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算法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J中选择。仅依据类间对数似然距离,不考虑 模型复杂度 d (C ) R2 ( J ) min J d min (C J 1 ) R2(J)是聚类合并过程中类间差异 最小值变化的相对指标 J类时的最小 对数似然距离
•计算R2(J-1)、R2(J-2)到R2(2), 反映J-1类的类内差是J类的倍数。 •Modeler找到最大值,若最大值是 次大值的1.15倍以上,则最大值对 应的J为最终聚类数
h jc (t ) max( wij (t ) wic (t ) )
即以单个维的距离最大值作为距离的测度。
平衡数据——基于SMOTE算法
欠抽样:通过去除训练数据多数分类中的样本数从而达到平 衡数据的目的。 过抽样:形成新的少量分类样本从而达到平衡数据的目的。 SMOTE算法主要思想是:通过在一些位置相近的少数类样本中 插入新样本以期达到平衡样本的目的。SMOTE算法的特点是不 按照随机过抽样方法简单的复制样本,而是增加新的并不存在 的样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过度拟合。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拉动多少? 对获胜节点 Wc (t )的权值调整为:
Wc (t 1) Wc (t ) (t )[ X (t ) Wc (t )]
式中, (t )为t时刻的学习率。
将谁推向远方?——将获胜节点的邻接点推向远方 邻接点:与 Wc (t ) 的距离在指定范围内的输出节点都视为邻接点。 对邻接点W j (t ) 的权值调整的计算方法是: Wj (t 1) Wj (t ) (t )hjc (t )[X (t ) Wj (t )] 式中h jc (t ) 为核函数,反映的是t时刻邻接节点W j (t ) 与 Wc (t ) 之间距离的侧度。 clementine中采用的是切比雪夫距离,即:
DBSCAN是一种基于高密度联通区域的聚类算法,它将类簇定义为高密 度相连点的最大集合。它本身对噪声不敏感,并且能发现任意形状的 类簇。
DBSCAN特点
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 处理噪音
一遍扫描
需要密度参数作为终止条件
基本概念
(1)E邻域:给定对象半径为E内的区域称为该对象的E邻域 ( 2 )核对象:如果一个对象 E 邻域内的样本点数大于等于事 先给定的最小样本点数MinPts,则称该对象为核对象 (3)直接密度可达:给定一个对象集合 D,如果p在q的E邻域 内,而q是一个核心对象,则称对象p从对象q出发时是直接密 度可达。
数据挖掘十大经典算法
K-MEANS C4.5 SVM EM
Knn
贝叶斯 CART
Adaboost
Pagerank Apriori
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 K-means聚类 基于密度的聚类(DBSCAN) 模糊聚类(FCM) 两步聚类 Kohonen网络聚类
平衡数据——SMOTE算法
算法
(1)对数据集中的任一点 p找到它的所有直接密度可达, 标记p为核心点或边缘点或噪声点 (2)重复上述步骤,标记出所有点。 (3)聚类:剔除噪声点 ①依据密度可达或密度相连,将距离小于eps的核心 点连接成一个类 ②将所有边缘点依次分派到相应核心点的类中
两步聚类
两步聚类: Chiu , 2001 年在 BIRCH ( 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 )算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改进 算法。 特点: 算法尤其适合于大型数据集的聚类研究
决策树剪枝
预修剪: 1:预先指定决策树生长的最大深度 2:预先指定样本量的最小值 后修剪: 允许决策树充分生长,计算决策子树的预测误差,当误差高于某预定误 差则应停止修建,否则可继续修剪。
决策树——C5.0
C5.0用于建立多叉的分类树,要求输入变量是分类型或数值 型,输出变量是分类型。以信息增益率为标准确定决策树分 支准则,寻找最佳分组变量和分割点。 CART既可以建立分类数也可以建立回归树,但是CART只能建 立二叉树,采用 GINI系数和方差作为确定最佳分组变量和分 割点的依据。 CHAID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可以是分类型也可以是数值型, CHAID能够建立多叉树。从统计显著性检验角度确定当前最佳 分组变量和分割点。 QUEST的输入变量可以是分类型也可以是数值型,输出变量为 分类型变量,只能建立二叉树。
两步聚类——预聚类
预聚类过程 (1) 如果最近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该数据被相应的叶 结 点“吸收”;否则,该数据将“开辟”一个新的叶结点。 重新计算叶结点和相应所有父结点的汇总统计量 (2)叶结点足够大时应再分裂成两个叶结点 (3) 叶结点个数达到允许的最大聚类数目时,应适当增
加
阈值重新建树,以得到一棵较小的CF树 (4)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均被分配到某个叶结
dBIC( J ) BIC( J ) BIC( J 1)
dBIC( J ) R1 ( J ) dBIC(1)
•找到R1(J)取最小值(Modeler 规定R1(J)应小于0.04)的J为聚类 数目的“粗略”估计,即 BIC减小幅度最小的J
两步聚类——聚类数目的确定
第二阶段:对“粗略”估计值J的修正
其中,mÎ [1,+ )是一个加权指数, dij | ki x j | 为第I个聚类中心与第j个 数据间的欧几里德距离。
FCM算法实现
• step1:初始化聚类中心,用值在0,1间的随机数初始化 隶属矩阵U,使其满足式(1)中的约束条件。
• step2:用式(4)计算k个聚类中心 ki,i=1,…,k。
其中,mÎ [1,+ )是一个加权指数,dij | ki x j | 为第I个聚类中心与第j个 数据间的欧几里德距离。
对所有输入参量求导,使式(2)达到最小。 得到解为: (4)
模糊质心的定义类似于传统的质心定义,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点都考虑, 并且每个点对质心的贡献要根据它的隶属度加权。
(5)
x4
x4
x1
x1
x3
x3
xi
x2 x2
KNN算法
基本原理:对一个待分类的数据对象x,从训练数据集中找出 与之空间距离(欧式距离)最近的k个点,取这k个点的众数 类作为该数据点的类赋给这个新对象。
问题: (1)如何选取k?k=1?k=n? (2)维度灾难?
k的选取
(1)误差平衡法:选定测试集,将k由小变大逐渐递增,计 算测试误差,制作k与测试误差的曲线图,从中确定使测试误 差最小且适中的k值。 (2)交叉验证:小数据集
通过两步实现数据聚类
同时处理数值型聚类变量和分类型聚类变量 根据一定准则确定聚类数目
诊断样本中的离群点和噪声数据
数值型——欧式距离 数值型+分类型——对数似然距离
两步聚类——预聚类
一个聚类特征CF是一个三元组(N,LS,SS),N是簇中的点的数目,LS是N个点的 线性和,SS是N个点的平方和。
两步聚类——预聚类
假设有少数类样本,每一个样本x,搜索其K个少数类最近邻样本, 在k个最近邻样本中随机选择N个样本,记为y1,y2,y3,...yn。在少数类 样本x与yj之间进行随机线性插值,构造新的少数类样本pj。
p j x rand(0,1) * ( y j x), j 1,2,...,N
其中,rand(0,1)表示区间(0,1)内的一个随机数。
输出层 需提前确定聚类数目 欧 式 距 离
输入层 输入变量个数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输出层
w1 (w11 , w12 , w13 , w14 )
w11 w14
w12 w13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C5.0——如何从众多的输入变量中选择一个当前最佳的分组变量?
信息熵:信息量的数学期望,是信源发出信息前的平均不确定 性,也称先验熵。
P(ui)差别越小,信息熵越大,平均不确定性越大
Ent(U ) P(ui ) log2
i
1 P(ui ) log2 P(ui ) P(ui ) i
维度灾难
增加变量的维度,会使数据变得越来越稀疏,这会导致每一 点附近的真实密度估计出现较大偏差。所以KNN更适用于低维 问题。
决策树——C5.0
•根节点 •叶节点 •中间节点 •2叉树和多 叉树
决策树——C5.0
x2
5 4
2
5
8
x1
决策树——C5.0
决策树生长
差异显著下降:分组样本中输出变量取值的 差异性是否随决策树的生长而显著减少。 第一,如何从众多的输入变量中选择一个当 前最佳的分组变量? 第二,如何从分组变量的众多取值中找到一 个最佳的分割点?
Kohonen网络的基本策略是:
第一:采用欧氏距离作为数据“亲疏程度”的测度 第二: 模拟人脑神经细胞的机理 通过竞争“获胜”实现聚类过程
Kohonen网络聚类——拓扑结构
Kohonen网络两层、前馈式、全连接的拓扑结构 输入节点的个数取决于聚类变量的个数 输出节点的个数即为聚类数目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鸢尾花为例)
• step3:根据式(2)计算目标函数。如果它小于某个确定 的阈值,或它相对上次目标函数值的改变量小于某个阈 值,则算法停止。 • step4:用(5)计算新的U矩阵。返回步骤2。
FCM算法需要设置两个参数:一个是聚类数目k,一个是参数m。
Kohonen网络聚类——概述
聚类中的主要问题:
如何测度数据点之间的“亲疏程度” 怎样的方式实施聚类
预聚类过程:建立CF树 (1)视所有数据为大类,统计量存在根结点中 (2) 读入一个样本点,从 CF 树的根结点开始,利用结点 的
统计量,计算数据与中间结点的对数似然距离。沿对数
似然距离最小的中间结点依次向下选择路径直到叶结点 (3) 计算与子树中所有叶结点(子类)的对数似然距离, 找到距离最近的叶结点
基本概念
(4)密度可达:如果存在一个对象链 对于 是从 关于Eps和MinPts直接密度可达 的 , 则 对 象 p 是 从 对 象 q 关 于 Eps 和 MinPts 密 度 可 达 的 (density-reachable)。
(5)密度相连:如果存在对象O∈D,使对象p和q都是从O关 于 Eps 和 MinPts 密 度 可 达 的 , 那 么 对 象 p 到 q 是 关 于 Eps 和 MinPts密度相连的
d( 2) d( 3)
d( 5)
d( 4)
模糊聚类——FCM
FCM与HCM的主要区别在于FCM用模糊划分,使得每个给定数据 点用值在0,1间的隶属度来确定其属于各个组的程度。
与引入模糊划分相适应,隶属矩阵U允许有取值在(0,1)间的 元素,满足
目标函数:SSE=
(2)
拉格朗日乘数法
这里λj,j=1到n,是(1)式的n个约束式的拉格朗日乘子。
Biblioteka Baidu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输出层
w1 (w11 , w12 , w13 , w14 )
w11 w12 w
13
w14
拉动多少?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将谁推向远方? 输出层
w11 w12 w
13
w14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点
(子类)为止
两步聚类——聚类
(1)聚类过程:分析对象是预聚类所形成的稠密区域 (2)方法:层次聚类法 (3) 逐步将较多的小类合并为较少的大类,再将较少的大类 合并成更少的更大类,最终将更大类的合并成一个大类,是 一个类不断“凝聚”的过程
两步聚类——聚类数目的确定
第一阶段:依据BIC,确定粗略的聚类数
分类算法
KNN算法 决策树(C5.0,CART) 人工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SVM)
基于密度的聚类
DBSCAN——基于高密度连通区域的聚类 OPTICS——通过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
DENCLUE——基于密度分布函数的聚类
DBSCAN聚类
DBSCAN聚类认为,在整个样本空间中,目标类簇是由一群稠密样本点 构成,这些稠密样本点被低密度区域(噪声)分割,而算法的目的就 是要过滤低密度区域,发现稠密样本点。
•计算R2(J-1)、R2(J-2)到R2(2), 反映J-1类的类内差是J类的倍数。 •Modeler找到最大值,若最大值是 次大值的1.15倍以上,则最大值对 应的J为最终聚类数
h jc (t ) max( wij (t ) wic (t ) )
即以单个维的距离最大值作为距离的测度。
平衡数据——基于SMOTE算法
欠抽样:通过去除训练数据多数分类中的样本数从而达到平 衡数据的目的。 过抽样:形成新的少量分类样本从而达到平衡数据的目的。 SMOTE算法主要思想是:通过在一些位置相近的少数类样本中 插入新样本以期达到平衡样本的目的。SMOTE算法的特点是不 按照随机过抽样方法简单的复制样本,而是增加新的并不存在 的样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过度拟合。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拉动多少? 对获胜节点 Wc (t )的权值调整为:
Wc (t 1) Wc (t ) (t )[ X (t ) Wc (t )]
式中, (t )为t时刻的学习率。
将谁推向远方?——将获胜节点的邻接点推向远方 邻接点:与 Wc (t ) 的距离在指定范围内的输出节点都视为邻接点。 对邻接点W j (t ) 的权值调整的计算方法是: Wj (t 1) Wj (t ) (t )hjc (t )[X (t ) Wj (t )] 式中h jc (t ) 为核函数,反映的是t时刻邻接节点W j (t ) 与 Wc (t ) 之间距离的侧度。 clementine中采用的是切比雪夫距离,即:
DBSCAN是一种基于高密度联通区域的聚类算法,它将类簇定义为高密 度相连点的最大集合。它本身对噪声不敏感,并且能发现任意形状的 类簇。
DBSCAN特点
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 处理噪音
一遍扫描
需要密度参数作为终止条件
基本概念
(1)E邻域:给定对象半径为E内的区域称为该对象的E邻域 ( 2 )核对象:如果一个对象 E 邻域内的样本点数大于等于事 先给定的最小样本点数MinPts,则称该对象为核对象 (3)直接密度可达:给定一个对象集合 D,如果p在q的E邻域 内,而q是一个核心对象,则称对象p从对象q出发时是直接密 度可达。
数据挖掘十大经典算法
K-MEANS C4.5 SVM EM
Knn
贝叶斯 CART
Adaboost
Pagerank Apriori
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 K-means聚类 基于密度的聚类(DBSCAN) 模糊聚类(FCM) 两步聚类 Kohonen网络聚类
平衡数据——SMOTE算法
算法
(1)对数据集中的任一点 p找到它的所有直接密度可达, 标记p为核心点或边缘点或噪声点 (2)重复上述步骤,标记出所有点。 (3)聚类:剔除噪声点 ①依据密度可达或密度相连,将距离小于eps的核心 点连接成一个类 ②将所有边缘点依次分派到相应核心点的类中
两步聚类
两步聚类: Chiu , 2001 年在 BIRCH ( 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 )算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改进 算法。 特点: 算法尤其适合于大型数据集的聚类研究
决策树剪枝
预修剪: 1:预先指定决策树生长的最大深度 2:预先指定样本量的最小值 后修剪: 允许决策树充分生长,计算决策子树的预测误差,当误差高于某预定误 差则应停止修建,否则可继续修剪。
决策树——C5.0
C5.0用于建立多叉的分类树,要求输入变量是分类型或数值 型,输出变量是分类型。以信息增益率为标准确定决策树分 支准则,寻找最佳分组变量和分割点。 CART既可以建立分类数也可以建立回归树,但是CART只能建 立二叉树,采用 GINI系数和方差作为确定最佳分组变量和分 割点的依据。 CHAID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可以是分类型也可以是数值型, CHAID能够建立多叉树。从统计显著性检验角度确定当前最佳 分组变量和分割点。 QUEST的输入变量可以是分类型也可以是数值型,输出变量为 分类型变量,只能建立二叉树。
两步聚类——预聚类
预聚类过程 (1) 如果最近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该数据被相应的叶 结 点“吸收”;否则,该数据将“开辟”一个新的叶结点。 重新计算叶结点和相应所有父结点的汇总统计量 (2)叶结点足够大时应再分裂成两个叶结点 (3) 叶结点个数达到允许的最大聚类数目时,应适当增
加
阈值重新建树,以得到一棵较小的CF树 (4)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均被分配到某个叶结
dBIC( J ) BIC( J ) BIC( J 1)
dBIC( J ) R1 ( J ) dBIC(1)
•找到R1(J)取最小值(Modeler 规定R1(J)应小于0.04)的J为聚类 数目的“粗略”估计,即 BIC减小幅度最小的J
两步聚类——聚类数目的确定
第二阶段:对“粗略”估计值J的修正
其中,mÎ [1,+ )是一个加权指数, dij | ki x j | 为第I个聚类中心与第j个 数据间的欧几里德距离。
FCM算法实现
• step1:初始化聚类中心,用值在0,1间的随机数初始化 隶属矩阵U,使其满足式(1)中的约束条件。
• step2:用式(4)计算k个聚类中心 ki,i=1,…,k。
其中,mÎ [1,+ )是一个加权指数,dij | ki x j | 为第I个聚类中心与第j个 数据间的欧几里德距离。
对所有输入参量求导,使式(2)达到最小。 得到解为: (4)
模糊质心的定义类似于传统的质心定义,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点都考虑, 并且每个点对质心的贡献要根据它的隶属度加权。
(5)
x4
x4
x1
x1
x3
x3
xi
x2 x2
KNN算法
基本原理:对一个待分类的数据对象x,从训练数据集中找出 与之空间距离(欧式距离)最近的k个点,取这k个点的众数 类作为该数据点的类赋给这个新对象。
问题: (1)如何选取k?k=1?k=n? (2)维度灾难?
k的选取
(1)误差平衡法:选定测试集,将k由小变大逐渐递增,计 算测试误差,制作k与测试误差的曲线图,从中确定使测试误 差最小且适中的k值。 (2)交叉验证:小数据集
通过两步实现数据聚类
同时处理数值型聚类变量和分类型聚类变量 根据一定准则确定聚类数目
诊断样本中的离群点和噪声数据
数值型——欧式距离 数值型+分类型——对数似然距离
两步聚类——预聚类
一个聚类特征CF是一个三元组(N,LS,SS),N是簇中的点的数目,LS是N个点的 线性和,SS是N个点的平方和。
两步聚类——预聚类
假设有少数类样本,每一个样本x,搜索其K个少数类最近邻样本, 在k个最近邻样本中随机选择N个样本,记为y1,y2,y3,...yn。在少数类 样本x与yj之间进行随机线性插值,构造新的少数类样本pj。
p j x rand(0,1) * ( y j x), j 1,2,...,N
其中,rand(0,1)表示区间(0,1)内的一个随机数。
输出层 需提前确定聚类数目 欧 式 距 离
输入层 输入变量个数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输出层
w1 (w11 , w12 , w13 , w14 )
w11 w14
w12 w13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C5.0——如何从众多的输入变量中选择一个当前最佳的分组变量?
信息熵:信息量的数学期望,是信源发出信息前的平均不确定 性,也称先验熵。
P(ui)差别越小,信息熵越大,平均不确定性越大
Ent(U ) P(ui ) log2
i
1 P(ui ) log2 P(ui ) P(ui ) i
维度灾难
增加变量的维度,会使数据变得越来越稀疏,这会导致每一 点附近的真实密度估计出现较大偏差。所以KNN更适用于低维 问题。
决策树——C5.0
•根节点 •叶节点 •中间节点 •2叉树和多 叉树
决策树——C5.0
x2
5 4
2
5
8
x1
决策树——C5.0
决策树生长
差异显著下降:分组样本中输出变量取值的 差异性是否随决策树的生长而显著减少。 第一,如何从众多的输入变量中选择一个当 前最佳的分组变量? 第二,如何从分组变量的众多取值中找到一 个最佳的分割点?
Kohonen网络的基本策略是:
第一:采用欧氏距离作为数据“亲疏程度”的测度 第二: 模拟人脑神经细胞的机理 通过竞争“获胜”实现聚类过程
Kohonen网络聚类——拓扑结构
Kohonen网络两层、前馈式、全连接的拓扑结构 输入节点的个数取决于聚类变量的个数 输出节点的个数即为聚类数目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鸢尾花为例)
• step3:根据式(2)计算目标函数。如果它小于某个确定 的阈值,或它相对上次目标函数值的改变量小于某个阈 值,则算法停止。 • step4:用(5)计算新的U矩阵。返回步骤2。
FCM算法需要设置两个参数:一个是聚类数目k,一个是参数m。
Kohonen网络聚类——概述
聚类中的主要问题:
如何测度数据点之间的“亲疏程度” 怎样的方式实施聚类
预聚类过程:建立CF树 (1)视所有数据为大类,统计量存在根结点中 (2) 读入一个样本点,从 CF 树的根结点开始,利用结点 的
统计量,计算数据与中间结点的对数似然距离。沿对数
似然距离最小的中间结点依次向下选择路径直到叶结点 (3) 计算与子树中所有叶结点(子类)的对数似然距离, 找到距离最近的叶结点
基本概念
(4)密度可达:如果存在一个对象链 对于 是从 关于Eps和MinPts直接密度可达 的 , 则 对 象 p 是 从 对 象 q 关 于 Eps 和 MinPts 密 度 可 达 的 (density-reachable)。
(5)密度相连:如果存在对象O∈D,使对象p和q都是从O关 于 Eps 和 MinPts 密 度 可 达 的 , 那 么 对 象 p 到 q 是 关 于 Eps 和 MinPts密度相连的
d( 2) d( 3)
d( 5)
d( 4)
模糊聚类——FCM
FCM与HCM的主要区别在于FCM用模糊划分,使得每个给定数据 点用值在0,1间的隶属度来确定其属于各个组的程度。
与引入模糊划分相适应,隶属矩阵U允许有取值在(0,1)间的 元素,满足
目标函数:SSE=
(2)
拉格朗日乘数法
这里λj,j=1到n,是(1)式的n个约束式的拉格朗日乘子。
Biblioteka Baidu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输出层
w1 (w11 , w12 , w13 , w14 )
w11 w12 w
13
w14
拉动多少?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Kohonen网络聚类——聚类过程
将谁推向远方? 输出层
w11 w12 w
13
w14
输入层
xi ( xi1, xi 2 , xi 3 , xi 4 )
点
(子类)为止
两步聚类——聚类
(1)聚类过程:分析对象是预聚类所形成的稠密区域 (2)方法:层次聚类法 (3) 逐步将较多的小类合并为较少的大类,再将较少的大类 合并成更少的更大类,最终将更大类的合并成一个大类,是 一个类不断“凝聚”的过程
两步聚类——聚类数目的确定
第一阶段:依据BIC,确定粗略的聚类数
分类算法
KNN算法 决策树(C5.0,CART) 人工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SVM)
基于密度的聚类
DBSCAN——基于高密度连通区域的聚类 OPTICS——通过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
DENCLUE——基于密度分布函数的聚类
DBSCAN聚类
DBSCAN聚类认为,在整个样本空间中,目标类簇是由一群稠密样本点 构成,这些稠密样本点被低密度区域(噪声)分割,而算法的目的就 是要过滤低密度区域,发现稠密样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