 爱德 华 大 夫 下 了毒 手 , 后 默奇 逊 大 有 最 的 现象 , 就是 : 那 电影 自从诞 生 之 目起 便 与心 夫服 罪 , 举枪 自杀。 在 我 看 来 , 为一 部 完 整 的 艺 术 作 品 , 作 理 学 有 着非 常紧 密 的 联 系 。 8 5 , 神 分 19 年 精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电影中的渗透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电影中的渗透作者:尹喆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3期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本能”、“梦”等概念。
这些理论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多的中外导演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作品创作之中。
希区柯克作为悬疑大师,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十分深刻的体悟,对犯罪心理、精神变态以及两性冲突等多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被称之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本文将以《惊魂记》为例,浅析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电影中的渗透。
关键词:弗洛伊德;电影;恋母情结;希区柯克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电影中的渗透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由西格蒙·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与整个电影发展史的孕育、诞生、成长几乎同步。
它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更作为主流学科渗透到人文科学和艺术研究领域。
也正是从那时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就对电影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
在《心理学入门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电影就像是与精神分析直接对应的文化形式。
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的“内视镜”,那么,电影就是“反射镜”,使得人类扩展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从而对自己所处的外界社会有更为宏观的认识。
英国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的著名影评家加布里尔·彼尔逊和艾里克·罗德在讨论“新”电影的文章中,就认为,为了理解“新电影”的含义和确立反映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必须付诸精神分析,他们认为,精神分析特别有助于:“理解到在传统的安慰已经无济于事的一盘散沙的世界中的人是多么孤独。
”电影人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利用到电影创作中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到希区柯克偷窥主题电影《后窗》、大卫·林奇悬疑惊悚片《穆赫兰道》、岩井俊二爱情电影《情书》等诸多影片。
从影片_爱德华大夫_看梦的解析_黑文静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收稿日期]2015-04-05[作者简介]黑文静(1990-),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
从影片《爱德华大夫》看梦的解析黑文静 兰继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摘 要] 《爱德华大夫》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二战后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它占据了同类影片的鼻祖地位。
影片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技术(如解梦等),使观众的情绪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而变化。
故事情节离奇,悬念迭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对于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及从事梦治疗的专业人士来说,在观赏剧情的同时,可以从中获得有关心理治疗知识的感性认识。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促使人们心灵康复与成长的过程中,相对于学识、阅历和治疗技术而言,咨询师的爱心与直觉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 爱德华大夫;心理;弗洛伊德;解梦;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5)09-0017-02 一、影片简介影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即将退休,而接替他院长职位的是年轻有为的爱德华大夫,由于嫉妒心作祟,默奇逊大夫在爱德华大夫上任前的一次滑雪时偷偷射杀了他。
同时,与爱德华大夫一起滑雪的是名叫J.B的精神病患者,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被谋杀,加上他患有的失忆症与犯罪情结的复发,他把自己当成了爱德华大夫,去疗养院上任了。
在疗养院,J.B与年轻漂亮的彼得森大夫一见钟情,很快彼得森大夫就发现眼前她爱上的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且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当J.B自己也意识到问题时,他甚至怀疑自己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J.B独自逃到帝国大厦,彼得森大夫随后找到他,两人一起躲到彼得森的老师埃里克森家。
在埃里克森的帮助下,他们通过对J.B梦的分析,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
精神病双片分析① 你的梦出卖了你 从《爱德华大夫》看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
精神病双片分析①你的梦出卖了你从《爱德华大夫》看弗洛伊
德的释梦方法
王建南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爱德华大夫》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表现内容的电影作品,其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把该片称为"我所有电影创作的重要血库"。
"精神分析方法"在此之前从未影像化。
《爱德华大夫》的编剧本·赫屈特为了"创造一部布道般的电影",在二战后为希区柯克撰写了《爱德华大夫》的剧本。
在故事里,一位在心理学上很有造诣的年轻大夫爱德华医生(格利高里·派克饰)前来某医院接替即将退休的奠奇森院长。
医院中的女医生彼得森(英格丽·褒曼饰)一直都对爱德华的著作赞赏有加。
在共事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但随着爱德华医生秘书突然前来指证爱德华医生已经死去,冒充爱德华医生的男人是杀人凶手时,故事急转直下。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王建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电影创作意识——以影片《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为例 [J], 关冬霞
2.心灵世界的无解与有解——《弧光》与《精神病患者》《爱德华大夫》之比较[J], 张志忠
3.考试前后的梦——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释梦理论之比较 [J], 张海钟
4.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老人与海》中三个梦进行解析 [J], 杜海蓉
5.基于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梦的分析 [J], 程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德华大夫电影观后感5篇
爱德华大夫电影观后感5篇《爱德华大夫》是希区柯克在二战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
该片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如精神分析等),使观众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故事情节离奇、悬念徒生,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分析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德华大夫电影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爱德华大夫电影观后感(1)这是初次看著名的《爱德华医生》。
很精彩!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病患者的经历。
故事从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分析家爱德华失踪为线索,引出假爱德华即男主角约翰,一个患有犯罪情结的精神官能症患者。
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个年轻的女心理学精神分析师,及其导师成功地从患者的梦中分析出爱德华的死因,找出凶手,使得约翰康复并解脱了杀人嫌疑。
整个故事贯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故事发生在一家心理诊所,老所长莫庆森即将退休,由年轻英俊的爱德华接任。
年轻的所长如期而至引起诊所内医生一阵兴奋。
就餐期间,彼德森热情与其交谈,为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洁白的桌布上划了一道曲线作比喻。
不料,竟引起了年轻所长的焦虑不安,之后,在晚上,所内一个患犯罪情结的病人自杀,在抢救过程中,大家心中神圣的年轻所长,竟再次焦虑,情绪失控而昏倒。
最终,他的身份引人怀疑。
在之后爱德华医生的女秘书上访,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为杀人凶手。
从影片中,我们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线而焦虑,频繁昏倒。
在逃亡期间,多是采用压抑,拒绝的方式回避女医生和治疗。
这便是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焦虑,压抑,惊恐不安。
焦虑,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论学家的着作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尽管焦虑的定义有多种,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它首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结体验。
当人体验到焦虑时,会感觉到担心,惊慌,害怕和恐惧。
所谓压抑——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
是谴责的前期表现,处在逃避与谴责之间。
压抑本质是将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并持续必须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
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
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转自百度百科)。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
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
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
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
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
《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
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
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
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
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
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整个影片事件的前进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梦境对于人来说永远是模糊的,无法言说的,但是希区柯克和达利将之具象化,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部片子公映以后大众的反应处于两种极端,很多人认为好,很多人认为不好。
很多心理学人士认为片子第一次将严肃的精神分析学用电影的艺术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里面的剧情“假大空”,缺少理论应有的正确性,太过于唐突和牵强附会。
不管如何,这毕竟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希区柯克将自己的悬念观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完美结合,并在之后的片子中大量应用,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二、《精神病患者》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
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恍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狂人诺曼·贝茨是个人格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在扮演他的母亲和自己,具有双重人格。
因为,从小他便受到自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言行深深地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后,他仍保留其尸体并扮演母亲。
在诺曼·贝茨的心理世界中,母亲和自己同时存在,而且母亲的意志占主导地位。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贝茨会对珍妮特下毒手了。
希区柯克在谈到此片时,说到应该体现出精神病患者的虚弱感。
他认为,虚弱感是神经病和精神病行为的源头,即便诺曼·贝茨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杀大权,但他的虚弱感必须体现出来。
像在故事的结尾,诺曼·贝茨还在以母亲的角色猜度着警察们的想法。
影片较为深刻地刻画出人格分裂者的心理世界,对畸形人格和扭曲灵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精辟解读。
三、《迷魂计》
斯考蒂的恐高症,影片一开始,同事的意外身亡使男主角斯考蒂患上了恐高症,这个症状使他不得不退出警局,之后又成为加文意图杀妻的重要工具。
而斯考蒂的恐高症始于刺激也恢复于刺激,在朱迪坠塔身亡的刺激下,他的症状也就痊愈了。
片中梦的启示,在玛德琳掉下塔楼后,斯考蒂一直陷在忧郁中不能自拔。
有自责有爱情还有对玛德琳死亡的疑惑。
这个梦的场景就像《爱德华大夫》中满是眼睛的那幕梦境一样带有弗洛伊德的思维,现在的我才疏学浅,真的得找到弗洛伊德的书去充充电,不然看不懂,也许是因为侦探的本性使然,斯考蒂一直不愿意相信什么鬼神附体,什么精神崩溃,所以一直怀着疑惑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情,这就可以解释,缘何当他看见朱迪的项链的时候就了然一切,其实他已经将假设和分析在心里存留了很久了。
该片中的强迫症,当斯考蒂不知道朱迪就是玛德琳的时候,他一直要求朱迪变成玛德琳,先是带她去买玛德琳常穿的那身经典灰色西服;然后要她烫发、束发,不管朱迪愿不愿意。
记得听心理学课程讲到强迫症时听到的两个案例,说是有个人是洗手强迫症,就是一直洗手,总觉得不干净,最后洗得手上都没有皮了;更夸张的是一个教授,有一天,到了他上课的时间却迟迟未见其身影,了解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个严谨守时的人,不会轻易迟到于是出去寻找,发现教授就在教学楼前,专心致志的数窗户,后来了解到,教授患有强迫症,看到高楼一定会数
窗户,数不清不走。
惊叹于希区竟然动用了这么多的心理学现象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实在是巧夺天工。
四、《后窗》
《后窗》中的窥淫癖和窥私癖。
影片讲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
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
对面窗口的推销商拓普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拓普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
第二天,杰弗瑞发现拓普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而拓普太太却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
杰弗瑞的女秘书莉莎来了,又注意到拓普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他杀人分尸的结论。
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拓普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
莉莎在拓普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
拓普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
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最终,杰弗瑞和莉莎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及拓普太太的尸体,但此时两人却坠入爱河。
这部片子中导演希区柯克在对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上的展现不是很多,只是围绕着杰弗瑞的个人癖好,而这种癖好的养成也是与他所待得环境有关,整天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无法运动,只能透过这个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手段窗户,通过观察自己的邻居,找寻乐趣。
希区柯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忠实的崇拜者,希区柯克的电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异样的病态的世界,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中去了解自己。
正如他所说“观众看我的电影能减少心里的罪恶念头。
如果你本来就一点罪恶念头都没有,看了我的电影会给你一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