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经典论文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是文学,其实也是反映当时时期的是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和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历史文化在英美文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
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
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
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
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
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外国文学论文浅析《复活》《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
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
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
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
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
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
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
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
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
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
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有关英语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英语文学论文范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文学课程的重要性却正在逐渐淡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英语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英语文学论文范文一:莎士比亚英语文学教育研究摘要:读书贵在思考,课后需要思考文章的主旨,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
正如前文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的思考都不一样,要能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课后自觉地讨论阅读心得。
关键词:英语文学;莎士比亚一、莎士比亚作品特色(一)注重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精髓,可以使作品蒙上一层淡淡的艺术色彩。
现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几个典型人物进行分析。
1.夏洛克《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作品之一。
其将夏洛克塑造成一个贪婪、爱钱、自私、残暴的反面人物。
但也曾有人质疑夏洛克是否还带有正面色彩即对女儿的关爱,对民族矛盾的抗议。
首先,对女儿的关爱,笔者认为没有。
他的这种亲情早已被金钱冲得无影无踪。
他在女儿带着财产私奔的时候,撕心裂肺地喊:“我的女儿呀、我的钱呀!”此时他呼喊的只能是他女儿带走的金钱,而女儿在他的心里充其量和那些钱平等。
而在后文中夏洛克对好友杜拔尔的一番话中,他宁愿女儿死在他的脚下,而那些钱还全部在女儿身上,这足以说明夏洛克把金钱看得比女儿重要。
其次,对民族矛盾的抗议,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夏洛克高举民族至上的招牌,实质上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他在眉飞色舞地盘算着要割掉安东尼奥一磅肉时,说了一些愤激的、俨然要为犹太人“声张正义”的话,但这不是因为民族矛盾,而是商人利益之间的争夺。
因为安东尼奥放贷的时候是不收利息的,这势必影响了他的利益,所以他想借民族矛盾除掉安东尼奥。
虽然他在口口声声地“鸣不平”,但他的行为并不符合人民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莎士比亚不仅仅直接描写了夏洛克的吝啬、残酷,还通过他对待女儿的态度,为犹太人“鸣不平”的行为反衬他的反面特征。
可见,莎士比亚将夏洛克这个反面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塑造得活灵活现!2.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中期四大悲剧作品之一。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雨果
一、一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论文 1500字就够了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二、求关于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的论文~~~分析雨果和巴黎圣母院,我应该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
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类课程是传统英语本科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探讨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文学教育理论课程,而在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充分了解了整部英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其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关注英美文学,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以文学批评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在学习作品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使学生通过对原著的充分解读,仔细品味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写作的手法,培养学生踏实阅读的学风,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兰色姆(J.C.Ransom,1888-1974)、威姆塞特(W.K.Wimsatt,1907-1975)等为代表,形成了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
他们认为一切从作者的原始写作动机与作者的阅读感受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文学批评都是“错误的谬论”,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将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了根本的转移,即转移到了文学作品对阅读者心理影响方面上,脱离了被批评对象的本身,从而沦为了单一的印象论。
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认为单纯依靠阅读者的感觉,会使阅读者产生相对的“阅读错觉”——即带入阅读者已有的自我认知来干扰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文学批评。
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以尊重和细读原著为基础,对原著进行客观、公正的、不带有固有主观意识的文学批评,形成踏实阅读的风气。
英美文学的论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英美文学教学体裁,来源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的发展来源于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历史时期,除了早期的英美文学没有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以外,到中古时期,英美文学就已经以诗歌和散文为代表开始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篇1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引言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能够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
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质会受到英美文学作品自身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进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
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现如今,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开设了一段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这课程已经有了相关的了解,并在自身语言与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但是,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从当前高校开设英美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该课程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英美文学教学在对学生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英美文学教学将对学生这两方面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现如今,教学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普遍都呈现出倾向于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面上。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
选修课《欧美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欧美文学鉴赏本学期的欧美文学鉴赏,老师主要领着我们一块重新赏析欧美文坛的不朽之作。
有《简爱》、《呼啸山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有《简爱》、和《呼啸山庄》。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
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她描写的简。
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艾米莉.勃朗特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女人的尊严与爱——《简爱》《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
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一、引言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
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
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
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
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第一篇: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欧美文学----《1984》读后感《1984》是我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作品,很高兴能够在王老师的欧美文学课上再去认识这样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预言小说。
两周的的枕边时间带着《1984》的深深思考而入睡,作者奥威尔突出对现实的关注,用真实的笔触揭发乌托邦与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了解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乌托邦思想的反思。
这部作品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闪光点,更像是西方政治史中的一道闪电,惊醒沉睡的世人,也震惊着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
Part1认识奥威尔,其人、其事、其书本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名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由于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便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了一些思想基础。
在著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
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 《1984》则是他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作品,作者先是描绘了一个在极权专制的、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下的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琐事,从而折射出他所处的整个时代大背景,以“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巧妙,着实引人深思。
《一九八四》中,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击破了乌托邦一派的幻想,令读者心中震颤。
而悲喜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Part2 关于《1984》的内容解读《1984》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原型,构造了一幅人民生活在集权之下,却浑然不知的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世界被三大国分割——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
美国文学论文
美国文学论文美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之一,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因其尖锐的批判性、持续的独创性和精彩的多元性而独树一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国文学论文范文一: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 Ahab in Moby Dick摘要:«白鲸»讲述了饱经风霜的亚哈船长与他的仇敌白鲸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亚哈身上体现了令人敬佩的正义品质: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经验丰富,同时还具有令人恐惧的邪恶力量:偏执、自私、专横。
他集正义与邪恶与一身,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关键词:正义;邪恶;性格双重性Abstract:«Moby Dick» tells us a thrilling tale between Captain Ahab and his enemy whale called Moby Dick.Ahab's character is amphibious. On one hand,he is indomitable、brave and experienced. On the other hand, he is bigoted, selfish and presuming.Key words: justice; evil; character's amphibiousness«Moby Dick» written by Herman Melville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merican prose epic. It's an encyclopedia of everything, history, philosophy, religion, etc. But it is first a Shakespearean tragedy of man fighting again overwhelming odds in an indifferent and even hostile universe.The story goes roughly as follows. Ishmael, feeling depressed, seeks escape by going out to sea on the whaling ship, Pequod. The captain is Ahab, the man with one leg. Moby Dick, the white whale, had sheared off his leg on the most as a reward for anyone who sights thewhale first. The Pequod marked a good catch of whales but Ahab refuses to turn back until he has killed his enemy. Eventually,the white whale appears, and the Pequod begins its doomed fight with it. On the first day the whale overturns a boat; On the second, it swamps another. When the third day comes, Ahab and his crew manage to plunge a harpoon into it, but the whale carries the Pequod along with it to its doom. All on board the whaler get drowned, except one, Ishmael, who survives to tell the tale. From the story, we can see that captain Ahab is a hero who dares to fight though he failed at last. Ahab is Byronic hero, a man with consuming desire to take revenge against the whale which has crippled him. He is brave. Though he knows that it has difficulty in killing whale, he never gives up. He thinks that man can make the world for himself and he tries his best to kill the whale. Although he fails at last, his spiritual is respectable and we should also be indomitable.We know that Ahab's character is amphibious, and we now more focus on the bleak view. As the author is negative, the story is full of tragedy, including the ending.Captain Ahab is a typical Melvillean “isolato”, and a typical Bartleby whose lips are set ever for an “I prefer not to”. He cuts himself off from his wife and kid, and stays away most of the time from his crew. He hates Moby Dick which is an embodiment of nature. He is angry because his pride is wounded. After the loss of his leg in his encounter with the white whale, he seems to hold God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ce of evil in the universe. Thus his anger assumes the proportions of a cosmis nature. In his egocentric obsession. He loves his sanity, and humanity and becomes a devilish creature rushing headlong toward his doom.Captain Ahab believed in his own power, he is too much of a self-reliant individual to be a good human being. His selfhood must be asserted at the expense of all else: lives may be sacrificed,and nature may be sacrificed, and nature may have to be vanquished in order that he may do what he wills. Ahab is ,to be more exact, a victim of solipsism, His tragedy stemming in the main from extreme individualism, selfish will, a spirit too much withdrawn to itself to warrant salvation.In conclusion, we should observe the two sides of the Captain's character. We need be brave and confident. We have to remind that man is in society, and we can't live without society. We should respect the nature.美国文学论文范文二:The review about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Ⅰ. BackgroundFrom the early 1800s to the civil war,American was a land of paradoxes, a land stirred by spiritual dreams and shaped by the realities of a growing materialism. the United States had begun to change into an industrial cause society, technology would bring vast material benefits and cause overwhelming social disorders. Americans had sought new liberties and new ideas in life and art, but conflicts of their society had culminated in a bloody civil wa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roportion of Americans who labored on farms declined as increasing members left the land to work in urban businesses and factories. New York became American’s largest city, supplanting Boston and Philadelphia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pital of the nation. Though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 the pursuit of simplicity, utility, and perfection remained an American characteristic.In the years preceding the Civil War relatively few volumes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were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ost book were almanacs, schoolbooks, self-help manuals, or workson religion, medicine, or the law. Fewer than a dozen volumes of poetry were published annually. Fiction was a prime component of ladies’ magazines. Novels were increasingly popular, especially historical romances written by Europeans, most notably by “the monarch and master of modern fiction,” Sir Walter Scott. But as the century progressed, native American writers won increas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fame. Washington Irving’s Sketch Book (1819-1820)became the first work by an American writer to win financial succes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Ⅱ. The definition of RomanticismRomanticism is a movement prevailing the 19th century in Western World in literature. art music and philosophy beginning as a reaction and protest against the bondage of rules and customs of neo-classicism. It was marked and is always marked by a story reaction .It returned to nature and plain humanity for material. It brought about a renewed interest in medieval literature. It was also marked by sympathy for poor people and thus a deep understanding toward common people. It was a movement expression of indivdual orignality and different poets realized their variety.A dream of golden age is established against stern realities .Imagination is the key point.Ⅲ. The Characteristic s of the Romantic LiteratureThe main trends of thought of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is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tion, Anti-slavery. Transcendentation as a moral philosophy, transcendentalism was neither logical nor systematized. It exalted feeling over reason, individual expression over the restraints of law and custom. They believed in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Oversoul”, an all-pervading power for goodness from which all things come and of which all things are a part.Romanticism, attitude or intellectual orientation that characterized many works of literature, painting, music, architecture, criticism, and historiograph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over a period from the late 18th to the mid-19th century. Romanticism canbe seen as a rejection of the precepts of order, calm, harmony, balance, idealization, and rationality that typified Classicism in general and late 18th-century Neoclassicism in particular. It was also to some extent a reaction against the Enlightenment and against 18th-century rationalism and physical materialism in general. Romanticism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 the subjective, the irrational, the imaginative, the personal, the spontaneous, the emotional, the visionary, and the transcendental.Among the characteristic attitudes of Romanticism were the following: a deepene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es of nature; a general exaltation of emotion over reason and of the senses over intellect; a turning in upon the self and a heightened examination of human personality and its moods and mental potentialities;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genius, the hero, and the exceptional figure in general, and a focus on his passions and inner struggles;a new view of the artist as a supremely individual creator, whose creative spi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trict adherence to formal rules and traditional procedures; an emphasis upon imagination as a gateway to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truth; an obsessive interest in folk culture, national and ethnic 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medieval era; and a predilection for the exotic, the remote, the mysterious, the weird, the occult, the monstrous, the diseased, and even the satanic.Ⅳ. Main writer and masterpieceⅰ.Washington Irving(1783-1851)He w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Imaginative Literature; the Father of American Short Stories. He was the first great prose stylis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familiar style.The apparent ease of his writing is not simply that of the gifted amateur; it results from his purposeful identification of his whole personality with what he wrote. He was urbane and worldly, yet humorous and gentle, his great and graceful style combine with American roots shaped his independent literary personality. He was the first great belletrist, writing always for pleasure, and to produce pleasure. In 1819-1820 ,his Sketch Book appeared the first modern short stories and the first great American juvenile literature to write good history and biography as literary entertainment. The most story of his Sketch Book is The Legend of Sleep Hollow and Rip Van Winkle. He introduced the familiar essay to America. His best-known stories awakened an interest in the life of American regions. In 1819, A History of New York by Diedrich Knickerbocker a rollicking burlesque of a current serious history of the early Dutch settlers, has become a classic of humor.Bracebridge Hall followed in 1822;then he first went to Germany in pursuit of an interest in German romanticism, which flavored the Tales of Traveller(1824), in Paris he with John Howard Payne wrote the brilliant social comedy Charles the Second or The Merry Monarch. A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828); A 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dada(1829); Voyag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Companions of Columbus(1831) ; a famous volume of stories and sketches—The Alhambra(1832) and Legends of the Conquest of Spain (1835) and so on.ⅱ. 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He was the first important American novelist began his literary career on a dare. In 1821,The Spy was successful, it was a rousing tale about espionage against the British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 .Cooper launched two kinds of immensely popular stories: the sea adventure tale, and the frontier saga. The Pilot is the best of his many sea romances(1824). He wrote the first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U.S. Navy in 1839. His frontier stories Leather Stocking T ales including five novels: The Deerslayer;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The Pathfinder, The Pioneers, The Prairie. Allan Nevins calls these five novels the nearest approach yet to an American epic. with a vast group of supporting characters, virtuous or villainous, Cooper made the American conscious of his past, and made the European conscious of American. And the Textbooks works is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ⅲ.Edgar Allan Poe(1809-1849)Poe was born in Boston. He was the Father of Modern Short Stories; th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y; and the Father of Psychoanalytic Critism. He was the jingle man. He won a contest with his story “Ms. Found in a Bottle” .Then he got a job as editor with the 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 in 1833. He showed his true talents as an editor, a poet, a literary critic, and a writer of fiction. And he also issued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In 1840,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The Raven was published as the title poem of a collection in 1845. In Europe, he was hailed as a pioneer in poetic and fictional techniques. His influence was especially strong on many French writers. The most famous works were To Helen; The Rav en; Annabel Lee;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ⅳ.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He was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Transcendentalism to New England and was recognized throughout his life as the leader of the movement. He believed above all in individualism, independence of mind and self-reliance. He admired courage, he was not afraid of changing or clashing ideas. Like many original minds, he was often several jumps ahead of what his followers thought was his position or philosophy. He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thinkers, yet he had no elaborate, formal system of thought and he never attempted to create one. Emerson believed above all in individualism, independence of mind, and self-reliance. In 1836,he issued the first book Nature , which met with a mild reception. However , two speeches in the next two years, The American Scholar and 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made him famous. Many of his lectures were later distilled into his famous Essays. Among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are Representative Men (1850)and English Traits (1856).His Poem appeared in 1847. In his day, Emerson’s poems were criticized for their lack of form and polish. In recent years, hover, his poetry has received high praise.His harsh rhythms and striking images appeal to many modern readers as artful techniques. His prose style is sometimes as highly individual as his poetry. Many of his essays were put together from his journal entries, speeches, and random notes, and they are often somewhat disorganized. Yet his skill in polishing each sentence into a striking thought makes his writing memorable. One of his great statements was in The American Scholar. That title is now carried by one of the finest magazines in American. Oliver Wendell Holmes called the speech “our intellectua 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e is the world ’s eye. He is the world’s heart.ⅴ.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He was Emerson’s truest disciple, who put into practice many of Emerson’s theories. Walden, the superb book came out of his two-year’s reside nce at Walden Pond. He explained many of the beliefs that led him to try this kind of life. He thought it better for a man to work one day a week and the rest of the week could be devoted to thought. For Thoreau, as for Emerson, self-reliance and independence of mind ranked above all each should find out his own way of living. In 1849, From his experience in jail came his famous essay” Civil Disobedience”, which stated Thoreau’s belief that no man should violate his conscience at the command of a government. His famous book is Walden 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ⅵ.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a curse, and though the tale itself is fiction, the germ of the story sprang from the author’s family history. Hawthorne gathered his material by observing and listening to others whose talk was filled with New England Lore, legend, and superstition. His famous book is The Scarlet Letter.Hawthorne’s unique gift was for the creation of strongly symbolic s tories which touch the deepest roots of man’s moral nature. The finest example is the recreation of Puritan Boston, “The Scarlet Letter”. In this novel each word, image, and event works toward a single effect. It is a complex story of guilt, its effects upon various persons, and how deliverance is obtained for some of them. His ability to create vivid and symbolic images that embody great moral questions appear strongly in his short stories. It was Hawthorne’s ability to make a story exist in its own ri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appear as a moral symbol.Hawthorne shares with Edgar Allan Poe the distinction of advancing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 giving to the form qualities that are uniquely American. To Hawthorne and Melville, however, the telling of a tale was a way of inquiring into the meaning of life. His stories also have The Blithedale Romance(1852); splendid stories called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1846); The Marble Faun(1860)ⅶ. Herman Melville(1819-1891)Moby Dick, a tremendous chronicle of a whaling voyage in pursuit of a seemingly supernatural white whale. The book is steeped in symbolism, another strong appeal to readers of his century. In 1846, Typee became known as the “man who lived among cannibals”. The book was basically factual but was no dou bt elaborated somewhat and built up from Melville’s reading as well as his experience. Equally successful was a sequel, Omoo(1847),about his adventures on Tahiti and other island. Later Melville based Bedburn(1849) on his first voyage to England, and White-Jacket(1850) on his brief career in the navy. He drew upon his naval experience again for Billy Budd(1891).He has two other philosophical novels Mardi, Pierre. two celebrated short novels Benito Cereno and Billy Budd. The story uses a ship as symbol of society and searchingly examines the problems of good and evil. Ahab’s ship was like a world inminiature with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ⅷ.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Longfellow was born in Portland, Maine, on February 27,1807 and died on March 24,1882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ost beloved American poet of his time. His main books are Longfellow’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entitled Voices of the Night(1838); Hyperion” the prose romance(1839) ;Ballads and other Poems(1841); Poems on Slavery(1842); Evangeline(1847); Song of Hiawath(1855); 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1858)After his death, he became the only American to be honored with a bust in the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The gentleness, sweetness, and purity for which his poetry was popular during his lifetime.Ⅴ.Summary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outbreak of he Civil War. It start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ashington Irving’s The Sketch Book and ended with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It is also called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The desire for an escape from society and a return to nature became a permanent conven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s ov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Besides,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l sin and the mystery of evil marked the works of Hawthorne,Melville and a host of lesser writers. The most clearly defined Romantic literary movement in this period is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This Transcendentalist group includes two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riters America has produced so far, Emerson and his young friend, Henry David Thoreau, whose writing has a strong impact on American literature. Basically, Transcendentalism has been defined philoso phically as “the recognition in man of the capacity of knowing truth intuitively, or of attaining knowledge transcending the reach of the senses.” Emerson once proclaimed in a speech, “Nothing is at last sacred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 own mind.” Other concepts that accompanied Transcendentalism include the idea that nature is ennobling and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isdivine and, therefore, self-reliant. It ranges from the comic fables of Washington Irving to the Gothic tales of Edgar Allen Poe, from the frontier adventures of James Fenimore Cooper to the narrative quests of Herman Melvill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romanc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to the social realism of Rebecca Harding.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by western romantic literature influence.19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apitalism,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c enthusiasm, to get rid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bond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 to create a fill transcendence, thus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began to flourish.Bibliography:1. 王长荣. 《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 邵锦娣,白劲鹏.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隋刚.《美国文学旧作新读》.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并且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著名的代表作和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的财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篇1浅谈英美文学的翻译方法在过去的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通常将我们的著作划分成美国文学和英国的文学。
然而两部分文学著作,又需要从不同的时期写出不同年代的故事,我们所学习的欣赏是从流派的代表作和作家入手,分为文学著作,文学的派别以及文学潮流,对于英美文学的赏析,作品是相当的多,我们只能够挑选出作品简略阐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译者的文化选择与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受主体文化的影响,许多译者大都有意无意间认同主体文化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实现自己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美学的观点,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有其隐含的读者,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也有类似的观点,“接受是作品自身的构成部分,每部文学作品的构成都出于对其潜在可能的读者的意识,……作品的每一种姿态里都含蓄地暗示着它所期待的那种接受者。
在大学中我们学习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我们高校英语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还有写作能力的,了解英语文学的能力,去了解一下文学的知识还有方法,通过阅读的形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功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们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学习的课程多方面的出现,这使得文学课程逐渐的边缘化。
如何才能够在当今的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提高们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带领我们走的很远。
因此,带着兴趣学习,针对如下的几个问题,讲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内容英美文学的学习,主要由两个大部分构成主要内容,一部分是英美国文学作品,另一部分是英美国文学历史。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向世界文坛展示了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人文主义情怀,还向世界民众呈现了英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人文精神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1.感受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最重要的构成,其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最顶级的促进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摘要英美文学中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小说众多,为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婚姻观。
这些不同的爱情婚姻观既是作品主人公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剖析。
论文以描写几对不同人物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的经典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作品中倡导的独特的西方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爱情婚姻观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唏嘘不已,崔莺莺和张生冲破重重障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为之欣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英美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爱情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于连・索雷尔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和其最终悲剧性的结局却告诉我们当爱情被虚荣占据后,结果唯有悲剧。
英美文学名著中描写爱情的名家之作非常之多,众多的爱情经典让我们回味无穷,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色彩纷呈的爱情婚姻观。
正如有多少个读者,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都会在这些名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以下就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英美文学中各式各样、与众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一《傲慢与偏见》简介及主旨分析英国知名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琐事为事件出发点,运用非常考究的语言,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详实刻画,以及当时处于社会压迫与反抗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饱受封闭守旧思想禁锢下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
作品中,奥斯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对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及其密友在对待婚姻时的不同抉择,真实地描述了中小地主及资产阶级“绅士”和“淑女”之间荒诞的婚姻与爱情风波,展现了女主人公们在爱情婚姻观方面不断学习、探索和前进的心路历程,继而提出了自己主张“既不赞同为了金钱而结婚,也不认同将婚姻当做儿戏而草率对待”这一鲜明的爱情婚姻立场。
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2)
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2)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篇2浅论《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1 引言大家印象西方文化中的上帝就是出自圣经的影响,圣经在影响着西方的宗教,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大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遨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圣经有所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和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大方面,更加促进全球化的发展,有益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题材的影响圣经的语言特点就是易懂,写作风格为简单、有深度。
正是因为圣经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很多英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引用圣经中那些有丰富内涵和说服力很强的题材。
例如英国文学历史上最古老的长诗《贝尔武夫》;圣经中的格兰代尔是一个以杀人为第一爱好的人,该隐有着类似的行为,因此推断格兰代尔是祖先是该隐。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大儿子是该隐,他们的小儿子亚伯最终被哥哥该隐谋杀,原因是该隐的妒忌太强,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亚当和夏娃,第一个罪人就是该隐。
还有就是《创世纪》,书中用一个和尚的故事体现出了亚当的蜕化,这个是《圣经》中的典故《和尚的故事》,被引用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作者是杰弗雷·乔叟,该部作品是他创作诗歌的成熟时期,被誉为是“英国诗歌之父”。
《圣经》还提到了上帝,上帝在鸿蒙初辟的时候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最初世界上只有亚当一个人,为了不孤单寂寞亚当用自己的一根肋骨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最初的两人世界是多么的安静美好,他们在一起奔跑、戏耍,聆听着美妙的鸟叫声,一起随俗浮沉。
圣经中这样美好的题材在《天路历程》、《失乐园》中都得到了运用,对于人们现代的教育意义和警觉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3 《圣经》中的寓意、人物性格、象征手法在英美文学中得到运用大家常挂在嘴边“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威尼斯商人》。
说到莎士比亚,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在这绝对的肯定和赞誉后面,是人们被莎士比亚艺术特色的征服,是被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沉迷,这追根揭底是莎士比亚在《圣经》中借鉴的作用。
欧美文学论文
欧美文学论文-------------《傲慢与偏见》观后感欧美文学发展到浪漫主义文学阶段突现了许多有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如:英国的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这些湖畔诗人还有魔鬼诗人拜伦;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及代表作《阴谋与爱情》;法国的两个派别天使派和魔鬼派,其中魔鬼派的作家有我们所熟知的雨果几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傲慢与偏见》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最令我着迷。
为了更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我百度了一下:“《傲慢与偏见》原名《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故事围绕贝内特(Bennet)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
从伦敦新搬来的单身汉阔少宾利先生(Mr.Bingley)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Darcy)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
由于她听信了年轻军官韦恩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致使这桩婚姻进行的十分缓慢。
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
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
与此同时,作品还涉及了另外两对青年男女的结合过程,即已是27岁的夏洛特(charlotte)出于寻找归宿找个可以依靠的有钱人遂于柯林斯(collins)结婚,莉迪亚(lydia)一贯轻浮,与韦恩私奔后,经达西搭救而苟合成婚。
奥斯丁正是通过对不同婚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建立在互相理解和真诚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和对以门第财产和情欲为基础的爱情的讽刺。
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与理想。
”故事大概就如上面所述。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好,“傲慢”和“偏见”直接展现了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故事中伊莉沙白一开始就对傲慢的达西存有偏见,其主内容就是描写两人关系即对对方态度转变的过程。
片中两对儿主要感情:宾利先生与大女儿简的爱情,他们真挚的爱情最终突破了地位、身份的阻碍使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了。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以及英汉翻译(一)《圣经》故事方面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基督教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广泛。
通常西方人会把《圣经》作为他们的生活道德准则,《圣经》的内容深深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在西方人的文学艺术以及日常语言中也会广泛应用到《圣经》故事。
比如,“godforbid”“oh,heavens”“forgodsssake”等已经成为西方人的口头常用语。
实际上,《圣经》不单单是基督教的一部正式经典,而且也是一部内容、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家常常为了丰富写作题材,进而巧妙地引用《圣经》中的词句、人物或者典故。
比如,“absalomsshair”,本意是指押沙龙的头发,潜台词是“美丽反而是一种致命伤”;“manna”在《圣经》中赐给以色列以及摩西人的食物,潜台词是代表意外收获。
圣经的典故以及故事也被常常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其中英国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的《力士参孙》《复乐园》及《失乐园》中都采用了《圣经》里的典故。
(二)词汇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文化和词汇密切相关,每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都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风俗民情、政治制度、经济、历史、地理及文化艺术等,但是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话,相同的词汇代表的涵义也会有所差异。
就日常生活称呼语而言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汉语中主要用“老”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尊敬,常常也会使用“老王”“李老”或者“老先生”。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年长通常代表着智慧、经验、身份,但是西方文化中,将“o ld”这个词汇表示过时、落后于潮流等意思。
并且在西方,年龄是个人的重要隐私信息,尤其是西方的女性非常忌讳他人询问其年龄。
因此,西方人一般不会叫对方“oldpeople”“grandma”等,通常会直呼其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代《苔丝》悲剧命运解读
在听了胡老师的欧美文学经典课之后,我阅读了《苔丝》这部名
作,在此想要对这部经典进行分析。
要想分析一步作品,不得不先分析它的作者。
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著名小说《苔丝》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更加熠熠生辉。
在品读这部名著前先对作者哈代在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作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哈代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哈代从事小说创作的时间大约25年,即从1870年到1895年间。
这一时期正是他形成“进化向善论”思想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其思想倾向基本上是悲观主义的,较少理想色彩,而其思想宗旨,就在于强调自然进化过程或者说“内在意志力”的不可抗拒,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
举例来说,《苔丝》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翁苔丝,就是用这种手法予以处理的,从而使其复杂的内心展露无遗。
哈代在小说《苔丝》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苔丝、安玑、亚雷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
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刻画得最成功、最生动的人物是女主人翁苔丝。
苔丝是显赫的德伯家的后裔,然而这显赫的家族早已衰落了,美丽善良、纯洁聪明的苔丝只能过着和一般穷人姑娘所过的生活。
由于生活日益困难,她不得不去请求荒淫好色、道德败坏的亚雷的帮助,她曾经坚决抵抗过亚雷的引诱,但最后还是被亚雷这个恶棍奸污了。
因此她面对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儿子的死亡让她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最终还是摆脱了亚雷。
之后她决心自谋生路,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挤奶厂她与安玑相爱了,苔丝敢于倾吐自
己的爱情,她不管当时的伦理道德把自己失去了贞操一事告诉安玑。
由此可见苔丝是一个敢说敢爱的姑娘,她冲破一切道德枷锁的勇气让人折服。
但当安玑得知真相后,他自私的把苔丝抛弃了而只身前往巴西。
在失去爱人后苔丝也曾经伤心绝望过,但她并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不久她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贫苦无依中苦苦挣扎但却不愿低头向自己的公公婆婆要过一分钱。
苔丝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倔强而又顽强的姑娘。
不久,她再次遇到了恶棍亚雷,对于亚雷她内心充满了怨恨。
当亚雷来纠缠她时,他多么渴望自己心爱的丈夫安玑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保护自己,于是她再次给安玑寄去一封情深意切的信,苦苦等待却收不到安玑的只字片语。
这一切的迹象使苔丝最终相信了亚雷,相信他说的安玑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不会再爱她了,这一次苔丝彻底的绝望了。
在贫困的巨大压力
下,她同意和亚雷同居。
不久安玑回来找她了,当她发现自己又被亚雷欺骗了后,她在极度愤怒下杀死了亚雷,换来了和安玑的几天幸福生活。
苔丝的悲惨命运中包含着她的无数次抗争。
在失身后,她敢于同社会抗争,重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在爱上安玑后,她敢爱敢说;在再次遇上亚雷时她勇于揭穿亚雷丑恶的面目。
在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和她顽强的生命力使苔丝这个名字永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小说的男主角安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方面,虽然安玑表面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先进的思想,可是他却走不出思维狭窄的模式,拘泥于世俗,他在苔丝的哀求中无动于衷,认为自己的妻子没有好的家世和智慧却一定要是纯洁的。
他
看不到苔丝灵魂的高洁,只拘泥于思维的表层,正是他的一再犹豫和迟疑,让亚雷有了可乘之机,毁掉了苔丝。
另一方面,安玑是软弱和自私的。
在小说中写到他爱苔丝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苔丝又漂亮又能干。
他将来是要当农场主的,因而他认为苔丝将是一个不错的好帮手。
安玑他允许自己曾经跟一个放荡女人的荒唐生活却不能原谅苔丝的不纯洁。
安玑的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使苔丝遭到了他的抛弃,最终使苔丝再次落入亚雷的魔掌中。
亚雷是恶势力的代表,他是一个荒淫好色、道德败坏的恶棍。
在年轻的时候强占了苔丝使苔丝的命运变得坎坷,但却逍遥法外,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最后这么一个丑恶的人却当起了牧师忏悔自己的错误
《苔丝》中给我们展现的三个人物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但小说中的女主人翁苔丝的悲剧命运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值得读者去同情。
但在同情苔丝悲剧命运的同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也同样值得我们深省。
那么在读哈代的《苔丝》时读者应该注意理解苔丝悲剧产生的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苔丝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她是由作者哈代直接创造的,在一定程度上她包含了哈代个人的思想。
哈代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处在变革、动荡不安的时代。
宗教、政治、科学、社会各种因素动摇着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发生转变,在这一种令人不安,恐怖混乱的社会里,哈代认为人必须创造自我价值。
因为人不能获得来自多部世界的任何帮助,一切都要依靠自己,不能存在超人力量帮助你。
这种融合命运、社会、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是哈代创作苔丝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其次,苔丝悲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女主人翁苔丝的性格缺点。
其中赎罪心理就是他的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孝顺善良、富有责任感是引起苔丝不幸的开始。
苔丝在老马王子死在自己手上感到非常的自责,把因此而造成的家庭困境感到万分的内疚。
在这种种心理的谴责下,苔丝接受了母亲的去富亲家攀亲的安排。
虽然苔丝觉得这样做很不光彩但面对家境得贫穷,在赎罪心理的驱使下,她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从她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如果她能摆脱那种内疚的心理,她就不会去攀亲从而就不会遇上荒淫好色的亚雷,那么更不会遭到亚雷的玷污和欺骗。
最后一个原因是苔丝自身的态度也使她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苔丝是一个农村女孩,没有太多的处世经验,对于人世的险恶一无所知。
对于这么一个天使般的女孩,在她的眼中什么都是美好的,因而她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相当的低的。
在她第一次去亚雷的家时她就感受到了亚雷不怀好意的调戏。
但是她没有作出明确的反抗而是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地默许并任其摆布。
面对这样轻佻的行为,一个女孩子作出这样的反映在别人的眼中你对于这种行为并不讨厌。
正是因为苔丝这种极不明确的态度使亚雷越来越放肆,最终把她玷污了。
当然造成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它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品读哈代的作品时我们不能过于理性,因为哈代的小说常常被看成是命运悲剧:小说的情节发展布满巧合,主人公生命历程中充满偶然的因素,人物的各种斗争、努力转瞬间化为泡影,《苔丝》就是这样。
小说随处可见离奇的巧合与偶然的时间,如苔丝和安玑结婚前后的不详气氛,简直到
了蹊跷古怪的程度,无法制止的公鸡打鸣,试穿结婚立夫时响起的儿歌,德伯先人房间里狰狞的画像,神秘的马车,信塞到地毯下面,恐怖的“十字手”来历等等,这些巧合是不详的预兆,也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动因。
在品读哈代的作品《苔丝》时,我们应避免还怀有过去一些学者强调的命运观念带给哈代小说的负面影响这些观点,而还应看到命运的表现带给小说的积极影响。
哈代将命运看成是无法逃避的宇宙定律,是任何智慧与人力都难以防范和阻止的偶然事件。
命运的呈现和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将这一悲剧提升到了宇宙的规模、人类的高度,使小说获得了普遍的概括性和罕见的悲剧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