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在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

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

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

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

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结已。

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

如《松鼠》一文中用“帽缨”形容松鼠的尾巴,既写出了特征,又给人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中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写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写夏季的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写秋季的景色。

这里,作者运用准确、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透露出了儿童的好奇、喜爱之情,饶有情趣,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之美景也尽收读者之眼底。

该文第8段是写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让读者从中领略到了童真的烂漫,享受到了童趣的美感,自然乐在其中。

总之,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比如: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等,描写春夏秋冬之美景的《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等,描写大自然风光、农村风光的《如梦令》、《西江月》等,有触景生情、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观刈麦》、《卜算子?咏梅》、《蝉》、《孤雁》、《鹧鸪》等。

这些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1.1 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1.2 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1.3 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具体地说就是把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情理交融的审美教育和运用精彩的悬念和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材悬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

因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鉴于当代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教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

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辰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学生可以从鲁彦的《听潮》中感受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等。

有社会美的,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

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用匀称的图形简明地介绍了优化工作程序的统筹方法,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应用美。

有建筑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者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和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美育内容,如工艺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舞蹈美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灵感触
学生好像接 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 门的
张 智 慧 ,教 师 ,现 居 江 苏 邳 州 。
2 09 1 0 2
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 , “ 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 大多数来 自 农村 的学生 ,他们 可以联 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 、 活知识 ,把 旧 生
表象进行加工 ,重新组合 ,用 自己的
这样 ,智能 、情感 、意志三种心理结 构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地
在被 无辜开 除的逆境 中 “ 始终 微笑 , 态度温和”的乐观 、积极向上的高尚
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 情 ,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 中 “ 欣然前往 ” ,敢 于直面惨淡 的人
物产生震动 、惊异 、 叹、仰慕 、热 赞
爱、 振奋等等美好 的情感 , 从而激发
“ 对敌斗争”和 “ 死难情形” 要求学 , 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 阅读课 文 ,逐
情感和心灵 , 造就和谐发展的个性。 @
综合 天地
驾驭知识的 自 信心 、 进取心 、意志力 ,
从而能形成更加 明确的选择意向和 目
不久她的祖母 、一弟一妹 因病无钱就
医相继死亡 ,12 年考入 国立北京女 93 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 ,
标 。另外 。 情感 的调动 、意志的保证
之语 ,是 “ 披文人情”的最好切入口。
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人 手,在智 能教育 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
中实施审美教育 ,是全面提高人 的素 质 、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从 心
理结构来说 ,它使 受教育者主体在智
能结构 、情感和意识结构 三个方 面得
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和情感性作基 础 , 生很容 易领悟到如此 的结构形 学 式是来 自 鲁迅 对反对 派及其走狗文人 的愤慨和斥 责 , 对刘 和珍等死难烈士 的悲痛 和歌颂 的 复杂 心绪 的 自然流 露。 “ 披文人情 ”的讲授拨开 了含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自然、社会等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些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1.创设审美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音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存在。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

3.注重朗读和品味:朗读和品味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品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内涵。

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研究引言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中学语文美育的实施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一、强化文学欣赏文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中,需要强化文学欣赏的教育。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深入解读和欣赏。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语言情感教育语言是文学表达的载体,也是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

中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中,需要注重语言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感染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语言的美妙。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升学生语言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诗歌、文言文等内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展览、经典戏剧等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中学语文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组织文学赛事、朗诵会、诗歌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

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

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

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

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

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愉悦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

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教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项任务。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更要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引导,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言语的美学教育。

语文是学生感知世界,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中的美学元素,如象征、比喻、修辞等,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美的感悟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从构思、表达、形式等方面挖掘美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文章中的意境和韵味,从而激发他们深入认识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高度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突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的感悟和情感升华。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应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意象、想象、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文本中的美感元素进行挖掘和诠释,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文学的美感和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最后,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

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语言、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感知、表达、交流的艺术形态。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领悟美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运用艺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舞蹈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动作感知,引导他们从舞蹈形式、节奏感、动作美感等角度去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塑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演示案例等方面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感知美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品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之美、享受精神之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因此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语文教师应以有效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各种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

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

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

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没有 什 么 奇 观 异 景 ,烽 火 台燃 起 的
那 一 股狼 烟 就 显 得 格 外 醒 目 ;沙漠
佩 的 。在 当今 竞 争 激 烈 的社 会 ,我 们 更 应 学 会 宽 容 ,努 力 做 一 个 善 良
是 一 种 内在 美 ,是 人 类精 神世 界 的
美。 ”这 种 美 ,能 引 起 学 生 思 想 情
智 直 亡

三 、联 系上 下 文 .感悟 内容 美 语 文 的 审美 教 育 ,不 能 只停 留 在 作 品 中 的景 物 美 、形 象美 等 客观 美 的表 面 品 味 、欣 赏 方 面 ,还 要 引
平 ,最 后 三 拳 将 镇 关 西 打 死 的 故 事 。从 中可 见鲁 达性 格 豪 爽 ,仗 义 疏 财 ,嫉 恶 如仇 ,同情 弱 者 ,行 侠 仗 义 的 精 神 。教 师在 分 析 鲁 达 形 象

动 作 ,挖 掘 出 人 物 豪 爽 、 仗 义 疏
财 、嫉 恶 如 仇 的 高 尚品 格 。 如 听完 金 氏父 女 哭 后 ,毫 不 犹 豫地 摸 出身 上 的 全 部 银 两 倾 囊 相 助 ,觉 得 少 , 又 向 朋 友 借 钱 , 见 李 忠 只 “摸 ”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 : “ 人 的心 灵 美
例如 王维 的 《 使 至塞 上 》 中
“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日圆 ” 这 一 句 ,教 师 点 拨 “ 大 ” 让学 生体 会 到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 “ 孤 烟 ”使 学
生 体 会 到 景 物 的 单 调 ,边 塞 荒 凉 ,
况 下 的 逃 票 固然 不 对 ,但 也 是 可 以 理 解 的 。 为 了儿 子 ,她 放 弃 用 票 根 报 销 的计 划 ;她 面对 红 衣 青 年 的 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套经过我国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选订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的优秀教材,所选入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都蕴藏着无穷的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仔细咀嚼和品味。

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美,创造美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即课堂教学必须讲究艺术美。

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说它是科学,是讲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说它是艺术,是讲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千变万化,课课不同,堂堂有异,人人各别。

而比较好的、理想的、富有特色和创意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艺术化的审美特征。

笔者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一、精心设计导言,创造引人入胜的美境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美境。

导言安排得恰如其分,犹如一出好戏的序幕会很快地抓住观众的视听和心神一样,使学生的“马达”立即发动、运转,引导其探索奥秘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鸿门宴》一课时,特意留出一节课来,结合艺术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一开始,我朗诵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指出项羽在生命的最后跑道上发出壮志未酬的慨叹,是令人震撼的。

惋惜、同情或不足为训,都可以任人评说。

结合课文,让学生探寻一下一代雄杰何以落得无颜对江东父老的下场,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接着剖析课文所体现的情节跌宕起伏之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美,语言精炼之美以及通篇笼罩的悲壮美、机智美等等。

再如《琵琶行》一课的讲解时,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将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的名句与“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等成语以及别林斯基的“个人的悲哀,可以是哀歌作品的主题,但是,以众人共同的悲哀为主题的作品,都有更多的意义”一名言相对照、比较,用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举一反三中认识人类感情的共同相通之处。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不愿学语文。

细一琢磨,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

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和塑造人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要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很大,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提高审美素质。

从而达到使学生想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这得通过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

以语文为中介,通过语言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来实现。

一、引入审美境界,给予美的享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美文,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称得上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教育力,要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文中蕴含的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景物美大自然创造了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生情。

因此,他们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美文,仔细品味,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感,达到审美效果。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文章一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抒写盼春的热切心情。

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由于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了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美感以创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主动地创造美。

关键词: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正是具体地通过课文,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形象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传统美育手段不能替代的。

中学语文课本中,各种文学体裁都有,议论文中整齐的句式,严密的论证;说明文中条分缕析的说明;记叙文中的深邃意境,感情的变化及人物的对白,叙述的顺序,无一不存在着美,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这些美,让学生在这些瑰宝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说明审美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塑造美好灵魂,改善人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1.感知美审美教育,应以创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情趣,形成优秀品质为出发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目标明确分工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教师需要作好深入细致的工作。

备课时,一是要挖掘课文的美因素,二是设法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生作文指导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杨巧玲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如同一颗闪亮的珍珠,从众多角度展现了美的不同风姿,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着中考的要求,教学中注重对个别句子的赏析、分几步进行答题等要点的落实,课文中美好的形象和意境都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现代美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一、利用语文文本包蕴的思想情感,在入境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学生进入中学后,美感伴随学习和心理条件的改变而受到激活和开发,兴趣爱好在扩大,情感在丰富,感受美的能力在发展。

我国的汉语言文字是审美型的文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

那“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它凝结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蕴含着炎黄子孙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索,而且汉字具有音调美、节奏美、语声美。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看图画、听音乐、欣赏视频画面创设起来的场景来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趣。

从教学工作本身来讲,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的,通过情境创设,让他们生情,动心,去体味、感悟“美”的深蕴。

二、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一)示范美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师范读来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可使学生———老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内在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品尝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文学形象;感受美;创造美【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形象中感受美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
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形象语言,再现了三峡“雄伟而瑰丽”的景象,教师在使学生掌握表现艺术技巧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荷塘、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形、有声、有动、有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描绘的月色:柔丽而清美,像“流水”、像“清雾”、像“牛乳”、像“轻沙”,极言月色的朦胧美。

教师应反复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比喻句的妙用,从而受到美的感染。

二、从语言中品尝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

语言对于文学特别重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有意义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霖》的缠绵悱恻,《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家怎样准确、
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琵琶行》,描写乐声一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讲解、口译诗句,启发学生理解萧瑟冷清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理解诗人郑重邀请、琵琶女迟迟始出、总写弹奏情调的铺垫作用以后,逐步启发学生体味这段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描写乐声的表现力量。

使学生领会比喻的含义,体会琵琶女悲愤凄楚、复杂变化的心绪感情,从而产生对琵琶女这个技艺超绝的漂沦女妓的同情,增强对旧社会的憎恨,从乐声描写中得到耐人品味的美的享受。

三、从鉴赏中发现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鉴赏,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

又如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
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

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四、从实践中创造美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参加劳动、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

在写作过程中引导模仿,鼓励创造,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

例如教完《背影》,让学生模仿着写《眼睛》、《手》,学习写特写镜头的手法,挖掘和创造事物的风格美和精神美。

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

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的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
把美雕塑在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5、贾明强,《语文学刊》的《审美心理的总体特征》1994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