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合集下载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视野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视野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视野
李子超
【期刊名称】《《平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3
【摘要】长篇历史剧《闯关东》以宏大的叙事、广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动人心魄的故事,展示民族之魂在自发大移民冒险中的境遇、挣扎、闪光与无奈。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部电视剧弥漫着齐鲁大地的文化、心理背景。

剧中传统文化的负载者无疑是朱开山,以他的视角贯穿了剧作的全过程,他参加过义和团,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展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家国观念,但这种耕读传家、忍让为先的家族精神面临外强时的流离失所又透露出整个民族的无奈与悲凉。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李子超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照评刘树元的《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 [J], 陆孝峰
2.论《闯关东》的草根文化视野与民族精神底蕴 [J], 徐风娟;谭容杰
3.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史上的文化生态理念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保护 [J], 马建华
4.城市设计视野下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谢寅东
5.基于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J], 刘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闯关东.东北大锅台

闯关东.东北大锅台

东北大锅台来源“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

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

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东北大锅台是东北铁锅炖另外一种称呼,铁锅炖原指东北及农村地区等一些地方的烹饪形式,是使用灶台铁锅炖鸡、鹅、鱼、排骨等菜肴的方式,以烧柴为主,比较出名的有“铁锅炖大鹅”“地锅鸡”“灶台鱼”。

东北铁锅炖起源于闯关东时期,到大东北的人们和东北本地人群,通过乱炖的形式产生的菜品。

现指一种脱胎于火锅店的饭店餐饮模式,以电加热铁锅炖为主。

铁锅炖作为东北菜,以独特的烹饪手法和受欢迎的餐点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口味以咸口为主,适合口味相对浓重的东北人。

闯关东浪潮时期,大量中原地区的人民涌入东北,中原地区的饮食和文化也随着人口一起,迁入到了东北地区。

铁锅结实耐用,省柴的同时导热性能良好,在彼时还寒冷的东北地区,确实是很多人烹煮食物的第一选择。

东北地区物产丰富,有各种食材可供选择,从长白山的野味,家养的牲畜到辽宁沿海的海鲜,皆可用铁锅烹煮,因此铁锅炖就这样成为人们心中优质的烹饪方法。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闯关东是指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由于南方政治动荡和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地区寻求生计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勤的开拓,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闯关东的人们首先要面临的是长途跋涉的艰辛。

他们来自江南一带,为了逃离战乱和苦难,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他们步行或乘船,跨越了大江大河,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东北地区。

这种艰辛的迁徙过程,使得闯关东的人们更加珍惜他们所获得的新生活。

一到达东北地区,闯关东的人们面临的是无尽的荒野和草原。

他们需要开垦土地,建设居所,谋生繁衍。

这对于来自南方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闯关东的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开拓新土地,建立新家园。

他们耕种土地,养殖牲畜,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基础。

闯关东的人们不仅仅是开拓者,他们还是文化传播者。

他们将南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到了东北地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他们建立了学校和书院,传授南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他们还建造了寺庙和道观,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得东北地区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闯关东的历史评价是积极的。

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
勤的开拓,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勇敢和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繁荣。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闯关东的历史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历史,它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闯关东是指清朝前期(公元1630年至1680年)时期,汉族的闯王张献忠率领余部左右四万人逃离明朝追剿,来到中国东北的一个边远地区,即今天的东北地区(简称关东),进行了长达20年的抗清斗争。

闯关东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仍被历史学家和普通人所津津乐道。

闯王张献忠原籍四川乐山,因明朝的一次屠城之后,他领导了一支大军跑到了陕西以及鄂西地区。

然而,当他们行军到达山西南部区域后,受到了清朝政府严厉打击的追击,被迫逃离了该地区。

在被逐出陕西的过程中,张献忠率领的部队决定自行进攻关东地区,以便在该地区重新立足。

经过长时间的征服和抗争,闯王张献忠终于攻下了很多关东城市和地区,并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他被封为大西国帝(因为他在西南导致了大规模的屠城),并统一了关东地区的所有部族。

他的统治所得的丰厚财宝,据说至今仍保存在广西南宁的临桂。

而在他的统治下,关东广大基层百姓也逐渐得到了温饱和发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张献忠在统治关东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他可能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和他的统治方式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

此外,他所处的地区也处在边远地区和清朝政府的“重点管辖区域”,因此,他总以为遭受清朝的袭击和压迫的时刻。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的心理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被推向了崩溃。

尽管历史记载,闯关东的经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它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由闯关东所导致的战争,是当地百姓生活不稳定,足足延续了20多年。

而在这场战争结束后,闯王张献忠的残存部队逐渐消失,关东地区也被清朝所统治,并几乎毫不留情地进行清剿。

这给当地的民族、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闯关东故事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带领后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局势,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同时,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在以前的东北地区,曾经有一代不屈不挠的英雄,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挺身而出,并保护了同胞。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闯关东是指清末民初山东人纷纷涌向东北地区谋生的现象,这一潮流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

这一现象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闯关东使得东北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于闯关东者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涉足,他们为东北的独立经济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很多山东人到东北后成为小商贩、手工业者和劳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信贷业和中介机构也得以形成,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交通网络得以加速。

因此那个时期的东北地区在经济上已经呈现出发展的良好趋势。

其次,闯关东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社会影响。

在新鲜的血液注入下,东北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粤剧、京剧、昆剧等传统的大剧种,山东的梆子、相声等艺术形式也在东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闯关东也为东北带来了山东的传统思想、宗教和民俗文化。

例如山东的扫帚舞、堆雪人等传统习俗在东北地区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闯关东还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由于山东和东北地区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地区,闯关东人的到来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闯关东让山东文化和东北文化在各自领域中交流和汇聚,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总体来说,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长远的。

闯关东人不仅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也让东北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在中华民族多样性中占有了特殊的地位。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闯关东,指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中原地区的许多人被迫或积极越过山海关,至东北地区闯荡,开垦和定居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关东是指由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主的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位于山海关的东部,因此一直被称为'关东”.'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一次伟大的移民壮举.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闯关东”不仅为无数的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等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为何要'闯关东”?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也被誉为'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入关东呢?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入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吸引人去闯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可是人们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人口压力:清代'康乾盛世”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许多地方土地面积小,人口众多。

当时,社会发展不发达,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粮食产量也不足。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一、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

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二、山东人闯关东分三个时期一是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三是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三、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

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巴金。

小说以主人公冯世宝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变革中的巨大变化。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冯世宝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冯世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小说通过他的眼睛,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以及普通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化。

小说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作者通过冯世宝的视角,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冯世宝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同时,小说还通过冯世宝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命运,展现了普通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化。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和生动,作者通过对冯世宝及其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变革中的巨大变化。

冯世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在小说中的成长经历和命运变化,代表了中国农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化。

同时,小说还通过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如冯世宝的父母、朋友、同事等,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小说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作者通过对冯世宝的成长经历和命运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以及普通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化。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一些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动荡与变革,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引言关东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之一。

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争夺关东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战。

这些战争和征战,给关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介绍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关东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其中的战火和英雄。

一、辽国的闯关东关东地区最早闯入的势力是辽国。

公元907年,辽国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政权。

辽国曾统治过辽东地区,也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

辽国的建立对关东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国的闯关东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而实现的。

辽国的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土,将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

他利用内乱割据的契机,发动了一场名为“弓弦之战”的征战。

这场战争以辽军的胜利告终,辽国成功闯入了关东地区。

辽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辽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这对于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辽国的闯关东也为日后的王朝更替和政权更迭埋下了伏笔。

二、金国的闯关东金国是继辽国之后的一个重要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金国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金国,金国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金国的闯关东主要是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来实现的。

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内乱促使金朝乘虚而入,金国的第一位皇帝完颜雍,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将辽国击败,并夺取了关东地区的控制权。

金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金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金国在关东地区实行了一种名为“金元官”的行政制度,使得关东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相互贯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展。

金国的闯关东对于关东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族名命名的政权,它的兴起和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明朝的闯关东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近代关东地区的统治者之一。

明朝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明朝,明朝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朝末年和民初时期,山东省的许多人纷纷迁往东北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闯关东”。

这一事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时,山东地区正处于军阀混
战的时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则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煤炭
和铁矿资源的开发使东北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闯关东的山东人带来了丰富
的人力资源和商业经验,为东北地区的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在东北地区投
资创业,开设了许多工厂和商店,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贸易,使东北地区成为了全国重要
的经济中心之一。

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闯关东的山东人带来了自己的语言、风
俗和习惯,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多元文化。

山东人在东北地区广泛传播了自己的方言和文化,为当地人带来了新的口音和交流方式。

山东人还将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带入东北地区,
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他们还在东北地区办起了学校、报纸和出版社,推动了教育和文
化事业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闯关东还对东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和行政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在
东北地区创办了城市,建设了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生
活条件。

他们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
贡献。

闯关东的山东人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促进了东北地区的行政效率和社会
发展。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闯关东》是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挑战各种历史题目,模拟历史事件的方式,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历史文化、传统风俗,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回味那段人文。

我非常喜欢观看这个节目,每当推出新一季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去看。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学历史的人,但是我喜欢了解历史文化。

而且这个节目不仅能够带给我快乐和乐趣,更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文化。

节目中的每一道历史题目都是围绕一段历史事件而设置的,每道题目都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观看过程中,我经常会尝试着思考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发展过程等。

这样的思考过程,让我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慢慢地对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这种思考方式,也使得我对其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探索兴趣。

例如,我经常会借助网络平台或书籍,去更深入地了解与历史相关的文化传承。

其次,这个节目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迅速,传统文化的衰败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而这个节目恰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在节目中,很多环节都是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神话传说、礼仪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一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象征。

这些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元素,以各种方式被展示出来,这就让观众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让人感受到诸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观看这个节目,让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在节目中,每个有关历史的问题都是具有普世性的,例如人性、道德、政治。

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就让人看到,历史文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思考和问题。

这也是我观看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之一,让我在观看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总之,观看《闯关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这个节目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作者:雒纬昕孟和宝音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从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大批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或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

他们挑着担子,带着无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背井离乡,奔赴冰天雪地的关东,在那里开疆拓土,闯出了一段历史篇章。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内涵;影响“闯关东”,是中原地区对出山海关去东北地区谋生的统称。

“闯关东”最早起于清朝顺治年间,康乾时期曾一度禁止关内人去关东。

到了清末民初,关东再一次解禁,形成了一次空前的移民潮。

“闯关东”的百姓来源甚广,大都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及山东,但大多主要是山东人民。

一、“闯关东”精神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人地矛盾明显加剧,加之连年的战争与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社会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

”[1]然而关东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地广人稀,社会生活也相对稳定。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全面解禁东北,“闯关东”的人数便达到了峰值。

“闯关东”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山东人民进行“闯关东”,之所以称之为“闯”是因为这一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路,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一命呜呼!但就是在这种条件苦楚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山东人民通过海、陆两条途径进入东北。

陆路,从山东出发,要经过现在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最终到达东北地区。

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闯关东”的大都是流民,穷人,陆路对于他们来说能节省一部分的开支;相比之下,海路就大大节省了时间,但由于没有很多钱,他们还是只能挤在甲板上。

从现在的蓬莱,烟台上船渡过渤海口,便到达了旅顺港,也就进了关东的属地。

山东人都有严重的安土重迁思想,他们选择如此远距离的,无依无靠的东北作为迁徙目的地可见当时他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它源自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东北人勤劳、勇敢、乐观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闯关东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闯关东精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渊源闯关东精神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区域,历史上屡受外敌欺凌。

朝鲜、蒙古等外族频繁入侵东北地区,促使东北地区的居民形成了不畏强敌的勇敢精神。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由于辽东半岛地处国境要害,曾经成为辽东守卫中国东北的重要门户,因此屡遭外族入侵和战乱。

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的“敢闯敢干,敢打硬仗”的霸气和魄力,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也对当地居民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而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则促进了东北人民顽强的生存意志。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东北人民学会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品质,形成了他们“能屈能伸、能文能武、能打能拼”的不屈精神。

东北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也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作为中国人口稠密地区以外的边疆地区,东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带,这促进了东北人民开放包容的品格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地区历史上还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曾经繁荣一时。

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东北人民形成了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涵养了他们的闯关东精神。

二、文化内涵闯关东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东北人勤劳朴实、敢于拼搏,这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不甘平庸的坚定信念。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开垦了荒芜的土地,建设了辽阔的家园,为建设东北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清末民初,山东人被称为“闯关东”。

他们的涌入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山东人的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山东人的涌入,东北的人口迅速增加,劳动力大大增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许多山东人在东北地区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

他们的努力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工商业的发展。

山东人的务实、勤劳和创新精神,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理念,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山东人的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山东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其人文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山东人的涌入使东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和习俗等,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生活。

山东人的涌入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山东文化和东北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学习,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东人的闯关东还对东北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在东北地区始终保持着对家庭、亲情和社区的重视,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建设和公益事业,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山东人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勤劳、守信、敬老爱幼、关心他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清末民初山东人的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涌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山东人的努力和贡献,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当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闯关东

闯关东

期末作业论文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姓名:杨俊峰学号:114040035班级:11历史A班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

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

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一、“闯关东”概述关,指山海关。

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

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

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

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闻一多。

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抗联为背景,讲述了一群英勇的抗日战士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艰难困苦地生存、奋勇杀敌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刘小刚的抗日战士,他出身贫苦,却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在东北抗联的队伍中,刘小刚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带领战友们与敌人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

在战斗中,刘小刚和他的战友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艰难处境。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抗日战士们艰难地生存着,他们时刻面临着敌人的追捕和围剿。

然而,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从未低头,从未放弃,而是勇敢地与敌人抗争到底。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动。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险恶,也体会到了抗日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通过阅读《闯关东》,我也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荣耀。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艰难与伟大,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是指大量山东人涌入东北地区寻求发展机会的潮流。

这一现象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闯关东运动带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矛盾尖锐,许多山东人为了求生存和谋求富裕的机会,纷纷南下,选择到东北地区生活和发展。

他们以经商为主要途径,如开设小商店、经营肉铺、杂货铺等,还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

这些山东人的涌入,一方面增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经验和管理理念,推动了东北地区商业手工业的纵深发展。

闯关东运动推动了山东与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闯关东的山东人以他们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入东北地区,与当地的文化产生了碰撞和交流。

他们带来了山东的方言、饮食、服饰和戏曲等文化元素,与当地的汉族和满族文化相互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拉近了山东和东北地区人们的文化差距。

闯关东运动还对东北地区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西方思想的渗入使东北地区的社会变得复杂多元。

山东人“闯关东”借助东北地区的相对开放环境,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如西式商业管理经验、近代科技、法律制度等。

这些观念和制度的引入,为东北地区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支持和制度基础。

山东人的闯关东运动也促使东北地区人民的觉醒和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力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转型。

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们的涌入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文化交流推动了东北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思想观念的传播和社会制度的引进促使东北地区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转型。

这一潮流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东北地区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是指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品质。

而这种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色,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源自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环境,它承载着东北人民的奋斗历程和文化底蕴,是东北地区独有的民族精神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探讨闯关东精神是如何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地势辽阔,气候寒冷,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中原文明与北疆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迁徙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给予了人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

东北地势辽阔,气候寒冷,居民生活环境严酷。

为了生存和发展,东北人民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东北地区的历史遭遇也是闯关东精神形成的重要原因。

从清朝时期的满洲人进入关东开始,东北地区就成为了烽烟四起的战场,历经了清、日、苏等多个国家的统治和战争的洗礼。

在这样的历史遭遇中,东北人民锤炼出了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早在元朝时期,东北地区就是蒙古人的故乡,蒙古文化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人的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东北地区还保留着大量的满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融合,也为闯关东精神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东北地区的歌舞、饮食、方言等传统文化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奋斗、坚韧、团结的精神,无疑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闯关东精神是东北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东北地区的精神支柱。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东北人民可以依靠闯关东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闯关东精神也能够激励东北人民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闯关东》这部作品中为大众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现象。

从情节和场面看中国民俗。

从二人转看中国民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著名学者叶舒宪把“二人转”称为中国的“吉卜賽”,这是对东北二人转艺术形式的最高评价。

剧中二人转情节的出现是围绕鲜儿苦难的历程组织的。

二人转的出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穿插出现:(1)鲜儿拜师学艺,加入二人转戏班子。

(2)鲜儿一路苦练二人转唱腔、身段等应了“再苦苦不过戏子”的俗话。

(3)鲜儿在陈五爷的取妾婚礼演唱二人转,并受凌辱。

(4)多年后鲜儿与师傅相遇在传武的婚礼上并与师傅同台表演二人转为婚礼添喜。

(5)鲜儿做了“胡子”后,与震三江劫富济贫,在土财主的寿宴上,演唱二人转。

在剧中每一次二人转情节的出现都有一种民间习俗的展现。

二人转戏班中不收女弟子的习俗。

鲜儿与传文走散后,在半道上,鲜儿跪到地上祈求王老永收留,可王老永不肯收留,原因有三个(一)戏班子收入微薄,实在养不起一个闲人。

(二)戏子在社会上地位极其卑微是连娼妓也不如的下九流。

(三)戏班子历来不收女弟子。

在这些原因当中后两个原因是主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池子华「闯关东」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转换视角,在理清史实的基础上重在进行文化学考察,或有裨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从「闭关」到开放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闯关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关东之要「闯」,说明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其实,在近代自咸丰十年(1860)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

「闯关东」一语在近代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这一词语早已存在,并已约定俗成。

「闯关东」由来已久了。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汉族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大可不必「闯」。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存在「闯」的问题,相反,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开国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民人畏出关如虎」。

福临入关建都北京,百万满族人随军入关者就达90万之多,以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1,一片荒凉。

关东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2。

顺治十年(1653)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奖励官、民招揽、应招。

《条例》规定,「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

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3。

在这一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但规模有限,仍属涓涓细流。

尽管如此,清廷却颇感不安,《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康熙七年(1668),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作废。

清廷所以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4,不得已而封关。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5,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鳃鳃以旗民生计为虑,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在我看来,保守满族固有的文化才是「闭关(山海关)」的深层的原因。

「上谕」说得明明白白:「我满洲人等,因居汉地,不得已日与本习相远,惟赖乌喇、宁古塔等处兵丁不改易满洲本习耳。

今若崇尚文艺,则子弟之稍颖悟者俱专于读书,不留心于武备矣。

……将朕所降谕旨……晓谕乌喇、宁古塔等处人等知悉,并行知黑龙江将军,共相勉励,但务守满洲本习,不可稍有疑贰」6;「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7;「吉林为我朝根本之地,……流民潜往,……初为佣工,继则渐向旗人佃种田亩;迨佃种既多,旗人咸耽安逸,不知力作,必致生计日蹙,且耳濡目染,习成汉俗,不复知有骑射本艺,积重难反,其害岂可胜言!」8类似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在满洲贵族的脑海里,「满汉之见」甚深9,对此,恐怕没人提出质疑。

或可以说,「闭关」正是「满汉之见」主导意识下的「理智」行为。

「满汉之见」的产生,除文化固有的「排他性」之外,主要还是战争的阴霾,「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等一系列暴行,造成很深的民族矛盾,汉人屡起抗争以及「反清复明」的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干隆五年(1740)上谕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设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陆续回籍。

」10干隆十五年(1750),流民归籍期限已满,再颁严令。

当然,清廷也清楚,仅「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流民泛海可至辽东,经蒙古亦可进入关东腹地。

有鉴于此,康熙年间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有私越者置重典」11。

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并不能做到令行禁止。

相反,北方流民入关谋事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谕」称,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十多万12。

据估计,干隆四十一年(1776)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包括已改变流民身份定居关东者)总计达180万人13。

所以,「虽然清王下诏禁止华人进入他们帝冑的故乡去,虽然他们设法安下他们自己的旗人使之不离开满洲,他们终于不能遏止那威尔司(H. G. Wells)所谓『中国垦殖文化』的『蔓延与扩充的大力』。

满人为种族关系而保守祖乡的举动,只不过是胜利者之失败的滑稽记述而已。

」14二「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咸丰十年(1860),清廷宣布关东向流民开放,流民入关,不再视为非法。

清廷「开关(山海关)」的原因,学术界多有探讨15,均强调:为镇压太平军、捻军,清廷抽调驻防东北的官兵入关,关东空虚,沙俄乘虚而入,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为遏制沙俄的入侵,亟须「移民实边」,这样,封闭近二百年之久的山海关大门终于打开了。

这显然是「开关」的一大要因。

但与其说清廷「开关」,倒不如说是流民「闯」开了山海关的大门。

自清代中叶以来,在「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鼓励生育政策的激励下,人口膨胀性发展,人-地比例失调,社会生态严重失衡,流民大量滋生,加上华北自然灾害连绵不断,「闯关东」逐渐汇合成一股波涛汹涌的洪流,「流民出关觅食,势若河决,滔滔不可复止亦」16。

由于流民「人数众多,难以驱逐」17,只好默认。

内地「实无闲处」安插流民,如果不想激而生变,照康熙的话说,只好「密留」18。

关东地方官、旗人对流民的到来,不仅不加拒绝,「反极尽招徕之能事,于是借垫牛粮籽种,白住房屋,能下田的去下田,能伐木的去伐木,能种菜的去种菜,放羊的去放羊,喂猪的去喂猪,铁匠送到铁匠炉,木匠送到木匠铺,念过书的功名人,则留到府里,教少东人念书,伴老东家清谈」19,为流民「闯关」推波助澜。

「柳条边」形同虚设,「查办流民」令也成具文,山海关的大门从来就没关紧过,只是虚掩而已。

保守满族固有文化的初衷付诸东流,除禁止通婚的下策外20,无法限制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进入近代后,政治、社会危机并发,民变叠起,内忧外患交煎,清廷焦头烂额。

「发捻交乘」之外,咸丰十年「闯关」流民的输出地山东成为抗清的又一大中心,「鲁捻」、幅军、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21。

在「兵燹」的冲击下,农民大量逃亡,蜂拥「闯关」,给清廷造成很大的压力。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于是奏请「开关」,提出如下理由:一可充实边陲,以御俄人;二可安插流民,以杜私垦;三招垦征租,可裕俸饷。

总而言之,既然「封禁」有名无实,还不如打开关门,开放关东,于国计民生均有裨益22。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23清廷顺水推舟,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流民敞开。

关门敞开,并不等于「闭关」的深层文化原因烟消云散,「满汉之见」依然存在24,太平天国鼓起的「民族主义」激情,也不能不在满洲贵族心中投下阴影,只是这种「满汉之见」随着时光的流逝、政权的巩固而日益淡化而已。

维持满族尚武骑射之风以备征调的计划早已落空,八旗兵腐朽无能,不堪一击(这与流民「闯关」进入关东地区有无内在联系,尚有待深究),要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只有依靠汉族武装,湘系及稍后崛起的淮系军事政治集团因此成为清朝政治统治的中流砥柱。

这些表明,尽管「闭关」的原动因依然留存,但已谈不上理直气壮了。

不过,作者还是想强调,保守固有文化的封闭心态并未随关东的开放而豁然敞开,而这种心态,不能不影响关东开放的力度。

关东是流民「闯」开的,对清廷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开放」,1860年仅开放呼兰荒地,此后的开放,实际上仍是在流民浪潮的冲击下步步退守,「屡次经过流民的侵蚀,每侵蚀一部分,即开放一部分」25。

这种被动「开放」,从文化学的角度立论,完全可视为一种「文化退却」,难怪有人说,「虽说防止汉人流入满洲的原则是在部分崩溃,但是直到光绪三十年为止,基本上依然在保持着」26。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交战,外势内侵,经将军达桂、副都统程德全奏准全体开放」27,数百年封禁之地,「遂至荡然无存」28。

至此,固守的文化堡垒彻底崩溃。

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29,年增年长,蔚成大观。

东北「全体开放」后,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30,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至八百万人之间」31。

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进入民国时期,流民「闯关东」叠起高潮。

综合各种统计资料,我们可以制成一个比较详细的「闯关」流民规模量化表。

表1 民国时期「闯关东」流民规模量化表年份流入人数回流人数留住定居人数1912252,000 80,000 172,0001913260,000 80,000 180,0001914272,000 84,000 188,0001915 280,000 100,000 180,0001916 259,000 60,000 199,0001917 304,000 85,000 219,0001918 272,000 120,000 152,0001919 330,000 110,000 220,0001920 336,000 115,000 221,0001921 362,000 132,000 230,0001922 368,000134,000 234,0001923 341,368 240,565 100,8031924 384,730 200,046 184,6841925 472,978 237,746 235,2321926 566,725 323,694 243,03119271,050,828 341,599 709,22919281,089,000 578,000 511,00019291,046,291 621,897 424,3941930 748,213 512,793 235,4201931 467,407 408,000 59,4071932 414,034 449,000 -34,9661933 631,957448,000 183,9571934 690,925 439,628 251,2971935 519,552 495,009 24,5431936 436,739 452,294 -15,5551937 320,000 250,000 70,0001938 492,000 192,000 300,0001939 810,000 312,000 498,00019401,050,000 650,000 400,0001941 920,000 560,000 360,0001942 950,000 470,000 480,0001943 930,000 524,000 406,0001944 600,000283,000 317,0001945 400,000 251,000 149,0001946 380,000 360,000 20,0001947 350,000 410,000 -60,0001948 250,000 350,000-100,0001949 240,000 380,000-140,000合计19,847,747 11,840,271 8,007,4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